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經典抗戰老電影血戰台兒庄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經典抗戰老電影血戰台兒庄

發布時間: 2023-07-30 03:13:34

A. 電影血戰台兒庄是在哪裡拍的

當時基本上是實地取景,拍攝工作得到了台兒庄當地老百姓的巨大支持,時任濟南軍區政治委員的 遲 浩 田將軍還派出了在全軍都響當當的優秀部隊參加拍攝,使敵我兩軍拼刺刀的戲,拍得真實動人。當時的文化部顧問、曾以新聞記者身份親歷「台兒庄大捷」的荷蘭籍世界著名新聞紀錄片電影大師伊文思提供了當年戰場的紀錄片《四萬萬中國人民》作為參考文獻,《血戰台兒庄》中諸如「人梯渡橋」、「運河鏖戰」等許多動人的場景都取材於這部著名紀錄片的真實鏡頭。如今,當年拍攝的外景地已經建成了「台兒庄戰役紀念館」,張 愛 萍 將軍題寫了碑名, 啟 功 先生題寫了館名。當年有名的德國式火車站,近年已經重修作為「李宗仁將軍紀念館」。

B. 《血戰台兒庄》:至今,我們仍然沒有拍出比它更好的戰爭片

1986年,由廣西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戰爭片《血戰台兒庄》上映。

該片我看過無數次,小時候只要在電視的電影頻道上遇到,無論播到哪裡,都一定會堅持看完,後來開始用電腦,每當想不到看什麼電影的時候,就將該片翻出來溫習一次,現在換成了手機,無聊時溫習該片的習慣仍然沒有改變。

我之所以如此的痴迷《血戰台兒庄》,沒有別的原因,就六個字:好看、真實、震撼!

它在我心目中的地位,絕對凌駕於所有國產戰爭片之首——尤其是抗戰類——我個人認為,從1986-2020,雖然已經過去了34年,但我們卻並沒有拍出整體水準能超越該片的戰爭電影,僅有寥寥幾部,稍稍可以望其項背而已(如《大決戰》三部曲),即便拿它同世界上一流的戰爭片作比較,它也光彩奪目,毫不遜色。

一、好看

除了少數特殊類型,好看,幾乎是所有電影最基本、最入門的標准,但這兩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不然,爛片的數量也不會占據80%以上的電影市場了——雖然爛片不一定就難看,難看也不是爛片的標准,但較真的說,99%的爛片,真的是不好看。

戰爭類型的電影,想要做到好看,相較於其它類型,是難上加難的事情,因為戰爭本身就不是一件具備「好看」基因的事情,與「好看」正相反,它實在是太血腥、殘酷、丑惡了,雖說作為正義的一方,有太多感人的事跡,但這並不能改變戰爭的本質。

稍微弄不好,要麼,會走上戲說化、兒戲化的邪路,雖然在某種程度上頗具喜劇效果,可是卻使得戰爭失去了嚴肅性,殘酷性,變得太輕松,太低幼,甚至太低智,比如層出不窮的抗日神劇;

要麼,會走上片面追求大場面、高度精細化服裝道具的歪路,固然能起到刺激觀眾視覺感官的效果,可是故事內容卻空洞無聊,比如近些年上映的不少打著大片旗號的戰爭片。

唯有把好故事與大場景、真道具、妙表演相結合的戰爭片,才能稱之為好看。

《血戰台兒庄》之所以好看,首先就是故事好,編劇采訪過不少參加過這次戰役,當時仍健在的老兵和將領,所以拿到的都是第一手的真實資料,除了將少量橋段作藝術化處理之外,完全沒有戲說胡說亂說的成分。

在具體的敘事上,主次分明,詳略得當,其間點綴不少特寫式的感人情節,大大增加了故事的耐看性。

其次是把戰爭那種震撼人心的大場面給表現了出來,單兵的拼刺、小分隊的巷戰、大部隊的交鋒、無盡的硝煙、可怕的爆炸、密集的槍聲、震天動地的殺聲……交織成一副悲壯的戰爭畫面。

