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中國老電影廠標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中國老電影廠標

發布時間: 2023-08-12 21:34:39

A. 早期中國彩色電影

中國電影誕生於1895年,次年即被輸入。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戲」,是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粉碎四人幫後,電影事業獲得發展。1979年10月鄧小平代表黨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藝路線基本是正確的,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糾正了過去提出的「文藝服從政治 、文藝從屬政治」的偏頗提法 ,重申執行雙百方針。1977年電影生產開始復甦,1980~1984年平均年產量達120部左右,每年觀眾人次平均在250億左右,中國電影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中國第一部電影是戲曲片京劇《定軍山》,內有《請纓》《舞刀》等片斷,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由北京豐泰照相館攝制。無聲片,長約半小時。
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是《難夫難妻》,1913年在上海拍攝,無聲片,鄭正秋編劇,鄭正秋和張石川聯合導演。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是《歌女紅牡丹》,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攝制。
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大獎的影片是20世紀30年代由蔡楚生導演的《漁光曲》,它在1935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榮譽獎」。
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是1948年拍攝於上海的戲曲片《生死恨》,由華藝影片公司出品。費穆導演,主演梅蘭芳,著名攝影師黃紹芬為攝影指導,李生偉任攝影師。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故事片是《橋》,編劇於敏,導演王濱,東北電影製片廠1949年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7年拍的《祝福》(魯迅著,夏衍改編,桑弧導演),北京電視製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故事片是1959年拍的《老兵新傳》,編劇李准,導演沈浮,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立體寬銀幕故事片是1962年拍的《魔術師的奇遇》,編劇:王棟、陳恭敏、桑弧、,導演桑弧,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舞台紀錄片是1954年拍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編劇:徐進、桑弧,導演桑弧,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遮幅式寬銀幕故事片是1977年拍的《青春》,李雲官、王煉編劇,謝晉導演。
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部譯製片是《團的兒子》,原譯名《小英雄》,楊范、陳涓翻譯翻譯,周彥譯制導演,上海電影製片廠1950年譯制。
中國與外國合拍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8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與法國加朗斯公司合攝的《風箏》,導演王家乙、羅歇·比果。
1948年,為了消除這種語言上的障礙,經東北電影製片廠(後長春電影製片廠)與蘇聯影片輸出公司駐東北代表處協商,由該公司提供一部影片交由東影廠試驗譯製成漢語。這就是中國的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

郁悶 關於你後面問的qingse電影的問題 萬惡的網路不讓我發上來,你留個QQ吧 我傳給你好了

B. 《八一電影製片廠》還在嗎,為什麼再也沒有看到其拍的電影

是你不注意而已。關鍵是近二十年以來,院線很少排八一廠拍的電影,因為主旋律的愛國主義和革命戰爭電影,除了包場,極少有個人買票看罩姿。院線即使排了片子,場次也極少,宣傳也極少。
近二十年我在電影院看的或在網上找到的八一電影製片廠攝制的電影有《驚濤駭浪》、《驚心動魄》、《太行山上》、《驚天動地》、《雷鋒在1959》、《雷鋒的微笑》、《飛天》、《殲十齣擊》、《目標戰》、《我不是王毛》、《古田會議》、《劉伯承市長》、《八月一日》、《忠誠與背叛》、《開羅宣言》、《誘狼》、《百團大戰》、《血戰湘江》。還有與其它公司合拍的《智取威虎山》、《芳華》。還有一些名字記不清了,這里也懶得去查了。最近看的八一廠電影是2019年八一建軍節上映的《古田軍號》,在電影院看的。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誕生一百周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正在拍攝獻禮片《三灣改編》。
軍改後,八一電影製片廠依然保留。軍隊內部編制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電影電視製作部,對外仍然使用八一電影製片廠名稱,片頭廠標不變,繼續拍片。唯一變化是由副軍級單位降為正師級單位。

還在,只不過改名為 「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電影電視製作部」 ,並由副軍編制單位降為正師編制。

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是物握絕中國唯一的軍隊電影製片廠,位於北京市豐台區六里橋北里, 佔地面積392.1畝。1951年3月,以總政治部軍事教育電影製片廠名義開始籌建,1952年8月1日正式建廠,命名為解放軍電影製片廠,1956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

2018年2月2日,八一電影製片廠將與原總政歌舞團、總政歌劇團、總政話劇團、總政軍樂團合並為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八一電影製片廠對內更名為 「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電影電視製作部」 ,並由副軍編制單位降為正師編制。

