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問有一部比較老的鬼片最後主演拿那把刀大叫金刀執法的電影是什麼名字
《千人斬》
演員員:王祖賢 王羽 錢小豪 王小鳳 午馬 陳法蓉
導演:王羽
在砍鬼時都會喊金刀執法!
㈡ 最恐怖的恐怖片
世界十大最恐怖電影
一 《閃靈》(The Shning)
導演:庫布里克
最早拍攝時間:1980年R
入選理由:
看恐怖片,越看得多就越覺得不可怕。即使是恐怖片經典之作《驅魔人》,看得多了也會麻木,再也不會害怕。但任何事情都有例外,《閃靈》就是越看越令人感到可怕。
該片無論是演員的演技還是影片的處理技術都堪稱一流。
二 《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導演:喬治 羅米羅
最早拍攝時間:1968年
入選理由:
本片是現代恐怖片的轉折點,導演羅米羅以數目眾多的死屍來嚇人。這是首部塑造黑人英雄的恐怖片。
三 《大白鯊》(Jaws)
導演:斯皮爾伯格
最早拍攝時間:畝攜1975年
如選理由:
這部影片還是拍攝技巧和演員的演技讓人折服。不過,這一切在加上斯皮爾伯格的獨特魅力,事情當然就不一樣了。
四 《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
導演:強 卡朋特
最早拍攝時間:1978年
如選理由:
導演強 卡朋特成功的利用闊銀幕構圖營造才廣闊的空間,使人感到這個空間之中會有思念東西突然顯現。更嚇人的是有些東西在觀眾不留意的地方猛然跳出來
五 《慘無人道》(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
導演:托比 胡柏i
最早拍攝時間:1974年
入選理戚檔由:
本片是根據變態殺人狂Ed Gein的真人真事改編而成,不過只有很少的血腥鏡頭-
六 《驅人魔》(The Exorcist)
導演:威廉 佛烈金z
最早拍攝時間:1973年
入選理由:B
給人巨大的想像空間是該片入選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座賣率。這是一個以小女孩被惡魔附體為題材的電影。除了一些令人驚嘆的特技鏡頭(如連人帶床浮起等),這個小女孩運用粗俗及她的性別不相稱的方式說話,令人感到她因惡魔上身而成為了另一個人
七 《異行》(Alien)
導演:里德雷 斯科特
最早拍攝時間:1979年
入選理由:
故事是太空船上出現可怕的太空生物。導演斯科特緩慢而且細心地營造才恐怖氣氛
八 《猛鬼街》(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
導演:高耐亂韋斯 卡文
最早拍攝時間:1984年
入選理由:
導演卡文以創新的手法塑造了令小孩子們害怕的妖怪Freddy Kruger
九 《血光鬼影奪命刀》(Do not LookNow)
導演:尼古拉斯 洛9A
最早拍攝時間:1973年
入選理由
唐納德 蘇瑟蘭及朱莉 克里斯蒂在這部超自然的恐怖片中有優秀的表現。本片亦有效營造緊張氣氛而聞名。
十 《鳥》(The Birds).
導演:希區柯克
最早拍攝時間:1963年
入選理由
這是希區柯克最恐怖的電影。他精心營造的恐怖氣氛令人折服。
㈢ 求一部香港古裝片電影,開頭講的是幾個江湖大盜,後被朝廷捉住,一刀砍掉了頭,最後剩一個女的來復仇。
應該是千人斬
內容:劊子手袁德泰,金刀斬囚九百九十九人,遠近悍匪,聞之喪膽。至是年,告老歇業,舊居為小酒店,賣酒營生,開張後血災連連,客不上門,德泰夫婦與女巧銀,徙二五,日坐愁境。某夕,有八客治席,德泰待如上,客俱惡形惡狀,頸部各見刀痕,德泰驚,來者江南大盜鬼八仙,八人首級皆德泰一刀下矣!客來索命,器械盡出,危機四伏,袁妻死,二五攜巧銀避禍,德泰磨刀應戰,力拒八鬼。月黑風高,眾人行刑,儼如陰界法場。德泰自府必死。薦二五充劊子手,以取其首級,二五提刀而栗。淚下如雨,舉刀千斤,適獄帝判官鍾馗嫁妹出閣,知德泰有難,乃告以『人刀合一』之道,蓋金刀斬囚九百九十九,為天地除害,為朝綱執法。
演員:王祖賢 王羽 錢小豪 王小鳳 午馬 陳法蓉
㈣ 上個世紀的一部香港片子,說是鬼故事的,只記得有金刀銀劍,有2家人的矛盾,還有十個鬼兄弟可以上身的那個
《十兄弟》 大力三是《十兄弟》里的
這個也有電視劇的,你會不會記錯名字啦?也許不是叫大力三
㈤ 獨臂刀王電影為啥沒有金刀門出現
《獨臂刀》,1967年,張徹導演,王羽主演,女主是焦姣和潘迎紫。
金刀門門主齊如峰被仇家尋仇,下人方誠護主而死,臨終託孤。
齊如峰將方誠之子方剛撫養長大,有意將獨女齊佩許配給他,立他為繼承人。
但齊如峰的兩個徒弟對方剛既排斥又嫉妒,總是百般刁難。
忘了這倆徒弟叫啥,因為實在太像神鵰劇情,乾脆就叫他們大武小武吧。
《獨臂刀王》(Return of the One-Armed Swordsman)是香港邵氏公司1969年出品的電影,改編自倪匡武俠小說,由張徹導演,王羽、焦姣主演,名列香港1969年度十大賣座華語片之首...
