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戰馬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
小說以一匹名叫喬伊的農場馬為視角,講述了一個英國農場少年艾伯特在一戰中的尋馬之旅。一戰爆發後,艾伯特的父親為了維持農場經營,無奈之下把喬伊賣做軍馬。戰火紛飛,喬伊被用來向前線運輸軍火物資。
喬伊雖然躲過了重重危險,最終還是不幸落入德軍之手,幸好得到一個法國小女孩艾米莉與祖父的悉心照顧才倖免於難。冥冥之中,喬伊回到了英軍戰壕,與小主人艾伯特短暫相聚,可惜好景不長,夥伴再次分離。
而另一邊,小艾米莉將不久於人世,臨死前祖父答應她一定會為她找到心愛的戰馬喬伊。不過,當艾米莉的祖父了解到艾伯特對喬伊付之生命的愛時,他願意以區區一便士把喬伊賣給艾伯特。
(1)戰馬電影主題有哪些擴展閱讀:
《戰馬》是英國作家邁克爾·莫波格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該小說發表於1982年,曾獲得當年惠特布萊德獎(即現在的柯斯達文學獎)亞軍,此後多次改編為舞台劇和廣播劇,在英國可謂風靡一時。同時小說《戰馬》受夢工廠工作室青睞,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拍攝的同名電影《戰馬》於2011年12月25日上映。
《戰馬》是英國桂冠作家莫波格自己最滿意的作品之一,以「一戰」為題材,講述了一個人與動物之間關於勇氣、忠誠、和平與愛的非凡故事。
前額上有著白色十字花紋的喬伊原本是一匹在鄉間幹活的小馬,但是命運卻安排它走上了戰場,故事通過喬伊的視角全方位展示了戰爭的殘忍與人性的美好。該書初版於1982年,曾獲得當年的惠特布萊德獎亞軍,之後多次被改編為舞台劇和廣播劇,風靡英國。
邁克爾·莫波格(Michael Morpurgo)英國兒童文學作家。1943年出生於英國的赫特福德郡,曾在倫敦、蘇塞克斯和坎特伯雷等地求學,隨後進入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學習英語和法語。畢業後,他進入一所位於肯特郡的小學擔任教師,在每天為孩子們講故事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文學創作的天賦。
迄今為止,莫波格已創作了百餘部兒童文學作品,獲獎無數,多部作品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舞台劇和歌劇。1999年,他與詩人泰德·休斯(Ted Hughes)一起創辦了每兩年評選一次的「兒童桂冠作家」計劃,並成為此稱號的第三位獲得者。2006年,他憑借在文學領域的貢獻被授予大英帝國軍官勛章。
如果這位英國作家邁克爾.莫波格出生在古代,他肯定是位廣受歡迎的說書人,因為他超過一百本的作品,最適合大聲朗讀,而且從小在演員父母親的耳濡目染下,他簡直是位天生的表演家!聽過他現場說故事的人都會同意,莫波格入木三分的演技和精準的用字,把每個故事都「說活了起來」。
莫波格出生於一九四三年,他所寫的小說得獎無數,曾經翻拍成電影、電視劇、舞台劇,甚至歌劇,二○○三年更獲得兩年一度的英國「童書桂冠作家」榮譽。
由於他深知歷史傳承的可貴,因此常將現代的元素融入故事情節中,「用一個『現在』來牽穩讀者的手,帶領他們走入過去。」
然而,莫波格除了在他最喜愛的歷史間穿梭,他還是一位「入世的說書人」,他和妻子克萊兒從一九七六年開始,即著手為都市孩子設立慈善農場(Farms for City Children),他們現在已有三座農場,每年陪伴超過兩百位孩子,在這里一同體驗農場生活,並從動物和大自然中學習包容和寬恕。
『貳』 電影戰馬的主題是什麼
1914年,在德文郡小鎮,男孩艾爾伯特(傑瑞米·艾文 Jeremy Irvine 飾)目睹了幼駒喬伊的誕生。在集市上,它被頻繁叫價,最終被艾爾伯特的父親泰德(彼得·穆蘭 Peter Mullan 飾)用30基尼的天價收入囊中,跛腳的他也因此得罪了地主。艾爾伯並租特與喬伊盡情 嬉戲,與朋友分享。然而,好景不長,地主登門拜訪,稱如果喬伊不能犁地將立刻將其帶走,於是泰德賭上了全部家當。於是,艾爾伯特在逼迫之下,為喬伊套上了鞍蹬,強迫它犁地,甚至還使用了皮鞭,卻不能讓它洞蔽孝屈服就範。為了還債,泰德親自上陣犁地,功夫不負有心人,辛苦換來了收成,但是一場大雨毀了一切。德軍來襲,父親被迫將馬變賣給騎兵納稿軍,換了30基尼。艾爾伯特雖然難以割捨也只能含淚送別喬伊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戰場。戰爭中,喬伊的主人不停在變,從英國上尉,法國老農與孫女,到德國騎兵,然而它真正等待的是艾爾伯特,他們能夠重逢嗎……
『叄』 《戰馬》這部電影在斯皮爾格伯的作品中地位如何
水準之作——《戰馬》
84屆奧斯卡頒獎禮,《戰馬》六項提名全部落空,直播秀中出現斯皮爾伯格的鏡頭不多。畫面上偶爾驚鴻一瞥,老斯臉上一副千年不變的優雅從容。以今時今日的地位,獎項於老斯,不過是浮雲而已。但作為好萊塢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領獎台上沒有自己的身影,老斯當真心中沒有一絲絲的落寞?