6月18日,改革後的八一電影製片廠新任廠長柳建偉稱八一電影製片廠的廠標會繼續在電影中出現。

2017年年底上映的馮小剛導演的《芳華》,成為八一電影皮卜製片廠參與出品的最後一部電影。經典電影

《柳堡的故事》

《英雄虎膽》

《永不消逝的電波》

《回民支隊》

《林海雪原》

《地道戰》

《地雷戰》

《野火春風斗古城》

《閃閃的紅星》

《四渡赤水》

《巍巍昆侖》

《晚鍾》

《雷場相思樹》

《彈道無痕》

《大決戰》

《大轉折》

《大進軍》

《沖出亞馬遜》

《驚濤駭浪》

《太行山上》

《智取威虎山》

《芳華》

是不是很久沒有看到八一廠的出品廠標了?


2018年,根據中央軍委決定,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更名為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電影電視製作部。2017年年底上映的馮小剛導演的《芳華》,是八一電影製片廠參與出品的最後一部電影。

作為國人早期電影的啟蒙和那些年的回憶,八一廠已經做到了空前絕後。

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是中國唯一的軍隊電影製片廠,1951年3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和中央軍事委員會批准,籌建中央軍委總政治部軍事教育電影製片廠。1952年8月1日,正式建廠,命名為解放軍電影製片廠。建廠初期,主要攝制軍事教育片和新聞紀錄片。1955年,增加了攝制故事片的任務。1956年,更名為八一電影製片廠。

截至2014年,攝制各種影片2200餘部(輯)。其中:①故事片(含舞台藝術片)236部。②軍事教育片和國防科研片571部(輯)。③紀錄片1049部(輯)。④美術片6部。⑤高清數字電影9部。⑥電視劇81部。⑦電視專題片70部。⑧譯製片79部。

合並只是對內進行了改名,對外依然八一電影製片廠,廠標也會繼續在電影中出現。

C. 《八一電影製片廠》再也沒有看到其拍的電影,這個製片廠究竟還在嗎

八一電影製片廠依然存在。軍隊內部編制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電影電視製作部,對外仍然使用八一電影製片廠名稱,片頭廠標不變,繼續拍片。

八一電影廠的作品

有《沖破黎明前的黑暗》《海鷹》《永不消逝的電波》《林海雪原》《戰斗里成長》《萬水千山》《突破烏江》《野火春風斗古城》《戰上海》《地道戰》《地雷戰》《三個失蹤的人》《英雄虎膽》。

八一電影製片廠從1952年8月1日建廠到2017年已走過65年的輝煌歷史,現在即將落下告別歷史舞台的大幕,我們衷心祝福它一路走好。

D. 以前老片子M是什麼製片廠的標志

不是米高梅,以前所有老電影掛M 的是梅中海製片廠

E. 哪個電影公司的標志是SB啊

是香港邵氏電影公司。
【邵氏電影·昨日】

1958年,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在香港成立,此後30年間,邵氏電影漸漸長成華語影壇的一支奇葩,無論什麼時候,提起華語電影,絕對繞不過去的話題就是邵氏電影。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是邵氏電影的黃金期,它在香港影壇處於霸主地位,無人能出其右。要緊的是,它的影響力絕不僅僅局限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邵氏電影的影迷群遍及東南亞一帶的華人社區。

[b]昔日輝煌{/b]

邵氏的歷史,其實是脈絡清晰的: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是邵氏的創業期,代表人物是李翰祥,他的黃梅派影片成為邵氏的主打類型;60年代中期往後,在張徹的極力倡導下,邵氏把武俠片帶入了輝煌期,其中,又分成兩個支派,一個是張徹力主的新武俠電影;另一個則是楚原,他擅長和古龍合作拍攝那些超現實主義的武俠作品。可惜的是,李翰祥、張徹已經分別於1996年和2002年離我們而去了。

不過,上面說的還只是狹義中的邵氏電影,要說邵氏最早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邵家兄弟1925年在上海成立天一製片廠拍片的時候。

邵氏在80年代中期停止影片的製作,邵氏的光環開始層層隱去,當然,誰也不會否認,邵氏電影是影迷心底一塊永遠割捨不掉的珍藏,我們期待著它再回來,或者僅僅是老片的修復重新上映,或者是邵氏風格在新時代的發展創新,總之是在等待它再次散射耀眼的光芒。———編者按