這是兩部戲,再則第一部中金刀門掛的七七八八了,就不出現了。
㈥ 同是《三國演義》劉關張趙演員,後期為什麼陸樹銘比其他人氣高
94版《三國演義》劉關張趙扮演者
孫彥軍老師,國家一級演員,1979年,主演了話劇《金鑰匙》,1981年,主演了話劇《蒙塞拉》,由此獲得文化部青年演員表演二等獎;後又參演了《刺殺汪精衛》、《兵臨絕境》。因在94《三國演義》中飾演劉備而被更多觀眾所熟知。後主演了電視劇《反貪局長》 歷史 劇《孫武》。1999年6月在主演話劇《在這個家庭里》後,宣布退出話劇舞台;2000年9月,就任由香港亞視與寶光度假 娛樂 公司聯合創辦的廣東亞視演藝職業學院院長;2005年,重返影視圈,主演了商戰劇《巨人 游戲 》;2011年,參演了古裝神話傳奇劇《香山奇緣》。
陸樹銘老師,10歲前在青島成長,後隨其父支援西北建設,1980年考入陝西省話劇團。在94版《三國演義》中扮演關羽走紅,1997年出演電視劇《孫武》中的伍子胥。2003年在電視劇《漢武大帝》 中扮演李廣。2005年《阻擊罪惡》中首次在電視劇中飾演反派角色安柯;2007年9月25參與電視劇《忠義千秋》拍攝; 2010年2月17日演出小品《東游記》。2011年出演《香山奇緣》中的妙庄王。
李靖飛老師,1957年10月13日出生於河北省,現任河北省話劇院演員、戲劇家協會會員、影視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演員。1994年參演電視劇《三國演義》飾演張飛一角,開始進入演藝圈 。先後參演影視劇《孫武》、《喋血金三角》、《血色浪漫》《灑滿陽光的小院》《香山奇緣》等 。
趙雲的扮演者分別飾演青年、中年、老年趙雲,中年趙雲的扮演者楊凡老師,老年趙雲的扮演者是侯汪州永生老師。張山老師主要飾演青年趙雲,因為參加了長坂坡的演出,張山給觀眾的印象最深,張山,山東青島人。1976年考入山東省話劇院純陵穗,後於1982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國家二級演員。三個時期三位飾演者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人氣。
後期陸樹銘的人氣比其他人高主要有三個原因:
1、關羽被譽為「武聖」,代表「忠義千秋」,在華人世界神一樣的存在。即便劉備稱帝,趙雲號長勝將軍也沒有關羽的影響力大,角色本身的人設就是高出一籌的。加之陸老師飾演的關公太過經典、無人超越,所以高人氣延續的時間就久一些。
2、陸樹銘不局限於表演,2012年5月他擔任CCTV《星光大道》評委,2014年3月擔任武財神關公的形象代言人,增加自己的曝光度。
3、陸樹銘還涉獵音樂,他演唱的歌曲《一壺老酒》,蒼涼雄壯,深受歌迷喜歡,廣為傳唱。
個人觀點,歡迎討論。
我是一坨正經的二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你說到了陸樹銘,那我就知道你指的是94版的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
這部電視劇是我國首次把四大名著之一中的大型戰爭場景搬上了電視屏幕,首播的一時間萬人空巷,雖然在那個年代電視機還不是很普及,但是也阻擋不了這部劇的熱度,現如今的豆瓣評分也在9.4分,廣受好評!
既然說到了主演,那我們就說說劉關張趙,電視劇《三國做卜演義》里劉關張趙的主演分別是這樣式兒的:
大哥劉備:著名演員孫彥軍飾演;
三弟張飛:著名演員李靖飛飾演;
趙雲:著名演員張山飾演;而你說的最關鍵的關羽,是由著名演員陸樹銘飾演。
陸樹銘其實在一部很出名的電影里出演過一個角色,那就是張藝謀與鞏俐主演的《古今大戰秦俑情》中的秦始皇。
還在周星馳的電影《大話西遊》
里飾演牛魔王。
不過根據資料查詢,陸樹銘老師一直
很少提及參演這部電影,他在影視圈兒最深入人心的角色就是——關羽,關雲長!
為什麼呢?首先從陸樹銘的形象上來看,濃眉大眼,看著就是那種典型豪爽性格,讓人覺得他的額頭上就寫兩個字「義氣」!從形象上來說,陸樹銘完全契合了關二爺在我們心中的形象,再加上那時候電視機還不是很普及,電視劇也不多,人們初看有人飾演關二爺,才知道:「昂,大約關二爺就是長這樣的啊!」所以也就自然的默許了,當然了,這和陸樹銘的精湛演技分不開的。還有重要的一點是什麼呢,就是:其實在民間,關羽的地位很高,相比於其他三個兄弟,關羽一度封神,劉張趙三人自然無法與其匹及。
因此,陸樹銘相比其他人而言就顯得人氣特別高。
文/一坨正經的二哈,歡迎點擊關注和評論喲!
