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國產小電影為什麼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國產小電影為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2-19 10:13:20

❶ 為什麼國產電影越來越受歡迎

1、影院硬體

中國內地已經成長為全球銀幕數最多、票房第二高的電影市場。國產電影的產量和品質迅速崛起。中國電影實現了質的飛躍,不但中小成本電影類型趨向多樣化,內容日益精緻化,觀眾口碑也在日益提高,逐步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2、技術手段

線上、移動端購票選座為代表的新科技火速發展,方便了受眾。

3、觀眾欣賞水平

在看片過程中陶冶了藝術情操,不但懂得了分辨好片與爛片,還懂得自己喜歡什麼樣的電影,有選擇地去看,而不是一味地追逐流行。站在時代的路口,回顧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不變的是觀眾對高水平電影的渴求,電影人對卓越的追求。

國產電影的現狀:

從資金投入方式看,中式大片已經探索出了中國獨資、中外合資、民間融資、大陸香港合拍等多重電影投資渠道,並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環的投資環境,這對於我國電影產業的又快又好發展是重要的進步。

從電影管理機制看,我國電影管理部門已經在電影指導、審查及監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經驗,這對於國產大片的持續發展是必要的。

國產影片的發展成績喜人,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不足,需要認真關注和反思。

❷ 為什麼小時候看的國產老戰爭電影會感覺比現在的要真實些

1、因為那時的人們沒現在人這么浮躁,為了演好一個角色,要體驗生活,人們很敬業,沒有現在的急功近利票房價值干擾。為了塑造一個角色,演員是嘔心瀝血。這是最大區別。跟現在個別演員為了出位,導演為了還債,大家敷衍,大家湊合,因此影片出來粗製濫造。慘不忍睹。飽受詬病。
2、那時電影不發達,國外交流少,大家的鑒賞能力不足。挑剔不多。有看的就不錯。滿足感相較現在高得多。現在吃啥啥不香,看啥啥不如意。其實,現在影片還是在進步。不能一概抹殺。
3、當今有部分影片每況愈下,也是不爭的事實。跟風嚴重,不從生活出發,全憑異想天開拍片。手撕鬼子,手抓子彈。不一而足。實在是對藝術的褻瀆。
4、觀眾在期待好片子。

❸ 為何國產電影這么多年只起水花卻始終不見其騰飛崛起

國產電影之所以沒有取得更大的發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於國產電影並不注重故事的劇情。現在國內的這些頂級大導演更善於把握視覺特效的技術運用,而忽略了電影本身是需要將劇情故事完完全全的講述給觀眾這件事情。可以說現在的國產電影之所以陷入了一定的停滯,就是因為國內的這些電影工作者的思想以及發展方向出現了本末倒置的情況。如果不及時改變這樣的惡習的話,很有可能會導致那些善於講故事的電影工作者所出品的電影將不會得到更大幅度的推廣。

現在有很多優秀的導演也一直在幫助年輕導演的快速成長。也希望這些年輕有活力的導演能夠將故事劇情講述完整,只有這樣才能夠讓電影本身擁有長足的吸引力以及話題度。

❹ 為什麼大多數國產電影,一直無法登上世界舞台

我覺得國產電影一直無法登上世界舞台主要有幾個原因:東西方文化差異、影視工業亂象、技術上仍然存在不小差距。

東西方文化差異

東方人和西方人是有文化差異的,好比東方人講究個人服從集體,西方人講究以自我為中心。東方人的表達含蓄內斂,西方人的表達更開放隨性。具體表現在電影上就是處事、說話方式的不同。拿在好萊塢闖盪的中國明星來說,成龍,李連傑靠的是炫麗的武打動作,而他們在美國電影的表現,始終給人一種格格不入,不太融洽的感覺。

❺ 關於國產電影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國產電影逐步步入工業化的正軌,在市場崛起可以說是國家綜合實力提升的體現。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條件相比於以前,變得好了很多。

還有,國家對於文化產業的支持,也推進了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同時國內大量資本企業的注入也讓市場更加活躍,這其中就包括了我國互聯網企業三巨頭「BAT」,三者紛紛成立了自己的影業公司,如阿里影業,網路影業以及騰訊影業。這些巨頭企業的投資加入,無疑是給中國電影市場注入了強大的血液。

發展現狀

2018年全中國電影總票房為609.76億元,同比增長9.06%,城市院線觀影人次為17.16億,同比增長5.93%;國產電影總票房為378.97億元,同比增長25.89%,市場佔比為62.15%,比2017年提高了8.31個百分點,市場主體地位更加穩固。

