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仙桃老電影膠片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仙桃老電影膠片

發布時間: 2023-07-01 13:52:53

Ⅰ 求問電影膠片在最理想或者說特殊的情況下最長能保存多久

膠卷的存放壽命和畫幅無關的,只和膠卷種類與存放環境相關。就像一塊麵包掰成兩瓣幾乎不影響其保存期限一樣。首先先說卷的種類,基本分為黑白負片、C41彩色負片、E6彩色反轉片和柯達Chrome反轉片四種。在拍之前的保存期限基本都是2-3年,最好是在冰箱低溫保存,拍完就洗。沖洗後應當放在避光、乾燥、通風、無塵、低濕度(20%左右為宜)環境保存,底片袋應該是無酸底片袋。如果滿足以上條件,c41大約有5-20年,e6大約10-30年,黑白2-50年,Chrome50-100年。影響條件還重點包括沖洗最後的定影與除酸工作如果做得不好就和使用含酸底片袋一樣,什麼卷都是三五年就廢了。這個黑白因為是手工作業所以不同人差異比較大,而Chrome全世界統一沖洗其質量非常靠譜且本身就是長壽命卷(可惜已經沒得玩了)。保存:為提高三醋酸片基的盒裝超8毫米電影膠片的使用壽命,高登視頻公司(Gor-don Audio Visual Ltd)發明一種真空化學處理方法,將膠片放入真空器中,用真空將膠片的水份吸干,同時用含有四到五種化學葯品的溶液浸透膠片葯膜,於燥後即可使用。這樣膠片就變得耐磨,耐熱,柔韌和光滑,並能消除在顯影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劃傷等,但不影響影片畫面質量。這種處理並不像塗布上臘那樣是表面性的,而是處理的葯液成了膠片的一部分,在放映過程中不會從膠片蒸發掉。PS:以上來自網路,不知道能不能解決樓主的問題。
麻煩採納,謝謝!

Ⅱ 老電影放映機膠片為什麼放著放著會自燃

老電影放映機使用白熾燈泡光源,溫度較高,七十年代之前的電影膠片大多是易燃片,放映時由於斷片容易自燃。七十年代開始的電影膠片稱謂安全片,一般不易燃燒。

Ⅲ 老電影膠片現在都由哪些部門收藏著

文化部門告碼滲,過去的電影公司,鄉鎮電影站都歸文化局和鄉文化站管理,模掘現在老電影放映襪脊員的遺留問題也都在找文化部門對接呢。

Ⅳ 老的電影膠片一盒能放幾分鍾

35毫米電影膠片一盒(圓鐵盒)大約9~10分鍾,俗稱一本。一部90分鍾的電影大約9~10本。
16毫米電影膠片一盤,大約20~25分鍾,俗稱也是一本。一部故事片是一般是四本。

Ⅳ 老式電影膠片為什麼用鐵盒裝

老式電影膠片燃點很低所以用鐵盒裝。
早期電影膠片的片基是用硝酸纖維酯製造的,其成分與火葯棉近似,極易燃燒,對保存及放映要求非常嚴格。
七十年代之前的電影膠片大多是易燃片,放映時由於斷片容易自燃。七十年代開始的電影膠片稱謂安全片,一般不易燃燒。

Ⅵ 原來老電影膠片放映的顏色怎麼都是紅色的

電影膠片 (FILM)

1。電影膠片 製作影片用的感光材料總稱。 2。電影 一般影片的通稱,與「MOVIE」和「CINEMA」同義。

電影膠片是將感光乳劑塗布在透明柔韌的片基上製成的感光材料,包括電影攝影用的負片、印拷貝用的正片、復制用的中間片和錄音用的聲帶片等。這些膠片的結構大體相同,都由能感光的鹵化銀明膠乳劑層和支持它的片基層兩大部分組成。

電影問世初期的片基是用硝酸纖維酯製造的,其成分與火葯棉近似,極易燃燒。1923年研究成功了醋酸安全片基,之後便逐漸取代了硝酸片基。醋酸片基在成分上幾經改進,其中的三醋酸片基性能較好。50年代以後,硝酸片基完全停止了生產。

感光乳劑的主要成分為懸浮於明膠中的鹵化銀。因明膠不但可使鹵化銀懸浮、不沉澱,而且本身含有敏化物質,能增加乳劑對光的敏感性,使膠片有較高的感光度以滿足拍攝電影的要求。鹵化銀本身只對400~500毫微米波長的藍紫光線敏感,拍攝出的影像與人眼所見各種顏色的明亮程度不大相同,被稱為色盲片。1873年德國人H.W.沃格爾發現染料可以擴展鹵化銀的感光范圍,於是生產出了既能感藍紫光也能感綠光的正色片。1906年以後,各類菁染料相繼出現,使膠片的感光范圍愈來愈向長波方向發展,研製出了對可見光全都敏感的全色片。此外,隨著感光范圍向紅外區的發展,紅外片也隨之誕生。紅外片主要用於航空攝影和特技、特殊攝影。拍攝電影用的黑白片一般均為全色片,用於印製黑白電影拷貝的一般均為色盲片。

盡管用全色片攝影時能使各種顏色的層次分明,給藝術創作帶來很多便利,但黑白電影表現出來的影調,只能是深淺不同的灰色,遠遠不能滿足人們表現絢麗多彩的大自然的要求。於是,許多物理學家、化學家以及攝影科技工作者,紛紛對彩色攝影方法進行研究。

