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電影的特徵是什麼
花最小的錢 就想拍大片 結果都花廣告上面了。。。還有全是古代片。。。沒有科幻片!!炒作的比國外的大片還厲害~~這就是中國的電影特徵~~!
⑵ 中國第一部電影是什麼詳細點
http://www.cnradio.com.cn/tfmb/dybn/ythg/t20051223_504145498.html
⑶ 中國大陸主流電影都有什麼
《霸王別姬》是我個人認為大陸到目前為止拍的最好的電影,這幾年大陸實在是沒什麼好電影,像什麼《金陵十三釵》之類的個人覺得實在是不咋地,你要說大陸的主流電影還真不好講具體是什麼類型的,畢竟一個這么大的國家不可能只是拍那麼一兩種電影,不過我可以告訴你主流的導演有哪些,雖然我很裝逼的實在不想稱贊這些導演但是他們畢竟是大部分人心目中的大牌導演,
陳凱歌:代表作《霸王別姬》
姜文: 代表作《讓子彈飛》
張藝謀:代表作《紅高粱》
馮小剛:代表作《陽光燦爛的日子》
個人對大陸電影比較失望
就亞洲這邊的電影業而言個人認為排名應該是:韓國,香港,日本,中國大陸,台灣
樓主喜歡中國片的話還是建議看香港片吧,編劇,拍攝,剪輯的整體水平和熟練程度都比大陸要好的多,不過也不代表大陸就真的沒有好電影,我比較喜歡《風聲》本來以為大陸電影以後都拿這部當標准就好了的,結果。。。這幾年的電影看來真的很失望,被小小的韓國電影業完完全全的踩在了腳底下,等級真的不是差了一個,樓主上豆瓣找幾部評分高一點的韓國電影就知道有多大差距了,大陸現在連一部像樣的商業片產量都很少。
⑷ 中國電影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電影的特點:
特點一:電影市場爆發式增長賀歲檔失利導致票房飲恨300億
特點二:華語名導大崩盤新生代逆勢崛起
特點三:明星「改朝換代」黃渤加冕「喜劇之王」
特點四:互聯網公司來襲電影行業上演「生化危機」
影視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顯示,過去電影行業主要是由中影、華誼、博納、星美等六大電影公司主導,但是如今格局突變,網路、阿里巴巴、騰訊來勢洶洶。
參考資料:中國報告大廳材料。
⑸ 電影叫中國什麼的
中國姑娘 La Chinoise (1967)7.4
中國匣 Chinese Box (1997)6.9
中國戰役 The Battle of China (1944)
中國是近鄰 La Cina e Vicina (1967)
中國輪盤 Chinesische Roulette (1976)7.5
中國月亮 An American in China (2008)
中國姑娘 She, a Chinese (2009)
中國人 The Chinese Man (2010)
中國:生在紅旗下 China: Born Under the Red Flag (1997)
中國1978 Zhong Guo 1978 (2008)
中國的鳥人 The Bird People in China (1998)7.5
中國最後一個太監 China's Last Eunuch (1988)7.2
中國功夫少女組 Zhongguo gongfu shaonu zu (2003)5.7
中國綜合症 The China Syndrome (1979)7.4
中國龍 Zhong Guo long (1995)6.3
中國超人 Jung-Gwok chiu-yan (1975)
中國晚餐 Chinese Dinner (2001)
中國鞋子 Chinesischen Schuhe, Die (2004)
中國先生 Kinamand (2005)7.1
⑹ 中國電影都有哪些獎項它們有什麼區別
1、中國電影金雞獎(1981年)
該獎始創於1981年中國農歷雞年。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的,由電影藝術家、電影評論家參與評選的專業性電影獎。獎杯以金雞啼曉象徵百家爭鳴,同時亦包含著激勵電影工作者聞雞舞、奮發前進的意義。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2、大眾電影百花獎(1962年)
中國電影百花獎(大眾電影百花獎),始創於1962年。百花獎作為國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曾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所屬《大眾電影》雜志社主辦的,經由廣大觀眾投票產生的群眾性電影獎。它以百花盛開象徵影壇繁榮,鼓舞電影工作者為廣大群眾創作出更好的影片。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1964年停辦,1980年恢復舉辦(第三屆)。從1992年開始,金雞、百花合並舉辦、共同頒獎。但如今,百花獎和金雞獎已經不在同一個重量級,百花獎已經淪落成了一個小「配角」。