由於觀眾對《三國演義》故事和人物的喜愛,1994年央視版《三國演義》播出的時候,收視率曾經達到一個極高的數據,讓後來的劇集望塵莫及。
因為這部劇走紅而且持續走紅的演員,其實最主要的就是扮演諸葛亮的唐國強,而扮演劉備、關羽、張飛的演員,不管在出演《三國演義》之前還是之後,都沒有能夠出大名。
不過如果將這三位演員,也就是孫彥軍、陸樹銘和李靖飛相比,這些年來尤其是智能網路興盛以來,扮演關羽的陸樹銘顯得比另外兩位演員更受歡迎。 這並不是說陸樹銘表演就比其他兩位好多少,而更多是人們尤其是網友出於對關羽這個人物的偏愛。
陸樹銘是陝西省話劇團的演員,和郭達、李琦曾在一起工作。在出演《三國演義》之前,陸樹銘默默無聞,倒是和張藝謀、鞏俐一起出演過《古今大戰秦俑情》。
1994年,陸樹銘幸運地被選中出演《三國演義》中最具人氣的人物關羽。 關羽在民間的威望一直很高,又是忠義的代表又是武財神,因此受到觀眾的熱捧。尤其陸樹銘也不負期望,舉手投足之間把關羽塑造得栩栩如生,非常符合廣大觀眾對關公形象的期待。
如果是現在的演藝圈狀態,陸樹銘出演完關羽之後一定會被演藝行業熱捧,陸續主演各種角色,然而那個時候相關配套不完善,陸樹銘的演藝道路並不十分順暢。
《三國演義》之後,陸樹銘出演過周星馳《大話西遊》中的牛魔王,根本沒有露臉因此觀眾基本不知。他倒是也演過《漢武大帝》中的李廣,但影響也不算大。
這些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陸樹銘扮演關羽的各種形象倒是在網路中時常出現,因此也顯得陸樹銘好像還是比較走紅,其實這並不是人們對陸樹銘有多麼偏愛,更多是大家對關羽形象的摯愛罷了。
再說另外兩位演員。
孫彥軍是哈爾濱人,年輕屬於文藝青年,出演過幾部話劇,還在電影中出演過汪精衛。在1994年的《三國演義》當中,孫彥軍扮演的劉備倒是符合很多人的預期,但劉備這個哭哭啼啼的角色實在引不起大家太過好感。
《三國演義》之後,孫彥軍出演的知名影視劇極少,如今已經將近70歲。
扮演張飛的李靖飛是河北人,一直是河北省話劇團的演員。 相比另外兩位,他出演的影視劇更少,《三國演義》之後演過的最知名作品是《血色浪漫》。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國演義》中扮演劉關張的這三位演員,在1994年之後又有過兩次合作。
1997年,三人共同參演電視劇《孫武》,2011年又一起合作出演電視劇《香山奇緣》。其中的《孫武》一劇,孫彥軍不但扮演了主人公孫武,還另外一人共同擔任了導演一職。 只不過,這兩部劇都沒能引發什麼影響,因此三人共同三次合作也沒能成為演藝圈的佳話。
比較有意思的是,在《三國演義》中劉備關羽張飛分別為大哥二哥三弟,在劇中扮演三人的孫彥軍、陸樹銘和李靖飛,年齡也是這樣從大到小排列。
如今,這三位演員都已經年過六十,「大哥」孫彥軍已經68歲。這三位演員在電視劇中令人印象深刻地塑造出劉關張 歷史 人物,盡管在其前後都出現過《三國演義》系列影視作品,但他們三人的演繹無疑是目前為止最為出色也影響最大的。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娛樂 答不休,我是鄭捕頭。歡迎關注。
陸樹銘對於關羽的演繹是入木三分的。你可以比較一下,無論是於榮光演的關羽,還是甄子丹演的關羽,完全跟陸樹銘沒有可比性。陸樹銘的關羽還不僅僅是先入為主的優勢,更多的是他對於這個角色的理解和投入,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都不失大將風范,冷峻的外表下是關公的赤膽忠心。
努力的人,總會被記得,而陸樹銘在試戲的過程中一板一眼都像極了這個角色,讓導演也為之驚嘆,而在後來這個角色由陸樹銘出演,這個角色就是《三國演義》中的關羽,這個角色被陸樹銘飾演的入木三分,至今都沒有被超越,很是優秀,飾演完這個角色之後,更是讓他名氣大增。陸樹銘給大家帶來了經典的角色,並沒有辜負自己當初的夢想,而他32歲出道,憑「關羽」一角名氣大增,62歲低調淡出熒幕讓人想念,也是希望陸樹銘可以一直幸福下去,「關羽」這個角色一直被大家記得!
我的理解很簡單,在南方不管黑白兩道都是拜關羽。現在北方做生意的也是拜關羽,誰見過拜張飛和劉備的。陸樹銘扮演關羽可以說演技好形象也符合拜神者的青睞。並不是陸樹銘帶紅了關羽,而是關羽這個名聲加上陸樹銘的演技和形象紅的。
他跟王剛演的和珅還不一樣,和珅是王剛帶紅的,而不是和珅帶紅王剛。沒有王剛的演義,我估計現在知道和珅的也僅限於喜歡 歷史 和專攻 歷史 的人吧
雖然現在關於三國的影視作品不少,但是央視在94年拍攝的《三國演義》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劇中讓人影響最深的角色,一個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另一個就是勇猛忠義的關羽了。飾演關羽的陸樹銘把這個角色演的活靈活現。陸樹銘在劇中演的關羽這個形象能夠如此深入人心,與他對自己嚴格要求離不開關系。在參加一個老版《三國演義》演員聚首的活動時,陸樹銘講述,當時為了演好關羽這個角色,為了符合丹鳳眼這個形象,用乳膠紗布吊起眼角的皮膚,每天拍完一撕膠布就流血,但第二天拍戲就再粘上,如此反復,但現在兩個太陽穴的位置都還留有疤痕。
作為一個普通觀眾,大家對劉關張三位演員的印象是什麼樣的?
