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漢朝(唐朝)時期塞外幾個士兵守城抗擊土匪的電影
簡介:天將雄師:成龍經典動作猛片!西域都護府大都護,維護邊疆和平!
㈡ 十三將士歸玉門哪裡可以看
各種網路視頻平台、騰訊app、優酷app等。十三將士歸玉門是一部很受歡迎的電視劇,劇中描述了一群勇士為中空虧虧芹爭取帝位義無反顧地奔赴玉門,感人肺腑的故事大家都記憶深刻。也可以在相關電影網站上購買官方DVD影碟版本以及藍光影片,體驗更賣神加准確流暢的觀看體驗。
㈢ 十三將士歸玉門 | 東漢的拯救大兵瑞恩
公元75年漏攜臘,東漢軍隊一次跨越數千里、冒雪翻越天山拯救孤軍的行動就像一部漢朝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宏大的戰爭場景、史詩般的遠征、殘酷的搏殺、堅忍的意志、震撼人心的情誼、還有千鈞一發的絕地反擊、將計就計以及壯美的風光、人性的溫暖與絕望中的希望無一不是好萊塢大片的風格。而且還是一部雙男主的大片。
1. 耿恭
故事得從公元74年說起。東漢盛產將軍的耿氏家族,有一個子弟叫耿恭返滑,史書:「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將帥才。」那一年,耿恭隨軍到西域與匈奴作戰。自從西漢張騫出使西域以來,漢朝將西域作為自己的一個重要的橋頭堡來悉心經營,屢次與匈奴發生爭奪戰爭,互有勝負,但畢竟漢軍略占上風。更有「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邁誓言。
然而西漢覆亡,匈奴卷土重來,西域各國更是首鼠兩端見風使舵。東漢國力恢復後,重新經營西域,再斷匈奴右臂,復置西域都護府——這是故事的歷史背景。
耿恭在西域打了一年仗,立下赫赫戰功,被任命為戊己校尉。翌年春天,東漢大軍班師,耿恭率數百人駐守車師後國之金蒲城,牢牢卡住天山通往北匈奴的咽喉,與駐扎在車師前國之柳中城的同僚互為奧援,防備匈奴侵入西域北道。
伺漢軍一退,匈奴又開始大舉進攻了,兩萬人把金蒲城圍得水泄不通。
耿恭臨危不懼,站在城頭對匈奴大軍喊道:「漢家箭神,其中瘡者必有異。」
匈奴悍勇,哪聽這一套,加緊攻城,到了射程內,城牆上黑壓壓一片箭射下來,匈奴人果然鬼哭狼嚎——原來耿恭讓部下在箭頭上塗了毒葯,一被射中,劇痛無比,繼而傷口潰爛,史書記載說是「虜中矢者,視創皆沸」。
到了夜晚,傷口愈發地疼,整個軍營都是哀嚎聲。
匈奴人更沒料到的是數百人的守軍,居然膽敢趁著暴風雨來劫營!
匈奴人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耿恭組織的敢死隊一個沖鋒蹂躪了一番,「殺傷甚眾」。匈奴頭領撐不住了,哀嘆說「漢兵神,真可畏也!」潰敗而去。
雖然獲勝,但耿恭知道,匈奴人遲早要回來,金蒲城無法固守。他旋即把部隊帶到了疏勒城隱慧,位於今天新疆奇台縣,依山傍水,地勢險要,宜於久守。
果然,沒多久匈奴人又來了,幾萬人打不過幾百人?匈奴人咽不下這口惡氣,這次是鐵了心非得把疏勒城踏平不可!
殘酷的攻城戰開始了,匈奴人數占據絕對優勢,但死傷無數,就是攻不下城來。他們於是變強攻為久圍,把河流上游給截斷了。這一招很毒辣,守軍開始缺水,一度「笮馬糞汁而飲之」。耿恭下令打井取水,打到十五丈深,仍不見水。耿恭下拜祈禱,奇跡出現,「飛泉奔出,眾皆稱萬歲」。耿恭和匈奴玩起了心理戰:站在城頭,朝匈奴潑水玩。匈奴人見了,心裡跑過一千匹草泥馬,口中喃喃:活久見!