3、1949-1955年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4、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1993年
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於1993年10月7日至14日在上海舉行。主會場設在上海影城,大光明等8家電影院為分會場。當時,有1100名中外賓客參加了這一中國首次舉辦的國際電影人士竟相聚首的盛會。中國導演謝晉、美國導演奧立弗•斯通、日本導演大島諸、香港導演徐克、澳大利亞導演保羅•考克斯、俄羅斯導演卡倫•沙赫納扎洛夫、巴西導演赫克托•巴本科組成國際評選委員會,在19部參賽片中評出了四項金爵獎和一項評委會特別獎,中國台灣中影公司出品的《無言的山丘》獲最佳影片獎,有30萬觀眾觀摩了來自33個國家和地區的167部參賽參展影片和評委個人影片回顧展。國際影片交易市場共有來自海內外16家製片商設展,成交額達2700多萬元。電影節還邀請了著名國際影星索菲亞•羅蘭、德博拉•拉勞、張藝謀、鞏俐、張曼玉等參加電影節有關活動。共有200餘名中外記者對電影節進行了采訪報道。經世界國際製片人協會的嚴密考查和論證,上海國際電影節被例在世界九大國際電影節之列。
5、第一屆中國長春電影節(1992年)
金鹿獎:《秋菊打官司》 編劇:劉恆 導演:張藝謀
6、中國電影華表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是中國電影的最高榮譽獎,其獎杯採用北京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造型,每年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前一年度完成的各片種影片進行評選。華表獎的前身是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始評於1957年,其間中斷 22年,從 1979年繼續進行一年一屆的評獎活動。 1985年文化部電影局調整建制劃歸廣播電影電視部後,更名為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除 1986年與 1987年、1989年與 1990年合並評選外,仍為一年一屆,1994年開始啟用現名。
華表獎一般包括優秀故事片、戲曲片、紀錄片、科教片、合拍片、電視電影、電影技術、譯製片、特殊貢獻等9個獎項,以及優秀導演、男女演員、電影歌曲、電影新人、中外合作榮譽等6個獎項。最初幾屆華表獎的評獎條件大都只看重影片的思想性、藝術性而不大注重票房、拷貝發行量和影片投資成本回收。而有的思想性。藝術性很強的影片雖然榮獲了華表大獎,但票房拷貝發行量極低。有的獲獎電影則嚴重虧損投資成本根本無法回收。從2003年開始中國電影華表獎評選范圍和相關條件較往年進行了重大調整,優秀故事片獎的市場參評增添了新的條件:
1影片的總成本與市場的總收入(含電影後產品)持平,即投入與產出比為1 :1;
2票房總收入達到 500萬元;
3票房總收入達到300萬元。並且在電視台的電影頻道或其他電視頻道的觀眾收視人數達2200萬;
4農村直供影片,16毫米銷售拷貝達到 250個。
對於優秀戲曲片獎和優秀對外合拍片獎,可參照優秀故事片獎的市場參評條件評選。而且將會採用商業化操作模式,不提前公布獲獎名單,而是改在現場揭曉
⑺ 中國電影什麼與中國電影金雞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與中國電影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並稱為中國電影三大獎項。其獎杯採用的是北京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造型。中國電影金雞獎由中國電影家協會和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主辦的電影獎項,創辦於1981年,是中國大陸電影界權威、專業的電影獎。
