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前的一部老電影,是描寫解放前我地下黨為保護一批幹部的子女轉移的故事,片名叫什麼忘記了,求片名
《啊!搖籃》
1947年,延安保育院的幾十個孩子離開親生父母,由保育員們帶領從延安炮火中撤退。我軍旅長肖漢平接到上級命令,把營教導員李楠從前線調來,派她和警衛員丁大勇去尋找並護送這些孩子去解放區。這些孩子每個都有著不同的經歷:亮亮的父親已經犧牲,母親負傷,危在旦夕;丹丹是個孤兒;院生是母親被打出家門後生在保育院的;冬來的父母都在前方打仗……老紅軍羅桂田、陝北婦女趙玉霞、14歲的小保育員湘竹為保護、帶好這批革命幼苗付出了全部的愛....
⑵ 我國解放前哪一部電影是周旋、趙丹主演
《馬路天使》
是由袁牧之自編、自導,趙丹、周璇主演的一部具有深刻的社會思想意義和極高藝術成就的現實主義優秀影片,是我國社會問題片的代表作之一。
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的壓軸之作;描繪活潑市井生活的偉大的藝術傑作;我國早期社會問題片的集大成者,30年代中國電影藝術發展高峰的標志。一九八三年葡萄牙第十二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評委獎;「中國電影九十年優秀影片」之一。
⑶ 求一部國產老電影,大概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槍戰加武打的,故事背景應是解放前的,賣藝的老頭和女兒
殺手情
民國初年,蔡鍔為討伐袁世凱購買了一批軍火。袁派兩路人馬前往雲南清波鎮,企圖劫持、炸毀軍火。一路派孫立收買當地惡霸高大虎;一路派韓雲山攜養女韓美玉暗中監視、指揮孫立。殺手宋光為報高大虎殺兄之仇來到清波鎮,並結識了三個同時愛上自己的女人——美玉、秀故、雲妹。保安隊長張大川為保護軍火周旋於各種勢力之間,並爭取了宋光作為重要力量。各種勢力雲集清波鎮,演出了驚心動魄的殺。最後,袁世凱徹底失敗
導演: 顏學恕
編劇: 張欣 / 李萬年
主演: 申軍誼 / 史可 / 顧艷 / 譚希和
⑷ 中國老電影的一些資料
當我們回顧60年來中國電影的發展道路時,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國電影的蛻變和新生是與中國社會的變革聯系在一起的,從電影的內容、樣式,到生產、營銷方式,都在不斷的變革中。在這六十年裡,中國的電影經歷了從黑白電影到彩色電影的轉變;經歷了從單一的樣板戲到現在的類型片初見雛形的局面。這些發展都在表明,新中國的電影一直在不斷地進行著自我變革。
1949-1966:「工農兵電影」和「寫重大歷史題材電影」
從1949年新和國開始,中國電影事業便進入了嶄新的時代。從1949年到1966年的十七年裡,是新中國電影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雖然也受到政治氣候的嚴重干擾,經歷了幾起幾落的波折,走了一條曲折的道路。但是,電影工作者經過不懈努力,在17年裡共攝制了600多部題材相當豐富的故事片,在數量與質量上較建國前的影片都有一些突破。
這一階段的電影的電影可以概括為"工農兵電影"和"寫重大歷史題材"這兩大類的電影。1949年4月,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由東北電影製片廠攝制完成,這是國營電影製片廠生產的第一部體現工農兵方向的故事片。"有意思的是,三大電影基地之一的上海電影製片廠在新中國生產的第一部影片是《農家樂》,一工一農,一南一北,昭示著新中國電影的未來走向。
從1953年開始,新中國進入了有計劃地、大規模地經濟建設時期,從第一個五年計劃起,中國的電影反映的就是在實現工業化道路,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的新人和新事。像《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李雙雙》、《五朵金花》、《老兵新傳》、《阿詩瑪》等影片,能夠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與當時的電影工作者們貼近社會民眾生活有很大的關系。
"寫重大題材"的口號是在電影指導委員會的會議上提出的。當時,受到蘇聯戰爭電影的影響,電影管理者要求電影追求"史詩性",甚至採用行政命令手段,強制創作者去寫"重大題材"。如反映抗美援朝的題材,要求必須具有史詩規模,規定影片中要出現中朝兩國最高領導人和最高將領,並且要表現中朝人民的友誼,中朝軍隊的團結,以及戰爭的戰略思想等等。反映土改的電影,也要求全面反映土改中各階層人物的態度和土改政策的各個方面,成為指導土改工作的教科書。
