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部關於一個鋼琴師的電影,
【電影《海上鋼琴師》】
原片名 La Laggenda del pianista sull ' oceano(義大利文)
系列簡介
義大利導演托納托雷的三部作品——《天堂電影院》(又譯星光伴我心),《海上鋼琴師》(又譯聲光伴我飛),《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又譯真愛伴我行),我們可以將它們定義為「時空三部曲」或者是「尋找三部曲」。導演運用了一種相同的敘事結構——「回到」,讓我們不斷穿梭於「現在」與「過去」之間。
[編輯本段]1.基本信息
更多中文片名 1900海上鋼琴師 聲光伴我飛 一九零零的傳奇
更多外文片名 The Legend of the Pianist on the Ocean .....(USA) The Legend of 1900
影片類型 奇幻 / 劇情 / 音樂
片長 160分鍾/法國:120分鍾
國家/地區 義大利
對白語言 英語 法語
色彩 彩色 混音杜比數碼環繞聲
評級 Rated R for language.
級別 Singapore:PG Argentina:Atp Portugal:M/12 Australia:M UK:15 Finland:S France:U USA:R Italy:T Germany:6 Netherlands:AL Hong Kong:IIA Switzerland:7
製作成本 9000000 (estimated)
版權所有 Mesa, 1999 (on print)
製作日期 1997年7月
[編輯本段]2.劇情
一九零零年的第一天。郵輪維珍尼亞號載著熙熙攘攘的歡呼人群在紐約港靠岸。在夢想的鼓動下黑壓壓的人流涌下船,迎接充滿可能性的美好未來。喧囂過後,船上除了船員所剩無幾。添煤工人Danny Boodman於是偷偷跑到餐廳搜羅客人遺落下的貴重物品,結果一無所獲。失望之餘,他在鋼琴架上發現一個漂亮的嬰兒。他抱起嬰兒,看見他的目光清澈,皮膚白凈。Danny Boodman對這意外收獲十分驚喜,於是收留了這個孩子,起名叫1900,紀念這孩子在新世紀的第一天被他收養。
善良的Danny Boodman十分疼愛小1900,教他讀書,不讓他受苦。但因為沒有任何出生證明之類的文件,Danny Boodman害怕1900會被別人搶走,不許他離開船艙一步。
在1900八歲時,Danny Boodman死了,在懵懂的1900於生離死別前迷茫時,突然聽見遠處傳來美妙動人的聲音,他回過頭,身邊一個亞洲女人告訴他,這是音樂。
幾日後,1900在夜裡偷偷溜進餐廳,來到白天船屬樂手演奏娛樂上等乘客的鋼琴前,彈起了自己即興發揮的曲子。歌聲吵醒了許多乘客,他們好奇的想去探個究竟,卻都陶醉在這小傢伙如天籟般的音樂中。直到音樂停下來,船長才過去對他說,「1900,你不可以彈琴,這完全不合規矩。」年幼的1900任性的回答說:「讓規矩全都滾蛋。」 (Fuck the regulations)
幾年後,成人的1900成了維珍尼亞號樂隊的鋼琴師,雖然他從未下過船,但是已經名聲遠揚。在一次暴風雨中,他巧遇了正在暈船的Max,兩個人十分投緣。從此,Max成了他一生的知己。
Max十分欣賞他的音樂才華,但也同時對他固執的不肯下船登上陸地感到困惑。他希望1900能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才華,得到世人的承認,名利雙收,過上好的生活。但對1900而言,世人嚮往的生活對他而言太過遙遠,無法理解,也因此根本不具備誘惑力。
即使彈琴勝過爵士樂的始祖Jelly Roll Morton,讓1900名聲大噪,唱片出版商希望為他錄制唱片,並保證他會名利雙收,他的內心依然平靜,安於生活和音樂帶給他的快樂。直到他遇到一個樸素而迷人的女孩。那一天他正在錄制唱片,女孩順著窗子向里看,和他四目相對,盡管女孩僅僅是在用窗戶的反射照鏡子,他卻立刻愛上了她。隨興而發彈奏了一曲為愛情的柔情似水的曲子。(那個女子就是手風琴匠的女兒,老人走出了自己的天地,來到了美國。開立了一家魚店。建立了屬於自己新的世界。而1900卻始終不能釋懷。直到最後一刻。)
在女孩下船的幾周後,1900十分的痛苦,他想去找她。Max的勸說和對愛情生活的憧憬打動了他,他最終決定下船,登上陌生的陸地。那天所有的船員都和他揮手告別,他穿著max送給他的大衣,緩慢的走下船梯,但當他即將踏上土地時,他茫然的看著諾大的紐約市,凝視了一陣,他突然拿起禮帽拋向遠方,然後回頭,返回了船上。他對Max說,我再也不下船了。
直到許多年後,大戰結束,早已離開維珍尼亞號的max偶然發現破舊的維珍尼亞號就要被炸掉,他堅信1900在船上,幾經周折,最終找到了他。但是1900執意不肯下船,世界太廣闊了,讓他陌生得害怕,這個船對他就是一切。Max最終悲傷的離去,在遠處目送維珍尼亞號和1900一同被炸彈粉碎。
那天他告訴曾對之提起過1900的傳奇故事的樂器行老闆1900死了,老闆也感到惋惜,於是把max因為窘迫賣掉的小號還給了他,對他說,一個好的故事比一個舊小號值錢。帶著僅值舊小號的1900的故事,Max離開了,從此,很少再有人會記起那一生不會踏上陸地的天才鋼琴師和他傳奇的一生。
[編輯本段]3.影片解析
關於電影
這是一部盪氣回腸的詩意旅程電影,那無處不在的鋼琴聲將觀眾帶入1900的心靈深處。影片採用最極端的浪漫主義風格,引起兩極反應:有人視之為傑作,而西方很多人把它看成「最好看的爛片」。影片的缺憾在於人物刻畫,主角太過神秘,讓人無法洞察他的內心世界,因而就很難真正同情他。如果能把心態調離憤青階段,該片則有打動人心的浪漫魔力。
