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是有部電影叫《羅拉快跑》嗎
有~~~
由「德國的盧貝松」之稱的新銳導演 TOM TYKWE 湯姆提克威編導及配樂,此片被譽為德國有史以來最棒的電影,觀眾跟著劇情全場喊叫並歡聲鼓掌。
導演:TOM TYKWE 湯姆提克威《意外的冬天》《一臉死相的瑪麗亞》
編劇:TOM TYKWE 湯姆提克威《意外的冬天》《一臉死相的瑪麗亞》
攝影:FRANK GRIEBE 法蘭克葛力比
配樂:TOM TYKWE 湯姆提克威、JOHNNY 強尼克林梅、REINHOLD HEIL 蘭候黑
主演:FRANKA POTENTE 法蘭卡波騰、MORITZ BLEIBTREU 莫里茲布雷朵
劇情:
我們不可放棄進行探索,探索的終極將是開始時的出發點,就讓我們重新認識它吧。
―― T.S.Eliot
只有二十分鍾,必須籌出十萬馬克,並需狂奔穿梭於城市中拯救愛人。她做到了!這個女孩憑著她的熱情打破環繞周圍的固定規則及世界存在的既有標准。如果說愛的力量可以移山,那麼她真的可以。羅拉開始快跑。 柏林,夏季某日,羅拉和曼尼一對20出頭的年輕戀人。
曼尼是個不務正業的小混混,有一天他惹出一個天大的麻煩,竟然把走私螞褲得來的10萬馬克贓款弄丟了!而且他的老大20分鍾之後就要來拿回這筆錢,懦弱的曼尼只好向羅拉求救,一個錯誤的決定可能造成可怕的後果。就只有二十分鍾,錢到底在哪裡,如何救命?
羅拉開始快跑!
羅拉快跑......為自己而跑,為曼尼而跑,為愛情而跑。
《羅拉快跑》中的三段開場,都是從紅色電話的特寫開始。她接到曼尼自暴自棄的電話:"你老說愛是萬能的,愛能在20分鍾內變出十萬元嗎?"聽完,羅拉就下定決心要幫助自己的男友。
電話一掛,她立刻行動,跑早物橡過母親身旁,技巧性的轉場,相信這個轉場是會被載入電影史的。畫面一拉變成動畫片,羅拉快跑下樓梯,經過喋喋不休的鄰居,以及他那隻兇狠的狗旁邊。
鏡頭拉回現實世界,羅拉跑出門外佇立在柏林的大街上,開始了她的這段快跑旅程。前兩段的結局都非常的戲劇性,但導演獨到的編導功力讓第三段的結局出現一個大逆轉的局面。
《羅拉快跑》明亮鮮活的敘事結構,製造出不斷的曲折與驚喜,在片中沒有任何事是被承認的,這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導演於此片中注入強勁的視覺力量、教人窒息的速度感,與震撼的電子音樂,勢必將迷惑所有的陸旁觀眾。
Ⅱ 求電影《羅拉快跑》和《基本粒子》的影評
《羅拉快跑》――命運前再次感受人類的渺小曼尼為老大完成一項毒品交易後,帶著裝有10萬馬克的錢袋准備女友羅拉的接應,然而羅拉卻被人搶了錢包,耽誤了見面時間。曼尼只好搭乘地鐵回去,車廂里只有一個乞丐。這時車廂里突然出現了兩名警察,曼尼本能地下車就走,慌亂間把錢袋忘在車廂里,很明顯,錢袋被乞丐拿走。而此時曼尼離與老大見面交錢的時間中午12點只剩下20分鍾,於是曼尼打電話向羅拉求救,羅拉必須在20分鍾內搞到10萬馬克,不然曼尼就會被老大殺死。如果羅拉在最後幾分鍾沒有趕到,曼尼就只有鋌而走險,搶劫電話亭對面的超市。
20分鍾搞到10萬馬克!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羅拉別無選擇!
羅拉選擇求助於是某銀行董事的父親,於是羅拉開始狂奔!
