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戰狼2》中有哪些意味深長或細思恐極的細節
戰狼2中,細思恐極的是:一個深謀遠慮的小國軍閥,在高傲自大的列強雇傭兵面前,也只是一隻待宰的羔羊。在我的觀影過程中,對我印象最深的細節,是紅巾軍的領袖,奧杜將軍。顯然他並不是一個昏庸嗜殺的軍閥,他的目的很明確:奪取政權,穩固政權,謀求國際社會承認。這三個目標看起來步步為營,且准備充分。
㈡ 吳導,您的《風語者》在我認為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
第一個問題:紀念陣亡將士。
第二個問題:是
第三個問題:換彈夾的時候鏡頭正好在拍攝別人。
第四個問題:不是
㈢ 電影《通緝令》(wanted)中的武器。
這部片中的槍都是經過高度定製的,外觀跟原型槍有一定差異。安吉麗娜茱莉用的是
Safari Arms Matchmaster,男主角一開始得到的父親留下的槍是Beretta 92S.
安吉麗娜茱莉的Safari Arms Matchmaster,原型槍的樣子如下圖:
(以上所有資料來源於電影槍械資料庫IMFDB)
㈣ 換子彈動作好帥,比史泰龍換彈夾還快是什麼電影啊
換子彈帥應該是電影 黑暗塔
還有子彈會拐彎是 刺客聯盟
㈤ 電影戰狼2觀後感
電影戰狼2觀後感【1】
還記得幾年前看《戰狼1》時的感覺,比起傳統的動作片,該片其實從傳統意義上算作一部軍旅題材電影,且是少見的特種兵題材,這是由於其特殊性質而決定的。
特種兵不像是其同門師兄弟特警那樣,可以以城市作戰題材為依託來進一步發揮,比如《反恐特警組》和《極限特工》,而特種兵作為一種軍事單位,其大框架就主要限定在戰爭題材(隨著世界對反恐的重視,從2002年開始特種兵也開始參與到反恐任務中),且執行作為一種執行特殊任務的兵種,對單兵作戰能力和武器裝備的強調使其無法走傳統戰爭電影中兵團作戰這樣的路線,但特種兵題材作品卻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就是從單兵作戰能力和團隊作戰方式上追求專業化的戰術和戰略,從而能極大的烘托電影的主題和氣氛。
這是兩部《戰狼》一脈相承的特點,而且第一集從單兵作戰到團隊合作,有板有眼的是一副軍事電影格調,且吳京對於冷鋒這個兵痞的塑造非常成功,《戰狼》的出現,讓該劇具備了兩個非常重要的意義,其一就是填補了近幾年特種兵電影的空白,其二就是在主旋律,尤其是軍旅題材與商業動作片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首部5.4億的票房,就是成功的信號。
到了第二集,還是延續第一集的路子嗎?最起碼自導自演的吳京不這樣想。畢竟在這個商業化的市場上,軍旅題材還是偏於小眾,觀眾看《戰狼1》的時候,終究還是沖著動作場面去的,而且個人觀點,軍事電影無論是在中外都不好拍,因為在和平時代題材和故事有限,尤其是國內限制就更多了,因此《戰狼2》在延續該系列風格和主題的前提之下,對電影的風向標進行了些許的轉移,從電影的初始設定就能看出來。
冷鋒,已經不再是軍人,故事的場景搬到非洲。而冷鋒不當軍人的原因開場點名,在盛怒之下的越軌行為導致其犯下了大忌,但雖然軍裝不在,但冷鋒「退伍」是被動需求,軍人的熱血依舊存在。而電影的場景來到非洲,故事的主線是營救中國同胞,因此,《戰狼2》的主題與第一集還是一脈相承的,只不過沒有了首部在題材和故事上種種限制,電影在格局和內容上,可以放開手腳,有了更廣闊的空間。
