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老電影新來的縣委書記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老電影新來的縣委書記

發布時間: 2023-08-10 05:18:36

『壹』 趙樹理是什麼派

山葯蛋派!!!!

山葯蛋派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代表作家是趙樹理,主要成員包括西戎、李束為、馬烽、胡正、孫謙,人稱「西李馬胡孫」。
山葯蛋派的浮沉
20世紀40年代延安的特殊時空環境是趙樹理為代表的「山葯蛋」派產生的客觀基礎,作家與農民關系的變化,改變了作家對農民的態度。「山葯蛋」派的大眾化形式成為政治話語與民間對話的一種交流方式。而「山葯蛋」派從輝煌走向衰落正是作家的創作思想與創作模式和時代的契合與疏離。

40年代的晉冀魯豫邊區和晉綏邊區是抗日民主根據地,翻身農民逐漸成為自己生活和命運的主人,而且成為革命斗爭的主力軍,一改過去他們在知識分子心目中的地位————不再是知識分子同情與啟蒙的對象,而成為知識分子崇敬與熱愛的對象。知識分子開始向農民學習,挖掘其身上的可愛之處。此時農民大眾成為作家創作服務的對象。趙樹理帶著他濃厚的農村生活基礎,進入晉綏抗日根據地,懷著他對農民的深厚情感,一往情深地寫出了翻身農民喜愛的「山葯蛋」派作品。
「山葯蛋」派作家的農民本位思想,使他們以仰視的目光把農民作為其創作主體,而且把農民的文化價值視為一種審美理想。他們創作的農民視角博得了農民群眾的歡迎。解放區的高昂精神面貌傳染給作家一種樂觀主義哲學觀,使他們過分樂觀地看待農民,表現人物性格的美與善,忽視其人性上的弱點,完全以農民視角審視問題。但是,農民本位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作家對問題的深層思考。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在延安這片解放區土地上的作家,表現出了某種停滯,沒有及時調整其時空觀念,「山葯蛋」派作家的思考方式與創作模式便逐漸成為他一種不想擺脫的枷鎖。
形式有時可以作為內容來理解,有時形式與意識形態有某種潛在的關系。40年代的政治現實引起了一場以弘揚民族意識和本土意識為內涵的政治文化運動。趙樹理的農民立場和民間形式的寫作在潛意識中契合了這場運動。政治話語找到了與農民溝通信息的方式,而農民也找到了向上傳遞對生活狀況看法的話語方式。趙樹理的創作方式成為被政治話語與民間話語共同接受的一種存在。趙樹理的創作不僅具有了一種形式上的民族特色,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民間意識。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對這種創作方式加以肯定,使趙樹理的創作被稱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這是一種暗合。趙樹理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選擇大眾化創作為其安身立命之地,完全是一種理性的自覺行為。這一方面取決於他來自民間的生活基礎,從而有著服務民間的創作思想,更重要的是他讀了《講話》後,認識到農民將在未來生活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民間文化也將改變命運。他的創作要求是「老百姓喜歡看,政治上起作用」。趙樹理就是要以他的創作方式,向上與政治意識相接通,傳達時代精神,向下站在農民的立場上看待問題,反映農民生活,從而使其明顯區別於以往作家農民題材的創作風格。50年代,趙樹理仍然堅持他的民間意識,完全站在農民立場上觀察問題,繼續揭露農村幹部的陰暗面,這已不是階級分明的時代政治意識所需要的。文本中的民間話語與時代政治話語產生齟齬,以至趙樹理晚年不得不放棄大眾化小說的創作,轉向傳統戲曲。「山葯蛋」派的創作方式在《講話》發表以後戲劇性的命運,可以說是作家農民立場或民間意識創作走過的尷尬道路。
半個世紀的「山葯蛋派」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趙樹理為代表的一批寫農村題材的現實主義作家被文學界調侃為「山葯蛋派」。原因是這些作家都是山西人,作品都涉及農村生活,再加上他們都喜歡用「土得掉渣」的鄉土語言,文學評論家們就用山西最有名的土特產給他們命名。