公允地說,不受奧斯卡評委的青睞,一個獎項未得,《戰馬》仍不失為一部好片。
盡管是最成功的商業片導演,但老斯的童心和人文關懷舉世皆知。《戰馬》以動物為題材,以一戰為背景,融合了《ET》的童心和《拯救大兵雷恩》的反戰,標準的斯氏製作。片長接近兩個小時,溫情流溢,感人至深,適合所有年齡段人士觀看。
電影的故事情節並不復雜,大致可分為戰前與戰爭兩部分,以戰馬喬伊為線串起全片。
戰爭來臨前,小馬駒出生,與鄉村少年艾爾伯特相遇,並獲得了一個名字:喬伊。小馬與少年的相處,溫馨而有童趣。喬伊在接受艾爾伯特的訓練中,展現出令人贊嘆的靈性與非同一般的健壯。開戰前的英國鄉村,一派靜謐怡人的田園風光,日子雖然拮據,生活自有樂趣,如一隻強悍的鵝就不時為大家搞點笑料。
一戰爆發,喬伊被軍隊徵用,遠離平靜鄉村,在戰場上輾轉易主。它曾在交戰雙方軍隊中效過力,也曾與鄉間小女孩邂逅。以戰爭為主的下半部分影片,鏡頭下的歐洲風情仍然美倫美奐,但戰火紛飛,滿目瘡痍,已迥異於前半部分安詳平和的田園生活。
影片有明顯的反戰主題,不同於《拯救大兵雷恩》的是,並沒有呈現血腥殘酷的畫面;更多的是以戰前戰時的對比、人物的台詞還有動物受的苦難來譴責戰爭的暴行。
相當一部分人不滿意影片的節奏,認為用一匹馬串聯全片,顯得鬆散拖沓,情節推進太慢。其實論故事安排,電影並非全無亮點,戲劇沖突處處皆是,節奏的點也踩得精準。戰馬喬伊當是電影最大的主角,表現也實屬難得。
影片開局,佃農泰德與僱主針鋒相對,用30泰尼的「天價」拍下一匹不能耕田的小馬駒,是為第一個戲劇性小高潮。他的魯莽賭氣,遇上妻子的憤怒質疑,一下子吊起了觀眾的好奇心,這匹小馬將會怎麼處置?艾爾伯特與喬伊有趣的互動,讓觀眾誤以為漸入佳境,情緒漸漸放鬆。沒想到僱主催租,泰德氣急之下要槍殺不會耕作的小馬,再次令觀影的情緒緊張起來。而最後男孩和喬伊在雨中完成不可能任務,情感得到宣洩,無疑是電影前半部分的高潮。
到了戰爭戲部分,喬伊每換一個主人,都伴隨有一個戲劇性小高潮:英國上
『肆』 電影《戰馬》:風中盪,舊陽光,一匹馬,數傳奇
畫面唯美壯觀,把人和動物的感情刻畫得真摯感人的電影,不得不提起這樣一部電影,就是執導過《辛德勒的名單》和《大兵瑞恩》的著名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的《戰馬》,該影片獲得了第八十四界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豆瓣評分8.1.
還有我們的卷福和抖森傾情出演哦
影片於2012年在中國上映,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人與馬交織的故事在一戰的背景下,譜寫了一首史詩般的歌曲。不管是在戰爭中的人性還是救贖,在這部電影里都淋漓盡致展現了其獨特的味道。
影片是根據英國作家麥克 莫波格的同名小說改編,故事以一戰為背景,以 一匹馬為貫穿始終的主角,這匹馬叫喬伊,是男主人公的父親從集市上和別人賭氣買來的,花了全部家當,男主人公阿爾伯特就這樣成為了喬伊的第一任主人,並且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阿爾伯特把喬伊當成自己最親密的朋友,清澈的雙眸透出的堅毅,這個少年和這匹馬是如此的相像啊!可是好景不長,一場大魚讓農場的菜遭了殃,家裡沒辦法交上租金,無奈之下,父親只好將喬伊拿去軍隊賣錢,正值一戰爆發,軍隊正在招兵買馬。電影的節奏開始變快,戰爭像是催化劑,喬伊和阿爾伯特只能分開了。之後,為了找回自己的馬,阿爾伯特也上了戰場。
這部電影以馬為主角,表現的都是戰爭中每一個人的私慾,也極力贊揚了真善美。
喬伊的主人從英國到德國,每一任主人身上都有渴望和平,心懷善良的一面。戰場上屍橫遍野,戰馬零零星星站在主人身邊,斯皮爾伯格用一種大氣又磅礴的視角,配上慢慢悠揚的音樂,使戰爭中本應該彌漫的血腥味被我們心中的震撼所澆滅。
愛護弟弟的德國小將,為了不讓年幼的弟弟上戰場,寧願拖著弟弟當逃兵,冒著被槍決的風險,哥哥也要保護好弟弟,他知道,如果弟弟上頃虧了戰場,九死一生。結果哥哥和弟弟還是被槍決了雀改神。
喬伊輾轉來到了老農主家可愛的小孫女和爺爺家裡,爺孫相依為命,遇到喬伊後,還沒安心幾天,就又被軍隊搶走了馬,眼睜睜看著軍隊把農庄搶得一塌糊塗,傲慢的軍官,野蠻的士兵,爺孫二人的厭惡可想而知,但是為了生存,什麼也幹不了。
後來喬伊變成了拉彈葯大炮的馬匹,冷冰冰的軍用器械,喬伊為了同行好友另一匹戰馬免受苦難,義無反顧沖到了前面。戰爭爆發,坦克沖到眼前,喬伊被逼得一跨而過,和影片開頭它跨不了欄形成了對比。
為了受傷的馬兒,敵對的雙方一起救助了纏滿鐵絲的喬伊,此時,好像沒有戰爭,大家只是過路的友人,沒有失去朋友,沒有傷痛。影片到這里,一直給我們傳遞的就是愛和和平的主題。那一段飛躍戰場的嘶鳴,叫人動容。
另一頭,阿爾伯特上了戰場,昔日的針鋒相對變成了患難之交。毒氣使阿爾伯特的眼睛暫時失明了,喬伊這時也被帶回了軍隊,可是它因為戰爭變得傷痕累累,甚至得了破傷風。正當軍官要槍斃了它的時候,一聲聲熟悉的口哨響起,那是喬伊從來也沒有忘記的聲音。他們終於重逢了。
故事最終以主人公伴著晚霞,騎著戰馬和父母團聚結尾,我們得以美好的憧憬和希望。
