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38軍封神之戰:14小時走145華里,殲滅2.4萬美軍,彭總親封萬歲軍
當今世界,各國在執行任務過程中,往往會派特遣部隊先頭作戰,以搗毀敵指揮中心,或者破壞其關鍵樞紐、偵察敵方作戰部署等,甚至還會插入敵後方配合大部隊作戰。此類行動往往呈現以少勝多、出奇制勝的特點,會給敵方造成重大損失。
在半個世紀以前的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特遣小分隊,也曾多次執行類似任務,其表現在今天看來,也毫不遜色。
1953年夏季,朝鮮戰爭停戰前夕,我志願軍為配合談判,爭取早日實現停戰,決定發動金城反擊戰。此次的作戰計劃里,我軍有一項明確任務: 殲滅南朝鮮首都師第一團團部。
南朝鮮首都師第一團是該師的主力,系美式裝備,南朝鮮總統李承晚將其命名為「白虎團",是李承晚的王牌部隊。執行這項任務的是志願軍第68軍203師609團的一個偵察班,由副排長楊育才組織。這支僅由13人組成的小分隊,於7月13日夜化裝成南朝鮮兵,扮成護送美軍顧問的模樣,在我軍炮火的掩護下,冒雨徒步向「白虎團」團部所在地急速穿插前進。
為了圓滿完成任務,小分隊針對敵後穿插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事先制定了周密的應對措施,這些身經百戰的偵察員們還進行了演練。
行軍途中,他們還活捉一名南朝鮮軍,弄清了敵人的口令,接連混過敵人三道嚴密警戒線。14日凌晨2時許,他們順利地抵達「白虎團」團部。恰逢敵團部開會,特遣小分隊突然開火猛烈襲擊,僅幾分鍾,就當場斃傷敵團長以下54人,活捉19人,搗毀了敵團部和通信聯絡,使「白虎團」無法再組織抵抗和增援,該團很快潰亂。
期間,志願軍戰士包月祿闖進敵團部作戰室,繳獲「白虎團「的「虎頭團旗」,送到了總指揮楊勇司令員那裡。楊勇下令給楊育才記特等功一次,後來授予其「志願軍一級英雄」榮譽稱號。
這個偵察班有力地支援了師主力的戰斗茄碰,對全殲「白虎團」起了重大作用。師主力又趁夜堵截潰逃之敵,殲滅了「白虎團」團部附近的一個炮兵營大部,以及乘車來援的南朝鮮首都師裝甲團二營大部,擊斃該團團長陸根洙。14日白天的激戰中,志願軍204師還生俘了南朝鮮軍首都師副師長林益淳。僅此一仗,就漂亮利索地把李承晚的王牌團全殲了,美李集團大為震驚。
1950年底,我志願軍入朝不久發動的第二次戰役,是扭轉朝鮮戰局的一次重要戰役。這一戰,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以慘敗收尾,奠定了中朝軍隊勝利的基礎。
戰役之初,志願軍38軍接到任務:圍殲德川南朝鮮第7師。為聚殲敵人,軍部決定派一支偵察隊組成先遣隊,從敵人防區的結合部穿插過去,深入敵後,沿閉納衡途報告敵情地形,在大部隊向德川之敵發起攻擊後,插到德川南面的武陵里,按預定時間破壞那裡的一座公路橋梁,阻敵南逃北援,扼制德川之敵的突圍。
先遣隊臨出發前,38軍軍長梁興初和軍政委劉西元、副軍長江擁輝親自接見了張魁印,並交代了具體任務: 「武陵里西傍大同江,有一條支流橫跨由南通往德川的公路。那裡有一座公路橋,你們要今夜(11月24日夜)出發,在26日早上8點炸掉那座橋,估計那時候受到攻擊的德川之敵可能南逃,北上的敵人可能增援,在那時炸橋,有利於軍主力全殲德川之敵。」
當夜,張魁印帶著地圖、電台和英語、朝語翻譯出發了。這支先遣隊共323人,由38軍偵察連和113師偵察連及兩個工兵排組成,軍偵察科副科長張魁印和113師偵察科科長周文禮帶隊,這支隊伍中還有朝鮮當地內務署人員,他們作為先遣隊的聯絡員和向導,為行動方便他們裝扮成了南朝鮮軍轎做。
先遣隊每個指戰員的臂上紮上白毛巾,在38軍339團佯攻掩護的槍炮聲中,從一個半山腰的小路悄然潛行通過敵前沿。當晚人們入睡時分,他們來到大同江邊的古城鎮。在鎮里抓到兩個南朝鮮俘虜並找到三個老百姓,弄清要找的渡口後,在敵人眼皮底下,機智地找到那座朝鮮人民軍從平壤後撤時築的水面下橋,安全渡過了大同江。
但過江不久,尖刀班在摸進一個村子找向導時,發現屋裡的敵人忙亂中正在抓槍,於是先敵開火,驚動了敵人,他們暴露了,隨後迅速撤出戰斗。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不能再走大路,便趁夜爬上近處一座古木參天的高山。
第二天早上8點鍾他們才爬到山頂,在一塊露天地停下來。在這里用電台向軍里匯報沿途所見及敵情,稍微休整後准備繼續前進。
這時山下的敵人已明顯加強了警戒。他們往山下望去,看到橫貫南北的公路上,敵人的 汽車 來來往往,要路口的村莊也駐著敵人,崗哨來回遊動。大白天,這么多人硬要從山下敵人縫隙里鑽過去,恐怕要耽誤時間。他們決定走圖上標示的一條林中小徑。
可是這條路非常難走,荊棘叢生、怪石很多,樹木遮天蔽日,如同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根本就沒有路,只能按指北針定的方位前進。4個多小時後,還看不到盡頭。天黑後還在密林中穿行,直到晚8點才下山。令他們高興的是,終於看到了密林中出發時圖上的標記——兩戶人家,他們沒有迷路。
這里離武陵里還很遠,張魁印和周文禮非常焦急,明天8點前趕不到武陵里炸毀橋梁,就會影響全局計劃,便命令隊伍加速前進,下半夜來到一個叫後仙游峰的山腳下。
展圖細看,有三條上山小路,哪一條才能快速到達?時間不多了,他們決定翻山走捷徑。在附近一間小草房裡,他們找到一個十多歲的小姑娘和一位灰白鬍子的老人。內務署的同志說明情況,一老一少便領著他們沿盤山曲徑爬到山頂,此時天已大亮。晨霧中隱約見到山下一個村莊——那就是他們要找的武陵里。這支先遣隊巧妙地通過敵軍重重關卡,一路驚心動魄,終於到達了目的地。
張魁印把山上幾間也許是獵人狩獵的小房,當作臨時指揮所,再次用電台向軍部匯報。軍部指示,德川之敵已被合圍,命他們按預定時間炸毀公路橋。
