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幫哥哥還債,供弟弟讀書,農村姑娘進城當保姆:80年代老電影
《黃山來的姑娘》是一部於1984年上映的老國產電影,第一個鏡頭是一個農村姑娘拎著一塊肉,著急忙慌地從老式樓梯上跑下來,一路趕到賣肉的櫃台,懇切地說稱少了一兩肉,鏡頭一轉,是一臉精明的女主人,用手提稱錙銖必較地驗稱著菜的斤兩。
挺戲劇化的開頭,塑造了一個農村與城市、僱主與保姆的對立,有點臉譜化的老套,以為會是個有時代印記的「階層壓迫」的故事,但是整部電影看下來,卻很驚喜,從黃山去北京做保姆的玲玲, 代表了在初步開放的80年代中,鄉村對城市的試探與融入,在見證城市飛速發展的同時,還有鄉村經濟的蘇醒與崛起。
電影至始至終,都沒有農村的實景部分,導演的設計十分巧妙,以暗寫明的春秋手法,農村的一系列變化,通過保姆玲玲的家信、以及同鄉的攀談中逐層表現。作為電影主語的「黃山」,最終定格在玲玲與城市女孩星星共同歸鄉的展望上: 「到時候農村和城市都一樣了,到處是高樓大廈、電燈電話……」
電影有個鏡頭是一段節奏強烈的音樂傳來,一個穿牛仔褲、燙卷發的「時髦」青年載著女友,騎著摩托車親親熱熱的經過,背景是紅白色的無軌電車以及自行車,玲玲很新奇地駐足觀望,眼中閃著驚訝、新鮮、好笑又難以接受的光芒。
這份復雜的情緒表達非常細致真實,從保守的農村走入繁華的城市,局促不安的同時還有一份「本份」的自知,時代更迭,城市和鄉村依舊存在難以融合的落差,放在今天,一個農村姑娘初站在摩天大樓之下,也會有這種未見過世面的無所適從。
不過電影並非在製造這種對立,而是通過玲玲的幫工生活,走入城市最為真實的煙火氣里,呈現出復雜豐富的人性,有自私市儈的小市民,有熱心相助的街坊;有知識分子的認真自律,還有老幹部家庭的平等互愛。在立體的城市影像中,展現出玲玲的自尊自愛以及人與人間流動的溫情。
玲玲一共服務過三個家庭,這三個家庭也是八十年代北京市民階層的一個縮影。 第一家齊家,家庭成員是齊母、在國外出差的齊父、哥哥大力和妹妹小娟。這家人工作於國企,居住的是帶有電梯的高層。
第二家柳家,家庭成員是產婦紅榮、嬰兒以及未曾謀露面的丈夫。這是一個典型的工人家庭,居住的是熱鬧、逼仄的胡同大院;第三家周家,老爺子是退休老幹部,老太太知名書法家,還有個高中畢業醉心考歌舞團的孫女星星,住寬敞的四合院。
三個家庭非常具有代表性,是時代的一個切面。同時玲玲在三個家庭里的境況,亦是一個慢慢融入、感受到關愛的過程。
一、第一任僱主齊家,加深了玲玲對城市的隔閡
齊母與小娟對玲玲的態度,是高高在上傲慢。齊母總是懷疑玲玲手腳不幹凈,更談不上對她人格上的尊重。中午吃飯,大力將一顆雞蛋夾給玲玲,齊母迅速地截下,並把雞蛋送入女兒小娟的碗里,說:「玲玲不愛吃雞蛋,她在鄉下早吃膩了。」體面的外表下,卻對勞動者心存鄙夷,諷刺的是如齊母這樣的人,現在仍舊存在。
小娟對玲玲頤指氣使,在玲玲放過衣服的床上噴香水,要求玲玲幫她按摩,同時還控訴歷任保姆的「劣跡」。玲玲試穿她的馬甲,小娟讓玲玲立刻將馬甲洗了,沒好氣地說: 「農村姑娘就要有農村姑娘的樣子,不要打扮。」
盡管僱主對玲玲百般刁難,但為了掙錢她消化了這份委屈。直到有一回小娟的毛衣「丟了」,齊母一口咬定是玲玲偷的,將她的行李翻了個底朝天。後來發現是落在單位了,齊母叮囑小娟不要告訴玲玲。
純朴又倔強的玲玲花了快一個月工資買了件新毛衣給小娟,說自己洗的丟了她需要負責,但她毅然決定辭職,就在她出門的時候,聽到小娟腹痛難耐痛苦地在床上呻吟,這個善良的姑娘二話不說,背起小娟就往醫院趕去,幸虧送治及時,小娟才脫離了危險。
手術後的小娟滿心愧疚,坦白她的毛衣沒有丟,讓玲玲不要走,玲玲第一次體會到城裡人對她的真誠,還有工作帶給她的被需要感,但之前的誣賴觸碰到她的底線,她答應等小娟康復再走。
作為80年代從農村走入城市務工的保姆,在當時人口流動尚未解凍的背景下,不啻於是第一批出來闖盪的冒險者。城裡人與農村人其實都在相互的想像壁壘中,互相都給對方貼了標簽。
玲玲這樣的人,正是將兩個不相交的對立面相互融合的存在。齊家母女印證了玲玲想像中城市人的不近人情,而她們亦先入為主地給玲玲貼上缺乏教養的標簽, 玲玲與第一個家庭的磨合,其實也是農村與城市的磨合,玲玲與小娟的和解,穿透的是城市第一層堅硬的外殼:偏見。
