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如何讓中國的電影市場強大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如何讓中國的電影市場強大

發布時間: 2023-07-09 19:04:01

❶ 如何提高我國電影貿易國際競爭力

中國電影在2012年不斷開拓進取,繪就了新的歷史篇章。據統計,2012年國內共生產故事影片745部,全年各類電影總量達893部,全國電影總票房達170.73億元,同比增長30.18%。而國產影片票房,則達82.73億元,約占總票房的48.46%。其中,類型片創作趨向活躍,電影票房創下紀錄。國產影片創作在2012年的變奏、轉折與發展,和其它重要藝術現象一樣,是其所處的時代、現實和社會的創造物。中國電影創作及市場的內容和形式上的變革,很顯然已經融入所處的時代和社會新語境的表現內涵、形式呈現出的交織關系中,中國電影的成就、矛盾與豐富性,蘊涵其中。
但是,就在國內市場快速崛起的同時,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的發展相對滯後,近年來的海外市場在逐年急劇萎縮,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在本土市場上大獲全勝,卻無法開拓海外市場。《赤壁》、《投名狀》、《泰囧》等都成為敗走西方主流電影市場的典型例證。中國電影在海外市場上的弱勢地位,亟待改變。
2012年2月中旬,中美間達成了一項擴大中國進口好萊塢3D等特種電影的協議,顯示中國電影市場進一步開放的趨向。顯然,政策由充分發揮護航作用改變為更為開放的情況,類型電影生產、電影產業、市場及技術發展勢頭不減,迅猛異常。但與此同時,真正實現中國電影和海外市場的無縫對接,卻缺乏有效性和持久力的政策舉措與策略。
我們看到,一方面,進口大片數量的增加對國產影片和中國的電影市場在票房、技術、藝術以至文化內容上的沖擊明顯。另一方面,中國電影「走出去」又面臨好萊塢的強勢話語。好萊塢對國產片創作無疑形成了巨大的挑戰。以美國好萊塢為代表的國外商業電影,構成了全球化的市場競爭、藝術、技術與文化語境。
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競爭策略及其實現的關鍵,是如何實現中國電影的國際化轉型。它包括對內通過華語電影的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中國電影;對外採取區域化市場開拓的方式,針對不同區域的特性制訂不同的競爭對策。電影在當代社會中的影響力,有力地證明了電影在時代文化復興與文化建設中的位置。中國電影海外競爭策略可行性所涉議題內容豐富,有著很強的開放性和廣闊的探索空間,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現實針對性和面向未來的前瞻性,回望有史以來中國電影在海外發行、海外推廣以及兩岸多地積極開展合作、推進中國電影實現國際化轉型和提升傳播文化價值觀等方面的進程,系統、全面、深入探討其在商業經營、內容、生產、融資、推廣及大中華地區的合作與融合諸方面新的發展、互動與創新,努力為中國電影的未來發展,尤其實現全球化語境中的當代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競爭,意義重大。
2012年11月中旬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前四天的票房即達1.01億元,截至12月31日,獲得5.71億元票房。但是李安的這部影片的成功,並非僅僅反映在票房上。影片中,碧海藍天、發光的魚、斑斕老虎以至人與虎的離奇故事,它們的故事意涵、影像和被美麗畫面所包蘊的人性、神性和東方文化問題,都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東西,成為美妙觀影的記憶。
李安的電影創作給我們提出重要的參照與警醒。很顯然,順應時代發展需要,改變中國電影內容生產的短板和總體競爭乏力的現狀,在世界電影市場形成強有力的競爭態勢,體現了強烈、鮮明的時代特徵。如果說實現中國電影的國際化轉型是開拓海外市場的總體戰略,那麼明確區域化市場開拓、在內容生產、數字技術、投融資及推廣等方面實現國際化轉型則是具體戰術。中國電影需要積極應對社會、產業和文化發展挑戰,把握社會和文化發展,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確立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競爭的坐標。面對好萊塢的全球化戰略,中國電影要在學習好萊塢國際化的經驗的同時開辟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化不斷發展的今天,電影海外拓展與責任又該如何把握?在電影觀念與電影實踐發生巨變的當下,如何更好地進行中國電影的生產、經營、融資與推廣,華語電影需要做怎樣的合作與融合?這些都是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競爭策略建構中重要的時代性命題。
