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開天闢地演的是什麼
劇情簡介:
版本1
中國電影《開天闢地》人物造型(陳獨秀)
1919年5月4日.三千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廣場集會,抗議帝國主義列強在「巴黎和會」上把山東從德國手中轉讓給日本的強權統治.高呼「外爭國權、內懲舊賊」、「取消21條」等口號,並在示威遊行中火燒國賊曹汝霖的住宅.痛打章宗祥。
北洋政府逮捕了32名愛國學生。北大校長蔡元培協同13所人學校長要求總統徐世昌立刻釋放學生。上海也舉行三罷活動支援北京愛國學生。
《新青年》主編陳獨秀散發《北京市民宣言》時被捕.引起民憤,反動軍閥被迫將他釋放。蔡元培、李大釗、胡適及眾師生到監獄門口迎接。
陳獨秀對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十分欽佩.表示馬上成立馬克思研究會;李大釗提出還應進一步組織發動工友。
1921年,在南湖的一隻遊船上,來自全國的12位代表,創立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中國共產黨進入了歷史舞台.開始了波瀾壯闊的革命路程!
版本2
中國電影《開天闢地》人物造型(李大釗)
1919年5月4日.三千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廣場集會,抗議帝國主義列強在「巴黎和會」上把東從德國手中轉讓給日本的強權統治.高呼「外爭國權、內懲舊賊」、「取消21條」等口號,並存示威遊行中火燒國賊曹汝霖的住宅.痛打章宗祥。
北洋政府逮捕惡了32名愛國學生。北大校長蔡元培偕同13所人學校長要求總統徐世呂立刻釋放學生。上海也舉行三罷活動支援北京愛國學生。
《新青年》主編陳獨秀散發《北京市民宣言》時被捕.引起民憤,反動軍閥被迫將他釋放。蔡元培、李大釗、胡適及眾師生到監獄門口迎接。
陳獨秀對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十分欽佩.表示馬上成立馬克思研究會;李大釗提出還應進一步組織發動工友。宣傳新文化、新思潮的運動在全國掀起:天津有周恩來、鄧穎超參加的覺悟社;濟南有第一師范學生組成的勵新學會;湖北有董必武創辦的武漢中學……
毛澤東等發起「驅張運動」。率代表團赴京請願,李大釗與他促膝長談,認為經濟基礎問題的解決一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才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前提。一系列愛國行動再次引起軍閥政府的恐懼。李大釗連夜將陳獨秀送出北京.兩人相約南呼北應,盡快建黨。
1920年.毛澤東在上海見到陳獨秀,夜讀《共產黨宣言》中文譯稿.憧憬著中國革命的未來。堅信農民將是革命的主力軍。
1921年7月23日。來自長沙、武漢、上海、濟南、北京等地的毛澤東、何權衡、董必武、陳潭秋、李達、李漢俊、王盡美、鄧恩銘等13名代表聚會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會議中途受到密探打擾,地下斗爭經驗豐富的馬林機警地建議立即散會。後經李達夫人王會悟提議,會議改在浙江嘉興南湖一隻游舫上繼續舉行。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黨綱黨章。
「馬克思主義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中華民族萬歲!」的誓言低沉卻又震撼寰宇。紅船迎著滾滾波濤馳向遠方……
中國電影名《開天闢地》,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91年,本片是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而拍攝;這部電影史詩化全方位地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建黨的偉大歷史事件。以恢弘磅礴的氣勢、豐富深邃的內涵,描繪了一幅絢麗的歷史畫卷,是新中國銀幕上第一次展現七十年前創建中國共產黨的雄偉畫卷。本片榮膺中宣部第一屆「五個一工程」優秀故事片獎。