《血》片中的道具也值得一提,雖然這些道具在高精細的程度上完全不能和如今那些所謂的戰爭大片相提並論,但這些看似簡陋的道具,卻能給人一種回到1938年抗日戰場的真實感覺。

至於《血》片中那些演員們的演技,就不用說了,隨便拉一個出來,都是老戲骨級別。

二、真實

上文說過,《血戰台兒庄》的劇本採用了大量的真實史料,甚至還有很多當事人直接的回憶,所以該片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真實的還原了 歷史 上那場名揚世界的台兒庄大戰。

首先它做到了客觀,在當時那種意識形態之爭還相當鮮明的環境下,該片能從正面客觀真實的描述國軍的抗戰,實在是開風氣之先的一件大事,這在當時也確實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政治影響與意義,比如蔣經國先生在觀看該片之後,就相應的調整了對陸關系政策,開放了老兵回陸探親的舉措。

其次它盡量在作出「還原 歷史 」的姿態,片中人物的台詞,有很多就是對 歷史 人物在 歷史 場景中所說話語的真實還原,比如孫連仲說的那句「當兵的打光了,軍官們填進去,大家都填光了,老子就來填」,就是他當年說過的話,還有王銘章說的那句「以贖二十年內戰之罪過」等等等等。

該片不僅僅是情節與台詞在盡量還原 歷史 ,就連 歷史 人物本人的長相外貌氣質神態,也力求做到還原,上幾張圖大家就知道了。

是不是,有種 歷史 人物穿越回現代當演員的感覺?

其實演員完全可以不用這么相像的,只要演技高就行,但這體現了該片主創人員高度認真負責的態度,這才是極為寶貴的財富,十分值得現在的影視工作者們學習。

三、震撼

沒有哪個類型的影片,能與戰爭片爭奪「震撼」這個榮譽,因為戰爭本身就是人世間最為震撼的事情。

震撼,不僅僅指的是戰爭場面給人們視聽上造成的沖擊,更指的是故事情節給人們心靈上帶來的巨大震撼。

該片在戰爭場面上,毫無疑問的做到了視聽盛宴級別,例如下面這張圖所示的場景:

很簡單的構圖,只有兩個騎在馬上的日寇,但兩人被背後彌天的硝煙一襯,立刻就襯出了戰爭那種陰郁殘酷的氣氛,同時也襯出了日寇囂張的氣焰。

還有這個更為經典的場景:

片尾這個屍山血河的場景,完全可以列為世界上所有戰爭片最經典場景之列,它不僅僅表現出了戰爭的殘酷,更體現出了我優秀中華兒女不畏犧牲、視死如歸的偉大精神!

除了戰爭場面,該片的故事也非常震撼人心。

震撼一:軍官的愛國情操;

蔣介石:抗日,對於軍人,那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龐炳勛:我沒有別的選擇,只能戰死在臨沂。

張自忠:就算戰至最後一兵一卒,我也誓將坂垣擊潰!

王銘章:我122師全體官兵決心死力據守,誓與藤縣共存亡!

孫連仲:你們都填光了,老子就來填!

關麟征:我52軍請求單獨出擊,如若不勝,甘當軍令!

池峰城:作為軍人,就是死,也要往前倒!

震撼二:士兵的殺敵之志;

老兵(把手榴彈綁在身上):小子,學著點兒!

士兵甲(把大洋丟在地上):長官,眼下咱命都不要了,還要大洋干什麼?留著這點兒錢,等抗戰勝利了,別忘了,給咱們立塊碑就行了。

張姓士兵(舉槍自盡):弟兄們,幫我多殺幾個鬼子!

日軍眼中的國軍:觀XX軍人絕死奮戰之勇氣,雖為敵人,亦為之欽佩,曾使翻譯要其投降,應者絕無!看來,屍山血河並非為我大日本帝國軍人所獨有。

說到士兵的殺敵之志,片中有好幾處感人的特寫——

特寫一

一個重傷士兵要求王銘章「幫忙」,也就是要王師長殺了他,因為他絕不願當日軍的俘虜。

特寫二

一個士兵舉起殘缺的手臂,對池峰城敬了一個軍禮:全營都在這兒了!