與香港電影金像獎、台灣電影金馬獎並稱「華語電影三大獎」。與中國電影華表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並稱「中國電影三大獎」。與大眾電影百花獎合稱「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
(7)中國電影是什麼擴展閱讀:
金雞獎評獎創始於中國農歷雞年(1981年),故定名為中國電影金雞獎,以金雞啼曉激勵電影工作者為中國社會主義電影事業的興旺發達而奮發努力。 又因為安徽懷寧洪鋪鎮有「金雞碑」。「金雞碑」為戲神碑立於清雍正八年。是中國研究戲劇史的活化石,全國僅存兩座。
1984年7月,懷寧縣文物普查中發現。「金雞碑」位於洪鎮鄉學堂村。碑高1.1米,寬0.75米,白色石料刻成。碑的正文為金雞社令直之神位,正文兩側冠日、月二字。上款庚戌歲冬月吉旦眾生祀奉,下款為立碑人本社、信官、信士、生員楊文堂等25人姓名。
⑻ 中國電影有什麼特點
中國電影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
1、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題材廣泛,反映生活中各類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如《天雲山傳奇》、《喜盈門》、《人到中年》、《高山下的花環》、《血,總是熱的》、《傷逝》、《駱駝祥子》等影片。
2、尊重藝術的客觀規律,創造出各種真實生動的銀幕形象,塑造了各類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義》、《西安事變》、《廖仲愷》等影片對革命領導人進行了多角度的刻畫,對蔣介石等歷史人物能實事求是地按照歷史本來面目表現。
3、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由於題材領域的擴展,使藝術家們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編導拍攝了一批有一定實驗意義的探索性影片,如《黃土地》、《青春祭》、《良家婦女》、《黑炮事件》、《獵場札撒》、《老井》、《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別姬》等。在電影創作繁榮的同時,電影理論研究也空前活躍,並在相當多的創作人員中發生影響。
⑼ 中國電影特徵是什麼
電影作為一種傳播媒介,是西方現代科學技術發明的產物;但電影藝術作為一種觀念形態,還要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約。因此,電影就其本身作為一種觀念形態,都和特定的文化背景相關聯,這就使得中國電影理論形成了自身的傳統和歷史。這一傳統和歷史有以下3個特點:
①中國是一個注重實踐的民族,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帶上了一種實用理性精神。實用理性精神的影響使中國的電影理論不是發展成為一整套抽象的思辨美學,而是形成一種和批評實踐與技巧總結理論相結合的實用美學。
[b] ②中國人倫理型的文化精神,在文學藝術中形成了「文以載道」的思想傳統。[b]這使中國電影理論相對注重電影功能的研究,並且不是停留於抽象的載道功能,而是和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結合起來,成為一種以社會功能為核心的電影本體論。並具體演化為對電影和時代、電影和社會、電影和人民、電影和政治等一系列關系的研究。
③中國傳統的理論思維方式側重於直觀整體的把握方式,所以中國電影理論在對電影基本結構的研究上側重於情節——劇作水平的研究,而不是影像——鏡頭水平的研究。劇作是中國電影理論本體論的基本出發點。正是在這一水平上,中國傳統的電影理論提出了其核心概念「影戲」。這一概念強調電影的戲劇本性,而把「影」看作是完成「戲」的手段。影戲雖是一種獨立的興行物,然而從表現的藝術看來,無論如何總是戲劇.
中國早期的電影通大都過影片故事對作者人生態度的主觀表現和對社會的教化作用。鄭正秋的「戲劇者,社會教育之實驗場,優伶者,社會教育之良師」的主張,洪深的要求影戲「以普及教育表示國風為主旨」的聲明,在當時是最有代表性的。其次,影戲理論注重對電影情節——劇作水平的研究。認為「電影的劇本是電影的靈魂」。人們在這一前提下,對電影劇作的選材、 結構、 沖突、高潮、語言等不同方面進行了理論探索,要求劇情曲折有趣、耐人尋味,要求保證敘事的「調和」、「流暢」。和情節因素相比,造型因素主要被看作一種「扶助」的成分。