整部片子隨著Max回憶中的1900,與現實中Max追尋1900的下落這兩條主軸,交互穿插,緊緊牽動著觀眾的心,而當Max從樂器行老闆口中得知,Virginian號即將被拆解時,故事也達到了最高潮。
從戰前離開Virginian號之後便未曾聽說過1900消息的Max堅信,1900必定還在船上,他努力延阻了船隻拆解的時間,來到這艘已殘破不堪的廢船上欲尋找1900最後的蹤影。1900還會在船上嗎?還是如Max的期望,已經找了個地方,娶了老婆、生了小孩,並在茶餘飯後之際同她們提起Max這個好友……
除了曲折的情節,幾個精彩的橋段更是令人吟詠不已,包括Max初識1900時,兩人在海上狂風暴雨之際松開了鋼琴的固定栓,坐在鋼琴前隨船擺動著,一邊彈琴一邊在大廳里四處滑動,像極了跳著華爾茲或探戈的舞者;而面對傲慢的Jelly來勢洶洶的挑戰,1900如何展現出他過人的鋼琴天賦,讓與會者由輕蔑轉為震驚;以及那個不知名的女孩(曾與1900用手風琴合奏的老人的女兒。),如彗星般的散發出耀人光芒卻又快速離去,使得1900淡淡的憂愁,回憶的感傷,在片里充斥的偏黃色系影像中,益發顯得鮮明。至於移民懷著夢想乘船來到新大陸,在看到自由女神像之際驚叫「America!」的喜悅,卻也與孤寂的1900看著旅客上上下下的冷漠相映……
1900這個角色,因為孤寂落寞的經歷,使其更能敏銳的看透人心,並藉此彈奏、創作出感動人心的樂曲。但一生面對海洋、面對鋼琴,陸地上的一切,對他來說有著太多的不確定性,使他一直對陸地躑躇不前。正如他所說:「我看不到陸地的盡頭」,或許對1900而言,海天一色的景緻看得到地平線,往返多地的郵輪也有靠港停泊的時候,88個琴鍵是有限的,他可以據以創作無限的樂章,然而陸地上綿延不絕的大城市,是他所看不清也無法掌握的。
【海上鋼琴師】:感傷的海上傳奇
生於船,
長於船,
死於船,
這是一個虛幻的奇跡,一個傷感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他的傳奇。
大海、輪船、鋼琴、陸地、孤獨、友情與天才交織的故事。
孤獨,自從他被拋棄在維珍尼亞號開始就註定了他一生的悲劇,
樂者,自從在丹尼的海葬聽到音樂時就註定與音樂的一生糾纏,
傳奇,自從他無師自通流出的第一首曲就註定了他一生的傳奇,
他有個好長的名字叫【丹尼·伯特曼·T·D·林蒙·1900】。
音樂是他對人生的感悟
他的一生是無根的,終生都在飄泊的維珍尼亞號上,至死也沒有踏足陸地,他的一生就是一艘船與音符所組成。與他最不可分隔的就是音樂,他用率性而為的靈感,譜出最有情的音樂去解讀人生。
他有驚人的音樂天賦,那是一種超忽常規的能量,是一種超敏銳的洞察力,與靈歌之王雷·查爾斯不同,雷·查爾斯是用音樂來完成對生命的依託,而他卻是用音樂去解讀生活,感悟人生,雖然他們對音樂都有異乎常人的感悟力,但卻有著不一樣的執著,雷·查爾斯將一生都放在了音樂這個精神生活上,而對於1900來說,音樂就是他的語言。他用心靈演繹融入了世間百態的樂曲。
他是音樂演繹的天才,輕巧的手指流水般的滑過琴鍵,在他的指尖下所流淌著的就不僅僅是音符,而是對生活的真誠。深情飄逸的曲風,唯美、優雅的飛揚,他的音樂時而精巧,時而大氣,時而細膩,時而磅礴,時而小心,時而大膽,時而激情,時而委婉。他以音樂來體現人物,用音樂來表達情感,用音樂來講述人生,他用音符來代替語言來觸及人們的心靈,聽著他的音樂,就像是聽著人生的經歷,聽著人生總總,他的手在鍵上,但是心如痴迷的樂者一樣隨著自己的音樂一起翱翔。我第一次強烈地感覺到音樂的世界是這么廣闊,原來音樂講述的世界是這么的迷人,這種音樂與人生的立體結合真的是讓人大開眼界,對於音樂也有了另一番的認識。
孤獨的寂寞與他的海上宿命
他一生都在海上,那艘客輪就是他的家,他的執著就是對海的依戀,海是他的宿命。
周而復始的人來人往、悲歡離合、人間萬象,一幕一幕的在他面前上演,他似乎已看盡了人間的繁華、冷漠、凄涼與虛偽,也看盡了人生。
「我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在一個找不到盡頭的世界生活,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來,不是因為我所能見,而是我所不見……」。
在陸地上,他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他也無法操縱那幺多的選擇,他的能力僅限於用88個鍵子所創造出來的世界,所以他選擇了不變。船就是他保護自己,囚禁自己的地方,同時也是他與紅塵隔離的地方。沒有身份證,沒有出生證明,這些都不是阻止他去陸地的牢籠,真正是牢寵卻是他的心,是一個在他的心中永遠的家。對於外界的不可知與不確定,他只有幻想、好奇與極大的恐懼。而維珍尼亞號才是他唯一的方向,在這里,他有時像個頑皮自在的孩子,有時卻又孤獨的叫人心酸,孤獨的藝術人生與無盡的大海也就是他的宿命。
我本不信宿命,命由人改,但深思後醒悟,性格豈非宿命,決定人一生,性格就是宿命,而對於1900,他宿命的一生豈非正是他的性格所定。
他是純粹的天才,他的個性是天才與幻想交融,他沒有下船,他選擇了他的幻想世界,他的懦弱似乎有些不正常,有些不可思議,但什幺是正常的?最起碼,他選擇了自己的路,為自己而活,而我們是不是還在為了一些遙不可及的所謂理想而奮斗,是不是還在為了壓力、為了別人而活,對一些唾手可得的卻沒有珍惜,對這些身邊的美好都沒有觸摸過。這豈非也同樣不正常。
