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港片中頻頻出現的「茅山道士」在歷史上有真實原型嗎
上世紀80年代,香港電影曾開創出被稱為「靈幻功夫片」的新片種,這類以靈異鬼怪與功夫喜劇為主題的電影名噪一時,賣座的《僵屍先生》、《一眉道人》等影片,讓林正英飾演的「茅山道士」形象不得人心。不過港片中的「茅山道士」,當然只是電影言語描畫出來的藝術形象,想像成分居多。那麼老港片中頻頻呈現的「茅山道士」的真實原型究竟是什麼?
「茅山道士」與香港民間宗教文化
香港的民間宗教文化帶有濃厚的地域顏色,在正統的儒釋道三教之外,生動著喃嘸、六壬、茅山等中央教派的從業人員。他們不同於普通意義上的宗教神職人員,而被學界稱為「民間儀式專家」,他們的儀式混合了道教、佛教與民間信仰的內容,並帶有巫術成分。
在電影里,林正英頭戴黑色的瓦梁巾,鑲著帽正,身穿黃海青或對襟袍,正是在民間被俗稱為「喃嘸佬」的典型裝束,這種形象在當代香港廟堂中仍很常見。而影片中林正英行咒施符、劾鬼驅邪的情節,則是屬於另外一種「茅山師」的法術。
新界北部地域傳播的《道統永傳》中說:「其習或為黃冠羽士、或為告斗星巫、或演法茅山、或為設送邪煞,此各道巫,俱尊老君為道教之主。」
他們固然都號稱為尊奉道教的老君,但來源卻不一樣,黃冠羽士指的是道士,告斗星巫指的是術士,而演法茅山者與設送邪煞者,指的是巫師。三者本來界限分明,但在香港復雜的民間宗教文化背景下,教派之間互有雜糅,連當地人也無意去分清他們的身份異同。電影里的「茅山道士」理論並非道士,而是多重身份在角色組合後的產物。
「茅山道士」這個形象,打扮固然與「喃嘸佬」相同,並借用了道士的身份標簽,但主要表現的是行茅山法的巫師,民間稱他們為「茅山師」或者「茅山師傅」。這里說的茅山法,是民間巫法的一個流派,與正派道教的茅山上清派並不是一回事。
巫教中的「茅山法」
在民間,普通將茅山寫成「茆山」,或者「毛山」,他們的教派被稱為茅山教,20世紀30年代,人類學、民族學的學者在兩廣瑤山地域的調查中發現了茅山教,惹起了漢學界的留意。盛行於兩廣地域的茅山教,與福建的閭山教、湖南的梅山教等有很深的淵源,這些民間巫教通常被稱為「法教」,又稱作「師教」。巫教的行法者被稱為「師公」、「端公」,即古代文獻中所說的「師巫」,福建建陽地域的師公,更是自號為「巫流弟子」。
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在區別巫術與宗教時提出,「巫術是適用的技術,一切的動作只是抵達目的的手腕」,巫術是一種准宗教現象,但巫術(或巫教)不同等宗教。
巫教的師公們沒有宣揚經典與教義,而是控制方技巫術,為尋常百姓提供超驗性的效勞,在古代農業社會的社會生活中,他們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巫教是屬於中國傳統社會里士大夫文化、俗文化之外的神秘文化,其長期隱沒於底層社會,致使遭到官府的打壓。《大明律》中指出「凡師巫假降邪神、書符咒水、扶鸞禱聖,自號端公、太保……一應左道亂正之術」,以法律的方式遏止茅山法等巫術。
但在明代,還呈現了一部反映巫教作品的小說《海游記》,全稱《新刻全像顯法降蛇海游記傳》,書中試圖將巫教與三教並列,稱「自天地開辟之後,人民安業,以儒、釋、道、巫四教傳於天下」,反映巫教文化在民間社會的影響力。
在《海游記》中,閭山法與茅山法被以為是巫教中的正邪二派,書中描畫的閭山與茅山,均是神話世界之中巫法勝地,並非理論存在,當然也就不會是指道教中的茅山。
經過漢族移民的傳播,閭山、茅山、梅山等巫教也在南方少數民族間普遍傳播,在瑤族、壯族、侗族、仡佬族、畲族等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巫教佔領了中心部分,例如畲族的《開山祖圖》上就繪有其祖先「茅山學法」的內容,這也是宋代以來少數民族漢化的重要途徑。
道教茅山中的「上清道士」
而道教的茅山上清派,是指以江蘇句容茅山為中心展開起來的上清派。上清派第一代宗師是南嶽夫人魏華存,被譽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則是第九代宗師,他常居茅山,在此開設道館傳授《上清經》,使得茅山成為上清派的活動中心,茅山由此揚名。魏華存夫人於東晉興寧二年(364),初次將《上清經》授予琅琊王司徒舍人楊羲。
從興寧三年(365)開端的數年間,仙真們陸續降臨在護軍長史許謐的家中授道,一種全新的宗教思想體系,就在夜色下的神啟活動中降生。到了南朝,隱居先生陶弘景將茅山降授的內容搜集整理成《真誥》一書,嚴謹地記載了仙真留下的高尚華美的言語,司馬虛等西方學者將之稱為「茅山的啟示錄」。
那麼正軌的上清派道士應是一種怎樣的形象呢?
