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觀看老電影遼沈戰役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觀看老電影遼沈戰役

發布時間: 2023-06-04 08:59:20

❶ 遼沈戰役電影觀後感

此次收看《遼沈戰役》,要我對這一段歷史時間又有了一個新的了解。電影中大氣磅礴的戰斗場景、令人感動的犧牲精神時刻提醒著我現如今幸福激動的生活來之不易,這是我們的革命烈士用激情身軀造就的幸福快樂,用滿懷的激情換得的舒適安逸。

它們生活在食不果腹、穿不暖並深受壓制的環境中還可以決然為了國家犧牲小我、無私奉獻我國,那發展在幸福快樂搖藍並享受著日常生活的愜意的我們不是更應該為了國家勤奮努力嗎,我們要時時刻刻牢記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實質,勤奮為我國和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能量。

教育我們要充分的信賴和尊重自己的屬下,並豉勵來激發其較大的功效。每一場戰爭都是有遺體和血液的堆積,成千上萬血淋淋的客觀事實在告誡我們競技場變化多端,可是必須努力融入並明白用最少的損耗得到最高的取得成功。

現如今日常生活也是如此,我們要不斷地融入轉變的自然環境,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隨機應變和思索,臨危不懼,努力前行。

❷ 2021年遼沈戰役觀後感

遼沈戰役發生在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在東北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決戰,下面就為大家精心整理的一些優秀的遼沈戰役 觀後感 ,希望大家喜歡,歡迎查閱。

遼沈戰役觀後感1

我的家鄉錦州是一座有著1000多年建城史的歷史名城,也是一座著名的軍事、科技、商貿重鎮和優秀的旅遊城市。錦州地處東北和華北的咽喉要道,依山近海,是中國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這里曾發生了一場改變中國前途和命運的著名戰役——遼沈戰役。

遼沈戰役發生在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在東北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決戰,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遼沈戰役歷時52天,共殲滅國民黨軍47萬餘人,東北全境獲得解放。,遼沈戰役,從根本上改變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為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基礎。而錦州遼沈戰役紀念館就是為了紀念遼沈戰役而修建的一座專題性的紀念館。

遼沈戰役紀念館館區佔地18萬平方米,園區內松柏挺秀,綠草如茵,環境幽雅而肅穆。貫穿南北的中軸線,將門、塔、館主體建築聯成一體,使我們產生逆歲月而上的感覺和紀念性歷史情境。其間的紀念館、紀念塔、烈士名錄碑、雕像碑、書法碑、大型組雕、勝利之門及紀念性裝飾物,構成一組完整的具有革命紀念意義的建築群體,在蒼松翠柏的掩映下,更加引人入勝。

在五一小長假期間,我和同學參觀了遼沈戰役紀念館。當我們懷著十分莊重的心情走進遼沈戰役紀念館,看到館里那一幅幅畫面,展櫥里那一件件戰利品以及戰士們所穿過的一件件血衣和那足以使人們泣然淚下的一封封遺書,我彷彿已置身於那硝煙迷漫的遼沈戰場。

穿過勝利之門,走進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16米的遼沈戰役紀念塔。拾階而上,104級台階,象徵著遼沈戰役的52個晝夜,展現了一篇氣勢恢弘歷史長卷,締造了新中國的第一戰役,勝利之役,決勝之役。新中國從這里邁出了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開始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走進紀念館,我們被紀念塔東西兩側林立的一塊塊革命烈士紀念碑所震撼,紀念塔的東西兩側林立著一塊塊的革命烈士紀念碑,英名錄碑上刻錄著五萬多位在遼沈戰役中英勇犧牲的戰士們的名字,烈士名錄上那密密麻麻的名字對每個人的心靈都是一次撞擊。時刻提醒著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麼的來之不易,呼籲著我們要盡自己所能來為我們偉大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紀念館中不僅使我們了解到了遼沈戰役的全過程,東北三年解放戰爭的歷史。同時也展現了當時東北群眾是如何搞好生產,支援前線,可以說遼沈戰役之所以勝利是與我們的烈士和群眾分不開的。紀念館分為序廳、戰史館、支前館、英烈館和全景畫館。紀念館內部分為四個部分:戰史館、支前館、英烈館和全景畫館。戰史館主要介紹的是東北解放戰爭的歷史進程,裡面陳列著戰爭時期我軍部隊曾經使用過的槍炮以及生活用品等,給大家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被子彈打成千窗百孔的塔山英雄樹。支前館里介紹了在戰爭時期,後方老百姓支援前線的物品,有獨輪車、擔架、小缸、鐵叉、扁擔等等,無一不體現了軍民的魚水情深。英烈館里介紹了很多英烈的感人 故事 ,其中就有在東北解放戰役中犧牲的英雄,有在錦州戰爭中犧牲的馬雲飛、梁士英;有在解放河北隆化中學戰斗中捨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等著名戰斗英雄,這些英雄的悲壯 事跡 不由得讓我們肅然起敬。

我們最後參觀的就是著名的全景畫館,全景畫館被稱之為「中國第一館」。它採用繪畫、塑形、燈光、音響等多種藝術形式,生動地再現了遼沈戰役的關鍵性戰役--攻克錦州的宏大戰爭場景。最令我難以忘懷也是全景畫館,站在全景畫館里,聽到轟隆隆的槍炮聲,爆炸聲,還有戰士們的吶喊聲,天邊映襯著沖天的火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就撲面而來,那種不怕犧牲,勇於戰斗的精神使我深受感染,彷彿跨越了時空,又走進了半個世紀前那場壯烈的戰爭

