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對於2017年《相愛相親》這部豆瓣8.4分的感人電影,你有什麼看法
電影《相親相愛》,這部電影豆瓣就有8.4分,這也是近年來評分非常高的劇情片了,這部電影由張艾嘉自導自演。這部電影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恰到好處的舒服。導演張艾嘉就像是一個內家拳高手,不顯山不露水,卻能夠以柔克剛。俗話說,相親相愛,老一輩人都是先成親人再做愛人。但是張艾嘉說:相愛相親,先學會去愛,才會更親。這部電影《相愛相親》跟之前的電影風格相似,電影敘述的還是女人在愛情中的那些事兒,只是這一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平靜與從容。
這部電影把普通的家庭故事,以及最樸素的敘事線索,和已經生活化的三代女人,敘述得非常精彩。想要擺脫家庭束縛的女兒,生活中絮絮叨叨的母親,以及獨守空房一輩子、只能捍衛丈夫墳地的姥姥。在這三代女人的敘事線索中,相互聯結的沖突與對話中,讓《相愛相親》這部電影更加有了生活的氣息。觀看的舒服,是觀影過程的最大體驗。在所有人明明知道拍的是家庭矛盾,但是觀眾觀看時卻笑了,其實那就是種重新審視自身的會心一笑,電影中母女倆吵架還真是沒什麼理由,在電影中那個執著的老太太,這一點看來還有點可愛。在電影中這樣的一種舒服,其實是從從戲里延展到戲外。
這部電影《相愛相親》充滿了最真實的生活質感,就像有種水一般的感覺。張艾嘉把《相愛相親》中的每一個鏡頭,每一句台詞,每一個人物的設計,都是那樣合適,那樣舒服。電影沒有復雜的敘事手段,也沒有設計突出的 情感 爆發點,導演張艾嘉就是安靜地講述了一個普通家庭的普通故事,卻能引動了觀眾們強烈共鳴。這部電影在上映時,很多觀眾都看完《相愛相親》哭了,但我知道,我的落淚可不是被「煽」出來的。俗話說,一部電影能夠催淚,並不意味著這部電影多麼出色,廉價的煽情只會輕率地透支觀眾的 情感 。
《相愛相親》這部電影,卻是一點點地去感動觀眾。它通過細節,通過人物,還有通過影片整體的節奏,去讓觀眾自己找到某種感覺,在那種感覺中開始聯想到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生活,從而感到溫暖或者感到憂傷。不得不說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
下面我談一下對電影《相愛相親》的看法和感觸?
這部電影沒有刻意的去催淚,但是卻很容易被裡面的情緒感染。有幾個感情的爆發點確實讓人看了心裡一酸。一個老人為了貞節守了一輩子,另一個愛了一輩子卻沒能和老伴葬在一起。你說在一起吧不一定是愛著,不在一起吧也不一定是不愛,守著等著也不見得是愛。所以 情感 的復雜性讓這個電影給感情賦予了很哲學的意義。它很復雜,很糾結,很感性,但是也很辯證。表演的也都很真摯。太棒了,我覺得算是今年看過的最佳電影。
絕對良心之作,直指人心。每一個演員的表演都恰到好處,尤其田壯壯導演,所以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才這么高。
大家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可以一起討論。
我的看法是;戴墨鏡看!
電影《相親相愛》告訴我們:無論夢想還是愛情,都要趁早!!!!
感動與戳心同在,淚水與笑聲齊飛。是我最直觀的感覺。
這部電影雖然有著一個溫馨平和的片名,但卻以一場死亡作為開篇。外婆逝世,媽媽執意把外公的墳遷到城裡,與外婆合葬在一起。
外公去世多年,埋在老家鄉下。他的墳被一個農村老太太守著,老太太(阿祖)是外公的原配,外公生前她在家守著,外公死後她還守著。老太太不同意遷墳。由此引發了一段關於堅守與自由、代溝與理解的故事。
用一個家庭事件作為導火索,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揭開家庭成員間的內心隱秘,進而探尋三代人的 情感 世界,在平淡生活的表層之下,觸摸內里的冰與火。不得不說,這樣的文藝片是我的菜。相對於高逼格、神神叨叨、不知所雲的「大師」片,我更偏愛像本片這種既有一個好故事,又是導演通過鏡頭講述把故事講出來的電影。
作為導演的張艾嘉,其鏡頭焦點一直對准了女性。本片中的三位女性阿祖、媽媽岳慧英、女兒薇薇可以說是三代女性的代表。
阿祖這一代女性最重要的關鍵詞就是堅守。阿祖守了一個不愛自己的男人一輩子,她在外公的生命中幾乎可以被直接忽略,即便如此,她把外公的父母養老送終,外公死後她還一直守護著他的孤墳,甚至早早做好了棺材等待和外公合葬。
她贏得了全村人的尊重,卻無法得到一個男人的心。她像那座矗立在村口的貞潔牌坊,既是過去時代的榮光,卻也是徒勞。
影片結尾是關於錯過的。一場雨把阿達ps合成的阿祖與外公的合影給淋濕模糊了,老天爺似乎並不希望他們在一起,即使是在照片上。阿祖讓村民把外公遺骨挖出遷墳,媽媽則抱著外婆的骨灰盒去鄉村。
結局並不圓滿,但真實自有其力量。正如電影中的人們,我們大多數時間都在與身邊的人「相愛相殺」,但底色終究是「相愛相親」。
馬上去看
《相愛相親》
Love Ecation
它的海報上,寫著:
她相信一輩子
我相信一句話
你只相信,一剎那
這段話,概括了三個年代下,三個女人的三種狀態。她們很多地方相似,細微之處卻又不同。
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說過:個體是文化的縮影。