特寫三

一個士兵身上捆滿手榴彈從城頭跳下去炸日軍坦克。

特寫四

老兵與小兵捨身炸坦克。

特寫五

幾個士兵奮力拆掉鬼子旗,換上國旗。

說起國產電影,不說人家外國人,就是我們自己人,向來都是一聽就露出一副嘲笑的表情,彷彿我們的國產片,就猶如我們前些年製造的廉價小商品,幾乎是劣質的代名詞。

其實,這是對國產片的誤解,我們不是拍不出可以媲美世界經典的影片,我們只是自新世紀以來,電影徹底商業化之後,由於大家都急於圈錢,根本不用心去打磨一部電影,所以才拍出了大量的爛片。

在新世紀之前,我們拍影視劇的態度,還是蠻嚴肅、蠻專業的,尤其在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我們其實拍了很多很多十分經典的影片。

其中,《血戰台兒庄》就是戰爭片的精品代表,希望以後我們還能拍出這樣的經典來。

C. 抗日經典老電影,蔣經國看後對大陸態度改變,宋美齡露出久違笑容

在抗日神劇滿屏泛濫的時代,難免讓人懷念起20世紀那些經典抗日題材的老電影。若要列舉經典,1985年由楊光遠和翟俊傑聯合導演的《血戰台兒庄》必然榜上有名。這部具有恢宏史詩般氣勢的大片上映有雙重意義:其一,開大陸抗戰題材影視作品中,反映國民革命軍正面戰場之先河;其二,它為兩岸關系加分。當時台灣的蔣經國看了這部影片後,不禁感嘆:「從這個影片看來,大陸已經承認我們抗戰了。這個影片沒有往我父親臉上抹黑。看來,大陸(對台灣)的政策有所調整,我們相應也要作些調整。」他呼籲所有國民黨高層觀看此片,不久後,台灣當局開放了老兵回大陸探親的政策。據說宋美齡看完這部電影後,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電影開場沒有直接進入硝煙彌漫的戰場,而是將時間線推前至1937年底,圍繞著韓復榘棄守山東事件,讓李宗仁、蔣介石、湯恩伯、白崇禧等重要角色相繼登場。隨著韓復榘在開封會議被捕並槍決,電影才進入了第一場戰爭戲——臨沂救援戰,張自忠與龐炳勛相繼出現。

在電影中,不止一次強調了張自忠與龐炳勛在中原大戰時的矛盾,大致說是兩人原本同屬馮玉祥的西北軍,但龐炳勛被蔣介石所收買,偷襲張營,張自忠身負重傷,因衛士拚死相救才得以撿回一條命。這段往事,第一次是在李宗仁司令部由張自忠親自道出,第二次是在臨沂從龐炳勛口中說出來。但面對外敵入侵,兩人放下恩怨,並肩作戰,成為一段佳話。然而這段故事並不屬實,多年來,張自忠與龐炳勛的老部下已不止一次澄清此事,實際上早在1933年的長城抗戰中,張、龐二人就曾分別在喜峰口和羅文峪相互策應,並肩作戰,臨沂之戰並不是他們在中原大戰後第一次合作,他們不僅不是仇敵,還是軍中老友。不過這事也實在怪不得製片方,因為它最早出自李宗仁的回憶錄,這段恩怨的主角本是韓復榘與龐炳勛,卻被李宗仁張冠李戴成了張自忠,以至以訛傳訛多年。