在感受東北解放時期的艱苦歲月,追憶先烈的英雄事跡同時,我不禁感慨今日生活的幸福。我們今天的和平生活是由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我們不能忘記過去,因為歷史將指導我們更好的前行。

對於我們當代大學生,我深切地明白,愛國不是用說的,而是實實在在做的。作為未來社會的中堅,未來中華民族的領跑者,我們理應從自身做起,為社會樹立良好的榜樣。或許,有人會問「國是什麼?國在哪裡?」那麼請記住國是中華民族的每一個成員,國是華夏大地每一處疆土,國是中華五千年文明。愛國就要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去滲透、去踐行「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

同時在這個科技比較發達的社會,我們一定要跟上時代發展要求的步伐,嚴格要求並不斷的充實自己。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不斷的進步,使自己成為國家的有用之人,使自己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建設者,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愧對死難的烈士,才能以實際行動告慰他們的英靈。

遼沈戰役觀後感2

今天,我和我的朋友有幸參觀了遼沈戰役紀念館,在去遼沈戰役紀念館之前我了解到;「遼沈戰役紀念館成立於1959年。新館於1988年落成,2020年經改陳改造使之成為融 教育 、博覽、旅遊、休憩於一體的大型歷史 文化 主題公園。園區佔地18萬平方米,整體環境扣軍事主題,依山就勢,通過強化中軸線台階步道和各個廣場的連接,對門、塔、館等主體建築賦予主題意義,形成紀念性功能的三個層次。這讓我看到一個具有立體感的宏偉建築。」展館里位列著各位先烈的遺像和他們的事跡。無不讓每一位參觀者感受到現在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

勝利之門三個特型建築獨具視覺沖擊力,寓勝利與和平之意,同時也是多功能展廳。紀念塔集朱德元帥題詞和巨型 浮雕 、銅像於一體。

參觀了紀念館外,我們邁著沉重的腳步,走進了主體陳列館建築,建築結構共分三層,設有序廳、戰史館、支前館、英烈館和全景畫館。陳列主題深刻,層次鮮明的展現了特點突出的那段歷史,具有強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最後我們觀看了《攻克錦州》全景圖,它高超的繪畫技法、逼真的地麵塑型和聲光,渾然天成,使我們身臨其境,振聾發聵。就好像叫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錦州會戰的生動景象。在巨大的場景中軍事指揮和戰場交鋒的情景交替演示,驚心動魄、壯懷激烈。

東北野戰軍錦州前線指揮所舊址依據史料恢復了原貌,通過多種演示手段真實形象地再現了歷史瞬間,體現了小村莊與大決戰的內涵與震撼,拓展和延伸了戰史陳列。

讓我們一同感受往昔激情歲月,享受今朝和諧陽光!

遼沈戰役觀後感3

二十一年前,我在錦州生活了三年,曾多次到《遼沈戰役紀念館》參觀。那時,也可能是因為年齡小的緣故,每次參觀不過是匆匆忙忙瀏覽一下,而從未在我心靈深處有過過多的停留,也從未讓我思索過----究竟應該銘記什麼、感悟什麼?

二十一年後故地重遊,竟有一些熟悉、有一些陌生。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幾塊烈士名錄牆,看著那一組數據,我手捂胸口——撼動人心呀!一個戰役,竟有六萬多條鮮活的生命悄然逝去,他們用自己年輕的生命在中國的歷史上書寫下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永遠讓後人不能忘懷的篇章。

今天,我重又走進紀念館,在黨旗的指引下,胸前佩戴著火紅的黨徽,不自覺的挺起了胸膛,站直了腰身,邁著堅毅的步伐,走上紀念館的台階。在將要踏上台階的瞬間我遲疑了,我即將走過的彷彿不是石制的階梯,而是六萬多革命先烈用身體堆積的通往和平的通道,我的腳步輕柔起來,因為我怕——怕驚擾了長眠於此的烈士們的英靈……

進入紀念館,我眼裡映襯著的是庄嚴、是肅穆。戰史館、支前館、英烈館、全景畫館,彷彿中,我通過了時光隧道,穿越了時空來到那硝煙彌漫的戰場,炮聲隆隆,可兩手空空,他手裡還握著槍,眼睛還怒視著前方。我想喊,可我的聲音怎比得上戰士們沖鋒的吶喊。52個日夜,成就了一個決定性戰役的勝利。52個日夜,在新中國的歷史畫卷上落下重重的一筆。

坐在回程的大巴上,我思緒飛舞。是什麼讓他們這樣義無反顧,是什麼讓他們不計報酬、不講條件?又是什麼讓他們這樣慷慨赴死?!是信念,是一個共產黨的信念,他們用鮮血和生命向黨和人民交了一份寫滿忠誠的答卷,他們用鮮血和生命履行了入黨誓詞里隨時准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誓言。

經過這個火紅的七月,我的心靈得到一次凈化、一次升華,我終於為自己的心靈找到停歇的港灣。錯過戰火連天的歲月是一種遺憾,生活在和平年代是一種幸運。我的心不再飄搖,我不知道是否能夠用生命履行入黨誓詞,但我深信,我是社會的一份子,公司一員工,家庭一成員,愛不能用多少衡量,愛是付出,愛是奉獻!

