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為什麼叫「電影」
電影於1896年傳入中國,並在上海首映。《申報》在有關廣告中譯成的是「西洋影戲」這一名稱。當時,電影又被稱為「電光影戲」或「活動電光影戲」。1905年6月16日,天津《大公報》在刊登英商快利洋行題為《活動電光影戲出售》的一則廣告中首次譯成「電影」這一名詞。文中寫道「茲由外洋運到新式電影機器一副,並影片六十餘套,其景緻異常可觀,兼有游戲影片甚多,見者莫不捧腹,而價廉物美,堪稱獨步……」在這篇廣告里,標題用「活動電光影戲」,而內容則將其壓縮為「電影」,詞簡意明,讀者自然不難理解「電影」所
指何物。
自此以後,「電影」這一名稱便在天津約定俗成,逐漸被市民所認可。《大公報》在廣告中使用「電影」的頻率也不斷加大。以至於直接將「電影」一詞用於報紙標題,如《試演電影》(1906年2月5日)、《特演電影》(1906年3月17日)、《奇巧電影》(1906年11月16日)、《同仁善會戲法、電影開演廣告》(1907年8月31日)、《新開平安電影公司》(1910年1月1日)等。
《大公報》是北方地區最重要的報紙之一,由於它的影響,「電影」一詞很快在京津地區流行。如1907年8月29日北京《正宗愛國報》就以《稟設電影》為題,報道有人「在東安市場開演電影」的消息。官方的奏章、布告也是如此。1907年4月5日,有奏摺稱:「近日各戲園夜間添演電影,男女均准入座,而電影又非將燈光全行收暗,不能開演,流弊尤不可問。」1909年天津巡警局發布的一則關於春節活動的公告中稱「凡市場擺攤話匣及茶園所演電影,一律准演」。
「電影」一詞的出現和使用,是電影放映活動日益頻繁、報刊不願使用冗長名詞的一種必然需要,反映電影在中國已經有一定的普及。除了京、津、滬,許多城市都出現了電影,並且成為一種重要的娛樂形式。要放映電影,首先要有放映場所。在電影剛傳入中國的時候,大多在茶園(戲園)或較大的空房中放映。如北京的西單文明茶園、天津的玉順茶園、上海的天華茶園等。放映商攜影片到各地演出,常為尋找場地而費周折。天津早期一則尋租場地的廣告很能說明這一情況:「今有歐人新到最新最奇之活動影戲,輔有音樂,與眾不同,並有一切游戲可觀之物。擬在天津臨街最熱鬧之處,租地一區,以便演練。須用房六七間,院子務須寬大,租用一月。」
1906年12月8日,美國平安電影商人來到天津,租用法租界的權仙茶園(濱江道吉林路交叉口),准備連續放映,每三天更換一批新影片。1907年1月8日將茶園改為「權仙電戲園」(偶稱「權仙電影園」)。有研究者認為這是中國人經營的第一家電影院,比人們習知的上海虹口大戲院早約兩年(劉志琴編《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第二卷501頁)。權仙電戲園「園中上下,修飾華美,爐烘溫暖,電光燦爛,非別園可比」。為方便夜場觀眾回家,該園「特向電車公司定下電車數輛,每夜散戲,候於園左,以送抵城之客,所費六銅子而已」。幾個月後,權仙電戲園已名氣大振。報界稱「法界權仙戲園自改演電影以來,座位雅潔,電燈、電扇極為爽便,與眾戲園不同」。
權仙電戲園上映的片子應該說在國內是最新潮的,如美國偵探片《紅眼盜》、《巴林女》和戰爭片《美墨大血戰》、科幻片《木頭人》等。一些影片國外剛剛開始籌拍或剛剛上映,就出現在權仙電戲園的新片預告中。1907年5月的電影廣告中稱,「本園開演電影,津地中外紳商同聲叫好,本園自問亦可稱無以蓋超者。今又……演新片,內有帶彩之片」,「本園現下每夜准演各色清片與彩片八大卷」。所謂「彩片」相對於「清片」,就是「彩色電影」(但不同於正式的彩色電影)和「黑白電影」。因此可以斷言,1907年當彩色電影在外國剛剛發明不久,即已傳入中國的天津。
❷ 中國第一部電影是什麼當時人們把電影稱什麼
電影在中國落地之初,由於發光體、被照物、白幕布三者之間的關系與皮影的演出原理看似無異,便也被稱做「影戲」。電影和影戲之間的不同之處更多,例如電影通過鏡頭變焦放大圖像的過程已經放大圖像所必須的距離,便為影戲所無,而且影戲一經放大就會模糊不清;再者電影的觀眾置身於幕布與放映設備、人員之間,而影戲則是以幕布把觀眾和操作者隔開;電影是以膠片作為介質記錄影像,而皮影的介質屬於道具范疇……不一而足。
電影在中國的第一個稱謂
最先稱電影為「影戲」的城市是上海。當地1934年出版的小32開通俗讀物《電影》第14頁引用的一段清末報摘稱:「光緒十一年(1885年)十月十七《申報》載有『觀影戲記』一文,其中提到國人顏永京,從外國攜歸『畫面百餘幅,皆圖繪各國之風俗人情,禮樂刑政及舟車屋宇,城郭冠裳,山水花鳥,絕妙寫生,罔不曲肖。暇時置機器上,以輕養汽燈映之,五色相宣、歷歷如繪,俗謂之影戲』雲雲。」然而此「影戲」並非該文作者鍾敬之先生所認定的「中國最早的電影」,因為其事發生的年代尚在世界電影誕生之前。據筆者解讀,報摘中提到的「影戲」當屬幻燈片一類。不過此後,已知的上海報章中有關電影活動的記錄,均以「影戲」稱之,例如:亞細亞影戲公司(1909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1919年);上海影戲公司(1920年);中國影戲公司(1921年);中國影戲研究部(1921年)等。1921年上海創辦《商報》登有新愛倫影戲院,對公映影片也稱影戲。由於上海《申報》創辦最早,發行面廣,影響遠達南北各地,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仍然未改。而這時,京、津及北方大部分地區早已普及了「電影」這一稱謂。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近年刊印的某部北京市重要史志書籍中,記載了當年最早出現的三家電影放映場所,平安(1906年)、真光(1921年)和中央(1926年),分別被強加以「影戲院」稱之;事實上,在當年的北京地區,「影戲」只是電影的若干稱謂之一,而地處東長安街的平安電影,早在1906年就已經自稱「電影公司」,那時北京幾乎所有報紙都登載過「平安電影公司」的廣告,稱謂始終未變,卻從未以「影戲院」名之。
電影的數種代稱
