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山楂樹之戀》將在韓國上映,為什麼已經上映12年的影片還能再次出圈
《山楂樹之戀》將會在2022年6月8日在韓國上映滑脊,這部電影在中國內森嘩陸地區的上映時間是2010年9月16日,已經上映12年的影片依舊能夠再次出圈,主要是因為這部電影非常的經典,而且也在國際上獲得各種大獎。韓國以及其他國家的人對這種小清新的電影也是非常感興趣的。所以網友們內心也是非常激動的能夠再次看到這部精彩的電影重新上映,未來會有更多古老的中國影視劇在其他的國家播出。
因為這部電影獲得了很多國際上的大獎。這部電影獲得了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也入圍了柏林國際電影節以及香港金像獎。不僅如此,在播出8年之後,這部電影也是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十大優秀愛情電影。當時的票房就能夠達到1.6億元,所以說明有很多人都是非常喜歡的。
㈡ 阿凡達拍了12年
是這個樣子的
導演小時侯就有一種想創造一個與眾不同的世界,這是阿凡達的雛形
70年代他受到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的刺激,轉行當導演,其中一個目標就是創造他心目中的世界。
1995年他提出拍攝《阿凡達》,基本構思已經成熟,但是他的名氣不夠硬,技術條件和經費不允許,他的提議被電影公司否定,他們不相信他,風險枯此太大。
於是1997年出現了《泰坦尼克號》,他的地位飆升,直追斯皮爾伯格,於是他有條件拍攝了,是大腕兒了,但沒數迅是技術還是不成熟,於是一直處於構思改造階段。
2005年看到了《指環王》,他認為畢虛技術已經成熟,於是開始拍攝《阿凡達》
也就是說,有了30年的想法,立項構思為14年,他的兩部作品時間間隔為12年,拍攝4年。因為他的電影相隔了12年,所以很多人以為拍攝了12年,這是不準確的
就像李安,在《卧虎藏龍》前什麼都沒做,就呆在家做了六年的飯,但這不代表《卧虎藏龍》拍攝了六年
㈢ 一部史詩大片,為何被封存山洞12年,原型多數壯烈犧牲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能看到的主要電影主要都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以及八一電影製片廠還有北影廠拍攝,與此同時,一些年輕的電影廠也陸續籌建,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珠江電影製片廠和西安電影製片廠。
為了能在全國迅速打開局面,珠影廠和西影廠都立足集中力量拍攝一部轟轟烈烈的史詩大片,其中西影廠在這段時間拍攝的代表作是《桃花扇》,而珠影廠的代表作則是《大浪淘沙》。
奇怪的是,珠影廠拍攝《大浪淘沙》用時三年多,耗費人力和資源無數,但這部電影在1965年攝制完成後卻被封存在山洞裡12年無法面世,直到1977年才重見天日,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本文就聊聊《大浪淘沙》背後的故事。
一、故事原型
《大浪淘沙》主要人物是四兄弟顧達明、靳恭綬、余洪奎和楊如寬,他們背井離鄉走到一起,結拜為兄弟共同到濟南求學尋找真理。在濟南他們結識了進步女青年謝輝和劉芬,在老師趙錦章的教導下逐漸接受革命思想。
1927年兄弟四人和謝輝劉芬一起趕赴武漢加入大革命浪潮,在這里他們出現了分化,楊如寬參軍,余洪奎投奔了在國民黨任高官的老師薛建白,靳恭綬四人考入軍校。
馬日事變中,余洪奎暗殺趙錦章,靳恭綬顧達明死裡逃生回到武漢,楊如寬對革命失去信心回家謀生。在七一五事變中靳恭綬和顧達明殺死余洪奎為趙老師報仇,隨後革命青年和工農一起參加了秋收起義。
故事的核心是四兄弟、兩位進步女青年和兩位老師,這些角色和事件均改編自革命幹部朱道南的自傳《在革命的洪流中》。