遼沈戰役觀後感4

以前歷史課本上曾介紹過遼沈戰役,此次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遼寧西部和沈陽、長春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第一個戰役。

觀看《遼沈戰役》影片,查了相關內容得知,在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後,國內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中共中央軍委決定首先在東北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並制定了相應方針政策,定了主力南下北寧線(今京沈鐵路),攻克錦州,把敵人關在東北就地殲滅的作戰方針。開始時,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不願南下錦州作戰,企圖回師長春。在批評和糾正了林彪在攻錦(州)打援問題上的猶豫之後,東北野戰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發起遼沈戰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戰軍發起遼沈戰役。東北野戰軍在林彪、羅榮桓指揮下開始攻錦作戰,全殲守敵近9萬人,生俘國民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范漢傑。錦州的解放促使長春守敵一部分起義,其餘全部投降。東北野戰軍乘勝追擊,於11月2日解放沈陽、營口。東北全境獲得解放。遼沈戰役歷時52天,殲敵47.2萬人。人民解放軍從此在數量上也對國民黨軍隊有了優勢,使中國革命形勢發展到一個新的轉折點。

這次觀看《遼沈戰役》,讓我對這段歷史又有了新的認識。影片中氣勢恢宏的戰斗場景、催人淚下的犧牲精神時刻提醒著我現今美好興奮的生活來之不易,這是我們的革命先烈用熱血之軀鑄就的幸福,用滿腔的熱情換來的安逸。他們生活在吃不飽、穿不暖並備受壓迫的環境中還能毅然為了國家犧牲小我、奉獻國家,那成長在幸福搖籃並享受著生活的安逸的我們不是更應該為了國家努力奮斗嗎?!我們要時刻銘記先烈的貢獻精神,努力為國家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結 遼沈戰役的成敗,我認為上級對下屬的態度起了重要作用。對下屬擁有充分的信任,並善於應用管理的藝術使得共產黨的團隊,能和諧地達到戰略統一,並發揮各成員之長,取得最大的效益。反觀國民黨內,蔣介石與衛立煌始終沒能達成共識,反而專斷獨行,最終的下場不言而喻。這也教育我們要充分信任和尊重自己的下屬,並善於引導來發揮其最大的作用。

每一場戰爭都有屍體和鮮血的堆砌,無數血淋淋的事實在告誡我們戰場多變,但是必須努力適應並懂得用最小的損失獲得最大的成功。現今生活亦然,我們要不斷適應變化的環境,在生活中要懂得變通和思考,當機立斷,努力前行。

以後的生活中,要銘記先烈精神,敢於拼搏勇於奮斗。

遼沈戰役觀後感5

今年是建黨九十周年,再加上這一學期的中國近代史課接近尾聲,我們有幸觀看了歷史題材的電影——《大決戰第一部——遼沈戰役》,其中給我印象深刻的不僅僅是令人震撼的塔山阻擊戰還有那些反映我黨精神的種.種細節。

遼沈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遼寧西部和沈陽、長春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第一個戰役。這場戰役打了52天,用三個半小時記錄了當時的歷史事件,相較於以往革命戰爭題材的電影,在場面設計和人物造型上都屬於經典之作,尤其是宏大的戰爭場面和細膩的人物刻畫。

從影片中,我感受到我黨與國民黨的種.種不同,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記得有這么一些場景,都反映出我軍與國民黨的最大不同:我軍戰士為打仗而挖土豪時,老百姓挑來了自家的木箱當擋板,一位大嬸還將自己的頭巾圍在了一名小戰士頸上; 和戰友們調侃,一點架子都沒有,特別是與同學談天時,為人謙虛;在戰斗中,戰士們奮勇搏擊,哪怕年齡小,也要為祖國的和平統一獻出自己的生命,當坦克駛過戰友的屍首時,他毅然決然的拔出了塞子,消失在他熱愛的土地上,而在遠處炊事員手中的豬肉燉粉條,他卻連一口都來得及嘗。相對於我軍,國民黨則顯得失去了民心,將自己擺在一個過高的位置上,又怎能和人民達成一致呢;上下層之間的那份猜疑之心,不團結勾心鬥角只能讓讓內部變得混亂,對於蔣介石,至始至終與衛立煌都沒有達成共識,最後空降沈陽直接指揮,由主帥降為將軍,以一人之智對多人之謀,焉能不敗?就連他的美國參謀也說:因為沒有專機,所以只有在家裡等待捷報即可。相比之下,在面對林彪的反對意見上,選擇以退為進,在不影響局勢的程度上,加以引導來達到戰略統一。可見,在上下層關系中,充分相信自己的下屬,給予足夠的尊重是多麼的重要。

勝利是用鮮血換來的,這場戰役我軍殲敵47.2萬人,也有無數革命先烈埋骨東北。雖然是一場勝戰,但卻十分不易。我們要始終記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所以要更加珍惜,學習他們的精神,走好以後的路。


2021年遼沈戰役觀後感相關 文章 :

★ 2020「致敬抗美援朝」主題雲團課學習心得觀後感作文【5篇】

★ 淮海戰役觀後感範文6篇

★ 2020建國大業觀後感1000字

★ 2020觀看建國大業的心得感悟範文集錦

★ 2020《「八一」榮光》觀後感範文5篇

★ 電影《建國大業》觀後感4篇

★ 2020關於電影建國大業觀後感心得作文5篇

★ 愛國電影觀後感1500字作文5篇

★ 2020建國大業電影觀影心得體會及收獲5篇

★ 最新2020電影《建國大業》觀後感1000字

❸ 電影 大決戰 觀後感

思路:根據電影《大決戰》系列的內容展開,並結合自己的觀點加以說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同時也是解放戰爭勝利70周年。關於三大戰役的記錄,我認為最為經典的當屬1991年拍攝的《大決戰》系列,我用了一周的時間陸續重溫了一遍。《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其中我認為最震撼的要屬《淮海戰役》。