圍城持續了幾個月。這幾個月里發生了很多事情:漢朝皇帝駕崩,車師人叛變,與匈奴一起攻城。城中「食盡窮困,乃煮鎧弩,食其筋革」,就是把弓弩上用動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等都統統煮了吃了,戰士們一個個死去,但要塞仍然沒有陷落,倖存者寧死不降,漢軍大旗高高飄揚。匈奴人也精疲力竭了,使出招降一招,許諾讓耿恭當他們的白屋王,給他找美女當老婆。耿恭說:好啊,叫你們的使者來。匈奴使者來了,耿恭把他抓到城頭,一刀殺了,然後用火烤其肉。匈奴人見了,跪倒在地,一片哭聲。這就是一千年之後,岳飛寫下慷慨激昂的《滿江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典故原型。
耿恭此舉,斷掉了匈奴人最後一個幻想,他們瘋狂地攻城,想殺光這些漢人。城裡活著的人越來越少,但他們仍在堅持,殺掉每一個靠近的敵人。然而敵人越打越多,耿恭舉目望向遠方的落日,他在等待另一個男主的到來。
2. 范羌
另一個男主——范羌此刻也在焦急地等待。
萬里之外的東漢首都洛陽,皇帝與大臣,也在進行一場激烈的辯論:要不要派救兵?
那個時候,通訊極其不便,反對派救兵的大臣說,咱們接到消息的時候,他們已被匈奴重重圍困,等到咱們援兵趕到的時候,他們估計早已屍骨無存了。
司徒鮑昱站出來,竭力請求派援兵,他面對皇帝和文武百官,說出了在歷史上有名的一段著名的盪氣回腸的獨白:「今使人於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此際若不救之,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
意思就是漢代版的「不拋棄、不放棄」——將士遠征,危難之際,不管他們了,對外是縱容了殘暴的蠻夷,對內是傷了那些忠臣良將的心。現在要是不救他們,以後匈奴再卷土重來,誰還為大漢效命?所以,一定要拯救自己的英雄!
年輕的漢章帝雖然剛登基,但仍有著滿滿的血性,當即下令:啟動拯救大兵耿恭計劃!
公元75年冬天,張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國軍隊共計七千人,出發了。援軍中,就有耿恭部將——范羌在內。
公元76年正月,七千人的援軍趕到柳中城,大敗匈奴與車師聯軍,「斬首三千八百級,獲生口三千餘人,駝、驢、馬、牛、羊三萬七千頭。北虜驚走,車師復降」。
雖然柳中城戰役已大獲全勝。但要不要救天山以北的耿恭,大家又吵起來了。反對的意見稱:柳中城距離耿恭部還有數百里路,而且中間橫亘著天山,又是大雪封山季節,救援成本太大,再說,耿恭被圍困這么長時間了,說不定早就全軍覆沒了,大夥兒還是撤吧。但范羌站出來,堅決說:不!