在原著中,朱道南、謝拙民、楊榮林是來自山東棗庄的三兄弟,他們痛打惡霸學生被土匪威脅生命被迫背井離鄉到濟南上學,地主的兒子孫之斌由於全家被土匪仇殺滅門也跟著他們一起離開家鄉。在濟南上學時,他們結識了進步學生白慕翰和進步女青年劉輝,也開始參加革命活動。在一次革命聚會中他們遭遇軍警抓捕,緊急時刻一個來自山東曲阜的黑臉大漢公今壽救了他們,幾個人成為形影不離的同伴。
1927年朱道南五兄弟和劉輝一起被組織派往武漢考軍校,楊榮林由於第一次沒考上自尊心受損參加了北伐宣傳隊,孫之斌在街上偶遇做生意的姨夫也告別同學們轉去經商。其餘四個人考上了軍校,朱道南、公今壽和謝拙民轉到長沙分校接受分校書記趙柔堅的領導。
在馬日事變中,趙柔堅被敵對分子餘五一殺害,朱道南三人殺死餘五一逃出學校回到武漢,繼而和劉輝一起被編入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該團在參加南昌起義的路上被繳械,隨後南下廣州,成為廣州起義的主力軍。
電影《大浪淘沙》的故事只改編到南昌起義之前,並對原著里的人物進行了重組。
公今壽成了主角靳恭綬,朱道南和謝拙民合並成顧達明,楊榮林和一部分孫之斌結合組成了楊如寬,餘五一和另一部分孫之斌結合成了余洪奎,趙柔堅和白慕翰結合成了趙錦章。
16歲的劉輝則分成了兩個人物,年輕的劉芬和出身書香門第的謝輝。
至於薛建白,他大部分的戲份均為虛構,片中趙老師的夫人宋大姐則取材於趙柔堅的愛人胖大姐。
二、改名風波
電影拍攝計劃定下來了,但該片卻遭遇了兩起改名風波。
影片一開始由夏衍定名為「浪淘沙」,劇組在這個名字前面加了一個字成為《大浪淘沙》。
筆者認為,《大浪淘沙》這個名字言簡意賅直奔主題,是一個很難得的好名字。
主角靳恭綬名字改得更多,電影里最早就是採用的原名公今壽,但飾演者於洋覺得姓公叫起來「老公老公」的不好聽,所以他建議改成今公壽。但百家姓里沒有姓「今」的,於是直接改成了金公壽。
《大浪淘沙》的拍攝得到了時任中南局書記陶鑄的大力支持,因為陶鑄當年也參加了廣州起義,該片里幾位主角的原型都曾是廣州起義主力二方面軍教導團的戰士,該片的後半段實際寫的就是教導團當年的 歷史 ,因此陶鑄對該片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
問題是,陶鑄後來被打倒,有人借題發揮,說「金公壽」里的「金」和「壽」合起來就是「鑄」,這是為陶鑄喊冤。而該片在1977年上映時陶鑄還未平反,因此為了不影響原來的配音,劇組將「金公壽」改成了「靳恭綬」。
三、拍攝花絮
珠江電影製片廠為了這部影片可謂下了血本,他們除了在全廠進行招募和考試,找出了飾演顧達明、楊如寬、趙錦章和劉芬的演員,其他主演他們都是從其他兄弟影廠聘請的。
來自北影廠的於洋擔綱主演靳恭綬,劇組之所以將靳恭綬列為主角,應該是看中了他堅決的革命態度和直爽的性格,這樣比較容易出彩。
在原著中,靳恭綬是一個黑臉大漢形象,膀大腰圓的於洋非常適合這個角色,他在劇組里整整拍攝了三年,中間有一場戲是馬日事變中靳恭綬用手扳開鐵柵欄,拍攝這場戲時於洋用力過猛導致視網膜出現問題當場失明,他只能住院休養等身體好了再回來拍戲。再加上本身劇組也是拍拍停停,因此靳恭綬在片中的形象就是一會兒胖一會兒瘦。
飾演謝輝的是來自上影廠的王蓓,這也是她拍攝的最後一部影片。
飾演反派余洪奎的是來自於湖南話劇團的劉冠雄,當時導演到話劇團找他時,劉冠雄的上級還進行了阻攔,理由是劉冠雄出身不好,不適合拍革命題材電影。導演告訴他,劉冠雄要飾演的角色在片中就是一個地主家的兒子,後來背叛了革命,是一個反派。劉冠雄的團領導一聽就高興了,當即表示:那他合適,他很合適。
劉冠雄在劇組中和於洋一開始形影不離關系很好,但影片拍到中段,四兄弟要分道揚鑣,於洋開始怎麼看劉冠雄怎麼不順眼,連他在宿舍看書都要批評幾句,兩人的狀態也帶到了戲里,也不知道是戲影響了生活還是生活進了戲。
四、封存十二年
由於很多老同志都經歷過那段 歷史 ,難免在觀看影片時會提到一些個人看法,有些看法值得肯定,比如片中有四兄弟歃血為盟的橋段就被刪掉了。有些無法當時決定的修改意見還要進行討論和審查,因此該片拍攝進度極慢,從1962年劇本完成到一直到1965年才整體拍攝完成。
但是,等到該片准備上映時形勢出現了變化,陶鑄指示,先別上映了,估計甭管拍得好不好都難逃毒草厄運,算了,還是封存起來再說吧。