二、第二任僱主柳家,是玲玲對城市多面的認知
紅榮條件並不寬裕,住在胡同大院一個小間里,丈夫工作未歸,她咬牙請了玲玲來照顧月子。紅榮和丈夫都是工人,平時都喜歡文學,因志趣相投而結合。丈夫的文章被一家雜志社青睞,聘請他去工作。從車間工人到雜志編輯,紅榮很為丈夫自豪,和玲玲說起「柳大哥」,一臉幸福溢於言表。
為了省錢,整個月子里,紅榮就吃了一隻雞,還捨不得地說「等柳大哥回來一起吃」,玲玲實在看不下,將雞燉了「強硬」地讓她喝湯。
轉眼孩子滿月,丈夫仍未歸,還斷了生活費,捉襟見肘的紅榮已付不起玲玲的保姆費,心事重重地去找丈夫。深夜歸來,紅榮看玲玲和衣等睡著,替玲玲脫了鞋蓋上被子。她將細心珍藏的定情手帕燒了,伏在書桌上低聲啜泣。
玲玲明白了紅榮的處境,介紹她來工作的同鄉大媽給她另找了戶人家,正好玲玲家裡催促要錢,那戶人家出錢比紅榮高了近一倍,但善良的玲玲不願離開拮據困難的紅榮,情願在休息日再去做一份工賺錢。
紅榮知道了玲玲家裡缺錢,讓玲玲另找工作,她將自己的毛衣送給玲玲,感激她這段時間的照顧,兩個互相心疼的女人相擁而泣。 繁華摩登的北京城,有許多像紅榮一樣艱難生存的底層群體,城市並非遙不可及的盛氣凌人,它有落定到地面的煙火氣,有悲歡離合、有人生疾苦。
最令人感動的,是紅榮背著孩子上班後,本就缺錢的玲玲買下一隻雞燉好在爐子上才離去。紅榮下班看著那鍋雞湯,溫暖到淚流滿面。 紅榮的溫柔隱忍,玲玲的情深意重,有著那個年代的人特有的「傻氣」,胡同里街坊鄰居們的互助互愛,也讓人看到冰冷的城市表象下,沉澱在市井生活里的「中國式的溫情」。
三、第三任僱主周家,帶給玲玲精神層面的升華
周爺爺是離休老幹部,曾為祖國浴血奮戰過的那一代人。他與周奶奶都有著知識份子經歲月積淀的溫和內斂。對玲玲也像待晚輩一般疼愛。孫女星星是一個典型的追逐夢想的城市青年,對愛情、事業都有自己清晰的規劃與追求,與第一個家庭物質虛榮的小娟形成鮮明對比。
在周家,玲玲感受到家人般的平等關愛,周奶奶每日教玲玲寫毛筆字,對她嚴格要求。周爺爺從黃山 旅遊 回來,特地給玲玲帶來家鄉的零食。星星藝考前,一直要求爺爺利用關系幫她打通門路,可能一個電話就能改變孫女的命運,但這個有原則性的老人,反對一切走後門行為,教育星星要通過自己的能力贏取未來。
但因為別人走了關系,星星最終未能如願。家庭教育的熏陶養成了星星積極的心態,她很快調整情緒,答應居委會的聘請,成為國營飯店的經理,將生意經營的風生水起。 星星身上有80年代青年特有的朝氣與熱忱,有理想有情懷有拼勁。
玲玲在周家耳濡目染,不僅在文化素養上有所進步,精進了廚藝,更開拓了思維與眼界,隨著哥哥戒賭經營養殖場盈利後,她在北京的工作不再成為家庭經濟的主要供給時,玲玲也開始思量自己的人生規劃……
安徽是八九十年代出了名的保姆之鄉,尤其是無為盛產保姆,這也和 歷史 原因不可分割。當時有很多如玲玲一樣的農村女孩融入城市,不乏有被僱主關照,重新獲得教育機會,徹底改寫人生的人。不過電影旨在表達玲玲的回歸,並非是消極層面的城鄉二元對立,而是通過新時代風貌的洗禮,重塑獨立人格,為建設鄉村經濟添磚加瓦,在理想與拼搏之下,城市與鄉村都是平等的。
相較電影的敘事脈絡,個人覺得更為珍貴的是富含時代特性的影像 ,將時間定格,讓我們得以看到三十多年前的北京所特有的城市和人文風貌。 老北京流動的街景,各個階層居住的建築特色,帶有時代印記的生活氣息,故宮、北海、長城,地鐵車站、公車立交、鍾樓大院……沒有經歷過八十年代的觀眾,也可以具像感受到那跨過時間縱度的熱氣騰騰、朝氣蓬勃。
個人對於八十年代的了解來自於文學作品,感覺那是個美好又理想的時代。方興未艾、百家爭鳴,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承前啟後的一個關鍵過渡。近現代比較有影響力的作家,大多崛起於八十年代,詩歌與文學甚至是屬於大眾的,而不是現在的曲高和寡。比如劇中紅榮的丈夫,就是一個因為熱愛文學而被雜志社發掘的工人, 感嘆80年代雖然物質並不豐富,但理想是有滾燙的去處和回應的。
電影純凈舒緩的節奏,鏡頭平實,並沒有什麼炫技的拍攝手法,但卻有打動人心的力量。身為保姆的玲玲,並不恥於自己的職業性質,而是自尊自愛,不卑不亢地對待工作。大媽對同鄉玲玲事無巨細的幫助與照顧,玲玲哥哥創業缺錢,同做保姆的小姐妹雖沒什麼錢卻慷慨解囊。