在我看來,影片中的三個女人,也象徵三種文化的縮影。
封建倫理文化
片中,有三位老人:
外公、外婆,以及姥姥 (吳彥姝 飾) 。
影片開場一幕,外婆病危,腦中閃現出關於外公的美好影像。隨後,外婆迴光返照,與外公一同踏入天堂。
他們共赴天堂,是因彼此有愛。
許多年前,外公與姥姥被包辦婚姻。
可沒過多久,外公就獨自進城,與外婆另組家庭。
他以寄錢的方式,替代對姥姥的責任,從此再沒回村。
姥姥則關上心門,自願在農村守活寡,直到四十年過去,迎來丈夫的一座屍墳。
望著屍墳與那座「神聖」的貞節牌坊,她誤認為,自己贏了。
事實上,她只是不自覺中,度過自己凄苦的人生。
這樣的中國故事,那個年代並不少見。
辛亥革命後,受西方浪潮影響,封建倫理文化遭遇空前沖擊,不少新青年開始追求自由、誓要擺脫傳統的約束。
歷史 上,外公、外婆與姥姥的關系,實際也是魯迅、許廣平與朱安,或者蔣介石、宋美齡與毛福梅的關系。
電影里,姥姥用一種古老文字元號,畫成外公的名字,裝裱到牆上。
從心理學角度講,這被稱為:我們的孩子不能白白犧牲綜合症。
翻譯成人話,就是說——
姥姥、朱安與毛福梅,為自己的錯誤婚姻注入意義,「我不能白守這么多年活寡」。從而越陷越深,用盡一生去堅守自己的愚蠢。
闖進姥姥房門,攪亂這意義符號的,是岳慧英 (張艾嘉 飾) 。
社會 人文文化
岳慧英,是外公外婆的女兒。她生於男女平等的新中國,性格強勢。
外婆過世後,她幻想出一套美滿願景,並將這願景強加於人:
「我知道我媽的意思,她要我把我爸的墳遷過來,和她一起合葬。」
這種偏激且一廂情願的「我知道」、「為你好」,是 社會 主義中國女性的特徵之一。
社會 人文主義者,往往是勤勞、明確,且高效的。
早年間,岳慧英愛上尹孝平 (田壯壯 飾) ,便採取強力攻勢,為其父母掃地刷碗,以互助互利俘獲對方。
俘獲了人,卻未必栓得住心。
多年後的賓館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薇薇:姥姥等了外公那麼多年,一定很愛外公
岳慧英:什麼愛不愛的,根本沒在一起住多久
尹孝平: 就算住一起一輩子,也不能說就是相愛吧
三個人,因為親情聚在一起,卻各自拿著手機,思緒在別處游離。
有親情,但不懂愛,是當下中國的普遍問題。
岳慧英很難明白:老態龍鍾的尹孝平,為何能在王太太 (劉若英 飾) 身旁重現活力,儼然一副年華猶在的青春狀態。
夜晚,她撫摸尹孝平的臉,尹孝平卻左右規避。
忽然間,她悲傷涌動、痛哭流涕,彷彿領悟到一種真諦——
是經年累月的算計、冰冷的實用主義,使自己缺失浪漫氣息,讓家庭成為一種教條的體制。丈夫躺在床上,宛如一座會呼吸的屍墳。
繼外公和尹孝平之後的,第三座屍墳,是阿達 (宋寧峰 飾) 。
阿達,是薇薇的男友。
自由人文文化
薇薇 (郎月婷 飾) ,是岳慧英的女兒,是「中國式輪回」的延續。
如同她的先輩般,薇薇夢想在老家建一座巢,與阿達在裡面共度餘生。
阿達,則和外公一樣,嚮往大城市北京,喜愛歌唱: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正當兩人糾結,要不要為彼此付出餘生時,阿達發現姥姥家有一口棺材。
他試著躺進棺材,幻想埋葬自己的理想與追求,幻想邁入那有可能將自己變成屍墳的婚姻。
幻想中,麻木與恐懼將他深深籠罩。於是他哭泣、放手,決定同外公一樣,遠走他方。
與先輩不同的是:自由人文主義者,更為注重自身的感受。
因此,阿達去北京後,薇薇並沒選擇守活寡。
她說:
我真的不會等你了
導演張艾嘉,則親口表達過自己的愛情觀:
許多美好的愛情,往往最終會帶來負面的東西
而那些負面的東西,又會毀滅美好的愛情
但是沒關系,即使一個愛情沒有開花結果
它仍然是你生命里的一部分
就算是遺憾,我覺得遺憾,也仍是美麗的
與姥姥相比,這當然是一種更好的愛情觀。
只是,追求自由人文的薇薇,其實是經過成長之後才明白這些。
但在此之前,她仍缺失一種東西(等下說)。因此她的自由,在我們看來,有些自私自利。
我們回到主線。
岳慧英一廂情願,要給外公遷墳,姥姥誓死不從,雙方陷入斗爭。
她來到農村,與姥姥一起生活,本意是尋覓素材,卻不經意產生另一種 情感 。
這種 情感 ,正是三位女主人公都不太懂、都有些缺失的,同時也是足以使她們成長並改變其一生的核心動力——
愛。
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經過細膩的親密溝通,薇薇與姥姥產生了勝似血親的愛。
她漸漸走進姥姥的內心,體悟姥姥的孤獨。姥姥不再是她眼中的一個符號、籌碼,而變成了一個真正有血有肉有故事有靈魂的人。
自此,她不再那麼自私,不再強迫讓姥姥幫自己拍新聞素材,不再拼盡全力去約束阿達。
她真正懂得了: 愛一個人,更應該要尊重對方的自由人文。
另一方面,她也同時幫姥姥,打開了緊鎖的心門。
她帶阿達來到農村,兩人在一起時歡樂的模樣,讓姥姥看到了愛情的原樣。
不是往家裡寄錢,不是讓自己做襖子。
更不是看到對方照片,卻認不出彼此的長相。
《相愛相親》的英文名,是Love Ecation(愛的教育)。
它教會三位女主人公,同時也教會我們:如何鑒別愛、感受愛、表達愛。
發現自己認不出「丈夫」的樣子,姥姥忽然感到悵然若失,對自己堅守的「意義」產生質疑。
後來,阿達把她的照片,與外公PS在一起。
門外的雨,將照片打濕,拆穿了幻象。她終於開始明白:虛假的概念意義,是那麼不堪一擊。
遷墳隊再次到來,這一次她沒有阻止,她對著屍墳說——
我不要你了
你看, 成長無關年齡,總是那麼殘忍。
我們再說回,影片的中文名。
我去影城時,無論售票員還是買票者,幾乎所有人都把片名誤讀成《相親相愛》。
為什麼?