面對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的問題,需要進行系統、深層的研究,提出海外市場競爭策略的路徑。海外電影市場現狀與中國電影國際競爭力深層問題聯系緊密。隨著中國國內電影產業的崛起,擁有海外市場已經成為中國電影從電影大國升級為電影強國的重要標志。擁有海外市場關鍵在於實現中國電影的國際化轉型,以區域化市場開拓的方式把海外市場劃分為北美、歐洲、俄羅斯、東亞及東南亞等地區。另外,從中國電影史的角度也可以看出走向海外市場的經驗,比如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神怪片、武俠片對東南亞市場的佔領以及七八十年代香港功夫片對國際市場的號召力。中國電影目前的海外市場狀況相比歷史上和好萊塢還有很大的差距,急需在內容生產、融資渠道、推廣營銷等環節上加強海外市場的觀念。
國際化轉型涉及電影的內容生產策略。內容生產中最重要的就是對觀眾情感的生產,觀眾看電影是為了體會他們自己的情感,因此電影作為一種娛樂形式,一定要與觀眾產生共鳴或被認同。中國電影在類型上比較單一,只有武俠和動作片能夠走向海外,擁有較強的競爭力。新型中國電影將以武俠片、動作片為切入點,帶動類型多元化實踐,拓寬片種,積極進行電影類型美學創新。在影片敘事策略上也需要進一步國際化,用國際流行的電影語言、敘事慣例來講述中國故事。此外,在商業類型片開拓海外市場的同時,也重視藝術片的國際化,進一步鞏固藝術片在國際電影節中的位置。
電影的融資形式越來越豐富,電影的工程越來越龐大,這也就給推動、孵化這個產業留出了許多空間與可能。迅速發展的中國電影在融資方面的需求、對基金對金融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凸顯,因此,研究中國電影業融資特點、總體投融資結構以及融資渠道和效果是必要的。推廣模式包括政府主辦、商業宣傳、民間活動和媒體傳播等,特別是以互聯網為首的技術進步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技術創新,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中國電影應該在創作階段就結合不同海外市場設定推廣方案,用科學的方式來推廣和宣傳,這是中國電影開拓海外市場的關鍵所在。
無疑,電影轉型中的產業交叉為海外市場競爭提供了重要的機遇和動力。隨著新媒體、數字技術及業態的發展,傳統電影正在走向「大電影」。無處不在的影像與數字科技互為因果,「大電影」的數字化趨勢為其帶來質的改變和提升。數字化的全面作用、互動技術的運用,使得膠片電影生產的格局發生了實質性變化。「大電影」通過視覺形象、獨特的數字化手段和視覺意義創造出共同的精神世界,進而通過數字化傳播與放映使它對業界和社會發生更為廣泛的影響。在「大電影」時代,傳播形式的多元使電影形態多元化,微電影、手機電影等多種視頻形式的興起,改變了以往單一的影院電影形態。與此相對應的是,電影產業也出現復合化趨勢,電影與游戲、互聯網等其他文化產業的緊密交叉,完全改變了電影的業態特徵,這為中國電影的海外競爭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數字電影是新型中國電影的載體,也是中國電影走向海外市場的主要類型。
還需要看到,大中華地區電影的合作與融合,包括合拍片在海內外票房市場佔有越來越重要的份額,並進而成為全球電影產業發展的新方向。進入新世紀,隨著中國內地電影產業的崛起,兩岸三地平行發展的格局被打破,合作與融合成為主流趨勢,華語電影無論作為一個文化發展共同體,還是經濟產業復合體,在中國電影走向海外市場的過程中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華語電影的生存依賴於地域文化,要拍出有深度、吸引觀眾的作品,背後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文化,是價值觀的傳播。從中國內地電影與香港電影、台灣電影的融合,再到與亞洲電影、歐美電影攜手合作、追求共贏的未來發展格局,這將是新型中國電影擁有海外市場的基本路徑。
進一步推動中國電影的海外市場競爭與國際傳播,促進中國電影業的發展與繁榮,把握中國電影生存與發展的精神緯度,對推進中國電影國際化轉型和市場競爭乃至世界電影的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競爭逐漸建立起新的多樣性的創作格局及新的國際化轉型趨向,為明天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產業,藉此推動文化進步,造福人類,受到人們更多矚目和期待。