影片的整體基調都是溫馨伴著殘酷,人們得以淡淡的反思和綿長的回憶。從一開始母親給阿爾伯特那條紅色的布條,一直綁在喬伊的身上,這也預示了它將是一匹真真正正的戰馬,拿塊紅布承載著兩個戰友的故事,也是父親歷經過戰爭的記號。可怕的戰爭過去了,留給人們心中的傷痛卻不會過去,不管是德國小將的哥哥和弟弟,還是可愛的小孫女的父母。在戰爭中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尊殲禪重。
這部影片述說了許多的情,父子情,兄弟情,戰友情,最重要的還有愛馬的感情,每一次戰馬遇到的主人,無一不是愛馬之人。斯皮爾伯格把人和馬的感情拍得充滿了人情味,紛爭過後,因為這匹馬,一切歸於平靜。
『伍』 戰馬影評人生感悟
戰馬影評 (一)
春節期間在網上在線看了斯皮爾伯格的新片――《戰馬》,很震撼,很難忘,時間已經過去一個多月,還是忍不住要寫一些感受。
相比描寫二戰的《拯救大兵瑞恩》,反映一戰的《戰馬》是一部反戰主題更深厚的片子,只是風格上和《大兵》是完全兩個類型。《大兵》更傾向於寫實,用赤裸裸的血與火,漫天飛舞的斷臂殘肢,你死我活的肉搏來反映戰爭的殘酷。《戰馬》更多的是寫意,很少有血淋淋的撕殺鏡頭,甚至德國人槍斃兩個逃兵的情節,不僅用遠景處理,鏡頭前還要用風車旋轉的葉片遮掩一下開槍的瞬間。但並不是說這樣就減弱了戰爭殘酷性的描寫,反而相比易令人產生生理反應的血與火,這樣含蓄的描寫,更令人從心靈的深處涌現出一種對戰爭對死亡的厭惡和對生命的憐憫。尤其是兩匹失去主人的戰馬,被德軍俘獲,用去後勤部門作拉傷兵,拖大炮的苦力的時候,黑馬不堪重負,膝蓋磨穿,奄奄待斃的場景,相信任何一個人看見都會為之動容,測隱之心油然而生。馬的命運尚且如此,人就更不用說了。
戰馬喬伊遠離主人,在炮火連天在戰場上幾經磨難,換了好幾任主人,一會兒英國人,一會兒法國人,一會兒德國人,不管是哪國人,這些「臨時」的主人在戰爭的漩渦之中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這樣一個不停吞噬生命的巨大黑洞之中,他們的命運也由不得自己,一個小小的個體在戰爭怪獸面前,單薄得一點反抗能力都沒有,結果總是令人唏噓。
斯皮爾伯格沒有著意花大量筆墨去批露戰爭的恐怖,但幾個場景中鏡頭的處理,卻緊緊揪住了觀者的心。
場景一:英軍的騎兵突襲德軍營地,不幸落入德軍精心布置的陷阱。在馬克沁機槍陣地面前,那片開闊地就是死亡,就是地獄。鏡頭是這樣交待的:裝作潰敗的德軍退入樹林邊沿,進入預先布置好的機槍陣地,有一個鏡頭是馬克沁機槍的特寫,就是這樣一部冷血大殺器,在一戰中成為殺人最多的武器,據記載,索姆河戰役中,英法聯軍僅僅一日就在德軍的機槍陣地前橫屍2萬。眼下,用它來掃盪這些毫無防護的騎兵簡直是小菜一碟,當英軍指揮官發現他們將要面對的是「死神的鐮刀」時,眼睛裡流露出的恐懼,彷彿親眼看見死神的猙獰面容。接下來就是掃射,不停地掃射……斯皮爾伯格沒有花費力氣和工本去拍英軍在彈雨中人仰馬翻的鏡頭,這樣可能讓一些喜歡血腥暴力的影迷不過癮,但是戰爭的殘忍已經一覽無余。槍聲停止之後,德國士兵們紛紛從掩體中起身准備打掃戰場,又是一個特寫,槍口冒著硝煙的馬克沁機槍,讓人聯想起剛剛飽餐了一頓的獅子,心滿意足地舔著嘴唇……而英軍那邊,除了被嚇破了膽的指揮官被德軍生擒活捉,就只剩下了失去主人的戰馬在林中漫無目的的奔跑……當鏡頭搖起給出戰場全景的時候,幾分鍾前還英勇沖鋒的英國皇家騎兵勇士,已經屍體橫陳,戰死唯搜疆場。騎兵,這個古老的兵種,終於在人類進入工業文明之後,用更先進的殺人武器宣告了他從此退出歷史舞台。
場景二:艾伯特和他的夥伴在塹壕中搜索前進,德軍發射了毒氣彈,毫無預兆的情況下,士兵們根本來不及戴上防毒面具。當一枚從天而降的毒氣彈落在他們身邊時,艾伯特的夥伴只來得及叫了一聲他的名字就被黃色的毒氣吞噬,艾伯特滲殲本人也中毒失明。和前面那個機槍掃射騎兵的場景一樣,每個士兵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個體,他們身為軍人,當然渴望上陣殺敵,獲取榮譽,但是在死亡面前,他們對死的恐懼和對生的渴望更加真實。戰爭最大的可憎之處,就是它象一頭永遠吃不飽的怪獸一樣,不停地吞噬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在它永不滿足的胃口下,生命真的毫無價值,象一縷輕煙被風一吹就四散無影,再也尋找不到。反戰的目的和終旨,就是要停止這可怕的殺戳,讓生命重新獲得尊重。
場景三:失去主人的戰馬喬伊在戰場上漫無目的地奔跑,它想回到英國鄉村的家,回到主人的身邊,但到處都是炮彈,陷阱,坦克,鐵絲網,它迷失了方向,精疲力竭,最終被一層層的鐵絲網絆倒。我想當所有人看到那尖利的鐵絲網撕扯著喬伊的身體,深深地嵌進它的皮肉,把它生生拽倒時,心痛的感覺都禁不住油然而生,彷彿那鐵絲勾在了自己的肉里,撕心地痛,心裡禁不住要大喊一聲「NO!」戰爭,不僅是對人的戧害,對所有的生命都一樣,戰馬喬伊和它的同伴也不例外。
