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80年代的港片為什麼會那麼經典
因為在80年代,香港電影新浪潮還方興未艾,一批懷揣著藝術追求的年輕導演投入電影行業,進行大膽、驚艷的藝術嘗試,也是因為80年代是屬於成龍和洪金寶的功夫片年代。
㈡ 為什麼香港八九十年代的電影可以出現那麼多的經典
因為在90年代初中國的電影最強,二戰爆發之後有錢有勢的上流社會迅速逃離中國大陸,去的最多的地方是三個,一個是鬼島,一個是鬼港,一個是李家坡。
香港八九十年代的電影人都是以上那代人或者那代人的子女,才會有三地娛樂業的爆發期,但是到了現在以上三地都在去中國化,看看現在是不是變成狗屎了?
憑它們有那個能耐?憑英國蒼蠅上的狗屎?
㈢ 為什麼以前香港在80-90年代的時候拍的電影都有那麼多經典的故事 還有那麼多出色的歌手等等那個時候
那時候的香港電影人很敬業,而且明星雲集,各類影片百花齊放。但是當時香港影業就有一個隱患,那就是拍片一窩蜂的形式,什麼類型的電影拍火了,大家都去排,導致這類電影最後完全被拍爛了,而觀眾也審美疲勞了,所以一個類型一個類型的拍下去,短短10年的時間,讓香港電影的所有類型片都逐漸沒落了,而且後期的演員素質不高,影星後繼無人,全靠一些老電影人在撐場面,可是畢竟他們都老了,也後繼無力了。再加上日韓泰電影的崛起,所以香港電影就逐漸沒落了。至於歌星,這么多年,香港出過多少紅遍東南亞的歌星?很少很少,因為現在的造星機制越來越脫離正規的渠道,那時候的歌星都是通過努力敬業及實力出位的,再加上唱片公司的全力包裝和力挺,歌手本身的拚命發展造就了那個時代的紅火,實力唱將和偶像明星多如毛,詞曲作者也都是非常有實力的歌壇大腕,可是還是一句話,後繼無人,現今的所謂歌星有幾個實力派的,哪怕是稍微有些偶像條件的也大多是出點名就開始耍大牌了,根本沒有那時候歌手的辛勤與努力,而隨著那些詞曲作者的老去和逝去,再也沒有人能寫出讓人感覺特別棒的好歌了。
㈣ 為什麼現如今經典電影普遍集中在8090年代
我個人覺的電影過多的模仿國外的特效啊場景啊什麼的,不注意故事情節和內容,以至於學的不三不四。而內陸的為什麼沒落我覺得最主要的是專業不對口,你讓一模特發家,唱歌成名,跳舞出位的去演電視你覺得能好看。
㈤ 為什麼80年代和90年代香港電影能有那麼多經典的而現在沒那一部能夠看出當時的那種韻味!遺憾啊!
這是正常的,世事都是有規律的,有輝煌,自然也有衰落。
香港電影在以前,尤其是上世紀80、90年代,確實非常精彩好看。創作人員,無論導演、演員、編劇、監制,還有各種幕後人員,都非常賣力,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頂尖電影人才不斷加入香港電影的產業。加之當時香港經濟在地區中處於頂端,周圍國家地區文化產業沒有得到長足發展。所以,在這一時期,港產片蓬勃發展。
但進入21世紀,中國內地經濟發展迅速,韓國電影工業脫穎而出,東南亞國家為了保護自己的電影產業開始實行電影進口配給制度。相反,香港經濟停滯不前,優秀人才遠赴美國好萊塢發展,本地電影創作人員思維相對創新有限。這些都造成了香港電影的日漸沒落。
說白了,就是「強勢經濟催生強勢文化」!香港電影要走出目前的低谷,最好辦法就是北上神州,中國大陸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電影產業最需要的就是市場和人才,香港電影只有蛻變為中國電影,才有望重塑從前的輝煌!
㈥ 為什麼8、90年代的大陸電影,比香港電影差那麼多
簡單來說有幾個原因。
1,7 8十年代,香港電影是世界級的重要電影產地,產量超過大陸N倍,產業鏈已經相當成熟,而大陸處於電影廠時代,電影只是黨的宣傳工具,基本就是各個廠領導完成任務的指標,產量少,內容單調,雖然四代五代導演的經典作品也是錯的,但是太過依賴於個人的發揮,而不是行業的整體水準。
2,經濟原因,拍電影是很耗錢的,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人當然比大陸人有錢多了,大陸的錢發展實業還不夠呢,哪會有人閑的用錢去拍電影。
3,另外我不完全認同你的說法,香港電影七八十年代是鼎盛時期,90年代後已經開始走向沒落,大陸90年代初的一些電影,比如《霸王別姬》《活著》《陽光燦爛的日子》都是准世界大師級的電影,甚至在戛納這樣的電影節上有所斬獲,因此90年代的大陸電影可以說是比香港電影強的。
4,要說弱,只是弱在商業片上,而事實上大陸在張藝謀拍攝《英雄》之前的90年代,甚至沒有商業片的概念,所以兩地在商業片上,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㈦ 為什麼在香港電影中,七八十年代的邵氏電影,要比九十年代的港片還要清晰呢
我們小時候看的是錄像帶,很模糊。90年代末邵氏和東南亞的一家數碼公司合作,讓他們修復以往的老片子。這就有了現在高清晰的邵氏老電影視頻。
㈧ 為什麼那些排行較高、評分較高的電影基本是九幾年、八幾年甚至七十年代的老電影
一方面因為老電影出現得早,當時電影是最好的休閑消遣方式,所以廣大群眾對老電影的印象都比較深刻。另一方面,當時的體制,政策以及社會環境對電影的發展有一定積極作用,不像現在的廣電。還有現在的人也很懷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