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香港最早期的電影是普通話的
因為當年的香港電影還要顧及台灣市場,所以是以國語為主的。即使是後來粵語片興起以後,大多數也要製作國語版。
② 香港邵氏電影里的香港演員們為何可以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以前香港邵氏電影大部分說的都是國語,注意這個國語和普通話還是有區別的,但都是一脈相承。
早期的香港電影是有鄙視鏈的,有錢有文化的看英語、有錢沒文化的看國語、沒錢沒文化的才看粵語。
在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粵語片的質量最差、檔次也最低,所謂「粵語殘片」就是指1973年之前的粵語片,產量很多但質量好的屈指可數。到了1972年全香港一共出品了幾百部電影,裡面居然沒有一部粵語片,可見當時的粵語片有多慘淡。
不過萬事萬物觸底之後都會反彈,到了1973年在楚原的積極爭取下邵氏拍攝了第一部粵語片《七十二家房客》。這部電影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並在當年力壓李小龍取得了年度票房冠軍。經此之後粵語片逐漸回暖,並在上世紀80年代隨著香港流行文化的興起逐漸成為主流,開創了輝煌的東方好萊塢時代。而邵氏公司因為一直堅持不拍或少拍粵語片,票房逐年萎縮最終不得不關閉了製片業務。這可能就是所謂的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聲招呼都不會打。
以上,現在你知道答案了吧
香港邵氏電影里的香港演員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我對這個提問存疑。但我還是先假設題主的設問成立,認為是以下幾個原因:
(1)能說普通話的香港演員大陸背景,一般來說其父母一輩是從大陸在解放前後一段時間來港,或者有在大陸「生長」的經歷,自然普通話比香港本土演員好。比如,秦沛姜大衛爾冬升三兄弟、林雪、林威等等。
(2)香港本埠市場不大,票倉有限,因此其主要票房市場在台灣(尚未進入大陸)。這樣一來,很多香港演員都會練習普通話,包括一些香港歌星為了出國語唱片,都會苦練國語,比如張學友劉德華等人。
(3)香港演員能說流利的普通話是題主的誤解,個人覺得那應該是國語配音,而且是台灣演員的配音。同時,在這里也糾正一下:之上所有的普通話表述不嚴謹,嚴格地說,那應該是叫台灣的所謂「國語」,不是普通話。
所以,個人覺得,香港演員能說流利普通話的只是少數。老一批演員里,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明星中,普通話講的不錯的上有洪金寶,下有謝霆鋒。歌星里頭,老一輩的張國榮的普通話講的相當不錯,可能是拍過《霸王別姬》的緣故,一些用詞用典都很內行。90年代走紅的這一批明星里,張學友的國語講的很好,到現在也還是很好。
這其中,有個奇葩,那就是劉德華:他在80年代的國語就講的很好,因為當時他們是跟著台灣的國語老師發音,講話很有台灣腔。但香港回歸後,他的咬字發音很想學好普通話,刻意去在意一些卷平舌後鼻音等等,結果,節奏有些亂了。所以,你現在看劉德華講的普通話,聽起來還不錯,但其實並沒有80年代自然(很多視頻可查)。
香港邵氏電影中,老闆邵逸夫就是從大陸(浙江寧波鎮海)出去的,而且國語片當時也有一定的市場。這其中,古天樂、蔡少芬是兩個反面典型,進入內地拍戲這么多年了,普通話還是講不好,尤其蔡少芬找了個內地老公,普通話仍是硬傷,最好別開口,開口你能哭……
配音
應該是配音!
為了錢啊。內地這么大的市場
有兩部分原因,一部分演員是從內地過去的,祖籍就是大陸的,所以會說普通話,還有一部分是後期配音,或者是有語言天賦,學的快的香港人[淚奔]
③ 早期的很多香港電影,為什麼是說普通話的
(1)香港電影有些是台灣取景的投資的,所以演員有些是台灣的,就會有說普通話的
(2)香港是多移民的,新移民的人中說普通話的多,他們當時去當演員時還不會說粵語。
(3)當時電影要出口到台灣等華人地區去,只是粵語的話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所以,配音是必要的
題外話:據說台灣有一個老闆為了讓他的母親看得懂周星馳的電影,還特地為她配了個閩南語版
④ 是不是在邵氏電影里的演員都會說正宗的普通話(因為他們都是香港人呀!)