最初的這種稱呼是帶有貶義的,因為用土豆入菜很少有叫得響的佳餚。那個年代的評論家們就用這個詞意喻這個流派的作家及作品都比較土,難登大雅之堂。但很快,「山葯蛋派」的作品就得到了文學評論家的認可。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三里灣》、《鍛煉鍛煉》,馬烽的《呂梁英雄傳》(與西戎合作)、《我的第一個上級》、《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等作品在中國文壇上都有深遠的影響。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山葯蛋派」是一個有特點、有成就的重要文學流派。

「山葯蛋派」的輝煌留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這些作家再也不能主宰文壇時,他們仍然發揮自己的特長,繼續寫作。馬烽和孫謙合作的《新來的縣委書記》被改編為電影《淚痕》,被認為是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傷痕文學的代表作之一。之後又創作了電影劇本《咱們的退伍兵》,這兩部電影囊括了當時中國所有的電影獎項。

如今,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留下輝煌成就的「山葯蛋派」只留下80歲高齡的胡正。可以說,作為中國特定歷史時期的一個文學流派,他們這一代人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

『貳』 一個縣委書記替一個農民告狀的故事是什麼電影80年代

電影《天網》 導演: 謝鐵驪
劇情 :
80年代初一個偏遠的小縣城裡。縣機關大門不遠處兩老一少三個乞丐引起了新到的縣委書記秦裕民的注意。乞討者名李榮才,是村鐵業社會計,經常反映大隊會計賈仁貴的問題,遭到陷害。針對李的清查開始了,李開始告狀,一告就是二十年,告得家破人亡。秦馬上對此事進行調查,發現了賈的種種劣跡,立即令其停職檢查。秦頂著壓力終於掌握確鑿的證峙,賈被開除黨籍。李的冤案終於得以平反。秦看著李,淚流滿面。

『叄』 2018年觀看王伯祥電影觀後感精選

2018年觀看王伯祥電影觀後感精選

王伯祥電影觀後感

他離任縣委書記18年後,還有許多老百姓用他的名字來命名自家餐館、商店或是葯店。

他走在家鄉的街頭,輕易不敢坐計程車,因為只要被認出,司機就會經常「拒絕收費」。

他的職務幾經變化,但在家鄉人民看來,他永遠都是那個穿著布鞋.綰著褲腿,或奔忙在田間地頭,或盤坐在百姓炕頭的「百姓書記」。

他,就是優秀縣委書記的代表,在壽光擔任縣委書記5年半時間的王伯樣。

「共產黨的幹部首先考慮的是群眾的利益,只要對群眾有好處,就勇往直前地去干」

1986年6月,王伯祥擔任壽光縣委書記,就職時表態:「我們的立足點是讓壽光縣富起來,讓老百姓有飯吃、有錢花,過上好日子。」

「一畝園十畝田」。為了讓老百姓過好日子,王伯祥把目光投向「菜園子」。他提出,把培育和擴建蔬菜批發市場作為全縣第一要務,以經濟規律為杠桿,蔬菜市場為支點,撬動蔬菜產業。1986年,計劃經濟堅冰仍未破除,「市場」二宇還很敏感,有人提醒:搞「市場」搞出事誰負責?

王伯祥的回復簡單而堅定:「百姓最重要!共產黨的幹部首先考慮的是群眾的利益,只要對群眾有好處,就勇往直前地去干。如果真有什麼政治責任,由我一人承擔。」從1986年開始,壽光蔬菜批發市場三次擴建,從佔地20畝擴大到600畝,全國215個大中城市都吃上了壽光菜,壽光成了買全國、賣全國的「一號菜園子」。

「市場」打出來後,王伯祥又開始了新的思考:菜是「夏天草,冬天寶」,怎麼才能在冬天也大面積種菜呢?1988年臘月,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帶來喜訊東北有個韓永山,能不生爐子、不燒煤,在寒冬臘月里種菜。為了證明,王樂義拿出捎來的黃瓜。端詳著頂花帶刺、嬌翠欲滴的黃瓜,王伯祥眼中放光:「這不是黃瓜,是黃金!」

