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台灣阿里山的電影有哪些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台灣阿里山的電影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4-27 23:42:43

① 求<<阿里山的姑娘>>背後的愛情故事

《阿里山的姑娘》背後的故事大概是:

台灣一曲《阿里山的姑娘》傳遍了全世界。人們甜美地唱著「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啰……」都誤以為是台灣高山族土著民歌。其實不是,《阿里山的姑娘》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台港原創作品,詞作者是四川三台人鄧禹平,曲作者是香港知名編導、音樂人張徹。

一首蜚聲中外的名歌背後,隱藏半個半世紀令人肝腸寸斷的人生與愛情故事。海峽兩岸,萬水千山,扼腕長嘆,淚下潸然!

上世紀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客家人聚居的三台縣城一家米號老闆的女兒白玫,愛上了家境貧寒、身材矮小而才華橫溢、見義勇為的中學同窗鄧禹平。
鄧禹平以優異成績考入抗戰流亡內遷成都郫縣的省立藝專,後又考入重慶青木關的國立音樂學院,畢業後進入在重慶的中國電影製片廠。白玫為能與戀人在一起,考入重慶女子師范學校,卻被父親騙回家與省城劉公子成親。在奶奶暗中幫助下,白玫逃婚離家趕到重慶時,正值抗戰勝利,久候白玫未果的鄧禹平已隨電影廠遷住上海,兩人只有鴻雁傳書互訴衷腸。1949年冬,未等及白玫來滬的鄧禹平隨電影廠赴台灣拍攝影片《阿里山風雲》,繼而槍炮聲中茫茫海天相隔。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
劫波度盡,中國大陸步入改革開放時期,鄧禹平的中學同窗好友、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音樂指揮家羅忠榕先生得知鄧禹平在台灣的近況,庚即傳達給在大陸四川三台苦守40載的白玫,輾轉將白玫的一盤錄音帶托著名作家、《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女士轉交給海峽那一端的鄧禹平。1985年12月21日,把自己痛悔一生的愛情悲劇深掩心底、卻將少男少女的愛情寫到那樣至純至美的理想境界的台灣著名文化人鄧禹平,在白玫清唱「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哪,碧水長圍著青山轉……」的歌聲中草永遠閉上了眼睛。
一曲血濃於水的銘心刻骨「高山青,澗水藍」一場骨肉分離情天恨海的世紀絕戀!
當而今《世紀絕戀》小說將搬上熒屏時,我們不由得想到另一首歌《半屏山》:「半屏山哪半屏山,一座山哪分成兩半,自古傳說一半在大陸,還有半屏在台灣……在台灣 ! 海峽兩岸和平統一是當代中國最偉大的主題,民族自殺的悲劇不能再重演!

大概就是這樣了!

② 求一部電影名字叫《報仇》

《報仇》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提取碼:9ejd

《報仇》

峨嵋電影製片廠、台灣寶雄電影公司1993攝制

編劇:鄭文華、蔡松林

導演:庄胤建

主要演員:張豐毅、劉錫明、吳珊珊、王俠、張建利

③ 阿里山的姑娘

卓依婷演唱《阿里山的姑娘》「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人傳唱這首《阿里山的姑娘》。提起《阿里山的姑娘》,幾乎所有人都會認為是一首台灣高山族情歌,這是不對的,其實,這首歌的產生地在1947年的大陸,曲作者張徹(從上海去台後定居香港的導演),詞作者鄧禹平(四川省三台縣有名的才子)。

1947年,上海國泰電影公司導演張徹率攝制組到台灣拍攝電影《阿里山風雲》,電影急需一首主題歌,張徹讓一同前去的鄧禹平寫歌詞。鄧禹平從來沒去過阿里山,他回憶以前和女友在家鄉山水間嬉戲的場景才寫出了這首歌。

《阿里山的姑娘》原名《高山青》,歌曲與台灣有關系的是他們在當地采風用了當地土著的歌調,但詞曲均以創作為主,這一創作套路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就是因為讓聽眾領略了原汁原味的台灣風情。在電影拍攝過程中,解放軍過了大江,1949年電影拍完時,攝制組已不可能返回大陸,結果他們留在了台灣,後來成了台灣電影界的中堅力量。

《阿里山的姑娘》這首歌曲有眾多的歌唱家參與傳唱,其中著名歌唱家朱逢博對該歌的傳播功不可沒。經過她富有創意的改編,使這首小調式的歌曲變成了大氣磅礴的舞曲,而且音樂結構非常完整,煥發出獨特的光彩,唱出了勞動人民和自然融為一體的深厚感情。二胡曲《阿里山的姑娘》由趙國良先生改編和演奏,改編和演奏都很成功,奏出了台灣山地同胞載歌載舞的情景和高山族音樂的原生態之美,與二胡曲《阿美族舞曲》有異曲同工之妙。

④ 焦俊恩演過的片子

焦俊恩和張婷演過的電視劇劇中人物叫芊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