這就是《戰狼2》的升級之處。
?《戰狼2》以一個退役軍人的視角,代入感極強。完全就是好萊塢孤膽動作片的模式,比如《第一滴血》《虎膽龍威》、《突然死亡》、《暴走潛龍》這些膾炙人口的作品,這些電影主角不是警察,就是前軍人,本片也是一樣。
電影對冷鋒的刻畫相當到位,其餘配角以臉譜化的模式能顯示出相對性的角色特點,尤其是在後半段兵工廠突圍的戲份中,將女護士盧靖姍、富二代張翰等角色的`個性刻畫點到為止,在一部動作片中也就足夠。尤其是達康書記吳剛,簡直就是「冷鋒二號」,二者的共同點就是深藏不露,身手不凡,符合孤膽動作片的一貫設定,且其性格特徵也比較討喜,雖然只是在後半段出現,但風頭無兩。
電影建立在這個簡單的劇情基礎上,情節編排和故事節奏算不上行雲流水,但非常緊湊,也就是快節奏,用目不暇接的動作戲來掩蓋情節和角色的模式化,沒有影響觀感。
當然電影最大的亮點在於動作,從開場打擊海盜從船上到水下的6分鍾長鏡頭,還有吳京那一手用鐵絲柵欄門阻擋RPG火箭彈的展示,電影的動作場面就在技巧/火爆之間來回切換,這是《戰狼》系列的一貫風格,片中也有吳京單手換彈夾的動作展示,不亞於第一集拔槍/用腳上膛/爆頭的鏡頭。
街頭火並,短兵相接,坦克飆車戲,火箭彈與自動武器的輪番開火,乃至結尾與「交叉骨」的PK大戰,該片的場面非常爽快。
而且對於情誼的刻畫也是《戰狼2》系列的標志,比起第一集在戰斗中滲透的兄弟情義,第二集則是的焦點則在於普羅難民,電影的主題其實跟《黑鷹墜落》中「no man left behind」類似,面對槍口下的難民,無論是中國同胞還是非洲兄弟,電影用了很重的筆墨去渲染。火爆的動作場面+濃重的情義,《戰狼2》這部作品從內到外都散發著純爺們的氣息。我不知道這部作品最終能收獲多少商業價值,但這樣的大製作電影卻在如今類型片發展幾乎停滯的電影市場,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說到華語動作題材,最近一段日子,以《湄公河行動》、《非凡任務》和未來的《紅海行動》這樣的片子出現,對我們類型片多元化發展其實有好處。本片雖然帶有主旋律的味道,但其路線卻是正確,在商業與主旋律之間找到了平衡點,也是《戰狼》系列的特性。
電影戰狼2觀後感【2】
《戰狼》能夠在2015年於市場中出人意料的大獲成功,一定程度上有著運氣成分的加持。這份「運氣」,是它所表達的那份「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情懷於那時准確擊中了觀眾心間的熱忱。
受制於項目有限的經費與導演有限的經驗,當時的《戰狼》除了變身「黑馬」,也同時收到許多針對影片製作的詬病。而在票房大爆之後,《戰狼2》在資金方面有了更多餘地,投資數額的增加也直觀轉化為成片中的軍用坦克、直升機等硬體設施以及飛車、爆炸等大場面上的升級。比如坦克對決這一場戲中,《戰狼2》便「毫不心疼」的讓5、6輛重型裝甲車進行相互沖撞、碾壓,其中一台坦克還被直接掀翻在地,甚至最終還上演了重炮炸毀直升機的「重頭戲」。如此捨得燒錢的大場面,算是對前作被嘈「5毛特效」進行的一次「還擊」。
由於故事背景從中國邊境轉戰到了遙遠的非洲大陸,吳京也為《戰狼2》選擇了更加國際化的反派對手,其中頭號惡霸的扮演者,正是出演過《美國隊長》系列中臭名昭著的「交叉骨」的弗蘭克·格里羅。和他一起加盟的還有《美國隊長3》幕後動作指導,再配合來自香港的武術指導團隊,《戰狼2》中的近距離肉搏打鬥戲,在流暢性和觀賞度上的確比之前提高了很多。還記得第一部當中,練習武術出身的吳京在很多特寫或定格鏡頭中動作都略顯僵硬、做作,這一點也曾被看做是《戰狼》質量上的一塊硬傷。而這次開場部分的水下一鏡到底的以少敵多打戲以及最後同弗蘭克·格里羅的一對一肉搏都更具設計感。