在我們國家,「相親相愛」是常用成語,有同名電視劇,同名綜藝節目,甚至有十餘首同名歌曲。
然而,換個角度看,「相親相愛」其實也是我們傳統民族文化的一個特徵。
相親在前,相愛在後。
在我看來,張艾嘉把電影取名《相愛相親》,就是想要打破我們的傳統思維觀念。
她試圖表達一個觀點:
很多時候,血緣的關系、家庭的約束,並不能真正把人與人連接在一起。
我們這個民族,總是在意表面上的「親」,而常常忽略骨子裡的「愛」。
多年以後,岳慧英雖然使家庭獲得充裕的物質,卻疏忽間讓自己的愛人變成了親戚。
尹孝平說——
以往日子清苦,總盼著能過好點
如今日子變好了,感情反而淡薄了
一次意外,岳慧英被球砸到腦袋。
昏迷中,她夢到自己遭遇危險。
一個如天使般美好的男人,伸出手,救了她。
可醒來後,她無論如何,也想不起這個男人的面孔。
直到後來,尹孝平突然買了一輛車,並在車內播放《花房姑娘》。
尹孝平說:
你那時候說,咱倆退休了以後
買輛屬於自己的車
我們一起去兜風
現在車有了,歌也有了
你倒沒興致了
這時,岳慧英終於想起,夢里的男人正是尹孝平。
他們不是沒有愛過,只是世俗的瑣碎,使他們方向偏離,漸漸忘了該如何去愛。
我們並不知道,岳慧英能否重拾愛的能力,與愛人一同前往大海和遠方。
我只能說:
因愛而親,是目前人類最好的交往方式。因此, 於愛而言,無論任何年齡階段,我們都該放下身段,永遠不斷地做一個學習者 。
唯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透過現象,看清楚事物的本質。
情不知所起,竟也一往而深
如果拿做菜來打比方,[相愛相親]像是放在老家灶台上,用文火煲出的砂鍋粥。
清淡怡口,綿密醇厚。
畢竟在當下華語電影里,願意慢慢花時間編織細節、炆出人世 情感 羈絆的電影實在不多。
因為少,所以變得金貴,更何況影片的質量也屬上乘。
一個普通家庭,三代女性,一場遷墳,引出讓人感同身受又五味雜陳的 情感 故事。
情感 故事中的「情」要怎麼寫,是影片成敗的關鍵。寫慣了女人心事的張艾嘉自然深諳感情神秘莫測、情不知所起時那種讓人痴迷的魅力。
為情找理由,是最無用的。
可為一往而深的感情找個印記,卻又是極其巧妙的做法。
故事裡,鄉下阿祖等了外公一輩子。她對這份情的堅守,出於對自己岳家人身份的堅定。
父親尹孝平回憶愛上母親岳慧英的片刻,是物質匱乏年代,雙方相守扶持走來的相濡以沫。
女兒薇薇的愛情,是兩個背景南轅北轍、性格千差萬別個體間的致命吸引。
時代造就的 情感 問題,還得留給時間去解決。
阿祖最後用手拂去外公屍骨上的蒙塵,說了句「我不要你了」,棺材合上後抬走。
這份混雜著親情、愛情和憐憫之情的感情,隨著蓋棺而落定。
片子里除了感情,還有死亡和夢想。細想來,這兩者都不是輕松的話題。
薇薇外婆的死亡是整個故事的開端,而男友阿達則在夢想和現實的感情選擇之中徘徊。
好在張艾嘉本就擅長用輕巧、幽默的方式處理嚴肅的人生問題。
死亡和夢想被她揉進生活流的細碎點滴里,重重拾起,然後輕輕地放下。
[20、30、40]里,Lily伴著地震的動盪,從恐慌到鎮定優雅地對著鏡子刮腋毛。
寥寥幾筆,就把角色內心的轉變勾畫在了鏡頭前,蛻變從細微處彰顯。
同樣地,在[相愛相親]里,死亡和夢想有了相通的意義。
阿達躺在象徵著死亡的棺材裡,從未知的死亡恐懼中,找到了追求夢想的勇氣。
64歲的張艾嘉用平實的影像講述了生活、探討了 情感 。
生活細節的飽滿讓人親近,故事中人物之間 情感 的深沉讓人動容。
畢竟世界依然,最敵不過的是內心的兵荒馬亂。
時間在向前走,生活依舊在繼續。
這場遷墳造成的 情感 動盪和雞飛狗跳,以阿祖和慧英雙雙放下內心的執念結束。
下一步會怎樣呢?