《血戰台兒庄》的第二場重磅戰爭劇是滕縣保衛戰,包括川軍進入第五戰區獲贈錦旗,王銘章講述部隊在第二戰區受到歧視與驅趕的遭遇等史實都有所表現。滕縣保衛戰一段拍得尤為壯烈,尤其是戰斗尾聲,全軍血戰到只剩下王銘章與身邊一名警衛,身負重傷的警衛對王銘章說,自己不想被日軍所俘虜,請求師長送自己一程。王銘章含淚開槍打死警衛,自己獨自一人攀上殘缺的城垣,此時四周蜂擁而至日軍高喊著「抓活的」。王銘章俯視著正在攀城的鬼子,從容地抽完最後一根煙後,拔槍自戕。這個橋段在熒屏上演繹出來,顯得悲涼壯烈,但與 歷史 有些出入。綜合各方資料來看,王銘章並非自殺,而是在帶領剩餘的衛士向城垣發起沖鋒時,被日軍居高臨下的機槍打中而犧牲,英勇程度其實絲毫不亞於電影。

不過王銘章的第122師並沒有像電影中那樣,打到了最後一兵一卒。師長陣亡後,該師失去指揮,遂向城外突圍。據當時國軍戰報《陸軍第122師滕縣抗日保衛戰戰斗詳報》載,第122師陣亡111人,傷166人,失蹤476人,這個數據顯然與長期以來宣傳的全師殉城相差甚遠。當然,我們不能以人員傷亡多少來判定其壯烈程度,在日方記載中,他們在滕縣作戰僅抓到了23名俘虜,可見第122師在師長殉國後,並非作鳥獸散式的潰退,而是有序突圍,為抗戰保存了有生力量。

D. 怎樣評價電影《血戰台兒庄》

血戰台兒庄的電影轟動海內外,這部具有輝煌史詩般氣勢的大片,不僅獲得了金雞獎的數項大獎,還獲得了一個由全國政府授予的特別獎抗戰獎,並被評為新中國百部愛國主義教育影片之一。

《血戰台兒庄》是廣西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戰爭電影,由楊光遠、翟俊傑執導,邵宏來,初國良、江化霖、趙恆多、翟俊傑等出演,於1986年上映。

影片評價

該片的引人注目,不僅僅在於取材新穎,更由於它在藝術風格上的把握。它氣勢磅礴,震撼人心,具有一股中華民族的陽剛之美。尤其可貴的是,人們透過影片能進一層感受到創作者在藝術風格上把握這一作品時,達到了一種舉重若輕、疏密從容的境地。

正是這種藝術上的把握和境地,才使人對這樣一部紀實性和寫意性兼備的軍事題材影片,產生了多重的、豐富的審美感受。

E. 血戰台兒庄電影簡介

《血戰台兒庄》該片講述了1938年春,國民黨軍在台兒庄與日軍正面對戰,最終告捷的歷史。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血戰台兒庄電影簡介,供大家參閱!

血戰台兒庄電影劇情簡介

1938年春,侵華日軍新任派遣軍司令官畑俊六陸軍大將,接替了松井石根的統帥權。為一舉打通津浦線,他打算與華北方面軍南北夾攻,合圍徐州。與此同時,國民革命軍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冒著硝煙炮火,急速抵達徐州,親自布置戰略,與敵人進行決戰。李將軍力排眾議,起用了代人受過、被民眾斥為"漢奸"的張自忠,同時,將川軍王銘章師收編進自己麾下。不久,在津浦路北線的韓復榘集團軍為保存實力,擅自放棄重鎮濟南,致使津浦線大門洞開。日軍主力磯谷乘虛南下,連克泰安、濟寧、大汶口……蔣介石聞訊,將韓復榘騙至開封扣留,後押赴武昌槍決。日軍坂坦師團為策應津浦線上磯谷師團的正面進攻,佔領青島後,沿膠濟線進迫魯南軍事重鎮臨沂,與中國守軍展開激戰,台兒庄會戰的序幕拉開。臨沂激戰,龐炳勛集團傷亡慘重。李宗仁命張自忠部隊增援。由於張自忠部隊及時趕到,與龐炳勛部隊前後夾攻,打得日寇潰不成軍,保住了陣地。3月15日,日軍磯谷師團不待東南兩路日軍的配合,搶先入關,直撲滕縣,與王銘章的川軍一二二師展開激戰。由於湯恩伯沒有及時增援,致使滕縣失守,王銘章以身殉國。

