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條》這部電影是講述什麼故事的為何這么難懂
《信條》這部電影是諾蘭為大銀幕量身打造的作品,電影的主題故事大概是:世界爆發了第三次世界大戰,比核毀滅還恐怖,導致人類陷入滅頂之災幾乎全部昏迷。未來的人們,需要現在的我們使用“信條”逆轉時空,改變未來。作為玩弄時間的“慣犯”,比如《盜夢空間》、《記憶碎片》,《信條》這部電影顯然是要將“逆轉未來”這個出現在電影時空架構中很久的元素玩出新的花樣,時間相關可能就會讓很多人覺得難懂,需要細細品味。
2. 看完諾蘭的新電影《信條》,你有哪些感受
《信條》總的來說這是一部標準的諾蘭風格的電影,包含了時間,空間各種穿插的元素,在裡面你可以看到其他幾部電影的影子。但這部影片的觀影門檻大幅提高,對路人影迷極度不友好。
高級感
諾蘭身上有一種高級感,這種自我特質很容易吸粉,再加上幾乎每一部作品都稱得上匠心獨具。商業片、藝術片,單拎出來任何一個諾蘭都不是翹楚,但他卻很好地將兩者結合到了一起。同樣是燒腦電影,諾蘭電影和一般燒腦電影有很大不同。他的影片讓他徹底和路人粉劃清了界限,將自己的燒腦電影打造成了必須三刷起步才能看懂的電影。
3. 想看懂《信條》,還需要了解哪四件事嗎
多年以後,人們或許會說:“《信條》的概念和效果,仍然未被超越。”
克里斯托弗·諾蘭導演被譽為是這個時代的電影天才,在IMDb網站上的網友評選TOP250高分電影中,他有《記憶碎片》《蝙蝠俠:黑暗騎士》《盜夢空間》等7部電影入選,是同時代電影導演中的佼佼者。自從《蝙蝠俠:黑暗騎士》一戰封神之後,他的每部新作都得到全球影迷的矚目,這部最新的《信條》也不例外。
第三,《信條》顛覆傳統特工片,科幻硬核賦能
科幻片和特工片在好萊塢都是久負盛名的類型片,作品也是汗牛充棟,但如何拍出新意就是個問題。特工+科幻的理念並非諾蘭開創,但是《信條》真的是把這個概念推上了一個高點,諾蘭導演是用有科學依據的時間理論來創作電影,有關時間正向和逆向的設定有縝密的科學依舊,同時在表現手法上,讓不同時間點的人物出現在不同場景,正義一方在為了拯救世界這項工作而不懈努力,特工故事線的設定異常穩定,這中間還有思路清晰的時間穿越線,從而讓一部特工電影呈現出前所未有觀感。
4. 如何評價電影《信條》(TENET)
原標題:《信條》:一篇物理學論文的影像表演
註:本文有劇透,但不影響欣賞電影
去看《信條》前,它的「難懂」已經聞名全球了。建議觀眾觀影可前先把電影中涉及到的物理學理論和假想了解一下(比如熵、祖父悖論、平行時空),對於看電影還是大有幫助。第一遍能夠大概看懂電影在講些什麼,第二遍就可以更認真地觀察電影中出現的種種的細節。畢竟第一遍要完全看懂《信條》,對誰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
《信條》海報
《信條》海報
但也不必有太大壓力。《信條》有一個平穩易懂的開局,甚至說前75分鍾有些微微的冗長和無聊,直到出現那一場令人瞠目結舌的追車動作戲。諾蘭是玩轉類型片的高手,他的電影總是多種類型元素的融合,具有很強的商業性。譬如《盜夢空間》,科幻外殼底下是好萊塢傳統的怪盜電影;《信條》亦然,科幻包裹著好萊塢傳統的特工片的內核。
諾蘭在采訪中也將《信條》定義為特工片
諾蘭在采訪中也將《信條》定義為特工片
前90分鍾,基本就是按特工片的類型走:主人公獲得了一個任務,然後飛往世界各地執行這個任務,在執行任務過程中,獲得一個搭檔,與搭檔並肩前行,解開了謎團又出現了一些謎團……直到最終任務完成。
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男主角