❷ 如何提高我國電影的核心競爭力

來源:知乎

以下是王健林私享會的演講實錄: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中國文化走出去」。講三點:

「 一、文化為什麼要走出去 」

1、軟實力才能征服人心。

西方經濟學把國家實力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硬實力不必說了,經濟基礎、軍事等等。軟實力是什麼?文化、教育、體育等方面,在這些方面,文化是軟實力的核心要素。真正在世界上影響人心、征服人心的不是硬實力,硬實力可以征戰但不能征服。

我舉兩個例子,我們在初唐盛唐時,用兵最少,但八方來朝,當時西安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唐朝時候歌舞昇平,皇家樂府工作人員差不多有四萬人,比我們國家樂團多十倍都不止。為什麼世界各國都願意來呢?因為唐朝的文化發達,我們有很多發明,都願意來交流。
再舉一個反面例子,美軍把伊拉克、阿富汗等國家,短短幾天就收服了,但征戰到現在,不管怎麼折騰,不管扶持哪方面的人上台,這兩個國家依然一團糟,生活水平遠不如戰前,老百姓怨聲載道,什麼原因呢?就是征戰後,軟的東西文化相沖突,特別嚴重的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文化上的沖突沒辦法解決。所以說靠文化、靠軟的東西,才能夠真正的讓人服氣。
2、增加中國影響力。

最近三百年以來,中國沒落,中國的轉折就是從乾隆開始,有人說「康乾盛世」,實際上到乾隆就已經由盛轉衰了。從那算起到現在差不多三百年,三百年來中國國力漸衰,西方大國崛起,西方強國的各種生活方式、文化對中國全面影響,幾百年來在中國形成一股崇洋媚外的風氣。具體的表現是什麼呢?就是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什麼東西都是外國人好。不管什麼事,哪一件中國人自己說好,那一定不行,外國人說好這事就行。所以我們不管拿什麼獎,不管是什麼電影獎、音樂獎,甚至是文學獎,不管什麼東西都是外國人給的好。國人不管做什麼,都缺乏自信。
現在中國人提出的口號是「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六百年來全球有九個大國先後崛起,中國如果實現復興是十個大國,這六七百年來其它九個大國都叫「崛起」,唯獨中國提的口號叫「民族復興」。什麼原因呢?中國曾經在世上厲害了兩千多年,這三百年才沒落下去。所以我們不是新的崛起,是復興。那麼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最重要的是什麼呢?當然發展經濟、發展軍事,還有一條就是要在文化領域里,改變西方影響中國的現象,把影響中國變為「中國影響」。別看四個字,兩個字一顛倒,內容完全不一樣。

中國現在提了要民族復興,建設小康社會,光靠經濟走出去是不行的,文化也必須配合走出去,硬的軟的一起走出去,這樣才能真正的實現民族復興。

3、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現在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從哪來?關著門自己說文化自信這不行。所謂的文化自信是自己民族文化,拿出去跟別的民族文化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增強自己,在比較中顯得更高更好,這個自信才能有。怎麼去比較?只有通過交流才能比較。所以說文化增強自信的必由之路,就是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在世界上與其它民族文化相比較、鑒別,然後吸收精華,去除糟粕,提升自己,逐漸建立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所以說中國文化不走出去,建立文化自信也是一句空話。我記得毛澤東曾說過「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有提高」,就是這個道理。

「 二、文化怎樣走出去 」

都說中國文化走出去,前兩周政治局還開會,專門議了文化走出去。但是文化如何走出去呢?我談幾點看法。

1、要建立傳播渠道。

建高鐵,要先建高鐵線路;要開車,要先把公路建起來。這就是基礎設施,有鐵軌,有高速公路,火車和汽車才有跑的可能。同理,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必須先有傳播渠道。現在中國文化在對外傳播中,無論電影、電視、網路、平面,諸多方面都嚴重缺乏渠道。我們說話的聲音,海外絕大部分的地方聽不到。你不要以為西方的媒體就是客觀的,這是完全錯誤的。所謂的大媒體、主流媒體都一定有他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它會為自己的精神世界服務。在海外,看到中國的報道,基本上都是負面消息,老百姓從哪獲取知識呢?一般都是從媒體獲取。真到中國旅遊,改變印象的有沒有?有,但很少。所以我們要建立一個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渠道。