2019年,全國電影票房突破64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4%,其中,國產電影總票房411.75億元,同比增長8.65%,市場佔比64.07%;城市院線觀影人次17.27億。2019年新增銀幕9708塊,全國銀幕總數達到69787塊。中國電影市場保持不斷增長的勢頭,電影創作和電影市場皆釋放出巨大的活力。

❻ 為什麼國產電影整體質量在下降

我不這么看這個問題,我認為國產電影近幾年是在穩步提升的。

首先,爛片每個國家都有,好萊塢也有。只是我們能看到的國外影片少只又少,中影集團也罷,字幕組也好,他們本身就會對電影先篩選一次,選擇他們認為好的電影才會引進或者加字幕,亦如《純潔心靈》這樣的片子,如果國外也有字幕組,肯定也不會翻譯的吧?

其次,國內每年拍的片子里,能上院線的也是少之又少,大部分都轉網路播放了。三大平台上的電影,你們看過多少,反正我是很少看,網路播放的主流還是國產劇集和綜藝。

摒棄了這一大部分後,那些過審上院線的電影,其實來說總體還是向好的。那些做電影的大V很多都說,之前每年的優秀前十選擇需要點時間,因為真的是沒什麼優質的,只能在筷子裡面找竹竿,而爛片前十倒是輕松搞定。最近幾年,優質影片越來越多,倒是爛片需要斟酌考慮了!


其實這之中有著很多原因

你要說爛片,不只是國內有,國外也有!

我覺得從來都是爛片多餘好片的,但是為什麼很少有人聽說國外的爛片,那是我們從來沒有去關注過,而那些比較出名的片都是一些大導演拍的,雖然可能不好看,不符合你的口味,但是肯定也不會太差,畢竟能傳到我們耳朵的肯定有他過人之處。

而國產電影肯定也是爛片居多的,而且我們還身處在這個環境中,有可能你隨便上個視頻平台上去想看一下電影,很可能就會看到這些片子,其實現在拍一部電影的成本可以說是比較低的了,只要是有點資本的人都可以投資去拍電影然後圈一波錢。

但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覺得國產電影的質量甚至不如前幾年的了?

中國現在熱門電影偏向於流量級,其實也有優秀電影,只是評分在線,但是播放量不在線,觀眾更傾向於流量明星,所以很多一般的電影層出不窮。

1.演員片酬高,作品粗製濫造

而且最近幾年演員的片酬都能抵得上拍電影的成本了,如此高昂的片酬換來的用是什麼?一大堆天雷滾滾的爛片雷劇,五毛錢的特效,粗製濫造的畫面,所以很多人覺得現在拍的電影電視根本比不上20年前拍的,尤其是近幾年,良心劇幾乎都要滅絕了,只要出現,那就是現象級作品。

2 . 缺少一股苛求完美的態度

國內的片子不好看,是因為缺了那麼一股勁兒,大家都覺得差不多、馬馬虎虎就可以了,缺少一股苛求完美和打造品質的態度。

在幾乎每一個環節上,國產電影都缺少那麼一股苛求完美的態度,不光是導演和編劇,演員就更是如此。

演技這個東西,尤其需要磨練。但在現在燥熱的追星環境里,演技再差也不影響小鮮肉們大紅大紫成為巨星,動輒千萬片酬和出場費。反正總有人買帳,自然不會有人潛下心來追求完美。

3.還有國內環境所導致的

因為大環境原因,有些類型的電影電視又不能拍,所以也是為什麼很多翻拍的改的一塌糊塗。

但是真的沒有好電影嗎?

其實不然,我們也許該把目光放在那些真正在做電影的電影人身上,有實力的導演沒有嗎?有演技的演員沒有嗎?有能力寫好故事的編劇沒有嗎?不,這些都有,所以如果你覺得國產電影有太多的爛片,那就別去關注那些,多看看其他優秀導演的作品。

故事情節不引人入勝,意境遐猶。製作效果固格形式化。與自然有分嶺。烘托氛圍影響場面喧染得不具體生動。製作成本費用昂貴,演員陣容實力頗有講究。因此質量不高,台詞敘述課本化等這些因素的制約,有一定的關聯,下降也順理成章不以為然了。

國產電影質量不是一直在提升嗎?戰狼,哪吒,大聖歸來,紅海行動,葉問,等等,這不都是在提升嗎?