劉備的扮演者孫彥軍,在《三國演義》連續劇結束後幾乎沒有再參演過影視作品,除了不久後,同樣在央視上映的連續劇《孫武》,孫彥軍在影視區幾乎銷聲匿跡。但這也難怪,當年拍攝《三國演義》的時候,孫彥軍已經是某話劇團的領導,此時他的身份已經是領導級幹部,事後當然不需要再拋頭露面。
而張飛的扮演者李靖飛呢?在《三國演義》結束後仍然參加多個影視劇的拍攝,但通常以配角身份出現,參演的影視作品也並非熱門戲份,很快也在大眾的視線里消失。
但關羽的扮演者陸樹銘呢?嚴格意義上來說,他已經不能算得上是純粹的內地演員,甚至已經算得上是半個香港演員,上世紀80年代末的著名電影《古今大戰秦俑情》中扮演秦始皇,在《三國演義》結束之後,他更是在電影《大話西遊》當中扮演牛魔王。雖然特殊的裝扮擋住了他的臉,但重要的戲份讓他成為了僅次於周星馳和吳孟達的第三號角色。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成為亞洲電影核心的背景下,陸樹銘談不上大紅大熱,但在熱門電影和重點角色的襯托下,陸樹銘這個名字絕對能讓觀眾記憶深刻!
更別說2005年,當孫彥軍和李靖飛逐漸退役幕後的時候,陸樹銘仍然堅持在影視劇區域作戰,在《漢武大帝》等熱門連續劇中擔任主要角色,可以說他與「兩個兄弟」的區別在於,其他兩個人要麼退居幕後,要麼只參演一些輔助角色,但陸樹銘每隔幾年總要在一部熱門劇當中出現,想不記住他都難!
當然,這還要基於一個更大的背景!那就是他塑造的關羽形象,完全達到了巔峰狀態!盡管那是將近2000多年前的人物,但對於很多觀眾來說,陸樹銘就是關羽!
央視版《三國演義》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就是因為里邊的眾多主角,把自己演成了活生生的 歷史 人物!這就是演員最大的成功!
陸樹銘,估計很多人都不認識,但他卻演了一個經典角色,那就是三國演義中的關羽。
陸樹銘演的關羽,那簡直就是關羽在世,不管是穿戴,神情,舉止,觀眾都認為這就是關羽的人物形象。
關羽是中國古代忠義的化身,不管是桃園三結義,過關斬將,放跑曹操,都提現關羽這個人有血有肉,友情有意。而生活中又往往缺少這種大義凜然的東西,對關羽的仰慕之情就自然而生。
就是經典被陸樹銘演繹得淋漓盡致,你說他的人氣不高嗎。
但他人氣高於其他的演員,不是其他演員演的不好,而是其他演員演的角色令觀眾「不看好」,比如鮑國安演的曹操,曹操本來就是那種狡詐之人,又是一個勝利者,觀眾本著同情弱者的心理,肯定就會更加關注關羽,陸樹銘的形象自然就留在了人們的心中。
從桃園三結義到溫酒斬華雄,再到過五關斬六將,演得觀眾都入戲了,感動得都哭了 ,逼真,實在。讓觀眾都拍手稱贊。好就是好。
很簡單的道理其他兩位 演了之後 回歸正常生活 不願在亮相銀幕!
㈦ 有一部電影有一個人是砍囚犯的頭的,裡面有一把刀叫大魔金刀鬼片叫什麼
千人斬(1993)
導演:丁善璽/王羽
編劇:丁善璽
主演:王羽/錢小豪/王祖賢/陳兆鎮法蓉/王德生/王小輪迅鳳/午馬
類型:動作/奇幻
製片國家/地區:台臘猜此灣 / 香港
語言:漢語普通話 / 粵語
上映日期:1991-06-28
㈧ 李廣是怎麼死的
《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記載的李廣是因跟隨衛青戰敗於匈奴,而受到劉徹革其職、要問其罪,將軍剛烈,不忍受辱而自刎身亡。
浪得虛名的飛將軍——李廣
《史記·李將軍列傳》描述了號稱飛將軍李廣的坎坷一生。文中洋溢著作者寄予的一種獨特的深深的同情與感慨。作者對李廣一生在貴戚的排擠壓抑中度過深為感憤,對他「引刀自剄」的悲慘結局寄予的深厚同情一直左右著讀者之心。於是後人寫道:「李將軍的保衛祖國邊疆的功績、超凡絕倫的勇敢,以及敵人聞之喪膽的聲威也通過作者的筆深深地銘刻在人們心上。」千百年來,卻幾乎沒有幾個人透過這層深厚的同情之網,冷靜地全面地觀察主人公的一生。實際上,這位深受後人尊敬的李將軍,有名將之稱而無良將之實。更准確地說,李廣是一個懷有精湛薯戚橘武功與異常勇敢的沖鋒陷陣的個體性的勇士,而並沒有指揮千軍萬馬、攻城破敵的大將之才。
一、李廣實無大將之才
李廣出身於一個將軍世家:「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紀。廣家世世射。」
李廣受家庭熏陶,年青時即精通騎射,「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後來,「嘗從行,有所沖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漢文帝的這幾句話,常常令後人感慨不已,以為李將軍真的生不逢時,每每在詞章中驅使。如司馬貞《索隱述贊》雲:「嚋臂善射,實負其能。解鞍卻敵,圓陣摧鋒。邊郡屢守,大軍再從。失道見斥,數奇不封。惜哉名將,天下無雙!」陸游《贈劉改之》:「李廣不生楚漢間,封侯萬戶宜其難。」又如劉克庄《沁園春·夢孚若》:「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都以為李將軍有封萬戶侯,甚而比肩張良、韓信等漢初諸將之才具,實則大謬不然。李廣既無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謀將之策,又無韓信「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大將之才。
綜觀自言「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的李廣實在是是少有勝仗,有的只是個人驍勇的戰例和事跡,「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但卻並無大的戰功。
有的只是個人神勇之事。如廣為後世傳頌的「將軍夜引弓,沒鏃石林中」:「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
