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日本經典藝術電影晚春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日本經典藝術電影晚春

發布時間: 2023-06-14 15:44:17

Ⅰ 小津安二郎的演藝經歷

1927年,因為偶然的機會,小津安二郎拍攝了電影處女作《懺悔之刀》,這是其唯一的古裝片。
1929年,小津安二郎執導了由高田稔、田中絹代主演的劇情片《我畢業了,但…》。
1930年,編導了由齋藤達雄、二葉香穗瑠主演的劇情片《我落第了,但…》。
1932年,編導了由齋藤達雄、青木富夫主演的劇情片《我出生了,但…》。
1933年9月7日,小津安二郎編導的劇情片《心血來潮》上映,該片是喜八系列的第一部,被日本《電影旬報》選為年度最佳電影。
1934年,拍攝了由坂本武、飯田蝶子主演的喜八系列第二部《浮草物語》。
1935年,日本文部省以教育片宣傳本色傳統文化,邀請松竹拍攝歌舞伎演員尾上菊五郎六世演出的《鏡獅子》,該片由小津安二郎執導。影片上半無聲拍攝,後半轉到幕前的演出,同步錄音。這洞沒圓是小津最受爭議的作品; 11月21日,小津安二郎拍攝的喜八系列的最後一部《東京之宿》納塌上映。
1936年,小津安二郎編導了首部有聲電影《獨生子》。
1937年3月3日,編導的由齋藤達雄、粟島墨子主演的家庭喜劇《淑女忘記了什麼》上映; 9月10日,35歲的小津安二郎作為預備役軍官伍長被徵召人伍,隸屬華中派遣軍直屬軍部野戰瓦斯部隊第二中隊;9月24日,他從大阪上船,29日在上海登陸,直接投人淞滬會戰。上海之戰結束後,小津隨部隊進攻南京,隨後一直轉戰中國的華東、華中各地,直到1939年7月服役期滿歸國。
1941年,編導了由藤野秀夫、葛城文子、三宅邦子主演的家庭倫理電影《戶田家兄妹》,該片被日本《電影旬報》選為年度最佳電影。
1943年6月,小津安二郎再次應征,被派往東南亞戰場。這回他不是一名普通士兵,而是作為軍部報道部電影班成員,參與日軍的宣傳報道工作。日本戰敗後,他在新加坡隨日本軍隊投降並成為戰俘,於1946年歸國。
1947年,小津安二郎拍攝了戰後第一部作品《長屋紳士錄》。
1949年,小津安二郎跟編劇老搭檔野田高梧再度合作,推出了《晚春》,該片標志著小津安二郎電影的成熟。此片被列為日本當年十大最佳影片的第一位,並入選日本電影名片200部。
1951年,小津安二郎執導並參與創作了劇情片《麥秋》,最終該片被日本《電影旬報》選為年度十佳影片第一位,並入選日本電影名片200部。
1953年11月3日,執導的由原節子、杉村春子主演的家庭倫理電影《東京物語》上映,影片展示了傳統的大家庭制度正在無可挽回地走向緩慢解體的過程。影片獲第1屆倫敦國際電影節薩瑟蘭獎。
1958年,第一次嘗試採用彩色膠卷,拍攝了《彼岸花》,該片被日本《電影旬報》選為年度十佳影片第三位,小津安二郎也因此獲得藝術祭文部大臣賞及紫綬褒章。
1959年,拍成彩色版《浮草》,描繪的是江湖歌舞伎藝人的生活和情感; 同年獲日本藝術院賞。
1960年,拍攝了《晚春》的翻版《秋日和》,並以此獲得第8屆亞太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962年,執導了由岡田茉莉子、杉村春子主演的劇情片《秋刀魚之味》,該片是小津察鉛安二郎過世前最後執導的作品,獲選日本《電影旬報》年度十佳影片。
1963年,小津安二郎被選為藝術學院會員,是電影導演首次獲此榮譽; 12月12日,小津安二郎因癌症病逝,與前一年去世的母親一起葬在北鐮倉圓覺寺中。