友情是世間賜予他的唯一的溫暖
自從出現了光影的留念後,影片里就從來就不缺愛情,但偏偏這個海上鋼琴師卻沒有這樣的好運,對海的依戀,對選擇的恐懼,使他錯過唯一一次去愛的機會,他掰碎了那張記錄了初戀的唱片,他也掰碎了那段沒有結果的回憶。
還好,宿命在剝奪了他愛情的權力後,又給了他一段難得的友情。
這也是一個沒有女主角的電影,影片就是隨著胖子麥克斯的旁白開始,麥克斯也成了他主動與社會相關聯的唯一鈕帶,而與胖子麥克斯的友情也是1900在影片中除了大海與音樂外的最重要的感情寄託,也正是由於這個老友的存在,我們才會覺得他這孤獨的一生有了些許的溫暖。
當胖子抱著唱機,播放著柔情似水的無名樂曲在即將炸毀的維珍尼亞號上尋找他時,隨著影片的剪輯,胖子與柔情的音樂出現在了船上的一些舊地,這時與其說他的行為是尋找,倒不如說是緬懷,緬懷與1900一起走過的日子,緬懷對過去光影的留念。
你為什麼暈船浪?這是兩人多年後再次重逢的第一句話,這也是他們友情最開始的記憶。
胖子最終沒有勸阻1900的最後決定,理解的面對他不歸之路的選擇,這是一種什麼深度的感情,換了是你,你會怎麼做,是自私的拉他下船還是放手讓他達到靈魂的升化。當麥克斯默默地含淚離開即將炸毀的維珍尼亞號時,1900叫住了他,給他講了一個不好笑、但動人的笑話,我也發覺男人與男人之間的傾訴竟也感性、如此動人,也如此傷感,這時我有了一種莫名的悲傷,是一種孤獨的傷感。
吸引你眼球的影片靈魂
整部影片的氣氛都是由這個男人來營造的,從來沒有看過蒂姆·羅思這樣的儒雅,從來沒有見過他這樣的朴實,他的表演是那幺的不著痕跡,洗盡鉛華、渾若天成,驕而不躁。
他賦予了1900最大的生命力,並不年輕帥氣的他,用了富有童稚化的表演,將與紅塵疏遠的海上鋼琴師的無世俗、輕松、自然、雍容的性格進行了最有力的詮釋。他的眼神,親密而疏遠,清轍且憂傷。他將人物進行細節的刻畫,用點托起了人物,「隱」而不發的霸氣,悠然自得的優雅氣質,卻又略帶童稚純真。
在他的演繹下,這個海之子,就像是一個惹人憐愛、頑皮反叛、隨性而為的孩童,卻又有著叫人傷感的孤獨宿命。這會是一個不朽的角色,這會是一個真正的演者,至少是在我的心中。
影片透露出沉靜的歐洲風格,非現在一些狂轟爛炸的好萊塢影片可比,雖然有幾段因要帶出劇情的而設置的回憶也稍嫌突兀與冗長,但這些並沒有影響我對影片的喜愛。它雖有看似稍有荒誕的劇情,但演員出色的表演賦予了影片太多,將你帶入了故事,讓人完全忘了這是一出戲,只是一個關於奇跡的傳說。 當他平靜的抬頭望向天空,那清轍直透入人心靈的眼神至今叫我難忘,看著他隨著爆炸的像涅盤一樣的維珍尼亞號號沉入了海底,留下的唯有心酸與感嘆。
從來沒有一部片子能帶給我這樣的感傷,我想把文字寫的傷感,細膩一些,奈何我生硬的文筆無法達到。這部影片的原聲音樂應該是最有價值,因為每一段流水般的音樂都記錄著他一生中的故事,精彩卻不矯情,平淡卻又不失回味,而他的故事就像是這部片子的直譯名《1900的傳奇》一樣,這是一個奇跡,是一個海上傳奇,傷感的。
此曲只應天上有——觀《海上鋼琴師》
1900是一個被人遺棄在維吉尼亞號蒸氣船上的孤兒,一位善良的黑人燒爐工收養了他。那天,正好是1900年元旦,於是燒爐工給孩子取名為1900。然而燒爐工在一次海上意外事件中喪生,只有8歲大的1900再度成為了孤兒。
1900無意間鬼使神差地來到一等艙舞廳的落地窗外,他第一次見到了與他一生命運交織在一起的樂器——鋼琴。從此,維吉尼亞號載著他用心靈演繹出的樂曲在歐美大陸間往返航行。
從未上過陸地的1900對紅塵俗世深懷戒意。他說,陸地是一艘太大的船,太漂亮的女人,太長的旅程,太濃烈的香水,無從著手的音樂。他看不到陸地的盡頭。縱使後來遇上了一位一見鍾情的少女,他仍然不能邁下舷梯。直到最後,唯一的好友邁克斯告訴他廢船將要被炸毀,他也不願離開,最後,從出生開始就沒有離開過維吉尼亞號的1900殉船於海底。
看過《海上鋼琴師》後,我有一種想要理解1900的沖動,那怕只是一點點。雖然隔著電視屏幕,隔著遙遠的年代,隔著汪洋大海,所幸的是現代電子技術的發展使我們清晰的看到1900純凈得如同嬰兒般的藍眼睛。演員蒂姆·羅斯的精湛演繹使我確信,真的有那樣一個沒有親人、沒有戶籍和國籍的天才鋼琴師曾在海上飄泊過。人世間的誘惑,功名利碌,他都視若無睹。即使是愛情,或可曾讓他魂牽夢縈,但就算那樣,他也只讓畢生之愛凝聚在瞬息:舷窗外移動的少女的倩影,破碎的唱片上夢幻般輕柔舒緩的樂曲,三等艙里膽怯忐忑的一個輕吻。此外,便是鋼琴、遊船和大海,還有浪濤中的平穩與寧靜。八十八個琴鍵上創造的無限的、美妙的、自由自在的音樂,充實了他有限而單純的生命。
1900是優雅的男人。絲紋不亂的深金頭發,纖塵不染的衣帽領結,風度翩翩的舉手投足,才華出眾的自信風采,純凈脫俗的天使面容。他的鋼琴前曾有多少美女為他傾情?他一定是沉浸於自己的音樂而無暇為琴音外的事物分心。
1900的生活單純但不乏人性之美。與養父間短暫的親情,與偶遇的少女瞬息即逝的愛情,以及陪伴他最長時間的邁克斯的友情,都曾滋潤過1900孤寂落寞的心。1900是感情細致而深邃的男人,他的精神和才情都傾注在鋼琴的八十八個琴鍵上。誰能理解他的心聲,誰能讀懂他憂郁而溫柔的眼神,誰是他不離不棄的愛人?惟有流淌於他指間的動人樂符。
若與俗世的生活來對照,影片中1900的言行似乎有不真實的地方。比如,他從未接觸過鋼琴和音樂,但當他的手第一次放在琴鍵上的時候,那些動人的旋律竟能天然一般流瀉而出;他從未受過正統的教育,卻能說出那麼詩意而蘊涵豐富的語言;甚至最後,當朋友邁克斯在那條殘破不堪的,顯然已廢棄很久的遊船上找到他時,1900哪來的食物維持生命?