場景四:為了解救被鐵絲網纏住的喬伊,一幕奇景出現了。英軍一位士兵,不顧攔阻冒死也要前往空曠的開闊地,搭救喬伊。那邊,敵對的一方,德軍士兵也想把這匹馬帶回到自己這邊。叢山沖本來是你死我活的對手,卻因為救一匹奄奄一息的馬,成了合作的夥伴。出人的出人,出力的出力,需要鋼絲鉗只喊一聲,同時扔出來五六把。解救成功,為了馬匹的歸屬,還很紳士地扔硬幣還決定輸贏。輸的也沒有惱羞成怒,翻臉不認人,只是互留姓名,互道珍重,就此別過。可能回到戰壕之後,在下一場戰鬥打響的時候,他們又要重新操起步槍,拚命地要射殺對方,以換得自己生存的機會。但此時此刻,他們卻不是敵人,彷彿是愛惜照料自家馬匹的農夫,獵戶。我看到有些評論質疑這個場景的真實性,那是他們不了解歷史和人性。一戰時期敵對的雙方,都還只中普通的軍人,只是為國盡忠,根本不象二戰中被納粹種族滅絕思想煽動起來的狂熱的黨衛軍那般滅絕人性。大家都是普通人,在陰冷潮濕的戰壕里苟延殘喘,飢餓、傷寒、虐疾、老鼠、戰壕腳才是他們共同的敵人。確有這樣的記載,當雙方在陣地戰中相持不下,耗盡元氣,無力再戰時,短暫的休整期,天氣好的時候,雙方的士兵互打招呼,甚至互相走動都是很正常的事。有一種說法,「只有士兵才最珍惜生命,只有軍人才最愛好和平。」
和大部分男孩子一樣,我童年時最愛玩的游戲,就是打仗,最愛扮演的角色,就是軍人,最崇拜的人物就是電影里的戰斗英雄。可是,當我漸漸長大,當我經歷了歲月的洗禮,我的認知發生了變化。我不希望有戰爭發生在我身邊,根本不想真的拿起槍去戰場上殺敵立功,我只希望生活平靜安寧,家庭幸福,渴望社會公平、公正、公義,如果有人為了少數人的私利想挑起戰爭,我會站出來大場說「NO!」
戰馬影評 (二)
《戰馬》是一部典型的貼著斯皮爾伯格標簽的電影,配樂、攝影、畫面、主題也大都是斯大叔那老一套。從《E.T.》《人工智慧》到《戰馬》《丁丁》,斯大叔的電影里少不了刺激和感動這兩個詞。《戰馬》是以一匹馬的視角來表述一個反戰主義的故事,裡面夾雜勵志、詼諧、情感這樣最能打動普通人的元素,常常容易被帶入電影的人可能會稀里嘩啦的流淚,而往往偏執於冷靜的人或許會認為這不過是斯大叔又一次炒自己的冷飯罷了。
故事視角很獨特,桀驁不馴的戰馬喬伊佔領了絕對主角的地位,這與以往斯皮爾伯格拿小孩子、拿外星人、拿機器人來充當主角,看似不同,其實也是一樣,無非是想通過一個近乎於不尋常的視角去探討一些問題。喬伊恰逢一戰,而在20世紀初科技水平並沒有現今發達,馬在戰爭中的起到不可替代的地位,在片子中,又是騎兵,又要拖運傷員,還要給德國佬拉大炮等等,可以說一匹良駒就是一個人能否從戰爭中存下來的秘密武器。故事通過戰爭這一客觀事實與條件,把馬與戰爭對接,以馬的視角在反觀戰爭,傳達反戰的主題。
《戰馬》的敘事接近於史詩敘事,一匹馬的'戰爭,製造大量的情感炸彈,人與馬之間難以割捨的感情。電影里,每一個階段中擁有喬伊的人,未曾不是一個愛馬者,德文郡的男孩、騎兵戰士、小姑娘、德國士兵等等,人對於馬的感情,以及馬極力想逃脫戰爭追逐愛情追逐自由,二者的對接來表現一戰期間當世人的反戰情緒。擁有喬伊的人對生活充滿希望,對戰爭極端厭惡,而置喬伊於死地的人往往是戰爭的製造者,毀滅人類的美好。從德國佬手裡逃出拉大炮的命運,戰馬喬伊在兩方的戰火中狂飆,逃出戰爭,追逐自由,在鐵絲網里拚命掙扎,使勁逃脫桎梏,卻還是越纏越緊,這就像戰爭期間的人類想擺脫戰爭卻被栓得死死的,最後搭上性命。喬伊最後被對峙的英德雙方合力解救,在接下來以前過去的一小時里,你我還是在戰場上要殺死對方的死敵,而在解救一匹馬的時候,我們卻像兄弟一樣,手拉手合作,甚至還互相留下姓名交了朋友。這樣在整個戰爭的大格局下,拚死的雙方爭斗的意義在哪?戰場上兵戎相見的兩個人,近日無怨往日無讎,卻被這只戰爭的大手指使著去泯滅屬於所有彼此的友誼。導演不去表現在這場戰爭中是軸心國在理,還是協約國更有理,放棄帶有自我立場的評價,而是著眼於戰爭的非人性去探討戰爭的價值與意義,不正面去表現戰爭的殘酷,而是反觀日常百姓與普通士兵對於戰爭的感受與態度,用一匹馬來以小窺大,去對各種非人道行徑進行揭露,給人巨大觸動。
戰馬影評 (三)
拍攝動物題材的影片也看過一些,《戰馬》感覺數中上等。
影片的整體畫面感十足,有些鏡頭很唯美,這是我所喜歡的。導演之本意也並不是展現戰爭的無情與殘酷,片中不乏很多幽默元素。啄人的大白鵝,主人公艾伯特騎馬同開汽車的地主公子哥比賽滑稽落馬,艾米麗搞趣的教戰馬喬伊跨越障礙,敵我雙方在窒息的大戰前夕,士兵解救受困的喬伊,從德軍陣地上扔出的十幾把剪線鉗,滑稽的畫面沖淡了戰爭的緊張局面,讓觀眾不禁笑場不斷,憑添了一份輕松愜意。
劇中設計的人與馬兩條主線,中間各有隱喻互動,此為該劇的亮點之一。艾伯特與同鄉發小同上戰場,在攻入敵堡取得勝利的同時,同鄉卻因毒氣而喪命,間接暗示了同喬伊一起患難的另外一匹戰馬松拓的死,劇情也果不其然,襯托的相得益彰。
劇中另外一亮點,是德英兩軍對壘,大戰一觸即發之際,雙方為了解救困在地陣上的喬伊,竟暫休刀兵,一起合作,並通過擲硬幣的誠信方式決定戰馬的歸屬,讓人不禁唏噓感慨,戰爭是為了什麼?和平。而這匹戰馬做到了,不禁讓人拍案。記得看過一篇報道中越戰爭的稗官野史,說在80年代戰爭後期,雙方的部隊只形成對壘之勢,很少再操戈開戰。因對峙時間過長,雙方的士兵都相互熟悉。有時你這邊燉肉了,我這邊包餃子了,大家會交換食物共享。可吃飯是兄弟,打仗仍敵人,真若開火,也會互不留情。()此片中兩軍解救戰馬的情節同上面的野史異曲同工,雖真實的情節無法考證,但我相信這是真的。這也是此部電影讓人反思深省之處,戰爭到底給我們帶來了神馬?