60萬對80萬,延伸來說,為什麼人民解放軍能夠戰勝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國民黨軍隊。以前只在歷史書中劃過知識點——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但具體來說,決定解放戰爭勝利的有很多,我認為關鍵一點在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並進行了徹底的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在主觀上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用戶,得到了農民的認可和支持,客觀上使得原本束縛在土地上的生產力得以釋放出來。這樣就是數以萬計的農民在主、客觀條件同時滿足的情況下,能夠奔赴前線,支援解放軍在廣闊的華中平原上「中原逐鹿」。

土地革命,一是走群眾路線,依靠群眾,發動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二是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正是如此,土地革命成功了,解放戰爭成功了。至於其他類似「戰爭藝術」種。

只不過是縮短了戰爭的時間的「把戲」罷了,當然也不能完全否認,但過分強調軍事指揮的重要性,特別是將國民黨部隊失敗的原因全部歸結於蔣介石的失敗指揮上,這難道不就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嘛

❹ 《遼沈戰役》觀後感

《遼沈戰役》觀後感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遼沈戰役》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遼沈戰役》觀後感 篇1

遼沈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遼寧西部和沈陽、長春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第一個戰役。

1948年9月12日,林彪、羅榮桓指揮英勇善戰的東北野戰軍發動了改變中國前途和命運的遼沈戰役。戰士們浴血奮戰,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歷時52天。在戰士們的沖鋒陷陣下先後攻克錦州,解放長春,決戰遼西,佔領沈陽,並全殲國民黨47萬餘人。遼沈大決戰,從根本上改變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為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基礎。

我們今天美好的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鮮血和自己的血肉之軀換來的,在解放戰爭時期,百姓吃不飽穿不暖睡不香,在那時,是誰挺身而出,打倒國民黨反動派?是誰為了至高無上的權力不落入他人之手而不惜將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又是誰為了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獻出自己的血肉之軀?是解放軍,是保家衛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看過這部電影,讓我最感動的是一個不知名的小兵,在錦州外圍,他英勇無畏,被敵人打中了腿,他就一步一步地爬向敵人的陣地。當三個敵人出現在他面前時,他奮力一掙,猛然間站了起來,大喊:「沖!」只聽一聲巨響,他和敵人都葬身火海。看到這,我不禁潸然淚下,解放軍的獻身精神是多麼偉大呀!

在祖國和平時期,我們的朝鮮志願軍高喊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口號,高舉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旗幟,同朝鮮人民一道,用劣勢武裝同高度現代裝備的、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展開較量,迫使其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打出了國威、軍威,保衛了國家安全,維護了亞洲和世界的和平,極大地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抗美援朝的`勝利,向全世界宣告:「外國帝國主義欺負中國人民的時代永遠宣告結束了。」

如今,解放軍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英勇奮戰在搶險救災的最前線。中國人民解放軍自覺履行建設祖國的重要職責。成建制部隊屯墾戍邊、開發邊疆,數十萬官兵集體轉業加入經濟建設活動,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備的幹部轉業到地方工作;積極承擔川藏公路、成昆鐵路、引灤入津、三峽工程、青藏鐵路等關繫到國計民生的重點工程建設任務;積極參加抗震救災、撲火救災、抗洪搶險、抗擊非典,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奮勇當先,奮不顧身;踴躍參加為民造福的社會公益事業;廣泛開展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活動,帶頭傳播社會主義新思想、新風尚……所有這一切,記錄著人民軍隊的豐功偉績,鐫刻著人民軍隊的不朽功勛。

當你看到烈士名錄那密密麻麻的名字時,你就會感覺到你的心靈受到一次震撼,提醒著我們今天的生活多麼來之不易。中國人民解放軍是我們的一座鋼鐵長城,是老百姓的保護神,無論何時何地哪裡有危險,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做為新世紀的少年,建設祖國的重任將會落在我們身上,我們要學習先烈獻身精神,愛國精神,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遼沈戰役》觀後感 篇2

在建軍節那天,我懷著崇敬的心情,踏進了遼沈戰役紀念館。

走進大門,踏上了代表遼沈戰役52個晝夜的104級台階,我們走上小廣場,廣場上五個星星直指紀念塔。

與星星平行的左右兩排,是刻著密密麻麻刻滿英烈名字的黑色大理石。

紀念塔上,矗立著一座銅像,一個戰士拄著槍,右手舉過頭頂,高呼口號。正下方是朱德元帥題寫的「遼沈戰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左右兩側是軍士高呼,向前沖鋒的浮雕。

紀念館分序廳、戰史館,支前館、先烈館和全景畫館。畫館用燈光、音響等技術,描繪了攻克錦州的場景,把我也拉入了那個硝煙彌漫的戰場……

離開紀念館,飛馳在現代化的高速公路上,我的思緒久久不能平靜:我被革命先烈的精神所感動;被他們解放東北的決心所震撼;被他們視死如歸的精神所感動,我又一次感到了心靈的震撼,又一次接受了紅色洗禮。我下定決心,在以後的學習中要加倍認真努力,爭取早日為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遼沈戰役》觀後感 篇3

前幾日上午,我和全年組同學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去參觀遼沈戰役紀念館。我們早早的來到了學校,不一會我們就出發了。經過一個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了遼沈戰役紀念館。只見「遼沈戰役紀念館」幾個大字金光閃閃,令贊嘆不已。走進裡面,道路邊松柏挺拔,意味著革命先烈的精神長青。經過一小段的路程,我們來到了紀念館內,館內分別為戰史館,支前館、英烈管、還有全景圖館。