像大力、星星這樣的有志青年,有堅定的精神追求,律己律人,那種積極向上是心中有火、眼裡有光。胡同大院里的人共賞一盆菊花,紅榮熱心的鄰居們,主動幫她照顧孩子。老幹部周爺爺清廉守正,周奶奶這樣的老藝術家謙順平和。 知識備受尊重、人情高於利益,精神比物質充足,難怪這樣的80年代會被幾代經歷過的人集體懷念。
影片的結尾有些刻意的理想化,玲玲哥哥從沉迷賭博到踏實創業,也是從側面反映自改革開放後,農村青年在精神方面從混沌到覺醒的過程,亦是傳統農村 社會 結構與經濟結構奮進中的嬗變。鄉村經濟的發展,讓玲玲這樣走出去的農村人又走回來,鎮上開了第一家飯店,「見過世面」的玲玲被邀請回去做廚師。星星陪玲玲踏上歸鄉的火車,她將目光瞄準鄉村更便宜、綠色的菜蔬肉禽,准備與玲玲合作貨源。
星星與玲玲這兩個分別來自城市與農村的女孩,代表了年輕的女性群體,她們亦在時代的紅利中受益,自強自立,擁有屬於自己的人生追尋與價值實現。衡量一個 社會 的文明進步,就是自女性從經濟至精神上的完全獨立。從這一點來看,《黃山來的姑娘》是對時代的一曲誠摯謳歌。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對於未來的展望與想像,現在基本都實現了。星星提到以後農村人富裕了會到城裡 旅遊 ,甚至走出國門,中國最早的出境游是1983年,不過短短三十多載,理想早已照進現實。1984年,上海才有私人電話安裝,1988年第一條高速「滬嘉高速」始建成通行……
我們現在輕易擁有的一切,都歷經過過於宏大的驚心動魄,時代所經歷的,遠比我們所想像的更多。
突然想到狄更斯在《雙城記》里所寫的一句:「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當我們突然開始懷念逝去的年代時,就意味著我們已經在失去一些珍貴的東西,比如 《黃山來的姑娘》中,一個小保姆帶給我的質朴與 淳真 。
-End-
② 你認為最感人的一部國產老電影是哪部
開國大典,當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的那一刻,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我們終於站起來了。
最感人的電影我相信大家心裡肯定都有不少,但是給我感觸最深的絕對是《阿郎的故事》每每在大街上聽到這首歌的主題曲都會勾起我的回憶讓人傷感,發哥演的爸爸和我老爸是真的太像了,痞里痞氣看似一事無成,刀子嘴豆腐心,其實心裡滿滿都是愛。不過我爸爸也在去年去世了,以前年輕不懂事總是沖撞爸爸,就和電影里一樣,倆父子就沒有好好在一起談過一次話吃過一頓飯,總覺得是仇人。也許只有失去以後才懂得這種感覺吧。
不說我的事了,我先介紹下這部電影,希望沒看過的朋友能多多了解下。
阿郎(周潤發飾)是一個出色的賽車手和放盪不羈的浪子。他的女友波波(張艾嘉飾)對他一往情深,無視他的缺點,並不顧母親的反對和他結了婚。結婚之後,阿郎依然只顧著自己,甚至出手毆打已經懷孕的妻子,在妻子臨盆之際,他依然選擇去參加非法賽車,結果因比賽中撞死警察而被捕入獄。波波的母親串通醫生謊報嬰兒夭折,帶波波去了美國。阿郎出獄後,面對妻離子散的結局無比追悔。他從孤兒院領回了兒子波仔(黃坤玄飾),靠開貨車撫養孩子。十年後,阿郎陪波仔參加一項單車比賽,恰好比賽是由波波為美國一家時裝公司推銷童裝而舉辦的,夫妻相見,無言以對。後波波得知波仔是自己的兒子後,想帶走波仔。阿郎為爭回波仔及表達復婚決心,執意參加了即將舉行的車賽,不想,舊病復發,人車蹈入火海。波仔和波波看到後連忙翻出圍欄去救火可是已經為時已晚。音樂響起,全劇終。
希望大家看完以後能好好懂得珍惜眼前人,親情始終是親情,是斬不斷的。願天下父母都健 健康 康,兒女都是孝孝順順,所以有人都不留遺憾。
英雄兒女,感染了一代人,為了勝利,向我開炮,成為了當時的最強音
個人認為《唐山大地震》電影所彰顯了人文關懷,讓我數次動容。
基本上從開始哭到結尾,尤其是做了媽媽後,感悟很多,沒有孩子時,替方登不值,有孩子後,覺得元妮一輩子最可憐!一輩子被痛苦和悔恨折磨著!