劇中展現的缺憾之美是,艾伯特與艾米麗之間並無交集,這與愛情無關。當艾米麗的祖父出現在馬場買下喬伊的時候,故事最美好最浪漫的結局也許應該是艾伯特同艾米麗騎著喬伊凱旋歸來。然而在夕陽漫天,浪漫至極的余暉中,出現的是一人一馬的場景,難免讓人失落一二,沒有缺憾才是不完美,仁者見仁吧,這也正是編劇與導演的高明之處。
喬伊經過六七次的流轉還是回到了艾伯特的身邊,此為一個圓滿的結局之一。但也正因流轉過繁,對流轉過程中的人物就很難再進行細致刻畫,只有通過馬這條線展開,內容銜接也就難免有松垮之嫌,細節上處理的不夠精緻。
我不認為應將此片定義為戰爭片,首先是戰爭場景極少,只是藉助於一戰時期的一個戰爭背景,講述了一匹馬浴火重生,經過重重磨難,與自己的小主人最後相會的故事。傳說中所謂的戰爭片中上佳的故事片,故事片中很棒的戰爭題材電影。
同時,我對音譯過來的電影名稱也表示有些異議,包括英文的標題。所謂War horse-----「戰馬」,自然會讓人首先聯想到這匹馬應如何同主人馳騁疆場、浴血奮戰、奮勇殺敵的場景。而片中更多的是肯定及賦予這匹馬如何能戰勝磨難、克服險阻的精神,戰爭對它來講只是如何涅槃的一個背景。故此「戰」理解為在戰爭的背景下如何戰勝困難的「戰」更合理,而非誤導大家對能戰斗馬的直接含義,甚至從某一層面理解,它本與戰爭無關。
『陸』 電影《戰馬》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我覺得是一部關於馬和人之間和諧相處感人至深的故事,農場主在家境窮困的窘況下,賭氣在馬匹競拍會上以很高的價格競拍成交,其兒子對馬伊克關愛有加訓練它做各種技能。戰爭爆發馬兒伊克被徵用幾經艱險有倖存活,兩軍交戰隔著數百米的戰壕竟自發舉白旗去解救戰場中央被鐵絲纏繞的馬兒。繼而找到自己的最初的主人。戰爭結束農場主兒子騎著戰馬回了家。
大抵《戰馬》就是在幾幅PPT中來表達主題,分割出來也不是未可。德文郡男孩、英國騎兵、小姑娘、德國兩兄弟、給德國佬拉大炮幾個部分組成,每一個部分都與戰爭緊密相連,要麼表現戰爭嗜血的一面,要麼表現戰爭泯滅人性的一面,不一而足,其實任何選取其中一個側面來深入刻畫,也不失一個好本子。
『柒』 與馬有關的電影(七部與戰馬有關的戰爭電影)
馬作為人類最早的動物夥伴之一,在有文字記載之前就開始參與到人類的戰爭活動之中,在上世紀上半葉的兩次戰爭浩劫中,雖然機槍和裝甲車輛的出現使得騎兵的作用有所減小,但它依然是人類重要的戰爭工具。這回筆者就來介紹七部和馬(或者騾)有關的影片。
洛托納(Lotna ,1959,波蘭)
本片是波蘭第一導演安傑伊 瓦依達自二戰三部曲後的又一名作,該片根據Wojciech Zukrowski寫於1945年的同名小說改編,以一匹波蘭戰馬為主角,講述它在二戰初期所經歷的戰爭和四名不同主人的故事,通過圖像、顏色與符號混合的方式,表現並反思了戰爭、犧牲與英雄主義。影片中還出現了著名的波蘭騎兵砍德國坦克的場景,雖然這只是個被誤傳的謠言,卻被導演信以為真。
白馬的奇跡 (Miracle of the White Stallions,1963,美國)
本片是迪士尼拍攝的真人冒險電影,根據Alois Podhajsky上校的親身經歷改編,講述二戰結束後,奧地利軍官Alois Podhajsky必須為他心愛的利比薩納種馬找到可靠的主人,愛好馬匹的美國將軍巴頓答應可以拯救它們,但是他首先要求看它們的表演。如同同時期的迪士尼真人歌舞片一樣,影片結尾上演了由Alois Podhajsky親自編排的盛大馬術表演。
白龍馬 (1981,中國)
影片講述中國十年內戰期間,一對兒童團姐弟掩護和照顧受傷的紅軍指揮員的坐騎,最後成功將它護送回紅軍隊伍。由於影片拍攝於80年代初期,因此意識形態色彩還相對較濃,戲劇沖突總是集中在敵我矛盾上,不過影片鏡頭所呈現的山水田園風光倒是別有一番韻味。
女繼承人尼基(Naslednitsa Niki,1989,蘇聯)
影片講述二戰德軍入侵蘇聯後,曾多次在國際馬術比賽獲得冠軍的母馬Zorka被掠奪回德國,由於新主人沒能馴服它,德國人被迫從集中營中放出蘇聯著名騎手,盡管如此,orka還是拒絕在賽馬比賽上為德國人表演。戰爭結束後,它居然自己從德國跑回蘇聯。本片的主演羅斯托茨基和利科蒂斯曾多次出演馬匹主題的影片,因此片中主演與馬匹的配合默契度非常高,堪稱真正的關於馬的電影。
白馬飛飛(1996,中國)
本片根據王星泉小說《白馬》改編,也算是90年代比較經典的抗戰電影。影片講述抗戰時期八路軍某連長馴服了一匹名為飛飛的烈馬,並騎著它和日軍騎兵交戰。在一次戰斗中,飛飛為了保護主人不幸被日軍軍官俘虜,盡管日軍用盡辦法,飛飛也不願屈服,最後絕食而亡。與歐美同類型影片不同的是,本片更強調馬匹與初代主人之間主僕一般的忠誠和情誼,這主要還是和抗戰的反侵略戰爭性質有關。
戰馬(War Horse,2011,美國)
軍馬類電影知名度最高的恐怕就是永遠的神斯皮爾伯格的這部作品,影片劇情設置類似於《洛托納》,講述一戰爆發後,一匹英國農村馬應征入伍。輾轉英軍、平民和德軍之間,最後奇跡般得與已經失明的小主人相遇。影片既突出了戰爭的殘酷性和流離性,又保留了戰馬對原主人的那一份忠誠和情感,可以說是在《洛托納》的基礎上又融合了《白馬飛飛》的情感元素,不愧為名導名作。
騾子( La mula ,2013,西班牙)
影片根據Juan Eslava Galan的小說改編,講述西班牙內戰期間,一名西班牙共和軍的士兵在外撿了一頭白色騾子,並和它產生了很深的羈絆,隨著戰爭的逐漸惡化,他為了保住這頭騾子的性命,不惜撒謊甚至盜竊,最後居然莫名其妙成了敵人的戰斗英雄。本片中的騾子只是配角,影片主題顯然是戰爭中的小人物在歷史夾縫中艱難求生的經歷(作為馬之子,本片算送的)
『捌』 電影《戰馬》主要講了什麼
影片《戰馬》改編自英國桂冠作家麥克·莫波格的同名小說,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傑瑞米·艾文、彼得·穆蘭、艾米麗·沃森等聯袂主演。影片於2011年12月25日在美國上映。
可是,離開了阿爾伯特之後,屬於「喬伊」的有如迷宮一樣的旅程也隨之展開,而它在這個過程中經歷的分別是快樂、悲傷、艱難與奇跡,並且伴隨著這些征程迅速地成長起來,從一隻單純的坐騎,變成了一位非凡的英雄,用它純真無害的天性、不帶任何雜質的動機以及對自己的人類朋友無條件的奉獻,感動了來自於這場戰爭的所有對立面的生命——它不僅拉得動戰場上的戰地流動醫院、還知道靈巧地躲避德國士兵的追趕、同時還在這個過程中點亮了一位法國女孩的想像力、甚至拉著巨大且沉重的大炮爬上了山頂,在阿爾伯特一路不斷地靠近屬於他自己的危險任務的時候,「喬伊」發現自己在英軍和德軍之間的「無人地帶」遭到了誘捕,即使這一次看起來沒有任何逃脫的可能性了,可是它還是抓住了和平時期轉瞬即逝的機會,飛奔進回歸和重逢的夢想當中 。