於是,該片所有拷貝都被送到了位於陝西臨潼的三線倉庫封存,這一封存就是12年,直到1977年,《大浪淘沙》終於重見天日得到了上映的機會,而且觀者如潮。很多人都以為這是一部新影片,根本不知道其背後還有如此曲折的故事。
五、原型的結局
筆者一開始喜歡《大浪淘沙》是因為該片的故事性很強,個人的命運融入時代的洪流,這種題材永遠都不會過時。
而且,該片的一些細節也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趙老師給懵懂的靳恭綬做思想工作時說的話「我母親病了,想找你借點錢抓葯,我妹妹失學了,交不起學費,想找你幫幫忙......」,
然後趙老師又帶著靳恭綬去看碼頭上工人們的悲慘命運,告訴他什麼是革命,為什麼要革命。
不得不說,在看到這個片段之前,筆者對於「革命」二字的理解也和靳恭綬一樣淺薄和懵懂,但聽了趙先生的話立刻豁然開朗恍然大悟。
後來,筆者知道了該片的幾位原型居然全是老鄉,其中朱道南甚至在筆者所在的小學當過老師,於是筆者立刻對該片有了更大的興趣,也對片中人物的命運產生了好奇心。
影片中老四楊如寬心灰意冷回到了家鄉,實際上他的原型之一楊榮林並沒有走,而是參加了廣州起義,之後在海陸豐的戰斗中犧牲。
顧達明的原型之一謝拙民,靳恭綬的原型公今壽,他們的結局命運在公開資料上查不到,想必也在戰斗中獻出了生命。
劉芬和謝輝的原型劉輝,參加廣州起義時只有18歲,起義失敗前夕她和戰友們在街頭阻擊敵人進攻,五六個人包圍了她,劉輝拉響手榴彈和敵人同歸於盡。顧達明的另一個原型朱道南將劉輝寫給母親的最後一封家信帶回了山東。
一幫來自山東棗庄的青年,犧牲在遙遠的廣東,如果不是朱道南倖存下來,也許他們的事跡和他們的名字都將淹沒在 歷史 長河中。
《大浪淘沙》不光是一部史詩大片,也是一座紀念碑,永遠紀念那些曾經拋頭顱灑熱血的青年們。
㈣ 美國電影《少年時代》是從哪年開始拍攝的
《少年時代》(Boyhood) 是理查德·林克萊特編劇並執導的一部劇情片,豎絕由艾拉余此姿·科爾特蘭、帕特麗夏·阿奎特和伊桑·霍克主演,於2014年7月18日在美國上映。影片歷時12年扒茄拍攝,講述一個男孩從6歲到18歲的成長歷程,及其父母親各個方面的變化。2002年開始拍攝。
㈤ 電影《長津湖》,吳京段奕宏時隔12年再次合作,他們的演技如何
吳京和段奕宏工作的電影《長津湖》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拍攝中,大家都知道吳京和段奕宏曾合作過《西風烈》,在這部電影中,吳京和段奕宏配合相當默契,兩人無論是情感烘托還是動作戲份都特別精彩。
吳京和段奕宏都是實力派演員,兩人時隔12年,再次合作必定會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吳京和段奕宏在這部電影中有一段久別重逢的戲,雖然只是拍攝花絮,但大家看到了吳京和段奕宏眼中所含的感情。對於實力派演員來說,演技肯定是杠杠的。
而吳京和段奕宏對這部電影之後的效果表示非常滿意,他們相信這將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吳京和段奕宏在演藝道路上能走到現在,憑的就是實力。實力派演員在面對演戲上遇到的所有艱難環境,都能勇敢克服,把最精彩的表演展現給觀眾。
㈥ 花十五年時間拍的一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由理查德·林克萊特指導,艾仔渣拉·科爾特蘭主演的《少年時代》,影片歷時12年拍攝,講述一個男孩從6歲到18歲的成長歷宴差程,及其父母親各個方面的變化。
由庫布里克指導,克魯斯和基德曼主演的《緊閉雙眼》一共拍攝了15個月,其中包括46周的不間斷拍攝,庫布里克在電影發行前去世,他還打破了在一場景拍攝次數最多的紀錄,在晌戚皮《閃閃發光》中他在一個場景共拍攝了127次。
㈦ 你對電影《少年時代》有什麼理解