我想,也只能以一顆詩意而浪漫的心去理解這部影片和1900。影片有意撇開物質的喧嚷,而突出了1900靈魂與音樂的交融,同時引導觀眾與片中或精彩絕倫,或妙趣橫生的音樂達到共鳴。
最後,當天上的一縷光線投射下來。1900仰起平靜的臉,似乎在問上帝,天堂里有鋼琴嗎?
1900舉起雙手在空中虔誠的彈奏,輕盈悠揚的旋律流水般在寂靜的空氣里迴旋。頃刻間,一聲轟響,巨大的火花在海上開放——1900帶著他尚未湊完的樂曲飛升至天堂。
靈魂的深處
是的,我想影片的成功所在就是把我們心中的另一個唯美的自我藝術化,他放大了純潔靈魂以及我們心靈深處的自由。至今無法忘記1900那孤獨卻不頹廢的眼神,無辜,彷徨,令人同情。說同情1900,我們真沒有資格,疲憊的奔波於這個紙醉金迷物慾橫流的世界,拷問自己靈魂的深處,我們為了什麼而活,我們怎麼活,又是什麼支撐著自己,可以沒有信仰,但必須要有信念。--凡
[編輯本段]4.演職員表
[編輯本段]6.精彩台詞
「陸上的人喜歡尋根究底,虛度很多的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遲來,夏天擔心冬天的將至。所以你們不停到處去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並不羨慕。」
Why why why why why... I think land people waste a lot of time wondering why. Winter comes they can't wait for summer; summer comes they're living drilled of winter. That's why you're never tired of travelling, with chasing some place far away, where there's always summer. That doesn't sound like a good bet to me.
「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在哪裡 ? 我能看到嗎 ? 就連街道都已經數不清了,找一個女人,蓋一間房子,買一塊地,開辟一道風景,然後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選擇,太復雜的判斷了,難道你不怕精神崩潰嗎 ? 陸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個女人,一條長長的航線,我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在一個找不到盡頭的世界生活,反正,這個世界現在也沒有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來,不是因為我所能見,而是我所不能見。」
「鍵盤有始有終,你確切知道 88 個鍵就在那兒,錯不了。它並不是無限的,而音樂,才是無限的。你能在鍵盤上表現的音樂是無限的,我喜歡這樣,我能輕松應對,而你現在讓我走過跳板,走到城市裡,等著我的是一個沒有盡頭的鍵盤,我又怎能在這樣的鍵盤上彈奏呢 ? 那是上帝的鍵盤啊 ! 」
「All that city. You just couldn't see the end to it. The end? Please? You please just show me where it ends? It was all very
fine on that gangway. And I was grand too, in my overcoat. I cut quite a figure. And I was getting off. Guaranteed. There
was no problem. It wasn't what I saw that stopped me, Max. It was what I didn't see. You understand that? What I didn't
see. In all that sprawling city there was everything except an end. There was no end. What I did not see was where the
whole thing came to an end. The end of the world... 」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無法看見盡頭。盡頭?拜託!拜託你給我看它的盡頭在哪?當時,站在舷梯向外看還好。我那時穿著大衣,感覺也很棒,覺得自己前途無量,然後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沒問題!可是,阻止了我的腳步的,並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見的那些。在那個無限蔓延的城市裡,什麼東西都有,可惟獨沒有盡頭。根本就沒有盡頭。我看不見的是這一切的盡頭,世界的盡頭。」
「Take a piano. The keys begin, the keys end. You know there are eightyeight of them, nobody can tell you any different.