戰史館厲害陳列著革命家將領們的衣物被褥。他們的東西是那樣的寒酸。在打仗時,他們一定吃不飽、穿不暖。我不由得想現在的生活,我每天都有美味佳餚、有漂亮的衣服,可我們還是挑三揀四,仔細想想真不應該。

支前館里有打仗用的武器,英烈管有死去的革命將軍的名字,我明白了我們美好的生活,是由戰士們的熱血換來的。

最後,我們來到了全景圖館,我們伴隨著飛機的轟炸聲,戰士們的吶喊聲,來看全景圖館,全景圖館展現了當時打仗的悲慘情景,雖然敵軍強我弱,但是我方軍隊不畏懼強大的敵軍,他們奮勇殺敵就連老百姓都上了戰場。戰士們為了祖國,不怕犧牲自己的生命。看見當時的情景,我淚流滿面。我不由得想起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是革命戰士的熱血和生命換來的。最後,我們離開了「遼沈戰役紀念館。」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坐在車上,我做了一個決定: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去建設我們的祖國。使祖國更繁榮更昌盛。

《遼沈戰役》觀後感 篇4

今天媽媽帶我去了遼沈戰役紀念館,讓我了解了解中國戰爭史。

來到遼沈戰役紀念館門前,這里的建築物真雄偉啊!進到館里,裡面保存著許多戰爭時期遺留下來的東西。有棉衣、棉被,有挑糧的扁擔、做飯的鍋,還有槍、坦克、大炮……這里壯烈犧牲的英雄也真不少,牆壁上密密麻麻地寫滿了他們的英名。還有許多烈士的雕像,有梁士英、張德新、崔成傑、張天濤、張紹柯、社寶珠、拉瑪扎布、張士毅、馬雲飛……紀念館里最壯觀的要數全景畫了。它生動地再現了當時戰爭的場面,硝煙彌漫、喊殺聲、槍炮聲震耳欲聾,我彷彿置身於戰場之中。

走出遼沈戰役紀念館,我心潮澎湃,無數英雄兒女倒在戰場上,他們英勇犧牲了。他們是人民的英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努力鑽研,為祖國的將來多做貢獻!

;

❺ 重溫老電影《大決戰-遼沈戰役》

   前幾天在短視頻平台上刷到了老電影《遼沈戰役》片段,這個片段展示了林彪在決策攻打錦州前後過程。劇中的林彪冷靜果斷的決策過程所吸引了我,於是在今日頭條上搜索了這部電影,斷斷續續花了3天看完3個多小時的電影。

     《大決戰》這系列電影在小學階段,學校組織集體看過。但是那個時候年齡小,解放軍激烈的戰斗與壯烈的犧牲場景時我們最深的印象。對於戰役的發生背景、目的,以及勝利帶來的影響是毫無概念的,以及那個時候有個模糊的概念是林彪不是好人,對於林彪在遼海戰役中發揮的作用也全然不知的。

     重溫這部老電影,首先被影片中林彪的所吸引。影片中展現里林彪在戰場指揮中謹慎部署,考慮周詳的特點。針對中央軍委攻打錦州的命令有所顧忌,之初沒有按照中央命令而是去攻打長春,攻打一段時間發現長春不宜攻克,遂下達全線停止進攻的命令。開始考慮中央命令籌備攻打錦州,並且命令各兵團司令部署攻打錦州任務。但是在部隊部署過程中,有新的敵情出現,攻打錦州的風險有所提高。這個時候,林彪又想放棄攻打錦州而轉攻長春,但是在羅榮桓和劉亞樓的勸說下,繼續攻擊錦州。並且在短暫考慮之後,讓劉亞樓發布了重新部署作戰任務的命令。

     影片中,展現了林彪作為我軍高級指揮官的戰役指揮藝術。作戰前敵我情況務必做到充分了解,敵我各部隊的部署清楚標識在作戰地圖上,並且實時掌握戰場態勢。這個細節就某部阻擊戰中,丟失了陣地,這個緊急軍情不是我方主動上報而是從敵電台截獲。林總獲得這個消息後,第一時間就憤怒的要按照軍規處理縱隊司令。針對敵情的變化及時調整部署,林彪獲知敵人增加援兵時,考慮良久後發布的調整命令,並且命令劉亞樓重述他的調整後才發電通知各單位。

    這部電影是從宏觀角度展現了遼沈戰役的過程,其中有些片段是可以挖繼續掘獨立拍成電影的。比如塔山阻擊戰、胡家窩棚戰斗、黑山和大虎山會戰等。片中也有幾個感人的小人物,比如圍著紅圍巾的小兵、護城河炮擊碉堡的解放戰士,這些小人物在宏觀敘事架構中豐富了影片的血肉。從這小角色中我可以看到,解放戰爭的勝利是需要普通人民群眾組成的戰士去犧牲去戰斗換來的。

    

❻ 大決戰之遼沈戰役 電影完整版

《大決戰之遼沈戰役》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提取碼:8hxh

《大決戰之遼沈戰役》是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李俊、楊光遠等聯合執導,古月、趙恆多、蘇林、劉懷正、馬紹信、魯繼先、張衛國等主演的劇情片,於1991年在中國上映。

該片講述解放戰爭時期,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統帥部領導、林彪指揮的解放軍為打敗以蔣介石為首統帥的國民黨軍隊而進行遼沈戰役,攻克錦州,全殲廖耀湘兵團,最後攻克沈陽,解放了全東北的故事。