日軍攻克滕縣,又全力向徐州進犯。李宗仁決定扼守要塞台兒庄,在這里與日軍展開大規模決戰。他迅速向孫連仲、張自忠、湯恩伯幾個集團軍下達了命令,並做了周密部署。經過與日寇空軍、坦克部隊幾個回合的拼殺,孫連仲部傷亡慘重,三十一師池峰城部張靜波營長又因負傷臨陣脫逃。池峰城激憤之中決定破釜沉舟,決一死戰。他炸掉唯一的退路--運河浮橋,忍痛處決了張靜波。屢遭挫折的日軍改變部署,遂佔領了台兒庄四分之三。但抄後路的湯恩伯卻依然按兵不動,李宗仁以軍法嚴令湯立刻出兵,湯恩伯不得不率部隊從側後向日軍進攻。同時,台兒庄一線中國守軍全線反擊,日軍磯谷師團陷入重圍。中國軍隊乘勝進擊,全殲日軍於台兒庄外。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向國民軍事委員會發出電報,台兒庄大戰告捷。

血戰台兒庄電影影片評價

兩岸只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電影《血戰台兒庄》拍攝和上映的台後幕前

丁曉平

江蘇徐州歷來為兵家要塞。侵華日軍在1937年12月分別佔領南京、濟南以後,為了打通津浦路,使南北日軍聯成一片,先後集中8個師團、5個旅團約24萬人,於1938年1月下旬開始南北對進,夾擊徐州。在1月至5月間,中國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12個集團軍和軍團約60萬人防守徐州,阻止南北日軍會合,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與侵華日軍進行了抗戰以來歷時最長的一次會戰。其中台兒庄戰役是這次聞名中外的大會戰的關鍵環節,這就是著名的“台兒庄大捷”。而台兒庄這個彈丸之地也因為經歷了這場驚人血戰,聞名世界。1986年因為一部名叫《血戰台兒庄》的影片再次把台兒庄推向世界。然而誰也不會想到,電影《血戰台兒庄》的上映,竟然對改變海峽兩岸同胞的交往和溝通起到了意料不到的促進作用。日前,著名電影編導、紀實文學作家陳敦德先生作為電影《血戰台兒庄》當年拍攝的具體組織者,向筆者講述了電影《血戰台兒庄》背後鮮為人知的往事。

1965年李宗仁海外歸根。周恩來在歡迎宴會上給大導演成蔭敬酒,說起拍“台兒庄”在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的1985年,一部名叫《血戰台兒庄》的電影轟動海內外。這部具有恢弘史詩般氣勢的大片,不僅獲得了“金雞獎”的數項大獎,還獲得了一個由中國政府授予的特別獎——“抗戰獎”,並被評為新中國“百部愛國主義教育影片”之一。

據陳敦德先生介紹,早在1965年李宗仁先生從海外歸來時,周恩來不僅親自到機場迎接,而且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宴會。在這次歡迎李宗仁歸國的宴會上,有一桌嘉賓是周恩來請來的新中國電影界人士。宴會時,周恩來特此來給電影界的同志們敬酒,並對著名導演、時任北京電影學院院長的成蔭同志說:“成蔭同志,你拍過《西安事變》,今天李先生從海外回來,我看他有兩件事今後可以拍電影。一是1938年李先生指揮國民黨雜牌軍在徐州會戰中的台兒庄大捷,一個就是今天李先生歸根。”

成蔭始終牢記周恩來的囑托,但因為“「」”的爆發,拍攝“台兒庄大捷”的事情不得不束之高閣。1982年,成蔭對來自廣西電影製片廠正在電影學院進修的陳敦德說起了這件事。因為李宗仁是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屬於國民黨桂系,所以成蔭希望陳敦德將來回廣西電影製片廠後能配合他拍攝“台兒庄大捷”這部電影。可是,成蔭不久突然辭世,遺願未能實現。