李翰祥

黃梅派電影

在邵氏電影中,中國古裝片一直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李翰祥則是拍攝古裝風月片的高手。李翰祥在邵氏的創業階段進入公司,當時他力主拍攝黃梅調電影,選用林黛擔任主演拍攝出影片《貂蟬》,影片於1958年上映,隨即打破了國語片在香港的票房紀錄。這一成功,讓邵氏的老闆堅定了對李翰祥的信心,在公司的鼓勵下,李翰祥隨後拍出了《江山美人》,此片在第六屆亞洲影展上拿到最佳影片的大獎,李翰祥的黃梅派電影漸漸成為邵氏出品的影片中的一大支。

60年代中之前,黃梅派都是邵氏電影的主流,李翰祥更是當時邵氏的皇牌導演。黃梅派影片的故事大多取材於民間故事,深受東南亞那些身在異鄉的華人喜愛。

張徹 胡金銓

新派武俠電影

與李翰祥的風格不同,胡金銓和張徹則以拍攝武俠片聞名,他們的風格被人定義為新派武俠電影,確定這一派的開山之作是胡金銓1966年所拍的《大醉俠》,次年,張徹的《獨臂刀》上映,成為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的影片,張徹「百萬導演」的名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在張徹的電影中,男性演員才真正贏得了主角的地位。之前的黃梅派作品,男性演員在其中更多地只是起到一個陪襯的作用,張徹則不同,在他的影片中,男主角大多是性格剛烈的俠客,他們個性獨立,有自己的一套為人處事的標准,他們最看重的是男人間的情義,兒女情長卻往往退居二線,成為影片主線的一個陪襯。

胡金銓與張徹同屬於一個時期的導演,同樣是新派武俠片的開山鼻祖級別的人物,不過,他和張徹還是有些不同,胡金銓更強調動作在畫面上的美感,不像張徹那樣追求殘酷美和動作的利索和真實,而且,胡金銓塑造的人物不像張徹的人物那麼強硬,性格大多比較含蓄。

超現實詭異武俠片

同樣是武俠影片,楚原的風格與胡金銓和張徹的都不同,相比之下,胡金銓和張徹更現實一些,楚原則屬於超現實主義,這和他拍攝的影片多以古龍的小說為藍本有關,他的《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都是這類超現實武俠片的代表作。這類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大多風流倜儻、放盪不羈、他們浪跡天涯,時不時還會出現一些不大合乎情理的情節,這也正是古龍小說的特點了。

經常在楚原的影片中出現的演員是狄龍,當年,人們習慣地把楚原、古龍和狄龍三人稱為鐵三角。

【邵氏文武女頭牌】
文:林黛
這個四屆亞洲影後,在30歲的年紀上自行結束了生命,留住了輝煌也帶給了影迷無限的唏噓感慨。她出生於1934年,廣西人,15歲的時候到香港定居,16歲開始進入演藝圈。她在邵氏期間拍攝的《貂禪》《千嬌百媚》《不了情》都為她帶來的影後的殊榮(她另外一次當影後是因為在電懋拍的《金蓮花》)。1964年,她為情自殺身亡,留下《藍與黑》和《寶蓮燈》兩部未完的作品。她的古裝扮相特別嫵媚,是邵氏風月片盛行時期的頭牌女星。

武:鄭佩佩
與林黛不同的是,鄭佩佩是邵氏的武俠女星,她在邵氏一共拍了23部電影,不算太多,但因為幾乎部部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讓人感覺她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奉獻給了邵氏。她剛剛出道的時候,接拍了胡金銓導演的《大醉俠》,由此而以「俠女」之稱聞名。1970年,她息影和丈夫一起到美國生活。當李安拍攝《卧虎藏龍》的時候,身手依舊了得的鄭佩佩就成了其中的「碧眼狐狸」。現在,她正在籌拍《大醉俠》的續集。她現在有3個女兒1個兒子,大女兒原麗淇目前正在娛樂圈發展,她希望在《大醉俠》的續集中,原麗淇和她的三女兒原子鏸能和她一起合作。