武陵里是一個有三十多戶人家的村子。他們在村西不遠處看到那座公路大橋,高居兩山之間,鋼筋水泥結構,大約有一百米長,距溝底很高,因為枯水季節,橋下已結冰,是個險要的山澗。 這座公路大橋,原來由「聯合國軍」親自看守,在先遣隊到達前兩天,換成了南朝鮮軍。離橋不遠處還有一條鐵路橋,但許久不通車了。張魁印立即組織偵察支隊隱蔽接近,以突然動作全殲守敵,馬上組織人炸橋。
當地人聽說志願軍來了,德川馬上就要解放了,便熱情地為志願軍提供梯子、繩子等炸橋工具。志願軍拿到工具後直奔大橋,放好炸葯點火,「轟」地一聲,橋中間塌了一段,這時張魁印看錶,正好7點50分。
志願軍還沒撤,南面就來了5輛送彈葯的 汽車 ,從德川敗逃的敵人也到了。先遣隊立即搶佔有利地形,擊毀由南向北的彈葯車,截住向南逃出的數十輛 汽車 猛打,斃敵30多人,繼而佔領一處高地,徹底斷了潰逃步兵想要修復大橋的想法。直到下午3點,槍聲方停。
先遣隊圓滿完成了任務,配合大部隊聚殲了德川之敵。隨後他們換上繳獲的美軍服裝和武器,又按軍部命令立即出發,取道龍源里直插新安州以南執行新任務。
德川戰斗結束後,與之相連的寧遠也被42軍打了下來,兩次戰役將西線敵人進攻的陣線打開了一個大缺口。志願軍司令部估計,西線正面在我4個軍的攻擊下,美軍3個師將從三所里向南逃竄。 為了配合正面戰場向敵人的進攻,38軍必須迅速向軍隅里攻擊前進,同時派一個師取捷徑插向三所里,阻敵撤退和增援。38軍決定派113師執行這艱巨的任務。
連續幾天攻打德川,113師已相當疲勞。部隊沒有片刻休息,就接到了立即從德川出發,長途急行軍的命令。113師除339團留2個營打掃戰場外,其它團隊馬上出發,並把前衛任務交給了338團。338團參謀長在地圖上圈出路線,重點記下了三所里、龍源里兩個地方後,部隊立即出發。
軍部預料,在我正面4個軍的沉重打擊下,向三所里逃竄的3個美軍主力師,將使敵我兵力形成險峻的對比。
美軍3個師共有300多輛坦克、400多門火炮,志願軍一個師只有十幾門迫擊炮和一些反坦克手雷。敵人有空軍配合,三所里以南之敵也會接應從北面逃敵,113師在南逃北援之敵夾擊下,孤軍深入敵後,守住三所里、龍源里,無疑是一著險棋。如果守不住,並不上這道「閘門」,敵人全部逃竄,就不能將之聚殲。 113師能否先敵插到三所里截住敵人,並頑強守住,成了直接影響西線第二次戰役關鍵的一招。 113師責任重大。
三所里是地處西線美軍第8集團軍腹地的一個村莊。它南臨大同江,北依山巒,是個險要關口,村西的一條公路,是113師截擊清川江方向美軍主力南逃的一道「閘門」。
部隊出發前,338團首長展開地圖,作了一番詳盡研究。三所里是敵人的心腹地區,部隊要行程145華里,沿途要經過敵佔地區,又是些崎嶇的山道,寒冬季節,沒有飛機 汽車 運輸,只能靠兩條腿,部隊如此疲勞,能不能及時趕到,現在誰也說不準。他們決定快速行軍。
這天是陰歷十八的夜晚,皓月當空。部隊沿著一條小河繞過來涉過去,像是走不完似的。隊伍走出德川20多里,抓到了一個從德川逃出來的南朝鮮軍無線電話兵。經審問得知,前面一個叫沙屯的地方有一個美國黑人團。部隊立即進入戰斗行軍。朦朧的夜色里,一隊長長的影子,穿過山林和河流,腳下刷刷聲響,快速前進。炮兵扛著沉重的炮管、炮盤、炮架、炮彈箱,跟在步兵後面跑,手臉劃破了顧不上包紮,繼續往前趕。
實際上,沙屯並沒有黑人團,只是一些從德川逃下來的散兵。部隊一打進,他們就跑了,只抓到30多個俘虜。午夜時分,113師官兵們抵達海拔1200米的長安山腳下,山高林密,疲憊、睏倦、勞累、腿腳疼痛的志願軍戰士幾乎一路小跑,翻山越嶺,他們像一股不知疲倦的潮水,急速向三所里挺進。拂曉前,部隊已經趕了110餘里路來到了大同江邊,離三所里多還有30來里。
天亮後,天上敵機不斷旋來旋去,進行高空偵察,入朝以來,因敵機轟炸,部隊很少白天行軍,現在要不要行軍,一時拿不準,師長讓部隊休息,戰士倒頭便睡,師團幹部坐在一起開會研究。
此時,志願軍總部,空氣非常緊張。清川江潰逃的美軍沒有被卡住,正乘 汽車 、坦克快速向三所里方向潰逃。可113師自昨晚從德川出發後,杳無音訊,連38軍軍部也不知113師到了哪裡,志願軍總部的所有電台都在急等113師的訊號。原來,113師為防美軍無線電偵聽,以免前功盡棄,乾脆來了個無線電靜默。誰也沒料到113師會來這一招。
師團幹部經激烈爭論很快取得一致意見,他們不顧疲勞,又急速前進了。為了節省時間,他們邊走邊吃干糧。敵機在他們頭頂盤旋。113師首長觀察到敵機飛得高,心想自己已深入到敵後方,敵機還不能把他們當成志願軍部隊,於是大膽下令,讓部隊 「去掉偽裝,大搖大擺地行軍!」 敵偵察機果然上當了,把他們當成了從德川逃下來的李承晚軍沒有攻擊,戰士們見狀情緒高漲,加快了腳步。
338團前衛營到達三所里,敵人毫無防備,兩個連迅速解決了駐三所里的南朝鮮治安隊。這時南面來了敵人的一個加強連和幾輛卡車,三個連隊迅速佔領公路兩側的有利陣地,抗擊北援的敵人。而三所里以北的公路上卻是一番煙塵滾滾的景象,昨天還在浩浩盪盪向北進犯的敵人,現在慌慌張張向南急速撤退下來。
338團一夜行程(14小時)145華里,終於在28日早7時比敵人先到了5分鍾,搶佔了有利地形,以突然的沖擊,全殲南朝鮮軍一個連及美騎1師第5團的先遣分隊30餘名。
三所里在大戰前暫時沉寂了。公路上只有剛才敵人扔下的屍體和被打壞的 汽車 。部隊開始緊張地構築工事,團指揮所一片忙碌。
338團馬上向軍、師發報報告戰況。5分鍾內溝通了團、師、軍、志願軍司令部的聯系。彭總看到113師的電報後,異常興奮,直接給338團回電:「堅決堵住經三所里南逃之敵!」
113師到三所里打開報話機,美軍就知道了。該團剛佔領陣地沒幾分鍾,美軍就趕到了。雙方立即展開激戰,338團勇士們與美軍戰鬥力最強的部隊美「開國元勛師」——騎1師的第5團激戰10個小時,113師令339團2連炸掉了三所里旁大同江上的公路橋,從三所里逃跑之路被截斷,美軍見狀便又縮回去了。經師偵察部隊偵察,發現美軍向北逃去。下午5點,三所里稍顯平靜。
