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是怎麼產生的
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創造了不可勝數的精美藝術品,但是,藝術的門類並不多。到19世紀中葉,人類共創造了6種藝術: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繪畫和雕塑)、建築和戲劇。
1911年的一天,一個人突然向世界宣布:第七藝術誕生了!這時,人們才恍然大悟,把目光一下集中到市場上的一種雜耍項目——「電影」上。
他是義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喬托·卡努多。盡管他在電影方面沒有更多的建樹,但他的一則《第七藝術宣言》,卻使他成為發現藝術新大陸的第一人。從此,電影正式進入藝術姊妹們的行列中,「第七藝術」成為電影的同義語。
卡努多隻是發現者,電影藝術的誕生之日不能從他發表宣言的那天算起。
現代電影的發明是建立在人類對視覺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的。1872年,英國人慕布里奇曾經用24架照相機搞了一個拍攝奔馬的試驗,成為電影史上非常著名的例子。
1894年底,法國路易·盧米埃爾和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兄弟研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較完善的電影放映機,並於1895年3月22日,獲得了拍攝和放映電影的專利,成為真正電影的發明者和創始人。它標志著電影發明階段的終結和電影新時代的開始。盧米埃爾兄弟被公認為「電影之父」。
2. 電影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電影他的誕生與攝影技術的發展是有著密切的關系的。眾所皆知,最初的影片是有一張一張的照片組合而成,按照一定的速度不停的切換照片播放給人視覺上的,人物在動,呈現出視頻的感覺。
早在1823年的時候,銀版照相法誕生,但是在那個時候,照相技術極度不成熟,當時的一張照片需要14個小時來進行曝光,可想而知,如果想要一個兩秒的視頻都需要許多張照片,這都算得上是一個大工程了,更何況幾十分鍾的電影。在人們成功地掌握了電影的拍攝與放映方式之後,這才讓電影行業蓬勃發展,由最初的膠片發展成現在的數字數碼電影,從以前每分鍾24張照片的規格,發展到現在64,到現在的藍光、高清等。
3. 電影是怎麼被發明的
早在19世紀初,人們就開始了對電影發明的探索與研究。1872年,英國攝影師邁布里奇發明了一種叫「動物實驗鏡」的放映機。這種放映機通過一塊旋轉的圓形玻璃將形象投射出去,這樣就使這些形象顯得像在自然運動。
錄有奔馬影像的照片帶使法國生物學家馬雷博士深受啟發。為了研究動物的動作形態,馬雷曾經設計過一種「攝影槍」,現在,他決定效仿邁布里奇,改用照片來研究動物的動作形態。1888年,馬雷博士製造出「固定底片連續攝影機」。他用繞在軸上的感光紙帶通過鏡頭的聚焦處時,兩個抓勾機構固定住感光紙帶而使其曝光。以軟片(感光紙帶)代替原來的感光碟,這是電影發展中關鍵的一步。
偉大的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1889年發明了放映機,這是一種展現活動物體照片的器具,它既無放映機也無銀幕,愛迪生做出的一項關鍵性改進是使用伊斯特曼發明的條幅式「膠卷」。他循其長度拍攝了一系列相片,然後使底片以仔細調整好的速度在閃光燈前面經過,相片就能連續快速地放映在銀幕上了。他的主要貢獻是「使電影走出了實驗室」。然而直到盧米埃爾兄弟在1895年將拍攝的膠片公開放映,電影才算是正式誕生。
4. 電影是怎麼產生的
電影是個「舶來品」,源於歐洲,最早是法國盧米•埃爾兄弟在1895年將連續拍照的相片連續放映而成的。1878年,美國加利福尼亞財閥集團的中心人物、鐵路大王斯坦福為了與百萬富翁懷特打賭,出重金請當時著名攝影師慕布里奇幫助他證明奔跑的馬是4個蹄同時離開地面的。
慕布里奇用12塊感光版放在12個照相機里,找了12個助手控制跑道上橫著同樣數字的繩索,然後發出信號,飛馬蹄至繩斷,每踢斷一根便使空帆雹鏡頭開轎早啟一次。以後,他又按此法增用24架照相機拍攝,亦收到了較好效果。
慕布里獲得了馬在賓士中的快照,把這些連續拍攝的照片放在幻燈機上放映,那些靜止的馬竟然變成了自由賓士的奔馬。這個實驗歷時兩年,耗資4萬美元。不過,拍下的片子只能放映一兩秒鍾。1888年,法國人馬萊發明了第一架電影攝影機,他第一次用感光影帶拍成了活動影片。
電影誕生後,不久便傳到我國。當時觀眾發現,這種西洋的新發明與中國古老的皮影戲很相似,只是放映時用電作為光源。於是,人們就把這種「活動影戲」叫作「電光影戲」。
後來,人們或許是為了叫起來了順口,就斗帆簡化成「電影」了。
5. 電影的發展過程
世界電影的產生和發展如下:
(一)十九世紀30年代,電影開始了它的誕生前的技術准備期,也叫做發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