中文名:開天闢地
外文名:Epoch-making
出品時間:1991
出品公司:上海電影製片廠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導演:李歇浦
編劇:黃亞洲 汪天雲
製片人:柴益新
主演:邵宏來,孫繼堂,王霙,佟瑞欣,夏正興,啜二勇,龔力群,張冰
上映時間:1991
對白語言:漢語普通話
演員表
龔力群飾張太雷
夏正興飾鄧中夏
佟瑞欣飾許德珩
常蘭天飾李達
曹力飾董必武
郭偉華飾周恩來
啜二勇飾張國燾
王霙飾毛澤東
孫繼堂飾李大釗
邵宏來飾陳獨秀
馬迎春飾高一涵
丁嘉元飾王星拱
朱晨迪飾李星華
王佳藝飾李葆華
蔣寶英飾趙紉蘭
翟萬臣飾戴季陶
孫濱飾孫中山
金康民飾吳炳湘
杜澎飾徐世昌
張冰飾劉仁靜
顧懷中飾王盡美
田純飾鄧恩銘
譚增衛飾羅章龍
任廣智飾蔡元培
盧問章飾何叔衡
洪融飾高君曼
曹克明飾陳延年
宋憶寧飾宋慶齡
郭浩飾許世英
王詩槐飾胡適
韓韜飾楊明齋
丹尼爾莫利特飾維經斯基
王楠飾陳望道
洪彬飾肖子璋
侯天來飾李漢俊
耿歌飾楊開慧
魏宗萬飾王懷慶
張毅燃飾張敬湯
肖榮生飾馬俊
王琪飾鄧穎超
周野芒飾旁白
崔傑飾陳公博
於慧飾李勵庄
戴兆安飾包惠僧
李建華飾陳潭秋
王衛平飾黃凌霜
符沖飾周佛海
蘇克飾蔣介石
職員表
導演:李歇浦
編劇:黃亞洲汪天雲
編輯:祝鴻生
攝影:沈妙榮朱永德
錄音:任大銘
美術:瞿然馨孫為德
作曲:楊矛
剪輯:陳惠芳 錢麗麗
化妝:楊龍生 沈東生 殷麗華
服裝設計:謝鴻儒
服裝:張存忠 魏曉明 羅兆娟
道具:喬偉成方勇何菊生薛順奎袁林根
照明:李明德 楊義孝
置景:徐美忠 陳壽超劉育海馮語規 潘介弟婁中元
繪景:
中國電影《開天闢地》
林福增張順發
煙火:錢阿法 焦伯澤
擬音:錢守一
旁白:野芒
副導演:胡立德楊蘭如史鳳和
副攝影:許銘華王國富
副美術:韓莎莎
特技設計:戈永良吳嘉葵
特技攝影:范幼龍
製片:孫德鈺
製片主任:柴益新
中國電影《開天闢地》DVD 封面
演奏:上海電影樂團
❷ 求大型文獻電視片《開天闢地90年》觀後感 800字
1921年夏,從上海里弄里三三兩兩地走出一群人。他們之中有些人穿著長衫,有些人系著領帶,身著西裝。他們說著各地的方言,消失在上海近郊的黑夜裡。幾天後,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這群人又聚集到了一起。湖面細雨如絲,那艘精巧的畫舫里,突然傳出了低聲的呼喊:「共產黨萬歲!第三國際萬歲!共產主義萬歲!」微弱的呼喊聲迅速淹沒在雨聲中,然而,在中國大地上,一股不可阻擋的歷史洪流正在迅速匯聚,它將推動著中國革命的紅船,揚帆起航。
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在中國現代歷史上,這是——
石庫門——紅色火種傳播地
2001年5月22日,晨光初露,日影投射在上海那幢著名的石庫門房屋上。這幢房子始建於1920年秋天,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外牆青紅磚交錯,有著濃厚的中西合璧色彩。這里就是聞名中外的中共「一大」會址,原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
那帶有殖民色彩的礬紅色半圓形門楣,呈現巴洛克式卷渦狀水草花式。粗重厚實的花崗岩門洞下,如潮的人群正從全國各地涌來,瞻仰紅色火種的傳播地。叩響那對黑色石庫門上的閃亮銅環,人流與歷史在這里交織,肅穆與景仰凝聚成一種力量。陳列櫃中那些泛黃的書卷,是開啟歷史大幕的鑰匙,而那如織的人流不斷地探尋著歷史的足印,留下的是一長串崇敬。
記者跟隨前來瞻仰會址的人潮,從貝勒路樹德里(今黃陂南路374弄)魚貫而入。80年前,13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共「一大」代表是否就是從這里步入會場的呢?