38軍113師佔領三所里,切斷敵人由軍隅里經三所里向順川逃跑的退路,對敵人震動很大,打亂了敵人的整個部署。這時軍部令他們分兵龍源里。
28日18時,天已黃昏,337團向西直插龍源里,隊伍睏乏至極。許多戰士一邊走路一邊打瞌睡,常常一頭撞到前面戰士的身上。有的戰士一倒下去就沉睡過去,行軍的幹部常從路兩旁的溝里叫醒累倒沉睡的戰士。我軍卡死三所里後,美軍也改道向龍源里洶涌而來。
29日凌晨4時,337團前衛3連經過大半夜急行軍,終於趕到了龍源里,當聽到隱隱的馬達聲,先頭部隊的一位連長登高一望,車燈閃閃,但只有15輛,以為他們來遲了,敵人大部隊已跑掉了,立即決定先打掉這個車隊。在抓了15個俘虜得知敵大隊人馬還在後頭時,戰士們無比高興,他們又比敵人先到了一步,便迅速構築了又一道「閘門」。
至此,我38軍113師連續5天的緊張行軍作戰,孤軍深入敵後,以兩個團分兵三所里、龍源里,截住了美軍3個師的退路。
29日拂曉,軍先遣支隊從武陵里日夜兼程,急行軍90餘公里,早3時,於美洞站掩護工兵營炸橋後,繼續向龍源里前進。數十分鍾後就到了龍源里東北側,配合337團1營重創美軍。乘敵混亂之際,113師工兵排直插橋頭,將70公斤炸葯放在橋下,炸壞了橋墩,敵坦克剛一上橋面便連橋面一起歪斜下沉。戰至12時左右,337團主力趕到,以3營接替了偵察支隊陣地,他們又踏上了直插新安州以南的征程。
29日午後,38軍軍長梁興初下令該軍的112師、114師向113師靠攏。這一天,337團同敵人打了一天,黃昏時敵人退了回去。113師估計第二天將是一場惡戰。
30日天亮後,大批敵人洶涌而來,前面是坦克,後面是 汽車 。敵集中炮火、上百架飛機,攻擊337團陣地,南援之敵也從南向北夾攻337團,慘烈的戰斗再次打響。可是,南逃北援之敵相距不到1千米,可望就是不可及,337團的勇士們就像築起了一道摧不垮的鋼牆擋在那裡,巋然不動。
這一天又激戰到黃昏,尤以1營3連打得最為激烈。這期間,38軍的主力部隊沖破「聯合國軍」的層層阻攔,將三所里以北公路上的美軍分割包圍聚殲,著名的「松骨峰戰斗」就是該軍112師335團1營3連在這次戰役中樹起的另一座豐碑。
12月1日8時,敵突圍末成,被迫遺棄大量輜重裝備,開始轉向新安州方向突圍。敵軍向「三八」線全線撤退。
38軍在這次戰役中,先聚殲德川的南朝鮮第7師,與42軍打開了西線戰場的戰役缺口。後不顧疲勞,沖破敵人層層攔阻,頑強作戰,特別是113師長途急行軍深入敵後先敵佔領三所里、後分兵龍源里,孤軍奮戰堅決阻止了敵人南援北逃的匯合,切斷敵南逃必經之路。38軍阻止和牽制了西線數萬美、李軍,打出了國威軍威,對戰役成功實施起了重要作用,在扭轉戰局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消息傳到志願軍總部,彭德懷司令員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親自起草了給38軍的嘉獎令,對113師所起的關鍵作用充分肯定,並在嘉獎令的最後加上了一句: 「三十八軍萬歲!」稱一個軍為「萬歲軍」,這在我軍 歷史 上還是第一次!這是對一個軍至高無上的評價。
後據有關文獻稱,113師在這次戰役中用14個小時前進72.5公里(註:1華里是500米),其穿插速度堪稱紀錄。30多年後,美國國防大學校長勞倫斯和維西上將在我國防大學作軍事學術交流報告時說,中國軍隊在清川江對美軍實施的是大穿插、迂迴、包圍,從遠程插入美軍大後方,攔腰切斷美軍退路,正是美軍現代作戰理論中強調的大縱深作戰,這是世界戰爭史的奇跡。
美軍在第二次戰役的東西兩線損失2.4萬多人,慘敗後潰逃300多公里,從鴨綠江邊一直退到三八線以南,被美國輿論界認為是:「美國 歷史 上最慘重的失敗」,「 是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中國的國威軍威得到了充分體現,似乎一夜之間,一個強國的地位從此確立。
參考資料:
1、奇襲武陵橋;中國軍網>>國防部網
2、血戰龍源里;中國軍網>>國防部網
3、血戰三所里,「38軍」遠名揚;《知識就是力量》2021年
3、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特遣隊在敵後的三次出色表現;《軍事史林》2001年
B. 抗美援朝3大戰役
抗美援朝3大戰役
抗美援朝3大戰役,抗美援朝可以說是中國的立國之戰,為了維護我國領土主權,我國組成志願軍跨過散皮鴨綠江與當時世界最強國家美國展開了作戰。抗美援朝3大戰役,這些歷史一定要銘記
抗美援朝3大戰役 篇1
一、血戰長津湖
第二次戰役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狽狂北犯,11月底進到長津湖一帶,志願軍第九兵團冒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設置伏擊圈,11月27日九兵團發起全線攻擊,當時被包圍的美國陸戰一師約有四個團一萬多人,超出預定一倍以下。到28日拂曉志願軍包圍新興里之敵,美國則兇猛地反撲,其中80師傷亡及凍餓減員十分嚴重,每團僅余數百人!故81師加入新興里戰斗,隨著包圍圈越來越小,美軍突圍一次比一次瘋狂。
當晚氣溫繼續下降,美國全力向241團陣地發起沖擊,其中241團3營8連戰斗到僅剩最後一人,美軍僥幸得以突圍,志願軍只好分路截擊,南逃美軍在1221高地受至阻擊分散而逃,至12月2日只有200多美軍逃入柳潭裡,至此美軍31團,32團1營及第57炮兵營被27軍基本被殲滅,美31團曾參加1918-1920年對蘇聯的干涉作而獲得「北極熊團」的綽號, 二戰中參加過阿留申群島,馬紹爾群島和沖繩等戰役,是美軍陸軍的佼佼者,而此戰團長被擊斃,團旗被繳,最終全軍覆滅。27軍80師和81師也付出了巨大代 價,傷亡及非戰斗減員高達10000人,全軍凍傷高達22%!