自然災害永遠都是那麼無情,它可以瞬間摧毀無數個家庭,讓原本美好的一切,瞬間毀滅。 電影中,母親也是無奈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她也想救自己的女兒,但是那個情況,如果不做出這個決定,一個都活不了,誰能體會那時母親的痛苦,明知道女兒會恨自己,會怪自己,快最後結尾的那個母親,也是同樣的,不能因為自己女兒的腿而害了一群救援戰士,那刻的痛楚也許真的只有體會過得人才能明白。 女兒回家的時候說,我怎麼感覺來過這,對,無數次夢見過這個地方,親人永遠是親人,媽媽還是永遠記得你愛吃西紅柿,都洗好給你了,媽不騙你。成天的惦記著你,不願意搬家,就怕你找不到回家的路。 這個世界上沒有比家人更親的人,沒有比回家更近的路……
個人認為是《開國大典》
我觀看後心情激動萬分,久久不能平靜。
一、感嘆新中國來之不易。為了推倒「三座大山」,爭取人民得解放,成千上萬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英勇獻身,才迎了了勝利的曙光。
二、重溫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業績。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 歷史 的真實寫照,也是人民的肺腑心聲。
三、領袖的魅力和思想的光輝。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創者,毛澤東同志是時代的巨人,非凡的領袖魅力和偉大的思想光輝。
四、開國大典,是中國新民主革命的一個縮影。那創新超越的28響禮炮,是不忘 歷史 的紀念,是陳舊腐朽的結束,是嶄新秩序的建立。
最感人的一部國產老電影就是《開國大典》,毛主席站在天安門摟上,庄嚴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
看了《開國大典》,無比激動,自豪。中國人民終於在毛主席正確領導下,當家做了主人,人人有地種,意氣風發,鬥志昂揚。自力更生,經過二十幾年的奮斗,由一窮二白走向繁榮富強。
我認為最感人的是《開國大典》。
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說:「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我當時的心情十分激動,眼淚盈眶。如果沒有毛澤東主席領導中國人民子弟兵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和艱苦卓越的奮斗。人民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更沒有我們現在的國泰民安和全國人民的幸福美滿生活。我們一定要熱愛自己的祖國,不能去前線衛國,就做好一個尊紀守法的公民!
《開天闢地》《開國大典》《毛主席和楊開慧》,講述毛主席早年舍小家,為大家,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奮斗一生,為新中國創建,建立了豐功偉績的不朽業跡,我們永遠緬懷毛主席!
影片中的王成,是千萬個抗美援朝志願軍英雄戰士的傑出代表,他慷慨就義為國獻身的高大形象,一句「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影響了好幾代人,情節感人至深,畫面令人震撼,他就是英雄的化身,正義的象徵,中國人的標志。所以每當背景音樂響起時,我們都會向英雄致敬,更為英雄落淚。
志願軍某部師政委王文清到前線視察,遇到了老戰友王復標的兒子王成。王成告訴他妹妹王芳也在軍中。後來王成英勇犧牲,全軍開展了學習王成的運動。文工團員王芳承擔了宣傳英雄唱英雄的任務。當王文清見到王芳時,認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親生女兒,為了不影響王芳,他剋制住感情,沒有馬上認女兒,而是鼓勵她向哥哥好好學習,情節也很感人。
「風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側耳聽,晴天響雷敲金鼓,大海揚波作和聲,人民戰士驅虎豹,捨生忘死保和平!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抗美援朝志願軍英雄們的感人故事,和為了祖國英勇獻身的可貴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後來人。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
人生的苦和甜 淡淡的感動,濃濃的愛