Ⅱ 韓國電影晚春內容介紹

《晚春》以上世紀60年代末越南戰爭為時代背景,描寫了身患絕症得的雕刻家俊久(朴勇宇飾)身體漸漸開始麻痹,也喪失了生活的希望。

而他的妻子貞淑(金瑞亨飾)為了能幫助他重新召回靈感,帶回了一個神秘的女模特敏靜(李宥英飾),她在暴力和貧窮的折磨下撫養兩個孩子,一直忘記了自己的存在,而現在棗春物通過做模特又重新找到希望。



《晚春》主要角色

1、貞淑

俊久妻子,為了能幫助丈夫重新召回靈感,帶回了一個神秘的女模特敏靜。

2、俊久

身患絕症得的雕刻家,身體凳液漸漸開始麻痹,也喪失了生活的希望。

3、敏靜

在暴力和貧窮的折磨下撫養兩個孩子,一直忘記了自己的存在,而現在通過做模特又重新森輪找到希望。

Ⅲ 盧米埃爾與愛迪生;愛森斯坦、希區柯克、波蘭斯基、小津安二郎、黑澤明、塔可夫斯基、米哈爾科夫、阿巴斯

盧米埃爾(1864.10.5—1948.6.6)

法國電影發明家,導演。1864年10月5日生於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於邦多勒。1895年,他與其兄獲電影放映機的發明專利。1895年12月28日,他在巴黎大咖啡館的印度廳第一次在公眾場合放映了自己拍攝的影片《工廠大門》、《火車到站》等,這一天被認為是電影的誕生日。從1896年起,他培訓了大批放映員在世界各地巡迴放映,使電影迅速流傳全世界。他的影片是早期電影的經典之作,他的影片運用了特寫(《嬰兒午餐》)和景深鏡頭(《火車到站》);他還拍攝了最早的喜劇片(《水澆園丁》)。

愛森斯坦(1898.1.22—1948.2.11)

蘇聯電影導演,電影藝術理論家、教育家。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功勛藝術家,藝術學博士、教授。生於里加,卒於莫斯科。1922年,在《左翼藝術戰線》雜志上發表了第一篇綱領性的美學宣言《雜耍蒙太奇》,引起了長期的爭論,並對整個電影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愛森斯坦在1924年轉入電影界,導演的第一部影片《罷工》被《真理報》看作是「第一部真正無產階級的影片」。1925年導演的《戰艦波將金號》在1958年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上被評為電影問世以來12部最佳影片之首。1932年他去墨西哥拍攝了縱貫墨西哥2000年歷史的史詩片《墨西哥萬歲》,在1979年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榮譽金質獎。1938他拍攝的《亞歷山大·聶夫斯基》其中冰湖大戰一場成為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伊凡雷帝》是他導演的最後一部影片,它成為世界電影的高峰之一,並對電影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愛森斯坦的電影理論,在影片的總體結構、蒙太奇、聲畫框架、單鏡頭畫面的結構、色彩以及電影史等領域,都進行了多方面的開創性的研究。此外,他關於藝術激情的本質、藝術方法、接受心理學等方面的著作,也在他的理論遺產中占據特殊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國的電影界對他的藝術理論都給以相當的重視。

希區柯克(1899.8.13—1980.4.29)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出生於英國倫敦東區一個普通的、以販賣蔬菜為生的家庭。1925年開始獨立執導電影,導演了英德聯合製作的影片《快樂之園(The Pleasure Garden)》,這也標志著他的導演生涯的開始。1939年應邀去好萊塢,次年拍攝了《蝴蝶夢》,獲該年度奧斯卡最佳影片金像獎,從此定居美國直到逝世。希區柯克導演了許多令人難以忘懷的電影,成為世界電影史上一位著名的導演,為了表彰他對電影藝術作出的突出貢獻,1979年,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授予他終身成就獎。1980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封他為爵士。希區柯克是一位對人類精神世界高度關懷的藝術家,他一生導演監制了59部電影,300多部電視系列劇,絕大多數以人的緊張、焦慮、窺探、恐懼等為敘事主題,設置懸念,故事情節驚險曲折,引人入勝,令人拍案叫絕。希區柯克專擅拍攝驚悚懸疑片,素有「緊張大師」之稱,不但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片傳世,對電影工業也有深刻的影響。