『玖』 《戰馬》電影觀後感
戰馬是一部以上世紀一戰為背景的戰爭電影,用一匹馬的視角去講述一個感人的故事。不妨看看《戰馬》電影觀後感。
【篇一:《戰馬》電影觀後感】
上星期我看了一部十分好看的大片,名字叫《戰馬》。
《戰馬》講述了一個男孩與一匹馬之間非同尋常的友誼,他們被分離的命運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又重新交織在一起。1914年,在德文郡小鎮,男孩艾爾伯特目睹了幼駒喬伊的誕生。在集市上,它被頻繁叫價,最終被艾爾伯特的父親泰德用30基尼的天價收入囊中,跛腳的他也因此得罪了地主。艾爾伯特與喬伊盡情嬉戲,與朋友分享。然而,好景不長,地主登門拜訪,稱如果喬伊不能犁地將立刻將其帶走,泰德只好賭上了全部家當。於是,艾爾伯特在逼迫之下,為喬伊套上了鞍蹬,強迫它犁地。最終靈性的喬伊真的領會了艾爾伯特的苦衷並將一片遍地石塊的荒地翻耕了出來,第一次表現出其出人意料的潛力。
為了還債,泰德辛苦耕作,功夫不負有心人,辛苦換來了收成,但是一場大雨毀了一切。德軍來襲,父親被迫將馬變賣給騎兵軍,換了30基尼。艾爾伯特雖然難以割捨也只能含淚送別喬伊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戰場。
參軍了的喬伊因為體格強健,溫順聽話,很快就成為了上尉的座騎。然而戰爭慘烈,喬伊開始不由自主的更換主人。從英國上尉,法國老農與孫女,到德國騎兵,它遭遇了形形色色的人,見識了他們的人生起伏,悲歡離合,更看盡了人間冷暖與戰爭帶來的苦痛創傷。而對喬伊難以忘懷的艾伯特,也參軍來尋找它。盡管身處在這凄涼的戰壕,喬伊的勇氣感動了它身邊的士兵和人們,它能夠尋找到溫暖和希望。
《戰馬》這部電影不僅好看,還十分的感人,男孩與戰馬的感情、軍官的壯烈犧牲、二兄弟對戰爭的厭惡而被槍斃、老爺爺對自己孫女的愛護、戰友對戰馬的友好,但整部影片最令我認為有教育意義的情節的是英軍士兵與德軍士兵放下仇恨,放下敵對的關系一起營救戰馬。當他們救下戰馬而不知道這匹馬屬於誰時一士兵提議打一架誰贏了就歸誰,但另一名戰士說還是投硬幣來決定吧,不然又會引發一場戰爭的。從這可以看出士兵也十分厭惡戰爭,也看得出戰爭的殘酷。
從《戰馬》中我們可以看出戰爭的殘酷,也可以看出人類對動物的友誼。讓我們祈禱這世界一直持續和平吧!
【篇二:《戰馬》觀後感】
昨天,去電影院看了剛剛上映的美國電影《戰馬》。
這是一部帶有文藝史詩風格的電影。由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執導。講述了一匹神奇的戰馬傳奇的經歷。電影以戰爭為背景,表現了作品的反戰主題。
影片從童話般的田園景緻,色彩飽滿的青山綠草、紅瓦磚牆美景中展開。在那青山,平原,藍天,綠樹,令人心曠神怡的美麗平原上,小馬駒喬伊安靜詳和地出生了。剛一出生,人們就驚嘆於它的美麗。棕色的皮毛,四隻腳都是白色的,像套上四隻白色的襪子,額頭上還有一個白色的胎記。稍稍長大的它,就被迫離開了母馬,被人拉到集市上去叫賣。終於,它被一位跛腿的退伍老騎兵以30幣買下。接下來,影片即以一幕幕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場景為我們了展現了這匹英勇神奇的戰馬和它的主人艾伯特的傳奇故事。
場景一:雨中犁地。為了買下這匹健美的小馬駒,艾伯特一家已經傾家盪產,在地主的逼迫之下,尚且年輕不堪重負的喬伊不得不在滿是硬石的平原上犁地。在經過了一次次失敗和受傷之後,喬伊和它的主人始終不放棄,不退縮,堅定著信念,終於在一場來之兇狠的大暴雨中,喬伊和主人犁開了地,大地裂開了口子,像快樂的開出了花兒一樣。喬伊和它的主人成功了,人們紛紛來向他們祝賀。喬伊和艾伯特用事實證明了自己的堅強和勇氣,也因此才得已保住艾伯特家的農場。使他們一家得以繼續生存在這個美麗的平原上。
場景二:生離死別。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最痛苦的莫過於生離死別。人與動物之間也不例外。小馬駒喬伊由主人艾伯特一手養大,情同「兄弟」。可是可怕的戰爭來臨了。艾伯特的父親迫於生計不得已將喬伊賣給了英國軍官作為戰馬。從此喬伊離開了主人開始了在戰爭中巔沛流離的生活。在離開主人艾伯特的時候,動物和人表現了同樣的情感。喬伊憤怒地踢開了牽走它的士兵,飛快地向它的主人奔去。無奈戰爭殘酷地奪去著人們喜愛的一切。
場景三:戰火狂奔。在戰爭中喬伊先後換了多個主人。在巔沛流離中飽經磨難。先是買走它的英國軍官,後來是逃跑的德國小兵,再後來是美麗的法國小女孩,後來又是德國士兵。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在戰爭中自身的生命尚且不保,但他們都極愛沒有反抗能力的戰馬喬伊以及它的同伴,一匹健碩的黑馬。但這些人都不是它真正的主人,喬伊真正的主人是撫養它長大的小男孩艾伯特。終於在一次逃身的機會中,喬伊瘋了一般狂奔而去。在兩軍戰火中,它英勇地跨越了陷阱、泥坑、坦克、鐵絲網,威武的頭顱高高昂起,美麗的鬃毛隨風飛揚,健碩的馬蹄奮力抬起,彷彿神附於了它無窮的力量,簡直成了一匹所向無敵的神馬。因為在它的心裡有一個願望,那就是回到故鄉,回到主人艾伯特的身邊。但最終還是被一道道堅硬的鐵絲網絆住了身體無法動彈。至此,讓人不能不唏噓於戰爭的殘酷,戰爭帶給人們以及動物們的無邊痛苦。
場景四:雪中相認。被鐵絲網束縛住的喬伊被一位勇敢的英國士兵和一位善良的德國士兵相救。是的,在戰爭中,因為一匹戰馬,敵人成了朋友。可見人的本性都是一樣的,沒有人喜歡戰爭,他們本可以作朋友,卻不得不在戰場上你死我活。喬伊獲救,被帶回艾伯特所在的軍營。艾伯特為了尋找喬伊已經參軍。此時的艾伯特在戰火中已被毒氣傷了眼睛,雙目失明。所幸喬伊獲救,被帶到了艾伯特所在的軍宮。在醫療條件緊缺的情況下,軍醫決定處死喬伊。正在這時,艾伯特吹出了一聲口哨。那是艾伯特從前訓練喬伊時吹的口哨,喬伊再熟悉不過了。那聲口哨在無情的戰地軍宮里顯得那樣動聽。雪紛紛揚揚,喬伊抬起了頭,凝神細聽。彷彿失散多年的孩子聽到了母親的呼喚。人們都停止了動作,讓開了一條路,艾伯特從人群中走出,喬伊聽到了主人的呼喚,向主人奔去。
場景五:完美團聚。喬伊找到了主人。但因為當時英國軍隊規定,艾伯特的戰馬得拍賣。影片的.最後,仍是以拍賣結束,與開頭呼應。在祥和的夕陽里,遠遠一個黑點,那是艾伯特和喬伊回歸的身影。家中的父母翹首盼望,發絲在夕陽中飛舞,目光中星光點點。最終一家人擁抱在一起。故事結尾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結局。
走出影院的我,心情仍不能平靜。老公取笑我,咦!你的眼睛怎麼了?