❼ 大決戰之遼沈戰役哪裡看

西瓜視頻。《大決戰之遼沈戰役》是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李俊、楊光遠等聯合執導,古月、趙恆多、蘇林、劉懷正、馬紹信、魯繼先、張衛國等主演的劇情片,是可以在是可以在西瓜視頻進行觀看。電影,也被稱為運動畫面知拆或動態碧沒畫面,即「映畫」,是作品視覺藝術形式,通過使用移動悔猛納圖像來表達溝通思想,故事,認知,情感,價值觀,或各類大氣模擬體驗。

❽ 遼沈戰役觀後感

這次觀看《遼沈戰役》,讓我對這段歷史又有了新的認識。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遼沈戰役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遼沈戰役觀後感篇一

以前歷史課本上曾介紹過遼沈戰役,此次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遼寧西部和沈陽、長春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第一個戰役。

觀看《遼沈戰役》影片,查了相關內容得知,在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後,國內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決定首先在東北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並制定了相應方針政策,定了主力南下北寧線(今京沈鐵路),攻克錦州,把敵人關在東北就地殲滅的作戰方針。開始時,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不願南下錦州作戰,企圖回師長春。在毛澤東批評和糾正了林彪在攻錦(州)打援問題上的猶豫之後,東北野戰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發起遼沈戰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戰軍發起遼沈戰役。東北野戰軍在林彪、羅榮桓指揮下開始攻錦作戰,全殲守敵近9萬人,生俘國民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范漢傑。錦州的解放促使長春守敵一部分起義,其餘全部投降。東北野戰軍乘勝追擊,於11月2日解放沈陽、營口。東北全境獲得解放。遼沈戰役歷時52天,殲敵47.2萬人。人民解放軍從此在數量上也對國民黨軍隊有了優勢,使中國革命形勢發展到一個新的轉折點。

這次觀看《遼沈戰役》,讓我對這段歷史又有了新的認識。影片中氣勢恢宏的戰斗場景、催人淚下的犧牲精神時刻提醒著我現今美好興奮的生活來之不易,這是我們的革命先烈用熱血之軀鑄就的幸福,用滿腔的熱情換來的安逸。他們生活在吃不飽、穿不暖並備受壓迫的環境中還能毅然為了國家犧牲小我、奉獻國家,那成長在幸福搖籃並享受著生活的安逸的我們不是更應該為了國家努力奮斗嗎?!我們要時刻銘記先烈的貢獻精神,努力為國家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結遼沈戰役的成敗,我認為上級對下屬的態度起了重要作用。毛主席對下屬擁有充分的信任,並善於應用管理的藝術使得共產黨的團隊,能和諧地達到戰略統一,並發揮各成員之長,取得最大的效益。反觀國民黨內,蔣介石與衛立煌始終沒能達成共識,反而專斷獨行,最終的下場不言而喻。這也教育我們要充分信任和尊重自己的下屬,並善於引導來發揮其最大的作用。

每一場戰爭都有屍體和鮮血的堆砌,無數血淋淋的事實在告誡我們戰場多變,但是必須努力適應並懂得用最小的損失獲得最大的成功。現今生活亦然,我們要不斷適應變化的環境,在生活中要懂得變通和思考,當機立斷,努力前行。

以後的生活中,要銘記先烈精神,敢於拼搏勇於奮斗。

遼沈戰役觀後感篇二

今年是建黨九十周年,再加上這一學期的中國近代史課接近尾聲,我們有幸觀看了歷史題材的電影——《大決戰第一部——遼沈戰役》,其中給我印象深刻的不僅僅是令人震撼的塔山阻擊戰還有那些反映我黨精神的種種細節。

遼沈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遼寧西部和沈陽、長春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第一個戰役。這場戰役打了52天,用三個半小時記錄了當時的歷史事件,相較於以往革命戰爭題材的電影,在場面設計和人物造型上都屬於經典之作,尤其是宏大的戰爭場面和細膩的人物刻畫。

從影片中,我感受到我黨與國民黨的種種不同,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記得有這么一些場景,都反映出我軍與國民黨的最大不同:我軍戰士為打仗而挖土豪時,老百姓挑來了自家的木箱當擋板,一位大嬸還將自己的頭巾圍在了一名小戰士頸上;毛主席和戰友們調侃,一點架子都沒有,特別是與同學談天時,為人謙虛;在戰斗中,戰士們奮勇搏擊,哪怕年齡小,也要為祖國的和平統一獻出自己的生命,當坦克駛過戰友的屍首時,他毅然決然的拔出了塞子,消失在他熱愛的土地上,而在遠處炊事員手中的豬肉燉粉條,他卻連一口都來得及嘗。相對於我軍,國民黨則顯得失去了民心,將自己擺在一個過高的位置上,又怎能和人民達成一致呢;上下層之間的那份猜疑之心,不團結勾心鬥角只能讓讓內部變得混亂,對於蔣介石,至始至終與衛立煌都沒有達成共識,最後空降沈陽直接指揮,由主帥降為將軍,以一人之智對多人之謀,焉能不敗?就連他的美國參謀也說:因為毛澤東沒有專機,所以只有在家裡等待捷報即可。相比之下,毛澤東在面對林彪的反對意見上,選擇以退為進,在不影響局勢的程度上,加以引導來達到戰略統一。可見,在上下層關系中,充分相信自己的下屬,給予足夠的尊重是多麼的重要。

勝利是用鮮血換來的,這場戰役我軍殲敵47.2萬人,也有無數革命先烈埋骨東北。雖然是一場勝戰,但卻十分不易。我們要始終記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所以要更加珍惜,學習他們的精神,走好以後的路。