波蘭斯基(1933.8.18—)

羅曼·波蘭斯基出生於一個僑居巴黎的波蘭籍猶太人家庭里。出生後不久全家就遇到反猶排猶浪潮迫害。20世紀50年代開始,他自編自導自演了一些電影短片,其中《兩個男人與更衣室》獲得了5項國際大獎,1967 年羅曼莎朗·塔特在英國倫敦舉行了婚禮。這一年羅曼成功地推出《失嬰記》,成為了恐怖片中的經典之作,獲得第26屆金球獎、第41屆奧斯卡獎最佳編劇提名,1969 年他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已懷孕8個月的莎朗·塔特被殺害。1974 年,羅曼推出了《唐人街》,影片成為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黑色電影的代表作品之一,獲得第28屆英國學院、第32屆金球獎最佳導演,以及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1979 年,羅曼編導愛情片《苔絲》,獲得法國愷撒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第38屆金球獎第53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1994 年執導驚悚片《不道德的審判》,成為他最為黑暗壓抑的一部電影。2002年,羅曼推出力作《鋼琴家》。贏得了好萊塢及全球評論界、觀眾的認可,獲得第55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法國愷撒獎、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美國影評人協會的最佳導演,以及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獎。他是具有高超駕馭影片能力的藝術家,作品中大多體現了他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他對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影片大多涉及暴力、死亡和孤獨,恐怖、懸念片是他拿手好戲,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罪惡大師」。

小津安二郎(1903.12.15~1963.12.12)

日本電影導演。1903年12月15日生於東京,1963年12月12日卒於同地。1923年進入松竹公司當攝影助理,1926年升為副導演,1927年成為導演,第一部執導的影片是《懺悔的白刃》。1932年,成名作《有生以來初次看到的》完成,被《電影旬報》評為當年十大最佳影片之首。此後兩年,他執導的《一念之差》和《浮草》又連續 獲當年十佳之首。1939年,他的電影劇本《恬淡的生活》經 審查不準拍攝,直至1952年才搬上銀幕。1941年,他的《戶田家的兄弟》再獲十佳之首。戰後,他導演了一系列優秀影片,如《貧民街紳士》、《晚春》、《麥秋》、《東京紀行》、《早春》、《東京暮色》等,1958年獲文部大臣獎和紫綬獎章。1960年,他抱病拍攝的《秋光好》獲日本藝術獎和亞洲國際電影節導演獎。他最後兩部影片《小早川家的秋天》和《秋刀魚的味道》也是很有影響的優秀影片。1963年,他被選為日本藝術院院士,逝世後追贈政府四等勛章,日本電影記者協會追贈文化獎,日本廣播協會追贈特別獎。

黑澤明(1910.3.23—1998.9.6)

日本知名導演。1910年3月23日出生於東京一個武士階級家庭,在八名兄弟姊妹間排行老么。1936年看到電影公司徵求助理導演的廣告,因緣際會下開啟了在電影界發展的大門。黑澤明三十三歲拍攝生平第一部電影《姿三四郎》,而真正打開國外知名度的作品則是1950年的《羅生門》,此片榮獲1951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後再勇奪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黑澤明的作品對於許多日本和美國的後輩導演多所啟發,由於他的作品力求完美而且場面浩大,因此有「天皇」的尊稱;他曾撰文指出:「如果把電影從我的身上抽離,剩下只有零。」他的電影主題一向強調武士道精神、人道主義者的理想,以及自我犧牲的重要,細節的考究和橫向運鏡則是他的獨創風格。他的代表作品為《羅生門》、《七武士》、《夢》。他是日本電影走向國際化的重要導演,也是日本近代電影史的重要人物。