「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認為攝影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必備條件。早在1826年,法國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時間8小時。而在初期的銀板照相出現以後,一張照片縮短至30分鍾左右,由於感光材料的不斷更新使用,攝影的時間也在不斷縮短。
1840年拍攝一張照片僅需20分鍾,1851年,濕性珂珞酊底版製成後,攝影速度就縮短到了1秒,這時候 「運動照片」的拍攝已經在克勞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實驗拍攝中獲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國舊金山的攝影師愛德華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機拍攝飛騰的奔馬的分解動作組照,經過長達六年多的無數次拍攝實驗終於成功。
接著他又在幻燈上放映成功。即在銀幕上看到了駿馬的奔跑,受此啟發,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改進了連續攝影方法,試製成功了「攝影槍」,並在另一位發明家強森製造的 「轉動攝影器」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1888年9月,他把利用軟盤膠片拍下的活動照片獻給了法國科學院。
在1888-1895年期間,法、美、英、德、比利時、瑞典等國都有拍攝影像和放映的試驗。1888年,法國人雷諾試制了 「光學影戲機」,用此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
1889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發明了電影留影機後,又經過5年的實驗後,發明了電影視鏡。他將攝制的膠片影像在紐約公映,轟動了美國。但他的電影視鏡每次僅能供一人觀賞,一次放幾十英尺的膠片,內容是跑馬、舞蹈表演等。他的電影視鏡是利用膠片的連續轉動,造成活動的幻覺,可以說最原始的電影發明應該是屬愛迪生的。他的電影視鏡傳到我國後被稱之為 「西洋鏡」。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 「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 「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活動電影機」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
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和放映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 「電影之父」。
(二)1896-1912年,電影從幼年期迅速成為一種藝術
早期的電影,還沒有脫離剛剛誕生的痕跡,它以雜耍和魔幻術的姿態,使人們感到新奇。從《火車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龍出動》、《水龍救火》、《撲滅大火》、《拯救遭難者》等影片,盧米埃爾創造了最早的新聞片、旅遊片、紀錄片、喜劇片等影片樣式。盧米埃爾電影最突出的特點是紀實性,它直接拍攝真實的生活,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成為寫實自然主義電影風格的開路先鋒,形成了電影的紀實性傳統。
盧米埃爾的生活紀實短片在持續放映了一年半時間以後,人們的興趣就在明顯的減弱,以至最後再也無人問津了,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局限和自然主義的局限造成的。但剛起步的困境,並沒有影響電影的大勢所趨,另一位法國電影先驅喬治梅里愛應時而出,他使電影從一種紀實性的「活動照相」(亦稱運動畫面)導向了藝術電影,為電影的發展作出了許多創造性的貢獻。
(三)1913-1926年,無聲電影走向成熟
梅里愛在完成他第430部影片之後,於1913年退出影壇,最後慘死在街頭。一代巨匠在為電影藝術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之後,就這樣靠別了世界。梅里愛的衰落和好萊塢的興起,標志著電影已告別了它的幼年時期,而進入了成熟期階段。
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藝術家的勇氣拍攝出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無聲片《一個國家的誕生》,在1916年又拍攝了《黨同伐異》。這兩部被譽為電影藝術的典基之作,標志著電影成為藝術的起始,是美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碑,是當時電影水平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電影史上的兩部經典之作。
