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茶館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主要寫了王利發及他的茶館在從戊戌變法到解放戰爭前這一段時期內的興衰變化,生活起伏。最終,嘗盡酸甜苦辣的王掌櫃上吊自殺,茶館也不在了。
整部作品以茶館之小見世間百態,反應了許多引人深思的問題。展現了王利發,秦二爺,常四爺這三個小人物的人生路程。老舍的茶館不僅僅諷刺了那一段黑暗的時代,還有更加深遠的內涵,需要我們去感悟。
(1)茶館電影表達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茶館》結構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展示了從清末到北洋軍閥時期再到抗戰勝利以後的近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和各階層的不同人物的生活變遷。
每一幕寫一個時代,北京各階層的三教九流人物,出人於這家大茶館,全劇展示出來的是一幅幅氣勢龐大的歷史畫卷,形象地說明了舊中國的必然滅亡和新中國誕生的必然性。
《茶館》的謀篇布局獨具匠心。全劇沒有貫穿到底的矛盾斗爭,是一出以人物帶故事的話劇。它由幾乎沒有聯系的幾個小故事組成。幕與幕之間在情節上的聯系,表面上看是不太緊密的,但仔細分析,便可發現三幕之間的聯系是作者描寫的一種深層的政治意識。
如「莫談國事」的字條一幕比一幕多。這富有象徵意義的紙條,揭示出在這三個軍閥政府的專制下,人民受苦受壓,是不能說話的,同時也有力地說明臨近解放的國民黨政府殘酷的事實真相。
『貳』 電影《茶館》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茶館》是國內非常難得的一部經典黑白影片。它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82年,本片改編自老舍先生所著同名經典話劇,是由謝添執導,於是之、鄭榕、藍天野、黃宗洛等主演。該片以在老北京,茶館是公眾中心是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老舍以一個典型的茶館為背景,講述了20世紀初期中國苦難和社會崩潰的歷史的故事,從市井的角度反映了當時黑暗的社會背景。
在影片的最後,王利發徹底絕望了,他想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找幾個知心人吐吐胸中的悶氣。正好這時,50年前被清政府逮捕過的常四爺來了,那位辦實業最後垮台的秦二爺也來了。三位老人談啊,笑啊,用他們親身經歷在揭露著人吃人的社會。三人拿出揀來的紙錢,提前勾自己「出殯」,他們圍著桌子撤呀,喊呀,那凄涼聲在空中久久回盪……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然後懸梁自盡——安然了結了一生,隱喻著當時社會像一團黑霧,始終籠罩著每一個小人物,最終導致其崩潰的故事。
『叄』 茶館電影觀後感
1982年,由謝添導演,於是之、鄭榕、藍天野等戲劇演員出演的《茶館》公映,成為不能復制的經典,喜獲中國電影金雞獎優秀獎等。
影片敘述的是大清帝退位前到民國,社會動盪,老百姓艱辛存活的情況。影片將所有故事萃取在老北京城的一個茶樓內及其茶樓外的大街上,根據茶樓的盛衰來反映在那時候社會發展情況下一般普通百姓存活愈來愈艱辛。
一個小小茶樓也是一個社會發展,里邊有各色各樣人馬。有一想著實業救國的秦二爺;一身公平正義的常四爺;忠厚老實悲嘆運數的松二爺;也有處事圓滑的王掌櫃。這些人一生從沒做了一切錯事,卻也沒有落個善終。
秦二爺經營產業40年,被輕浮冠以「逆產」以名義收回,人生奮斗毫無意義,無奈說出來「有錢就得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千萬不要做好事」。
正義的常四爺自力更生,靠賣菜賣花生為生。誠實的松二爺餓死了,連棺材都沒有,常四爺為他化。王掌櫃的茶館終於被占據了一輩子。
另一方面,那些崇洋媚外,做壞事的人,卻過著瀟灑滋潤的生活。比如70多歲的龐太監,花200大洋買年輕媳婦,窮人只能賣女兒生存。
在影片《茶館》末尾,三個七八十歲的老年人,在燈光效果逐漸暗下來的森冷的茶樓里,在蒼涼、崩潰中含淚,叫著,笑著,撒冥幣祭拜自身,講出一番番心如刀割的感受,令人不由自主感覺,所說人情冷暖也莫過於此吧!