1970年代末,在西北敕勒川牧場做了小半輩子牧馬人的小學教師許靈均(朱時茂)一路風塵來到北京飯店,與30年未曾謀面的父親、旅美華僑企業家許景由(劉瓊)見面。此次歸來,他有心帶許靈均回美國繼承事業。 交談中,許靈均不認為將自己融在集體中、時時以國家利益為重的行為是思想陳舊的表現,對於父親的舒適生活,他並不艷羨。 回顧自己幾十年來所走的道路,雖有幼年成為棄兒、青年被打成右派下放牧場的悲慘經歷,卻也數次從牧區質朴、善良的鄉民身上感受到人間溫情,而在艱難歲月中與四川苦命女李秀芝(叢珊)結為夫妻後,許靈均更是嘗到苦盡甘來的心酸與甜美。他認為,國家在好不容易邁過「文革」這個大坎之後,個人更應該同親朋一起,不離不棄地跟著她走向新生。
孤獨的許靈均電影採用倒敘和蒙太奇的手法,在許靈均去北京和父親相處的過程中穿插回憶他在敕勒川的生活。在許靈均和父親隔了三十多年的第一次見面里,他欲言又止,那一聲「爸爸」終究沒有出口, 既期待,又膽怯 。
父子之間既熟悉,又陌生,這一切都源於許靈均幼年時其父許景由不滿與許母的婚姻,不顧一切的離開了妻兒。後來,母親病重而亡,父親又因資本家的身份遠走美國,徹底拋棄了許靈均。這也就是為什麼許靈均是孤獨的、缺愛的,這個心結伴隨了他三十年。
集體中的許靈均許父帶著許靈均在首都的繁華之地吃喝玩樂,有意且無意的宣揚美國的「個人榮譽」以及他龐大的商業帝國。他明確的表示出想要補償許靈均,想要彌補這份 缺失了三十年的父子之愛 。
1957年,許靈均被打成"右派",來到西北牧場勞動。他 曾無數次的想到自己的父親 ,渴望得到父親的保護,但是沒有。
那時,他感到孤獨、絕望,曾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可是,他還是活下來了。是大自然純凈了他的思想,是勞動陶冶了他的感情,是質朴、善良的牧區人民溫暖了他的心。他一輩子也不會忘記在牧場的那些歲月。他解除勞教後,因無家可歸,被留在牧場放牧。老牧民董大爺給他釘上門簾子擋冷風;董大娘送來了熱騰騰的面條。十年動亂中,郭諞子等牧民想方設法保護他免遭橫禍。在他們之中, 他找到了父親和母親 ,找到了那份自己失去多年的父愛母愛,他的人格也在逐步完善,他對父母的愛成了他對國家、對集體的愛。
有家的許靈均在一個瓷器店購物時,許父和女秘書買了一個800元的仿鈞窯花瓶,而許靈均只為妻子買了一個四塊五的泡菜壇子。許景由之後感嘆「 婚姻是一種條約和義務,不管你和妻子有沒有感情,都要把這種條約恪守到底,否則,就會良心不安 」。這既是對許父的絕妙的諷刺,也是引出了許靈均的婚姻和愛情故事:
從四川逃荒到敕勒川牧場的李秀芝舉目無親,無處安身。
善良的郭諞子一句「 老許,你要老婆不要?你要老婆……只要你開金口,我等會兒給你送來 」。
結果一個備受迫害的「老右」,一個背井離鄉的逃荒者,就這么結成了夫妻。先進家,後認識;先結婚,後戀愛。沒有復雜的 情感 糾葛,只有兩顆同樣善良的心慢慢靠近、吸引、交融……就這么結成了簡單真誠,質朴的而又牢不可破的 情感 關系。
「 在我的生活中,突然闖進了這樣一個善良的人,我好像等待了多年的這一天終於來到了。她對我是那麼的信任,沒有一點陌生的感覺,好像她也等待了我好多年 」。「 我把心都扒給他了,比錢貴重的多 」(哦!愛情!這美好的愛情!這妙不可言的酸臭味!)
許靈均遇到秀芝之後他的人生是圓滿的,他不再孤獨,不再缺愛。
許靈均的愛他的對父母的愛是不完整的,他沒有享受過父母之愛,也就無法感受到愛父母是一種什麼感覺。在集體的生活中長大,有了愛人,他感受到了愛,自然也就學會了愛別人,愛集體,愛國家。
當許靈均去找他爸爸時,秀芝說:「 你去唄,那裡有洋樓住,有小 汽車 坐,還能跳光屁股舞 。」不過這也只是說說而已,秀芝似乎早就看穿了結局,靈均糾結的時候她滿是淡定:「 你走不了,我心裡有數 。」靈均感到她過度自信:「 你是不是覺得我離不開你 ?」秀芝淡然說:「 我可沒那麼大本事。但是這里有你深愛的草原,深愛的工作,還有她。 」
所以,靈均走了,秀芝淡定地對孩子說「 你爸爸就是風箏,飛的再高,線頭也在媽媽手上 。」
到了最後,許靈均的心路歷程終於明了,他等了二十年了,他看到祖國的希望,他在這片土地上播種了二十年的汗水和眼淚,他怎麼會放棄自己深愛的一切?他怎麼會走呢?
許父說許靈均是個堅定的 社會 主義者。但是,有血有肉的人,無關於主義、仇怨、政治和 歷史 ,沒有什麼宏大的政治理想,只是人與人之間、人與家之間、人與國之間最真摯的 情感 。
許靈均最終還是回了家,回了那個他與秀芝的家 。
③ 給我幾部老年人愛看的老電影
1:地道戰
2:地雷戰
3:平原游擊隊
4:鐵道游擊隊
5:奇襲
6:偵察兵
7:渡江偵察記
8:回民支隊
9:大浪淘沙
10:秘密圖紙
11:五十一號兵站
12:四0五謀殺案
13:南昌起義
14:三戰山城
15:閃閃的紅星
16:野火春風斗古城
17:永不消逝的電波
18:雷鋒的故事
19:董存瑞
20:狼牙山五壯士
21:紅孩子
22:智取華山
23:戰上海
24:黨的女兒
25:烈火中永生
26:小兵張嘎
27:從奴隸到將軍
28:海鷹
29:敖雷*一蘭
30:小花
31:春苗
32:決裂
33:青松嶺
34:金光大道
35:創業
36:青春之歌
37:四室同堂
38:英雄虎膽
39:英雄兒女
40:洪湖赤衛隊
41:被愛情遺忘的角落
42:劉胡蘭
43:一江春水向東流
44:八千里路雲和月
45:暴風驟雨
46:冰山上的來客
47:阿詩瑪
48:五朵金花
49:劉三姐
50:黑三角
51:牧馬人
52:保密局的槍聲
53:敵營十八年
54:大李老李和小李