【他們來自邵氏】
吳思遠
吳思遠當年是從邵氏南國編導組培訓出來的,在他的身上難免帶上邵氏的影子。
吳思遠素有「香港影壇教父」的稱號,他1944年出生於上海,1966年加入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南國實驗劇團編導科學習,畢業後留在邵氏公司工作,在場記、副導演這些崗位上都工作過。在離開邵氏之後,他並沒有忘記邵氏功夫片的精髓,他後來創辦自己的思遠影片公司,繼續導演《羅馬大綁票》、《香港小教父》等功夫片。現在,吳思遠除了自己做導演,還發揮自己的社會威望,為整個香港電影的工作大環境而奔走。

吳宇森
像吳思遠一樣,吳宇森也是從南國實驗劇團編導科畢業的,他是張徹的得意門生,張徹在臨死前非常希望能見吳宇森一面,只可惜吳宇森最終都沒能趕得上。
1946年,吳宇森出生於廣東省,4歲時遷往香港居住。他25歲起在邵氏兄弟電影公司以助理導演的身份開始拍片。不過,他在邵氏的時間並不長,後來陸續加入了嘉禾和新藝城公司。《英雄本色》、《喋血雙雄》、《縱橫四海》、《喋血街頭》、《英雄本色Ⅱ》、《辣手神探》等影片都是他的代表作。
吳宇森向好萊塢進軍之後,執導了《終極標靶》、《斷箭》、《變臉》、《風語者》,把東方的動作片風格帶到好萊塢。
重放異彩

邵氏電影於80年代停止製作影片,其電影城也轉到電視台下用作拍攝電視劇集之用,邵氏漸漸在華人的電影圈中隱去了昔日的鋒芒,但無論如何,沒有人懷疑邵氏電影是華人影壇的一塊瑰寶。

1999年,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馬來西亞的Usaha Tegas Sdn Bhd財團購買了邵氏760多套電影的版權,隨後在藉助邵氏資源豐富的片庫在香港設立了天映娛樂公司。天映娛樂成立3年來,一直致力於恢復邵氏電影昔日的光彩,先是花巨資通過數碼技術修復了電影的舊底片;接著是把這些修復過的作品推向市場,讓人們再次看到邵氏的光輝歲月;明年,邵氏與中國星合資近10億港元的將軍澳影城將會竣工,到了那個時候,邵氏會重新簽藝員投拍新片。

天映娛樂大打邵氏牌

根據記者的調查了解,天映娛樂分為四大部分:邵氏片庫、天映頻道、天映製作和天映娛樂音像。在這四大板塊中,有三大板塊和邵氏電影有著密切聯系。
首先自然是邵氏片庫這個部分。這個片庫的資源就來自1999年被馬來西亞財團收購的760套邵氏電影的版權。這些影片被收購之後,天映娛樂投入了大量資金來恢復這些影片的影像。此片庫為天映娛樂提供了強大的內容支持。天映娛樂的中國首席代表汪之雄先生向記者介紹說:「我們現在所擁有的這些電影,有很大一部分是沒有公映過的,有些雖然公映過,但卻沒有電視台取得它們在電視網路上的播放權,對邵氏這些經典的作品,我們一定會很好地加以利用,對於其中的一部分,我們可能會以35毫米膠片讓它們重現銀幕,其他的我們也會通過家庭影視產品、收費電視等平台推出,以饗邵氏影迷。」

此外,天映頻道和天映娛樂音像也和邵氏電影有著很深的淵源。天映頻道是一個收費電影頻道,現在,在這個頻道中播放的影片絕大部分都直接來源於邵氏片庫。天映娛樂音像現在主攻的方向同樣也是邵氏電影,汪之雄先生說:「我們將通過VCD、DVD和錄像帶的形式在市場上發行邵氏電影,我們現在一共有760套邵氏的作品,計劃中是每月推出10到20套,預計到2007年,我們手上所有的影片就全部發完了。」

經修復 影片煥然一新

經過歲月的洗禮,邵氏電影在底片上已經漸漸模糊,對天映娛樂來說,他們在成立之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修復這些褪色的底片。據說,天映娛樂用了最先進的數碼器材和技術來修復這些邵氏老片,具體的工作包括色彩調校、清除污跡、修補破損和刮痕等等。

那麼,經過修復的邵氏電影的效果怎麼樣呢,鄭佩佩對修復之後的影片效果的評價非常高,她說過去想看自己的電影,只能買到那些槍碟版的錄像帶,畫面極其模糊,有很多畫面還不完整,但現在好了,她在看到經過修復的《大醉俠》之後興奮地說:「修復過的版本,就跟新的一樣,連衣服上的顏色都看得很真切,說真的,如果不是看到這個修復過的版本,我已經不記得自己當年穿得是什麼顏色的衣服了。」原來,邵氏那時拍的已經是彩色電影了,而不像我們想像中都是黑白的作品。