會址的建築格局恢復得與80年前別無二致。建黨80周年前夕,這里又經歷了一次大規模整修。會址紀念館的流沙玲副書記告訴記者:「這所革命的老房子曾經遺失了近30年,解放後重新發現它時,根本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它已成了『恆日福麵坊』,面目全非。」
1951年4月,經過半年勘查,中共上海市委找到並確定興業路76號、78號 為中共「一大」會址。上海市委組織有關部門按當年原貌進行全面修繕,所有的傢具、陳設均根據有關當事人的回憶按原樣仿製。從它被發現的那刻起,對它的保護和修繕從沒有停過。「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保持著這塊革命聖地一如既往的風骨。
石庫門下,烏漆實心厚木門內是一方狹長的小天井,一間18平方米的客廳被擋在6扇落地玻璃長窗後,中央長形桌上鋪著雪白的檯布。桌上放著紫銅煙灰缸、銅制立式火柴盒、白瓷茶具,還有一隻荷葉邊粉紅色花瓶。桌子四周圍著十五張椅子。
樹德里——歷史的大會在這里召開
1921年7月23日晚,上海望志路106號那扇黑沉沉的大門後,譜寫著中國革命史詩的起首句,它的韻律深沉而又凝重……采訪小組的記者把這里作為一個開端,探尋起革命先驅昔日的足跡。
1921年夏,操著湖北、湖南口音的,江西、山東、廣東、貴州口音的,乘長江輪、坐長途火車的,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們朝著同一個目的地——上海匯攏。他們行動秘密,毫不聲張,以至於1952年,謝覺哉在回 憶當年的情景時說:「一個夜晚,黑雲蔽天,忽聞毛澤東同志和何叔衡同志即要動身赴上海,我頗感到他倆的行動突然,他倆又拒絕我們送上輪船。後來知道,他倆是去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大會。」
乳白色荷葉邊燈罩下,在1921年7月23日那天曾散發出黃暈的燈光,屋外是沉沉的夜,它像是要指引摸黑前行的路人。對著望志路寓所前門的是一畦畦菜地,四周蔓草叢生,行人稀少。
望志路106號是李漢俊和哥哥李書城的寓所。李書城早年追隨過孫中山,參加過辛亥革命,曾任北洋軍閥陸軍總長,「李公館」的特殊背景和寓所周圍清冷的環境,使中共「一大」在這里召開不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夜幕下,代表們陸續到達會場,圍坐在長桌四周,8點以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開幕。這一天,距離陳獨秀在上海成立中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還不到一年時間。
出席「一大」的代表有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李達、李漢俊、包惠僧、張國燾、劉仁靜、陳公博、周佛海,共13人,代表當時全國50多名黨員,還有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柯爾斯基也出席了會議。兩位著名的共產黨人陳獨秀與李大釗未能出席。
二十四歲的張國燾被推選為會議主持,毛澤東和周佛海擔任記錄。張國燾在報告了大會籌備經過之後,提出大會的議題,即制定黨的綱領、實際工作計劃和選舉中央機構。他還念了陳獨秀交給陳公博帶來的信,信中談了四點意見:「一、黨員的發展與教育;二、黨的民主集中制的運用;三、黨的紀律;四、群眾路線」。
北京代表劉仁靜坐在馬林身邊,把張國燾的話譯成英語,講給馬林聽。會上,馬林代表共產國際致詞:「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義。共產國際增添了一個東方支部,蘇俄布爾什維克增添了一個東方戰友。」馬林在會上滔滔不絕,講了很長時間。
散會後,代表們分批走出「李公館」。和大多數上海人一樣,寓所前門望志路106號是關著的,代表們經後門貝勒路樹德里(今黃陂南路374弄)離開會場。據有關人士介紹,這是中共「一大」惟一一次代表全部到齊的會議。
博文女校——代表們曾經的住所