我看這部電影時並沒有敏銳地聯想到國內的青春片,甚至根本沒有將其當作一部青春電影來看,因為這部電影雖然以少年為主角,卻可以看到整個人生,影片中並沒有刻意表現「青春」這類標簽化的概念,而是真誠地再現生活,充滿了如同小津安二郎電影一般的動人細節。不同年齡段的人物都是鮮活的,我們不僅看到了少年的成長問題,也看到了成人的家庭問題、婚姻問題、中年的危機以及各種不雹答同的信仰和價值觀等等,也許每個人都應該用少年真誠的視角重新審視自己,也因為這樣的原因,本人不願意將《少年時代》與《那些年》亦或《歌舞青春》一樣歸類為一部青春片,生活本身要豐富源游慧和深刻的多磨昌,一部類型電影難以觸及如此本源的問題。
㈧ 看似平淡的《少年時代》,無法磨滅的時間痕跡,你相信花了12年拍攝嗎
《少年時代》把小男孩十二年碰陪的成長經歷濃縮在三小時里,從簡單的劇情中感受時間的流逝,這是整部電影最精彩之處。其實劇情平淡得很難說如何深愛,但形式前無古人後也難有來者,結尾彩蛋也很驚喜。一部片子可以拍12年,所以我非常佩服導演和主創們的毅力和堅持!
時間在每個人的身上都留下了深刻的痕跡,每一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激春都面臨著相應的困惑,只有重新回顧整個故事,才會發現其中的精彩與奇妙,一如時間本身的魔力。就好像無需特效與化妝,角色卻在不到三個小時里長大、變老。這一切的奇妙,都像影片最初的想法,壓縮時間,留住時間的痕跡,從而去感受生命的奇妙。
㈨ 12年前,號稱中國首部諜戰巨制的《風聲》,能吊打《懸崖之上》嗎
很多人誇藝謀的《懸崖之上》,最多的一句話是,「華語電影10年來最好的諜戰片」。我想說的是《懸崖之上》真的算不上優秀,華語電影已經整個消費降級,而諜戰片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12年前的《風聲》堪稱電影界諜戰片的天花板。
李冰冰和周迅的地位就不用說了,還有王志文,英達,張涵予,蘇有朋,以及我們親愛的黃教主,就連出現了幾分鍾的配角,也有倪大紅(大明王朝1566的嚴嵩)吳剛(人民的名義的達康書記)和段奕宏(士兵突擊的袁朗)這樣的實力演員。
這整部電影在我心中的地位也很高,因為正是這部電影,周迅從此成為了我最喜歡的中國女演員,也正是因為這部電影,讓我把麥家原著買回來一周讀完,開啟了對諜戰類題材小說的大門。
結語:網上關於正在熱映的《懸崖之上》分析很多,我這里就不想多說了。通過我以上關於《風聲》的分析,我個人覺得《風聲》是完全吊打《懸崖之上》的。
㈩ 十部不太文藝的文藝片
太文藝的影片不容易看懂,那就來看看十部不太文藝的片子。裡面一定有你沒看過的。
1. 《布達佩斯大飯店》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2014)
導演韋斯安德瑞森的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和匈牙利的布達佩斯沒有什麼關系,電影取景於德國,影射的是1918到1938年之間的奧地利。電影的靈感來自於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回憶錄《昨日的世界》。茨威格時代的維也納,藝術是城市活動的中心,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一切,都是茨威格所懷念的歐洲。直到希特勒的戰爭將他身處的文明毀滅,他則客死異鄉。
影片的主人公,飯店的主人古斯塔夫象徵著歐洲的文明,舊日的輝煌。劇情荒誕、滑稽,畫面精緻唯美。結局戛然而止。本片雲集各路明顯,拉爾夫費恩斯,裘德洛,安德里安布羅迪,威廉達福,愛德華諾頓,西爾莎羅楠等。
2.錫爾斯瑪利亞 Clouds of Sils Maria (2014)
兩代明星朱麗葉比諾什和克里斯汀斯圖爾特的碰撞會帶來怎樣的影片呢?在《錫爾斯瑪利亞》中蠢裂,朱麗葉比諾什飾演年過40的影星瑪利亞,她曾因年輕時出演話劇角色西德格而出名,西德格因誘惑女老闆海倫娜而導致海倫娜自殺。克里斯汀飾演瑪利亞的助手瓦倫汀。由於話劇作家的意外過世,一位導演找到瑪利亞,希望她重新演繹該話劇,這次來飾演海倫娜。她內心掙扎著、猶豫著,最終接下了該角色。在於女助手的對台詞過程中,兩人在現實中的關系變得微妙,角色與現實變得無法分清......