張艾嘉用了留白,從而現實中 情感 的曖昧和復雜也得到了最好的展現。
在今年超級寒冷的深秋,喝下這碗粥,養身安神,哭一哭、排下毒,不失為一場美妙的體驗
B. 如果你還不知道如何愛自己,請一定要看這部電影
以前從不看印度電影,黝黑皮膚的人群,臟亂差的街道一直讓我在排斥著。那次大學課堂老師放映了一部《三傻大鬧寶萊塢》,似乎這個印度如此不同,再後來又陸陸續續看了《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小蘿莉的猴神大叔》《我的名字叫可汗》《印式英語》等印度電影。如今回想這些電影情節,每一幕似乎都歷歷在目。
這部《印式英語》,今日是第三次觀看。和前兩次觀看電影情節不一樣,這一次更加體會到的是影響力。
在印度日漸走向世界的當下,英語正在變得日常化,家庭、學校、公司甚至大街上人們都在用英語交流。可對莎希這位傳統印度家庭婦女來說英語是讓人畏怯的,她能做的只是為家人做好飯,賣賣自己的拿手小吃杜拉球,過著日復一日的家庭主婦生活,期間默默忍受來自女兒丈夫的明嘲暗諷。
自己侄女要結婚了,莎希那傑出的家庭事務主持能力讓她來到紐約幫忙。紐約高聳的摩天大樓,整齊劃一的街道,各色皮膚交織的人群除了帶來新鮮感還有退縮感。在這里,紐約,世界最發達城市之一,每個人都說著一口正宗的英語,而莎希只能像是一個不會說話的兒童,站在大街上,茫然無助無依無靠。當鼓起勇氣走進咖啡店,卻因為語言的障礙而備受責罵,哭著狼狽的逃出咖啡廳。
在《第二性》中有句話, 無數的女人都在重復著無聊、期待、失望的生活方式。既是是自戀者,也包含著想被別人欣賞的意味。 在家時,莎希是個被愛人被女兒嘲笑的家庭婦女,可在這完全陌生的紐約city,她遇到了會欣賞她的人,每日地鐵員工的真誠微笑,上輔導班,會有人說你的眼睛就像乳白色雲彩上的兩滴咖啡,大街上會有人誇獎她身上的紗麗服很美麗,熱愛她她出色的廚藝的老師會把她叫做企業家,甚至他們的一個眼神,你都會知道你自己是獨一無二的。
《印式英語》
有人曾評價「出軌」, 說有些事就是這樣,你明知道他是錯的,但你就是無法停止。 的確,當下存在許多人,無論是精神還是身體出軌,他們知道這是錯的,卻無法停下來,於是一步步錯到底。莎希是喜歡這個濃眉大眼的法國男人的,的確又有誰能抵抗住一個人含情脈脈,他關心著你所以的表情活動,他尊重你所有的選擇,他會坐著反方向的列車把你送回家,他會在你受了打擊時贊美你,是誰都會愛上這樣的人的。但莎希明白自己的責任與立場,她是一個妻子也是一個媽媽。所以從一開始她就向這位浪漫的法國男人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我是有夫之婦。不給法國男人任何機會。
其實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在我們看來是很優秀傑出的女人,她們善解人意、能歌善舞,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卻始終處在一個讓人覺得理所應當的角色中,做得好時沒人誇獎,一旦做錯則是無盡的責怪,但這些女性朋友卻也習以為常。
莎希是不一樣,她貴在對自己原則的堅持。
同性戀的英語老師失戀了,班上有同學瞧不起,莎希說「 請你別這么說,同性戀可能與你們不同,但心痛的感覺卻是一樣的 」。小兒子打翻了婚禮上的杜拉球,她說「 如果我連自己喜好的事都做不好,其他的對我還有什麼意義 」。丈夫在電話里嘲諷她唯一的技能是只會做杜拉球時,她說「 我需要的不是愛,我真正需要的是尊重」。
在侄女的婚禮上,莎希對法國男人說, 謝謝你教會了我如何愛自己 。她說, 如果你不喜歡自己,就會連自己周圍的一切都討厭,但如果你學會愛自己,周圍的一切都會漸漸變得有吸引力,原本沉寂如死水的生活就開始變得煥然一新。
有浪漫法式邂逅,卻沒有為這份突如其來的愛時的奮不顧身,有的是冷靜、責任、自尊和自愛。
是啊,現實就是這么現實,無論是當初兩人愛得死去活來還是最後的形同陌路,這只是一把在愛自己和愛愛人之間的天平,隨著時間的逶迤前行,這把天平在漸漸向愛自己傾斜,當傾向了愛他自己,你在他的眼中就慢慢變得微不足道,這時許多人就會焦躁不安,不斷在對方面前抱怨「你不像以前那樣愛我了」,而這種情況下,得到的總是不耐煩甚至厭煩的回答,於是終成了深閨怨婦。
又有多少人能像莎希一樣,面對嘲諷與不屑, 不去向丈夫索愛,只默默提升自己 ,獲得最後丈夫充滿危機感的一問「莎希,你,還愛我嗎」。
有人總羨慕電視劇般的愛情,卻殊不知愛情也是一場買賣,講究的是等價交換,有的兩人財力相當,有的是能力相當,有的是性格脾性想當。
莎希不會英語,就與丈夫處於兩個摸不著看不透的世界裡;她愛自己,使自己達到與丈夫相等的水平,兩人的世界也變得觸手可及。
那聲「你還愛我嗎」是她努力結果的最佳畢業證書。
C. 電影廊橋遺夢觀後感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候,最關鍵的 觀後感 怎麼能落下!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電影廊橋遺夢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電影廊橋遺夢觀後感篇1
廊橋遺夢?是啊,是追尋那份遺留在橋邊完美的一個情緒,還是追尋那個只有兩個人存在的夢境。簡單,真摯卻又讓人深深震撼並為之感動。這部影片是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所改編。影片上映後引起了轟動,它所體現的婚外情觀點與中年人的理智情感被人們深深關注,探討。