除陳公博偕夫人住在南京路大東旅社外,大多數代表住在白爾路389號(今太倉路127號)博文女校內。幾經努力,記者被允許去博文女校原址采訪。記者從貝勒路樹德里(今黃陂南路374弄)向前步行100多米,右轉彎,同樣是一座老式的石庫門房子,一樓一底。如今,這里已經是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陳列部辦公室。工作人員劉榮珠說:「為了保護這幢建築,紀念館將空置的博文女校原址利用起來,有人住在屋裡,還可以做些日常維護。」博文女校面積不大,二樓曲尺形走廊盡頭,第二進房間是代表毛澤東和何叔衡曾住過的屋子,現已恢復原狀:窗戶邊放著老式的小書桌,兩張木板床上鋪著草席,呈丁字形擺放,中間放著竹製書架,屋裡一塵不染。劉榮珠說:「當年從上海里弄里認出這幢房子時,以前的博文女校已是當地文化局的職工宿舍。前些天,這里的老住戶回來看過,還拍照留念了。」
「一大」召開時,有9位代表住在博文女校。當時正值暑假,師生都已離校。博文女校開辦於1917年,董事長是黃興夫人徐宗漢,校長黃紹蘭。代表們的住宿是李達夫人王會悟具體安排的。當時,王會悟參加了上海女界聯合會,擔任《婦女之聲》的編輯,與徐宗漢、黃紹蘭關系很好。她以「北京大學暑期旅行團」的名義,向黃紹蘭校長租借教室,作為代表們的住宿地。黃紹蘭一口答應下來。
會議7月25日、26日曾休會兩天,起草中國共產黨的綱領和工作計劃等會議文件。根據馬林在第一次大會上的提議,推選成立了起草綱領和工作計劃的委員會,由張國燾、李達、董必武組成。經過休會兩天緊張地工作,起草了黨的綱領和決議。
然而,今天會址紀念館的展示廳里,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卻沒有中文原本。一些黨史專家告訴記者:「黨的『一大』起草的綱領和決議的中文文件極其珍貴,可惜由於我們黨長期處於戰爭環境,這些中文原件以後都散失了,現存的只有俄文、英文兩種譯本。俄文譯本原存於共產國際,50年代由蘇共中央作為共產國際中共代表團檔案資料,移交給中共中央。英譯本是陳公博1924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寫的論文《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的附錄。」
7月30日晚,舉行中共「一大」第六次會議。會議依舊在八點以後舉行。馬林和尼柯爾斯基出席了會議。原定議程是由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對會議討論的各項問題發表意見,然後討論通過黨的綱領和決議。
代表中,只是周佛海沒有來,據說,當時他鬧肚子,出不了門,只好獨自一人躺在博文女校樓上的地板上。
會議剛開始不久,會場後那扇虛掩著的後門突然闖進一個穿著竹布長衫的中年男子(後據有關人士回憶,此人是法租界巡捕房探長程子卿),他朝四下環視一周。代表們問他干什麼,那人含糊其詞地說:「找社聯王會長?」又說:「對不起,我找錯地方了。」然後,匆忙退出。距李漢俊寓所第三家確實是上海各界聯合會的會所,但各界聯合會沒有會長,也沒有人姓王。馬林問代表,是否認識此人,代表們都說不認識,富有秘密工作經驗的馬林當機立斷:「一定是密探,我建議會議立即停止,大家分別離開。」
會議被迫中斷,出席會議的人員除李漢俊和陳公博外,立即離開了會場。十來分鍾後,法國巡捕房派了一個法國總巡、兩個法國偵探、兩個中國偵探、一個法國士兵、三個翻譯共9個人包圍了李漢俊家,並進入室內搜查盤問。他們翻箱倒櫃,足足搜查了一個多小時,除查到了一些介紹和宣傳社會主義的書籍外,沒有發現可疑的物品。室內抽屜里放著一份黨綱草案,因為塗改得很凌亂,字跡模糊,被巡捕房的人當做無關緊要的廢紙,踩在腳下。闖入者一無所獲,離開後,還在這所房子周圍布下暗哨,監視進出人員的行動。
老漁陽里2號——里弄里的中央工作部
當晚12點左右,代表們不約而同地來到了老漁陽里2號《新青年》編輯部,也是陳獨秀寓所。