再如《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詳寫的李廣救中貴人一事: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廣曰:「是必射鵰者也。」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三人亡馬步行,行數十里。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鵰者也。已縛之上馬,望匈奴有數千騎,見廣,以為誘騎,皆驚,上山陳。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吾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誘之,必不敢擊我。」廣令諸騎曰:「前!」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馬解鞍!」其騎曰:「虜多且近,即有急,柰何?」廣曰:「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於是胡騎遂不敢擊。有白馬將出護其兵,李廣上馬與十餘騎礶射殺胡白馬將,而復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卧。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夜半時,胡兵亦以為漢有伏軍於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
人們常常贊頌李廣率百騎從匈奴數千騎眼皮底下脫險的急智。實際上,李廣身為一軍之將,竟然置大軍於不顧,率百騎為追殺三名匈奴軍而遭大敵,險些被擒殺,本身就是大不智。而「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則更可見李廣帶兵治軍的疏怠。《李仔盯將軍列傳》中比較了李廣與當時另一名將程不識的治軍之異:
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斗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刀斗,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
李廣治軍「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從自便,不擊刁斗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僅僅憑著「遠斥候」才「未嘗遇害」。程不識則治軍嚴整。這個比較數團,司馬遷當然不是想說李廣治軍之疏怠,而是想說明李廣治軍的別具一格,想通過訴說李廣與士卒同甘共苦,不擺長官威風,「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為之死」來說明李廣愛護和體恤士卒。然而,實際上正因為李廣治軍不嚴,防範不嚴,計劃不周,使軍隊成了一批「烏合之眾」。雖然士卒也甘願為之死戰,但無疑長此一來軍隊整體戰鬥力大為削弱,容易被敵人襲破。程不識說:「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正中李廣帶兵之弊。偏偏李廣又「自負其能」,往往欲憑借個人的驍勇善戰,希冀以少勝多,終於導致一次又一次的失利。大敗於雁門關外:
《史記·李將軍列傳》載:
其後四歲,按,時在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單於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胡騎得病,置廣兩馬間,絡而盛卧廣。行十餘里,廣詳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弛數十里,復得其餘軍,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於是至漢,漢下廣吏。吏當廣所失亡多,為虜所生得,當斬,贖為庶人。
後人讀到此處,不僅不怪李廣之破敵不力,反而盛賞李廣之逃險有勇有智。殊不知,這些正表現了李廣僅有匹夫之勇,實無揮師千萬、攻城破敵的將才。打個比方,某造紙廠因平時疏於管理,發生火災,廠里領導積極組織救火,盡量地減少損失。而輿論也大力宣傳該廠領導組織救火,盡力減少損失的「英雄」事跡。反而無人追究這種火災本是平時疏於管理造成的,本是可以避免的。本來是他的失職,反倒成全他的英雄之名了。李廣上郡救中貴人事、雁門被擒佯死逃生事,均類乎此。讀者沉於司馬遷的同情感慨筆意中,而忘卻了主人公實實在在的面貌,千百年來的嘆李贊李之作大概亦系因於此了。
二、李廣並非仁德之將
本來,衡量一名將軍,作一般道德價值判斷並不是妥洽的事情。仁德不仁德並不是作為將軍重要的指標,關鍵還在於軍事上的成就與意義。但人們總是從《史記·李將軍列傳》中某些段落贊賞李廣的「體恤士兵,熱愛人民的品質」。如:「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餘年,家無余財,終不言家產事。」「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還說李廣「引刀自剄」後,「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由此很容易引得一些讀者或聽者的同情與感情與感慨,以為李廣就真的是位仁德之將。但是,當我們稍稍冷靜地體察全傳,便可發現,進而驚訝,這一位「飲食與士卒共之」的李將軍並非人們所想像的一個仁德之將。且看:
(廣)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居無何,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韓將軍後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至軍斬之。」
且不說霸陵尉的實在是醉酒不知,冒犯鬥狠,就算是真的得罪了李將軍,也並非十惡不赦,而李將軍卻因睚眥之仇以斬殺相報,實在不是君子所為,哪裡還談得上甚麼仁德!這比起當時另一名將韓安國來簡直有天壤之別。《史記·韓安國傳》載:
其後安國坐法抵罪,蒙獄吏田甲辱安國。安國曰:死灰獨不復燃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無何,梁內史缺,漢使使者拜安國為梁內使,起徙中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國曰:甲不就官,我滅而宗。甲因肉袒謝,安國笑曰:可溺矣!今等足與治乎?卒善遇之。
韓安國之大度與李廣之偏狹適成鮮明對比。再如李廣表示追悔的一件事:「吾嘗為隴西守,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餘人,吾詐而同日殺之。」這一詐殺已降的殘暴行為,當時著名望氣專家王朔即以「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相刺,難道千百年來的讀者就一直視而未見么?知而不言,為尊者諱,怕壞了李將軍千百年來受人仰慕的名頭,以致掩沒了李將軍本來的面目。