清末的北京,電影與皮影並存於市,且同被稱之「影戲」,依據觀演的方式不同,稱前者為「看影戲」,後者為「唱影戲」。盡管使用看、唱二字以示區分,卻仍然難免混淆。鑒於那時的片源多由西方國家傳入,放映者也是洋人,所演內容多是洋事,因此電影的全稱為「西洋影戲」,簡稱洋影戲;以後又進一步略稱為洋影。以上這三種叫法都流行於清末的北京。引自《那桐日記》。
例1,清光緒二十四年(1899年)十月二十七日「看佛六洋影戲。」
例2,清光緒三十一年(1906年)十二月初十日「看任景豐洋影。」
例3,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十九日「繼旭生來約看洋影。」
例4,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初三日「帶寶兒、五妞看洋影。」
盡管在北京把早期傳入我國的電影也叫過影戲,但也在發生著變化。從例1中得知,前面多個「洋」字。在「電」能源尚未普及的時代,「電影」這個名稱並沒有廣為流傳。
❸ 什麼是電影
電影(film,亦稱映畫、第七藝術)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畫面。是一門可以容納悲喜劇與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綜合藝術,但它又具有獨自的藝術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這種藝術性極強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不可或缺的一員。
定義
電影是一門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在銀幕上造成活動影像(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技術。
電影乃導演領導之下集體的精心製作,但它又是個人的藝術。
一種藝術
電影其實就是被人稱之為藝術而迂迴戲話的一幕聯想而已。
1911年義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喬托·卡努杜發表了一篇名為《第七藝術宣言》的論著,他在世界電影史上第一次宣稱電影是一種藝術,從此,「第七藝術」就成為了電影藝術的同義詞。[1]
電影是一種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
電影是一種綜合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復雜而繁多的科系,電影世界裡有很多不同類型的電影,也有很多種電影的分類方法。
電影是1889年由愛迪生發明的,用強燈光把拍攝的形象連續放映在銀幕上,看起來像實在活動的形象。
電影從有聲電影開始發展,已經到了電影的特技時代了。運用大量的電腦特技製作出來的電影,受廣大中年以下的朋友歡迎。
國外電影廣告在美國和英國的電影廣告中。有這樣八種標記:
(1)美國X——禁止未成年者觀看的影片,G——所有觀眾可看片,R——十七歲以下禁止觀看,PG——一般觀眾可看。
(2)英國U——內容正派片,A——一般觀眾可看片,X——18歲以下青少年禁看片,AA——少年兒童禁看的兇殺片。
表現手段
電影是一種以現代科技成果為工具與材料,運用創造視覺形象和鏡頭組接的表現手段。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里,塑造運動的、音畫結合的、逼真的具體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的現代藝術。電影能准確地「還原」現實世界,給人以逼真感,親近感,宛如身臨其境。電影的這種特性,可以滿足人們更廣闊、更真實地感受生活的願望。
電影的幀速率一般是24幀每秒,隨著技術的提升,即將出現48幀甚至60幀每秒的電影。[2]
2形成與發展編輯
形成
誕生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麥市裡奇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快門上。
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市裡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極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總有一蹄著地,不會四蹄騰空,從而判定科恩贏了。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市裡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
生物學家馬萊從這里得到啟迪。他試圖用照片來研究動物的動作形態。當然,首先得解決連續攝影的方法問題,因為麥市裡奇的那種攝影方式太麻煩了,不夠實用。馬萊是個聰明人,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後,終於在1888年製造出一種輕便的「固定底片連續攝影機」,這就是現代攝影機的鼻祖了。從此之後,許多發明家將眼光投向了電影攝影機的研製上。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館」第一次用自己發明的放映攝影兼用機放映了《火車到站》影片,標志電影的正式誕生。[3]
過程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
電影放映機(15張)
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實驗