攝影史中出現的彩色攝影方法多達數百種,但從原理上講不外以下兩大類:一類是由不同比例的紅、綠、藍三原色光相加,得到各種顏色以至白色,所以叫做加色法。另一類是從白光中減去不同比例的紅、綠、藍三原色而得到各種深淺不同的色彩以至黑色,故稱為減色法。它們都是建立在1861年J.C.麥克斯韋提出的視覺三原色理論的基礎上的。該理論認為人的視覺器官只分別對紅綠藍三原色光敏感。紅綠兩敏感單元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黃色感覺;藍、綠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青色感覺;紅、藍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品紅色感覺。因此,紅綠藍被稱為三原色,而黃、品紅、青分別為藍、綠、紅的補色,稱為三補色,也稱減原色。

彩色電影的攝制採用的是減色法彩色膠片。最早成功的減色法彩色電影要推1927年問世的特藝色,由於拷貝的製作採用染料轉印法,故又稱染印法,發明人為H.T.卡爾馬斯博士。按照這種方法,用一台比較復雜的分光束攝影機同時拍攝成 3條分別感受紅、綠、藍光的底片,然後從這些底片印製出 3條浮雕模片,分別染以青、品紅、黃三補色染料,再迭印在一條空白片上,即成為放映用的彩色拷貝(見染印法)。

80年代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彩色電影膠片都是減色法多層片。這種膠片將分別感受紅、綠、藍三原色光的三層乳劑迭塗在同一片基上,經攝影曝光、沖洗後即可得到彩色影像(見內偶法多層彩色膠片)。

電影膠片的構造 由片基和感光乳劑兩個主要部分組成。此外,還有塗在乳劑層表面、防止外力致傷的保護層,塗在乳劑與片基之間促使兩者黏合的底層以及塗在背面起防光暈、防靜電和防捲曲的背面層。

希望能幫到你~!!!

Ⅶ 家裡有一箱七十年代的電影膠卷值多少錢

得看情況。如果是未拍攝的電影膠卷,則是不值錢,未拍攝的膠卷保質期一般3~5年,70年的東西毫無疑問過期20多30年,甚至能不能成像都是個問題。如果是拍攝之後的電影拷貝膠卷,則要看片子,拷貝存世稀缺的片子則價值高,發行拷貝特別多的片子不怎麼值錢,電影膠片只是一個載體,具體看片子的稀缺性,這里有一個前提,就是膠卷保存妥當,沒有發霉、內容播放沒問題。像淘寶就有很多老電影膠卷拷貝,20多塊錢一盤到一兩百一盤都有,還是看片子本身決定價格,看片子,看片子,看片子。

Ⅷ 膠片電影的修復是如何進行的呢

「中國電影百年」紀念之際,各大媒體曾爆出前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馬可·穆勒將幫助中國修復10-15部經典老電影。而今某網站爆出,他的團隊在羅馬和博洛尼亞完成修復工作並將修復版版權據為己有。而中國電影資料館所提供的珍貴膠片也因這次修復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毀,其中《新女性》的原始負片完全被毀,損失無法估量。在北京,去中國電影資料館的藝術影院看電影,是許多人的必修課。而吸引他們前去觀看的很大原因,是那些難得一見的修復後的經典之作。前不久的《桂河大橋》和《阿拉伯的勞倫斯》就上演了一出一票難求的戲碼。可以說,那些為電影修復做出努力的人,是值得影迷和觀眾尊重的。但馬可·穆勒和中國電影資料館的糾紛,卻多少讓這件好事有了幾分尷尬。根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前的國產影片,母本拷貝大多不知去向,而電影工業相對發達的美國,1950年以前的影片也有過半遺失——電影修復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從上世紀70年代馬丁·斯科塞斯主導的一場電影膠片修復運動開始,到如今時不時出現的影片修復版上映,這幾十年間,有無數的經典電影被重新搬上銀幕。近年,《新龍門客棧》和《東邪西毒》的修復版重新上映,是中國電影人商業修復的經典案例。除此之外,博洛尼亞實驗室修復《孔夫子》這種注重傳承的藝術修復也成果斐然。在大陸,由上海電影節主導的修復工作初見成效,《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里路雲和月》以及《麗人行》等影片重出江湖,也足以振奮人心。電影修復是一項漫長的工作,對人才的專業性要求也很高,投入也並不比製作一部電影要少。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前的國產片,歷經戰亂波折,修復難度可見一斑。這也就會產生諸如誰來修復、誰來出錢的疑問。馬可·穆勒所修復的《新女性》等中國影片,本應該是出於藝術修復的目的,為了繼承和保護這些彌足珍貴的影像。也正出於馬可·穆勒所積攢的中國電影「白求恩」的形象,使得電影資料館最終選擇與其合作。乍一看,有人願意出錢修復我們的老片,又可以提升影片在國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何樂而不為?可是當《新女性》的原版拷貝損毀的消息一出,卻又是另一種說法。雙方互相指責,似乎修復國產老片變成了一個燙手的山芋。這件事孰對孰錯尚無定論,我們等待更多的媒體介入,尋找事實真相。但我們不得不思考的是,我們自己真的沒有能力修復這些影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