上清派是唐代道教主流,有茅山與天台山等支系。天台山道士應夷節的學道閱歷可視作上清道士的人生標桿,他7歲慕道,13歲出家學道,從15歲參受正一經籙開端,至32歲進受上清經法,獲得了唐代最高的道教法位。他的終身經過學習三洞經典,取得相應法位的過程,類似今天的學位制度,而與電影中行使驅鬼技藝的「茅山道士」大相徑庭。
因此,在六朝肉體史上具有重要位置的茅山上清派,與民間社會盛行的巫法茅山教,二者本無關聯,由於電影的強勢影響,才讓部分觀眾墮入混雜是非的尷尬境地。
古代小說筆記中的「茅山師」
此外,在歷代志怪小說與文人筆記中還記載了很多「茅山師」的故事,他們仰仗各種禁咒符術,可以治鬼驅狐,固然寫的是幽明兩界的奇聞異事,但其中更能折射人情世態,這或許是香港靈幻功夫片創作的思想淵源。不過,古代小說中控制茅山法的人指的就是師巫,有時分他們被稱為法師,當然不是指來自茅山的上清道士。宋代洪邁《夷堅志》記載,有一個行茅山法的俗人,「雖非道士」,但卻被裡俗百姓稱為「譚法師」
。話說在江西德興縣,有一老狐化作人形,變成黃老翁的樣貌,常去探望他在外耕田的兩個兒子,故事的結局令人唏噓,黃老翁被兩個兒子誤認作是狐妖而殺死,而最後譚法師呈現,讓冒充黃老翁的狐妖現形,將其撲殺。
明代湖南人江盈科也記有一個故事,說他的家鄉有一個叫做李四的師巫,他學的茅山法多是害人之術,「試之立驗」,可以令牆團結、令酒發酸、令繩折斷。一次,他運用巫術戲弄一個正在走路的女子,女子的裙帶突然自動褪落,後來他才看清這女子就是他女兒,自此成為笑柄。
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也描寫有茅山法師與狐妖的故事,與官場索賄的行徑很相似。有一戶人家遭遇狐患之後,聯絡了一位茅山師,在他准備動身驅狐的時分,遇到一位老翁,老翁自稱與狐交好,出了高額的賄金打通了這位茅山師,阻止他前往驅狐。貪婪的茅山師得錢後並未罷休,而是用「雷斧火獄」相要挾,不時向各處的狐妖索要金銀。最後,不堪其擾的狐狸盜走了他的符印,令他癲狂自殺。
關於普通百姓而言,影視作品與世俗小說的影響力顯然比宗教原典大得多。因此在理想生活中,常有人根據老港片中「茅山道士」的虛擬形象,訊問真正的道士能否「抓鬼捉妖」,遇到這般提問,道士們若非啞口無言,即是啼笑皆非。
B. 林正英茅山道士(林正英第一次當僵屍道長)
1982年,《人嚇人》由午馬執導,洪金寶、林正英主演的經典靈幻動作片,林正英在影片中首次出演茅山道士,正式開啟他作為「僵屍道長」的電影宇宙。
一、洪金寶開創靈幻動作片
1973年李小龍的離世讓香港功夫電影界突然陷入迷茫。此時的影業大鱷邵氏,選擇開始重視古龍小說的影視化,導演楚原聲名鵲起,出現了多部千萬票房的影片。
而另一邊,鄒文懷與何冠昌的嘉禾,選擇了喜劇方向,率先實行獨立製片人制度,扶持嘉禾的衛星公司,許冠文的許氏影業。
當時的洪金寶就是在許氏影業的大片 《鬼馬雙星》中跑龍套,並擔任武術指導。後來經驗值刷滿的洪金寶,向鄒文懷提出當導演的想法。