格里菲斯的不朽功績是突破了梅里愛時期戲劇電影若干陳舊的陋習。作為第一人,在拍片時,他讓攝影機移動起來,極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開創性地使用了「特寫」、「圈入」和「切」的手法,又使蒙太奇成為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接手段。在梅里愛的特技攝影和英國布賴頓學派對蒙太奇的早期發現的基礎上,格里菲斯創造了平行蒙太奇的交替蒙太奇。在《一個國家的誕生》里,他充分運用了他發展的特技和蒙太奇語言,影片集中體現了當時歐美電影藝術探索的成果。
這部影片在廣闊宏偉的歷史場景中,較好地發揮了電影藝術時空的跳躍自如的特性,同時體現了蒙太奇多線對比、交替的作用。全片由一千多個鏡頭組接而成,不同景別的轉換使用,靈活多變的攝影技巧,是格里菲斯在電影史上的大膽創造。在影片中,近景及特寫等不同景別的組合運用,和諧、變換,各得其所。如大遠景,他用來表現兩軍對峙交火的戰爭場面;特寫,他用來表現人物的細部動作。在拍攝三K黨信馬飛馳的場面時,格里菲斯將攝影機安裝在卡車上,追逐奔馬進行跟拍,取得了緊張、逼真、生動別致的畫面效果。
一年後的《黨同伐異》也是標志格里菲斯畢生成就的影片,沖破了古典戲劇的「三一律」限制,創造了開拓銀幕時間、空間的「多元律」。影片將不同時代的事件加以排比和集中,極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又豐富並發展了平行蒙太奇語言。這部精典巨作,以其疏密相間的節奏,溢彩流光的畫面,移動攝影的美感,宏偉開闊的大膽構思,在電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促進了電影藝術的發展。
(四)1927-1945年,電影作為一種藝術走向成熟
1927年是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誕生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同時也是電影走向成熟期的標志。聲音使電影由單純的視覺藝術,發展成視聽結合的銀幕藝術,實現了電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極大發展了電影的本性,為電影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有聲電影從問世到推廣,大約用了五、六年的時間,原因有認識上的、經濟上的和技術上的。
特別是一批有名的電影藝術家,留戀無聲電影時期的美學原則,過多挑剔了剛問世的有聲電影的一些弱點。但是,隨著電影藝術家對聲音控制運用能力的增強,以及錄音設備、技術條件的改善,有聲電影才得以正常的發展。
聲音進入電影之後,蒙太奇不僅是畫面組合,同時也擴展至聲畫的對位或對立,因而豐富了蒙太奇的內涵手段。有聲電影取代無聲電影,是符合電影發展的客觀規律的,也是有其客觀必然性的,因為有聲電影的誕生標志著電影走向藝術真正發達的時期。1933年以後,由於技術的進步,電影製作中同期錄音得以改為後期錄音,電影攝影又變得靈活而富有生氣了。同時,蒙太奇理論和手法都有了較大的發展。蘇聯電影大師普多夫金在拍攝《逃兵》一片時,就曾用聲畫對位和對立的配音方法來加強影片效果,使觀眾耳目一新。
(五)1946-1959年,電影藝術進入了重要的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世界電影呈現多頭並進的曲折發展時期。美國電影在戰後一段時間里,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冷遇;戰後的蘇聯及其東歐國家形成四足一方,大體沿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傳統軌道緩慢發展。藝術創作受教條主義和庸俗社會學的影響,少有突破和進展。
這一時期,蘇聯的一些電影工作者拍攝出了一批有感情沖擊力的戰爭片和有一定形象感染力的人物傳記片。如《青年近衛軍》、《攻克柏林》、《易北河會師》、《米丘林》、《茹科夫斯基》、《海軍上將烏沙科夫》。在斯大林逝世後,蘇聯電影在"解凍文學"的思潮影響下,開始走出僵化的模式。繼1957年卡拉托卓夫《雁南飛》以後,蘇聯電影便出現了再度大發展的局面。
西歐的電影大國,如英、法、德、意,構成當時四足並立的另一極。戰爭留下的陰影和經濟困難的制約,西方電影進入特殊的時期,在困難和對手挑戰下,不僅沒有委縮,反而刺激了西歐現實主義電影的繁榮發展。在東方,主要是日本、中國、印度的電影出現了長足的新發展,並先後進入了世界大國之列。
日本電影在東方起步較早,二戰期間日本電影步入歧途,而戰後不久便獲得新生。尤其在1950年黑澤明的《羅生門》以後,日本電影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印度電影在三十年代開始也有了較好的狹窄的發展。進入本時期後,印度電影因受義大利、法國和蘇聯電影的影響,逐漸從追求豪華的音樂歌舞片而轉向現實。1953年,拉基卡普爾導演的《流浪者》和比麥爾洛埃的《兩畝地》等影片標志著印度電影的新面貌。
在1955年,印度影片產量達285部,僅次於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位。現在,印度電影每年產量多達700部左右,成為世界電影產量第一大國。
網路--電影發展史
6. 電影是怎麼形成的