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男主角
但從電影一開始,《信條》就埋下科幻的引子,只不過在最後一小時才徹底引爆——觀眾才發現,不爆則矣,一爆就是核彈級別的,信息量爆棚,這里暫且不表。從科幻片角度看,《信條》是硬科幻作品,它是以物理學的概念來包裝故事,以物理學的學說為根基,對世界的樣子進行自洽的假想和推演。
「熵」是理解《信條》一個很核心的概念,它的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正常的自然規律下,事物遵循的是「熵增」原理,即粒子從有序向著無序發展。比如常溫下一個麵包只會從新鮮到腐爛,而不會反過來。但《信條》在科學基礎上假想了「逆熵」這一情形,在一個「逆熵」的時空中,這里的時間規律不是從有序到無序、從過去到未來,而是從無序到有序、從未來到過去,麵包從腐爛變成新鮮,飛去出的子彈按原軌跡回到彈匣。
逆熵的子彈
逆熵的子彈
《信條》中,一個人通過時間機器可以進入一個「逆熵」狀態,不斷倒回到過去。通俗地理解,《信條》隸屬於科幻電影中很大的一個分支:時間旅行。《信條》的故事底本是一個特工通過時間旅行執行任務,有人想要藉助時間旅行毀滅世界,主人公所隸屬的TENET肩負拯救世界的使命。
只不過有了逆熵的設定,《信條》中的時間旅行與以往我們所熟悉的時間旅行電影有所不同。常見的時間旅行敘事主要是這兩種,一種是《十二猴子》(1995)、《環形使者》(2012)、《前目的地》(2014)等的環形敘事,主人公進入時間的河流,回到過去想要逆轉未來,卻發現「The future is history」(《十二猴子》),無論幾次重回過去,時間的河流不可逆轉。另外一種是《時空線索》(2007)、《源代碼》(2011)、《明日邊緣》(2014)這一類型的,時間呈分岔式,主人公回到過去就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相對而言,這兩種時間旅行都較好理解,因為無論主人公第幾次回到過去,過去時空的運行規則與當下一模一樣,無論是主人公還是觀眾都不會有接受上的難度。
《信條》與它們截然不同。它的時間旅行是基於逆熵,這就包涵了至少兩個層面的不同。第一個層面,逆熵世界的運行規則與當下的世界是反著來的,人是逆著走,車是倒著開,打架動作是反著來,時間往迴流,果成了因。當主人公經由時間機器進入逆熵狀態,他的行為仍然是正向,但整個世界在倒流。這形成強烈的陌生化效應,不僅電影中的主人公感到懵逼,觀眾也是頭一回在電影中看到如此奇觀。
輪船倒行,波浪從有到無
輪船倒行,波浪從有到無
第二個層面,就是逆轉時間的邏輯。以往的時間穿越電影對此大多語焉不詳或者簡單帶過,創作者並未把它當做一個「問題」來深究。於是你看《明日邊緣》中阿湯哥飾演的凱奇少校倏忽地就回到了過去。但《信條》中,怎麼回到過去、想要回到過去哪一個點背後,有一套相當復雜、縝密又嚴謹的邏輯體系。
電影中的時間機器,有紅、藍兩邊,中間隔著透明玻璃。紅進藍出,是從熵增進入逆熵,時間逆流;藍進紅出,是從逆熵進入熵增,時間正向流動。
時間機器也不能讓你想回到過去哪個點就回到哪一個點。舉一個容易理解的例子。今天下午三點你參加了一場考試,下午五點結束,但你失利了,只考了60分,你事後知道了答案,想考個100分。現在是下午五點,你想回到兩個小時前,也即下午三點重新考試。你從時間機器進入逆熵狀態,不是一下子回到兩個小時前,而是你得老老實實跟著時間倒流兩個小時,這時你看到的世界也是反著來的,你得戴上特殊口罩才能呼吸。倒流兩個小時後,你再從時間機器的藍門穿過紅門,進入熵增狀態,你就回到了下午三點,世界的運行是常態化的,你開始「第二次」考試。
《信條》搞暈觀眾的地方來了:當未來的你回到兩個小時前,此時的世界裡有幾個你?