到了中國近代,由夏衍等人組成的中國共產黨的電影小組成立。他們在參加編劇創作的同時,亦著手建立新的電影理論批評工作。他們從革命的功利目的出發,要求電影成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輿論工具。他們闡述了電影與時代的關系、電影的階段性等問題,亦涉及了主題與題材、形式與內容、真實性與傾向性等廣泛的文藝理論問題。這些主張超越了抽象的「為人生」和「教化社會」,而把電影放到更廣闊、更嚴峻的社會現實中,奠定了中國電影理論進步的現實主義思想傳統的基礎。
1949年後,研究電影如何貫徹為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的文藝總方針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理論界的一項重要工作。在這中間,曾產生過不重視藝術規律、過分強調電影直接為當時政治運動服務的偏向。對此不少同志提出了不同意見。例如:史東山從分析小說、戲劇和電影的異同入手,
一方面強調「注意電影在故事情節發展中整場整景的結構形態,以及場與場、景與景之間的結構形態,而不被分鏡頭的形式所迷」,
一方面把電影視像的具像性和小說描寫的相對抽象性作對比,強調電影「直感直覺」的視覺藝術性質。[b]把電影的故事敘述和影像表達兩個層面有機地結合起來了。[b]張駿祥針對當時電影創作中存在的不重視和不熟悉電影特性的問題,著重從藝術技巧角度對電影藝術特性進行了相當深入的歸納和論述。他闡述了電影具有的具像形像和時空可跳躍的優點與它「一次過」及畫面視野局限等缺點,指出正是這些優缺點相反相成,互相制約,構成了其藝術形式的特性,即「鮮明的動作性」、「結構上的簡捷鮮明」、「依賴視覺形像,依賴造型表現力」、「要求在生活邏輯之外對蒙太奇邏輯的遵循」等
夏衍在1959年發表的《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夏衍根據自己豐富的電影創作經驗,詳細闡述了自己對電影劇作規律的認識。他特別強調電影創作的通俗化和形像化。要求電影「准確、鮮明、生動」地「訴之於觀眾的直覺和聯想」。他很重視電影創作的革命功利目的,提出「目的性決定了體裁、結構」,認為「電影和戲劇一樣需要戲劇性和人物性格的鮮明性」。因此他特別強調戲劇或情節的重要性,並在此基礎上對電影劇作結構和技巧進行了詳盡的闡述,以傳統文藝中「剪頭緒」、「密針線」等許多經驗豐富自己的劇作理論。
60年代初,袁文殊、羅藝軍等人把「向傳統學習」作為一個重要的理論課題提出。他們闡述了電影藝術「具有向民族傳統學習的極其廣闊的可能性」,認為這是電影藝術「進一步提高質量的關鍵之一」。他們主張「電影藝術向民族傳統學習,主要是向傳統的姐妹藝術學習」,認為這種學習包括創作方法和具體的藝術技巧等不同的層次。徐昌霖的《向傳統藝術探勝求寶——電影民族形式問題學習筆記》以及韓尚義的《環境·情景·情境》、姜今的《論形式美》等文章,分別從敘事和造型等不同方面探討了電影創作中如何對傳統的敘事藝術(特別是說唱藝術)、傳統美術和畫論的經驗進行借鑒的問題
「文化大革命」以後,中國重新開始了電影理論的建設。特別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電影理論的研究出現了一個嶄新的局面。標志這一時期電影理論基本面貌和主要成就的是對電影本性的探討。
不可否認,電影藝術在形成過程中,確實從戲劇中吸取了不少有益的東西,電影依靠戲劇邁出了第一步。然而當電影成長為一種獨立的藝術之後,難道電影還要永遠依靠戲劇這條拐杖走路呢
[b] 不要忽視了電影的文學價值.「文學價值」
首先是指「作品的思想內容」
其次是「關於典型形像的塑造」
第三是「關於文學的表現手段」
第四是「節奏、氣氛、風格和樣式」[/b]
這些都是應由劇本所「提供」和「決定」、而由導演用電影手段來「體現」和「完成」的「文學價值」。
關於電影民族化問題的研究在60年代的基礎上得到了新的發展,這一方面表現在對這一主張的具體和深入的闡述上,另一方面表現在對這一口號本身的反思上。電影的民族風格是內容和形式的辯證統一,既表現在對社會生活的民族特色(人物的民族氣質、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民族風貌)把握上,也顯現在民族審美經驗、審美習慣的追求中。這不是對古典文學、 戲曲、 國畫的某些技法、程式的生吞活剝,而是按照電影藝術的特性吸收傳統美學的精神。
新時期電影理論的發展,一個共同的傾向是對傳統命題全面反思,開創了中國電影理論史上一個空前活躍的時代。
⑽ 這是什麼中國電影
《記憶大師》,由陳正道執導,任鵬擔任編劇,黃渤、徐靜蕾、段奕宏、楊子姍、許瑋甯聯合主演。影片講述了江豐因手術失誤載入一段殺 人 犯的記憶,進而引發了一連串錯綜復雜的驚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