55:今天我休息
56:今夜星光燦爛
57:甜蜜的事業
58:神秘大佛
59:萍蹤俠影
60:大刀王五
61:歸心似箭
62:廬山戀
63:小街
64:吉鴻昌
65:天雲山傳奇
66:駱駝樣子
67:紅日
68:東進序曲
69:紅旗譜
70:芙蓉鎮
71:挺進中原
72:戰火中的青春
73:戰洪圖
74:霓虹燈下的哨兵
75:馬路天使
76:十字街頭
77:桃李劫
78:三毛流浪記
79:革命家庭
80:柳堡的故事
81:七十二家房客
82:林家鋪子
83:古塔奇案
84:沙漠追匪記
85:巴山夜雨
86:神鞭
87:三笑
88:苦惱人的笑
89: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90:南海風雲
91:雞毛信
92:大渡河
93:金沙江畔
94:上甘嶺
95:漁島怒潮
96:兵臨城下
97:鐵道衛士
98:南征北戰
99:新兒女英雄傳
100:茶館
101:家
102:龍須溝
103:艷陽天
104:生活的顫音
105:夜半歌聲
106:魔術師的奇遇
107:女蘭五號
108:女跳水隊員
109:沙歐
110:護士日記
111:我我們村裡的年輕人
112:咱們的牛百歲
113:少林寺
114:人到中年
115:林海雪原
116:大林和小林
117:鄉村女教師
118:向陽院的故事
119:羊城暗哨
120:李雙雙
121:激戰無名川
122:黃繼光
123:城南舊事
124:漁光曲
125:戴手銬的旅客
126:二泉映月
127:七月流火
128:嘎達梅林
129:奴隸的女兒
130:打擊侵略者
131:怒潮
132:小二黑結婚
133:甲午風雲
134:林則徐
135:奸細
136:一個和八個
137:瞧這一家子
138:趙一曼
139:苦菜花
140:敵後武工隊
141:五更寒
142:西安事變
143:上海的早晨
144:自有後來人
145:紅色娘子軍
146:索侖河谷的槍聲
147.車輪滾滾
148.神女峰的迷霧
149.小字輩
150.斗鯊
151.好事多磨
152.不夜城
153.劉巧兒
154.他倆和她倆
155.霧都
156.紅牡丹
157.楓樹灣
158.鄂爾多斯風暴
159.一盤沒下完的棋
160.長空雄鷹
還有一些影片現在有些記不住名字了.象京漢鐵路罷工的於洋大律師等.
樣板戲和其他戲曲有:
1.紅燈記
2.沙家浜
3.海港
4.白毛女
5.紅色娘子軍
6.智取威虎山
7.杜鵑山
8.龍江頌
9.磐石灣
10.平原槍聲
11.奇襲白虎團
12.園丁之歌
13.朝陽溝
14.於無聲處
15.天仙配
16.花木蘭
17.三打白骨精
18.沂蒙頌
19.十五貫
20.秋江
有些是解禁之後重新演出的.
外國的影片也記得一些
印度:
1.流浪者
2.奴里
3.大堋車
日本:
1.追捕
2.望鄉
阿爾巴尼亞:
1:寧死不屈
2.海岸風雷
3.地下游擊隊
4.勇敢的人們
羅馬尼亞:
1.創傷
2.沸騰的生活
3.第八個是銅像
4.多瑙河之波
5.廣闊地平線
6.火車司機的兒子
7.尼羅河慘案
南斯拉夫:
1.瓦爾特保衛撒拉熱窩
2.橋
越南:
1.阿福
2.胡志明小道
3.琛姑娘的松林
蘇聯:
1.列寧在十月
2.列寧在一九一八
3.解放
4.莫斯科保衛戰
朝鮮:
1.看不見戰線
2.腳印
3.摘蘋果的時候
4.鮮花盛開的村莊
5.南江村的婦女
6.金姬與銀姬的命運
7.三妯娌
8.賣花姑娘
英國:
1.霧都孤兒
2.倫敦上空的鷹
美國:
1.巴頓
2.卓別林的系列電影
④ 大陸有哪些經典的劇情片值得一看
大陸比較經典的劇情片,就不得不說今年很火的一部電影了--《我不是葯神》
導演吳貽弓榮獲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導演。鄭振瑤則榮獲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配角,電影根據林海音的同名短篇小說改編。那首李叔同作詞的《送別》,也是自電影《城南舊事》起盛行,電影的《城南舊事》與《送別》是不能分離的,無論從主題或是畫面攝影上。這首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盛極一時的著名校園歌曲里,真正能感懷別離的,莫過於逐漸告別青春而成長的學子,最美好的青春與天真漸行漸遠,帶著淡的哀愁,與童年作別,帶著淺的憂傷,與青春作別。
⑤ 哪些老電影比較深入人心
哪些老電影比較深入人心?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對我來說,過去看過很多老電影,基本上都是黑白的,但我覺得都很好。如: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江姐、青春之歌、苦菜花、紅旗譜、野火春風斗古城、小兵張嘎、永不消逝的電波、樣板戲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龍江頌、奇襲白虎團、杜鵑山、狼牙山五壯士、英雄贊歌、沂蒙頌、黨的女兒、奪印、箭桿河邊、青松嶺、閃閃的紅星、冰山上的來客、海島女民兵、春苗、紅色娘子軍、朝陽溝、青春之歌、鐵道游擊隊、白毛女、敵後武工隊、洪湖赤衛隊、林海雪原。