整個電影其實就發生在這生死攸關的20分鍾內,這20分鍾內發生了什麼事情,羅拉是否能找到父親,父親是否會幫她,她又是否能及時趕到曼尼處?如果電影僅僅給觀眾這樣一些懸念,並最終一一給出答案,也不失為一部情節緊張的懸疑片,但導演用意顯然不在於此。影片高妙之處在於,導演打破了傳統敘事結構、敘事角度以及時空限制,對同一事件講述了三種不同的故事情節,這種講述故事的做法顯然是大膽的,導演以觀眾的視角去導演整個電影,同一個故事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結局。
電影多處用了動畫、蒙太奇、大量的快速切換鏡頭,貫穿始終的喧鬧的搖滾樂,羅拉的紅頭發以及奔跑晃動的畫面營造出的緊張急促的氣氛足以讓人窒息。
然而導演究竟要告訴我們什麼?
仔細比較三種情況,就會發現羅拉遇到的這些偶發事件以及羅拉的選擇產生了混合連鎖效應,最終影響了結局。
非常關鍵的一個事件是遇上梅耶先生。梅耶的車是去銀行接羅拉父親的,在前兩種情況下,梅耶因撞車耽誤了行程,沒准時趕到銀行。也正是由於這個時間差,羅拉才得以見到父親。而在第三種情況下,梅耶沒有撞車結果接走羅拉父親,導致羅拉最終從賭場贏得10萬的概率事件,但同時也間接導致了梅耶車與那部車更嚴重的車禍,殃及父親。
遇見急救車也是一個關鍵事件,第一種情況,羅拉沒有想搭急救車,急救車在遇到玻璃時也停了車。而第二種情況下,由於羅拉的干擾,急救車就撞上了玻璃,並直接導致司機為趕時間超速行駛撞上了曼尼。
其實,在羅拉籌錢的20分鍾事件中,只有父親一個人是和羅拉直接相關,會產生直接關系的人。梅耶、單車男子、乞丐、急救車司機都本應是局外人,但卻與羅拉產生了聯系。這些看似非常偶然的事件,其實都有產生的原因,而原因導致結果,結果又導致原因,這樣的因果循環便導致扒唯蠢了事件產生的必然性。所謂必然在偶然中產生,偶然又都存在於必然中的道理就在於此。春陪
想起了幾年前看到的一則電視新聞:鄭州航院的一名大四學生騎車經過路邊一個建築工地時,突然被一個電線桿砸中頭部,當即生亡。這件事情讓我開始認識到生命的脆弱。當電線桿倒下時,正好有人經過,又正好砸中頭部,又正好砸中這個人而不是那個人,何況又是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這是多小的概率事件啊。如果把那個人被砸中之前經歷的事件一一回放,一定會知道究竟是哪些偶發事件導致了這個必然。也許是遇到一個老同學說話的時間直接增加了幾率,也許是為了早點回學校,抄近路正好趕上那個時間。也許,也許還有太多的也許,然而人已逝去,終無奈何。
電影中非常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羅拉兩次都碰見了乞丐,卻都匆匆而過。而在第三種情況下,羅拉居然憑92.7個馬克贏了10萬馬克,而曼尼竟也追到了乞丐要回來了錢袋。於是羅拉拚命弄到的10萬馬克突然失去了意義,羅拉像個獃子一樣,不知所措。似乎是導演故意跟觀眾開了一個玩笑,卻發現其實人生本無常,命運本多舜,有人忽然一夜成名,有山橋人忽然一夜暴富;有人第一次買彩票就會中頭獎,有人第一次坐飛機就遇上飛機失事。有時候你越想得到越得不到,忽然有天就得來全不費功夫,有時候你越怕什麼就越來什麼,你不怕了卻也不來了。失而復得,得而復失,種瓜得豆,種豆得瓜,人生就是這樣的循環錯亂,讓世間凡人或狂喜或狂悲,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又有誰能達到?導演毫不留情的以此來隱諭人面對人生和命運時的渺小無能,讓人愈加悵然無助。