遼沈戰役觀後感篇三

為了配合學校發出的熱愛家鄉、迎接國慶六十周年活動,我在暑假專門觀看了一部歷史題材的電影——《大決戰I——遼沈戰役》,其中最令我震撼的就是這場戰役中最慘烈的一場戰斗——塔山阻擊戰。

塔山並不是山,只是錦州與錦西之間一個有著百多戶人家的村莊,稱塔山堡。1948年遼沈戰役錦州之戰打響,塔山是錦西至錦州的必經之道,是國民黨軍西進兵團馳援錦州的必經之路,也是東北我軍堵住國民黨援軍的必爭之地。敵我兩軍在這里進行了生與死的搏鬥。當時的東北野戰軍第4、第11縱隊等為保障主力奪取錦州,在這里對增援錦州的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阻擊防禦作戰。這次戰斗,從1948年10月10日開始,至10月15日結束,戰鬥打得異常慘烈,解放軍戰士們用血肉之軀成功地阻截了增援錦州的國民黨救兵,為遼沈戰役的關鍵——錦州贏得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先機。戰斗共進行了六天六夜,塔山一片炮灰,山也被炸低了大約100米,共殲滅國民黨軍計6549人,從而保障了我軍主力攻克錦州作戰的勝利。

錦州攻克之後,長春的國民黨守軍起義,衛立煌逃走後,沈陽的守軍投降,緊接著我們有攻克了營口。遼沈戰役自9月12日至11月2日,歷時52天,東北野戰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47.2萬餘人。這一戰後,國民黨軍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解放軍總兵力上升至300萬人,國共雙方的正負位置,已經顛倒過來了。毛澤東主席信心十足地說:“這樣,我們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現在看來,只需從現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

遼沈戰役結束後,又經過了平津戰役、淮海戰役,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中國人民解放軍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❾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沈戰役》

1991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了《大決戰之遼沈戰役》,這也是大決戰三部曲的首部。《遼沈戰役》上映後掀起了廣泛的好評,影片著重刻畫了國共兩方面對遼沈戰役從開端到結束時各自的 歷史 背景和戰略戰役布局,幾乎重現了當年大決戰的整個過程。同時,這部電影也是自9.13事件(林彪叛逃事件)後,第一次從正面描繪了林彪在當年東北戰場中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更令人尊重的是,攝制組在拍攝電影前翻閱和查看了大量的文史檔案並走訪了很多戰役親歷者,獲得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因此在電影《遼沈戰役》中,除了我們常見到的各種經典情節外,還有各種各樣的 歷史 細節穿插其中,這些細節到底有多少,讓筆者來述說一二。

蔣家裡的外國人

影片開頭不久就出現了蔣介石和他的家人們,不過在這些人中卻突兀的出現了一個黃頭發白皮膚的外國女人。這個鏡頭在影片中一閃而過,如果不熟悉 歷史 的話很多人根本不會有印象。其實,這名外國女子有著自己的中文名稱,叫 蔣方良, 她就是蔣經國的妻子。蔣方良原名叫芬娜·伊巴提娃·瓦哈瑞娃,生於1916年,俄國人,父母生前是沙俄貴族。俄國十月革命後,父母去世,蔣方良被姐姐撫養長大,畢業後進入機械廠工作。在工廠,蔣方良結識了正處在困境中的尼古拉·伊利札洛夫(蔣經國俄文名,此時因蔣介石反共反蘇,蘇聯對蔣經國極不信任),隨後雙方墜入愛河,於1935年在蘇聯結婚。1937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蔣方良隨蔣經國一同回到中國,正式成為了蔣家的兒媳。蔣方良雖是蔣經國的妻子,但為人低調隱忍從不張揚,不插手政治,也很少在各種公開場合出席露面,被稱作「神秘的幕後人」。因此,媒體對蔣方良的報道很少,大多數人只知蔣經國而不知蔣方良。蔣方良婚後三子一女,長子蔣孝文,長女蔣孝章,次子蔣孝勇,三子蔣孝武。2004年底蔣方良去世,終年88歲。

《遼沈戰役》中的這個鏡頭很短,但包括蔣經國夫婦和他們孩子在內的細節刻畫一點也不少,可見當年拍攝者之用心。

東三省和東九省

影片中,美軍顧問團建議國民政府放棄東北九省地區。這個東北九省其實就是原來我們常說的東三省。東北九省的存在時間並不長,是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華民國政府在東北地區重新劃分的9個省級行政區域,分別為遼寧省、安東省、遼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龍江省、嫩江省、興安省。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即對東北九省進行調整,歷經多次行政區域的拆分合並後才形成了現在新中國的行政版圖。

如果不查閱 歷史 資料,估計大多數人已經遺忘了東北九省這個概念。

70年前的高 科技

從這個片段中的對話可以得知,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就已經開始使用無線電測向技術來搜尋中共中央的具體位置。 無線電測向是依據電磁波傳播特性,使用儀器設備以測定無線電波的發射位置。 上世紀20年代無線電測向技術就已經普及開來,德國、日本等國家都曾利用無線電測向設備來搜捕佔領內的地下電台。當年的中共中央和各解放區之間的通訊絕大多數依靠無線電台組建的通信網路聯系(包括大決戰在內),所以無線電的往來使用十分頻繁密集,這也給國民黨提供了一個有利機會。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曾多次利用「測向儀」搜尋中共架設的電台群,華北方面就是因為美國提供的無線電測設備搜索到了地下電台的大致方位才導致中共北平地下黨被嚴重破壞,而在陝北的中共中央因曾因無線電多次身陷險境。