請來了韓永山,但建棚的六、七干元費用在當時是天文數字,賠了錢,損失誰承擔?他說:「掙了算自家的,賠了縣里承擔」;三元朱村17名黨員願意帶頭,但要砍掉正在抽纓孕籽的20畝玉米建棚,「殺青」責任誰擔當?他說:「受損失的戶,縣里補償;政治責任,我來承擔。」1990年,17個棚平均創收3萬多元,他喜笑顏開,當即拍板在全縣推廣,王樂義、韓永山任技術指導,自己當助手。並給王、韓二人配備了新吉普車,他依舊坐他的舊車,有人說:「伯祥書記都快成三元朱村的副書記了。」他笑言:「大棚搞成,當村民也行」。韓永山想家,王伯祥就給他落實待遇:獎勵8萬元,分配120平方米住房一套,聘任為縣蔬菜辦公室頎問、直接晉升農藝師,全家遷入戶口,辦理「農轉非」。韓永山深為感動,披肝瀝膽,奔波傳藝,1993年,累倒在病床上,臨終前緊握王伯祥的手說:「我終生不忘的好書記,好兄長……

在任縣委書記5年半的時間里,王伯祥每天一上班,做的第一件事情必定是閱讀菜市場價格和交易量報表,拿起電話調度蔬菜生產……他考慮最多的是:鄉間小路逢下雨就泥濘難行,影響蔬菜運輸怎麼辦?某段時間蔬菜價格大幅跌落怎麼辦?菜市場常有人欺行霸市怎麼辦?這些困難最終都在他堅定的信念下順利解決。

到1992年,全縣大棚發展到26萬個。這一場「綠色革命」,不但富裕了三元朱村,也燃起了整個壽光種植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火種,繼而席捲整個中國,改變了無數農民的命運。

「為了壽光人民能過上幸福的日子,我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來了潮,水汪汪,退了潮,白茫茫,種樹樹不長,種糧糧不收,望著海水渴死人,守著土地去逃荒。」這是壽北以前鹽鹼地荒涼與貧瘠的寫照。直到上世紀80年代,還有20餘萬壽光人喝著鹽鹼水、吃著黃蓿菜,在「北大窪」里掙扎。壽北面積1250平方公里,約佔全縣總面積的60%,如果不改變鹽鹼灘的面貌,菜種得再好,也只能富半個縣。

1987年,在王伯祥主持下,壽光縣成立了壽北開發規劃組,300多名水利、養蝦、曬鹽方面的技術人員,經過8個月調研完成了可行性規劃。面對質疑的目光,王伯祥慷慨陳辭:「開發北大窪困難是有,但可以克服。怕,畏首畏尾,只能是懦夫。咱們在壽光生活了幾十年,祖祖輩輩生活了數千年,老和一個『窮』字扯不開,還能再窮到兒輩孫輩重孫輩嗎?」他痛下決心,要帶領壽光人向千年洪荒發起總攻,同惡劣的自然環境斗爭到底。

1987年10月8日,壽北開發的號角嘹亮吹響。天還沒亮,820多輛汽車,320多台推土機,6500多輛拖拉機,難以數計的馬車、地排車、小推車,就排滿了道路,20萬民工扛著工具,如潮水般湧向「北大窪」,沉寂了幾千年的土地一時間人聲鼎沸,機聲隆隆,熱火朝天。

之前三天,王伯祥已經把鋪蓋搬進了工地。方圓20里沒有村莊,他就跟民工一樣就地挖一個一尺多深的坑洞,埋幾根竹竿木棒,蓋上草苫子、葦席,就成了他的宿營地和指揮部。時任農業部長的林乎加來壽光視察,到了「北大窪」工地,遇到一個鞋上沾滿泥巴的「民工」,林乎加問:「你們的伯祥書記在哪裡?」「民工」說:「我就是。」林乎加打量著他,久久無言,後來感嘆:「一個縣有這樣的書記,還有什麼辦不成的事情?!」