They are not infinite. You are infinite. And on these keys the music that you can make is infinite. I like that. That I can
live by. 」
「拿一部鋼琴來說,從琴鍵開始,又結束。你知道鋼琴只有88個鍵,隨便什麼琴都沒差。它們不是無限的。你才是無限的,在琴鍵上製作出的音樂是無限的。我喜歡這樣,我活的慣。」
「You get me up on that gangway and you're rolling out in front of me a keyboard of millions of keys, millions and billions
of keys that never end, and that's the truth, Max. That they never end. That keyboard is infinite. And if that keyboard is
infinite, then on that keyboard there is no music you can play. You're sitting on the wrong bench. That's God's piano. 」
「你把我推到舷梯上然後扔給我一架有百萬琴鍵的鋼琴,百萬千萬的沒有盡頭的琴鍵,那是事實,max,它們沒有盡頭。那鍵盤是無限延伸的。然而如果琴鍵是無限的,那麼在那架琴上就沒有你能彈奏的音樂,你坐錯了地方,那是上帝的鋼琴。」
「Christ! Did, did you see the streets? Just the streets… There were thousands of them! And how do you do it down there?
How do you choose just one? One woman, one house, one piece of land to call your own, one landscape to look at, one
way to die... 」
「天啊!你……你看過那些街道嗎?僅僅是街道,就有上千條!你下去該怎麼辦?你怎麼選擇其中一條來走?怎麼選擇「屬於你自己的」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塊地,或者選擇一道風景欣賞,選擇一種方法死去。 」
「All that world is weighing down on me, you don't even know where it comes to an end, and aren't you ever just scared of breaking apart at the thought of it? The enormity of living it? 」
「那個世界好重,壓在我身上。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裡結束,你難道從來不為自己生活在無窮選擇里而害怕得快崩潰掉嗎?」
「I was born on this ship, and the world passed me by, but two thousand people at a time. And there were wishes here,
but never more than fit between prow and stern. You played out your happiness, but on a piano that was not infinite. I
learned to live that way. 」
「我是在這艘船上出生的,整個世界跟我並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攜帶兩千人。這里也有慾望,但不會虛妄到超出船頭和船尾。你用鋼琴表達你的快樂,但音符不是無限的。我已經習慣這么生活。」
「Land? Land is a ship too big for me. It's a woman too beautiful; it's a voyage too long, a perfume too strong. It's a music I don't know how to make. I could never get off this ship. At best, I can step off my life. After all, I don't exist for anyone.
You're an exception, Max, you're the only one who knows I'm here. You're a minority, and you better get used to it.
Forgive me, my friend, but I'm not getting off.」
「陸地?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太大的船,一個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長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種我不會創作的音樂。我永遠無法放棄這艘船,不過幸好,我可以放棄我的生命。反正沒人記得我存在過,而你是例外,max,你是唯一一個知道我在這里的人。你是唯一一個,而且你最好習慣如此。原諒我,朋友,我不會下船的。」
我可以在有限的鋼琴鍵中創造出無限的旋律,但我無法在無限的城市中,無盡的街道間找到屬於我的空間。
這是個秘密,秘密是不應該被公開的
令我恐懼的不是我所見,而是我所未見。
B. 電影鋼琴師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鋼琴家》是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麗雅·福克斯、米喬·贊布羅斯基、愛德·斯托帕德等主演的戰爭片。該片於2002年9月25日在法國上映。該片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
劇情介紹:史標曼(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飾)是波蘭一家電台的鋼琴師。二戰即將爆發之時,他們全家被迫被趕進華沙的猶太區。在戰爭的顛沛流離中,家人和親戚最終被納粹殺害,而標曼本人也受盡種種羞辱和折磨,他僥幸得到一位朋友的幫助,暫時有了藏身之處。
戰爭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拋下 他回老家尋得安全的住所養育兒女。此時史標曼惡病纏身,卻還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廢墟的閣樓上他遇見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要求下他彈奏了鋼琴曲。美妙的琴聲令德國軍官萌發了惻隱之心,他暗暗幫助標曼直到俄軍對波蘭的解放到來。
(2)經典電影鋼琴師擴展閱讀
《鋼琴家》角色介紹:
1,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
作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台做現場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不得不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
2,多蘿塔
多蘿塔是一名大提琴音樂演奏家。質朴陽光的一個清純女孩。她被鋼琴師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演奏的肖邦進行曲所吸引,並成為了他的追隨者,陪伴他度過了在華沙的猶太區轟炸的一段歲月。
3,亨里克
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的弟弟,喜歡聽廣播。以賣書為生,但是因為波蘭政府對猶太人的剝削太重,而生意越來越難做。漢奸海勒過來勸說他加入猶太人警察隊伍時,他認為要是去做了警察,就會成為蓋世太保一樣打猶太人,所以便拒絕了海勒的請求。
C. 被稱為人生必看電影的《鋼琴家》,是否講述的是一個真實故事
影片根據波蘭鋼琴家瓦拉迪斯羅·斯皮曼(Władysław Szpilman)的自傳體小說改編。斯皮曼生於1911年,從小就顯露出鋼琴天賦,幾年後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一場個人演奏會在歐洲音樂界得到高度評價。回國後成為波蘭最年輕的鋼琴家之一。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作為猶太人,斯皮曼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他的父母、親戚相繼被送到集中營。他被迫開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幫助下四處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陰影時刻相伴。直到一位熱愛音樂的德國軍官被他的鋼琴曲打動,決定冒險保護年輕的音樂家。在他的庇護下,斯皮曼苦撐到二戰結束。他將這段經歷寫成小說《死亡的城市》,於 1946年出版。但由於書中描寫了波蘭猶太人對當時蘇聯的不信任,遭到蘇聯查禁。直到90年代,這本書才得以重見天日,改名為《鋼琴家》在美國重新發行,一舉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D. 鋼琴家電影簡介
《鋼琴家》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電影,該片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鋼琴家電影簡介,供大家參閱!