這些老電影看了之後,真是深入人心,雖然都過去五六十年了,但有些情節仍在腦海里記憶猶新,讓我感觸最深的是白毛女,通過喜兒的新舊 社會 兩種不同命運的遭遇,闡述了一條真理,即舊 社會 讓人變成鬼,新中國讓鬼變成人。白毛女是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另外電影春苗,歌頌農村赤腳醫生全心全意為社員看病的故事,現在看來,那真是一部好片。
看一部電影深不深入人心,不是看它如何熱鬧,而是看它有沒有現實意義和深遠的 歷史 意義。我覺得過去那些黑白老電影都很好。看後讓人受益。
太多了,數不勝數,最喜歡的是英雄兒女上甘嶺地道戰,東方紅,鐵道游擊隊小兵張嘎
東方紅,長征組歌
鐵道衛士,
秘密圖紙,
五朵金花,
劉三姐,
鐵道游擊隊,
地道戰,
深入人心的老電影太多了,
按題材分類
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如下:
《上甘嶺》《奇襲》《打擊侵略者》
……
抗日戰爭題材的電影:
《地道戰》《地雷戰》
《小兵張嘎》
……
解放戰爭題材的電影:
《戰上海》《紅色娘子軍》
《東進序曲》
……
文革題材的電影:
《決裂》《紅雨》《春苗》
……
階級斗爭題材的電影:
《艷陽天》《金光大道》
《青松嶺》
……
歌舞題材的電影:
《東方紅》《長征組歌》
《革命 歷史 歌曲表演唱》
……
農村題材的電影:
《奪印》《李雙雙》《江山多嬌》
……
英雄事跡題材的電影:
《雷鋒》《董存瑞》
《焦裕祿》
……
兒童題材的電影:
《紅孩子》《讓我們盪起雙槳》
《阿夏河的密迷》
……
外國電影:
《列寧在十月》《寧死不屈》
《追捕》
……
好了就先列出這些電影吧,其實還有很多,太費腦筋和時間了,
在此也敬告各位朋友們,每次答題都是現場發揮,想起那個就寫那個,
都是憑記憶所寫,難免有瑕疵,也請朋友們多多指教,
謝謝。
看過好多電影,最深入人心丶最難忘的是《東方紅》、《英雄兒女》、《上甘嶺》、《鐵道游擊隊》、《偵察兵》、《渡江偵察記》、《地道戰》、《地雷戰》、《小乓張嘎》、《青松嶺》等等精典電影佳作。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見仁見智,千人千面。如何界定老電影呢?我印象中小時候看過的很多黑白電影,人們印象深刻,也可以說是深入人心。究其原因,主要是小時候文化生活過於貧乏,心靈如白紙一般,容易被電影深入進去。那時候人們很少花錢進電影院看電影,電影主要是露天放映。(無法想像花錢看電影,農村干一天農活,記一個工分,當時一個工分才一到兩角錢)我們經常自帶小板凳,步行輾轉於周圍幾個村子觀看,只要是電影就可以,不管什麼片子,哪怕多次重復觀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
小時候看過以下黑白電影,至今印象深刻,主要有:《地道戰》、《地雷戰》、《青松嶺》、《野火春風斗古城》、《小兵張嘎》、《雞毛信》、《白毛女》、《洪湖赤衛隊》、《花木蘭》、《女駙馬》、《朝陽溝》、《天仙配》、《牛郎織女》、《劉巧兒》、《李雙雙》、《永不消逝的電波》、《甲午風雲》、《小二黑結婚》、《林海雪原》、《狼牙山五壯士》《烈火金剛》、《金光大道》、《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英雄虎膽》、《405謀殺案》、《保密局的槍聲》、《冰山上的來客》、《苦菜花》、《柳堡的故事》、《李雙雙》、《鐵道游擊隊》、《英雄兒女》、《董存瑞》、《一江春水向東流》、《永不消逝的電波》、《紅燈記》、《喬老爺上轎》等等……太多啦,至少是深入我心……
老電影能深入人心,主要是 歷史 原因形成,在改革開放前物質文化比較匱乏的年代,大家基本沒有多少文化 娛樂 活動,看露天電影基本上可以算最大的文化享受,而且在每隔一段時間看露天電影時大多重復的片子比較多,因而印象比較深。
第二個原因可能就是在電影製作上比較精益求精,而且全部情節和素材都圍繞一個主題,絕不鬆散。
再就是演員的演技都十分到位,無論是正面人物還是翻牌亦或小角色,大家都盡心盡力,應了那句話:只有小角色,沒有小演員。
比較深入人心的太多了,比如早期的《閃閃的紅星》《地道戰》《地雷戰》後期的《開國大典》《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還有馮小剛導演,管虎導演的一些作品,等等不一而足。
有比較才有鑒別,現在的影視雖然傳播和製作手段好了許多,但是深入人心的太少。至於許多的抗日神劇就更是不入流。同時重要的還有在市場操縱下,演員的演技簡直不敢恭維。當下走紅的幾名所謂「影星」,其表演簡直做作到令人作嘔。一部電影他們絕對能把即使是真實的故事演成假的。
每個時代的電影不僅是那個年代生活和文化的反映,更是一個時代面貌的整體展現,對於個人來講,就更是一段不可磨滅的記憶,甚或改變自己人生態度的關鍵。
您好。很榮幸能夠回答你的問題。