3.早餐俱樂部 The Breakfast Club (1985)
這部影片講述五位學生被老師一起關禁閉,從一開始的互不相識、嘲弄,到最後一起叛逃、胡作非為、及時行樂,逐漸講述各自為什麼被罰禁閉(成長的煩惱),真正的交流而成為朋友。
在電影《完美音調1》中,男主向女主推薦了這部電影,女主Belle喜歡直奔結局,在與男主爭吵之後,她一個人從頭看完了這部野拍影片,哭的稀里嘩啦。
4.少年時代 Boyhood
《少年時代》是一部拍攝歷時12年的電影,記錄男主角從6歲到18歲的成長經歷。父親與母親離異,每年父親都會與兒子和女兒共度一段時光。頌檔羨觀眾見證著孩子的成長與父母的老去。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的女兒出演影片中的小女孩。伊桑霍克飾演父親。平凡是最偉大的藝術,就像父親給兒子精心挑選的beetles專輯,經過重新編選完全是不同的感覺。
5.冬天的骨頭 Winter's Bone (2010)
生活的殘酷讓本已艱苦的17歲少女芮舉步維艱:母親生病不能自理,還要照顧12歲的弟弟和6歲的妹妹。父親如果不能按時出庭,他們的房子將會被法院沒收。父親卻在出庭日前幾天失蹤了。芮必須找到父親,即使她知道父親很可能已經遇害,也要找到他的屍體,來保住他們的房子。
這是Jennifer Lawrence的成名之作。芮在尋找父親的路上遭到親戚的拒絕,毒打。
6.伯爾尼的奇跡 Das Wunder von Berne (2003)
《伯爾尼的奇跡》是一部講述1954年西德在世界盃中對決幾乎無法戰勝的匈牙利而獲得世界盃冠軍的故事。這是一部關於足球、關於體育的電影,然而講述卻是從一個德國小男孩馬蒂亞斯和他的家庭的視角來展開。故事發生在二戰之後,德國人民急需要這樣一場勝利來鼓舞人心,恢復創傷、重建國家。事件本身就急劇戲劇性,在0-2的比分落後的情況下,看台上體育記者的妻子振臂高呼「德國加油」,整個看台的觀眾一起為德國隊加油。當最終贏得比賽的那一刻,你也能夠感受到大逆轉的狂喜與振奮。
影片的主線是父子關系。馬蒂亞斯從小崇拜德國隊的隊員赫爾穆特,常常觀看他練球。馬蒂亞斯的父親在俄羅斯的德國戰俘營關了11年後釋放回到家中,他的小兒子從未見過他。父親嚴厲而讓他生畏,馬提亞斯常常會一個人坐著哭泣。影片結尾,父親臨時決定帶著馬蒂亞斯踏上去瑞士觀看世界盃決賽,一路上,他們在廣播中聽著比賽播報,終於在最關鍵的時刻來到比賽現場...
2.愛情Before三部曲
愛在日出之前 Before Sunrise (1995)
愛在日落之後 Before Sunset (2004)
愛在午夜之前 Before Midnight (2013)
18年,2個演員,一位導演,續寫兩位主角的愛情故事。
這是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的第二部推薦作品,上集中推薦了他的《少年時代》。林克萊特導演和伊桑霍克合作過多部作品,兩人的友誼也維持了多年。
《愛在日出之前》,朱莉德爾配飾演的法國少女賽琳在一列由布達佩斯開往巴黎的火車上邂逅美國青年傑西。傑西借故與她搭話,在到達維也納要下車之際,他做了一件瘋狂的事情,邀請賽琳與他一同下車!兩人漫步在維也納的街頭,共度了美好的一天。第二天早晨分別之際,相約6個月後在維也納的火車站重逢。他們能否再見?