『肆』 電影《茶館》影評:一輩子都沒忘了改良
這部電影根據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的《茶館》改編。在各個平台上有很高的評分。
「改良啊,改良啊,一輩子都沒忘記改良。」 這是電影中茶館的王掌櫃在最後與常四爺,秦二爺說的其中的一句話,這也是茶館的命運。
故事開始於滿清時期,維新變法失敗後,具體時間是光緒二十四年,此時在這看來貌似繁華的背後,隱藏著各種令人窒息的黑暗面。 由一個大茶館的從興到衰,體現了不同時期的社會變遷。
茶館名叫「 裕泰茶館 」,位於當時的老北京城,是一所大茶館。掌櫃的名叫王利發,繼承了父親留下來的茶館與開茶館的本事。
隨著打鼓板大傻楊的出場,介紹了大茶館裡面的人與穿著。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茶館中出沒著各種人,有達官貴人,也有貧窮的吃不上飯的人,有愛國青年,也有「吃洋飯的」等等。茶館中有條規矩,禁止談國事,但仍有人會隨口說上兩句。
常四爺與松二爺在茶館中喝茶,松二爺是個膽小,老實,特別愛鳥的人,走哪都得拿著鳥籠子;常四爺則是愛國青年,他看不上那些「吃洋飯的」,對於沒飯吃的難民伸出援助之手。這是秦二爺來了。秦二爺有錢,也特別會掙錢,這座茶館就是租的他的地方。他來茶館後看了個遍,找掌櫃的要漲房租,要不然就把他的這個地方,連同其它的一同賣掉去建工廠。突然,有一個難民小姑娘她太餓了,想拿秦二爺桌子上的食物,秦二爺讓他走開。她媽此時跪到了地上說:「哪位行行好,買下這個孩子, 二兩銀子,就當是買個小貓小狗了。」
常四爺此時說「拿兩碗拉熱面,帶他們去門外邊吃去。」
王掌櫃說:「四爺,您這是積德行好,賞給她們面吃,可眼下這種事實在是太多,咱們管也管不過來。二爺,是這話不是?」
常四爺對身旁喝茶的松二爺說:「二哥,我看那,這大清國 是要完那。」
秦二爺:「完不完吧,也不在乎有人給窮人一晚面吃。」「我真想把這店收走,鄉下的地全賣了,把本錢攏在一塊,開工廠,那才能救得了窮人,那才能抵制外貨,那才能救國。」
茶館裡面有個倒賣人口的叫劉麻子,現代的我們統稱劉麻子這類人為「人販子」。有個曾經農村種地的鄉下父親,現在種地不行了,不想讓女兒跟著自己吃苦,沒飯吃。 劉麻子把他女兒賣給了當時的大總管 龐太監(一個又老又塌州晌丑的太監)做媳婦。 十兩銀子給了鄉下父親,一百九十兩留給了自己。茶館裡面還有個唐鐵嘴,給人算卦的,喜歡抽大煙,在茶館里蹭了一輩子的茶喝。
劉麻子在又一跡正次的做他的生意時,被冤枉成了逃兵,就地正法,死在了公寓的那條街(當時茶館為了不關門,被改為公寓,專租給大學生)。
當時被賣給龐太監結婚的女孩,二十年後找到了當年的裕泰茶館,現在的公寓。現在都三十多 將近四十了,帶著一個領養的男孩子,在茶館裡面留了下來。在龐太監死後,他們娘倆就被趕了出來。那個孩子叫康大力,長大後當了八路軍。
茶館一共經歷了4個變化。
1.老茶館(日本侵略者佔領北京團鋒時期)2.公寓(內戰時期)3.評書4.接待
最後沒有出來的結局是茶館的被迫消失。
松二爺: 那麼老實的一個人,最後死的時候還是常四爺給他弄得棺材。
秦二爺: 二十多歲時就主張實業救國,建工廠,實業失敗。日本人在這說勤上,工廠就勤上了。可國民黨政府回來後,工廠卻成了逆產,被拆了。四十多年的心血啊,就這么沒了。