當然,無論坦克、飛機等硬體裝備還是國際化的演員、幕後陣容,這些都只不過是投資成本為一部影片帶來的外在升級。處於當下這樣活躍的電影市場,作為有意在主旋律之外大刀闊斧探索商業類型片風格的作品,《戰狼2》取得這樣的進步,是驚喜但並不能稱之為「意外」。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發生在「冷鋒」這個人物身上的變化。
在《戰狼》當中,冷鋒還是個勇勝於謀,甚至還捅了簍子的新兵蛋子。類似的設定在以往的軍事題材作品裡並不少見,從不服管教到領兵作戰幾乎成了他們蛻變的「標准動作」。影片中,當然也有包括倪大紅、余男在內的配角幫助吳京立住角色,但更多時候為了體現他的能力,隊友與(大部分)對手都是被刻意弱化的,對於觀眾來說,這種藝術創作手段無疑影響了影片的「可信度」。
我們能看到《戰狼2》在逐漸扭轉這一點:冷鋒在戰場上依然無敵,但他有了更多的「人性弱點」,比如再一次遇到欺侮戰友的惡棍,他仍然不顧懲戒打抱不平;遭遇病痛時他也束手無策,不得不忍受「眾叛親離」的悲涼;而激發他戰斗的動力,更可以既有民族大義也有兒女情長……這樣屬於英雄主角的「套路」,我們同樣也在《美國隊長》中的史蒂夫·羅傑斯、《血戰鋼鋸嶺》中的戴斯蒙德·道斯等角色身上見過。更深入的著墨「冷鋒」身上的人性,建立一個更飽滿、立體的人物,這才是吳京帶著《戰狼》系列靠攏「電影重工業」過程中,做出的最關鍵的關於「內核」的升級。
電影戰狼2觀後感【3】
200萬,是描述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數量的一個抽象數字。一個退伍軍人,卻把這個抽象又冰冷的數字,用血、火、情交織的電影元素,給了一個直觀、形象、接地氣、有溫度的註解。
一個形象,大於一堆概念。這一顛撲不破的美學定律,在這部電影里再次得到印證。
建軍90周年前夕,軍事題材電影《戰狼2》在全國各地院線上映。
這是一部重工業軍事動作題材電影。非洲某國,致命的拉曼拉病毒正在蔓延。反對派「紅巾軍」以政府救治不力為由造反。「得疫苗者得天下」。我國援非醫生陳博士即將研製成功的病毒血清疫苗,成了政府軍和「紅巾軍」爭奪的焦點。
吳京扮演的中國退伍軍人冷鋒,正在尋找殺害自己戀人的兇手。他戴著射殺女友的子彈頭做成的項鏈,一路尋跡來到非洲大陸。復仇、踐諾、情愛,就在這個血與火的內亂背景下漸次展開。
首先,電影的舞台元素是世界的。中國也有世界舞台的電影,但是屈指可數。這部電影把背景放在廣袤的非洲,野性的草原風光、異域的民族風情、復雜的部落關系……從一開始,影片就擁有了與世界電影對話的大背景。
其次,電影的主題是世界的。同情並保護弱者,是人類共同的、共通的主題。影片中,來自美國的女主人公和來自中國的男主人公,為了各自的諾言,分別帶著一個非洲小孩,穿梭在瘟疫、爆炸、鮮血和戰火之中,無怨無悔、不離不棄,踐行著一個大寫的「人」的價值實現和道德追求。
曾幾何時,站在上帝高度、表現「拯救」主題的電影,似乎都是美國大片的專利。而在《戰狼2》中,中國和美國的兩位主人公,分別保護著非洲的未來——一個男孩兒、一個女孩兒,從戰亂向和平撤離。從這點來說,這也算是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吧。