1985年就任廣西電影製片廠文學部主任的陳敦德就接過重擔,並取得了廣西自治區政府老主席韋純束及黃埔軍校同學會的大力支持。但是在電影界,當時的廣西電影製片廠是個小廠,很難完成這樣一部戰爭大片,陳敦德就北上請八一電影製片廠的著名導演楊光遠執導。兩人一拍即合,楊光遠還向陳敦德推薦了田軍利和費林軍在《八一電影》上發表的電影劇本《血戰台兒庄》。

但該劇原作是以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為原型的,根據成蔭院長生前所述的周恩來的囑托,結合改革開放形勢及廣西的情況,陳敦德決定重新創作,將田軍利和費林軍請到廣西,提出讓他們將劇本改為以李宗仁將軍指揮台兒庄戰役為主線,並得到了時任國家電影局局長石方禹和總編室主任鄒士明等人的鼎力支持,以及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和當年參戰的黃埔將領鄭洞國、鄭庭笈、覃異之等將軍的熱情協助,李宗仁原秘書程思遠先生也出任顧問給予積極指導。這樣,《血戰台兒庄》的電影劇本在經過多方研討,前前後後十七次修改定稿之後,終於投拍。影片震動海內外,因此也獲得了空缺多年的“金雞獎”最佳編劇獎。

在長達一年多的攝制工作中,沒有拍過戰爭片的廣西電影製片廠得到了八一電影製片廠的大力支持。時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的肖穆廠長還應廣西電影製片廠的要求,派出優秀戰爭片導演楊光遠執導,還同意楊導點將帶去各方面優秀主創人員。同時,拍攝工作還得到了台兒庄當地老百姓的巨大支持,時任濟南軍區政治委員的遲浩田將軍。還派出了在全軍都響當當的優秀部隊參加拍攝,使敵我兩軍拼刺刀的戲,拍得真實動人。當時的文化部顧問、曾以新聞記者身份親歷“台兒庄大捷”的荷蘭籍世界著名新聞紀錄片電影大師伊文思,也提供了當年戰場的紀錄片《四萬萬中國人民》作為參考文獻,《血戰台兒庄》中諸如“人梯渡橋”、“運河鏖戰”等許多動人的場景都取材於這部著名紀錄片的真實鏡頭。如今,當年拍攝的外景地已經建成了“台兒庄戰役紀念館”,張愛萍將軍題寫了碑名,啟功先生題寫了館名。當年有名的德國式火車站,近年已經重修作為“李宗仁將軍紀念館”。

蔣經國在台灣看到《血戰台兒庄》後,說:“這個影片沒有給我父親臉上抹黑。”不久,台灣老兵赴大陸探親。

1985年夏末,李宗仁將軍唯一的兒子李幼鄰在美國得知中國大陸拍攝《血戰台兒庄》的消息後,馬上從美國趕回祖國探親。飛機一落地,李幼鄰先生就向來機場迎接他的陳敦德說:“我先不去賓館,你現在就帶我去看《血戰台兒庄》。”陳敦德告訴他:“電影正在最後製作之中,音樂還沒有最後合成。”李幼鄰急不可待地要求說:“沒關系,我就想馬上看到。”拗不過李幼鄰的執著和迫切,陳敦德只好請示國家電影局的領導石方禹。在得到同意之後,李幼鄰就在陳敦德的陪同下觀看了《血戰台兒庄》的“台詞雙片”(即沒有音樂剪輯合成的樣片)。看了不到十分鍾,李幼鄰的眼淚就嘩嘩地流下來了。

1986年4月,《血戰台兒庄》在香港舉行了首映式。萬民爭看,轟動香港。台灣中央社在香港的負責人謝忠侯先生在看完影片後,當晚就給蔣經國打電話說:“我剛才看了中共在香港上映的一個抗戰影片,講的是國軍抗戰打勝仗的,名叫《血戰台兒庄》,裡面出現了先總統(指蔣介石,筆者注)的形象,跟他們以前的影片形象不同,這次形象是正面的。”