總體而言當年的國民黨雖有無線電測向設備,但技術相對而言較為落後,無法確定具體方位和距離。解放軍應對得利,反制有效,整體上並沒給全軍造成太大的麻煩,解放後也曾利用無線電測向技術來抓捕潛伏在國內的特務,成效未知。還有一點要注意,抗戰時期的日軍曾從德國引進這項技術來偵測國共諜報組織的無線電台,而國民黨普遍使用的無線電測向則是在抗戰勝利之後出現的,要是在抗戰期間露面可就「穿越」了。

復刻的西柏坡

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於1948年4到5月間先後到達,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在這里毛澤東等先後指揮了決定中國命運的大決戰並召開了具有重要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3月,毛澤東率中共中央進京「趕考」。

現在我們知道平山縣還建有一個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並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少單位和個人還曾組織或自發前去參觀游覽。實際上,真正的西柏坡舊址現在已經成為了水庫的庫區。原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因1958年崗南水庫修建而被拆遷,拆遷前河北省古代建築修整所對中共中央舊址進行了詳細的測繪、制圖、拍照,對文物及房屋木料逐一編號登記。1970年後河北省政府另外選址按原布局、利用原房屋構件進行復原建設,修建了現在的西柏坡舊址。

林彪第一次登場

影片在12分40秒時林彪第一次出現在熒幕上,這也時9.13事件後林彪第一次以正面形象登上舞台。在這次出場中,攝制組加入了大量反應真實人物的細節描寫。比如這個情節中屋外人聲鼎沸,而屋內悄無聲息,外面天光大亮可屋內卻被窗簾遮住,光影交錯的場景,實際上是當年林彪真實生活的反映。抗戰期間林彪被誤傷後。子彈擊中肺部,還傷到了神經,傷勢很重,後經過蘇聯的治療,身體基本痊癒。卻也留下了怕光、喜靜、失眠、敏感多疑等後遺症。在東北,林彪的住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是最安靜的。據說受傷後的林彪還很不信任醫生,常常自己開方抓葯。除此外,林彪特別喜歡吃黃豆,平時有事沒事就拿著黃豆當零食,戰況緊急時吃,研究部署時吃,就是來了客人,也是拿出黃豆來招呼,更別提一日三餐了。這上面的截圖中,林彪就是在昏暗的指揮部中一邊吃著黃豆一般研究中央發來的電報。

多說一點,當年黑龍江省會哈爾濱一直掌握在東北野戰軍手中,未被國民黨攻佔,東北野戰軍舊址就是現在的哈爾濱雙城區。

地方局的作用

在上面的一段對話中,羅榮桓提出先提交東北局討論,再報告中央的建議。這里出現了一個比較陌生的詞彙 「東北局」 。東北局是解放戰爭期間中共中央的地方局之一。在戰爭時期,為了能夠深入貫徹黨中央的指示,各解放區相繼建立了中共中央地方局,以代表黨中央領導各解放區或根據地的工作 。解放戰爭中,中共中央先後組建了東北局、西北局、華北局、華東局、中原局等五大地方局。 中共中央地方局的權利很大,是各地區的最高領導機關,掌握著當地的黨政軍大權。東北局就是中共中央在東北建立的最高權利機構,東北野戰軍也僅僅只是東北局領導下的軍事力量之一。經過東北局討論後再上報中央屬於當地領導的集體意見,其重要性遠比一個野戰軍司令的建議要強得多,所以在片中毛主席對東北局的電報也相當重視,甚至也組織集體討論。

因為黨政軍大權都落在了地方局手中,所以各解放區在一元化的領導下整體上權利集中、責任明確、決策快、效率高,但也容易滋生特權階級和極端思想,算是戰爭時期特殊情況下的產物。解放後,地方局的權利被大大限制,隨後被逐步取消。

逃亡問題

逃亡,是一個躲不開的詞彙,在電影中也並不諱言。逃亡問題也曾是當時東野部隊的一項老大難問題。逃亡的原因很簡單,無非就是「怕」字當先,尤其是傳統思想仍然濃厚的東北地區,怕離家成為了當年逃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據資料記載,當年黃克誠率新四軍三師由蘇北出發共3萬2千餘人,除後勤機關及地方團收容的掉隊逃亡傷員病號約3千人外,到達冀東後只有2萬8千人。遼沈戰役勝利後,在獲知東北野戰軍即將進關的消息後,某縱某師幾天內逃亡200餘人。在東北野戰軍的隊伍中甚至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行軍打仗路過誰家,誰就成為「鞏固對象」,防止開小差回家。

算了不多說啦,放些當年的電報原文吧。

1948年9月7日,「林羅劉譚」在給「毛主席」的電報「中說:

11月11日,「林羅譚」在給「東北局並報中央軍委」的電報中說:

粟裕的KPI(績效考核)

這段情節大家比較熟悉,1948年初粟裕和陳毅來到西柏坡城南庄面見毛主席直陳過長江的利害得失。最終毛主席同意了粟裕暫不率部過江的意見,不過也讓粟裕立下了軍令狀,即在四到八個月的時間內消滅中原地區數量相當的國民黨軍隊,尤其是精銳的第五軍。應該說,這算是毛主席給粟裕的一次KPI考核,不要小看這個問題,正所謂「軍令如山」。一旦粟裕率領的華野無法完成這個目標,很可能將面臨一次自上而下的內部洗牌,中國革命戰爭史也很可能將是另一個樣子。幸而,華野在隨後的時間內抓住戰機連續發起了數次大戰役,並在1948年底發起了淮海戰役,徹底消滅了中原地區的國民黨主力,圓滿完成當初中央賦予的任務。(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