第三,電影的語言是世界的。20世紀90年代末的美國大片《泰坦尼克號》中,男人留下來,把有限的救生艇讓給婦女和兒童,這種全球通行的「價值觀」,讓這部電影在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還贏得了道德上的全球喝彩。
這樣的價值觀,在中國影片《戰狼2》中再次體現。當面對中國申請來的有限的直升機位時,讓中國人先撤,留下非洲群眾,似乎是理所應當的選擇。但主人公冷鋒「婦女和兒童上飛機」的鏗鏘命令,讓一個負責任的民族形象躍然紙上,也在價值觀的層面上,達到了與世界電影的成功「對話」。
中國獲得國際大獎的影片並不少。但仔細分析,個別電影的賣點,著眼於描述民族的落後、愚昧、粗野、醜陋上,契合的是西方人對東方文化所謂的「神秘」的一種窺視欲的滿足。不是說這些「神秘」不能拍,只是說,還有更廣闊的、與世界電影「話語體系」完全能夠「對話」的更多題材,只是我們的電影界不善於或者不願意發掘罷了。
㈥ 求一電影名字 一酷女拿著雙槍奔跑著在空中換彈夾那電影叫什麼
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海扁王》,還行的電影。記得加分啊。
㈦ 為什麼絕地反擊豆瓣評分如此低.看了覺得挺好看的
絕地反擊
有劇透,慎入(其實電影沒什麼劇情)!
女1就是「電腦女孩」,掌管文件和大使秘密的女主角。坐在辦公室看的是臉,在酒吧喝威士忌看的是白T恤,真人CS看的是比新兵們還專業的打槍技術:滑步開槍,單手換彈夾,及保險櫃摔地開門法。如果能和男主來場床戲的話,女1可以給4分。
女2,戴頭巾的大使小尾巴,唯一的功勞的是給硬碟消磁,感覺像打碟一樣,或者說像攤煎餅一樣就把硬碟毀了。只有一些感嘆助詞,可能導演為了突出美國做的事是幫助那個國家,所以才有當地的人民幫助美國吧。
女3,就是開篇去見領導時,從辦公室邊系扣子,邊扭屁股走出來的那位美女!可以確定的說——這是一個妓女!
然後,整部戲就是突突突!完了!
》》》》》》》》》》》》》》》》》》》》》》》》》》》》》》》》》》》
絕地反擊 你是說哪一個????????????????????????
1.電影本身是一部及格分上下的准爛片,這一點不用多說了。這類打著反烏托邦旗號的青春愛情片,基本上都是這么個敷衍的套路。除了特效之外,其他情節也沒必要多看。所以,我們拋開青春愛情的包裝紙,看看反烏托邦的那部分。這部分不能太過於在電影中強調,因為一旦分量過重,就會因為過於沉重而影響票房,但它是這類電影的核心。
2.總體而言,《分歧者》講述的是一個牆內的世界。這和大部分反烏托邦設定差不多。牆外都被毀了,牆內的人被告知,他們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牆外是恐怖與苦難,牆內是秩序與希望。但在這一部的結尾,牆壁還是被打開了,人們必須去往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不能永遠囿於牆內,這終究是不可持續的。
3.和《分歧者》第一部主要是為了講清楚幾個派別的設定不同,這一部開始講述「秩序的崩潰」。但這個牆內世界的改變不是由權力的和平交接實現的,而是沒有辦法的要通過暴力。裡面的一個配角提出了一個問題,很有意思,「你們要殺掉當權者,然後誰做當權者?」如果用暴力終結暴力,那麼接下來的會是真正意義上的和平與美好嗎?