看完這部影片震撼很大並且感觸很多。也許望著夕陽下的那座充滿回憶的橋,只有秦觀的《鵲橋仙》這首詩來詮釋了,「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是啊,多麼貼切,多麼自然的一種表達啊!女主角芬琪卡在與今若柏雨中相離時,那份真情,那份深情,那份不舍,那份眷戀看的讓人心碎。芬琪卡說「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可就這樣一次足以讓我享用一生了」。多麼美啊,讓人心醉並為之嚮往。有人說:碰到這樣的感情是你的運氣,錯過這樣的感情是你的福氣。我看個中的辛酸只有圈中人才有切身的體會吧,我想說的是:珍惜所有,珍惜身邊的事物吧…
對於金若柏與芬琪卡的這段感情,我想只是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人了吧。愛,往往在那一時間爆發,而真愛卻在那一瞬間升華。四天啊,只有四天……可他們經歷了別人用一生經歷的事:相識,相知,相愛,相離。呵呵,很讓人匪夷所思,但是又讓我們被這份真愛所折服。當最後芬琪卡沒有和金若柏自私的離開,而是選取了她的家庭,很讓我們感動。應對真愛與家庭,應對自私與職責,她都毫不猶豫的選取了後者,是得是失,值不值得,都顯得那麼無力。放下才能承擔,舍棄才能獲得。這句話說的很對,如果芬琪卡當時只顧自己的感受就那樣毅然的離開了家,那麼從此以後她的家人就會遭到鎮上人的閑言碎語,她的內心也不會得到安寧,她所堅持的那份真愛也失去了最珍貴的好處,她所追求的感情也就跟著變質了。原先,真愛本沒錯,但是要有最起碼的職責感和道德感,要持續最原始最純粹的那份愛,要不然,感覺已不再,真愛已不存。
這部影片本就是一部社會倫理片,它所探討的也是婚姻與感情。當人們已厭倦了身邊的事物,當人們已對一成不變的生活感到無力,當人們又遇到了所謂的「一見鍾情」,那麼這部影片就給了很好的 教育 好處。所謂理想是完美的,現實是殘酷的,當我們異想天開的又在鉤織新的未來時,請想一想我們不顧結果的惡果吧!芬琪卡是聰明理智的女性,她雖對感情有新的憧憬與想像,卻沒放任自己,卸下肩上應有的職責與包袱。既然選取了現實,那就註定是平淡的,註定要為普通卻神聖的職責擔負起一切,過那再熟悉但是的瑣碎的生活。在風雨交加的晚上,當金若柏的車停在前邊,芬琪卡卻只能死死的緊握住車門把手,那時,她的情緒是何等的復雜,眼神是多麼的迫切,可一切終歸敵但是殘酷冷漠的現實。就那樣,各奔東西,分割天涯,而心裡卻持續著那份新鮮久未變質的一份感覺,一份回憶……
還是那句古話,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有失才有得吧,這其中的分量需要自己去衡量,其中的辛酸需要自己去品嘗。婚姻,感情,家庭都是獨體,但其中的聯系卻是千絲萬縷。就像芬琪卡最後的對白「一個人活在世上是有職責的,在結婚生子後更難道不是嗎,你有丈夫和兒子,就更不能在像從前一樣隨心所欲了,你也將不再是自由的,縱然這段感情是這么讓你快活,讓你在以後的一生中都為之喜悅和傷感!」就這樣在最完美的季節里相遇,共同營造一份完美的回憶,然後持續著一份感激的情緒在以後並不相伴的日子裡慢慢咀嚼,慢慢品嘗,會更有一種別樣的味道吧。有夢是完美的,但對未成真,我們要慶幸以前擁有過。
這樣一部電影讓我們認識到了什麼是愛,什麼是刻骨銘心的真愛;這樣一部電影,教會了我們怎樣去愛,怎樣無私的去愛;這樣一部電影,讓我們對生活有所感悟,讓我們去珍惜身邊的事物!
當我們一天一天老去,當我們在看到那抹黃昏的夕陽,當我們在碰觸到感情的印記,我們的心境會有所改變吧。也許我們會笑著說:「以前我有過一次真愛,一次刻骨銘心的真愛。」
電影廊橋遺夢觀後感篇2
弗朗西斯卡·約翰遜於與羅伯特·金凱德的相遇是只此一眼,便已沉淪。在愛情與責任中,弗朗西斯卡·約翰遜選擇了責任,愛上你是必然,離開你是果然,從相遇到相愛短暫的4天,便是一輩子的回憶。
不明白為什麼在弗朗西斯卡·約翰遜在丈夫離世的時候為什麼沒有勇氣去聯系羅伯特·金凱德,是因為怕世人的唾罵?不,已經是自由身了;害怕被自己的孩子所不解?不,你沒有去和溝通;可能這就是愛而不能便是如此,又或是內心的恐懼讓自解不能去承受,一直在拖延。
在去尋找了聯系方式的時候,是堅定的,在找到聯系方式而不敢成為先開口的人是退卻的。
在最後一天,羅伯特·金凱德開車行使離開小鎮的最後的一段路,剛剛好弗朗西斯卡·約翰遜與丈夫在後面,可能真的就是冥冥之中的定數便是如此,你偏偏害怕什麼,就出現什麼,還要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可能就是成年人的崩潰就是如此,無聲無息的默默承受這一切。
弗朗西斯卡·約翰遜是幸運的同時又是悲哀的。在結婚生子之後,遇到自己想過一生的人,年代的不同,世俗的眼光,成不了這一段戀情,也有一些人說,明明已結婚生子還和別人亂來,這種是不道德的也註定一生都在回憶中過,是悲哀的。而又是幸運的,有的人在一生中尋覓不到自己的真愛,大家都在將就的過自己的一生,而弗朗西斯卡·約翰遜是在將就的一生中出現的一個光,雖然轉眼一瞬,但自己確是可以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這光的溫暖存在,還有深愛自己的丈夫,即使不像羅伯特·金凱德一樣可以讓自己的內心得到撞擊,但是至少是可以包容自己一生的男人。
羅伯特·金凱德一生桀驁不馴的男人,卻是在弗朗西斯卡·約翰遜栽了跟頭,而後的離開她以後他再也沒有和任何一個女人在一起,是因為再也和別的女人提不起來興趣,是因為愛,是因為自己已經得到過自己一生最需要的東西,足矣,離開她以後再也遇不到和她一樣的人,這就是人經常說的很愛很愛一個人分開以後就再也找不到同樣的心境。