最令人扼腕嘆息的是李將軍「引刀自剄」了。這的確是一幕悲劇。但悲劇的主人公真的那麼值得令人同情嗎?我們想像,當時李廣已六十餘歲了,就算是對壽命普遍高於當時的現代人來說,也算是老了,何況在那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公元前!而對一個要拼殺疆場的將軍來說,就更是不得不說確實太老了!因此,在以大將軍衛青為統帥的同匈奴決定性的大戰中,年老體衰的李廣不能作為主力,不能放在最重要的地位,確乎是勢在必行。這是符合艱苦卓絕戰爭需要的明智之舉。而李廣卻求戰心切,企圖建不世之功,不聽號令,「廣不謝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左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之導或失道,後大將軍」,致使大將軍與單於接戰痛失良機,「單於遁走,弗能得而還」。作為一名軍人,當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不能因一己之私念而壞國家之大事。李廣正有失於此。觸犯了國法軍紀,追查責任,應該說是很自然的事情,李廣的失職犯法,也理所當然要追查。終於,李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
三、李廣亦非懷才不遇
綜觀李廣一生,不能說是生不逢時,懷才不遇。他也多有建功立業的機會。而且李廣曾有與衛青等人各領萬騎,獨任一面,受到武帝信重,充分展示將才的重大機會。可是李廣卻被打得大敗,而且被生擒,只是憑一時之急智,才得逃回。「自馬邑軍後五歲之秋,漢使四將各萬騎擊胡關市下。將軍衛青出上谷,至龍城,得胡首虜七百人。公孫賀出雲中,無所得。公孫敖出代郡,為胡所敗七千。李廣出雁門,為胡所敗,匈奴生得廣,廣道亡歸。漢囚敖、廣,敖、廣贖為庶人。」(《漢書·匈奴傳》)後來,「元朔六年(前123年),廣復為後將軍,從大將軍衛青軍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可見李廣的機會實在不少。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始於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共歷時三、四十年之久,其中又可以取得漠北決戰勝利為標志,在這一時期內,漢軍曾對匈奴展開三次重大反擊作戰,並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匈奴的南下騷擾問題。這三次戰略反擊,分別是河南、漠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李廣自言「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可謂久經沙場之老將。而且李廣親歷了漢匈戰爭中最為重要的三大戰役,但實在是建功不多,值得稱道的重大軍事成就幾乎沒有。最後還因違反軍紀,延誤戰機,而落得「引刀自剄」的悲慘結局。
《漢書·匈奴傳》載:自馬邑軍後五歲之秋,漢使四將各萬騎擊胡關市下。將軍衛青出上谷,至龍城,得胡首虜七百人。公孫賀出雲中,無所得。公孫敖出代郡,為胡所敗七千。李廣出雁門,為胡所敗,匈奴生得廣,廣道亡歸。漢囚敖、廣,敖、廣贖為庶人。其冬,匈奴數千人盜邊,漁陽尤甚。漢使將軍韓安國屯漁陽備胡。其明年秋,匈奴二萬騎入漢,殺遼西太守,略二千餘人。又敗漁陽太守軍千餘人,圍將軍安國。安國時千餘騎亦且盡,會燕救之,至,匈奴乃去,又入雁門殺略千餘人。於是漢使將軍衛青將三萬騎出雁門,李息出代郡,擊胡,得首虜數千。其明年,衛青復出雲中以西至隴西,擊胡之樓煩、白羊王子河南,得胡首虜數千,羊百餘萬。於是漢遂取河南地,築朔方,復繕故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而為固。漢亦棄上谷之斗辟縣造陽地以予胡。是歲,元朔二年也。
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秋,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安國軍,事見《史記·韓長孺列傳》、《匈奴列傳》及《漢書·武帝紀》,事在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秋,時韓安國駐守漁陽(今北京密雲縣西南)。之後,韓將軍徙右北平死。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 「居頃之,石建卒,於是上召廣代建為郎中令。」按,石建卒年,《萬石君列傳》不載。《漢書·百官公卿表》系「李廣為郎中令」在元朔六年,則建卒年當在此年。可見,李廣為右北平太守時在元朔元年至元朔六年,即前128年至前123年的六年間,也即在漢匈河南、漠南之戰時期內。
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騎兵進犯上谷(今河北懷來東南)、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等地。漢武帝實施反擊,派遣年青將領衛青率大軍進攻為匈奴所盤踞的河南地。衛青引兵北上,出雲中,沿黃河西進,對占據河套及其以南地區的匈奴樓煩王、白羊王所部進行突襲,全部收復了河南地。此役抽掉了匈奴進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對長安的威脅,並為漢軍建立了一個戰略進攻的基地。匈奴貴族不甘心失去河南這一戰略要地,數次出兵襲擾朔方,企圖奪回河南地區。漢武帝於是決定反擊,發起了漠南之戰,時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春。衛青率軍出朔方,進入漠南,反擊匈奴右賢王;李息等人出兵右北平(今內蒙古寧城西南),牽制單於、左賢王,策應衛青主力軍的行動。衛青長途奔襲,突襲右賢王的王廷,打得其措手不及,狼狽北逃。此役勝利,進一步鞏固了朔方要地,徹底消除了匈奴對京師長安的直接威脅,並將匈奴左右兩部切斷,以便分而制之。次年(前123年)二月和四月,新任大將軍的衛青兩度率騎兵出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前後殲滅匈奴軍隊一萬多人,擴大了對匈奴作戰的戰果,迫使匈奴主力退卻漠北一帶,遠離漢境。