塔可夫斯基(1932-1986)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被譽為「自愛森斯坦後最重要的蘇聯導演」,終其一生只拍攝了兩部短片,七部長片,部部堪稱經典。一九三二年生於俄羅斯札弗洛塞鎮,是詩人阿爾謝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學於蘇聯電影學院,一九六一年畢業。他的電影曾經贏得多項國際性大獎;第一部長故事片《伊萬的童年》於一九六二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塔可夫斯基成為了當代電影的傑出代表。他自稱拍電影就是在「雕刻時光」,希望能將電影真正提升到文學藝術的高度。其最後一部作品《犧牲》榮獲一九八六年夏納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同年十二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於巴黎,享年五十四歲。

米哈爾科夫(1945.10.21—)

男,生於1945年10月21日,俄羅斯人。尼基塔·米哈爾科夫被譽為是俄國的史蒂芬史匹柏,1945年生於莫斯科藝術世家,父親賽吉米亥科夫是詩人兼作家,蘇聯國歌即出自其手筆,母親亦是詩人,哥哥同時也是俄羅斯名導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善於經營影像,用出色的畫面來敘事傳情,作品中充滿著濃厚的俄羅斯人道主義關懷。《失聲琴》(Unfinished Piece for Mechanical Piano)令他揚名國際,馬斯楚安尼主演的《黑眼珠》更是許多影迷們對米哈爾科夫影像魅力注意的開始,91年《蒙古精神》(Urga)榮獲威尼斯金獅獎、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1995年的《烈日灼身》更一並將他推上事業最高峰,該片與張藝謀的《活著》一同拿到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更在1996年奧斯卡拿到最佳外語片大獎,並於同年獲邀擔任柏林影展評審團主席。米哈爾科夫目前擔任俄羅斯電影家協會主席,是當今影壇享有盛譽的電影大師。

阿巴斯(1940.6.22—)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出生於伊朗首都德黑蘭,畢業於德黑蘭藝術學院。在過去和現在的世紀里,最為國際贊美和敬佩的亞洲文化代表就是世界級的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一位多產而具有批判精神的電影導演、藝術家、攝影家和詩人,他的作品視覺上樸素,但是概念豐富多元。曾榮獲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等眾多國際榮譽的阿巴斯堪稱當今世界影壇少有的大師,他善於從平凡的事件中揭示人類最深的情感。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是一位大器晚成者,1969年,隨著伊朗新浪潮電影的興起,阿巴斯開始涉足電影界,1997年,阿巴斯一部關於死亡哲理的影片《櫻桃的滋味》獲得第50屆法國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至今,阿巴斯共執導32部影片,其中一半以上為不足60分鍾的短片和紀錄片,他創造的影像世界脫離了大眾電影的范疇,而是一種需要閱讀的「作者電影」。阿巴斯也被稱做70年代以來伊朗電影的掌門人,是可以同印度的薩蒂亞吉特·雷伊和日本的黑澤明相媲美的東方作者導演。

(沒找到「愛迪生」這個導演。是托馬斯·愛迪生嗎?)

Ⅳ 《晚春》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晚春》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1949 黑白片 108分鍾

日本松竹電影公司攝制

導演:小津安二郎 編劇:野田高梧 小津安二郎 攝影:原田雄春 主要演員:笠智眾(飾曾宮周吉) 原節子(飾曾宮紀子)杉村春子(飾田口真紗) 宇佐美淳(飾服部昌一)