4.多年以來,牆內世界之所以安穩,是因為恐嚇+誘惑。現在,之所以這套秩序無法再持續,被認為是那一群「分歧者」攪擾造成的。「分歧者」的設定是違背內部秩序的。因為這個社會內的等級、分工是固化的,博學派也好,誠實派也罷,你一旦選定,都無法更改,這社會派別的階層劃分超越血緣與親情,不允許有不同派系性格特點的交叉,一切交互、模糊、游移的傾向都是需要剿殺的。但這些特質卻正是分歧者的根本性特徵。允許灰色地帶的存在是一個正常世界的潤滑劑,一旦這個世界被非黑即白的粗暴兩分法控制,它最終一定是崩塌。從牆內秩序的角度看,分歧者就是危險的不同意見者。
5.牆內世界的控制者珍寧在廣播中說過一句話,「某些潛藏在我們中間的人必須被隔離。我們為了更大的社會利益,在特殊時刻,就需要極端措施。」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名頭,剝奪少數人權利的行為,一旦展開,所帶來的就絕不只是對那些「少數人」的傷害。恐懼一定會自動蔓延到所有人頭上,這一點一次次被證明,但一次次被漠視。
6.和第一部用整個電影去展示這個牆內新世界的方式不同,《分歧者》的這個第二部,前面的敘述基本上沒有價值,結尾才是最有意味的一幕。分歧者最終被「赦免」了,經過試驗之後,這個牆內新世界的創始者以影像的方式再度現身,說出了這個世界的真實意義。這種對人類分派,建起圍牆的行為,其實是一次龐大而漫長的實驗。目的是為了選擇接班人。好了,最有意思的就在這。
7.原來,整個圍牆內就是一場游戲,目的是為了通過災難與恐懼,在打亂一切的情況下鍛煉隊伍,如果「分歧者」最終勝出,那麼說明他們經住了考驗,他們就被選定為接班人,那麼之前的那些被認定的「罪名」就都自然消散,那一切追殺不過是分歧者們通往最後一站路上的「八十一難」,但如果,分歧者沒有通過考驗,那麼他們就會被以擾亂者的身份進行處決,社會上的其他所有人也不會得知背後這一切隱藏著的巨大的真相。所以說,這里全都是利益考量與算計,根本沒有什麼信仰可言。這真相真冰冷。
8.如果非要說,誰是這個牆內世界真正具有信仰的人的話,那麼操控這個世界的現任頭目珍寧是信仰最堅定的。雖然她是一個所謂的「壞人」,但她是真的相信必須營造和保護這一切秩序,她不是實用主義者,不是牆頭草。但她最終也成為了犧牲品,被人從身後給了一槍。這個「完美世界」的創始者,在她背後一直陰魂不散,從這個意義上說,最終,老人政治勝利了。
9.更可悲的是,分歧者被赦免的瞬間,這個世界中所有的順從者、服從這個秩序多年的所有「大多數」,都成為了炮灰,他們幾代人的信仰與恐懼,突然間一文不值,他們不過是龐大實驗中眾多道具而已,它們是棋子,根本不是「人」。但這一點,沒有去交代,似乎那些人又瞬間接納了這一切,但如果這發生在現實世界中,這怎麼可能?那群人會墮入怎樣的虛無感與幻滅感之中呢?而那些之前按照領導者的要求,去幫助搜捕分歧者,甚至傷害分歧者的人們,在分歧者被加冕之後,會遭到清算嗎?就算不會,他們對自己曾經的行為會如何看待呢?這一切真正悲傷而寒冷的細部的內容,都被省略了,只用一個光明的尾巴粗暴地抹掉了。除了這些人,還有那些犧牲者,比如當初因為要逼出分歧者,而被植入了晶元,在被操控著自殺的那些人,現在算個什麼?他們連炮灰都不算對吧,最多算是炮灰的炮灰,對嗎?