我舉一個例子,電影怎麼發出去的?全世界電影公司不知道多少家,美國的獨立製片人公司超過三千家,但只有六家公司有全球發行渠道,這也是這六家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號稱「六大」。其它公司,單講電影電視收入,已經超越六大中的兩三家了,但是通通不能稱為「大」,就因為他們沒有全球發行渠道。

中國電影依靠這六家發行渠道,能發出去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中國電影近三年翻了一倍都不止,但中國電影這幾年來海外票房基本上沒有增長,什麼原因呢?海外收入跟國內的市場不匹配,這還是在2012年我們萬達並購AMC以後,中國電影在北美地區還放一些,從此就看出渠道的重要性。現在中國有些電影拍出來後,在北京或上海搞一個首映,號稱全球首映,那都是忽悠,不可能是真正的全球發行。

2、需要打造內容品牌。

除了要有傳播渠道,另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有內容品牌。美國文化影響全世界,美國不僅是經濟強勢,文化更強硬。美國出口的第一產品既不是飛機也不是其它事情,而是文化產業,美國文化產業佔了GDP24%,排在第一,美國文化的GDP產值佔了全球1/4,全面影響世界。美國文化不光是渠道強,還有很多著名品牌,比如奧斯卡、格萊美、迪斯尼,甚至包括肯德基、麥當勞,它創造了方方面面的東西,影響美國傳統的思想價值觀,教育全世界從小就形成唯「美」主義。

那麼中國文化走出去,除了盡全力打造自己的傳播渠道以外,還要打造我們自己的、在全球真正叫得硬的內容品牌,沒有這個光有傳播渠道也不行。如果不把內容品牌建設起來,我想不管是花多少錢、過多少年,最終還是回到原點。

3、依靠民企走出去。

文化走出去,靠誰走出去呢?政府當然是可以走出去的,政府本來就應該作為文化走出去的主導力量,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政府走出去靠的是財政投資。第一投資的財力有限;第二還有長期持續的問題。所以完全靠政府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在深度、廣度、持續性方面,是難以做得深,做得久的,政府可以做指導。

為什麼國企難以走出去呢,國企代表著國家,走出去不是走到外省去,是走到外國去。走出外國去,中國國企首先過不了審批關,特別是在文化方面更敏感,所以我覺得國企是很難走出去。

只有民營企業是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主力軍。依靠民企文化走出去,這個認識可能現在人們還不認同,但是我相信通過幾年的實踐,會慢慢統一認識的。第一,因為民營企業走出去一個是民企容易解決審批問題,比如說我們收購英國的歐典院線那要經過歐盟的十幾、二十幾個國家的審批,我們上周已經拿到正式的批文。要是個國企,這么多國家,指不定卡在哪了。而且它是歐洲的第一大院線,民企肯定是容易審批。

而且,傳播中引起的反感較少,容易教化。你傳播什麼東西,寓教於樂,讓別人樂呵呵的接受,主動的接受,花錢來接受,那才叫本事。不然的話硬生生的去宣傳那可能不行。民營企業因為它是拿自己的錢來做的,它一定要想要我怎麼把這個錢收回來,怎麼樣讓別人接受、買我的產品,可能我們會在宣傳真善美和市場方面會容易找到平衡點,做出既能表現中華民族的特色,又能表現我們中國自己傳統價值觀,又能讓外國人接受的東西。

而且從民營企業長期發展戰略來看,它能夠做比如說現在三年五年內是虧損的,但是五年八年以後才能贏利的決策也可以做,國有企業很難做到這一點。還是舉一個電影院線的例子,2006年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我們蓋了很多萬達廣場,我說投資電影院吧,我的手下人告訴我,全國才十億票房,就算20%的利潤全國才兩億,投資怎麼收回來。可是我講,我們就賭吧,它總要增長吧,就賭十年增長100億,還沒敢說增長太多,增長100億的時候就是20億。真的,這個公司是虧了三年以後才贏利,但是我們還是趕上一個比較巧的時期,就是從那以後進入中國電影黃金十年,如果沒有黃金十年,可能熬的時間更長。像我們海外一些文化產業投資也是這樣的,也是需要熬時間的。民營企業因為是老闆終身制,他可以考慮更長遠的戰略。

「 三、走出去的政策建議 」

文化要走出去,知易行難。說的是很容易的,怎麼走出去?到現在這么多年沒走出去,肯定是很困難的。我有三點中肯的建議:

1、國家支持要給力。

現在中國文化企業有一個問題就是規模普遍偏小。上百億美元的,除了萬達,可能還沒有。外國兩百億、三百億的公司一堆。而且現在文化企業,外國叫娛樂企業,基本上都是全產業鏈,全媒體,很少有單獨的電影公司,都是電影、電視台等等合並起來的。所以我們這些文化企業走出去和這些大的財團競爭。就本身實力,還有制度方面的抵觸問題,所以對抗就很難,走得比較困難,就需要國家給予扶持。

支持要真支持。我舉一個例子,我到法國電影協會做了一個調查,我說法國人也就是個中等國家吧,但是為什麼法國電影可以在全球排第二,影響力那麼大?法國的電影節可以說世界第一節,奧斯卡名聲大,但是大家忘了奧斯卡是一個獎,就是兩個小時完事了,戛納一個節日,一辦就辦一周,是全球最大的電影節,而且法國電影節還有世界影響力。

法國人很早就認識到,如果不對法語電影支持,英語片就會占滿全部市場,所以只要是投拍法語片,法國本土電影,國家一律先給50%的出資,比如說你投一個億,先給五千萬,放映如果產生虧損,再由國家補貼虧損的部分,一個億虧了六千萬,國家就由五千萬變成補六千萬,就是靠這個政策,還有一些稅收等其它優惠政策。所以說在法國沒有任何好萊塢限制的情況下,主要靠法語電影,其實這種現象很多的,德國、西班牙、日本韓國很多都是這種形式。所以必須國家政策給力,才有可能使文化走出去做得更好。

2、要放寬對文化走出去的審批。

支持文化走出去,說了很久了,兩周前剛開了會議,談到走出去。但是我又聽說,最近外匯流失,又說對不管什麼樣企業的投資並購,不管是製造業、文化業通通審批要收緊,對外投資縮減。我覺得這個政策上就應該有所區別,對待投資也要區別對待,文化的並購談判是特別復雜困難的事情。

我們這次並購的歐典,始於五年前的談判,我跟歐典的董事長不知見了多少次,但就是談來談去也談不下來,真正的機會是什麼?英國一脫歐他就慌了,他擔心走向趨勢會改變,所以趕快想把它賣掉。這種文化資源類的並購,還有一些品牌文化的並購,我覺得國家應該在這些審批方面要放寬。如果一視同仁,或者是不管什麼都從嚴過審,談文化走出去就非常困難。

3、要打造文化龍頭企業。

美國電影有超過三千家的企業,真正有全球競爭力的就只有六家,這六家不是每年自己拍片,自己拍的片子撐死1/3,一半或者是1/3,剩下的就是靠發別人的片子,收錢。有核心競爭力的就這么幾家,美國旅遊企業大型的超過一千家,還不算小的。真正影響力的品牌就是兩個,迪斯尼和傳奇。這說明什麼呢,文化要影響本國進而再影響世界,而不是靠一堆人,幾個大品牌就決定了,要靠龍頭企業。

我們有句古話說的話,萬只小舢板,也抵不了一隻航空母艦。就戰鬥力來講,一萬只小船並在一起,也抵不過航空母艦。

就是說中國文化要走出去,不管是在國內走還是向外走,首先中國文化要有龍頭企業,而且還不止一個龍頭企業,要有一批龍頭企業。中國如果能培養出十個八個年收入在百億美金,兩三個幾百億美金的綜合性文化產業收入的文化企業,可能我們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當中我們就能夠佔領潮流。時間關系,我就單講一個文化走出去,謝謝大家。

❸ 電影的核心競爭力應怎樣打造

日前有媒體評論稱,正在熱映的國產大片《紅海行動》靠口碑拉動票房「逆襲」,「自來水效應」再次印證「內容為王」的市場鐵律。

希望未來影視工作者尊重創作規律、繼承優良傳統、保持專業態度、發揚工匠精神,只有每個環節、每個工種都做到位並不斷提升,中國電影才能真正贏得核心競爭力。

❹ 好萊塢大片渴望中國市場,你認為未來電影業將如何發展

中國電影產業要實現“由大到強”的跨越式發展,要抓住新時代新機遇,領先一步,方能實現電影強國的目標。 中國電影產業要及時抓住電影技術創新、內容精品打造、分眾與衍生消費趨勢、智慧影院建設等機遇,乘勢而上,加速實現電影強國之夢。