鋼琴家電影簡介
《鋼琴家》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電影,該片是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麗雅·福克斯、米喬·贊布羅斯基、愛德·斯托帕德等主演。
該片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
劇情簡介
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作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台做現場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不得不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他在華沙的猶太區里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在這里,即便所有熱愛的東西都不得不放棄的時候,他仍舊頑強的活著。他躲過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撐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氣為他贏得了豐厚的回報,在大家的幫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熱愛的藝術。
鋼琴家電影幕後花絮
布洛迪影片獲金棕櫚獎後接受采訪時說,這個故事有導演波蘭斯基親身受納粹迫害的體驗,他拍片時很清楚自己要表現什麼,拍攝手法寫實又纖細,很高興和導演一起合作。拍片當時完全沒有想到得獎。
阿德里安談到自己揣摩鋼琴師一角的經過時說,自己是在倫敦的報紙上看到此片的廣告去應征,選角的條件是要會彈鋼琴,安得烈本來就會彈琴,在大學還上過鋼琴課,沒想到居然有機會擔任此片的主角。
阿德里安為了演這個角色,將房子、車子都賣掉,隻身到法國拍片,在拍片的七八周內,每天要練四個小時的鋼琴,而且為了符合角色形象還要節食,身高一百八十三公分的他,減去三十公斤,體重最後只剩六十一公斤。
有個男人在街上等候過馬路的時候,抱怨在猶太區竟然建了一條非猶太人街道,這個聲音正是羅曼·波蘭斯基的。
在倫敦超過一千四百位男演員為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的角色試鏡,導演都很不滿意,最終羅曼·波蘭斯基找到了演員阿德里安,就在巴黎他們兩人第一次會面的時候,波蘭斯基就認為他是最佳人選。
瓦拉迪斯勞·斯皮爾曼從集中營里逃出來並被告之“不要跑!”這段場景,來源於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一段類似的真實經歷。
這是第一部獲得愷撒最佳電影大獎(法國國家電影獎項)而沒有任何一句法語在其中的電影 。
鋼琴家電影幕後製作
關於故事
《鋼琴家》根據符瓦迪斯瓦夫·席皮爾曼(Wladyslaw Szpilman)1946年出版的回憶錄改編,它是波蘭斯基26年拍片生涯中,首度藉以折桂戛納“金棕櫚獎”的作品。席皮爾曼是上世紀30年代納粹佔領期,在波蘭電台和咖啡廳圈子中非常著名的鋼琴家。1939年9月,當華沙遭受野蠻轟炸時,波蘭電台沒有了播音員的聲音,只有一個年輕鋼琴家彈奏著肖邦的夜曲。六年之後,廣播恢復,演奏的是同一曲目,表演者是同一位鋼琴家——席皮爾曼。其間席皮爾曼逃脫了去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命運,而是流落在華沙街頭,在猶太人聚居區掙扎求存,用琴聲撫慰每天生活在恐懼中的同胞。在一名富有同情心的德國軍官的幫助下,席皮爾曼終於等到了納粹被趕走的那一天,而那個軍官自己卻死於戰俘營。
關於電影
《鋼琴家》再現了原作的簡明冷靜。沒有哀歌,沒有顫抖,卻拍出了那個時代深刻的荒謬。被納粹處死的女人奇怪扭曲的身體,曾是波蘭斯基親眼所見;猶太人藏身之處的黑色窗戶,是波蘭斯基的親身經歷;席皮爾曼的生存箴言“走路,不要跑”(Walk,don'trun)是當年波蘭斯基的父親親口告誡兒子的話。表面上電影是在說另一個人的故事,裡面卻處處透露出波蘭斯基的個人回憶與感情——69歲的波蘭斯基有過類似的經歷,他的父母也均被抓入納粹集中營,母親不幸死於其中。少年時期的波蘭斯基即是在影片所描述的環境中到處流浪成長起來的。
關於演員
《紅色警戒》的主演29歲美國男演員阿德里安·布洛蒂(AdrienBrody)是影片成功的關鍵。按照他的說法,自己是勒緊了褲帶來扮演茨皮爾曼的。“這部電影的本性讓我覺得有巨大的責任要演好他。導演讓我餓一段時間,堅持要我減掉大量的體重,那樣我們就可以從那幾場餓肚子的戲開始拍。用了六個星期,我才減掉了30磅,”布洛蒂補充說,這還不是他為了這部電影放棄的惟一東西——為了拍這部電影,他失去了曼哈頓的一套公寓、車,還有戀人,因為他從來沒有那樣充滿激情地投入扮演過一個角色 。
鋼琴家電影影片評價
《鋼琴師》的人物眾多,在戰爭中表現出各種行為,深刻表現了人性在戰爭中的復雜表現。戰爭摧毀了世界,但人性的復雜和變化都在這種絕境中凸顯出來。(搜狐網評 )