老漁陽里2號離會場不遠,5月22日,記者花了些時間,在上海老城區一條條狹小而又繁忙的馬路間尋找。在淮海中路臨街的水果攤邊,一位六十多歲的胖大媽坐在里弄口乘涼。她不知道老漁陽里2號在哪裡,卻反問:「你們是找陳獨秀的老房子吧?呶,在那邊,門口有塊牌子。」老太太露出了一臉笑容。才十來步路,記者就看到了中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的誕生地———《新青年》編輯部。黑色的大門緊閉,銹跡斑斑的門環貼在門上,看上去是上海里弄再普通不過的老式牆門。只有左側一塊漢白玉的紀念牌還能說明這里是《新青年》編輯部,陳獨秀寓所。記者用力地敲響門環,門里出現一位睡眼惺忪的婦女,她說:「來參觀的人太多了。」她指著自己居住的房間說:「裡面還有一塊紀念牌呢。」五、六平方米的房間堆著一些家什,在長沙發上,一塊漢白玉的牌子告訴人們,這間不起眼的屋子曾是中央工作部所在地,毛澤東也曾在此工作過。
「一大」代表消失在黑夜中後,在這間屋子聚會,決定轉移會址,幾天後,中國共產黨在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誕生了。
歷史像一位老人,從容地安排著一切。法國巡捕的侵擾,雖然沒讓代表們受到直接損失,但代表和會址均受到監視,會議已不能在上海繼續進行。為了安全,必須改變開會的地點。有人提出轉移到杭州繼續開會,但大家覺得杭州過於繁華,容易暴露。後來李達夫人王會悟提議,可轉移到她的家鄉浙江嘉興南湖召開。嘉興南湖環境幽靜,遊人少,而且距上海又近,交通方便。代表們採納了她的意見。
茫茫大上海——尋訪代表後人
對中共「一大」的采訪已經進行了兩天,記者在繁華的上海大街和里弄穿梭,總算采訪到了全部的舊址,也采訪到了眾多知情人。但有一個念頭一直在我們心中纏繞:「一大」代表是否還有後人在世呢?雖然「一大」距今天已經過去了整整80年,但我們似乎有一種預感,在這片大上海的茫茫人海中,肯定能找到「一大」代表的後人。事實證明我們的預感是正確的。就在我們打算離開上海的時候,偶遇會址紀念館研究員陳紹康,他透露,中共「一大」13位代表中,有2位代表的子女生活在上海。一位是王盡美的兒子王傑,另一位是劉仁靜的女兒劉文瀾。在陳老不遺餘力的幫助下,幾經波折,記者終於得到了他們的住宅電話號碼。兩位老人聽說是要談談自己的父親,欣然應允。
5月22日夜,記者驅車趕往康平路找尋中共「一大」代錶王盡美的兒子王傑。上海的計程車司機一聽是去康平路,肅然起敬:「那裡住的可都是這個。」他豎起了大拇指。80年過去了,上海的夜依舊涼爽而濕潤,然而,租界沒有了,一路行來,沿街的外企辦公樓高聳入雲,但早已是另一番天地了。王傑已逾古稀,當年王盡美趕到上海參加中共「一大」時,他還在母腹中。老人是隨軍南下幹部,後調至上海交通局任局長,今日他還保持著軍人的習慣:穿軍褲,著布鞋,隨和而平易,一口山東口音,聲若洪鍾。談起王盡美,老人頷首而笑:「我父親去世時,我才三歲,知道的不詳盡,大多是聽我奶奶講的。」牆上顯眼位置掛著王盡美的遺像。王傑說,這張照片還是奶奶藏在老家土牆里才保存下來的。王盡美長期離家在濟南進行黨的活動。反動軍隊知道王盡美是共產黨員,經常到他莒縣的祖屋騷擾,有一次還抓走了王傑的奶奶,幸好鄰居湊了些錢,才贖出來。老人還記得王盡美去世時留下的遺言,雖然這份遺書上隻字未提自己的家庭,卻道出一名共產黨員最真摯的期盼「為實現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奮斗」。
道別時,王傑老人固執地要到家門口,目送我們離開。
5月23日,記者駐留上海的最後那天早晨,我們拜訪了劉仁靜的女兒劉文瀾。這個名字讓人感到如此熟悉。安順路那個小區綠樹環抱,鳥鳴陣陣。劉文瀾搬入新居不久,屋裡清爽、明亮。她長得極像照片上的劉仁靜。劉文瀾和丈夫陳良廷曾合作翻譯過《亂世佳人》、《教父》等書,名字為人熟悉也就不足為怪。說到從事翻譯工作這一點,劉文瀾說:「是受父親的影響」。劉文瀾饒有興趣地講述了劉仁靜生活中的許多趣事。劉仁靜有一次偕妻子到上海看望女兒、女婿。他和女婿陳良廷坐在一輛三輪車上,談著談著,劉仁靜冷不丁地問了一句:「你是黨員嗎?」陳良廷說:「不是。」劉仁靜不再做聲。劉文瀾笑著說:「後來,我愛人說,我父親聽說他不是黨員,一臉不高興,他還是相信黨的。」令人惋惜的是,1987年8月5日,85歲高齡的劉仁靜清晨外出鍛煉時,不幸被公交車所撞而去世。劉文瀾說:「父親的追悼會是在八寶山開的。」告別時,我們看到劉仁靜的外孫女陳造容正在創作一幅以中共「一大」為主題的水彩畫:杏黃的背景下,映射出淡淡的「一大」會址背景,一團鮮紅的烈焰襯托著鐮刀、鐵錘,欲噴薄而出。她說:「這是為紀念建黨八十周年創作的。」