這類作品是由革命歷史題材影片承擔的,它們藝術地再現了1921年建黨前後到建立新中國之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艱苦卓絕的政治、軍事、文化等領域的革命斗爭事跡。這裡面的一大批作品經過時間的淘洗,已成為"紅色經典",像《白毛女》、《小兵張嘎》、《鐵道游擊隊》、《霓虹燈下的哨兵》、《野火春風斗古城》、《紅色娘子軍》等,精品之多,影響之大,前所未有。
大批擅長拍攝革命歷史題材的導演,像成蔭、崔嵬、凌子風、蘇里、謝鐵驪、李俊等,都是直接從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過來的,是革命隊伍中的一員,因此,在他們的作品中,人物的感情、生活的質感和思想的表達都是有說服力的。而近年,這些電影頻頻被改編,像《小兵張嘎》、《霓虹燈下的哨兵》等等,時間足以證明這些電影的魅力。
當時的電影工作者和解放了的人民一樣,充滿了高漲的革命激情和旺盛的創造精神,在極短的時間內,他們將電影形式與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結合起來,立志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主義電影。可惜,"政治本位論"嚴重束縛了十七年時期電影工作者的手腳,使他們不能完全施展出抱負。"文革"的到來,又把電影引向一條完全陌生的道路。
1966-1976:中國電影「戴著腳鐐跳舞」
"文革"開始後,除了"老三戰",十七年電影被連根拔起,取而代之的是"樣板戲"電影。60年代的人對這個詞彙應該不會陌生。1966年《人民日報》發表過一篇文章,首次將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音樂"《沙家浜》並稱為八個"革命藝術樣板"或"革命現代樣板作品"。
樣板戲中的人物總而言之就是三突出、高大全的無產階級革命英雄形象。他們在精神上無限高尚、高大,但是卻不是普通人,不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慾。因此他們是一群現實中不存在的理想主義色彩十分濃郁的英雄。是按照神話中塑造神的手段加以塑造出來的。
因為電影中的人物都是"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所以"樣板戲"電影的創作者就必須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京劇表現方式怎樣進行電影化處理?二是如何創造出絕對理想的英雄人物。難為了那些一流的電影工作者們,他們戴著腳鐐跳舞,找到了一種方法,去表現這種理想化的英雄。當年的電影藝術家們摸索出的"紅光亮"、"敵遠我近、敵暗我明、敵小我大、敵俯我仰"等拍攝手法,雖然是極刻板和教條的,但也為這根從廢墟上生長出的"枝條",增添了意外的光澤。
⑸ 推薦幾個解放前,以上海為題材的電影
「上海皇帝」共兩部,電影。
⑹ 求建國以來的國產兒童影片最全目錄,謝謝~~
........全部????
1949年:《三毛流浪記》(這部電影前半部拍在建國前)
1954年:《小白兔》
1955年:《祖國的花朵》、《羅小林的決心》、《青春的園地》
1956年:《小夥伴》、《皮包》、《哥哥和妹妹》
1958年:《三毛學生意》、《蘭蘭和冬冬》、《紅孩子》、《風箏》
1959年:《好孩子》、《小月亮》、《苦兒流浪記》、《人小志大》
1960年:《街童》
1961年:《英雄小八路》
1963年:《兄妹探寶》、《小兵張嘎》、《寶葫蘆的秘密》(新版2007年上映)
1964年:《小鈴鐺》
1965年:《南方少年》、《小足球隊》
1975年:《我們都是向陽花》、《渡口》、《主課》、《小螺號》、《出發之前》、《黃河少年》、《海霞》、《烽火少年》、《春苗》
1977年:《小石柱》
1978年:《火娃》
1979年:《玩具》、《飛向未來》、《啊!搖籃》
1980年:《十天》、《琴童》
1981年:《四個小夥伴》、《蘇小三》
1982年:《城南舊事》、《心泉》、《閃光的綵球》、《泉水叮咚》、《飛來的仙鶴》
1983年:《應聲阿哥》、《下次開船港游記》、《自古英雄出少年》
1985年:《小刺猥奏鳴曲》、《下次開船港游記》、《岳雲》
1986年:《嬌嬌小姐》、《少年彭德懷》
1987年:《湖心島之謎》
1988年:《霹靂貝貝》
1990年:《魔錶》、《我的九月》、《警門虎子》、《戰爭子午線》
1991年:《北京小妞》、《大氣層消失》
1994年:《廣州來了新疆娃》
2000年:《開心哆來咪》
2003年:《上學路上》
為你這5份我容易嗎?能想起來名字的都找到了年份,還有一些想不起來的。
⑺ 找一部反映解放前上海紡織廠的老電影
趙明導的:《團結起來到明天》,
描寫上海紗廠女工在解放前與國民黨斗爭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