兩個。一個是過去的你,正在完成只有60分的答卷,
5. 如何看懂信條
一群蒙面匪徒闖入烏克蘭一個歌劇院劫持人質,真實目標是要搶奪一個裝有神秘物質的手提箱。主角和同伴假扮成特警也要搶奪手提箱,但任務離奇失敗,主角為保護秘密「被假死」。
主角在假死被救後,被賦予新的更大的任務,通過女科學家的幫助,主角從射出的子彈倒著回到槍膛的實驗中了解到「逆轉時間」的概念,並被告知整個世界可能因為逆時間技術消失。主角從此不再有身份,加入「信條」組織,成為無名氏,他的任務是保護全世界不要被逆時間毀滅。
為了阻止薩特企圖毀滅人類的行為,以無名氏、尼爾和凱特為首的隊伍們來到薩特的基地,利用逆時間完成了任務,毀掉了薩特手中的時間炸彈,最終阻止了人類世界在逆時間中滅亡。
(5)如何看懂信條電影擴展閱讀:
相關延伸:信條的幕後花絮:
1、影片開拍前,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已經在腦海里用20年的時間思考了電影中的一些畫面和情節。為電影的細節和劇本也籌劃了大約6年。
2、《信條》中視覺特效鏡頭有280個。對於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影片來說,這個數字最低。《黑暗騎士》有650個視覺特效鏡頭,《黑暗騎士崛起》有450個,《盜夢空間》大約有500個,《敦刻爾克》有429個。
3、該片劇組有500人,其中250人需要隨影片飛往全球多國拍攝,在每個國家都有大場面戲份。
4、影片中一架波音747飛機橫穿一棟大樓,最終炸毀。那場戲是用一架真的波音747 X1實拍的。原本導演打算用縮微模型加布景,輔以視覺特效來拍攝,不過劇組在美國加州勘景時,發現了一大批波音舊飛機,導演和工作人員在一番權衡之下決定用真飛機實拍。
5、《信條》中角色正逆時空對打交鋒的場面,全部由演員親自上陣,演員都要經過復雜的反復排演。
6. 電影《信條》深度解析是什麼
從大的概念上來講,諾蘭在《信條》中講的就是非常濫俗的改變時空→回到過去→影響未來→拯救世界的故事,和至尊寶拿出月光寶盒或者復聯超英們回到過去是一樣的。
但諾蘭並不是簡單地「我們來拍一個時間穿越」,而是仔仔細細為穿越這件事設計了具體的每一個步驟和深度邏輯,第一次給了回到過去這件事一個「解釋」。
影片中實現「穿越」的關鍵道具正是旋轉閘門,根據片中的解釋,這種黑科技是未來人教給反派的,通過這個裝置,可以將人或者物體「逆向化」。
花絮
影片開拍前,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已經在腦海里用20年的時間思考了電影中的一些畫面和情節。為電影的細節和劇本也籌劃了大約6年。
《信條》中視覺特效鏡頭有280個。對於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影片來說,這個數字最低。《黑暗騎士》有650個視覺特效鏡頭,《黑暗騎士崛起》有450個,《盜夢空間》大約有500個,《敦刻爾克》有429個 。
7. 《信條》這部最新燒腦大作你看懂了嗎劇情主要講述了啥
《信條》這部由諾蘭執導的電影又一次創造了既賣座又叫好的成果。不過很多人在觀看完這部電影後表示沒看明白,一頭霧水,這個也正常,因為這部電影中的時空關系就是一個123,321的關系。整部電影運用了很多的時空理論,還有經典的祖父悖論。主角在差點被大壯殺掉,不過尼爾救了他並且主角也明白了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一行人回到倉庫進入了時光機回到之前,從印度軍火商那裡得到了很重要的情報,知道了大壯意圖毀滅世界。這個計劃是未來人為了殺掉21世紀的人類所做的。只要滅世武器被集齊就能讓人類都毀滅。因此主角和夥伴們准備阻止大壯,他們回到了過去,小美拖住大壯而主角和尼爾等人去解決滅世武器。在這個過程中主角等人經過了一番打鬥,就在主角即將被小BOSS給打死時有個屍體突然復活然後逆向幫主角擋了子彈。最後主角一行人成功阻止了大壯和未來人的滅世計劃。不過就在大家以為要結束的時候,尼爾突然說自己要逆向回到過去。主角才明白之前為自己擋子彈的人就是尼爾,而現在他要去赴死。並且尼爾還告訴主角,自己是未來的主角招募的人,主角未來會成為這次行動的創立者。到此,整個故事才呈現出來。
8. 諾蘭最難懂科幻片《信條》,想看懂至少需要知道哪些知識
話說克里斯托弗·諾蘭導演的每一部電影都備受關注,他極其善於拍攝關於“時空”的題材,他的作品往往都特別燒腦。這次的電影《信條》也是如此,而且要遠比之前的《星際穿越》、《盜夢空間》燒腦得多。同樣的,《信條》這部電影也加入了許多“科學理論”,同時還做了一些奇怪的設定,令絕大多數的觀眾看得目瞪口呆。這篇我們就來聊一聊《信條》當中,那些基礎的物理學概念到底是什麼?