想起了《七宗罪》(饕餮、貪婪、懶惰、淫慾、傲慢、嫉妒和暴怒——被天主教認為是遭永劫的七種大罪)最後的一個場景,布拉德皮特扮演的警察最終還是因暴怒(殺手因為嫉妒殺了警察妻子)殺了殺手,這就中了殺手(自稱是代神懲罰人類)的安排,因為殺手自己犯了嫉妒之罪,要借警察之手殺了他自己,那麼警察也因暴怒受到懲罰,殺手替撒旦完成懲罰人類七宗罪的任務終於完成!看到這點,讓人不寒而慄,影片有濃重的宗教昭示意味,人終究要為自己犯下的罪行受到懲罰。人終究逃不過自己的命運。《七宗罪》的一個隱諭是講人的宿命,而《疾走羅拉》也是在講人面對命運的無能和渺小。
然而電影畢竟是電影,可以選擇不同的結局;人生終究還是人生,永遠都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我也忽然能夠理解為何那麼多人把自己的精神獻給一種宗教保管,當人真正開始思考自己的時候,思考生命與世界,與宇宙的關系時突然發現有很多問題無法回答,無法解釋,於是產生了恐懼感,而所謂恐懼感就是一種不確定感的深層心理反應。其實人充其量只是宇宙中的一粒浮沉,在面對未知的力量時,會變得渺小不堪。於是很多人開始相信命運,相信未知的力量,相信把精神交給神來保管就會在恐懼感中得以永久的安歇。不知道是不是人被上帝造出來時就對萬物對宇宙有一種天然的恐懼,又找不到自己的庇護人,於是人類就自欺欺人地虛擬出一個萬能的神,接著製造出宗教,告訴自己有神與我們同在,那種恐懼感就會消失了。可悲的人類啊!
短短一個小時十幾分鍾的電影《疾走羅拉》像一部無情揭示人類宿命的詔書,讓人無限深思,心存敬畏!
――關於《基本粒子》黑暗暢銷小說《Atomised》被改編成了電影,故事很簡單,一個女嬉皮士,身為兩個男孩的母親卻始終貫徹嬉皮生活,根本不管不顧孩子。一個男孩叫Bruno,相貌寒磣,在壓抑和扭曲中長大。另外一個男孩叫Michel,外表就是一個書獃子,內心執著而有力,漸漸成為一個頗有作為的科學家。兩個男孩在十幾歲的時候才認識對方,靠著一本《Brave new world》走近了對方孤單的心靈。
多年後,Bruno當了中學教師,步入中年的他日益頹敗,心理變態,單身帶著孩子,寫了一堆憤世嫉俗的文字,滿腔扭曲的慾望無法釋放。在一個精神治療的夏令營中,Bruno試圖獵艷卻屢遭挫折,最後終於在露天浴池中遇到了Christine。這個女人,絕對悲觀,傷感地偽裝成強者。Bruno跟著她進入了更加危險的領域,SM酒吧和sex party,每天她都以最飽滿的狀態帶著他冒險.但最終有一天,她崩潰了,醫生告訴Bruno,她將永遠癱瘓.坐在輪椅上,她仍然裝作堅強,選擇一個人回公寓.幾乎靜止的房間里,她靜靜守候在電話旁.他幾次撥通,幾次掛掉,她幾次錯過,幾次失落...最終,她蹣跚著爬上陽台,縱身跳下...
Bruno再一次走進醫院,雙眼渙散,精神恍惚.長長的走廊里,他有一次看到了Christine,從此之後,她住進了他的腦子,兩人幸福地生活著.