南湖畫舫——中國共產黨的搖籃
5月23日時近正午,中共「一大」會址前,人流如潮,董必武的題詞「作始也簡,將畢也巨」掛在展廳的結尾,面對它的是南湖上那艘精緻的畫舫。
嘉興南湖與大運河相連,分東、西兩部分,形如兩鳥交頸,故雅稱鴛鴦湖。比起杭州西湖來,嘉興南湖顯得小巧而精緻。湖面不大,當年虛稱八百畝,如今經航空攝影精確測定為624畝。放眼望去,湖的四周鑲著一圈依依垂柳。
1921年,7月30日,上海望志路會場遭到破壞後,王會悟與部分代表提前趕到嘉興,在市內張家弄鴛湖旅館租下兩間房,並托旅館的賬房雇了一條遊船。另一部分代表們在第二天到上海北站,乘車南下。陳公博則因30日晚開會時的變故,31日黎明他住宿的大東旅館又發生了一起兇殺案,心有餘悸避走杭州,到靈隱寺安心靜養去了。馬林和尼柯爾斯基不便繼續出席會議,沒有同行。
在嘉興城老城區,記者找到那時被稱作張家弄的馬路。如今嘉興已將其拓寬改稱「勤儉路」。據當地的地方誌專家介紹,舊時張家弄是嘉興城最熱鬧的處所,唱戲的、變把戲的、說書的,濟濟一堂。王會悟當年租下的鴛湖旅館,在當地屬「星級」較高的。然而,它的繁華只能在南湖紀念館的展廳中才能看見了:兩層迴廊式結構,頗有氣派。50年代嘉興舊城改造,鴛湖旅館也隨即灰飛煙滅,向老一輩的人打聽,才知道它的位置是今天勤儉路上的人民劇院。5月25日上午,記者找到人民劇院後門,一群劇院工作人員正在拆洗座套。一位五十來歲的老工人說,鴛湖旅館就是這里,要說它的歷史,那就長了,以前它對面是五芳齋粽子店,熱鬧著呢,後來拆了。
趕往嘉興城的中共「一大」代表,或許當時就從記者所在的位置上,緩步走向南湖的獅子匯渡口,開創了一段偉大的歷史。南湖湖心島煙雨樓如今成了攬勝之地,東南方那艘精緻畫舫停泊岸邊,南湖革命紀念館的工作人員介紹:「當時紅船就停靠在這前後一百米左右的方位,那時這里是很僻靜的。」
1921年7月31日上午10時左右,代表們先後到達嘉興車站,在南湖附近的鴛湖旅館稍事休息後,借用一葉小舟登上租下的中型畫舫。這一天是陰天,間有小雨,湖面上有四五條遊船,代表們叫船主把船泊在比較僻靜的水域,用篙插住。泊船東南向斜對著南湖湖心島的煙雨樓。湖上細雨如絲,聽來如軍士銜枚急走。王會悟坐在船頭望風。開會時,還特意將帶來的麻將牌倒在桌上,以掩人耳目。船艙里,金碧輝煌,每根柱子都刻著金色盤龍。四壁雕著金色的花卉、耕牛、人物、飛鳥。橫匾上鐫「湖光彩月」。
甩掉跟蹤的密探,遠離人喧車囂的上海,如此安謐,如此秀麗,淺綠色的湖上飄著翠綠色的菱葉,中共「一大」最後一次會議就在這里召開。午後,小遊船增多,湖上到處是留聲機唱京戲的聲音,酒龍詩虎,呼盧喝雉,一派喧鬧。5點左右,湖上出現了一條小艇,代表們以為是政府巡邏艇,曾暫時停止開會,當得知是私人遊艇後,會議照常進行。那張被密探忽視的「廢紙」,成為代表們字斟句酌的文件。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綱領》第一條為:本黨定名為「中國共產黨」。黨綱明確地聲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規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組織原則以及與其他政黨的關系。中國共產黨是依據馬克思主義學說為理論建立的。接著在南湖的這艘遊船上,還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決議》,並選舉黨的中央機構。
下午6時,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共「一大」圓滿結束,代表們當夜離開嘉興城。
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那艘在波濤中輕輕搖晃的畫舫,成了中國共產黨的搖籃 . (有可能有點多)
❸ 開天闢地電影觀後感
寫作思路:首先從整體上談感受和收獲,其次結合影片抒發感情,最後下決心表明態度。
《開天闢地》所講述的,正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21年7月誕生這段時期的歷史事件。深刻地了解了上個世紀初葉的中國是怎樣處在民族危亡的關頭,了解了當時的愛國志士們是怎樣苦苦探求救國救民的途徑,以及在那個特殊年代的光輝意義。
