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電影孔子經典片段介紹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電影孔子經典片段介紹

發布時間: 2023-06-15 19:24:44

㈠ 電影《孔子》經典台詞

剛剛在電影院看過。。。感覺不錯。。。受益匪淺啊。。。這是《孔子》的經典台詞。。雖然不是自己背下了的。。。感謝下網路。。。 1.「如果你無法改變這個世界,你就要學會改變自己的內心。」 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為政者,力戒急功近利、急於求成。」 4.「為官者,每日當外正衣冠、內正品德心靈。」 5.「大象無形,大音稀聲。」 6.「欲取之,必先予之。」 7.「吾未見好德有如好色者。」 8.「人們很容易理解夫子的艱辛痛苦,卻很少有人能理解先生這痛苦背後的內心至高境界。」 9.「欲行文事,武事備之。」 10.「無為而治。有所為,而有所不為。」
老子:「孔丘啊,當今之世王綱失序,禮樂紛亂,你還要推行禮樂仁義嗎?」
孔子:「丘慚愧,一無所成。」老子:「那就索性放棄吧,名爵者,公器也,不可久居。」
孔子:「可丘畢竟不能像葫蘆一樣掛在門楣上無用於世。」
老子:「無用,安知不是大用,弱則生,柔則存,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上善若水啊。」
孔子:「先生微言大義,吾道一以貫之,先生的道是大道無形,不限於世間萬物,而我的道則只在人間。」
老子:「那就不要在意天下的誤解吧,富人贈人以金,我沒有金子,就送你這幾句話吧。

㈡ 電影孔子內容簡介

《孔子》內容簡介:公元前六世紀,孔子(周潤發飾)受到魯定公(姚魯飾)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為大司寇,這讓他得以實行自己的以禮治國的執政理念。但是,三桓獨霸朝綱,也讓孔子感受到了重重阻力。

他因阻止季桓子(陳建斌飾)家奴免受陪葬,而與之結怨。他隨魯定公赴齊國會盟,與齊景公(馬精武飾)和大夫黎鉏(王繪春飾)鬥智斗勇,維護了魯國的利益,討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國相。他提出隳三都的政策,引發佞臣謀反,在平叛之後,季桓子假傳聖旨,罷黜了孔子。

從此,孔子率顏回(任泉飾),子路等弟子開始游歷各國。在衛國,孔子得到衛靈公的尊重,獲俸粟6萬石。他見到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周迅飾),並在交談中展現了正氣凜然的君子風范。


(2)電影孔子經典片段介紹擴展閱讀

《孔子》角色介紹:

1,孔子

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全片的核心。也是正反雙方爭斗交戰的焦點。

2,季孫斯

春秋魯國大夫,「三桓」之一。謚號桓子。季孫氏一支為魯桓公子季友後裔。魯定公五年(前505),父季平子死後,繼任為卿。實權一度被家臣陽虎掌控。

3,顏回

孔門十哲之一。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淵,又稱顏淵、顏子。生活簞食瓢飲,貧居陋巷。13 歲拜孔子為師,終身追隨孔子。在三千弟子中,只有他最得孔子「仁」的真傳。

㈢ 電影《孔子》主要內容

東周末年,屹立數百年的周室王朝已經朝不報夕,各個諸侯國均割據一放,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戰。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氣勢磅礴的時代,一個輝煌燦爛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有戰爭、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孔子為了理想奔走在列國之間,孤獨地和整個時代抗爭,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絕糧,也曾被捲入陰謀的漩渦,甚至被世人誤解……知道麒麟現世,悲痛輟筆,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但是,禮崩樂壞終促成萬世師表,創造與支撐了泱泱大國兩千年的輝煌。

㈣ 電影孔子的內容簡介

公元前六世紀,孔子(周潤發 飾)受到魯定公(姚魯 飾)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為大司寇,這讓他得以實行自己的以禮治國的執政理念。但是,三桓獨霸朝綱,也讓孔子感受到了重重阻力。他因阻止季桓子(陳建斌 飾)家奴免受陪葬,而與之結怨。他隨魯定公赴齊國會盟,與齊景公(馬精武 飾)和大夫黎鉏(王繪春 飾)鬥智斗勇,維護了魯國的利益,討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國相。他提出隳三都的政策,引發佞臣謀反,在平叛之後,季桓子假傳聖旨,罷黜了孔子。從此,孔子率顏回(任泉 飾)、子路等弟子開始游歷各國。在衛國,孔子得到衛靈公的尊重,獲俸粟6萬石。他見到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周迅 飾),並在交談中展現了正氣凜然的君子風范。
電影中的孔子雖然一直尋覓「知音」,但結局卻知音寥寥。《孔子》的故事不是一部聖人傳記,說到底是一部關於自我認同的故事。「孔子眾門徒與孔子的關系」和「子見南子」是《孔子》的兩大部分,無論是眾門生還是南子,都是在彼時為數不多的孔子「知音」。而慘烈的不止是知音者寥寥,而是知音們的結局死的死,傷的傷,無一不以悵然落幕。所以本片著墨於「子見南子」與「顏回救書簡」,孔子明知南子賞識他,亦無法留在衛國;明知顏回落水性命堪輿,亦無法營救——通篇其實是在製造一種關於人物的「無力感」:既無法改變時局,亦無法改變身邊人的命運。
這也是電影的另一個主題,就是孔子「無為」的由來。電影中年輕的孔子有一身鴻圖抱負,不認同老子的「無為而治」,而希望能夠憑借一己之力改變時局。但迎接他的卻是其後的風餐露宿,顛沛流離,幾近喪家之犬,理想主義要被挖空殆盡。在電影結尾,孔子的背影一襲白衣,與老子相若無幾,他最終領會到「不參政事」以及「無為而治」,「改變不了世界,只能改變自己的內心。」電影看似描摹了一個理想主義失敗者的落魄與無奈,實際上是敘述了另外的一番「豁然開朗」:以「傳道授業解惑」來終其一生,用「無為」來「有為」,結尾孔子死後鮑德熹的鏡頭探到窗外,一片淡定從容的畫卷,正與此心態相得益彰。
電影講到尾巴的時候已經立意鮮明,《孔子》從入世到出世,最後希望逃避政治與爭端。「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戲中的孔子領悟到生命中彌足珍貴東西相當多:師生之情,知音之情,家園之情……而那些黨同伐異的斗爭並無意義。這也是這部電影為什麼顯得相當「中庸」的原因,因為他要表達的本身就是「無為」的價值觀。因為缺失激烈的矛盾與可看性強的戲劇性斗爭,所以電影節奏顯得相當緩慢。不過原本希望「逃避政治」的《孔子》,卻因循墜入戲外的「輿論口角」之中,這豈非另外一種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