Michel則相對簡單,他從小就喜愛一個女孩,而一個男孩的晦澀和矜持卻一次又一次讓他退卻.多年後,女孩長成了女人,她拿出珍藏的小本,裡面全是她和他的點點滴滴.兩人終於走到一起,可這個時候她生病了,切除了整個子宮.他從愛爾蘭趕回來,和她對坐,無需更多言語,兩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原小說的作者Michel Houellebecq以對人內心的黑暗描述出名,早已在歐洲和美國成為當代的大師.而我卻始終沒看《Atomised》的原作,只看過《platform》。不敢妄作比較,但是至少我覺得這部電影應該是一部優秀的改編電影。開頭的十分鍾略顯平淡,鏡頭給得中規中矩,夜沒有什麼精彩的對白。但是隨著劇情深入,彷彿在撥開洋蔥,越往內越催人淚下。
Bruno的演員是《疾走羅拉》裡面的那個男人,表演相當精彩,從壓抑到爆發,環環相扣,有層次也有節奏。扮演Christine的女人,更是讓人眼前一亮,把一個女人的恐懼和堅持表現得淋漓盡致。
有不少電影,都是一上來就給出一個狀態,把主人翁都弄得很異類。而這部片子,一開始大家都看著像正常人,而隨後就一步步深入,把最隱蔽的部分慢慢暴露。看著看著,就會發現,原來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每個人的內心都是迷宮。
整部片子都彌漫著六十年代的音樂,鮮亮的畫面跳躍其中,看完之後我聽了近40次summer time。那個年代,是對於存在主義的實踐,自由是無底洞。
片子本身也是一首跌宕起伏的歌,安靜地開始,一點點堆積情感,走上制高點.導演對於節奏的把握讓人五體投地.看這樣的片子,不免讓人低落.但回顧人生真相,也不過如此... (參考自豆瓣之電影影評,希望能幫到你)
Ⅲ 奔跑的紅發羅拉是哪部電影里的角色
《羅拉快跑》
導 演:
主 演: 弗蘭卡•;波坦特、赫伯特•;克納普
影片類型: 劇情片
地 區: 歐美
假如要為本片尋找定位,稱它為「電玩世代的電影」是最恰當的。本片的創作精神在好幾方面與時下以團禪十幾歲年輕人為主體的電玩世代如出一轍。第一,活在當下,人物的所有生命力,甚至是生存的意義,都只在行動的當時才能爆發出來。因此,他們不會思前想後,一切做了再說。本片女主角勞拉在接獲男友曼尼的電話,表示一定要在二十分鍾之內拿到十萬馬克,於是念頭一轉,就直奔她的銀行家父親要錢。她不會先打電話聯絡,確定父親在不在銀行,也不會思考跟她關系不好的父親,是否一定肯馬上給她一大筆錢,總之「要就是要」。第二,一起向前沖。本片的主要內容是「跑」,不顧一切向前沖塌慎塵。年輕力壯的最大本錢不是「思考」而是「行動」。第三,錯了重來。本片將同一事件用三個不同角度重演一次,本質上就是電玩精神的發揮-這次創新不成換個方式再來。年輕人有的是不斷犯錯,所以他們在採取行動的當時不加思索孝搭,但他們並不知道因為自己的沖動行為而會影響別人的一生,就如勞拉在快跑過程中碰到的多名途人,在短短十數秒中便改變了不同的人生際遇。
Ⅳ 《羅拉快跑》影評
《羅拉快跑》是德國的一部電影,講述了羅拉為解救男友曼尼而發生的三種不同故事。這是一部創新藝術形式的電影,以時間循環和蝴蝶效應情節進行故事敘事,由德國導演湯姆提克威編導配樂,被稱為德國有史以來最棒的電影。影片節奏快,色彩鮮明,引人入勝。
「游戲之後也就是進行游戲之前」電影開頭的一句話,就道出了電影的內核。女主羅拉的男友曼尼混黑社會,為黑道大哥交易之後,因為羅拉沒能及時來接他,他在去坐地鐵的時候,弄丟了交易得來的十萬馬克。如果二十分鍾後,他沒錢給大哥,那麼他就生命堪憂了。