本片獲1949年日本《電影旬報》最佳影片獎,每日映畫競賽大獎,原節子獲最佳女演員獎

【劇情簡介】

晚春的一個下午,寧靜的園覺寺內春光明媚,杜鵑盛開,每月的茶道例會即將開始。(茶道是日本特有的沏茶、喝茶的規矩。)參加集會的都是婦女,她們已端莊地坐在那裡,曾宮紀子向大家施過禮後,到先來的姑母田口真紗身邊坐下。二人輕聲地寒暄之後,茶道開始了。她們觀看著安詳的泡茶動作,今天的泡茶人是三輪秋子,她的身姿異常端麗。

鐮倉。和煦的陽光照進曾宮的庭院,紀子回到家來,她是大學教授曾宮周吉的獨生女兒,高高的個頭,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顯得秀麗可愛,雖然肺病剛好,但她顯得很健康,加上她那活潑的性格,戰爭的影子幾乎全已消失了。「我回來了。」紀子爽朗的聲音打破了室內的寂靜。原來周吉正在趕寫一篇稿子,他的助手服部昌一在一邊為他謄寫和查閱資料。紀子的到來才使周吉想起了口渴:「快倒茶來!」「是——」紀子微笑又調皮地回答著。周吉的老伴早已去世,家中的事務全由紀子承擔,她做事勤快而有條理,她把照顧爸爸的生活當作是最愉快的事,雖然已經27歲了,但她還從未考慮過自己的婚事。倒是住在附近的真紗常在周吉身邊叨嘮,不要只是整天忙於工作,也該為女兒的婚事操點兒心了。

這天周吉下班回來,父女二人吃著晚飯,周吉問起紀子對服部的印象如何,紀子不假思索地就說這人很好。周吉又問作為一個丈夫怎樣,紀子說一定很不錯。於是周吉又說,真紗問起紀子與服部的關系怎樣,紀子聽了此話差一點笑得把飯噴出口來,她說人家服部已快結婚了,怎麼爸爸還不知道呢!其實,服部經常協助周吉工作,常來他家,和紀子自然已很熟悉,紀子對服部的印象也很好,服部把紀子當作自己的妹妹一樣看待,兩人常常一塊兒出去散步、買東西什麼的。不過當紀子知道服部快成親時,她有意識地和他疏遠,上周服部請她去聽小提琴演奏會,她就沒去。過了幾天,真紗讓紀子去她家裡,原來她是給紀子說對象的事,紀子漫不經心地聽著。真紗說,有個姓佐竹的人,今年34歲,東京大學畢業,現在是丸之內日東化成公司的職員,一表人才,長得很像美國的電影明星加萊·古柏。紀子說自己不想出嫁,因為自己倘若結了婚,就沒人照顧爸爸的生活了。真紗說,周吉也需要找個老伴了,曾經有人給他介紹過一個死了丈夫的寡婦,就是她們茶道集會上見過的三輪秋子。紀子認真地聽著並問爸爸是否同意,真紗說他並沒有表示不願意。一種不可名狀的思緒擾亂了紀子平靜的心境,她感到突然,不理解,難道父親對自己的照料還不滿意?他真的想再娶么?

周末,周吉和紀子來到「能樂劇院」欣賞日本的古典戲曲能樂。大鼓小鼓響起,周吉看著印有唱詞的說明書,忽然朝另一面看去,跟什麼人點頭打招呼。紀子也朝那邊望去,原來是三輪秋子坐在那邊,紀子也向她打了招呼,秋子端莊地回了禮。周吉凝視舞台,時而看看說明書,可是紀子心裡牽掛著父親和秋子的關系。她望望秋子又看看父親,他們沒再互相看過,但紀子總是心神不安。舞台上的「能樂」表演很精采,但她幾乎無心看下去。在回家的路上紀子表現出不高興的樣子,周吉提議去「多喜川」飯館吃頓飯,紀子卻冷淡地說要去買東西,便斜穿馬路到對面街上去了。周吉莫明其妙地望著她。原來,紀子並沒去買東西,她來到同學小綾家裡。小綾是個現代派女性,她結婚不久就離了婚,而且對於婚姻之事她能講出一大套理論。紀子來是讓小綾幫助找一份當速記員的工作,小綾卻規勸紀子考慮婚姻之事,倆人越來越談不攏,就像學生時代那樣,吵了一陣後,紀子氣呼呼地走了。