弗朗西斯卡·約翰遜的丈夫是可憐的,可能在對妻子說出「我知道你也有過自己的的夢,很抱歉我沒能給你。」之前應是思考了很久,可能他看到 筆記本 ,也有可能知道自己達不到妻子的內心深處。
人的一生不只是愛情,還有親情與責任,自己肩膀上的擔子是自己推脫不了的,她也知道如果她和他走了,自己也是負擔,也知道就不能成就他現在的自己,他不只是屬於他一個人的,也不能。
長大的我們不會和兒時一樣的沖動行事,懂得考慮一系列的後果,因為,再也沒有人能保護我們了。
電影廊橋遺夢觀後感篇3
多年前看過電影《廊橋遺夢》(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這次到俄羅斯旅遊,在從莫斯科返回北京的飛機上,為了消閑解悶,從座位背後的視屏上又看了一遍電影《廊橋遺夢》。
《廊橋遺夢》是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著作。這部書是風靡世界的暢銷書,發行量極為可觀。《廊橋遺夢》不僅是一部愛情小說,它的價值在於向我們指出了一種人生的選擇。同名電影是根據小說改編而成,該片以對婚外情的探討和對中年人心理情感的體現受到了觀眾和評論界的廣泛關注。
那是1965年的一天,丈夫攜一兒一女外出,妻子弗朗西斯卡(Francessca)獨自留在家中。足跡遍及全美的攝影師羅伯特(Robert)來到了她所住的鄉村,要拍攝愛荷華州麥迪遜小鎮的廊橋,他向她打聽曼迪遜廊橋的位置。她上車親自帶他到了橋邊。他忙著觀察造型、選取角度,最後采了一把野菊花送給弗朗西斯卡以表謝意。她心中泛起了一種特別的滋味,於是邀請他去喝冰茶。在閑聊中,兩人互相講起了自己的婚姻和家庭:他與前妻離異,而她伴著丈夫和一兒一女過著單調而清寂的鄉村生活。夜色降臨,她在送走他後竟有一種依戀的心情。她終於下定決心驅車前往廊橋,將一張紙條訂在了橋頭。第二天,工作了一天的他終於發現了紙條。他接受了她的邀請,兩人在橋邊一起工作,拍照。夜色再次降臨,兩人回到她的家中共進晚餐。兩顆寂寞的心彷彿找到了依靠,在輕柔的音樂舞曲中,兩人情不自禁地相擁共舞,最後一起走進了卧室……。在這短暫的四天中,他們有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經歷了愛情的整個過程:最初的吸引,交談的愉悅,身心的激盪,選擇的苦悶與分離的傷痛。他要再次出發了,他讓她和他一起走,然而她卻不願放棄對家庭的責任,兩人只好痛苦地分手了。在雨中,她在車中等待丈夫時看到他靜靜地站在雨中,不去打擾深愛的女人,無聲地向她告別。她的車一直在他車後,看到掛在他後鏡上的項鏈,她在這一瞬間淚流滿面卻無言以對。他走後,她把這段愛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從未對任何人說過。1982年3月,她收到一本名為《四日》的攝影集,並得知了羅伯特的死訊。1989年,她也過世了,她在遺囑中要求子女們將她的骨灰撒在廊橋畔。在收拾母親的遺物時,姐弟倆發現了母親給他們留下的一封長信,深埋在母親心底的一段感情秘密讓姐弟倆震驚萬分,他們被母親的感情 故事 和對家庭的責任心所感動,同情並理解自己的母親。面臨著家庭離異的困擾的姐弟倆也開始珍視各自目前的家庭,放棄了草率離婚的打算。
故事裡細膩的感情描寫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小說中在這一段中有很精彩的手筆。影片藉助畫面、音樂和表演的結合基本將這一精華之處表現了出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梅麗爾·斯特里普這兩位資深演員在片中的表現也都十分出色,情緒把握十分到位,情感表現極為細膩,為影片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廊橋遺夢》是一部內涵深刻的社會倫理片,描述了一段柏拉圖式的經典愛情。不僅僅是一個浪漫的婚外情故事,更重要的是它揭示出了中年人的倫理價值觀與情感平衡問題,表現的是維系家庭的主題。影片提出了愛情的本質問題之一:人們對於性愛的態度。在影片里,沖動而浪漫的性愛對傳統觀念進行了激烈的沖擊,然而女主人公最終還是放棄了這段愛情,甘於在日後的平淡生活中靠回味來回憶這次情愛。她對他說:「我一走,人們的閑話會把他壓垮。他會想不通我為什麼會離開他,他會抬不起頭來,這對他不公平。他從來沒有傷害過別人。還有孩子們,卡羅林只有16歲。她快成年了,要靠自己尋找幸福。他會戀愛,而且很快就會建立自己的家庭。我要是走了,對她什麼影響?你要知道,這個家在我走後,會完全變的。無論我們走到什麼地方?離這所房子有多麼遠,我總會想著這,每時每刻想著這個家。我會責怪自己不該愛上你,傷了這么多人。最後甚至會覺得,我們在一起的這美好的四天是錯誤的,是可恥的。」「我想永遠留著她,我想在我下半輩子,還是這么愛你。可是要離開這個家,情況就變了。因為我不能把這個家破壞了,去建個新的。看來,我只能把你的這份感情,深深的埋在心裡。你幫幫我。」這些對白很好地詮釋了現實社會大多數人選擇維系家庭而不離婚的主要原因。(請見我的個人 日記 《我的家庭觀》和人生感悟《對付》)這一切彷彿道出了人生的真諦:每個人都是有良心、責任和義務的,不能自私到只為自己而不顧他人的地步。
影片提出一個令人思考、普遍存在的現實問題;對於整個人類的婚姻現狀,被法律、道德、輿論、觀念約束卻現實存在的婚外情,是不是不盡完美的婚姻狀況下不可避免的必然產物?影片沒有直接給出答案,卻把一切都安排得那麼好。作者巧妙地只給他們四天的戀愛時間,浪漫而不失優雅、熱烈而又灑脫、短暫而又漫長的戀情,非常適合現代人的欣賞口味,也暗合了那些對沉悶的婚姻有所不滿的人們隱秘的心理追求;同時由於它的力趨保守、傷感和悲劇結局,讓觀念傳統的人也會產生認同。