在電影《血戰台兒庄》中,蔣介石的這個正面形象最主要的就是這樣一個情節:國民黨師長王銘章在戰斗中英勇犧牲後,蔣介石親自主持了追悼會,這時候天空上有日本侵略者的戰機飛來掃射轟炸,面對危險,蔣介石臨危不亂,發表講話,鎮定自若。陳敦德介紹,這場戲是根據歷史檔案拍攝的。而這個經典的鏡頭畫面,與大陸此前反映國民黨、蔣介石的影片確實有著顯著的不同。

蔣經國聽說後,很是震驚,馬上對謝忠侯說:“找一個拷貝來看看。”

於是,謝忠侯就找到新華社香港分社的負責人。新華社有關負責人立即報告了中共中央,並很快得到了中共中央和胡耀邦的批示同意。於是,廣西電影製片廠就復制了一盤錄影帶,通過新華社送給謝忠侯。這樣,謝忠侯馬上帶著《血戰台兒庄》的錄影帶飛回台北。

一年後的1987年,程思遠先生在其家中告訴陳敦德,台灣方面反饋說:收到《血戰台兒庄》拷貝後,宋美齡和蔣經國都很快地觀看了影片《血戰台兒庄》,並請國民黨中的全體人員觀看。看完後,蔣經國說:“從這個影片看來,大陸已經承認我們抗戰了。這個影片沒有往我父親臉上抹黑。看來,大陸(對台灣)的政策有所調整,我們相應也要作些調整。”不久後,蔣經國終於決定同意開放國民黨部隊老兵回大陸探親,海峽兩岸同胞在骨肉分離了37年後,終於把苦苦的鄉愁化作了喜悅的重逢,從而揭開了海峽兩岸公開互動往來的序幕。程思遠先生談起此事時非常激動,也贊賞陳敦德為該片所作的貢獻,欣然為其題字:“精心策劃,促進統一”。

《血戰台兒庄》上映後,深受海內外華人的普遍贊譽。白崇禧將軍兒子、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於1995年7月在台北《中央日報》發表長文論述抗日戰爭和徐州大會戰,文中也專門談到“《血戰台兒庄》影片肯定國(民黨)軍將領貢獻”,說:“抗日戰爭八年,是全中國軍民,犧牲慘重,抵禦外侮,保衛國家的一場民族聖戰,這一段20世紀的中國痛史,所有的中國人都應銘記於心,汲取教訓。而台兒庄之役,又是八年抗戰中最具關鍵性的一場罕有勝利,中國兩岸的政府,不論其政治立場,理應大書特書,載入史冊。但因為蔣中正氏與廣西將領李、白之間的矛盾,尤其1965年李宗仁返回中國大陸,台灣國民黨政府對抗戰史台兒庄大捷這一章,一向低調處理,台灣媒體對淞滬戰爭等役都曾大肆宣揚,反而對抗戰中最重要的一役台兒庄會戰則有意忽略,因為這一仗是李宗仁指揮得勝的,大肆贊揚李宗仁,國府立場尷尬……

80年代後,中共對待民國史已逐漸走向實事求是,1987年(應為1986年,筆者注)廣西電影廠攝制《血戰台兒庄》巨型戰爭影片,相當合符史實,對李宗仁、父親以及其他國(民黨)軍將領抗日的貢獻,都持肯定態度。此片在大陸上映,造成巨大震撼,那是自1949年以來,中國(大陸)人民頭一次在銀幕上看到了國(民黨)軍抗日的真相,以及國(民黨)軍將士英勇犧牲的形象。1987年此片上映,筆者正在上海,看到廣西電影廠攝制的《血戰台兒庄》,不禁感慨萬千,國民黨自己軍隊打的一個大勝仗,竟讓中共越俎代庖拍成電影,大肆宣傳。抗戰勝利迄今已有50年,國共兩岸政府都應該拋棄政治立場,嚴正對待中日戰爭這段中國軍民傷亡1000多萬的慘痛歷史了。”

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海峽兩岸和平發展並最終實現和平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而二十年前,故事片《血戰台兒庄》為打破因歷史和政治緣故所導致兩岸同胞“老死不相往來”的樊籬,起到了意料不到的促進作用,也為海內外所有的中國人找到了一個共同的語言——“愛國”。因為兩岸只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