東南亞觀眾先有眼福

這樣一來,電影迷們就有兩個渠道可以欣賞到邵氏的經典影片,一個是收看天映頻道,一個是看音像製品。

天映頻道從今年3月開始已經在東南亞地區啟播,新加坡、汶萊、馬來西亞、印尼國家的觀眾都能收看到這個頻道。據說,邵氏老牌演員鄭佩佩還會在這個頻道主持一個《邵氏大牌檔》的訪談節目,她的工作就是訪問一些曾經在邵氏工作的人,包括導演、演員和幕後工作人員,她已經訪問過的人有凌波、金漢、蔡瀾等,因為鄭佩佩本人曾經是邵氏的紅人,所以她做起這樣的采訪會相對就比較容易,盡管如此,她也透露出一點做這檔節目的難處,「因為過去了太長時間,有一些人已經不大願意再出來了露面了。」不過,鄭佩佩說她不會太勉強老同事,她也只是盡量去多訪問一些人物,節目本身並沒有硬性規定一定要訪問多少人,能做多少期「一切都看緣分了」,鄭佩佩說。

據汪之雄先生透露,他們已經向中國廣電總局申請天映頻道在內地落地,但結果還沒有出來,「截至9月份,今年內在內地落戶的頻道申請已經停止,我們已經遞交了申請,但我們現在正在等廣電總局的批復,還不知道結果怎麼樣。」

內地觀眾看碟解饞

雖然內地觀眾暫時還沒有機會在電視上看到邵氏電影,但是卻能通過音像製品來彌補這個缺憾。記者從廣州鴻翔音像製作有限公司處獲悉,天映娛樂已經與該公司達成了協議,鴻翔公司負責以DVD和VCD的形式在中國內地獨家發行邵氏影片。

因為邵氏片庫的儲量極為豐富,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影片同時推出,到底先出什麼,後出什麼,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選擇標准呢?對此,汪之雄先生表示:「內地地區的第一批音像製品已經在7月份投放市場,第二批的正在申請當中,基本上我們選片的標准就是每次選一些武打片再選一些言情片,邵氏的電影很多,有好有壞,我們會先發行好的影片。」

我們知道,邵氏電影出有很多傑出的導演,他們的影片都自成一個風格,而且在邵氏發展的不同時期里,邵氏也形成了自己主打的幾個風格,比如說黃梅派、新武俠派等等。不知道天映娛樂會不會按照這些導演和派別進行歸類而推出音像製品呢,汪之雄回答:「我們暫時還沒有這個想法,到目前為止,我們只推出了100部左右,等到超過150部之後,我們可能會考慮用這種方式。」

值得收藏的邵氏電影
《江山美人》
《何日君再來》
《紅菱淚》
《愛情的代價》
《哪吒》
《少林寺》
《鐵扇公主》
《傾城之戀》
《花團錦簇》
《妲己》
《西遊記》
《花街時代》
《梁山伯與祝英台》
《七十二家房客》
《人皮燈籠》
《愛奴》
《大刀王五》
《流星蝴蝶劍》
《風流韻事》
《城市之光》
《金菩薩》
《萬古流芳》
《保鏢》
《方世玉與洪熙宮》
《十三太保》
《香江花月夜》
《盤絲洞》
《楚留香》
《大醉俠》
《書劍恩仇錄》
《無名英雄》
《緣分》
《小雜種》
《刺馬》
《藍與黑續集》
《花田錯》
《如來神掌》

F. 長春電影製片廠80年代拍攝了哪些經典電影

長春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創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七個第一。先後拍攝故事影片900多部,譯制各國影片1000多部。

最讓我們懷念的,當屬80年代的電影了。我整理了長影80年代的經典影片給大家分享: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長春電影製片廠80年代拍攝上百部故事片,記憶深刻的有:









《大渡河》


《大渡河》是由林農與王亞彪執導的一部戰爭片 ,這是一部愛國主義影片,電影講述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隊伍在大渡河與數十萬國民黨中央軍和軍閥的戰爭,國民黨和軍閥對中國工農紅軍武裝圍追、堵截。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伯承等同志部署了佯攻大樹堡、暗渡安順場的戰斗