在1888-1895年期間,法、美、英、德、比利時、瑞典等國都有拍攝影像和放映的試驗。1888年,法國人雷諾試制了「光學影戲機」,用此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發明了電影留影機後,又經過5年的實驗後,發明了電影視鏡。他將攝制的膠片影像在紐約公映,轟動了美國。但他的電影視鏡每次僅能供一人觀賞,一次放幾十英尺的膠片,內容是跑馬、舞蹈表演等。他的電影視鏡是利用膠片的連續轉動,造成活動的幻覺,可以說最原始的電影發明應該是屬愛迪生的。他的電影視鏡傳到我國後被稱之為「西洋鏡」。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 「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活動電影機」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的拍攝和放映活動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的成為「電影之父」。
你若問美國電影界的人,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是愛迪生發明的。」但你如果去問法國人,他們則會說:「是盧米埃!」那麼誰才是電影真正的發明者呢?答案:兩個人都是,二人是相輔相成的!根據記載:在1888年,愛迪生開始研究活動照片,而當伊斯曼發明了連續底片後,愛迪生立刻將連續底片買回來,請威廉甘乃迪和羅利狄克生著手進行研究。到了第二年的十月,迪克生提出研究的結果,他將之拍攝成會活動的馬,這就是電影史上最早攝影的成功。成功之後的迪克生,繼續埋首更深的研究,一八九〇年,他用能活動的圖片申請到專利,這些活動圖片每秒鍾能拍四十張,這就是現代影片的鼻祖。一八九一年,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申請影像映出管和攝影裝置的專利權,這是「西洋鏡」電影的鼻祖。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發明「西洋鏡」電影的想法是,由於西洋鏡一次只能由一個人去」窺看」,藉著人們的好奇心,如此便可以增加利益,於是這種電影在一時間非常流行。不久,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又創造了世界最早的攝影棚,大有助於電影的發展。起初,在歐洲,也有人在對這些活動照片作研究。一八九五年,倫敦有兩位名叫巴德艾卡和R.W.保羅的人,把初步的攝影棚改良後,在大庭廣眾之前舉行表演。同時間,在法國有兩位名叫路易盧米埃和奧古斯特盧米埃的兄弟,他們將照片映射在布幕上,因而吸引了大批好奇的觀眾。放映電影就此展開序幕。盧米埃兄弟接著巴黎工業獎勵學會上試映了一部名叫「盧米埃工廠的大門」影片,同年十二月,在巴黎布辛奴街「大咖啡館」的地下大廳,正式公開上映十二部影片,並出售門票。同年九月,在美國亞特蘭大所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放映這種射映式影片時,也出售門票。如此可知,早在電影產生的同時,就已和營利結下了不解之緣。先驅(盧米埃)法國化學家,與其北路易共同發明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為電影實驗的先驅。
發展
美國
1893年,T.A.愛迪生發明電影視鏡並創建了「囚車」的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
電影
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群眾性放映;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發展和中下層居民迅速增多,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游樂場內,隨後進入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
1905年在匹茲堡出現的鎳幣影院(入場券為5美分鎳幣)很快遍及美國所有城鎮,到1910年每周的電影觀眾多達3600萬人次。當時影片都是單本一部的,產量每月400部,主要製片基地在紐約,如愛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維太格拉夫公司。1903年E.S.鮑特的《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和《火車大劫案》,使電影從一種新奇的玩藝兒發展為一門藝術。影片中使用了剪輯技巧,鮑特成為用交叉剪輯手法造成戲劇效果的第一位導演;
收益高,競爭激烈。1897年,愛迪生即為爭奪專利進行訴訟,在1908年,成立了由愛迪生控制的電影專利公司,公司擁有16項專利權。到1910年,電影專利公司壟斷了美國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獨立製片商為擺脫專利公司的壟斷,相繼到遠離紐約和芝加哥的洛杉磯郊外小鎮好萊塢去拍片,那裡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又臨近墨西哥邊境,一旦專利公司提出訴訟便可逃離。D.W.格里菲斯1907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次年導演了第一部影片《陶麗歷險記》。至1912年已為該公司攝制了近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漸移向好萊塢,並發現和培養了許多後來的名演員,如M.塞納特、M.壁克馥和吉許姐妹等。
美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之後,各大公司從印年代中期開始解體或轉產,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廢除。隨之出現了微型影院、藝術影院、汽車影院。獨立製片及實驗電影有了發展。
❹ 電影又被稱為什麼藝術
第八藝術。電影被稱為是繪畫、雕刻、工藝、文學、音樂、戲劇、舞蹈傳統七大藝術外的第八藝術,也叫光的藝術。原因大概是因為電影產生的相對晚一些,1890年左右出現迄今為止只有百多年的歷史,相對於其他傳統的藝術的確是位小朋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