常四爺: 自食其力,憑良心幹了一輩子,卻一事無成。曾在老茶館的時候說「大清要完」被人抓起來做了一年半的牢,最終大清還是完了。「七十多了,只落了個賣花生仁。」卻又說「個人算得了什麼,盼呀,盼呀,就盼著國家能像個樣,不再受外國人的欺負。」「咱盼著,就盼著誰都講道理,誰也別欺負誰。」「可是我自己呢,我愛咱們的國呀! 誰愛我呀」最後只怕死的時候也沒人管。
王掌櫃:「改良呀,改良呀,一輩子都沒忘了改良。」 「對誰都彎下腰」 茶館改為公寓,不行了又引進評書,又找招待。 「我不過是想盡了辦法活下去,不過是為了活去。」 「沒干過缺德的事,沒0干過傷天害理的事,我得罪誰了。就那娘娘,小劉麻子,沈處長,這幫狗男女,可他們都活的滋滋有味,幹嘛就不準我吃窩窩頭。」 茶館想引進招待時,家裡連白面都沒有。
在王掌櫃准備離開人世間前,又遇到了五十年前被清政府逮捕過得常四爺和實業失效後的秦二爺, 三位老人共同回顧近半個世紀的種種經歷,凄凄的聲音在空中久久回盪。
故事的最後王掌櫃獨自一人仰望屋頂,想找個掛腰帶自盡的地方結束這一生。
PS:中間省略了一小部分,但真的是一部特別好的電影,值得一看。
『伍』 如何評價《茶館》這部影片
國內比較經典的老電影《茶館》,是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完成;這部影片確實同導演謝添所說的那樣:它是一個「新片種」,既不是舞台紀錄片,亦非一般藝術片,更不應籠統地稱為故事片。原因大概就在於影片導演在嚴格保留《茶館》舞台精華的同時,較好地運用了電影的特有手段。它以鏡頭引導觀眾去對《茶館》主要人物的傳神表演和重要細節加以過細觀察。它在融合話劇、電影兩大藝術特性的努力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堪稱經典之作。
看過原著的都知道,老舍先生的名著《茶館》雖然通篇妙語如珠,十分詼諧風趣,但其主題嚴肅,結構極其嚴謹。這是一部為三個時代(清朝、民初、國民黨統治)送葬的劇作,它為舊社會唱出一闋愴涼的輓歌。自然,為垂死者唱輓歌和迎接新生兒的降生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表現了歷史時代新舊替換的必然。
還有影片中鄭榕同志塑造的硬漢子、愛國心切的常四爺,在三個時代中的性格被勾勒得線條清晰、稜角分明。那種正氣在胸、鐵骨錚錚的勁頭,感人至深。藍天野以光彩奪目的台風,在「第一幕」戊戌年間出場,儼然一位倨傲不凡的「濁世佳公子」。但到「第三幕」(抗日戰爭勝利後)他拖著羸弱、疲憊的步子走進老裕泰茶館時,那眼神、那語氣,那身軀姿態,早已判若兩人了。這位家財萬貫、矢志搞「實業救國」的民族資產者,早已被日寇、國民黨和「四大家族」壓得奄奄一息。當年那個目光炯炯,神采飛揚,不可一世的秦仲義,而今安在哉?!作為「人販子」的兩代劉麻子,是個不齒於正派人物的社會渣滓,但,他和那些唐鐵嘴、二德子、「灰大褂」之類的傢伙一樣,除去起到渲染時代、烘托氣氛的作用外,還和貫串全劇中另外一個重要人物——被出賣的貧農之女康順子(程中、胡宗溫飾)形成糾葛,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典型。英若誠在精確顯示兩代劉麻子骯臟的靈魂,以及這類人物丑惡的嘴臉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非常值得稱贊!
