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太平輪彼岸】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什麼
1949年1月27日的夜晚,正值農歷除夕前夜,盡管彼時的中國仍處於戰爭的水深火熱之中,但人們對春節的慶祝和對新年的期盼並沒有因為戰爭而忘卻。在急速航行的太平輪上,人們以各自力所能及的方式歡慶著傳統節日,暫時將戰爭帶來的艱苦和煩惱拋在一旁,試圖享受著和輪船名字一樣的太平時刻。然而,就在隨後的一次撞擊中,太平輪上所有的太平都嘎然而止,化成沉沒於浩瀚大海深處的永遠的「太平」。
無人知曉,已經在海底沉睡66年的太平輪遺骸究竟還殘留著什麼。在大海深處,它像一個未知的不可輕易觸及的迷,從未被時代重視,也從未被顯著提起。只有少數的當年倖存下來倖存者及其後代,會在多年以後,仍然對那艘輪船有著刻骨銘心的疼痛。
當時年齡最小的倖存者王兆蘭是僅有的兩名女性倖存者之一。太平輪沉沒時,她16歲。和她一同上船的還有她的母親、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全部和太平輪永遠的沉沒在了大海深處。據王兆蘭回憶,她當時在海上漂了一夜,寒風刺骨,海水冰冷,整個身體被凍僵。她幸運地被人拉到了一個木箱上,獃獃地漂浮於大海之上,等到太陽出來,一艘澳大利亞的船隻經過,所有倖存者竭力嘶喊。但她喊不出來。
時任南京國立音樂學院院長的吳伯超也在那天傍晚迎著蕭瑟的寒風趕赴黃浦碼頭,期待著乘船前往台灣,和他的妻女會合,一起過年。他抵達碼頭的時候,船票早已售空。即使是在船票價格高昂的情況下,船票也很快一售而空,不少沒有票的人通過各種方式登上太平輪。吳伯超幸運地遇見了一個認識他的輪船工作人員,據資料顯示,那位認識他的人恰好是太平輪的三副。看到吳教授沒有票登船,那位三副慷慨地將他自己的床位給了吳伯超,讓吳教授上了船。在台灣等候著吳伯超團聚的家人後來再也沒有等到他,他隨著太平輪沉入了海底。在電影《太平輪·彼岸》里,吳伯超這個真實人物的形象通過鏡頭出現了一兩次,飾演他的是演員尤勇。
沒有具體數字,大概一千餘人隨著這艘「太平」輪沉沒入海底。倖存者僅四十餘人,他們倖存了下來,但對於他們個人的沖擊,那些失去親人的傷痛,那些難以磨滅的震撼甚至恐怖的記憶,留給他們餘生的,其實仍然有很多的不幸。這艘被寄託著希望的輪船成了名符其實的「死亡之船」,沉沒入海底,成了一個永遠的哀嘆。
② 電影《太平輪》是歷史真實改編的嗎
是真事改編的。在看電影《太平輪》之前,不妨先看看關於歷史上真實的太平輪故事。這不只是那艘沉沒之船的回憶,也是1949年那個特殊年份的回憶。若那些殘骸仍在,它們在白節山海域的水底已經沉睡了63年。我們在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號》里,能看到北大西洋4000米海底鋼鐵墳冢的陰森內部,但在距離更近的舟山群島,我們卻無法得知水下場景。1949年1月27日,一艘叫太平輪的船在此沉沒,約千人罹難,僅有四十多人生還。隨著太平輪一起沉沒的,除了人的生命,還有對未來的期盼。隨後不久,兩岸割裂,海難很快就被政治的憂懼所取代。一個時代都沉沒了,誰還會在乎一艘船呢?