鄒文懷出於提攜年輕人的想法,讓他一試,於是有了《三德和尚與舂米六》。影片票房還不錯,位列年度票房榜第6名。
《三德和尚與舂米六》的成功,讓洪金寶慢慢成為獨當一面的嘉禾大將,下面的洪家班也是人才濟濟,之後又拍了《雜家小子》、《林世榮》等一系列動作片。
但洪金寶的野心不止於此,1980年,在嘉禾的支持下成立寶禾電影公司,出品的第一部電影就是《鬼打鬼》,香港電影史上真正意義的靈幻動作片,開啟了一個全新的類型。
二、百無禁忌的廣東民俗,茅山道士入門教學片
《鬼打鬼》之後,洪金寶和嘉禾又快馬加鞭推出了《人嚇人》,本片是林正英第一次飾演茅山道士,通篇充斥著廣東民俗,祠堂、喪儀和甚至起死回生之術。
茅山道士技術之一:看鬼捉鬼。 用柚子的葉子,沾上符水(火燒紙符後的灰水),放在眼睛上,就能看得到鬼魂。這個設定被後來1985年的《僵屍先生》延續了下來。
柳條打鬼,打一下短三寸。
茅山道士技術之二:用法術讓馬麟祥也就是午馬的靈魂進入洪金寶的身體,洪金寶的靈魂出竅。
法術施展有時間限制,天亮前一定要回來。
茅山道士技術之三:返魂
影片中小雲(鍾楚紅飾)一心要救洪金寶。二叔公給她指了一個方法:用一隻公雞和她舉行婚禮,代表著她與已死的洪金寶成婚,因為這個方法只有妻子才能使用。
同時理論也是十分復雜:人死之後第七天叫做頭七,頭七是朱宏利(洪金寶)出殃的日子。
「殃」是死人憋在心裡的一道活氣,是生人精魂所在。這一道氣透過屍體,就會化作一股陰風,叫陰魂,也就是「陰魂不散」的那個「陰魂」。
小雲需要在棺材後面點一盞永明燈,目的是讓朱宏利的陰魂記住,這里到黃泉的路是怎麼走的,還需要一碗「倒頭飯」。
之前介紹了頭七的操作,二叔公林正英繼續對鍾楚紅進行理論教學:二七是回煞,回煞就是陰魂回家的日子。她要准備一把五色梯,一枝蘆葦花,放在煙囪里。
陰魂會變成甲蟲,但晚上有很多昆蟲,辨別哪一隻是朱宏利的方法是,在屋頂鋪滿石灰,如果有一隻昆蟲的腳上沾滿了石灰,就是朱宏利。把甲蟲捉住後,用「大姨媽」帶包住它,陰差就找不到它了。
回煞的時候朱宏利由陰差押著,不能逗留很久。所以需要准備很多祭品。
給陰差特供的菜色:酒壇子里放雞蛋,因為影片中的設定是陰差都喜歡吃雞蛋,而放進酒壇里,要吃雞蛋就必須把酒喝光。
這樣陰差一定會醉酒,小雲才有時間找到變成昆蟲的朱宏利進行上面的操作。只要能挨到天光,朱宏利就能返魂。
陰差的造型設計非常ET風,也是當時香港電影癲狂的創造力和模仿力的一種表現。
粵語區特有的市井鬼馬喜劇
《人嚇人》中的喜劇風格帶有1970年代、1980年代粵語區特有的市井鬼馬喜劇風格。
洪金寶扮演的紙扎人,要假裝成紙扎人被二叔公林正英移動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全世界最靈活的胖子」演出身輕如燕感,是本片的爆笑名場面。
在葬禮上扮作紙扎人的洪金寶被淘氣孩童用香燒屁股,表情配上紙扎人的妝容令人忍俊不禁。
洪金寶因為懷疑舊友馬麟祥(午馬)被人下毒害死,跑去做屍檢。而午馬此時並未死去,還要在被舊友上下其手看光光的時候保持死人般的鎮定。