他與她應當怎樣怎樣?我們應當如何如何?什麼是愛情?性、愛情、婚姻之間的關系如何?眾說紛紜。不同觀念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而且觀念因時因地因人而不同。男女之情,男女那點事,自古至今,沒人能說清楚。(請見我的人生感悟《說不清楚》)
如果她跟他走、他與她終日相守幾十年,還會有這樣浪漫的愛情嗎?終成眷屬也許因終日相守而耗盡了愛情,而分離相望卻因綿長的回憶留住了愛情,痴情的戀人在凄美的離別中升華了愛情。一見鍾情的一時擁有使人撕心裂肺,天長地久卻被雞毛蒜皮所腐蝕和傷害。幻化成蝴蝶的梁山泊與祝英台成為了悲劇的經典,許仙與白娘子斷橋邂逅的美好時光像煙花一樣短暫,千古流傳的 神話故事 中牛郎織女每年只能在銀河岸邊相會一次,美麗 傳說 中董永與七仙女的夫妻恩愛生活只有「百天好合」。這完美的缺憾和缺憾的完美,世人永遠都說不清楚,只留下遍尋和品味。然而,越是說不清楚,人們越是要周而復始地津津樂道,越是要世世代代喋喋不休、滔滔不絕地說下去。
電影廊橋遺夢觀後感篇4
近日被一部老電影《廊橋遺夢》深深的迷住了,反復看了三遍。這部電影是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改編,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梅麗爾斯特里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主演的愛情電影。
故事的情節簡單、平淡,講述了一個女人人生中的一個片斷,卻能深深打動人心。
故事講述的是洛琳、邁克姐弟兩人都面臨著家庭離異的危機。這時母親弗朗西斯卡去世的消息讓他們回到了童年生活的鄉村。令人意外的是母親在遺囑中要求將她的骨灰撒在曼迪遜橋畔,也是因為這份遺囑揭開了母親的一段過往。
1965年的一天,40多歲的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獨自留在家中,她的丈夫子女外出了。攝影記者羅伯特金凱停車向她打聽曼迪遜橋的所在,弗朗西斯卡親自帶他去了橋邊。羅伯特采了一把野菊花送給弗朗西斯卡以表謝意,鏡頭細膩的演繹了佛朗西斯卡看到那束花後像個淘氣而又可愛的少女般說:那花有毒,花掉到地上兩個人一起蹲在地上撿花束時爽朗開懷的笑聲純真、毫不做作,那是發自心底的快樂,是那麼動人。
佛朗西絲卡邀請羅伯特到家裡喝冰茶。兩人互講自己的婚姻家庭:羅伯特與前妻離異,而弗朗西斯卡陪丈夫和一兒一女過著單調清寂的鄉村生活,而且可以看得出這樣的生活讓她覺得乏味、無趣。這個鄉村小鎮有很多美好的東西,不會擔心小孩走丟,人們勤勞朴實,但是這里並不是她從義大利出發時所嚮往的地方。佛朗西斯卡認為丈夫是一個好父親,干凈、厚道、善良、勤勞等等卻沒有評價他作為一個丈夫是怎樣的,這足以說明,他不是她曾經幻想中的那個完美男人。無論是住的地方,還是陪伴左右的人都跟她少女時的夢相距甚遠。這個情節也是為後期故事發展做了一個鋪墊吧!
而羅伯特的那句:也許我能理解讓佛朗西斯卡的內心產生了悸動跟別樣的情愫。丈夫無法理解的心境,竟與一個初次相識的人產生共鳴,此時佛朗西絲卡對於羅伯特的感情應該屬於遇到知音的惺惺相惜還夾雜著一絲傾慕。兩個人一起做晚餐、吃晚餐是對普通生活場景的一個描述,而兩個人默契的幹活聊天,還有那發自心底,像孩子般的笑聲,讓人感覺到溫馨美滿跟幸福。也從另一個層面表述了,這是兩個對的人,卻相遇在了錯的時間。
佛朗西絲卡是一個善良、單純、可愛、對浪漫充滿幻想的女人,而羅伯特看似放盪不羈、無拘無束,卻又善解人意,富有情趣。他的出現給她波瀾不驚的生活投進一塊石子,激起了一圈圈漣漪。
愛情是非常奇怪的事情,有時候愛上一人需要一生,有時只需一刻鍾一個人就可以走進另一個人的心裡然後深深的紮根。
夜幕低垂,有一種感覺在弗朗西斯卡的心裡萌動滋生。她將一張邀請他共進晚餐的紙條訂在了橋頭。
第二天,羅伯特發現了紙條,接受了弗朗西斯卡的邀請。在接到他願意赴約並且邀請她一起去拍照的電話後,佛朗西絲卡把那種溢於言表的激動喜悅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女為己悅者容這句話也在她逛商店時得到了完美的詮釋。她像一個春心萌動的少女為見喜歡的人慌亂而又期盼。
夜幕降臨,共進晚餐後的兩個人在輕柔的樂曲中相擁共舞。以後的.兩天時間里兩人徜徉在屬於他們的愛河裡,似乎世界上只剩下了他們。然而,很快就到了她丈夫孩子們的歸期,彼此陪伴的美好戛然而止,用歡笑開始的不該開始的故事,註定要用眼淚結束。
故事最後那個雨中告別的場景讓我不止一次的流淚。不得不誇贊男女主演的高超演技。沒有一句台詞僅僅用眼神、表情和細微的動作,就將兩個人的不舍、無奈、艱難抉擇、壓抑的感情演繹得深入人心。
佛朗西絲卡最終選擇了家庭與責任,她把那份愛放在了心底,然後用一生的時間懷念。
影片最後算得上圓滿,讀了母親的故事姐弟兩深受觸動,重新審視自己的婚姻問題。尊重母親的遺願,將骨灰灑在了曼迪遜橋上。那些隨風揚灑的骨灰似乎在訴說她一生的眷戀。
這部電影上映後引起了人們的爭議,爭議的焦點就是該不該拿道德的標尺來衡量這樣的愛情。
我的一個朋友問我:如果你是佛朗西絲卡你會選擇愛情還是家庭跟責任?
我回答她:我會選擇家庭跟責任,不是因為愛的不深,也不是愛情不重要,而是人生中有許多事,不能進行選擇,那就是責任。我是一個母親,我有義務跟責任愛護家庭跟孩子周全。
電影廊橋遺夢觀後感篇5
95年電影《廊橋遺夢》上映,那時我還在校園,學校的宣傳欄里貼著每日放映的電影。對《廊橋遺夢》記憶非常,看了多遍沒看明白要說的是啥?