司馬遷敘寫李廣聲威,「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實際上,司馬遷的這種褒揚,完全是一種虛美之詞。李廣為右北平太守的幾年,正當漢武帝發起的反擊匈奴的第一次大規模戰役,即持續數年的河南、漠南之戰。在這次戰役中,李廣自始至終不在主戰場上。雖然此役之起,在於匈奴騎兵進犯上谷(今河北懷來東南)、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等地。但漢軍大規模的反擊一開始便以永久性地解除京畿地區的壓力,保障京畿地區的安全,進而獲得戰略進攻的主動權這一戰略目標為行動方針,故而漢軍專力於靠近京畿地區的西線戰場,而以部分兵力固守東線,牽制匈奴兵力。而且漢武帝時期漢匈戰爭之重心自始至終不在東線,而在西線。李廣擔任的是牽制匈奴軍力,策應漢軍主力作戰的作用。匈奴亦不以東線為主要進攻方向。而匈奴失守河南地後,多次力圖恢復,不斷襲擾朔方等地。漢軍亦拼力保護,企圖長久獲得戰略進攻之要地。故而漢匈隨後戰爭的主戰場交織在太行山以西的西線之河南、漠南一帶,「其後匈奴比歲入代郡、雁門、定襄、上郡、朔方,所殺略甚眾。」(《漢書·衛青霍去病列傳》)東線之右北平並非雙方爭奪的重點,雙方於此發生的戰役稀少,規模也不大。因此司馬遷所謂「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雲雲,褒表李廣之威赫,不過虛美之詞耳。
「居頃之,石建卒,於是上召廣代建為郎中令。元朔六年(前123年),廣復為後將軍,從大將軍衛青軍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
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發起了漢匈戰爭中有名的河西之戰。河西即現在甘肅的武威、張掖、酒泉等地,它為內地至西域的通路,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這時它仍在匈奴的控制之下,對漢朝的側翼構成威脅。漢廷為了打通通西域的道路和鞏固西部京畿地區,遂決定展開河西之役。為此,組織強大的騎兵部隊,委派青年將領霍去病出征河西匈奴軍。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霍去病率精騎萬人出隴西,越烏鞘嶺,進擊河西走廊的匈奴。他採取突然襲擊的戰法,長驅直入,在短短的6天內連破匈奴五王國。接著翻越焉支山(今甘肅山丹大黃山)千餘里,與匈奴軍鏖戰於皋蘭山下,連戰皆捷,殲敵近9000人,斬殺匈奴名王數人,俘虜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多人,凱旋而還。同年夏天,漢武帝為了徹底聚殲河西匈奴軍,再次命令霍去病統軍出擊。為了防止東北方向的匈奴左賢王部乘機進攻,他又讓張騫、李廣等人率偏師出右北平,攻打左賢王,以策應霍去病主力的行動。霍去病率精騎數萬出北地郡,繞道河西走廊之北,迂迴縱深達1000多公里,遠出敵後,由西北向東南出擊,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大破匈奴各部,在祁連山與合黎山之間的黑河(今弱水上游)流域與河西匈奴主力展開決戰,殺敵3萬餘人,取得決定性勝利。是役,霍去病共俘獲匈奴名王5人及王母、王子、相國、將軍等百餘人,收降匈奴渾邪王部眾4萬,全部佔領河西走廊地區。漢廷在那裡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移民實邊戍守生產。河西之戰,給河西地區的匈奴軍以殲滅性打擊,使漢朝統治延伸到這一地區,打通了漢通西域的道路,實現了「斷匈奴右臂」的戰略目標,為進一步大規模反擊匈奴提供了可能。
而《史記·李將軍列傳》載:
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行可數百里,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廣軍士皆恐,廣乃使其子敢往馳之。敢獨與數十騎馳,直貫胡騎,出其左右而還,告廣曰:「胡虜易與耳。」軍士乃安。廣為圜陳外向,胡急擊之,矢下如雨。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廣乃令士持滿毋發,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胡虜益解。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軍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復力戰,而博望侯軍亦至,匈奴軍乃解去。漢軍罷,弗能追。是時廣軍幾沒,罷歸。漢法,博望侯留遲後期,當死,贖為庶人。廣軍功自如,無賞。
在這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戰果輝煌,而李廣則仍然是損兵折將,功過相抵,未得獎賞。可見漢武帝給予了李廣一次又一次的機會,可是李廣偏偏不能有任何重大戰功,屢戰屢敗。一次又一次的機會,換來的是接二連三的失利與恥辱。後人常常嘆李廣生不逢時,懷才不遇,果生不逢時耶?果懷才不遇耶?司馬遷於漢匈戰爭中軍功最著的衛、霍二人殊無真誠贊譽由衷敬佩之詞,倒是私心以為衛、霍出於外戚,其功亦出於僥幸。衛、霍誠出外戚,然其功果僥幸耶?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領五萬騎,步兵從者數十萬,霍去病出代郡,衛青出定襄擊匈奴。此役即漢匈戰爭中最為顯赫最具有決定性的漠北之戰。李廣得罪於斯役。《史記·李將軍列傳》載:
廣數自請行。天子以為老,弗許;良久乃許之,以為前將軍。是歲,元狩四年也。
廣既從大將軍青擊匈奴,既出塞,青捕虜知單於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廣並於右將軍軍,出東道。東道少回遠,而大軍行水草少,其勢不屯行。廣自請曰:「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發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於,臣願居前,先死單於。」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於,恐不得所欲。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於,故徙前將軍廣。廣時知之,固自辭於大將軍。大將軍不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曰:「急詣部,如書。」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亡導,或失道,後大將軍。大將軍與單於接戰,單於遁走,弗能得而還。南絕幕,遇前將軍、右將軍。廣已見大將軍,還入軍。大將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因問廣、食其失道狀,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廣未對,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於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而右將軍獨下吏,當死,贖為庶人。