周吉終於和紀子正式談了她的婚事,他說不能只顧自己方便,耽誤了女兒的終身。可是紀子說放心不下父親的生活,周吉忙說,如果有什麼人能照顧爸爸呢?紀子問是要娶個太太嗎?周吉含糊其辭地說是的……紀子終於同意相親。相親結果雙方滿意,婚期已定,周吉心裡的石頭總算落了地。

曾宮父女二人來到京都作最後一次旅行。在周吉的好友小野寺和他的後妻菊子的陪同下,他們游覽了著名的清水寺和龍安寺。晚春的京都格外美麗,他們倚欄觀景,稱贊著京都的寧靜 小野寺是京都大學教授,與周吉是多年的好友,因妻子早逝,前不久才娶了後妻。紀子對小野寺的做法持有一種偏見,曾有一次坦誠地表示,她認為叔叔不夠純潔。在這次旅遊中紀子有意識地注視阿菊,阿菊舉止安穩,看得出是一位賢妻。此時,紀子改變了認為再婚是不純潔的偏見。離開京都之前,父女二人感慨這次旅行,周吉囑咐紀子以後再和佐竹來這里多玩幾天。紀子說,和爸爸在一起才是最愉快的,出嫁以後不會比現在更快活。周吉慈愛地向紀子講述了應該如何去創造自己幸福人生的哲理,紀子被父親的衷言感動得流下熱淚。

婚期已到,身著新娘裝束的紀子面對鏡子坐著,她顯得格外美麗。周吉愛撫地攙起女兒,叮嚀她要體貼佐竹,做個好妻子。婚宴結束後,小綾陪同周吉來到「多喜川」飯館,周吉喝了幾杯酒,他感到興奮又凄涼。小綾問叔叔是真的要娶太太么?周吉說自己是為了使紀子同意出嫁才這么說的,小綾開玩笑地說,叔叔可真會撒謊呀!周吉說:「這可是我平生第一次說謊話啊!」於是二人哈哈地笑了起來。

夜晚,周吉悄然回到家,他脫下禮服寂寞地坐下,拿起桌上的蘋果自己削起皮來,蘋果皮一段一段地落在桌上。

【鑒賞】

《晚春》是描寫日本戰後在北鐮倉安靜的住宅區里一個大學教授和其女兒日常生活的故事。影片拍攝的1949年,正值日本戰敗不久,人們的生活並不安定,人們對價值觀念還很模糊,戰爭的混亂狀態還沒有消除的時代。而小津安二郎在影片中沒有表現當時社會上失業、黑市、勞資糾紛及美國佔領軍基地等現象,卻表現了溫文爾雅、彬彬有禮、衣著整齊的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影片中還表現出茶道、能樂等優雅的趣旨,這些似乎與那個時代的實際狀況大相徑庭。然而,影片卻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和評論界的贊許。表現父母子女間感情生活,可以說是小津作品的永恆主題,表現他們那種相互關懷相互體貼的親密關系是小津作品中道德觀念的核心。戰後民主思想傳入日本,新的浪潮沖擊了日本的舊習俗,人們在經歷了戰爭痛苦之後,渴望著安定生活的到來,《晚春》則作為一種幸福的意象使人們得到欣慰。因此,可以說這是戰後小津安二郎的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