其他將領都不願意繼續往北走了,見范羌這態度,便分了二千士兵給他。范羌率這兩千勇士艱難地翻越天山,九死一生來到疏勒城下與耿恭勝利會師,「開門,共相持涕泣」,這幫經歷了煉獄般的戰爭的倖存者,此刻也不禁流下英雄淚來。
至此,疏勒城的守軍終於能夠踏上回家路了。區區26人了。他們與援軍一起南返,但是回家的路同樣充滿殺機,有滿懷仇恨的追兵,有大雪肆虐的天險,他們且戰且退,不斷有人倒下。
三月,當他們走進玉門關,26人只剩下了13個「衣屨穿決,形容枯槁」的殘兵。
但他們卻是偉大的勝利者。
數萬匈奴鐵騎和西域叛軍,都未能擊敗這區區幾百人。十三將士歸玉門是中國戰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3. 後記
當時駐守玉門關的中郎將見到這13名勇士歸來,感動不已,親自為他們沐浴更衣,並給皇帝上疏請功:「恭以單兵守孤城,當匈奴數萬之眾,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於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後殺傷丑虜數百千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義,古今未有。宜蒙顯爵,以厲將帥。」
《後漢書》作者范曄將耿恭與蘇武並列,認為西漢有蘇武、東漢有耿恭。「余初讀蘇武傳,感其茹毛窮海,不為大漢羞。後覽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覺涕之無從。嗟哉,義重於生,以至是乎!」
㈣ 漢代最熱血的一場戰爭是什麼,萬人被滅後,13人堅守城池最終被接回家
應該是霍去困基病的戰勝匈奴,那一場大戰也是讓霍去病功鄭尺好成名就,然後得到了漢武帝劉徹的賞識,匈奴喊鉛聽到他的名字都會害怕。但是死傷慘重。
㈤ 東漢戰神耿恭當年天下無敵,為何晚年卻非常凄涼
電影《十三將士歸玉門》講述了一個硬漢憑著一腔熱血堅守孤城的慘烈故事。這個硬漢便是東漢有"戰神"之稱的名將耿恭。
據正史記載,耿恭可是東漢軍魂的締造者。"耿恭精神"更是激勵了時人前赴後繼"拋頭顱、撒熱血"。如有名的歷史人物班超便受其影響,"投筆從戎",兩度出使西域達三十餘年,作出了突出的歷史性貢獻。那,東漢"戰神"耿恭晚年何以鮮為人知被無情"塵封"?
就這樣,曇花一現的一代"戰神"耿恭從此沒落,再也沒有"東山再起"。他的晚年更是默默無聞,最終在老家鬱郁而卒。
硬漢耿恭由此被"塵封"。
㈥ 十三將士歸玉門的背景是什麼電影的片段
網路電影《大漢十三將》,應該是是這個片子。
㈦ 十三將士歸玉門:東漢耿恭等十三名將士,在匈奴兩萬人的進攻下,為何守城長達一年
十三將士歸玉門這個典故說起來都是十三個人守玉門,實際上不是十三個人,而是到最後只剩下十三個人還活著,但是這個典故到後世就傳成了十三人守玉門,旨在宣揚民族氣概,重振軍威。
而這時候城裡已經沒有了糧草,耿恭便讓士兵將弓箭與鎧甲上的皮煮軟而純森食,匈奴見此情況派出使者勸降,卻不然耿恭把使者殺了與眾將士分而食之這在很大程度上大大的增長了將士的士氣。
㈧ 東漢十三將士歸玉門是什麼樣的故事事情的主人公是誰
東漢為了建立西域都護府,派大軍進攻西域地區匈奴,匈奴退兵後漢軍僅留下耿恭與幾百人駐守在金蒲城,另外還有一部分漢軍駐守在柳中城。第二年匈奴知道漢軍人數少於是再次開始進攻,耿恭幾百人硬是沒讓匈奴幾萬人攻進城去,並且還在夜晚組織了一次敢死隊殺進匈奴大營。但耿恭明白漢軍幾百人不是匈奴人對手,於是馬上帶大家撤往疏勒城,匈奴人將城外水原截斷,於是耿恭命人打井在挖到十五米時終於出水,匈奴人見狀氣憤之下再次開始攻城,同時派出使者來勸降,耿恭將其使者殺死並滾敬且將肉割下烤著吃。而此時東漢朝廷內大家在爭論要不要派兵救援,最後蠢空在漢章帝支持下派了幾千人馬去救援,但此時疏勒城只剩下二十六人,這些人回到玉門關時只剩下十三人。
1、漢軍幾百人對匈奴幾萬人
此時東漢朝廷當中也在爭論著要不要派兵救援,最終還是派出了七千人,但大軍剛剛攻入柳中城後又開始爭論要不要去救援疏勒城,最後在將領范羌堅持下帶領兩千人馬成功解救了耿恭等二十六人,等他們到了玉門關時,只剩下十三人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