人們常常嘆息李廣生不逢時、受人排擠壓抑的坎坷遭跡,卻幾乎沒誰真正了解這位將軍來說實在是太多了的感傷和仰慕,這也算是一個習焉不察的歷史誤會吧。這個誤會當然是司馬遷造成的。司馬遷忍恥苟活,發憤著述,一腔心思、滿腹牢騷都貫穿書中。由於史家的素質和個人的遭際,他對劉漢王朝有許多不滿和怨忿,故而《史記》中時時可見強烈個人色彩的撰述和評判。他同情失敗的英雄,放逐的臣子,帶悲劇色彩的人物。屈原、項羽、韓信、賈誼、李廣等等,這些人的傳記成為《史記》人物傳記中最為出色的篇章,洋溢著一種深深的敬惋。相反,他對那些成功的了人物如漢高祖劉邦、衛青、霍去病卻別有一種冷峻挑剔的目光,別有一種不以為然的譏刺。如對於漢匈戰爭中功勛最為卓著的衛霍就殊少由衷贊佩之詞,而私心以為出於僥幸。相對感人至深的《李將軍列傳》而言,記錄衛霍二人之《衛將軍驃騎列傳》就極顯平庸,論者甚至有謂「不值一錢」的。傳記的這種出彩與沉晦的鮮明對比,直接導源於作者司馬遷的個人情感。
㈨ 王昌齡出塞故事以李廣為題的故事
出塞
趙玄荒院士楷書刻石拓片《出塞·其一》
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其二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乾。
白話譯文
其一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徵人未亂早蘆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其二
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寶馬出戰,戰斗結束後戰場上只剩下凄涼的月色。
城頭上的戰鼓還在曠野里震盪回響,將軍刀匣里的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干。
文學賞析
其一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
詩從寫景入手。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致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里長徵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里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人未還」,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後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於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於是在第三、四兩句,詩人給出了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桿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嘩帶衛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徵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願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並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劃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復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6]
其二
這首詩描寫了一驚心動魄的戰斗剛剛結束的情景。棗紅馬剛剛裝上白玉裝飾的馬鞍,戰士就騎著它出發了。戰斗結束的時候天已經很晚,戰場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頭上催戰的鼓聲仍在曠野上回盪,刀鞘里的鋼刀血跡未乾。詩人用寥寥數筆,就把將士們的英武氣概,勝利者的神態生動地描繪出來。
驊騮駿馬,是再好不過的馬睜源了,還要給它配上再美不過的白玉鞍橋,可以想見這馬上騎手的威風。這英武的騎士是手持「金刀」(即金錯刀)奮戰沙場的。這騎士披一身月色,頂凜冽寒風,鏖戰而歸。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煙塵滾滾的沙場,那咚咚的進擊鼓聲還響徹耳畔。這風度軒昂、勇武不凡、充滿自信的騎士,就是詩人心目中唐軍將官的形象,也是詩人矢志抗敵、無時無刻不意欲拼搏戰場的心靈寫照。「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乾。」這實在是一個堅定的愛國者從耿耿赤心發出的雄壯的吶喊,也分明寄寓著詩人的殷切希望。
這首詩抒寫自信、進取、開拓為特徵的傳統尚武精神,風格剛健、清新。詩人描寫戰爭的勝利,不在於字面,而在於構成一種氣氛。詩歌選取戰斗生活的一個片段,以「騮馬」「沙場」「鐵鼓」「金刀」等戰爭意象串成一系列戰斗生活的畫面,戰斗的激烈與戰場的肅殺盡在其中。詩頭「新跨」一詞將戰士風風火火、迎接戰斗的激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而詩尾以「血未乾」這樣一幅看似血腥的場景描寫戰士的內心——熱血並未因為戰斗的結束而冷卻。這種激烈肅殺的氣氛,生動地表現出戰士的颯爽英姿和激昂振奮的風貌。
作者在這首詩中抓住戰斗剛剛結束的場面加以描寫,塑造了一個英姿颯爽、勇猛善戰的將軍形象,熱情地歌頌了將士們為國殺敵立功的勇敢精神。
詩人描寫勝利,不在於字面,而在於構成一種氣氛。把戰士的颯爽英姿,激昂振奮的風貌寫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