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部影視作品後期的聲音和畫面是怎麼處理的
熱愛電影的人們曾經說會說去掉聲音的電影是無聲電影是一種藝術,但今天的我們要說沒有畫面的電影也同樣是藝術的,那是來自聲音的藝術!電影藝術語言的發展,隨著電影技術與藝術手段、方式以及電影傳播手段、方式的不斷豐富而豐富。在卓別林的時代里電影是無聲的,穿插在幕間的字幕是那時唯一的語言;錄音技術的發明,導致了有聲電影的出現。 有聲電影的成功,讓無聲片時代的字幕被演員的對話或獨白代替;讓樂隊現場伴奏(伴唱)被精心製作的音樂代替;甚至出現了人的腳步、呻吟、哭泣,動物的叫聲,以及風聲、水聲、雷聲、雨聲等音響效果。 如今電影中的聲音在影視藝術作品中已經有著和畫面同等重要的地位了,有時甚至還會超過畫面的重要性成為影視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電影聲、畫之關系,越來越出現變化無窮的境界,新的聲畫語言組合方式也因而不斷被電影藝術家們推出。影視藝術作品中聲音和畫面的關系主要有三種:1畫面佔主要地位,聲音烘托畫面。2聲音佔主要地位,畫面烘托聲音(音樂電視、音樂題材的影片)。3聲音與畫面同樣重要,誰也離不開誰。影視藝術作品製作時賦予畫面與聲音的關系大致也分三種:1聲畫同步。2聲畫對位。3聲畫分立。
曾經在一段很長的時間里,畫面與聲音基本處於同步狀態,畫面要表達的主題、基調正是聲音表達的主題、基調;聲音所展現的情緒、情調也與畫面要展示的情緒、情調如出一轍。聲畫同步的處理手段是影視藝術作品中最常用的處理手段之一。聲音在其中產生的效果多半是一種烘托的效果。在故事性較強的影視藝術作品中它可以強化藝術效果,幫助畫面來共同烘托、渲染主題。如陳凱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的王志文飾演的老師給小春上最後一刻的片斷和影片最後的車站相遇片斷。其中在最後一課片斷中,衣著整潔的老師坐在琴旁為小春伴奏,兩個人沉浸在樂曲中。配合著音樂,觀眾看到了兩人即將分離的不舍、老師對小春的愛和小春在音樂道路上的潛力和希望。在影片最後車站相遇的片斷中,小春因為領悟到父愛的珍貴在火車站大廳里激動的拉響了小提琴。帶有感恩色彩的琴聲配合小春帶著淚水的臉以及中人激動的表情共同把影片推向高潮。在紀錄片中,聲畫同步可以體現真實感(聲畫同期錄制)。這樣的例子很多,如《神奇的地球》中播出過的《最後的蒸汽機火車》。本片講述的是當地最後一列蒸汽機火車即將退役時最後一天的紀錄。用膠片拍出的畫面帶著與眾不同的溫暖的褐色調子,頗具老照片的情調。進站時火車周圍包裹的濃濃的白色水蒸氣和蒸汽機火車特有的轟鳴聲讓觀眾被感真實。
電影聲畫藝術語言中,同樣也出現了聲畫不同步的方式,這種不同步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聲畫分立;二是聲畫對位。聲畫分立,就是影片的聲音與畫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邏輯展開,聲音與畫面的關系是各自獨立、互相補充,若即若離。在聲畫分立之時,聲音一般不會來自畫面之中,而以畫外形式出現,但在總體情感、情緒上,又有一種相互映照的關系。而聲畫對位,意味著聲音與畫面在情感、內涵、情緒、情調、氛圍、節奏恰好是錯位、對立的,形成很大反差的。正是由於聲音與畫面的差異、對立、錯位、相反,才更有力地形成一種對比和對照,從而用一種反差的方式更強有力地表達出正面的意義、價值。 聲畫分立的例子有:陳凱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的擦拭樂譜片斷。擦拭樂譜片斷中的畫面是小春一邊擦樂譜一邊在心中想著譜子上的音樂。同時一段激動人心的小提琴曲響起,這音樂像是從小春的心裡和粘滿灰塵的譜子里流淌出來的。這段畫面和配合它的音樂告訴觀眾小春領悟了老師這種教學方法的用意,並且在音樂方面得到了提高;又如我國影片《人到中年》里,女主人公陸文婷在昏迷中,似乎感覺自己正在一個無限的荒漠上艱難攀行,畫面上陸文婷在荒漠上攀行,這時作曲家從畫外插入了一段"無字歌",這段音樂情感哀怨、憂傷,同時又有掙扎奮斗的情緒在其中。聲畫對位的例子有:如某影片中背景是十分優美的音樂畫面卻是法西斯在殘暴的殺人。還有影片《老井》中,那個女瞎子凄凄慘慘的演唱與周圍圍觀人們的鬨笑形成巨大反差,為影片增色不少。