近年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為推動全社會文化消費水平提升,發展影視文化產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2016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32316億,同比增長10.4%。目前,我國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需求旺盛,但文化產品供給存在巨大缺口,為電影產業創造了寬廣的市場拓展空間。 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的建立對於鼓勵和推動電影行業持續快速發展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實施,中國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和保護水平已逐步同國際市場慣例接軌。在知識產權得到良好保護的前提下,電影企業投資製作大電影,音像製品、電視及網路播放等收入渠道也將得以進一步拓寬,有利於我國電影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再加上國家頒布的《電影促進法》,所以中國電影市場一切都向著更好的方向在發展。

❺ 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策略 建議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有了新的氣象,每年一度的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百合獎、童牛獎、評選出的多部電影精品和優秀影片足以說明了中國電影的非凡進步,使我們感受到了創作者們不但繼承和延續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國電影的第二次高潮的經驗和傳統,而且也清晰地感受到了創作者們在現實題材領域里的堅持不懈與開拓,探索和創新能力又勝於以前。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中國的電影導演是與時代同步的。
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中國電影導演,特別是第四代電影導演,對於電影市場化的不適應,面對眼花繚亂的市場一時不知所措,一些看起來挺不錯的作品卻受到了市場的冷淡,一些挺不起眼的東西卻受到了市場的青睞。市場說,電影雖然是藝術但它首先是商品,要求即時消費即時賺錢,你可以弘揚民族文化,但在市場上即時找到買主才能站得住腳,市場不承認文化功能,只注重商業價值。例如,廣大農村是中國電影最具發展力的市場,據文化部一項專門調查顯示,全國縣鄉鎮的電影院百分之七十以上都以停映或租借改作其他行當,幾年看不到一場電影。雖然政府努力想改變這個局面也出了不少資金拍攝給農民看的電影,但是這局面還是沒有根本改變。
一位朋友勸我拍拍武打片或者城市片吧,拍農村片觀眾少,同樣費力卻不討好。當時我不得其解,我認為不論什麼題材的電影,只要拍得好看就會有觀眾。轉而一想,朋友說的也不無道理,這大概是中國進入新時期以來,中產階層的迅猛崛起所帶來的強勁的中產階級文化氛圍所致吧,這個階層所面對的是一個物質化了的世界,他們講娛樂,講休閑,什麼「好看」看什麼,什麼「好吃」吃什麼,消遣成了他們看電影的主要目的。為此,一些影視快餐挺適合他們的口味,他們與「思想」 的節目無緣,大凡涉及到的所謂「思想」也是金錢的概念。也難怪,投資人是講回報的,製片人是講利潤的,他們認為投資農村片是無利可圖的。特別是前一個時期,整個社會都比較浮躁,一個基本的心態就是想發財想暴富,都想盡快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這不是說我們民族的心理出現了什麼問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還是社會的進步呢。我是說,我們當電影導演的,必須直面這個社會現實。我想,隨著市場經濟的秩序化,使得這樣一些投資人對農業農村農民會有新的、深刻的認識,會逐漸地對農村題材的作品感興趣,他們面對自己經營的艱難,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心態,因為他們在成功之前也是平民百姓。盡管強大的中產階層可以給平民百姓帶來利益,但實現中國的全面小康生活的關鍵,還是在農業農村農民,他們的事情解決不了,中國社會的全面繁榮就無從談起。