所以羅拉為了拯救男友,必須在二十分鍾內弄到十萬馬克,她只能不斷奔跑爭分奪秒,而奔跑的起點被當做是游戲的開端。電影在羅拉開始奔跑下樓梯的一段運用了動畫的手法,將動畫與真人電影融合在一起,這既展現了一種新穎的剪輯手法,也巧妙的凸顯了電影的主題。
羅拉第一次奔跑,她打算向父親借錢,卻沒想到父親居然一頓斥責她,並告知她自己並不是她的親生父親,羅拉沒能借到錢。走投無路的曼尼只能去搶劫超市,羅拉成為共犯被警察擊斃。然後游戲重啟,羅拉再次從家中奔跑,然而這次她被樓道里的狗主人絆倒影響了奔跑速度,牽一發而動全身,蝴蝶效應開始發生,因為羅拉提前預知而躲避了耽誤時間的事件,從局埋而導致與她見過面的路人的人生都發生了改變。導演用定格照片快速剪輯的手法拍攝出了路人的一生,經過羅拉的每次奔跑,他們的人生軌跡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觀眾應接不暇,使影片的趣味性增強了不少。
羅拉第二次奔跑仍然沒能救下男友曼尼,她挾持父親從銀行搶劫到了足夠的錢,然而曼尼卻被急救車撞死了。第三次奔跑,羅拉躲過了路上的一切障礙,這次她沒有去搶劫,而是決定到賭場去賭一把。而這次,她不僅成功贏得了十萬馬克,男友曼尼也意外逮到了拿走丟失錢袋的流浪漢,將錢送到了老大的手中。
影片的大部分鏡頭都是羅拉在奔跑,奔跑的鏡頭帶給觀眾快速而刺激的視覺感受,而在大篇幅的高頻率移動鏡頭中,影片也穿插著路人故事,給觀眾不同的體驗,並且有效的緩解大量運動鏡頭給觀眾帶來的疲憊感並給提供磨臘鉛給觀眾新奇的吸引力。關於路人們後半生的鏡頭,影片運用了照片快速播放式的敘述方法,在快速的影片節奏中既不顯得突兀,也清楚得交代了路人的故事。
影片在運動鏡頭中,完美得運用了推鏡頭。在羅拉被槍擊倒地後,鏡頭推向羅拉的雙眼,這種凸顯主題和細節的方法,「強迫」觀眾注意羅拉的心理,進而過渡到羅拉與男友交談的「平行世界」,給觀眾鮮明的視覺印象。這種帶動觀眾關注影片內容的手法,影片中出現過很多次,在羅拉奔跑時,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路人,在羅拉與路人發生交集時,鏡頭從遠處推向主體,展示了影片主體與客體的關系。
影片的另外一種運動鏡頭的運用也令人贊嘆,旋轉鏡頭的運用,全面的展示著羅拉的慌亂,不安,讓觀眾對羅拉的關注更加細致入微,並且旋轉鏡頭的運動,與主題的靜止形成了對比,製造了一種緊張急切的氣氛。在運動鏡頭之中,影片也同時運用著靜止鏡頭與之呼應,片中曾兩次以上帝視角的俯視拍攝方法拍攝羅拉的奔跑,靜止的鏡頭與俯視拍攝相結合,觀眾站在一個冷靜的角度去觀察羅拉,緩解著高頻率運動中的緊張情緒,也更加突出的展現著主題的運動。
影片呈現的是暖色調,並運用了大量的紅色元素,紅色帶來刺激,緊張的感受,給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而在羅拉與曼尼回憶時,影片使用了黑白色調,更能讓人體會到羅拉與曼尼不幸遭遇的絕望心情。
影片的背景音樂,三段側重不同,第一段的背景音樂更側重於快速,帶動觀眾的緊張心情,而後兩段則增加了趣味性,且更富有節奏感,讓觀眾隨羅拉的腳步期待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帶動觀眾去體會情節。
這是一部運用了復雜蒙太奇和精彩的鏡頭語言的經典作品。在短短的二十分鍾內,羅拉不知道瞎好奔跑了多少次。如果一切重新來過,我們是否有如她一般重新奔跑的勇氣;如果我們就此跌倒。我們是否還有站起來繼續奮斗的堅持?羅拉快跑,最終拯救了愛人,我們也要努力奔跑啊!