三十多歲時再看,就覺得女主人公不是好女人,在僅有的一次,丈夫帶孩子出去的四天,也是她跟著丈夫來到美國僅有的一次分開的四天,她就迫不及待的背叛和出軌,看不慣為自己的偷吃戴著理所當然的帽子。今年 春節 期間無意中有機會再看《廊橋遺夢》,好似看懂了點什麼。
女主人公在一個小鎮里長大,是位教師,有空時,經常坐在小鎮不遠的一家咖啡廳里,靠窗的位置看著來往的行人,有時還會坐在靠里的位置靜靜的思考未來。遇到丈夫後,帶著美好的夢想,跟著丈夫一起細心經營著丈夫祖上留下的家產。每日種著菜園;洗衣服;做飯;收拾屋子。成了位全職太太,24小時的照顧丈夫和兩個孩子的生活。每日忙碌得周而復始的重復得像個轉個不停的陀螺。丈夫從沒再帶她回到家鄉去看看。曾經坐在咖啡廳的窗前看看行人的愜意小坐成了內心裡驅之不去的夢想;沒再讓她去繼續做自己熱愛的教師,內心裡對再從事教師職業的夢想成了個遙不可及的奢望,這一切內心的想要,在丈夫和孩子不在身邊、獨自一人在家無所事事的剎那被全部翻了出來,灼燒著她未曾泯滅掉、掩藏在內心深處的夢想。
每日忙碌慣了的女主人公,被突然停了下來的不適應的囧,正不知怎麼辦好的。演員一遍又一遍的試著讓自己的身邊靠著門口的柱子,手在不斷的'調換放的位置,正找不地方怎麼放自己的手,站在家門口不知所錯時,正巧路過的地理雜志社的攝影師問路,女主人有了想找件事兒來消減內心裡的灼燒,掩飾自己的不適應來打破內心裡的囧。
一路的閑聊,女主人公發現,攝影師比自己的丈夫懂自己,跟攝影師有著共同的話題:家鄉小鎮火車站旁的咖啡廳;靠窗座位看著行人的愜意感等對她夢想的灌溉、對她家鄉思念的召喚等等的讓她又找回了那個沒來美國之前的少女心;與攝影師的短短接觸,人生中第一次找到少女懷春的感覺,這懷春少女的感覺是跟丈夫一起生活的日子沒有的燦爛!炫目!燃燒得灼熱!還有美好的嚮往。女主人公一直用:生活安逸!安穩!鄰居間的友好和小鎮風氣的來描述現在的生活,還要加上一句:就是沒有夢想!電影中的第一天晚上,女主人公難以入眠的站在月夜裡的家門口,對著夜風,打開自己的睡衣,讓夜風吹散自己內心的燥熱。這次才看明白導演安排這個鏡頭是對前面女主人公遇到攝影師後喚起夢想的渲染。
四天時間,兩人吵了兩次。女主人公懷疑自己在攝影師的心中跟工作途中遇到的其他女人沒什麼區別?懷疑攝影師對女人的隨意和沒有唯一的不挑剔。其實攝影師遇到女主人公也跟女主人公的心裡一樣的灼熱,攝影師用一句話來說明對女主人公的心裡感受:我們兩個人在一起像一個人一樣,有的人一生都遇不到。攝影師也用死後讓女主人公繼承遺產來證明自己。
電影中女主人公跟攝影師說鎮上的一個女的被老公抓到出軌在床而被鎮上的人唾棄。這個事實讓攝影師親身領教了,攝影師很怕女主人公也遭受這樣的對待。從心裡發出保護女主人公的建議,換個地方見面。帶著女主人公去沒有人認識的地方開心的玩了後面的兩天。
女主人公跟那個鎮上出軌的女人成了好朋友,女主人公的丈夫也不介意她們成為好朋友。通過女主人公兒子的嘴說出:出軌的女人後來嫁給出軌的人,過得比原來幸福多了,來說明女主人公遇到對的人。女主人公的丈夫回來後,一如既往的對女主人公的理所當然的漠視和麻木,無知無覺,不聞不問的態度做了演繹。其實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現妻子跟以往的不同。直到臨死前才說出妻子也有夢想卻不在有生之年成全。
女主人公用三本日記記錄下自己對家庭,對孩子,對攝影師的愛交織在一起。沒有親手撕毀這個家。選擇用後半生對攝影師的無時無刻的思念。
兩個孩子了解了母親對家庭,對婚姻的感受後。讓兒子意識到自己對妻子也如父親一樣對妻子的漠視,兒子回家見到妻子說出改變的話:我要讓你幸福!女兒也正有對老公的不滿,有離婚的打算,看母親日記的過程中,女兒手裡拿著離婚律師的名片的一遍遍思考和對老公要說離婚的打算的慎重。女兒也正在感受著母親在婚姻中的同感,只是還沒遇到那個對了人。
電影告訴人們要用心的彼此關心另一半,認真經營自己的婚姻,要讓另一半感到婚姻幸福。慎重考慮離婚。
電影廊橋遺夢觀後感相關 文章 :
★ 返老還童觀後感優秀作文
★ 荒島餘生電影觀後感
★ 《騾子》6篇觀後感真情實感
★ 《騾子》觀後感6篇600字
★ 電影廊橋遺夢中的經典台詞對白
★ 《騾子》5篇觀後感600字
★ 《騾子》觀後感5篇
★ 電影《鋼琴課》影評:愛情易得,知音難覓
★ 《騾子》6篇觀後感600字
★ 最新荒島餘生觀後感5篇
D. 《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很多人看完流淚,這部電影給了你什麼樣的回憶
《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很多人看完流淚,我亦是如此,在電影剛開始的時候,我笑得非常開心,一度以為這是一部純粹的喜劇,但是,隨著劇情的進展,那種氛圍和感覺,會不由自主的帶動著你,去深入到感情的糾葛當中。在看電影的時候,是不會有出戲的感覺的,反而會把自己代入到劇情當中,跟著女主角或喜或悲,或流淚或苦笑。可以說這部電影給了我一個難以忘記的回憶,這部電影教會了我如何去愛,如何去表達愛,如何和父母進行溝通和交流。我們對父母表達愛的時候,總是不善於去表達,然而,在看完了《你好!李煥英》之後,我覺得為什麼不去表達呢?現在還有機會,現在最愛的媽媽就在我的身邊,我要珍惜。畢竟,時間轉瞬即逝,我也已經三十七,媽媽也已經快要七十歲了。愛媽媽要趁早,是我看完電影的最大感受。
母愛是偉大的,趁著現在我們的媽媽就在身邊,好好去愛媽媽吧!常回家看看,這就是《你好!李煥英》帶給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