《鋼琴家》是在沒有人性的年代尋找人性光芒。《鋼琴家》在二戰中華沙的廢墟上徘徊了兩個半小時,全是悲劇,沒有喜劇。羅曼·波蘭斯基使用一種殘酷的方式製造節奏,甚至直到結尾,波蘭斯基也不肯溫暖一下。(京華時報 )
羅曼·波蘭斯基使用一種殘酷的方式製造節奏。他先來一點悲慘的東西,跟著再展示一點惡劣環境中的人性,然後再來點更慘的。甚至直到結尾,波蘭斯基也不肯溫暖一下。在波蘭斯基看來,我們這個世界,就是一個滅絕人性的地方,所謂人性,只是天知道什麼時候靈光一現,當不得真的。(網易網評 )
《鋼琴家》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它把所有這些都遠遠地放到了布景深處,只留下一個卑微的生命在前面的舞台上獨自彳亍。尤其是當這個生命還被賦予“鋼琴家”的身份時,整部電影就更具深意了。波蘭斯基太急於把自己的感覺傳達給觀眾了,從而忽視了必要的鋪墊和氣氛。觀眾還沒有進入狀態,銀幕上的災難已經一幕幕呈現。我們不知道陷入災難的是誰,因此對他們的同情,最多隻能限於一般意義上的人道。(人民網評 )
E. 電影《鋼琴師》里有兩個女人是什麼來頭
電影《鋼琴師》里的兩個女人是多蘿塔和海勒。
多蘿塔是一名大提琴音樂演奏家。質朴陽光的一個清純女孩。她被鋼琴師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演奏的肖邦進行曲所吸引,並成為了他的追隨者,陪伴他度過了在華沙的猶太區轟炸的一段歲月。
海勒是珠寶商之女,本是猶太人,因為活命,加入了猶太區警察組織,為了增加猶太區警察的數量,她決定來瓦拉迪斯勞家中勸說瓦拉迪斯勞和他的弟弟加入他們的隊伍,但是最後卻被他們拒絕。後來她成為了猶太區警察組織的一個頭目,卻良心發現般的救了瓦拉迪斯勞一命。
(5)經典電影鋼琴師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作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阿德里安·布洛迪飾)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台做現場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不得不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
他在華沙的猶太區里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在這里,即便所有熱愛的東西都不得不放棄的時候,他仍舊頑強的活著。他躲過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
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捱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氣為他贏得了豐厚的回報,在大家的幫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熱愛的藝術。
F. 電影鋼琴教師(一部驚世駭俗的經典電影作品)
《鋼琴教師》是邁克爾·哈內克導演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爾芙蕾德·耶利內克的半自傳同名小說。
故事講述知名維也納鋼琴老師愛莉卡(伊莎貝爾·於佩爾 飾),從段弊小受到虎媽教育,成了一位難以親近的女藝術家。
但她的謎樣生活與卓越才華以及美貌都對一位年輕男學生華特(伯努瓦·馬吉梅 飾)產生了致命吸引力,男學生展開了猛烈的追求攻勢,愛莉卡原本走在鋼索上的怪異生活平衡於是招致了全面性的毀滅。
《鋼琴教師》是第54屆戛納電影節的大贏家,當年獲得評審團大獎、伊莎貝爾·於佩爾奪最佳女主角獎而伯努瓦·馬吉梅拿最佳男主角獎。
20年再看,這部片在21世紀以來,電影形式與題材全面腥膻化後的現在依然強烈而挺傲,以至於能完勝市面上所有驚世駭俗的電影作品,尤其在全球電影這一年來的表現又特缺大師之作,使我有一種今年光是觀看這部就可抵十部全年上映新片的暢快。
經典片看似離一般觀眾較遠,但其實從中總能找到通俗元素,例如《鋼琴教師》的姐弟戀元素極強,伊莎貝爾·於佩爾又美又會演,而當初的伯努瓦·馬吉梅也帥得夠撐起一個天才王子般形象的角色。
這很重要,因為當我們以為王子就應該解救公主,並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時,艾爾芙蕾德·耶利內克與邁克爾·哈內克卻不這么認為,反而是讓公主悲劇式宿命般無止境的黑洞引力將王子拖入深淵,陷入故事裡的受眾這時才會驚覺,所看的並非是充滿著高雅音樂陪襯的美麗愛情故事,而是一場上流人物久悶待爆發的下流故事。
《鋼琴教師》也體現出一般人以為努力就能翻轉階級或改變命運的想法過於樂觀,當一個人(或說一家人)拚死拼活將孩子栽培成為社會精英,其背後所需付出的代價其毀滅性之大讓人無法想像。
電影片頭用一場愛莉卡晚歸造成母女打架的片段,精準利落講完母親黏膩不透氣的控制狂病以及女兒用冷漠掩飾瀕臨瘋狂的壓抑病,也是描述一家兩代如何用盡一切養出一個擁有體面職業的小孩,卻又是如何讓這位掙得一份好工作卻失去一切的女讓慎兒隨時准備崩潰的預告篇。