《我的九月》是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出品、尹力執導的兒童片,由張萌、張國立主演,於1990年上映。該片講述了北京亞運會開幕前,小學生安建軍在高老師的幫助下,努力克服自身的懦弱,重新認識自己,最終爭取到參加開幕式表演資格的故事。
《我的九月》是一部具有非凡意義的兒童片,在某種意義上,它象徵著一代人的青春坐標,無論我們這一代人走多遠,在以這部電影為起點的時代變化得多麼厲害,它都可以當之無愧地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將許多早已變得不同的人們凝聚在一起。如果說美夢使一個人在醒來時感到睡眼惺松的愜意,那麼一代人的美夢呢?它會成為什麼,一個暗號,一種不言自明的真理,安建軍羸弱的身軀以及他傻乎乎的笑臉喻示著八零年代生人的時間之矢,我們總是會在不同的時間以不同的方式再次與他會面,並且一起歡笑,一起悲傷,他融入我心靈的深處,一如我們寄存了許多美好的情愫於他身上,也許,這就不單單是一部兒童片所能涵蓋的了,還是讓我們開始旅程吧。九零年代的北京城略顯雜亂,但卻有一股勃勃的生機;一群小孩放學回來時的情景將當時的場面很完整地呈現了出來,這同時也是當年所有地區特有的面貌;要准確地說,應該是一種精神,那種昂揚的姿態以其意氣風發為我們所記憶;我隱約的記得小學時,高年級的一位大姐姐在給我們講她當時與其它學校一起參加團體操比賽時,臉上所浮現出來的榮耀感,這種感情之真切,一如安建軍在得知自己的武術動作慢半拍被刷下來後流下來的淚水;我以後一直沒有機會再體驗到那種為了團體的榮譽發自內心的真誠感與不懈的努力。當然在團體里邊,他們並不只是一滴可以忽視的水珠,安建軍,雷振山,劉慶來,安小妹,高老師,所有這些人都是那麼有血有肉,活靈活現,呼之欲出,讓人感到這就是我們身邊一個個熟悉的朋友,不同的是,我們在今天為孤獨所困擾,而他們為了集體的榮譽在努力;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漸漸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電影 里最為出採的就是他在影片里所扮演的高老師,那是一種沒有任何修飾的的真誠與淳樸,他與「安大傻子」一起被稱為「高二傻子」,二位傻子之間亦師亦友的關系對我們這一代的人來說,是很熟悉的,在那個年代,誰沒有遇到這樣的一位老師呢?他親切,友善,雖然不盡然像高老師那樣能與學生們打成一片,但或多或少都有他的影子在里邊。安建軍在高老師的鼓勵下勇敢地走出自卑的陰霾,而安建軍憨厚老實又不失聰明的性格也很快讓高老師找到了一個知己。安建軍在捐款門事件被劉慶來搶走功勞後,高老師的與他的一段對話完全就是朋友之間的吐露心聲,這也是令人感到驚異的,「我小時候受了委屈,沒人聽我說,只好對著家裡的水缸說話,要是當時有你就好了」,這一下子就打開了安建軍的心扉,使他委曲的面孔又綻露出陽光的笑容。張國立塑造的這位老師一點虛假的痕跡都沒有,很多年過去了,他一直讓人心裡深深懷念。最能打動人的是安建軍和小妹一起在周日把早餐錢買兌獎券,餓著肚子訓練的場面;那時北京後海公園湖邊兩位小朋友在晨曦中「起武弄清影」的畫面顯得那麼的富於詩意,這情節是導致影片最高潮時安建軍的形象從膽小憨厚一下子變得那麼的英姿勃發的伏線。我想每個人都會遇到人生的低谷,在絕望時不放棄自己的夢想,一直堅持,總是希望,結果也許是夢想實現,如同安建軍一樣;也許並不那麼盡如人意,但經歷過來的肯定是不後悔自己的這么一個逐夢過程的;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要被生活所挫敗,然後慢慢掙紮起來的經歷,不管是生活,學業,愛情,事業,總是這樣;每個人也都會在某個瞬間放射出閃亮的生命之光,一如比武勝出的安建軍,這光是我們生存下去的源動力。當安建軍和小妹高興的回到家裡,被父親數落獎券的事,然後情節一點點推進到父親不知說什麼好,只是又難過又高興地說:「好孩子,別哭了,要是那什麼……也讓爸替你高興高興」,這樣溫馨的生活場景彌漫於整部影片,夢想融和溫情始終是我們人生的嚮往,我想,這也是電影甚或生活的本質吧。
本片1990年上映,由當時的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出品,尹力執導,張萌、張國立等主演。該片以近似紀錄片的真實手法,展現了幾位九十年代兒童的生動形象,是一部難得的、真正地貼近中國兒童生活的兒童電影。尤其對於出生在那個年代的同學們來說,整部電影都充滿著讓人動容的記憶。電影是成年人拍的,主題是兒童的故事,卻沒有「說教」、沒有「拯救」,沒有從成年人的視角去評判兒童、教 育兒 童。電影中高老師幾次俯下身來的場景,代表一位成年人對兒童、少年的平等之心。不必因為「高大」而自居「老成」,這是被兒童世界接納的入場券,難道不是成年世界裡「少點焦慮、多些恬愉」的高明之道嗎?
⑥ 求一部老電影名字,小姑娘,單身父親的故事,中國拍的,其中一個片段是小女孩沖出門找貓
陽光天井
《陽光天井》是由黃宏自編自導自演,江珊、朱旭、陳建斌、黃豆豆等主演的溫情喜劇電影。
該片圍繞著一對獨身男女的感情生活,講述了一段飽含真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