最搞笑莫過於被馬家請來給馬麟祥的葬禮做法事的和尚。和尚心術不正,半夜回到靈堂,想來偷馬麟祥的隨葬品。結果正好撞見的是被洪金寶「屍檢」後還來不及穿好衣服的「屍體」,十分吃驚和失望:「難道被人捷足先登了?」
最後和尚還是找到了值錢貨:金子假牙。拔假牙的過程也是笑點十足。
本片的另一個爆笑名場面是,午馬借了洪金寶的肉體回去找假老婆報仇,結果失敗,洪金寶的肉體拿不回來,兩人的靈魂只得抬著行動不便的二叔公林正英去假老婆處找肉身。因為午馬和洪金寶是鬼魂,所以午馬和洪金寶扛著林正英飛街,路人看到的就是林正英騰空而去。
作為1982年的電影,這樣的創造力和幽默感被觀眾們廣泛認可,當年以1010萬票房排名票房榜第九,為當時被崛起的新藝城公司打得焦頭爛額的嘉禾挽回了一點面子。
四、洪金寶和林正英之間的傳承
《人嚇人》中,飾演二叔公的林正英,說死後要把衣缽傳給自己的「侄孫」洪金寶。但事實上,在僵屍喜劇片的傳承上看,是林正英接過了洪金寶的衣缽,堅持了鬼怪影片中洪金寶開創的功夫元素、笑鬧風格。
事實上,洪金寶也算是林正英的貴人——林正英參演的第一部僵屍片正是《鬼打鬼》,飾演一名捕頭。而在1982年的《人嚇人》中,雖然沒有僵屍出沒,但林正英第一次扮演了穿著黃袍的茅山道人,成為林正英電影宇宙的開端。
洪金寶與林正英雖然不是一個京劇師傅,但他們都是同一時期的龍虎武師。1970年代林正英是李小龍的左膀右臂,頗受李小龍賞識。
李小龍去世之後,洪金寶邀請林正英加入了洪家班,林正英之後出演的大多數僵屍電影,都是在洪金寶的寶禾公司的支持下製作的。
現實中,兩人的關系也非常要好,洪金寶曾說:「林正英是我一個很好很好的兄弟,他是一個很正直的人。」如今斯人已逝,不禁令人懷念那個群星薈萃的年代。 (撰文:Mankei Wu)
C. 盤點有關茅山道士電影,【在線觀看】免費百度雲資源
道師爺
鏈接:https://pan..com/s/1DcZhJLQBB24oTRvnPAliKg
民國時期,一代奇人關師爺(梁家仁飾)行走江湖,巧遇妖狐作祟,鬥法降妖,因此結識了,逢賭必輸的葉飛(林楓燁飾),二人聯手救人,關師爺鬥法妖狐(付赫安琪飾),就此結下不解之緣。此事過後,關師爺巧妙化解青樓纏怨,為死去的冤者伸冤,卻再次與怪事纏身的葉飛相遇,於是,上演了一出「葉飛棒打偷雞賊,黃仙尋仇斗師爺」的故事。
D. 哪部電影里有一個茅山道士叫十三
《道士出山》
由喜劇小生彭禺厶領銜主演,講述了現代道士陰十三利用祖父傳授的《茅山道士術》除鬼降僵的故事。
E. 問幾個茅山道士僵屍的電影名字和一些好看的電影
鬼叫春 種鬼 鬼戲院之驚青艷女郎 倩女幽魂1妖魔道 香港奇案之四廟街皇後[邵氏精品] 人蛇鼠 尼斯湖水怪傳說 金裝鬼打鬼 鬼新娘[邵氏精品] 陰陽路4與鬼同行 陰陽路3升棺發財 僵屍脫衣舞娘 傳說的故鄉 蠱 猛鬼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