電影是運用照相以及錄音的手段,以一定的攝入速度(現代電影是每秒攝入24個畫面),把景物活動的影像和聲音攝錄在膠片上,然後把這些景物各運動階段的靜止畫面連續放映到銀幕上,藉助人的「視覺暫留」現象,在人的視覺中造成再現景物運動影像的效果。這就成了電影。
科學研究表明,視覺暫留時間約為1/5秒到1/30秒。當電影畫面換幅頻率達到每秒15~30幅之間時,人就看不到每幅靜止畫面之間的停頓,而只看到這些連續放映的畫面的活動影像了。電影發明初期,無聲電影的標准換幅頻率為每秒16幅,後有聲電影改為每秒24幅。
雖然藉助視覺暫留現象,人們看到了連續的活動影像。但膠片上畫幅間隔造成影像忽明忽暗使人有閃爍感,讓人覺得不舒服。當閃爍頻率提高到一定數值如每秒48次時,閃爍感會消失。為了提高閃爍率,人們採用增加放映機遮光器的葉片數的辦法。如一個有兩個葉片的遮光器,當畫面移動一次,這光器就旋轉一次,也就是說葉片遮光兩次,這樣就使閃爍率從每秒24次提高到48次,從而使閃爍感消失。
空鏡頭,是指以具體的視覺形象(即畫面)表明一定的時間、地點,沒有人物,沒有語言,只表現具有一定寓意的自然景物和氣氛的場面。
特寫是指突出人物的頭部,或突出要強調的「物」,占滿整個銀幕。它可以把演員的眼神、表情、動作最清楚地、最突出地表現出來。
7. 電影的誕生過程是什麼樣的
第一部真正的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是在新澤西州愛迪生的實驗室里製作出來的。
人類的視覺具有暫留性。比如夜間揮動點著的煙頭,就會看到一個完整的圓圈。電影的原理也在這里。
19世紀30年代,在歐洲有一種娛樂游戲,經常放置在客廳里的一種裝置,叫做「魔盤」。轉動仿鍵茄其中一個圓盤,透過另一個固定圓盤的縫隙往裡看,就會亮渣覺得排在活動圓盤邊緣上的小畫似乎活動起來。
經過改進,人們又利用反光鏡和「幻燈」——一種特製燈箱,把繪制的圖像投射到銀幕上。
最先把這種攝影新技術同轉動的魔盤聯系在一起的人是費城工程師科曼·賽勒斯。在1860年的時候,他曾經做過一個娛樂項目,即把六張照片貼在轉輪的輪葉上,這六張照片是一個動作的前後相連的分段。
賽勒斯把兩個兒子釘鐵釘時的活動連續拍了六張照片,貼在輪葉上後,開始旋轉輪子,結果人們看了,就跟看見一個連續釘鐵釘的動作一樣,活靈活現。
10年過去了,費城人亨利利用動作的分節靜態照片,把一對翩翩起舞的男女形象投射到銀幕上。在同一時期,埃維德·梅布里奇利用24架拉線快門照像機拍攝活動中的動物和人的靜態照片。
1882年,法國艾蒂安·馬雷用一枝帶有槍托、扳機和速射快門的單筒「攝影槍」在一卷轉動的像紙上拍下鳥兒飛翔的靜態照片。英國的威廉·弗里斯格林試驗了記錄動作的攝影機和銀幕上再現動作的放映機。
愛迪生發明了電燈泡和留聲機。他想增加銷路,於是決定聯系起圖像與聲音,這樣肯定會使他研製的聲像設備銷路大增。
在影像與聲音的配合研究上,愛迪生投資了24000美元。1889年,他的助手威廉·肯尼迪·狄克遜終於設計成功一種鏈輪系統,可利用一條50英尺長、由伊斯曼發明的賽璐珞膠卷進行拍攝。
1891年,愛迪生申請了發明專利——窺扎式「動畫鏡」,這就是各種各樣攝影機的前身。這種動畫鏡的膠片寬度成為直到現在仍通行的國際標准寬度35毫米。可是聲音與圖像難以同步配合,因此愛迪生中斷了這項發明,並且也沒有申請國際專利。而申請國際專利只需150美元手續費。
正是這150美元的「手續費」,結果使愛迪生失去了數萬倍的巨額錢財。因為他斷言這項發明無用,放棄了申請專利,結果歐洲人免費競相模仿,開始發展並生產、製作。
動畫館就是這樣誕生的。過往行人只需花上幾個零錢,就可以透過一個小孔,觀看15秒鍾的生動動作節目。這樣的游戲傳到我國,人稱「西洋景」,直到20世紀80年代還可在街頭見到。
人們特別對一個節目注意:愛迪生研究所的工備察人弗雷德·奧特張開大嘴打噴嚏。繼而,攝影師們創作各種節目,比如雜技過程等等,也吸引了很多觀眾。
8. 電影的產生
電影的產生
電影作為視聽語言的最高體現,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衍生精神生活的產物。電影的發明、發展同人類社會的工業化程度與現代化進程密切相關。
1888年美國人托馬斯·愛迪生製作了一台攝像機,拍攝的`畫面可在供一個人通過放大鏡觀看活動影像的電影箱(kinetoscope)中觀看。
1895年12月28 El,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擾激·老棚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的地下室里,在銀幕上放映了他們的第一部作品《工廠大門》。伴隨著嘈雜的放映機雜訊和一群黑白緩含襪無聲、模模糊糊的人影,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部電影誕生了。100多年前的12月28日,被公認為是電影誕生的El子。
電影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普通銀幕到寬銀幕、立體電影、全景電影,都是依賴於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電影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更加充分地顯示出高科技手段帶給電影藝術充分的想像與發展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