他在工地上一住45天,中間沒回過一次家。每天,他與民工們在一個鍋里摸勺子,從未單獨開過小灶。45天後,泛著白鹼的爛泥灘眼瞅著就變了模樣修築溝、路、渠,壩300多條,修道路林帶299條、干支溝渠300鄉條、條台田11萬畝,新築防潮大壩3100多米,圈圍灘塗面積5萬多畝。

有人認為「打扮」偏遠鹽鹼灘不夠「露臉」,王伯祥當即火冒三丈:「什麼招不招眼,露不露臉,共產黨的幹部能做到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足矣!」在當年壽北開發總結大會上,他向台下的幹部群眾連鞠三躬,動情地說:「我王伯祥是農民的孩子,是人民的一頭牛。我永遠不忘壽光父老鄉親對我的哺育和訓教,為了壽光人民能過上幸福的日子,我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知恥而後勇。倒數第三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爭先的勇氣」

1986年7月,王伯祥參加濰坊市工業會議。數據顯示,扣除原鹽產值,壽光工業在12個區縣中列倒數第三。走出會場,他抓著會上發的通報表就回了壽光。在緊接召開的全縣工業會議上,他說「知恥而後勇。倒數第三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爭先的勇氣。我們必須打一場工業攻堅戰,用三到五年,讓壽光工業產值翻兩到三番!」

他帶著計委,經委、財政等部門的同志,把全縣20多個縣屬企業逐一看了個遍,聽匯報、看廠房,和職工一起討論研究,又馬不停蹄地到工業強縣考察。幾番調研之後,得出的結論是——缺人才。隨即,對全縣52個重點企業負責人進行了一次綜合考察、測評,優秀者留任,其餘全部更換。又從102個經濟單位推薦的100名「能人」中優選40人,作為企業後備幹部。縣委制定了《關於企業廠長經理選拔任用條件》,大張旗鼓地對企業負責人公開選拔。王伯祥特別強調:選拔中看大節、看主流,不求全責備,只要政治素質可靠,有經濟頭腦,有領導才能.就可大膽肩用。

用人機制一活,工業全盤皆活。齊民思酒廠劉子祥、仙霞集團王金棟、聯盟化工楊志強、富康制葯楊維國等40多名公開選拔出的人才都在日後大放異彩,成長為優秀企業家。為了培植壯大工業企業,王伯祥用足用活了政策。他開「放水養魚」之先河,抓鹽業利稅.免工業稅收,「藏富於企業」;成立專門工作組,親自帶隊到上級部門跑要資金,爭取工業扶持近億元,抓股份制改造,培植民營企業……l986年,他上任之初,壽光縣、鄉、村工業企業303家,1991年,他離任之時,全縣企業數量達到4854家,總產值翻了三番,利稅增長了近十倍。有人說,王伯祥就像一把沉重的石夯,不知疲倦的起落間,為壽光工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做個為老百姓幹事的官,做個不貪不沾、乾乾凈凈的官,做個不讓老百姓戳脊樑骨的官」

王伯祥信奉一句話:人民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1990年,有人提出:連年支持工業,縣財政吃緊,能不能開征特產稅?王伯樣斷然拒絕:「經費有缺口,可以從別處挖潛,萬不可和農民算計。」

為了農民,他甚至不惜採取超常規手段。1986年,小學房屋倒塌一處,學生一死七傷。他上任後,馬上召開中小學校舍改造會議,擲地有聲地說:「兩年以後,哪個鄉還有『黑屋子』、『土檯子』,就騰出鄉鎮政府當學校!」不到兩年,鄉村校舍改造完成,他又把目光對准城區學校,把縣屬學校6000間校舍由舊平房改造為新樓房,打造出了遠近聞名的「教育一條街」。