隨筆
Ⅳ 急走羅拉是哪個國家的電影
《疾走羅拉》是1998年上映的德國電影,由湯姆·提克威導演。弗蘭卡運搏掘·波滕特,莫里茲旁核·克雷多主演。本片講述羅拉為幫助男友籌集10萬銀氏塊錢而發生的一系列神奇故事。
Ⅵ 蒙面歌王中,追著光影奔跑的羅拉名字出自哪部電影
《羅拉快跑》
http://ke..com/link?url=-EkjprwuAd1BxiUoXF-bR_
請採納
Ⅶ 求類似恐怖游輪的循環輪回電影
類似恐怖游輪的循環輪回電影有《偷天情緣》、《羅拉快跑》、《源代碼》、《毛骨悚然》、《環形使者》、《黑暗鄉村》等。
一、《偷天情緣》簡介:
影片《環形使者》由萊恩·約翰遜執導,「囧瑟夫」約瑟夫·高登-萊維特、布魯斯·威利斯、艾米莉·布朗特和許晴聯袂出演。影片於2012年9月28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群名為「環形殺手」的成員專門為大型犯罪組織暗殺來自未來的人,大老闆們會把暗殺目標禁錮將其秘密從未來送回到過去,對於「環形殺手」來講;
他們的工作只是要將目標爆頭並處理屍體,這樣目標就能於他所在的時空干凈地消失,這對於殺手而言,是一個有效且萬無一失的系統。
網路偷天情緣
網路羅拉快跑
網路源代碼
網路毛骨悚然
網路環形使者
Ⅷ 《羅拉快跑》影評
《羅拉快跑》是1998年由湯姆·提克威導演的關於犯罪愛情的電影。這部影片運用了德國思辨風格,開創了新鏈返的電影模式,使它成為了經典。電影運用循壞敘事的方式,為我們講述了三個結局不同的故事。
這部影片講述了羅拉為了拯救男友,要在二十分鍾內得到十萬馬克,於是她不停地奔跑。這部影片大部分都是奔跑的鏡頭,節奏快,色彩鮮明,讓觀眾有了一種不同的體驗,彷彿置身於其中。其中動感的背景音樂和羅拉狂奔的腳步相契合,是電影沒有那麼枯燥乏味,反而給觀眾帶來緊張的氣氛。電影中蒙太奇的手法運用得也非常好。第一,心理蒙太奇的運用,男主人公的回想和乞丐的美好幻想;第二,復現式蒙太奇的運用,羅拉在每次選擇之後的奔跑,突出了影片的主題;第三,交叉蒙太奇與平行蒙太奇的運用,男女主兩條路線各自完成自己的事。這樣的手法使電影更加豐富。
三個不同的選擇,不同的人生。第一次,羅拉沒有籌到錢,她選擇與男友一起搶劫超市,最後被警察擊斃;第二次,羅拉拿自己父親做威脅,逼迫銀行工作人員拿出錢,但是男友被救護車撞了;第三次,羅拉選擇棚賣飢了賭場,用100馬克贏到了10萬馬克,而男友也遇到了那個乞丐,追回了屬於自己的錢,最後兩個人終於在一起。
人生有許多種選擇,不同的選擇有不同的結局。我們的每一個選擇,每一個決定都會改變我們的命運。我們的一生就像電影中羅拉的二十分鍾那樣,盡管只有一絲希望,我們都要盡我們的權力去爭取。
配賀 2020.12.19
Ⅸ 電影<疾走羅拉>或名為<羅拉快跑>的評價
1..《羅拉快跑》:蝴蝶效應跡象
曾經看過一部片子《蝴蝶效應》,主人公可以回到過去改變某個細節而使今後發生的事情全盤改變,從而改變命運。
我並不知道蝴蝶效應具體的概念是怎樣的,自己從觀影上以及外界片言只語獲得的理解是一隻蝴蝶在扇動翅膀的過程中帶動周圍空氣的運動,盡管其力甚微,甚至根本就意識不到,不過可能就會影響到幾千里外的人或事發生巨大的改變。比如東南亞的海嘯也許正是美國的一隻蝴蝶扇動翅膀而積聚能量後的結果呢,誰又知道呢?