我始終認為,問題還是我們電影導演自己,因為題材本身不能決定作品的優劣和觀眾的多少,無論什麼題材,只要拍得好看,就能贏得品位和觀眾,真正的觀眾要求真正的導演,給他一個令人感動的人物形象,有了一個令人激動不已的故事,你的作品,市場就接收了。
由於市場經濟,許多製片人和藝術家受到利益的驅動,紛紛去拍賺錢片,這無可非議,好萊塢的電影產業,目的就是賺錢。可我們是中國,中國有中國的國情,硬去效仿美國並不見得會給你帶來什麼益處。不要迎合「商業」而去拍「商業」,不要迎合觀眾而去拍「趣味」,那樣反而失去了商業和觀眾,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理順自己的思路,更多的關注現實題材,因為現實是觀眾最為關注的,可以這樣說,誰最關心平民百姓誰就擁有了觀眾,這是古今中外大量的名著名片所證明了的。當然,現實題材的創作不能浮躁,不論市場怎樣喧囂,我們不能為蠅頭微利所惑,不能丟掉我們對電影的熱愛之情,需要真情投入,需要一種崇高的責任感。現在一提責任感,許多影視人都呲之以鼻,好像這是過了時的話題。如今時興的說法是按著藝術規律和經濟規律辦事,這話沒錯。我所說的責任感是創作者內心深處的東西,真正的責任感是誕生優秀作品的基礎,特別是導演,一個導演連一點責任感都沒有,很難想像他能拍出有人生況味、有深度的作品。我在拍戲的時候,就要求大家心中都要有一種責任感,一個盲人過馬路,你去扶他一把,你就崇高,你去嘲笑他,你就淺薄,而我們攝制組要的就是這種崇高,把這種崇高作為拍好戲的目標,我相信會有好結果。我覺得,創新和審美品格,都是在劇中人物身上體現的,千萬不要從概念出發。誰都知道人有千面,人各成章的道理,做文章也是文無定法,可為什麼偏偏在創作電影作品的時候,一涉及現實題材的主人公便概念了呢?這當然有各方面的原因,就創作者來說,是一個想像力的問題,究其根本,是能不能真正的深入生活,在生活里發現令你眼睛一亮的東西。這也是一個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的問題,藝術家的責任,就是揭示真理,說真話。
電影是20世紀受大眾喜愛的一門藝術,中國電影至今也快百年了,歷史己經證明,電影自身的發展在一個世紀中超出了任何人的想像。有人認真地研究和考查了中國電影,說從電影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的角度看,敘事電影將可能形成六種電影形態,即影院電影、電視電影、網路電影、電視劇、網路劇、電影劇。我們很快就會進入一個不用膠片的數字電影時代,21世紀的中國電影在製作上將完成一個由拍電影到書寫電影的轉換過程,用計算機繪圖技術可以設計出與演員一樣的數字演員,隨著計算機的不斷完善,數字演員的表情和姿態將會和真人一模一樣,日本已經有人寫文章,說應當考慮被拍攝對象從攝影機前面消失的問題了。到那個時候,電影美術師和攝影師的概念,電影劇作和電影導演的概念就難以確定了,那樣的電影很難說是拍出來的,因為它不是拍電影的概念。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也不管你願意不願意,隨著科技的發展,這種狀態的電影時代很快就要到來。我們電影導演應該有這方面的准備。
就我個人來講是非常不願意看到這樣的電影時代的到來,那種電影很難定義為電影,那是另一種東西,肯定不是電影。電影就應當是人拍出來的,而不是科技出來的,任何科技都應當是電影的輔助手段而不應當成為目的,數字人畢竟是科學而不是真的人,它的情感體驗是數字化了的,模擬得再逼真它也是虛擬的世界,就像電腦游戲機。如果作為電影的一個品種出現是可以的,如果完全替代電影則是不可以的。敘事電影是人的情感體驗,情感這東西科技怎麼能替代?就像人不可以克隆一樣。為此,不論電影變化多少媒介方式和藝術形式,我相信用真人扮演的電影是不會消失的,會長久地活躍在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當中。
未來是預測,重要的還是現在。中國電影若要繼續發展前進,就必須按著電影的自身規律辦事,認真地遵循市場規則,讓市場和歷史檢驗我們的作品,只要創作者能夠不斷地積累知識,吸收和參照古今中外的文化成果,精心製作自己的電影作品,努力提高自己的電影文化水準,才能與人類文化和文明進程同步。

