A. 電影中國女排為什麼改名為奪冠
《中國女排》和電影內容不太符合,所以改名了。
B. 電影《中國女排》為什麼改名為《奪冠》
1月18日上午,電影《中國女排》官方微博發文,《中國女排》正式更名為《奪冠》,隨後“電影中國女排改名”的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榜。在影方曬出的海報右下角寫著影片時長135分鍾,並沒有刪減,這給不少觀眾打了一個鎮心劑。此前一直有傳聞稱電影將刪減到105分鍾,令許多觀眾還沒有正式觀看便感到遺憾和惋惜。《中國女排》雖然還未正式上映,但是從很早以前便開始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它講述的是女排奪冠的故事和女排精神,可以說是典型的觀眾喜聞樂見的正能量電影,因此未播先火。
總之,電影《中國女排》無論出於什麼原因和考量最終改名《奪冠》,但成片135分鍾沒做任何刪減和變化,導演和演員還是原有團隊,郎平女兒白浪和女排隊員出演仍是廣大球迷和影迷關注焦點。筆者真心期待《奪冠》這部電影能夠後來居上,一路逆襲奪冠,也期待中國女排在東京奧運會,再把奪冠重新演繹,讓女排精神偉大的團隊精神傳承不息,成為國人必備的精神食糧!
很高興今天在網路知道給大家答疑解惑,希望我的解答可以幫助到大家,也歡迎大家在這里和我一起討論。
C. 如何評價電影《奪冠》
國慶榜最棒的電影
《奪冠》講述了中國女排近幾十年以來的發展歷程,從首次奪冠,到失去冠軍地位,再到重回冠軍寶座。
誠然,體育題材的電影,總是會輕易激起觀眾的求勝心,勾起所有人的熱血神經。單從這種冠軍失而復得的劇情,就可以輕易地打動所有人,更不用說其中的奮斗歷程何其艱辛。
影片中一次一次具體體現了比賽現場的激烈戰況。決勝局我方落後的情況下,隊員們相互搭著肩膀,聽著教練的鼓舞:“如果不獲全勝,我們叫什麼世界冠軍?”隨後,姑娘們在場上緊綳著神經,誓死捍衛每一個球,一記暴扣之後終於扳回一分時,那因為激動而暴起的青筋,那得分之時激動的嘶吼,都早已經刻在電視機前的觀眾心中。
有人說,電影里煽情戲份太多;還有人說,電影里背景性講述戲份太少。這兩種觀點我都不同意,我認為電影里文戲武戲的穿插很好,不多也不少。文戲讓人更能觸及人物內心情緒的流動,武戲更能撩起人物外在情緒的爆發,二者穿插進行剛剛好。
遺憾,是另一種完美
當然,這部電影並非十全十美,存在很多遺憾。
比如,很多戲份被刪掉,很多台詞重新配音,提檔又撤檔,從《中國女排》改名為《奪冠》……
經由這么多曲折坎坷,它終於來到了我們的面前,帶著一身的“傷病”。
影片前半段,因為刪減的緣故,觀眾們甚至不知道角色的姓名。不知道彭昱暢演的是年輕時的陳忠和,不知道吳剛演的是袁偉民,以至於討論劇情的時候只能說“那個老教練”,“那個陪練”。電影中從沒有出現任何一個人叫過他們的名字,後來才發現這是刻意為之。
在對戰日本東道主隊的比賽前,其實女排已經贏下了很多場比賽。但電影中並沒有任何交代,直接跳到了總決賽的對局,顯得有些跳脫,沒有顯露出姑娘們刻苦訓練的豐碩成果。
對陳忠和到底有什麼能力可以帶領女排贏得冠軍,也沒有特別明確的講述。
這些客觀原因帶來的小問題,並不能把這部電影的優點抹去。全片淚點燃點交替出現,非常密集,對觀眾的情緒調動非常到位;在國際比賽中贏得冠軍,大漲中國士氣,點燃愛國熱情的使命完成得非常到位;部分人物內心矛盾刻畫細膩,真實再現了許多真摯情感,觀眾帶入感很強;一個橫跨四十年的事情在兩個小時的電影中講述,取捨有度,情節張弛有力,非常精彩。
都說存在遺憾才是完美,我想《奪冠》就是如此吧。
反觀《我和我的家鄉》,全片強行升華主題的地方過多,有淚點和燃點,但較為鬆散。縱使一眾大牌明星的演技都在線,也沒辦法抹平影片中莫名存在的“尷尬”感。五個小故事中,UFO那段是最尬的一段……當然,這也是一部主旋律的好片子,只是相比《奪冠》來說,被比下去了。
D. 如何看待《中國女排》改名《奪冠》
因為中國女排不僅僅是一個運動隊伍,它更是一種精神,永不服輸,頑強拼搏,為祖國爭光,所以奪冠更適合
E. 《中國女排》最終更名《奪冠》,其背後有何秘密
這個問題可以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電影更改名字的情況並不少見,不同電影名字宣揚的旋律都不一樣,宣揚的感情色彩也不一樣,好的電影名字可以使電影宣傳事半功倍,而有些電影名字卻不盡如人意,在過去的一年裡,中國女排一次又一次的為我們帶來了驚喜,不斷創造歷史,不斷前進,女排姑娘們的頑強拼搏的精神,也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在2019年世界盃女排賽上,女排姑娘們以11連勝的絕佳戰績,提前奪得了冠軍,而那個時候恰逢祖國70周年大慶,11連勝慶十一也算是一個不錯的方式,就連閱兵當天,女排姑娘們也進入了儀仗方隊,接受全國人民的檢閱,更有現場兵哥哥為女排姑娘們強勢點贊,不得不令人贊嘆。
F. 《中國女排》臨時改名《奪冠》,其中有些什麼緣由
因為電影內容的原因而進行改名。在劇情中不是照搬了中國女排的故事,而是添加了一定的電影色彩。並且中國女排這四個字更多的是一種女排精神,用作電影名稱過度的商業化。
G. 中國女排為原型的電影《奪冠》,為何沒出現里約奧運會的楊方旭
電影《奪冠》是以中國女排為原型的電影。除此之外有很多情節都是為了情節需要額外增加的,有些杜撰的這可以理解。但是有一點必須嚴肅,就是郎平並非是國家排協從國外請回來的,是恆大老闆許家印高薪請來做恆大女排主教練,後來國家隊有困難,郎平放棄恆大高薪,做了國家隊主教練!還有一點,郎平在海外執教,在執教美國國家隊前,還有一段時間執教義大利俱樂部!
不過這樣對楊方旭是不公平的;應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處理楊方旭的事。在里約奧運會賽中楊方旭是清白的這一事實是不能抹過的。作品應遵重是實和史歷才有說服力。對後世也有一個交代,過若干年後人民還以為當年奧運會還是出鏡的那些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