最近下了幾個邵氏的老電影看,演員的口形確實都是普通話的口形,但是有一部分的邵氏電影也可以找到粵語版。我還發現邵氏電影的演員若干年後拍的電影和港劇又變成了粵語的口形,比如說狄龍和姜大衛,按理說我們聽到的國語應該是配過音的吧,可是他們的國語配音又和以前邵氏電影中聽到的聲音是一樣的。
如此一來我想只能這樣解釋,邵氏以前的演員都會標準的國語(至少口形都很標准),邵氏電影是以國語拍攝,以國語版本為正式版本發行,同時也發行粵語版。而在80年代後用粵語拍攝的作品中,這些演員應該是自己給自己配音。
還有兩點,第一,邵氏當時啟用了大量的從北方南下的導演和海外的導演,這些導演恐怕都不會說粵語;第二,記得聽人說過,邵氏的電影主要銷往海外,針對於外國人和海外華人的市場,國語才是最好的選擇吧。
⑤ 求一部老電影,1996年 cctv6放過,古代武俠片講女俠報仇的
索命逍遙樓 (1990)
導演: 李文化 / 李妮
編劇: 柯章如 / 王瑞陽
主演: 楊鳳一 / 黃國強 / 王赤
類型: 劇情 / 武俠 / 古裝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普通話/國語
上映日期: 1990-01-01
⑥ 香港老電影,為什麼裡面的人都說普通話的
香港電影分三個時期,一個是解放後,大批上海電影工作者南下補充香港電影從業人員,從導演編劇到演員都不是廣東人,基本上是上海口音的普通話,到70年代左右,本土電影從業人員成長起來後,開始了粵語長片和功夫片,基本上都是粵語口音(因為普通話是大陸,感覺很土很落後),2000年後香港電影沒落了,大陸的電影起來了,主要是熱錢多,有金主願意投資電影,現在的香港電影沒有一兩個大陸演員肯定投資都不大。
如果你指的香港老電影,指的80年代的,那是因為香港電影要考慮台灣票房,所以都有兩版粵語和國語,注意,只有台灣的普通話叫做國語,大陸的普通話就叫做普通話,你現在買正版的DVD香港電影,都是國粵雙語的,比如像《卧虎藏龍》還能買到國粵英三語,而好萊塢的動畫片,有時會有兩版的國語配音,就是一版是台灣配音一版是大陸配音的
⑦ 關於七十年代香港電影說普通話
香港電影一直是國語、粵語並存,而且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一直是以國語片為主。即使是後來粵語片得勢,為了海外華語市場,也會出國語配音版。
⑧ 請問以前國產黑白老電影裡面的普通話是中國什麼地方的口音
民國時期中國人交談時也是用一種統一的語言,那時叫國語.就是你在電影里聽到的.
普通話不斷地在發展.長期受央視和央廣的影響,到現在,普通話越來越接近北京話了.
⑨ 早期港產片為何演員說普通話
在50/60/70年代,香港電影是有國語片/粵語片之分的,也就是說國語片就是只說國語(普通話)版不發行粵語版,粵語片就是只說粵語版不發行國語(普通話)版.
拍國語片的電影廠大多是在1949年後從北方遷到香港的,演員也大多是南下香港的非廣東籍的演員,廣東籍演員如果要拍國語片的話是要先學國語(普通話)的.
在50/60年代,香港國語片數量比不上粵語片,但製作質量明顯高於粵語片,所以那個時期香港國語片占據了主流地位,粗製濫造的粵語片在60年代末幾乎近於絕跡,但到70年代中期,粵語片重新興起,而國語片反而走向了沒落,到80年代後,香港已經再無國語片/粵語片之分了,而是一部電影分為國語/粵語兩個配音版,粵語版供應香港本地或粵語地區,而國語供應給非粵語地區放映.
一些從國語片時代過來的演員,如去世了的鮑方/陳鴻烈,還在的岳華等人,如果留意的話,能聽出他們所說的粵語並不純正,可聽出明顯的口音,而廣東籍的曾江,因為拍國語片的緣故,學了一口不錯的"國語.
順帶說一下,在50/60年代,香港歌壇也是"國語時代曲"的時代,那時的粵語歌曲只有一些戲曲小調,完全不成氣候,直到70年代中期,現代粵語流行曲才開始興起,到70年代後期以後取代"國語時代曲"成為香港流行曲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