❻ 中國電影如何走向世界

綜述:中國電影如何走向世界

第7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華語電影再次閃耀,而中國電影怎樣進一步走向世界也在電影節期間成為中外電影人討論的熱點話題。
得獎?以我為主
國際電影節獎項一直被視作衡量一國電影水平的重要標准。某些類型的中國電影更容易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這似乎已經形成了一個模式。
中國導演王小帥的新作《闖入者》是角逐本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唯一華語影片。他說,外國人通常喜歡在中國電影中看到「景象奇觀」和一些「邊緣化的景象」。
針對這種「潛規則」,一些中國電影人認為,中國電影要讓世界買賬,需要更多地考慮外國觀眾的心理。
不過,在威尼斯電影節首屆中國電影論壇上,王小帥直言,他不會去揣摩國外觀眾怎麼想,而是堅持自己的態度和方式,立足於中國人自己的生活、傳統和文化。他的電影中也沒有「景象奇觀」,而是關注人的基本情感。因為人的情感超越文化差異,是全世界共通的。
王小帥的想法與義大利電影人喬治·戈塞蒂不謀而合。他認為,中國電影要想贏得世界,必須堅持自己的傳統和特色。
戈塞蒂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國電影最吸引歐洲人的地方就是它的獨特性。在他看來,中國電影最吸引自己的地方是強烈的情感表達。中國電影人如果試著去做和歐洲相同的東西,那就一定會失敗。所以,他說:「中國電影,請不要改變你的傳統。」
合拍?找好夥伴
中外合拍電影被不少人看做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捷徑。威尼斯電影節期間,不少中歐製片人表達了合作意願,認為專業的合作有助雙方克服各自的劣勢,互通有無。
義大利製片人孔奇塔·艾羅爾迪在由「新華國際」主辦的威尼斯電影節中國電影論壇上說,義大利對合拍電影有各種優惠政策,對這些,中國製片人不一定了解得非常清楚。
本屆電影節閉幕華語影片《黃金時代》製片人覃宏說,外國導演剛進入中國時常常摸不準中國電影圈的「潛規則」,這恰恰說明找到好合作夥伴的重要性。覃宏說,中國現在有很多具備契約精神的合作方。
市場?需要橋梁
盡管中國電影人為走向世界做出各種努力,但一個事實是,中國電影進入國際主流市場仍面臨不少困難,所佔市場份額不大。
覃宏說,漢語畢竟沒有英語使用范圍廣,而在商業電影方面,中國電影業在特技技術、導演理念和視覺特效等方面還不夠先進。
而義大利電影人戈塞蒂認為,中國不缺好的電影,但不少好電影被歐洲市場忽視,中國電影走向世界需要「橋梁」。在他看來,這座橋梁就是專業的合作方和更好的推廣策略。
他說,義大利曾經設立世界上第一個推廣本國電影的聯合機構,其他國家紛紛效仿,打開了本國電影通向世界的大門。中國也需要制定相應策略,向世界推銷中國電影。

❼ 國產電影發展快速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電影發展的核心是內容創作。

中國電影市場在過去十多年中呈現了年均30%左右的高增長態勢,近兩年來,進入了一個新的常態:產能平穩,票房增速放緩,外部熱資本逐漸淡出,IP熱減退,進入了理性的沉澱期和調整期,開始更多地依靠電影質量、依靠優質內容來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觀影需求。

具體情況

1、打造精品力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創作電影精品作為立身之本,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好地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要勇於開拓創新,推進電影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跨越。

2、藉助技術提升電影質量和電影工業水平。未來高格式電影將是助推電影放映市場升級的強大力量,放映技術的升級也將帶動製片技術和內容創作的升級。沉浸融入式的觀影時代將要到來,會大大提升中國電影工業的整體水平。

3、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發展電影相關產業。要嚴格規范電影行業管理,杜絕影院偷漏瞞報票房的行為。要推動區域聯動,增進影片宣傳發行的合作,加強區域合作和企業間合作。要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營造良好的宣傳輿論氛圍。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中國電影發展的核心是內容創作

❽ 你覺得中國的電影市場應該怎麼發展

應該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形成更加成熟的市場體系,不止是文藝片武打片,格局應該更遠更廣更超前,並且具有國內特色,如優秀的科幻片仙俠片至今依然是國內十分缺少的,多題材多開花。

❾ 如何提升中國電影產業的競爭力

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提高電影質量。現在的中國電影人都太急功近利了,只為了票房而一味的使用大牌明星、高科技,反而忘記了故事內容的重要性。我覺得,電影協會應該多多鼓勵一些新人導演、編劇、年輕電影人,給予一定經濟上的支持,這些新鮮血液一定會給影壇注如活力。
此外,整個電影市場還存在很大的問題,這一點的話,與我們的整條娛樂鏈是離不開的。我們的娛樂系統遠沒有歐美國家來得完善,相關產業的經營者普遍較浮燥。
總而言之,必須提升電影的品質,而整個市場的欣欣向榮則是保證電影產業繁榮的一個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