在製作影視藝術作品是會用到很多不同的剪接手法,它們是在影視藝術作品中建立畫面與聲音關系的途徑。主要的剪輯手法有:錯覺蒙太奇、敘事蒙太奇、表現蒙太奇、平行蒙太奇、對比蒙太奇、復現蒙太奇、交叉蒙太奇、象徵蒙太奇、聯想蒙太奇、叫板蒙太奇、擴大與集中蒙太奇、過去與未來蒙太奇、加敘加議蒙太奇、風格化蒙太奇、聲音滯後蒙太奇、聲音提前蒙太奇等等。其中畫面的剪接可以通過聲音的過渡輔助完成,聲音和畫面剪接的相互呼應、相互協調可以推動故事的發展,提升作品的藝術性。如《勇敢的心》中主人公得知自己的妻子被貴族害死回去報仇。他殺死第一個士兵時影片用了一連串的風格化蒙太奇,把一些微小的細節聲音放大來表現主人公的仇恨、動作的干凈利索。在影片的尾聲主人公被處死時他大喊"freedom"。他的喊聲也進行了風格化處理,是整個場景更具震撼力。還是這部影片主人公被處死的場景,圍觀行刑的人們因為目睹殘忍場面而發出的聲音幫助用錯覺蒙太奇處理過的畫面產生更逼真的效果。總之,聲音表現力的運用給電影蒙太奇展開了廣闊的天地。在聲音與畫面、聲音與聲音的組合上,有著豐富的待發掘的藝術表現潛力。電影有了聲音,電影語言就從單純的視覺語言發展為遠為豐富的視聽語言。
聲音的運用豐富並擴大了電影的時空。就視覺而言,觀眾只能看到銀幕上出現的空間,而就聽覺來說,觀眾完全可以聽到不出現聲源的聲音。這樣,就使得電影藝術作品中的場景、氣氛得到無盡延伸。我認為聲音在影視作品中的重要性還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揭示主題思想、奠定影片風格、創造意境。屬於電影聲音范疇中的電影音樂所具有的揭示影片主題思想、奠定影片風格、創造意境的功能。歡樂、喜悅的畫面,便伴以歡樂、喜悅的旋律;悲傷、憂郁的畫面,便伴以悲傷、憂郁的樂曲。影片《辛得勒的名單》反復出現的憂傷的曲調揭示了當時社會的恐怖氣氛,以及主人公竭盡自己所能去救助猶太人但卻阻止不了每天都有猶太人被殘忍的殺害的事實。影片《那年夏天寧靜的海》中從頭到尾都有一個優美平靜的曲子作為鋪墊。通過這種音樂我們能感受到影片中兩位聾啞主人公無聲的、浪漫的愛情,對沖浪運動充滿韌性的執著追求;同樣我們也能感受到從音樂中吹來的席席海風,以及海水咸鹹的味道。黃貽鈞為影片《小城之春》所寫的音樂,風格和語言與影片結合得很貼切,還運用畫內音樂的辦法,演唱了民歌。有一種純正的中國風格。
2.抒情功能、推動劇情發展。音樂的抒情是音樂最具感染力的功能。在影視中的音樂更充分的展現了這一功能,並且可以推動劇情的發展。我們經常能看到影視作品中的親人、戀人、朋友久別重逢時響起的一段段煽情音樂。這時的音樂不但展現了抒情功能還把故事情節推向高潮。
3.塑造人物形象。影視藝術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不但通過演員的外形、形體語言、台詞等來塑造,在人物聲音方麵塑造形象也時非常重要的手段。尤其是在中國的武俠、神話作品中,聲音是非常重要的塑造人物的手段。豬八戒的聲音象是從鼻子里哼出來的;悟空說話快;醜陋的妖魔鬼怪說話的聲音十分刺耳;佛祖的聲音永遠是洪亮的,武俠片中鶴發童顏的大俠多半也是這樣的。
4.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激發觀眾的聯想。懸疑片中經常用恐怖的音效來吸引觀眾的注意,激發他們的想像。
總之,影視藝術作品中的聲音已經不僅僅是代替字幕、代替現場樂隊的作用,聲音幾經成為影視藝術語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視作品中的聲音同樣帶給我們藝術的享受。
2. 電影聲音的聲音特性