推薦插曲 Come Here
《愛在日落之後》,傑西在巴黎的一家書店接受法國記者的采訪。他的新書(講述他和賽琳相遇的愛情故事)備受歡迎。采訪中,他看到了賽琳。兩人在9年之後相遇。
他們在巴黎的街頭散步,講述中9年中的故事。賽琳由於外婆去世,沒能在約定的日子趕到維也納,傑西為了找到賽琳寫了這本小說...
他們就這樣聊著兩人的生活,工作,在塞納河上游覽。最後來到賽琳的公寓,賽琳對傑西說,「你將要錯過你的飛機了」...
《愛在午夜之前》時間又過了9年,傑西在希臘的機場送走自己與前妻所生的兒子,和賽琳以及2個女兒繼續留在希臘一位作家朋友那裡度假。
即使有著浪漫的相遇,重復,這樣的愛情故事也要面對婚姻生活的爭吵。他們一路上都在為各種各樣的小問題而吵鬧,賽琳對傑西有各種各樣的不滿,即使在好友為他倆專門准備共度良宵的酒店房間里,爭吵最終升級,賽琳摔門而出...
最喜歡這個電影系列,其中Before Sunset看了多遍。很喜歡兩個人一邊走路一邊聊著32歲的人生,沒有了23歲時的浪漫與憧憬,多了一些看透社會的世俗,卻仍然保持著9年前的那份感情。
導演曾經遇到過這樣以為女孩,他為了找到她而拍攝了第一部電影,電影上映之後,他才從這位女孩的朋友那裡得知,就在影片上映之前,女孩因車禍而去世。伊桑霍克談到為什麼會繼續拍攝第二部,甚至第三部電影時,而且這些電影恰好間隔9年時間,他說,這並不是刻意安排的,只是演員和導演在此期間正好有檔期,他們就說,為什麼不繼續這個故事呢?我們想看到傑西和賽琳在23歲,32歲,41歲時分別能夠有什麼樣的碰撞。可能是恰好過了這么久,我們有一些新的想法需要表達。他們一直在成長。也許這個故事會繼續到傑西和賽琳老去,只要生活還會帶給我們更多的體悟。
8.超脫 Detachment (2011)
這又是一部比較沉重的關於美國殘酷的中學的電影。一位教師來到社區中學任教,面對著頑劣學生的挑釁和因肥胖而自卑的女生,還有自己的精神壓力需要面對。
生活殘酷的難以繼續,於是有人就選擇了離開。沒有人能夠全身而退,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是在掙扎。都有自己的痛苦。 這樣的電影真的很難得,如此沉重的話題卻也不會讓人太壓抑。
9.托斯卡納艷陽下 Under the Tuscan Sun (2003)
婚姻失敗對於已經三十多歲的女作家法蘭西斯來說,是一個很殘酷的打擊。幸虧朋友體貼窩心,專程安排她到義大利托斯卡尼去旅行一趟。想不到,托斯卡尼這個美麗得令人窒息的城市,竟然改變了法蘭西斯的後半生...
一段異國的旅程,換一個不同的心境,竟發現其實生活沒有那樣的絕望和無情。
10.父輩的旗幟 Flags of Our Fathers (2006)
在關於二戰的電影並不能拍出什麼新意的時候,高齡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還是根據真實的回憶錄拍攝出《父輩的旗幟》。
故事講述的是1945年2月的硫磺島戰役。這是攻破日本的最關鍵的戰役,雙方死傷慘重。在美軍登島之後第五天,6位美軍士兵在島上豎起了美國國旗,這張照片被記者抓拍而成為二戰經典。這6位美軍中,3位在後面幾天的戰爭中死去,3位回到美國被奉為英雄。政府利用他們進行募集戰爭債券。
影片在募集巡遊中,隨著3位士兵的思緒回到戰場上。
其中一位印第安士兵用酒精麻醉自己,他拒絕被稱為英雄,因為他只是豎起了國旗而已,真正的英雄戰死在了硫磺島上。一位士兵是軍醫,他靜靜的參與著巡遊。他的兒子寫下了這本回憶錄。另一位則享受著英雄稱號的光環。
影片真實的記錄了三個士兵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