我說兩個字:感動。
【篇三:《戰馬》觀後感】
戰馬是一部以上世紀一戰為背景的戰爭電影,用一匹馬的視角去講述一個感人的故事:喬伊是英國農場少年阿爾伯特養大的一匹馬。他們有著深厚的感情,阿爾伯特的父親為了維持農場的生計,無奈將馬賣給軍隊。馬兒在戰場顛沛流離,受盡艱辛。阿爾伯特為了尋找自己心愛的馬,也上了戰場。最後終於在戰爭結束前夕再重逢……
盡管身在戰場,喬伊表現出的勇氣卻鼓舞了見到它的每一個人。因為她總是能看到光明和希望。內心卻一直惦念著自己的小主人。
這樣的馬,如此堅強。讓我感動,讓我流淚。以致於在逆境中總是不放棄,不氣餒的精神讓我汗顏。馬兒尚且如此,何況人乎?
戰爭是殘酷且不幸的,德軍的殘暴就如同生命的磨難。我們無法迴避,只有敢於面對才能正視自己,打敗對手。就算我們遇到像電影中巨炮那樣沉重的負擔。只要我們堅持,最終也能克服。
戰爭就像魔鬼。可以毀掉城池,卻不能消滅希望。就算我們的果實都被他所掠奪。我們還是要播種的。播種就是我們的希望。
苦難一定會過去。戰爭也有結束的一天。戰爭結束了。但是迎接我們的不僅僅是美好的生活。還有破敗的廢墟。喬伊作為戰馬要被拍賣。這一刻我的心在滴血。還有什麼比我們做不了自己的主更讓人沮喪的呢?阿爾伯特看到自己的心愛的馬要被拍賣。內心充滿了痛苦。如果說戰爭是魔鬼的暴怒。那生活就是上帝的玩笑!現實生活的不合理永遠不會消失。
但——阿爾伯特開門的那一刻。所有的戰友都向他伸出了援手。盡管經歷了戰爭之後已經沒有多少財富。但隊友的鼓勵讓阿爾伯特又看到了希望。37英鎊。足夠買很多馬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盡管生活有很多意料之中的苦難。但也有始料未及的幸運。命運金幣不可能只有一面!
這部電影讓我流淚。想起幾年前看的那部靈犬萊西。動物的靈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他們不僅僅是我們的朋友,夥伴。也讓我們看到許多人所不具有的光輝。這些光輝一直閃耀在我們身邊。鼓舞我們讓我們行得更遠,飛得更高!
【篇四:電影《戰馬》觀後感】
走出影院,我還沉浸在電影《戰馬》的劇情中,思緒萬千,百感交集。
它本非戰馬。它只是英格蘭德文郡一戶農家的牲口。它是一匹好馬,有矯健的身姿,自由的天性,它和小主人阿爾伯特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不久,戰爭爆發了,戰火逐漸波及這個小鎮,它應征入伍,從此流轉戰場,成為一匹戰馬。第一場戰役,它的軍官不幸陣亡,它淪落到德軍手裡。在那裡它和一匹大黑馬成為了好朋友。它們曾暫時遠離戰火,住進一個小女孩家裡,得到悉心照顧。但不久又重新被拉回軍營,去拉輜重,在險惡的戰火中顛沛流離。大黑馬終於倒下,再也沒有起來,戰馬痛苦欲絕,在戰火中不停地狂奔沖突,最終被防線鐵絲緊緊纏住,困在其中奄奄一息。夜幕下,硝煙漸散,戰場難得片刻寧靜,兩邊的士兵都發現了它。他們放下了槍,試探著向對方領地接近,最後通力合作,解救了戰馬。不是通過武力而是拋硬幣決定,戰馬歸屬了英軍。戰爭最終結束了,奇跡發生,它竟然與參了軍的阿爾伯特重逢。他們回到了自己的農場。
戰馬身陷鐵絲網的一幕令我難以忘懷。馬本是力量、自由與美的化身,然而戰爭卻一點點地將它拖入泥潭幾乎毀滅,實在令人痛心!馬是如此,人又何嘗不是呢?農場的生活盡管貧窮,但和平寧靜,無論是人是馬還是作物,自有大自然在安排每個生命的生長。然而戰火卻無情地剝奪了生命的權利,眼看戰馬難逃厄運,幸而交戰的雙方同時作出了停火的決定。當兩邊的士兵默契地解救戰馬時,我的內心被觸動了,這是多麼和諧的一幕!沒有炮火,沒有槍聲,硝煙散去,霧靄如紗輕柔地覆蓋在受傷的大地上,人的本性自然流露——聽從內心的召喚,愛惜生命。既然馬的生命能喚醒良知,那麼人呢?
影片中戰馬與阿爾伯特之間的情誼帶給我們無限的溫馨!他們是同伴,他們更是親人,他們之間深厚的友誼沒有因為戰爭讓彼此分開而淡忘。他們最終能重逢,一定是承諾給了他們堅定的信念,他們曾約定要回到農場。這種超越尋常的情誼,讓我想起課文《老人與海鷗》,更讓我堅信人與動物之間那份心靈的默契,因為我們都是自然之子。
感謝《戰馬》,它帶給我人性本善、友情至上的感動!讓我感覺世界真的很美好!