《紅牡丹》


影片講述了舊 社會 馬戲明星紅牡丹及其師史妹的坎坷經歷和悲慘命運的故事。

《情天恨海》

故事講述了在70年代台灣曾耿面對古人遺孤的愧悔莫及,幡然醒悟的曾耿,意識到自己愧對故人,愧對祖國,他毅然送走了魏芝圃和鳳陽、孝貞,然後自殺。而魏芝圃、鳳陽、孝貞逃離虎穴,他們眺望大陸,渴望著祖國統一之日早日到來。

《黃英姑》

故事講述了年僅十七歲的黃英姑從地主家逃出,在與一位老人學了一身武藝後依然加入了紅軍,在與敵人與叛徒的角力中突出重圍,在斗爭中成長為優秀的紅軍指揮員。

長影當年曾經是中國最大的電影廠,也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很多優秀影片,比較著名的有:《平原游擊㕥》、《董存瑞》、《五朵金花》、《英雄兒女》、《兵臨城下》、《冰山上的來客》、《保密局的槍聲》等。上世紀八十年代是長影電影製作的黃金期,這一時期拍攝了不少優秀影片(不好意思,因為沒有圖片資料,我只能用文字來列舉了)。長影八十年代拍攝的比較經典的故事片有:

《殘雪》、《綠色錢包》、《人到中年》、《飛來的仙鶴》、《不該發生的故事》、《譚嗣同》、《黃山來的姑娘》、巜五女拜壽》(戲曲片)、《花園街五號》、《白霧街兇殺案》、《直奉大戰》、《開國大典》。

其中,《殘雪》獲1980年文化部優秀故事片獎,《綠色錢包》獲81年文化部優秀故事片獎,《人到中年》獲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不該發生的故事》獲83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譚嗣同》、《花園街五號》、《黃山來的姑娘》獲84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開國大典》獲第八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以上回答如有不妥之處歡迎指正,謝謝!

長影80年代質量差的電影就不提了,我看過的質量較好的有

《佩劍將軍》《最後八個人》《明天回答你》《黃山來的姑娘》《黃英姑》《直奉大戰》

從80年代起,電影出現重新洗牌,以謝晉導演的影片為標志,上影的電影寶刀不老,西影、峨影也有後來居上的趨勢,八一廠則開始專注以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中心的重大 歷史 題材創作。相比之下,長影開始走下坡路,有特色的影片不多,原來與上譯廠平分秋色的譯製片也完敗。當然,也創作出一批上乘的影片,如《紅牡丹》《人到中年》《赤橙黃綠青藍紫》等,特別是1989年為紀念建國40周年出品的《開國大典》,可以說是一部傳世的經典之作。

最經典莫過於《開國大典》了!

長春電影製片廠是 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 ,堪稱新中國電影的搖籃,創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 六個第一 ,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第一部動畫片《瓮中捉鱉》,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第一部長故事片《橋》和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先後拍攝故事影片900多部,譯制各國影片1000多部。

長春電影製片廠最早是日本侵佔東北成立的電影廠,後來被東北人民解放軍接收,正式命名為 東北電影製片廠 ,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進展,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後,東影分批遷回長春,1955年2月,東北電影製片廠 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

建國後到文革前17年期間,是長春電影廠最輝煌的時期 ,那個時代的電影主要是 謳歌新中國,展現革命戰爭 ,所以軍事題材電影特別多,現在大量經典老片都誕生於這個階段。

反映革命戰爭題材的電影: 《白毛女》、《紅孩子》、《英雄兒女》、《上甘嶺》、《董存瑞》、《平原游擊隊》等都是長影廠出品。

反映民族團結和時代風貌的電影 :《劉三姐》、《五朵金花》、《冰山上來客》、《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等。

80年代長影廠拍攝的電影以《開國大典》最為著名 ,這部電影是建國40周年獻禮片,1989年上映曾經創造過國產片票房紀錄。

90年代,電影市場化改革開啟,國有電影廠越來越跟不上時代,於是逐漸和香港等公司以及新興的民營電影公司合作,以拍攝合拍片為主。

2000年以後,國有電影廠逐漸走向沒落,長春電影製片廠也逐漸遠離觀眾的視線了,時至今日,長春電影製片廠已經成了很多人的童年記憶。

我喜歡長影廠的電影有北斗小字輩

保密局的槍聲、人到中年、開國大典、滾滾紅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