王伯祥經常說:「要做個為老百姓幹事的官,做個不貪不沾、乾乾凈凈的官,做個不讓老百姓戳脊樑骨的官。」妻子侯愛英原是民辦教師,1988年,有次轉公辦的機會,她把表領回來,他接著就給退了。建委下屬苗圃聘侯愛英去當臨時工,王伯祥又提出三個「不許」:不許留在機關,工資不許超過其他臨時工,不許擔任領導。直到「退休」,侯愛英都是個臨時工。他一母同胞兩弟兩妹,有務農的,當工人的,也有經商的,都不曾賺過他一點「便宜」……

任壽光縣委副書記,書記8年時間,他一家五口人,始終住在建於50年代的四間舊平房裡。1991年10月,王伯祥調任濰坊市副市長。臨行前,他和前來送行的人一一告別,緊握著書記瘦俏的雙手,人們淚眼朦朧,許多人泣不成聲。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王伯祥給壽光留下了20多萬個年均收入2萬多元的蔬菜大棚,留下了120萬畝效益可觀的棉田、鹽田、蝦池,留下了4850家蒸蒸日上的企業,留下了一座座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留下了10多萬個「萬元戶」……而伯祥書記自己的家當,一輛130貨車就裝了個乾乾凈凈。

王伯祥電影觀後感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好口碑。」話雖簡單,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王伯祥做到了。從1991年離任至今,已經過去了22個年頭,但是每當提起他,壽光人民還是難掩那份兒激動和想念。

在山東省壽光縣委書記任上5年半,王伯祥把壽光從一個白菜成災的貧困縣變成了「中國蔬菜之都」,把壽北的.千里鹽鹼灘變成了鹽場、蝦池和條台田,把全市倒數的工業變成了經濟發展的支柱……

讓「菜賤傷農」的悲劇不再重演

1983年的一個深秋,王伯祥下班回家,遇到一位大爺拉了一車白菜賣不出去,不停地唉聲嘆氣。王伯祥心中不忍,拿出20元錢買下了整車菜。那一年,壽光縣光爛掉的白菜就有2500萬公斤。而那一年,王伯祥全家吃了一冬天的白菜。

壽光南部土地肥沃,很適合種菜,但是面對一次次白菜成災的教訓,王伯祥考慮,壽光必須建一個蔬菜交易市場,幫助群眾賣菜,讓「菜賤傷農」的悲劇不再重演。

在1986年,「市場」還是個敏感詞,甚至聽起來都有些可怕,但王伯祥已經決定了,「百姓最重要,真有什麼政治責任,我一人承擔!」於是,九巷蔬菜批發市場在壽光成立,而如今,這里被稱為「江北第一蔬菜批發市場」。

南抓果、蔬、糧,北抓鹽、棉、蝦,這是王伯祥發展壽光的思路。壽北不像壽南,120萬畝土地全是鹽鹼灘。1987年,20萬民眾奔赴壽北,把輕度鹽鹼地改造成條台田,把重度鹽鹼地建設成鹽池,在沿海灘塗建蝦場,搞養殖。一時間,壽北大地上人潮湧動,幹得熱火朝天。為了方便工作,王伯祥把指揮部設在了當地一位老農的牛棚里,一住就是45天。

今年10月17日,記者再次來到壽北,看到的是一望無際的棉田開成了花海。正在忙碌的棉農齊萬峰也參加了當年的「大會戰」,他動情地說:「當年的『鹽鹼地白茫茫』變成了現在的『棉花白茫茫』,這都得感謝伯祥書記啊!」

工作是給多數人乾的,不是給少數人看的

王伯祥做事很認真、很實在,接觸過他的人都清楚一點:伯祥書記不愛弄虛的,不玩花架子。

「伯祥書記開會不愛聽大話、空話。」曾任壽光縣稻田鎮黨委書記的楊洪友說道,「有一次開會,一個鄉鎮黨委書記還沒念完稿就被王書記喊停,並且批評他『你只管說你干成了什麼事就行,沒用的不要多說』。之後再開會的時候,每個人都是直奔主題。」