有聲電影的空間是由光和聲音塑造的。攝影機的工作原理是藉助於光、透鏡及感光膠片,把現實中的三維信息以紀實的方式輸入到二維平面上,再投影在二維銀幕上,造成三維的視覺運動幻覺,錄音機則可忠實地紀錄和還放空間里的聲波(直達聲、反射波、衍射波等)。單聲道的錄音系統可以忠實地體現聲音的距離、縱深運動等空間特徵。立體聲系統還可以體現橫向運動。因此它大大增強了銀幕上二維影像的立體幻覺。例如,杯盤的碰撞聲不僅是簡單的音響效果,它還描繪了聲源所處的空間,並且傳達了使用者的情緒狀態。聲音的全方向性傳播的特點及人耳全方向性的接收形成一個無限連續的聲音空間,因此在事件或敘事空間以及超事件或超敘事空間中,聲音沒有畫內畫外空間之分,只是聲源有畫內畫外之分。
聲音體現的空間有:事件或敘事空間、超事件或超敘事空間、非事件或非敘事空間(如解說詞或評價性音樂)。在事件或敘事空間中,看不見的聲源的聲音可形成極其豐富多變的空間變化,並創造出各種情緒氣氛。 聲音的時間關系有 3種:放映或觀看時間、事件或敘事時間、觀眾欣賞的心理時間。放映時間與事件或敘事時間完全同步的時間叫做實時的時間,如多機位拍攝的一場實況演出。在故事片中很少有真正的「實時」影片。美國影片《正午》是罕見的一例。它的故事是假設發生在1小時45分鍾之內的,放映時間亦為1小時45分。放映時間與事件或敘事時間的不同步(如在90分鍾的放映時間內表現了20分鍾的事或2000年的事),構成觀眾的獨特的心理時間。由於電影作品的時間是以1/24秒為最少時間單位的連續流程,因此它的心理時間更像音樂作品的欣賞時間,而不像戲劇的欣賞心理時間,更不像小說的閱讀心理時間。
構成欣賞心理時間的可變因素是事件或敘事的時間。在這一時間范疇內,聲音可以表現為現在、過去、將來3個時態以及這3個時態的各種同時性結合,如在蘇聯影片《湖畔奏鳴曲》中,醫生在樹下休息時,過去(閃回)的聲音與現在時態的遠處的雷鳴聲同時出現。
聲帶上一段時間連貫的聲音(如對話)和時空不連貫的一系列畫面結合起來,可以造成時空不連貫的幻覺,也可以造成時空連貫的幻覺,這是好萊塢電影中對話場面的正拍/反拍模式的依據。
一個聲音可以通過重復來獲得戲劇性的效果。例如在美國影片《邦妮和克萊德》中,破產的農民用手槍打已經抵押出去的農舍的玻璃窗,這聲槍響出現在兩個連續的鏡頭中(射擊的鏡頭和玻璃窗的鏡頭)。
一個聲音可以把兩個不同的時空聯系起來。例如,在蘇聯影片《這里黎明靜悄悄……》中,戰爭時期的女戰士聽見的一聲布穀鳥叫與十幾年後和平時期另一個姑娘抬頭聽見這一聲布穀鳥叫的鏡頭接在了一起,從而把兩個時代緊密聯系起來做了鮮明的對比。 認識的發展 有聲電影出現之初,無論是創作實踐還是理論對聲音的認識是局限的,因此出現「視覺為主論」。這種觀點產生的原因有兩個。一方面是歷史的,即認為有聲電影是無聲電影的繼續,視覺畫面加上了聲音,而電影應是視覺媒介。因此,德國電影理論家R.愛因漢姆提出了有聲電影的「存在本身是否合理這樣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對電影本身認識的角度問題。一般都認為攝影機高於錄音機。德國電影理論家S.克拉考爾是這一觀點的代表,他在《電影的本性》一書中提出:「視覺形象在其中(指電影)占首要地位時,它才是符合電影的精神的。這個要求是合乎情理的,因為電影的最獨特的貢獻事實上無可置疑地是來自攝影機,而不是錄音機。」
有聲電影經過60年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電子-感光傳播媒介系統的形成與發展,使人們不再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繼承性來認識有聲電影,不再認為電影是視覺畫面加上聲音,而認為電影藝術的視覺與聽覺效果同時共存、相互作用、互為依存。本體論的觀點也改變了,認識到無聲電影的最獨特貢獻來自攝影機,無線電廣播(電聲學)的最獨特貢獻來自電聲收錄還放設備,而有聲電影使用的工具則是攝影機和錄音機。由此出現了視聽相對平衡的觀點並進一步產生了視聽結合(或稱聲畫結合)的觀點。由此許多以視覺為主的聲音術語也隨之起了變化。