二、血戰上甘嶺
美韓為首的聯合國軍為爭奪朝鮮中線門戶於1952年10月14日向守衛的志願軍15軍45師發起上甘嶺戰役,至20日僅一個星期45師傷亡50%以 上,21個步兵連無一完整。聯合國軍17個營,傷亡達7000人以上,至11月15日聯合國軍無力再戰,上甘嶺戰役宣告結束。志願軍傷亡20000人左右,聯合國軍傷亡10000人以上,3.8平方公里的土地完全被削平,被鮮血浸透。
美軍共發射190多萬發炮彈,5000多枚航彈腔掘雹,志願軍發射40多萬發? 炮彈。志願軍涌現了邱少雲,孫占元,黃繼光,孫占元等戰斗英雄,激烈戰斗中與敵同伍帆歸於盡者比比皆是,後12軍加入上甘嶺的防守取得最後勝利。二等部隊的 45師基本上被打光,但從此昂首跨入志願軍一等主力行列,後被特別挑選改建中國第一空降軍。
三、血戰三所里
第二次戰役美軍受到志願軍的迎頭痛擊後,迅速南撤,三所里及龍源里是美軍主力的唯一退路,38軍113師強行軍14小時疾進72.5公里穿插到三所里,同時師長江潮命337團搶占龍源里,這樣切斷美第九軍的退路。美軍為打通退路,動用飛機坦 克瘋狂空圍,堅守松骨峰的335團一營三連最後僅五人生還。
美軍在三所里連續沖鋒十數次均為打退,美軍第9軍見從三所里、龍源里突圍無望,被迫遺棄大量輜重裝備轉向安州方向突圍,後經安州、肅川退向平壤。但此戰打出了38軍王牌軍的硬骨頭風采,戰後彭德懷特嘉獎38軍,「萬歲軍」由此名揚天下。
抗美援朝3大戰役 篇2
一、第1次戰役
時間: 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
戰役經過:
1950年10月,「聯合國軍」調集13萬兵力,分多路向中朝邊境進犯,並叫囂於感恩節(11月23日)前飲馬鴨綠江。
10月24日,敵軍佔領雲山。第二天,志願軍總部傳達了毛主席對第39軍的電報精神,第39軍在朝鮮方面配合下,於雲山發動突襲,迅速完成對敵方南朝鮮第一師合圍。
戰果:
最終,經過12天戰斗,志願軍將敵軍從鴨綠江邊驅逐到清川江以南,殲滅敵方一萬五千多人。
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共同慶祝勝利。
意義:
志願軍入朝後取得雲山首捷,並通過第一次戰役,挫敗了「聯合國軍」企圖佔領整個朝鮮半島的計劃,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
二、第2次戰役
時間: 1950年11月25日至12月24日
戰役經過:
經過雲山戰役,「聯合國軍」雖遭打擊,但仍企圖佔領整個朝鮮半島。
1950年11月下旬,在經過試探性進攻後,「聯合國軍」司令麥克阿瑟發表公告,宣布將發動聖誕節前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
而志願軍總部進一步利用這種驕狂心態,決定誘敵深入再開展第二次戰役。
為此,志願軍前期且戰且退,將東線敵軍拉至長津湖畔,西線至清川江沿岸。
當年11月25日,西線志願軍6個軍在200公里寬的戰線上同時發起進攻,突襲「聯合國軍」薄弱之處。
在德川打開缺口後,志願軍第38軍和第42軍隨即從敵右翼實施雙層戰役迂迴,阻敵人撤退和增援。於12月4日攻克平壤。
當志願軍西線各軍激戰的同時,東線第9兵團以高寒的長津湖為中心,與美軍展開了一場在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的鏖戰。
第9兵團第27軍集中力量全殲新興里美軍第7師第31團,俘虜官兵約300 人。這是抗美援朝戰爭史上志願軍成團建制殲滅美軍的唯一戰例。
天寒地凍,成為長津湖鏖戰不可磨滅的印記。
東線作戰結束後,第27軍總結:「食物和居住設備不足,士兵忍受不住寒冷。這就發生非戰斗減員達一萬以上,武器不能有效地使用也是原因。戰斗中,士兵在積雪地面野營,腳、襪子和手凍得像雪團一樣白,連手榴彈的拉環都拉不出來。手部皮膚和炮彈粘在一起。」
1950年底,長津湖戰役,志願軍在進行戰斗部署。
縱觀第二次戰役,無論東西線,志願軍均予以敵方重創。
戰果:
「聯合國軍」傷亡三萬餘人,就此被迫退到三八線以南,聖誕節總攻勢化為泡影。
意義:
這場歷時29天的戰役,徹底扭轉戰局,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戰略意義最為重大的一次勝利。
第三次戰役中志願軍第一次大規模使用火炮,中國炮兵揚威朝鮮戰場。
三、第3次戰役
時間: 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
戰役經過:
經歷前兩次大型戰役失敗,「聯合國軍」再不敢託大,以美國為首的軍隊在「三八線」以南250公里縱深地部署了兩道基礎防線,此外還有三道機動防線。
麥克阿瑟將此稱為「生命線」,並表示「絕不後退一步」。同時,美國在內的西方世界試圖通過「先停火後談判」的「提議」,延緩志願軍的推進。
而此時的志願軍,在兩次戰役後,也非常疲勞。但為了不給敵人喘息機會,進一步爭取主動,指揮層決定集中九個軍的'兵力一舉突破「三八線」。1950年12月20日,志願軍主力集結在漢城以北75公里的臨津江。
經過數天偵察,總攻的日期仍未確定。就在新年來臨的前一天,一場大雪將江邊部隊的痕跡全部掩蓋。當天下午4時,
戰果:
隨著五顆信號彈騰空而起,隱蔽在山巒上的近百門火炮齊聲怒吼,敵軍陣地瞬間被上萬枚炮彈傾瀉。3天後,志願軍拿下漢城,6日佔領「三七線」附近的水原。
意義:
這場志願軍的元旦攻勢,不僅突破了「三八線」,更令美國政府所謂「先停火後談判」的計劃破滅。
抗美援朝紀念館雕塑。美軍又被趕到了三八線。
抗美援朝3大戰役 篇3
第一戰:長津湖戰役
隨著《長津湖》電影的熱播,大家對這個戰役應該很熟悉了。那一年長津湖地區冬天達到零下40度,50年裡最冷的冬天。負責主要圍殲的第9兵團由於時間原因,緊急從南方調到北方入朝作戰,因此大部分士兵並沒有配備足夠的禦寒棉衣。
這一戰我軍凍傷28954人,凍死4000餘人。有三個成建制壯烈凍死的「冰雕連」,他們到死都保持著戰斗姿態與隊列。他們分別是:
中國人民志願軍20軍59師177團6連
中國人民志願軍20軍60師180團2連
中國人民志願軍27軍80師242團5連
其中楊根思為第20軍58師172團3連連長,在戰斗的最後時刻抱起炸葯包與40多名敵人同歸於盡。
楊根思烈士
其中美軍也凍傷7000餘人,凍死數百人。
盡管我軍傷亡更多,但是我軍全殲了美軍的王牌「北極熊團」,並將美軍趕出了朝鮮東北戰場,實現了轉守為攻的戰略目標。
第二戰:鐵原狙擊戰
1951年,新上任的美軍總司令李奇微發現了解放軍補給困難的特點,即當時解放軍的攻勢只能維持7天(7天後補給耗盡,必須回撤或者就地休整等待補給)。在彭德懷元帥發動第五次戰役後,先佯裝後退,第7天出動4個師(約5萬全裝備部隊)攻擊我軍補給要地鐵原,妄圖圍殲我軍前線大部隊(約10萬人)。
此時我軍鐵原附近只有傅崇碧的63軍(下轄189師、188師、187師),63軍因前期傷亡較大,近期才補充完畢,但全軍共2.5萬人左右。總共只有各類火炮240餘門,沒有坦克飛機。而美軍有火炮1327門,坦克187輛,以及隨時的飛機支援。
傅崇碧
5月31日,美軍到達鐵原後,防守的第一關由189師首先出戰,師長:蔡長元;美軍師長:范弗里特。范弗里特剛開戰了便破了記靈,一個小時打完了4000噸炮彈,如果解放軍集中防守,一小時估計就要撤退了。蔡長元把189師分成了200個據點,如同「釘子戶」般嚴重拖延了美軍的進度。
蔡長元
就這樣拖到了6月 4日,。188師趕到接防189師,師長:張英輝。張英輝充分利用原韓軍留下的地道和防空洞,打起了地道戰成功拖延到了6月9日。
張英輝
最後出場的是187師,師長:徐信,當時他才30歲。徐信先是卸下偽裝,令美軍誤以為是韓軍,得以安全到達目的地。隨後集中了63軍所有的大炮,於6月10日趁夜潛入美軍附近炮擊突襲(美軍為了防禦我軍偷襲,把所有大炮擺在外面,人在裡面睡覺)。美軍倉皇逃跑後損失了大量的物資和炮火,至此,我軍大部隊已經撤回到防禦陣地並休整完畢,美軍已經錯失圍殲時機。
徐信
63軍雖然以少勝多殲滅了1.5萬兵力,但本身也傷亡了2萬兵力,可謂慘勝。
第三戰:上甘嶺戰役
這應該是最激烈的一次戰役,炮彈密度已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高水平。平均每秒鍾就達6發。
聯軍發射炮彈190萬枚,將我方陣地山頭都削低了兩米,很多戰士直接被震死了。
有很多英雄是用拚命的打法換來了最後的勝利。
牛保才是用自己身體連通了電線,使上級知道了被襲的情況。
牛保才
歐陽代炎在雙腿被炸斷後,毅然滾入敵中拉起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
歐陽代炎
我們都熟悉的黃繼光烈士用身體堵住槍眼才換來隊友的突襲拿下碉堡。
黃繼光
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數不勝數。
最終我軍以傷亡1.15萬人的代價保住了大部分的陣地。而「聯合國軍」也傷亡了1.5萬人,且自此留下陰影,再也不敢發動營以上的戰役了。抗美援朝戰爭自此迎來了終章。
抗美援朝3大戰役 篇4
1長津湖戰役
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中發生在長津湖地區的一場戰役。長津湖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3個軍,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與武器裝備世界一流、戰功顯赫的美軍第10軍,於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鮮長津湖地區進行了直接較量。
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紀錄,迫使美軍王牌部隊經歷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這次戰役,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志願軍在東西兩線同時大捷,一舉扭轉了戰場態勢,成為朝鮮戰爭的拐點,為最終到來的停戰談判奠定了勝利基礎。
2金城戰役
金城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的第三階段,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次戰役。此役中國人民志願軍殲敵5.3萬餘人,將南朝鮮軍4個師打殘,收復陣地160餘平方公里,有力地配合了停戰談判。
3飛虎山阻擊戰