也不能說是國產電影整體質量下降了,而是因為人們的審美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想以前的明星都更注重自己演技的培養,但是在現在這種看臉的時代,現在的明星幾乎都是在自己臉上的保養下足了功夫,而去淡化了演技這個東西的存在,久而久之電影內容中缺失的感覺也就越來越明顯了。

資本在作祟,資本眼裡只容得下一萬,容不下萬一

沒有啊。最近出的一步電影。《天啟大爆炸》感覺挺好啊。大片感十足 特效這些都挺好 我們不說他是寫 歷史 還是寫啥 拋開這些來說話

並沒有啊,2019年的國產電影都有這超高的影評和不平凡的票房,《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烈火英雄》《少年的你》。列舉的一部分無一不讓人印象深刻的,漫威系列的電影已經達到一定高度,但是在國內愛國主義情懷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國產電影將會更加深入人心,讓國人接受度提高,完全可以說是國產更得中國觀眾的喜歡,那怎麼會是質量下降呢。相信在不平凡的2020年,國產電影一定會創造不平凡。

首先中國電影並沒有越來越差

中國電影在市場化時期的競爭亂象是必然的,同時也有政策因素的鉗制,這些東西需要進一步推進市場步伐去沉澱,去嘗試,可以說這幾年爛片爆發其實也是市場前期逐利亂象的必然

關於這個我在另一個回答里剛說過

所謂爛片時代,單單中國有這個現象嗎? - 夢羽靈泉的回答

去年中國出現了第一部具有突出藝術價值的3d動畫長片,出現了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本格推理片,出現了第一部偽記錄式警匪偵破片,我覺得這三部片子無論是意義,還是水平,都是中國電影工業在「爛片」的糞堆里開出的花朵,而上面那個回答中我也說了中國觀眾群的現狀,或許年輕或許容易被忽悠,但是這個族群對文化產品的訴求確實是空前的,因此,鄙視無必要,優越感無意義,不要把產業亂象的責任甩鍋給觀眾,那是本末倒置。

中國演員和歐美演員的差距在於產業規模帶來的專業性,也就是,職業特徵和經驗積累,就比較二次元聲音工作者,中國是明星去配音,日本是配音當明星,這基本就是對工作和產業的完全相反的心態所決定的,中國沒有成熟的工業流水線,只能把繁榮寄託於表面化的造星運動,而不是正常邏輯下的「靠更優秀的工作能力」本身而成為明星

本質上這還是和上面一項相通的原因,中國需要完善的,成體系的影視 娛樂 圈

國產電影近幾年的成品量是井噴式的,網路大電影的發展更是不容小覷。這些大量涌現的電影,質量參差不一,稀釋了精品量。而且傳播方式的便利使得看電影變得稀鬆平常,關於電影的評價也不再是專業影評人說了算。

另外,網路電影借已經爆紅的Ip,再開人物篇,或者只是拿這個外殼重新再起一個故事。像《仙書奇譚》、《新方世玉前傳之**》、《火雲邪神之**》、聊齋系列、盜墓系列等等等。這種借熱度分羹的操作無疑是資本最愛。電影還需要考慮產業,提到產業就不得不說到市場。有人買單,就有人拍。

就像大學擴招,它提高大學文化水平輸出率,卻不能保證人才輸出。這無形中上演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景,讓我們不得不懷念那個滿是大師的時代。

盡管如此,這幾年出的《我不是葯神》、《哪吒》不乏群眾自來水式的認可。精品還在,只是劣質太多,顯得越發珍貴。

❼ 國產電影為什麼借鑒外國電影

首先,中國並不能說是一電影大國,取長補短是一定的;另外由於現在大量的國外電影引入國內,借鑒國外電影也是為了迎合現代人(觀眾)的欣賞口味;還有我想就是不管電影本身,還是導演、演員,都想走上「國際化」路線,闖出國門,以「HOLLYWOOD」為目標不足為奇。
但話又說回來,借鑒不是壞事,但人家的長也不是那麼好取,近兩年國內名導演拍的幾部「大片」看後著實另人捶胸頓足、痛不欲生,想來每個國家畢竟都還有她自己的文化背景,不以此為基礎而一味的追求場面特效,過於注重形式,拍出來反倒遜於以前的「小人物」電影,得不償失。
本人非專業人士,第二段純題外話,個人見解嘮叨嘮叨樓主別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