例如,過去把不出現在畫面上的聲源發出的聲音稱為「畫外音」。之後認為,一個空間的聲音是不受畫框限制的,聲音不能以人眼看見與否,而應以人耳聽見與否作為分類標准。一個人聽見一種音樂往往引起要看到聲源的願望,但是,一個人能聽見自己的聲音,卻看不見自己。 有聲電影是對外部世界的視聽感知。人的視覺感官和聽覺感官以不同的方式互相配合起來感知外界(當然還有嗅覺、觸覺和味覺等感官)。人眼的視網膜感受的是光波,它有一定的視野(角度),瞳孔可以調節光通量,兩眼的視差可以判斷物體的距離和大小,並可以辨別色彩。人耳不同於人眼的功能,人耳的耳鼓可以接受全方向性的聲波(聲音信息),沒有固定局限的角度。只是兩耳在接受聲波時有一相位差,所以人的聽覺世界在任何時候都是一個無限連續的聲音環境,而同時又可以辨別出聲源的方位、距離和運動方向,但不如視覺那樣精確。電影的攝影系統和錄音系統可以模仿人眼和人耳的功能及其相互的配合作用。這是聲畫同步概念產生的根據。
光波(即電磁波的可見光譜)的速度為每秒30萬公里,聲波的速度為每秒 340米,人的視覺神經的傳遞速度為每秒1200~1400米,人的聽覺神經的傳遞速度為每秒 800~1200米。光波與聲波之間的速度有差別,視聽神經之間也有一差別,這構成極其復雜而豐富的視聽關系。
例如,電影作曲家們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他們脫離了畫面,按要求譜寫一段15秒長的音樂,但是在混錄時,對著銀幕上的動作演奏時卻感到音樂的節奏快了。反之,一段動作性極強的段落取消了同步的聲音就顯得慢了。這種對所有的觀眾都產生同樣的效果的現象稱做視聽生理-心理效應。視聽效應是視聽結合的最低層次。美國導演A.希區柯克的影片所依靠的主要是視聽效應。
人憑生活經驗的積累獲得一種肌肉運動的記憶,搖鏡頭、仰俯拍都能引起一定的似動感,這和空間感、方位感、運動感結合能產生強烈的身臨其境的感覺。例如,在銀幕上處於陰影里的一張臉突然大喊一聲時,觀眾會感到那張臉亮了一些。這是因為聲音引起觀眾把視點聚焦在陰影下的那張臉上,瞳孔重新做了調整。
又如,銀幕上傳來看不見聲源的聲音,引起銀幕上的人把頭轉向左方,於是觀眾就產生那聲音確實來自左畫外的幻覺。如果那個人物進一步把頭移向畫框左側,畫框右側是空的,這時觀眾就會把視線中心移到畫框左側的那張臉上,結果形成觀眾視野右半區落在銀幕的左半區,而視野的左半區卻落在左畫框外,於是形成強烈的畫外空間感。。這不僅涉及觀賞者的文化水平,而且還涉及觀賞者或創作者的民族或地域的文化特徵。
光影、色彩的飽和度和聲音、尤其是音樂性的聲音有著微妙的心理關系,因此在電影中所考慮的是視聽結合的飽和度。例如感情強烈的音樂可以使一片白雪茫茫的畫面達到飽和,而色彩達到飽和的影像可以不需要音樂的加強。又如,笛子的高音區的音色可以給視覺畫面鋪設一層凄涼的色彩。色彩同樣亦可改變音樂的情調。
聲畫結合亦可借用多聲部變調音樂的對位。例如,美國影片《勝利者》在聖誕節槍斃逃兵的段落,使用了聖誕節的抒情節日歌曲與視覺上跳躍的槍斃逃兵的場景對位的手法,不僅造成了反戰思想強烈沖擊的效果,而且給那悠揚的音樂蒙上了一層悲慘的色彩。
另一種對位的方法是造成視聽反常的現象,以引起觀眾的思考。例如,聲帶上傳來原子彈爆炸及沖擊波的聲音,但是銀幕上卻是一片寧靜的景象,從而使觀眾產生疑問:是否爆發了一場原子戰爭?
3. 電影中聲音與畫面的組合方式有哪幾種各有什麼特點和作用
聲畫同步、聲畫對位、聲畫並行、聲畫對立、聲畫分立。
1、聲畫同步:
即聲畫統一,表現為音樂和畫面緊密結合,音樂情緒與畫面情緒基本一致,音樂節奏與畫面節奏完全吻合。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復合觀賞性,兩者組成有機的統一體。音樂強調了畫面提供的視覺內容,祈禱烘托、渲染畫面作用。
他可以以同一種持續進行的聲音為紐帶,把一系列表現不同場景、不同內容的畫面組接起來、構成自成首尾的蒙太奇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