飛虎山阻擊戰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一次戰役,志願軍第38軍112師335團阻擊敵人,為志願軍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42軍、第50軍、第66軍在朝鮮戰場西線部署形成包圍之勢贏得了時間和戰機,讓擁有大量飛機、火炮、戰車的「聯合國軍」陷入了我軍的「誘敵深入」計劃。
C. 血戰三所里的電影名字叫什麼
《彭德懷元帥》
彭德懷元帥》是由宋業明執導,董勇、楊童舒、唐國強、羅鋼、劉勁、王伍福主演的重大革命歷史電視劇。該劇於2016年5月20日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播出。[1-2]
該劇以彭德懷生平經歷為主要內容,從平江起義、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建國後的抗美援朝、廬山會議,塑造了一個血性、正直、一心為民的彭德懷。[3]
2018年4月3日,在第31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暨第25屆電視文藝星光獎頒獎典禮上,獲得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優秀電視劇大獎。
D. 38軍血戰三所里第幾集
題主應該說的是電視劇跨過鴨綠江,38軍血戰三所里在第六集。
E. 抗美援朝戰士這個小小舉動,讓一屋子「戰斗英雄」避開了美軍轟炸
郭興運的犧牲,換來了南朝鮮軍俘虜對於武陵橋周圍布防的供述。張魁印得到了一個重要情報——因為地處後方,關鍵的武陵橋敵軍只有一個連駐防。
以多打少啊,那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張魁印的心裡,這個任務已經是手拿把攥了。
一直有一種說法,38軍的突擊部隊一路上沒有和後方進行過聯系,讓包括彭德懷總指揮在內的總部首長們緊張了一晚上。
實際上並非如此。在攻佔暮灘里之後,張魁印立即向總部發出了准時趕到武陵橋的電報,隨即按時發起了對武陵橋的攻擊——事實與傳說的差別就是志願軍總部擔心的時間是一晚上還是半晚上而已。
對張魁印來說,唯一的懸念是協防的美軍在武陵橋旁部署了兩具大功率探照燈,給潛水炸橋的中國偵察兵構成了巨大威脅。張魁印馬上布置神槍手摸到射程內連續射擊,將探照燈打滅。 敵軍在夜暗中狂叫「探照燈!探照燈」的聲音,通過 滿健 的演繹,成為了電影《奇襲》的經典。
奇襲武陵橋的戰斗取得了極佳的效果,志願軍發起總攻之際,南朝鮮軍忽然發現後路被斷,面對前方潮水一樣沖鋒上來的志願軍步兵,南朝鮮軍第二軍團一天之內就崩潰了,德川落入我軍手中。
第二軍團後來被恢復,但在五次戰役中再次被打崩,恨鐵不成鋼的李奇微惱怒地取消了該軍團的番號。南朝鮮軍劉載興中將氣急了,竟然去踢美軍司令部的門,在美韓關系中難得地硬氣了一把。
第二軍團的覆滅,讓美軍西集團和東集團之間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缺口。還在東京吃生魚壽司的麥克阿瑟猛然驚醒,意識到志願軍從這個缺口涌進來,會輕易切斷美軍東西兩集團的補給線。這是一個十分可怕的結果,沒了炮彈和汽油,難道讓美國兵拿大刀和中國人拚命嗎?
說自己是老兵,因為滿健此前參加了入朝之後的第一次戰役。他回憶,在部隊即將入朝的時候,宣傳隊的80人中,只保留了30名年輕力壯的,其餘「老弱病殘」則都被精簡在了輯安。
滿健屬於文藝兵,他們本是非戰斗人員,但戰鬥打響後,前面戰斗越打越激烈,很快便要求後方各部門迅速抽調人員加入戰勤工作。所謂戰勤,指的是執行搶救傷員、看管俘虜、運送彈葯等二線任務,一旦前線吃緊,他們也要補入戰斗序列。滿健也被選中了,他和一名女兵、一位老兵組成戰斗小組,由那名老兵帶領上了前線。
「第一仗您怕不怕?」我問滿老。
「第一次上戰場是強渡清川江,子彈從頭頂上嗖嗖飛過去,說不緊張是假的,但是,當時清川江岸邊全是我軍的部隊,吶喊著在暗夜中一起向前沖去,我在中間也感覺不到害怕了,也跟著吶喊往前沖。「滿老道,」過江之後,我們一口氣往前沖,竟然跑了20幾里,沖到一個小村鎮里,實在跑不動了,黑暗中我看到路邊上似乎有個台階,便坐在那裡,想緩緩神。 這時候,一輛我軍卡車從我們面前駛過,車燈照到我,我借著燈光向旁邊一看,冷不丁看到,我身後坐的不是台階,而是一名美國兵的屍體,已經凍硬了! 」
112師突破清川江後,一直打到飛虎山,在那裡和增援上來的敵軍打成了膠著之勢。
女戰士也多編入了戰勤人員的序列,把傷員抬下火線,而滿健他們則直接沖到火線上把傷員背下來,有時,背下來的則是烈士遺體。
據說,陣亡比例最高的,便是第一次上戰場的新兵,因為他們還不了解什麼是戰場,而戰場不會給他們後悔的機會。滿健是幸運的,他回憶突破清川江後,看到江的對岸敵軍掩體都被前面的部隊炸塌,陣地上的敵軍非死即逃,已經沒有力量阻擊後續的志願軍了。
這次作戰,因為滿健積極勇敢地完成任務,那名帶領他們的老戰士匯報了他的作戰表現,當第二次戰役部隊進攻德川的時候,滿健已經被委任為一個戰勤小組的組長了。
雖然被櫻花樹下的溫柔消磨了銳氣,作為一名沙場老將,麥克阿瑟的戰爭嗅覺還是靈敏的,看到德川陷落,他幾乎立即明白了勝利已成泡影。盡管搞不明白志願軍從哪裡殺出來的,但依然果斷下令西線美軍,也是主力的第八集團軍各部迅速向順川、價川方向全速撤退。而已經抄到美軍背後的志願軍部隊則搶先一步控制了三所里、龍源里、書堂站等一個個隘口,對試圖突圍的美軍迎頭痛擊。
倉促中美軍試圖以土耳其旅填塞南朝鮮第二軍團留下的大缺口,結果該旅幾乎全軍覆沒,大批西亞官兵成了中國人的俘虜。