不過,關於“時間的方向就是熵增的方向”這個說法是存在爭議的。這個說法成立的條件是宇宙是一個孤立的封閉系統。然而如今的研究發現,宇宙並非是封閉系統。因此,“時間的方向就是熵增的方向”這種說法並非是科學界的主流認同,而只是一個假說而已。
9. 電影《信條》如何深度解析
從大的概念上來講,諾蘭在《信條》中講的就是非常濫俗的改變時空→回到過去→影響未來→拯救世界的故事,和至尊寶拿出月光寶盒或者復聯超英們回到過去是一樣的。
但諾蘭並不是簡單地「我們來拍一個時間穿越」,而是仔仔細細為穿越這件事設計了具體的每一個步驟和深度邏輯,第一次給了回到過去這件事一個「解釋」。
影片中實現「穿越」的關鍵道具正是旋轉閘門,根據片中的解釋,這種黑科技是未來人教給反派的,通過這個裝置,可以將人或者物體「逆向化」。
首先,在普通人的正常世界中,時間線是從「現在」指向「未來」,人也是從「現在」指向「未來」。經過旋轉閘門,人變成從「現在」指向「過去」,在時間流中變成逆流而上的動作(所以整個世界都變成了倒放)。
逆流而上回到「上游」(過去)之後,再次經過閘門的逆向化,人回到指向未來的狀態,完成整個「穿越」的動作。
在諾蘭的設計中,「回到過去」這個概念被拆解成了三個具體的動作:轉向,逆時間前進,再次轉向。
而整部影片在最後高潮戲之前的大部分劇情,都是基於這三個步驟在進行展示和說明。
花絮
影片開拍前,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已經在腦海里用20年的時間思考了電影中的一些畫面和情節。為電影的細節和劇本也籌劃了大約6年。
《信條》中視覺特效鏡頭有280個。對於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影片來說,這個數字最低。《黑暗騎士》有650個視覺特效鏡頭,《黑暗騎士崛起》有450個,《盜夢空間》大約有500個,《敦刻爾克》有429個 。
該片劇組有500人,其中250人需要隨影片飛往全球多國拍攝,在每個國家都有大場面戲份 。
影片中一架波音747飛機橫穿一棟大樓,最終炸毀。那場戲是用一架真的波音747 X1實拍的。原本導演打算用縮微模型加布景,輔以視覺特效來拍攝,不過劇組在美國加州勘景時,發現了一大批波音舊飛機,導演和工作人員在一番權衡之下決定用真飛機實拍。
10. 如何理解電影《信條》裡面的時間鉗形戰術
時間鉗形作戰是《信條》的重頭戲,也是最大亮點。這個概念來源於逆時間技術,就是指作戰一方分成兩隊人馬,一隊在正常的世界作戰,另一隊在時間倒流的世界作戰。在時間倒流的世界,所有人是倒著走路,事情是從結尾發展到開頭,兩隊會在事件中期相遇,雙方可以交換信息,利用信息差打敗對手,這就是時間鉗形作戰。
這也是為什麼鉗形戰術要用兩撥完全不同的人,就是為了避免這個沖突。
信條不是一個改變時間線的故事,時間線是唯一的,在流動的時間線里,一切都是註定的,沒有所謂的重來一次的機會,其實從主角的角度就能感受到,他的生命一直都是正向流動的,他所看到的,就是命運。
而未來的新人類純粹就是搞事情,即便發明了這逆轉機器,也改變不了他們活著的事實,這就是命運,當你站在了時間的這條馬路上,事實就已經完成了,這是永遠也改變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