電視劇《開天闢地》放在近現代史的宏大的背景中,展示了我們國家在歷史中的主旋律。在無比復雜的歷史事件中,塑造了一代代人一心為公和無所畏懼的光輝形象。開天闢地確實把中華民族的追求和夢想,讓我們感到無比自豪。
經過看這部電影我了解了很多很多,奮斗的歷史不僅僅只是存在於中學的課本上、存在於老一輩的心裡,它以真實的畫面再現了那些時而驚心動魄時而感人肺腑時而又痛心疾首的畫面。一次次的跌倒又爬起,一次次的失敗又重來。
無數的黨員倒下了,無數的黨員又加入了。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信念奮斗,這一種信念已然融入了他們的血液中,根深蒂固。
電影是短暫的,但留給我們的震撼卻是無限的,我們深深地明白:今日安定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是老一輩的革命家用鮮血換來的。經過這次的觀看,讓我們全體教師深深地明白,今日安定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是老一輩的革命家用鮮血換來的。
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應當全心全意地教育好下一代,要克服各種困難,以人為本,盡職盡責,為人師表,廉潔從教,嚴謹治學。在黨中央的帶領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宗旨,來改變山區落後貧困的面貌,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
❹ 電影開天闢地觀後感350字
《 開天闢地90年》所講述的,是1921年夏,從上海里弄里走出一群人。他們之中有些人穿著長衫,有些人系著領帶,身著西裝。他們說著各地的方言,消失在上海近郊的黑夜裡。幾天後,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這群人又聚集到了一起。湖面細雨如絲,那艘畫舫里,突然傳出了低聲的呼喊:「共產黨萬歲!第三國際萬歲!共產主義萬歲!」微弱的呼喊聲迅速淹沒在雨聲中,然而,在中國大地上,一股不可阻擋的歷史洪流正在迅速匯聚,它將推動著中國革命的紅船,揚帆起航。
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在中國現代歷史上,這是石庫門——紅色火種傳播地
雖然我只是看了影片,但感觸很深,我認識了李大釗、陳獨秀這兩位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前期領導者,領略了毛澤東大批青年黨員的風采,了解了當時的愛國志士們是怎樣辛苦尋求救國救民的途徑,以及中國共產黨建立的光輝意義。
通過看這部電影我了解了很多很多,中國共產黨奮斗的歷史不僅僅只是存在於中學的課本上、存在於老一輩的心裡,它以真實的畫面再現了那些時而驚心動魄時而感人肺腑時而又痛心疾首的畫面。一次次的跌倒又爬起,一次次的失敗又重來。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信念奮斗著,這一種信念已然融入了他們的血液中,根深蒂固。
電影雖然是短暫的,但留給我的震撼卻是無限的,我深深地知道:今天安定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是革命烈士用鮮血換來的。我應該努力奮斗,虛心受教,克服各種困難!!!
❺ 電影《開天闢地》上映於哪一年
1991年上映。
《開天闢地》是李歇浦執導的革命歷史題材劇情片,由邵宏來、孫繼堂、王霙主演 ,於1991年上映。
簡介
上影廠6號攝影棚搭建「一大」會議的場景時,為了盡量做到歷史的真實,美工師、置景師用皮尺把「會址實景」一一丈量,連代表喝水的杯子也是向「一大」紀念館借來的,整個布景只有牆上的掛鍾是為藝術需要而虛構出來的。
上海「一大」紀念館本來搭好腳手架准備進行修繕,為了拍攝該片,他們將腳手架全拆了。浙江南湖紅船也為拍攝該片推遲了整修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