10.這部電影目前的走向被看作是「正向」的,因為代表正義的分歧者,最終被認可了,可以以英雄的面貌去進一步拯救世界了。但背後所有寒冷和殘酷都被淹沒在鼎沸的勝利吶喊聲中。我們認真想想那背後細碎的東西,那些被忽略的人頭落地,無人提及的血流成河,被當做工具的所有沉默的大多數,這裡面真的過於殘忍了。我們把這一部分當做災難片去看,能不能讓我們提醒自己,別讓這一切真的發生在現實中?
㈧ 美國槍戰大片,場面猛烈到爆,女秘書換彈夾動作真心帥到爆!電影名字叫什麼
孤膽保鏢 Schutzengel (2012)
導演: 蒂爾·施威格
編劇: 斯蒂芬·布查特 / 保羅·莫里斯
主演: 蒂爾·施威格 / 盧娜·施威格 / 莫里茲·布雷多 / 卡羅利妮·舒赫 / 赫伯特·克瑙普 / 更多...
類型: 劇情 / 動作 / 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語言: 德語 / 英語 / 俄語 / 土耳其語
上映日期: 2014-06-13(中國大陸) / 2012-09-27(德國)
片長: 132分鍾(中國大陸) / 133分鍾(德國)
又名: 守護天使 / 別惹老兵
㈨ 花式換彈夾是什麼電影
《胖子行動隊》。
電影由包貝爾、文章領銜主演,郭京飛、宋佳、辣目洋子等人特別出演,還有《情聖》裡面引得眾人追逐的美女克拉拉噢。(情聖劇照)但是對她的出場音樂感到不解?有一點詆毀的味道,略低俗。
由文章飾演的王牌特工「J」在執行一次A級任務時頭部中槍,導致顱內下丘腦受損。養傷期間,J漸漸變成了一個三百斤的大胖子,並患有嚴重的嗜睡症,但J依然認為自己是一個王牌特工。終於,J再次接到任務,隻身前往日本取回機密文件。
文件得手後,J卻擅自拆開文件決定替組織繼續完成隱藏其中的任務,不料卻暈倒在居酒屋。醫院醒來的J結識了由包貝爾飾演的保安郝英俊,郝英俊也是一個大胖子,他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個一事無成的廢物,毅然決然的硬加入任務中。
談起合作演員,導演包貝爾在現場滔滔不絕。與老友文章再度合作,他表示兩人作為導演都很「軸」,對作品要求很嚴格。為了保證順利拍攝,文章在開拍之前就承諾完全不會干涉導演。
文章的妻子馬伊琍也十分了解文章對作品嚴謹認真的態度,進劇組之前還給他「上了一課」:「去別人劇組就不要指手畫腳了。」面對語言障礙,主演克拉拉是背好中文台詞和日文台詞後才去現場,完全不掉鏈子,被導演包貝爾誇獎是自己見過的最努力的青年演員。
啟用演員辣目洋子則被包導稱為一個「美好的意外」,導演包貝爾表示自己是通過何炅老師的朋友圈發現了辣目洋子,最後辣目洋子呈現的效果也十分令人滿意,完全可以成為「下一個賈玲」。
㈩ 《英雄本色》這幾個穿幫鏡頭,讓電影變得不再完
張國榮、周潤發主演主演的《英雄本色》,講述了宋子豪、Mark、宋子傑三人之間的江湖情以及三個主人公各自的挫折、失敗、懺悔和報復。《英雄本色》讓多少小夥子們崇拜,在懷念經典的同時,為大家盤點幾個少有人發現的穿幫鏡頭。
雖然周潤發《英雄本色》中也有著這么一些穿幫鏡頭,但是在香港影評人評選的香港百部佳片內,《英雄本色》排名第一,周潤發在劇中的「小馬哥」也成為影迷的偶像,它依舊是一部無法超越的經典神作。你是否會重溫這部電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