《羅拉快跑》的故事情節也很簡單,將一個故事重復了三遍,蘆渣這種類似的情況已經有很多電影出現了,比如《羅生門》,比如《英雄》,就是《大話西遊》里也有這種結構出現,不過《羅生門》與《英雄》是結構相似,而劇情與蝴蝶效應是沒有聯系得,反而《大話西遊》倒更貼近一些。
在羅拉的重復三遍的奔跑過程中,她所遇到的人或事都因為她的時間與面對方式的變化而變化了,可以說是羅拉改變了他們的命運,而羅拉的最終目的只是想改變男友的命運。
前兩次都因為她死或者她男友死而失敗,而失敗的原因似乎也搭芹具有深意,第一次她男友搶超市,第二次她搶銀行,雖然他們獲得了所需要的錢,但是事與願違,因為他們的方法錯了。第三次他們沒有那麼做,羅拉奔跑出來在拐彎處也不再撞那個推嬰兒車的女人,因為她知道會有人,於是一切改變了,他父親的朋友因為羅拉和他的對視而沒有出車禍,趕在羅拉之前找上了她父親,於是羅拉也沒能夠向她父親借錢未遂而有搶銀行的舉動。
還有一些有趣的情節,當中的聯系我記得不是太清楚了。
羅拉在跑的過程中遇到一個騎單車的年青人,後來他的車被那個撿了羅拉男友遺忘在地鐵上的錢的乞丐騎走了,於是在她男友正准備搶超市之前碰到了乞丐,追回了那筆錢。
可以說在影片裡面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有著聯系。或許我們的人生也是同樣,不要忽略每一個你身邊的人。
羅拉和她男友的死而復生,為了目的可以一遍一遍的重復快跑,導演似乎太理想主義了一點,不過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人生並不順暢,但是只要你堅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2...《羅拉快跑》:為愛情奔跑
也許我也會陷入男主角那樣的困境,因為在生活中丟三落四,不定什麼時候會犯下大錯誤。找到這部片子看可真不容易,得感謝okbt.com提供了下載。
這是一部另類的電影,但還是免不了一些昆汀和里奇電影的影子。弄不清楚他們電影的上映時間,所以也就不知道是誰抄襲誰了。現在也沒有弄清楚這片子是德國還是法國的。就人物的長相和導演的拍攝特點來看,更像法國。而且,我沒看過幾部德國電影。
導演非常仁慈,命運不盡如羅拉的意的時候,便給她重新爭取的機會。於是我們才能看到羅拉在影片中的三次狂奔。那火紅色的頭發給我們的印象是熱情、勇敢與執著。從相同的路徑跑過,遇到相同的人物,但是因為羅拉選擇的變化而導致了每個角色不同的生活知嘩畢路徑。這也算不大不小的蝴蝶效應了。變化的是選擇,而不變得是羅拉對自己的愛情與幸福的執著。這執著不僅在最後挽救了男友的生命,也挽救了她的父親。有些事情的發生是偶然,羅拉搶劫銀行沒有被捕,男友最後找回了錢袋;有些事情則是必然無法逃脫,就像那輛汽車的撞車事故,早些晚些都發生了。這就是宿命的變化無常。
導演在拍攝方面也竭盡所能,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機位展現了一條豐富的奔跑路徑,沒有顯出一點單調。配合節奏感極強的音樂,讓人不禁隨著劇情起舞。
最後的故事結束時,導演仁慈地給了我們圓滿地結局。羅拉拿著10萬馬克壞笑了,美好了生活從此開始。但是拿手槍的流浪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