《鋼琴教師》讓愛莉卡作為一位擅長舒伯特音樂的專業權威,一方面用傳奇人物的苦練與才華以及悲劇式命運等已知歷史,讓女鋼琴師的過往與未來不用電影額外註解便能讓觀眾略知一二,並做好心理准備。
同時也增加了我們在看完這故事之後擁有延伸閱讀的深度空間,如此一來,當電影專心聚焦在鋼琴教師與男學生師生戀的劇情中時,不至讓片子流於一般愛情電影的空虛浪漫描述。
於是當愛莉卡冷漠地不斷拒絕帥氣學生,並說出「何況愛情本來就很平凡」的時候,你會幾乎完全相信,她毫不在乎這份讓女性觀眾融化不知幾遍的戀愛氛圍,並硬是要搞砸它。
後來了解到這位女教師不是不愛而是愛無能的時候,也更加能感受到這位受過高壓教育而出人頭地的鋼琴師的堅強部分,其實是脆弱得一碰就碎。
另,對於潛力股女學生的嫉妒與怕被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和怕被取代的內心恐懼,在母親的引導之下也讓愛莉卡面不改色地搞出一些小動作,例如不讓學生有機會獨奏表演,甚至在才華與情感嫉妒之下,做出放玻璃碎片傷害藝術家肉體的地步。
愛莉卡自小被母親壓抑慣了,壓抑成為她外在行為的所有表情。為了釋放這份壓抑,她流連於錄像帶店,對於男女間的事情充滿憧憬。
一個男人要愛她?可以,請盡情地虐待她,因為一般的情愛太平凡,平凡到會讓她想吐,愛莉卡的快感點高不可攀,需要男人極端的行為才能讓她滿足,但那也只是「她以為」,畢竟她從來沒有經歷過。
於是當一個小鮮肉闖入她生活,並從一個陽光男孩逐漸被改造成陰郁變態男時,他由愛生恨,恨到真的很想佔有她,反正一切看來如她所願。
愛莉卡終於迎來一場人生中想望已久的被虐待蹂躪,但現實並不如她坦燃敬所想那般具有快感,這位鋼琴教師面無表情地在自家地板上「享受著」男人瘋狂的對待,成就了影史上最無感卻最經典的影像,也為伊莎貝爾·於佩爾贏得她人生中第二次戴上戛納影後的桂冠。
男人後來告訴她,「反正愛的傷痕死不了人的」,從此翻臉不認人。伊莎貝爾·於佩爾在《鋼琴教師》全片的表演質感與張力都很高,但也有人認為伊莎貝爾·於佩爾之所以能再度奪得戛納影後寶座,是在最後一場戲時有夠狠的那一刺,而那的確可作為影史上最經典的驚悚畫面之一。
G. 電影《鋼琴師》——戰爭里無辜的人
因著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戰事,找出來《鋼琴師》再看了一遍,講的是波蘭猶太人在二戰期間被德軍凌辱、屠殺,有一位鋼琴師,在片頭和片尾都演奏者貝多芬的曲子,彈奏著對生活的熱愛,而之間兩個多小時的白描卻是他歷經坎坷,幾次與死亡擦肩而過。鋼琴師的宅邸從華麗的公寓淪為貧民窟,再流浪到被好心人收留,最後在無人的隔離區閣樓;吃食從豪華的西餐到麵包果腹,最後麵包渣,不知道是什麼的一罐罐頭;穿的是西裝、風衣、禮帽到夾克圍巾,再到破破爛爛的僅僅只能遮蔽的襤褸;發型和鬍子也是從一絲不苟到蓬頭垢面。。。。。。
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幾個鏡頭:
被迫與父母分離,父母家人被火車拉往集中營,一去不返,有人計算著拉走了多少天、多少車,大概幾十萬人;猶太人在隔離區想辦法購置了武器,並發起了對德軍的反抗,遭到德軍的瘋狂報復,所有人都犧牲了;在猶太人隊列里,德國軍官隨意報出幾個數字,被點到的人出列之後,直接被當街擊斃。。。。。。太多這樣的鏡頭,人命隨時都有可能被中止,這樣的感覺特別壓抑,戰爭中,生命被控制在別人手裡,做任何事情都沒有辦法改變,真的讓人無比心痛和恐懼。
被趕到隔離區後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在人群中切分一小塊巧克力,儀態優雅的品嘗;鋼琴師在拿到德國軍官給他的麵包果醬的時候,用手指蘸了一下放到嘴裡,發出的滿足的嘆息。。。。。。在戰爭里,最為難熬的可能就是五臟廟了,食品價格飛漲,或者乾脆就短缺到只能一直飢腸轆轆,後來看影評才知道演員為了演好這個角色減重三十公斤,真是太欽佩了!
一家人沒有工作,但是還是堅決拒絕了去德國人的警察廳,不願意去做傷害猶太人的事情;在運進隔離區的糧食里藏著各種槍械,冒著生命危險流轉。。。。。。在極度困窘的情況下,往往是能看出一個人的最基本的價值觀的,一個人如果沒有底線將多麼可怕,遺憾的是,這個世界沒有底線的人太多了,為了蠅頭小利,很多人出賣靈魂,不知道二戰對猶太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現在全世界都對猶太人智慧贊不絕口,有沒有想過智慧的基石是什麼?
很多次,主角修長蒼白的手指在鋼琴琴鍵或是虛空飛舞,那是他的內心是怎麼樣的感受,他為德國軍官演奏的那首曲子,是貝多芬為波蘭流浪詩人創作,沉悶、激昂,最終歸於寧靜。
看完電影,也想起來奧黛麗赫本的童年經歷,也是在波蘭,也是遭遇二戰,也是在那樣的困境里成長,最終她以優雅清純的氣質成為影壇的長青經典。
經歷戰爭,太多人倒下,少數人仍然堅持著自己的夢想,在廢墟上建立起新的輝煌,也更增添了悲天憫人的情懷,有的雞湯也會歌頌苦難,但是,無論如何,不要歌頌戰爭,一將功成萬骨枯,枯的都是無辜的百姓,枯的都是我們這些熱愛和平、渴望平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