志願軍在150公里的漫長戰線上發起了全線攻擊。
這一仗造就了松骨峰的血戰,也造就了38軍「萬歲軍」的威名,還有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
實話說,幾十年後恐怕頗有一些人會覺得,萬歲軍的得名多少有一些宣傳的意味吧——仗打得不錯,總要豎個典型。而也就是在這次志願軍老戰士的采訪過程中,我們對這一戰有了新的認識。這並不僅僅因為老兵們有更加真切的敘述,還有搜集素戰時珍貴材後得出的結論。
盡管技術層面的原因使這些影像並不那麼清晰,但這一切讓我們知道,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的油畫並非虛構,真實的戰場上中國人的戰績更加輝煌。
我們曾經打出如此精彩的勝利,萬歲軍名不虛傳。
這一戰給當地永遠留下了 「鞭笞者山谷」 的諢名。盡管美軍第八集團軍大量官兵最後終於覓路逃出,但他們的重型裝備幾乎都丟在了志願軍的包圍圈中,失去了重炮和坦克的掩護,美軍便成了沒牙的老虎,只能一路放棄平壤等重鎮,向南潰退。
第八集團軍總司令,被巴頓稱為「牛仔小子」的沃克中將在後撤途中翻車身亡,不過他在最後時刻下達的一條命令倒是很有價值——他請求美國空軍迅速出動,炸毀包圍圈中被中國軍隊繳獲的各種車輛、火炮乃至飛機。
這一行動十分奏效,志願軍總部很痛惜地寫下報告,稱繳獲的車輛「十不存一」,否則,如果出現志願軍開著霞飛或者謝爾曼坦克追擊美軍的情景,美國人的面子就太不堪了。
然而,這樣的轟炸也給正在執行戰勤任務的滿健帶來了極大的考驗。
戰勤任務本身就險象環生。滿健曾向筆者回憶一次送彈葯上前線的情景:「我們的車傷員下來,得知前線彈葯奇缺,立即裝滿一車彈葯,我押車往上送。走到隘口,一個流動哨告訴我們停車,剛才離去時兩邊的山頭都在我們手中,現在右邊的山頭已經失守了,前面已經是封鎖線。我一聽,感到如果彈葯送不上去,左邊的山頭只怕也會失守,便和司機商量怎麼辦。我們一想,情況緊急,現在已經是黃昏,這個封鎖線只有一百多米,沖一下幾秒鍾就過去了……」
就這樣,兩個人一輛車,開到最大油門,猛沖封鎖線而去。大概沒料到中國人會打得這么直接,美軍機槍手的槍口稍微高了一點,一排子彈正打在 汽車 左側路邊的山崖上,飛蹦起來的碎石打進了駕駛室。
「低一點,我們就完了。」滿健道。
不過,這車彈葯來的太及時了。戰事緊急,車子停下來不及等分配彈葯,各部派來接彈葯的人員已經把車給圍上了,如同搶劫一樣奪了彈葯就走。
陣地終於穩住了,沒有被敵軍突破。
而敵軍緊急趕來的轟炸機,給滿健帶來更大的考驗。當時他奉命帶幾名衛生兵護送一百多名傷病員後撤,眼看敵機肆虐,他果斷將傷員藏進了一所倖存的朝鮮房屋中。此前,滿健從前線向下搶傷員,已經數日未眠,安頓好傷員後,便坐在門洞里,准備打個盹。
或許因為過於疲勞,滿健的打盹一下便睡得深沉。好不容易睜開眼睛,卻聽到一個大嗓門在高聲喊叫,還有幾名傷病員也在躁動地叫著什麼。
這是怎麼回事?南朝鮮的特務來了?
滿健下意識地左右尋覓,卻只看到屋外不遠處一架美軍飛機正在斜飛而過,飛行員還在微微側著頭,彷彿在尋找目
第二次戰役過後,38軍繼續向前,一直打到平壤以南。休整的時候有兩名政治保衛幹部來找滿健。
那個時候志願軍官兵內部有句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政治幹部來談話。」一進去,本來也認識,算是半熟人,對方卻把臉一板,告訴滿健 「要老實,對問題想清楚了再回答」 。這種氣氛讓沒有過這種經歷的滿健不免心裡打鼓。
於是對方便問你某某日在干什麼,某某日在做什麼……滿健一一作答,也想不出來當時自己做過什麼違反紀律的事情。
忽然,保衛幹部把桌子一拍,大聲叫道——就是你了!
滿健愣了——什麼事情就是我了?我怎麼了?
事後他才知道, 這次談話原來和二次戰役他帶的那批傷員有關。
從前線撤下來的這批傷員主要是重傷員,大多是連排級的戰斗骨幹。戰勤人員巧妙地給炕燒了火又很快滅掉,既避免被敵機發現,又讓傷員能睡得暖和舒服。在滿健等人的精心照顧下,他們已經開始恢復元氣。
但是,這些沙場老兵也有沙場老兵的問題,那就是對戰場有自己的理解,而且很多人執拗得要命。
這一次就是這樣。一名腰部負傷的連長醒過來一看周圍就暴怒起來,他指責護送的人員不懂打仗,把這么多人集中在一個屋子裡密度太大,如果敵人投彈,就全報銷了。這位連長一說,旁邊的幾位也跟著附和起來,講要防空就得疏散,一個屋子放一兩個人還差不多。七嘴八舌,越說越激動。
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見,認為如今這種狀態,要防空就要依靠隱蔽,如果貿然出去暴露目標,那和找死無疑。萬一被打中,算是大家一起倒霉好了。
雙方都是帶兵的,身上暖和了就有了吵架的精力,吵著吵著那位連長失去了理智,居然要自己爬出去找隱蔽部。
滿老在70年後還記得自己那時的惶恐,對方是戰斗英雄還是傷員,自己要照顧好他,不能硬攔著。但聽他的……這么冷的天,爬出去肯定就凍死了,這怎麼能行?
沒辦法,當時21歲的滿健只好一個一個安撫,但是按下葫蘆起了瓢,又有別的傷員以各種理由往外擠,還有的竟然想回部隊。
這個時候,滿健因為在門口,對周圍的環境很清楚。他看到美軍的飛機滿天飛(為了炸自家裝備范登堡也算投入血本了),這個時候出去實在不是好主意。所以他堅決地進行阻止,用身體在門口堵住,防止傷員們出去。
好說歹說沒人聽,最後他也急了,大聲喝止住要往外去的傷員,開始批評他們——你們要是出去,不是把這一屋子的人都暴露啦?你自己要犧牲,還要連累這么多戰友!