最後再看看影片《茶館》中的音樂(彭修文作曲、指揮)和音響,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它不僅一般性地輔助了作品的主題,強化了主人公王利發的感情潮汐的感染力,還成功地渲染了環境氣氛,反映了昔日北京的市聲,進一步為影片《茶館》增添更強的感染力。
『陸』 電影《茶館》
2019.5.14
茶館講述的是從光緒戊戌年間到解放前的60年的事。這60年也是王掌櫃的茶館存在的60年。正如開頭所講,一個茶館的興衰就是那個時期社會的變遷興衰。
茶館初建時,人來人往,十分熱鬧。不同身份的人聚集在這里,一聽到大清國的話題就立馬會安靜下來,除了有權勢的和有膽識的,沒有人敢隨意觸碰這樣的敏感詞。
常四爺愛打抱不平,總想著自食其力,因為一句「大清國要亡了」,被安上譚詞同同夥的名目坐了一年的牢,之後和洋人打過仗,又去賣菜,顫梁孝再之後還是毫無起色,七十多歲只剩下一些可以就茶吃的花生仁。一輩子不服輸,也沒能拼出一片天來。他說「我愛國,誰愛我啊?」
秦二爺財大業大,但是一心想為國家做些什麼,他主張實業救國,不惜將自己的產業全部賣掉,只為了辦工廠救國。從二十多歲到四十多歲,他沒救得了國,也最多讓自己的日子過得還行,從四十多歲到七十多歲,他連自己都救不了了,工廠就安上逆產的名目被沒收了之後砸了。一輩子想要救國救民,到頭來才發現誰都救不了。他說「王掌櫃,你以後就把這個當做一個笑話講給來喝茶的人聽。有一個傻瓜,老想著實業救國,到七十多歲還有一口氣的時候才明白,有錢就應該去吃喝嫖賭。」
王掌櫃,一輩子守著自己的茶館「裕泰茶館」,大清未亡時,茶館生意還不錯,到了民國,茶館生意冷清,將茶館改良成了公寓,專門租給大學生住,再過二十多年,公寓的位置因為改成倉庫被當成逆產了,茶館的面積就更小了,只余幾張簡陋的桌椅,偏偏還有小劉麻子聯合沈處長想要佔了他這間破屋子。他說「我做了一輩子的順民,見人就鞠躬請安,只希望孩子能有點出息,平平安安吃好喝好的長大,可是沒了大清,就來了民國,現在又來了個這」
這三人性格不同,行事不同,但結局卻是一樣的,生在動盪的年代,這樣的人似乎渣鋒都是在一步步被逼近角落。三人只好用撿來的紙錢為自己祭奠,為茶館增添一份無奈凄涼。
其中還有許多小人物,專門賣女孩子的劉麻子,兩個蠻橫的官兵,一個愛抽大煙的算卦的,還有一個愛打板的乞丐。
劉麻子與人談買賣,不料對方是兩個逃兵,被那兩個貪婪的官兵抓個正著,官兵收了逃兵的賄賂,劉麻子成了替罪羔羊,拉出去當街茄稿砍了頭。他的兒子還能將此事當成笑話一樣講出來,但是也子承父業了,還辦的有聲有色。准備聯合所有的女招待辦家聯合公司,找了有洋人支持的沈處長撐腰。
兩個官兵在民國時,誰給錢就給誰辦事,給茶館訂的規矩就是要麼給錢要麼交人,每月一號來收錢。他們的孩子也子承父業,逼迫王掌櫃交出康婆婆,將王掌櫃逼近絕路。
算卦的在大清時,無人愛理,生意冷清還好抽大煙。民國時動盪不安,生意反倒好了許多,改抽白粉了。一輩子喝茶從不付錢。他的兒子,投奔了西山那個妄圖當皇帝的,逼迫王掌櫃勸康婆婆去西山當人質,不然就要砸了茶館。
打板的乞丐說「王掌櫃和我一樣也是半死不活」。
是了,這個世界上但凡沒有害人心的人都是半死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