【篇五:《戰馬》觀後感】
《戰馬》是一部描寫感情的影片,裡面主要講述了人與馬的感情、馬與馬的感情和人與人的感情。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艾伯特和喬伊一起耕田時的情景。看得出來,艾伯特很不捨得抽打喬伊,但是實在沒有辦法,所以才抽打喬伊的。讓一個還沒有成年的小馬駒耕那麼硬的田,真是迫不得已呀!喬伊好像能聽懂人話,為了跟小主人一起生活,使出了吃奶的勁兒,最後,終於讓困難迎刃而解。導演用這時喬伊耕田和後來喬伊拉重炮做了一個呼應,讓這部影片更生動、更具體。
我覺得人與人之間最痛苦的就是生離死別。人與馬也不例外。喬伊由主人艾伯特一手養大,好像「兄弟」。但可怕的戰爭來了。艾伯特的父親因生活拮據,將喬伊賣給了英國軍官作為戰馬。從此喬伊離開了主人開始了在戰爭中痛苦的生活。在離開主人艾伯特的時候,馬和人表現了同樣的情感。喬伊氣憤地踢開了牽走它的士兵,飛快地向它的主人奔去。戰爭真是殘忍呀!
喬伊和那匹黑馬的感情也令我深刻不已。當那匹黑馬要拉重炮的時候喬伊挺身而出,一步一步的把重炮拉上山坡。
黑馬和喬伊是可以相互感應的。法國小女孩騎著喬伊在玩,碰巧遇到了軍隊,要把喬伊帶走,黑馬感應到了,急忙奔過去,但是也被抓走了。
這部影片很令我感動,你也看看吧!
【篇六:《戰馬》觀後感】
今天,我去看了一本電影,它的名字叫《戰馬》!
影片以一匹名叫喬伊的農場馬的展開,1914年,一戰爆發,一個英國農場少年艾伯特的父親為了維持農場,無奈之下將喬伊賣給軍隊,為前線運送軍huo物資。艾伯特和他心愛的馬不得不分離。盡管身處在這凄涼的戰壕,喬伊的勇氣感動了它身邊的士兵和人們,它能夠尋找到溫暖和希望。但是它的內心卻惦記著它的小主人阿爾伯特,最終他們再次相逢!
看完之後,使我深受感觸!戰爭是多麼殘酷!原本,喬伊可以和艾伯特一起幸福的生活,可因為戰爭,使他們必須分開。德軍對馬十分殘暴,讓他們運送大炮,許多馬都被累死了,在這戰爭中,死了多少無辜的人和馬,其實那些士兵也不想打仗的。喬伊十分忠心,為了找到艾伯特,遇到什麼危險它都挺過去,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再次與主人重逢。所以,正是喬伊對主人忠心的決心,最後,他們終於重逢了!如果,喬伊沒有這樣的決心,說不定就因為沒有挺危險而死,但它為了這個願望,奇跡的活了下來。
看了這本電影使我明白了兩點:戰爭十分殘酷,誰都控制不了。
只要有決心,沒有什麼事辦不到!
『拾』 電影戰馬影評
影評一般指電影評論。電影評論,簡稱影評,是對一部電影的導演、演員、鏡頭、攝影、劇情、線索、環境、色彩、光線、視聽語言、道具作用、轉場、剪輯等進行分析和評論。下面是我帶罩逗悔來的電影戰馬影評,希望你們喜歡。
《戰馬》是一部典型的貼著斯皮爾伯格標簽的電影,配樂、攝影、畫面、主題也大都是斯大叔那老一套。從《E.T.》《人工智慧》到《戰馬》《丁丁》,斯大叔的電影里少不了刺激和感動這兩個詞。《戰馬》是以一匹馬的視角來表述一個反戰主義的故事,裡面夾雜勵志、詼諧、情感這樣最能打動普通人的元素,常常容易被帶入電影的人可能會稀里嘩啦的流淚,而往往偏執於冷靜的人或許會認為這不過是斯大叔又一次炒自己的冷飯罷了。
故事視角很獨特,桀驁不馴的戰馬喬伊佔領了絕對主角的地位,這與以往斯皮爾伯格拿小孩子、拿外星人、拿機器人來充當主角,看似不同,其實也是一樣,無非是想通過一個近乎於不尋常的視角去探討一些問題。喬伊恰逢一戰,而在20世紀初科技水平並沒有現今發達,馬在戰爭中的起到不可替代的地位,在片子中,又是騎兵,又要拖運傷員,還要給德國佬拉大炮等等,可以說一匹良駒就是一個人能否從戰爭中存下來的秘密武器。故事通過戰爭這一客觀事實與條件,把馬與戰爭對接,以馬的視角在反觀戰爭,傳達反戰的主題。
《戰馬》的敘事接近於史詩敘事,一匹馬的戰爭,製造大量的情感炸彈,人與馬之間難以割捨的感情。電影里,每一個階段中擁有喬伊的人,未曾不是一個愛馬者,德文郡的男孩、騎兵戰士、小姑娘、德國士兵等等,人對於馬的.感情,以及馬極力想逃脫戰爭追逐愛情追逐自由,二者的對接來表現一戰期間當世人的反戰情緒。擁有喬伊的人對生活充滿希望指首,對戰爭極端厭惡,而置喬伊於死地的人往往是戰爭的製造者,毀滅人類的美好物正。從德國佬手裡逃出拉大炮的命運,戰馬喬伊在兩方的戰火中狂飆,逃出戰爭,追逐自由,在鐵絲網里拚命掙扎,使勁逃脫桎梏,卻還是越纏越緊,這就像戰爭期間的人類想擺脫戰爭卻被栓得死死的,最後搭上性命。喬伊最後被對峙的英德雙方合力解救,在接下來以前過去的一小時里,你我還是在戰場上要殺死對方的死敵,而在解救一匹馬的時候,我們卻像兄弟一樣,手拉手合作,甚至還互相留下姓名交了朋友。這樣在整個戰爭的大格局下,拚死的雙方爭斗的意義在哪?戰場上兵戎相見的兩個人,近日無怨往日無讎,卻被這只戰爭的大手指使著去泯滅屬於所有彼此的友誼。導演不去表現在這場戰爭中是軸心國在理,還是協約國更有理,放棄帶有自我立場的評價,而是著眼於戰爭的非人性去探討戰爭的價值與意義,不正面去表現戰爭的殘酷,而是反觀日常百姓與普通士兵對於戰爭的感受與態度,用一匹馬來以小窺大,去對各種非人道行徑進行揭露,給人巨大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