小津安二郎是被國際影壇公認的最有日本特色的電影大師。在他的作品中總是表現平靜的生活和人的善良之心,充滿了純潔的情趣、幽默和淡淡的哀愁。《晚春》是一部充滿了日本式的情趣和人情味的影片,它表現了女兒為了照顧父親的生活而不願出嫁,而父親又不願為了自己而耽誤女兒終身的純潔的父女之情。影片中在父女去京都旅行結束時的談話,生動地體現了這種感情。紀子說哪兒也不想去,只要能同爸爸在一起就會感到愉快。周吉卻語重心長地說, 自己的人生已快結束了,可女兒新的人生才剛剛開始,新夫妻在創造新人生的過程中才會有幸福,那才是人類生活的規律。他說自己將高興地等待看到女兒幸福的未來。紀子羞愧地悄悄擦去眼淚,她說感激父親為她操了那麼多心,一定讓父親看到自己的幸福。影片雖然是以女兒的婚事作為主要情節,然而新郎的形象並沒有出現,可見影片要強調的並不是結婚意味著一對新人的誕生,而是強調了父女的分離。而分離畢竟是令人難過的,周吉在「多喜川」和小綾談話之後的笑聲,和獨自回家後在桌前一人寂寞地削著蘋果的鏡頭,正是表現了人生的分離之哀愁,也是小津作品的精華所在。

《晚春》中沒有離奇的故事情節,它與小津其它作品一樣,一些描寫日常生活的細節和人物的性格卻很有趣。比如周吉的好友小野寺來曾宮家時兩人一番閑談似的對話,他們喝著酒談起了方向。小野寺問:這個方向是海嗎?周吉說:不,是那面。小野寺問:那末,八幡神宮在這面嗎?周吉說:不,在那面。小野寺:東京在哪個方向?周吉:東京在這邊。小野寺:那麼,這是東邊嘍?周吉:不,那才是東邊呢!小野寺:噢,從前就是這樣么?周吉:可不是嘛!這種對話既富有幽默感又具有韻律感,就像說相聲一樣。這種極其平常的閑談所產生的和諧效果,正是小津作品中的重要因素。再如:影片中真紗的舉止往往與她的年齡身份不很相稱,但在全劇中,她的出現起到了陪襯作用。比如在寺院里她與周吉談紀子相親的事時,突然發現地上有一個錢包,忙拾起來掖入懷中,但她又怕受到哥哥的責備和譏笑,便忙說:真是好運氣,這件婚事一定能順利。又如在紀子出嫁那場戲中,當人們都走出房間後,真紗又回屋轉了一圈。在這里導演既表現了她是個愛嘮叨無事忙的婦女,又沒有讓她成為庸俗不堪的形象,仍然是把善良的一面突出表現出來。在小津的作品中,這種配角人物的滑稽性格,都必不可少地起到了活躍氣氛的作用。

小津安二郎是20年代進入電影界的,毫無疑問,那時電影都是以美國電影為範本開始的。小津也非常喜歡美國電影,但他沒有生硬地摹仿,而是以自己的獨特風格和拍攝手法創造出自己的電影藝術。影片中凡是室內的鏡頭都是以仰拍角度拍攝的,就是把攝影機固定在高出「塌塌米」幾十厘米的位置里,在畫面和構圖上小津力圖使之左右對稱。這是因為可以使日本式的房間顯出它獨特的美感。但為了使觀眾能感到人物動作的新穎和別致,小津偶爾也採取打破畫面平衡的構圖法。《晚春》中有一場戲是紀子在真紗家裡遇到三輪秋子,當三輪秋子離開時送別的鏡頭,紀子和真紗跪在草墊上俯身行禮,攝影機從側面拍攝。由於兩人的動作在時間上略有差異,就打破了左右對稱的格局,而這種仰俯之間輕微改變恰給人以生機勃勃的美感。在《晚春》中小津有一處破例使用的移動攝影也很成功,即紀子和服部去海邊散步的那場戲,兩人騎著自行車行進在柏油路上,背景是低矮的松林和一望無際的沙灘。鏡頭先是從一側拍了紀子的上半身,然後又拍在她身旁的服部,再從正面拍他倆人的遠景,然後又以他倆騎車的同樣速度移動攝影機使鏡頭搖起來,這組鏡頭給人以和諧的輕松愉快的感覺。總之,在《晚春》中可以較全面地體會到日本式的審美情趣,即小津安二郎的獨特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