王伯祥做事確實如此。1988年,為預防水患,壽光縣要重修彌河兩岸的大壩,全長70公里。有人提出,不如先干縣城周圍這一段,工程量小,修得標准高一點,上級領導來壽光都會走這個地方,一定會受到表揚的。

按照這樣的方案,既可以縮短工期,又顯得漂亮。但是如此一來,大壩一不能防洪排澇,二不能解決交通,三不能造福群眾。王伯祥便回復道:「我們的工作是給多數人乾的,不是給少數人看的!」

「跟著王書記幹活,任何事都要做得扎扎實實。」已經過去20多年了,時任道口鎮黨委書記的王守福對王伯祥的辦事方式依然印象深刻,「我記得壽北開發時西北柴村的工程兩次驗收都不合格,王書記急了,直接到了村支書家裡。村支書正在吃飯,就給他遞上一個大包子,王書記一把推開,『驗收不合格,還有臉吃飯。現在就返工!』」

王伯祥常說:「人民群眾把我們推上了領導崗位,就要給老百姓辦幾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只有這樣才對得起父老鄉親。」

清正廉潔,百姓才會跟著你走

1991年10月,王伯祥調任濰坊市副市長。一輛小貨車拉完了他的全部家當:一台冰箱,幾件破舊傢具,十幾個裝滿了衣服的紙箱。給他送行的人都紅了眼眶,有一個人忍不住說:「您讓壽光富起來了,可自個兒的家卻連普通農民的家也比不上啊!」

他的妻子侯愛英是一個民辦教師,一直沒有轉正,他總說:「先緊著別人吧,機會還有。」結果妻子直到辭去教師職務,也沒有實現做正式教師的願望。王伯祥的父母一直住在農村老家,他們到縣城的車票都是自己花錢買,王伯祥從來不讓公車去接。

有人勸王伯祥說,別的領導都分上樓房了,你也要一套吧。王伯祥說:「等壽光財政收入超過兩億元,我就去住。」後來,壽光的財政收入早就超過兩億元了,他住樓房的計劃還是擱淺了。

對於自己的崗位和責任,王伯祥有著清醒的認識:「只有自身廉潔,對老百姓真誠,才能讓老百姓相信你,老百姓相信你才會跟著你走。」

任上5年半,王伯祥給壽光帶來了巨大的財富,離去時卻行囊空空,但是壽光人不會忘記他,那裡一直流傳著一句話:看到楊樹排成行,想起了當年的王伯祥!

『肆』 求淚痕(1979)李仁堂,方輝,楊威主演的高清視頻免費觀看資源

《淚痕》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M2g72llnZ0TeyIS8xiXNCA

提取碼:bpx6

導演:李文化

編劇:馬烽/孫謙

主演:李仁堂/方輝/楊威

類型: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大陸

語言: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1979

片長:114分鍾

又名:Tear-Stain/新來的縣委書記該片講述了隨著「四人幫」被打倒,禍國殃民的十年動亂終於落下帷幕。然而長達十年的階級斗爭所培植出的變態偏執的思想,依舊殘留在各行各業中,毒害著這個苦難民族的百姓。受上級指派,朱克實(李仁堂飾)作為金縣的縣委書記走馬上任。此前該縣書記曹毅在文革期間自殺身亡,代理書記在醫院養病,縣里實際工作全部由縣辦公室主任張偉和縣委副書記許飛雄組成的小集團把持。朱克實的到來令這伙人頗為忌憚,他們設下重重障礙意圖阻止新書記的改革復興步伐。朱則審時度勢,排除萬難,識破了對方接二連三的陰謀。

『伍』 70年代農村生產隊電影有哪些

1、電影《金光大道》

簡介:1976年年末,拍攝時多災多難的《金光大道 中集》終於殺青。當時,影片下集的劇本已經完成,卻由於「文革」已經結束,影片中某些帶有時代色彩的內容顯然已經不合時宜,所以下集未能拍成。

但歷史的鏡頭歷歷在目,《金光大道》劇組親歷了驚心動魄的唐山大地震,並留下了那個特殊時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