③ 電影《太平輪》真的有那麼差
這一切的構成讓《太平輪:彼岸》終於成為2015年度華語電影中,獨特不會被輕視的重要作品,也這這個夏天給了我們一個機會遙望那個盛開在彼岸的凄美時代,凝思那些被忽視忘卻的過往,緬懷在戰亂年代無端失去生命和青春的先輩。我來看這部片子也只不過是臨時有空,又歪打正著,根本就不是像以前看電影那樣有備而來。電影散場之後,多數人都匆匆離去,幾天前看另一部電影時,人們還在談笑嬉戲,如果電影很爛也就算了,可是此片的質量偏偏就不錯。看到這這種情況不禁嗟嘆,中國電影只認市場,沒有情懷了。當然這樣也並不是無法產生好電影,就近期來看,至少有三部電影絕對對得起它們的高票房,《捉妖記》《大聖歸來》《煎餅俠》。其中口碑最好的《大聖歸來》靠的是磨礪多年的高質量,以及感人而不幼稚的好故事,另外兩者則是靠著對市場的超高把握,還有較為優秀的電影工藝,以吳宇森的經驗,《太平輪》所得到的技術支持肯定高過這三部電影,此片敗就敗在自動與最大的觀眾群脫離。幾年前,進電影院的還僅僅只是影迷或者是半個影迷的時候,這部片子的反響應該會更大,那時候的觀眾至少還認為自己是文藝青年,電影的其他缺點掩蓋不住這種心懷天下的雄心,《赤壁》的成功,這些人功不可沒。可現在是屌絲當道的時候,此片還在延續《赤壁》的風格,明顯的家國天下情懷,使人仰望。吳宇森導演還是不想放下身價,他的電影,從來都是在表現他所珍視的東西,以前他就是這么一直成功的,從英雄本色到赤壁無不是這樣,他的失手,警醒的不僅僅因該是他自己,還有那些曾經給華語電影帶來無數榮耀的「大師們」。平心而論,此片拍得比上部好,重新剪輯後,有些情節與上部重合,使得不看上部也能夠基本明白。再也沒有過於鋪陳戰爭的事情,而是主要圍繞著愛情來做文章。
這樣一來情節更加緊湊,人物情感的表達也豐富了許多,這在嚴澤坤(金城武)這條線上尤為明顯,圍繞他的不僅僅再是愛情,對母親的孝順,對兄弟的關愛,以及和大嫂之間的莫名情感,使得他成為全部故事中最復雜的一環,其他幾條線索全都是擇其一點,的確還是不夠精彩,多數是在依靠演員的表演在撐起場面,劇本給他們可供發揮的空間實在太少,恍惚間章子怡似乎又退回到了當初剛出道的生硬表演階段,佟大為的表現如果沒看過上部,根本就不知道他在干什麼,而另兩位異國主演,則是在本本分分的扮演著花瓶。不過,由於大部分時間都是圍繞著那艘船進行的,脈絡很清晰,雖然情感與當代脫節,即使是生死離,還是不能令人感動,不過比起上半部敘事方面的群魔亂舞,情感上的清湯寡水,已經好了很多。
在故事方面略勝一籌,特效和攝影上,至少是原地踏步,這可不是一種嘲笑,上半部的戰爭場面其實是非常優秀的,不少方法甚至可以載入中國電影史,此片著重突出了記憶中台灣的美景,在金城武大段的回想鏡頭里,長澤雅美身著和服款款而來,四周飛揚的芒草,漂盪在米黃色的空中,如夢如幻的場景,比他們凄美的愛情更加動人。沉船的場面更是貢獻出了世界級的特效,就算是詹姆斯卡梅隆親自出手恐怕也不過如此吧,當然過於狹小的船體,沒有辦法產生泰坦尼克級別的震撼,船從出事到徹底沉默不過也就十幾分鍾的事情,這其實也難怪,整個電影其實與太平輪的關系並不算太大,這不是一艘船上的愛情故事,而是亂世的愛情傳奇,那艘船最多也只是幾段愛情的起點與終點。現在並不是一個邁向偉大的時代,而是一個自我覺醒的時代,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已經是個笑話,如果非要做的大氣就只能像復仇者聯盟或者是鋼鐵俠那樣,做的有趣,崇高,像是種騙小孩的童話,不過現在連小孩也不愛看這個了。
太平日久,人們不需要戰爭與和平的故事,朝不保夕的日子好像永遠都看不到,高質量太平輪沉沒,在那個時候是命運的悲劇,現在是時代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