有意思的是,剛才好好說沒人聽,現在吼起來倒是鎮住了這幫驕兵悍將。終於有個受傷的教導員出來說話了,講你們看看,人家手腳都好的,在這里陪著咱們,他都不怕,我們怕什麼?大不了炸彈來了一起死。
傷員們中很多就是滿健這樣的戰勤人員從火線上背下來的,被這樣一說,好像也覺得不好意思,於是慢慢安靜下來。滿健依然坐在門口,意思是敵人要掃射,我第一個給你們擋著。美軍飛機的主要任務是炸公路上的車輛,這里朝鮮的破房子稀疏錯落,要是看不出有人,一個一個炸起來也挺麻煩,美國人也沒那個閑心。
屋外美軍炸彈的爆炸聲響成了一片。地面一次次震動中,遠處忽然傳來一連串的巨響,火光把窗戶都照亮了。有人看向那個方向,發出一聲驚呼:「隧道……」
那邊有一條隧道,輕傷員臨時放在了那裡,還有一些物資。炸彈爆炸不會燃起這么大的火焰,一定是那裡被擊中起火了。事後查明,當時有輕傷員出入隧道口被敵機發現,用一排火箭彈炸塌了隧道的入口,我方人員傷亡甚大。
大家慢慢相覷,有人暗嘆一聲:「小同志救了我們的命啊。」
滿健依然不緊不慢地照顧他們,安排人員將這些傷員安全地後送丹東,順利地完成了任務,自己再上前線。
滿健老九十作詩曰:「人生九十龍變蟲,回憶叢中覓行蹤。忽聽有人高聲問,誰家丟了老頑童。」這份性格端的難得!
政治幹部找滿健談話,便是這些傷員引起的,他們到達丹東後,集體為滿健請功。不過當時戰事紛繁,他們也不知道這位「小同志」是哪個單位的,叫什麼名字。是政治部查看記錄,才推測出是滿健,於是派人前來核實。至於「要老實」雲雲,純屬政治幹部和小同志開玩笑。
根據傷員們的請功申請,加上對滿健在第二次戰役中的綜合表現評定,最終組織上決定給滿健記大功一次。
政治部給滿健看了傷員寫的信,滿健問我能不能保留它呢?對方說不能,因為這封信要入檔案,你只能看看。戰友情誼,滿健便把這些來信傷員的名字一一記錄下來,作為永久的紀念。
這份紀念品還帶來了一個小插曲——運動時代滿老也受到沖擊,有些過激分子直接將他指責為「美國特務」。打美國鬼子的美國特務實在少見,滿老不欲和他們計較,而他們卻變本加厲,把滿老的家給抄了,抄出了這份名單,如獲至寶,硬說是他手下的美國特務名單。
等他們核實一個被罵回來一回,滿老終於忍不住了,憤懣地告訴他們: 「這些人每一個都是抗美援朝戰場上的英雄!都為祖國流過血!」
滿場肅然,不知道「美國特務」滿老哪裡來的這么多英雄朋友。
說到這次記大功(還有另一次記大功),滿老並沒有細談,他說得更多的,是張魁印怎麼炸了武陵橋。
如果說第二次戰役中美韓軍的崩塌如同一局多米諾,武陵橋就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塊骨牌。也正因為如此,志願軍總部對這次具有特種作戰性質的作戰十分重視,1958年,在總參二部部長劉少文的關心下,決定根據這次戰斗拍攝一部軍事教學片。
在當時的38軍副軍長羅崑山點名之下,「筆桿子」滿健被抽調到創作組,與偵察處長魏德才成了主力編劇。在滿健的建議下,這個片子與八一電影製片廠合作,以故事片的形式拍紀錄片,引起了很大反響。後來著名的軍事電影 《奇襲》 便這樣出爐了。
值得一提的是《奇襲》這個電影竟是有兩個版本的,第一個版本叫做 《奇襲武陵橋》 ,主要還是軍教片,深受部隊歡迎,其中有個獨特的理念,是「兵演兵,官演官」,所有演員都是志願軍老戰士,甚至裡面師長的角色乾脆把羅崑山副軍長抓來客串。
至於電影《奇襲》,則是八一廠看過《奇襲武陵橋》後感到很好,又請專業演員拍了一回,1960年公映,雖然影片不可避免帶有那個時代模式化,高大全的人物塑造套路影響,但因為富有傳奇性,在那個文化匱乏的時代也深受大家的喜愛。
至於滿健自己對這一仗的回憶,除了搶救傷員立功以外,還有一件事便是「浪費了幾千斤高粱米」。這件事細問下來原來是這樣的——
滿老在返回前線後途徑三所里戰場,只見到處丟棄的美軍車輛依然隨處可見,成為我軍勝利的見證。大家看了都心中暢快,而周圍到處都是美軍丟棄的各種武器,隨手一摸便可以撿到卡賓槍,裡面還頂著子彈。滿健和戰友們撿到卡賓槍便對空鳴槍慶祝,一路撿一路打,高興極了。而「三反五反」的時候他檢討自己:「那一發子彈值好幾斤高粱米,那一晚上,我們肯定浪費了幾千斤高粱米……」
快樂之外,也有沉重。
戰斗中滿健隨同戰友突入了一個美軍放棄的前線指揮所。他回憶映入眼簾的首先是一座被打壞的電台,對面則是一名被我軍擊斃的美軍電台兵。
而進入隱蔽部,確定周圍沒有敵軍抵抗之後,滿健注意到裡面一張桌子上放滿了文件。滿健是學過英文的,所以他好奇地拿起來看看,希望能繳獲什麼有價值的情報。結果發現,這些所謂的「文件」,其實都是美軍家屬從國內寄來的家信。他有些意外地在這些信件中看到很有一些在封口處有著口紅的印跡。
或許是繪畫造就的藝術氣質,滿健忍不住翻讀起了這些信件,讀後深感觸動。
那些帶有口紅印的信件,都是美國士兵的妻子或情人寫來的,而沒有口紅印的信件,則是他們的父母寫來的。
幾十年後,談起這段經歷,滿健老似乎欲言又止。探尋之下,老人說出了一段或許深藏多年的感慨——讀完這些信件之後,他信步走出隱蔽部,向後山一轉,忽然看到就在下坡的雪地上,倒著一片美軍官兵的屍體,這些屍體幾乎都是背部中彈,明顯是在奔逃中被我軍擊中的。
「這裡面,不知道有誰,便是那些帶口紅印書信的收信人呢。」老人的嘆息中,忽然帶了一絲悲憫。
向前看,殘陽如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