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牆頭記懷舊老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牆頭記懷舊老電影

發布時間: 2023-05-18 14:53:19

A. 東方藝術——中國戲曲 中印電影

八大劇種讓你重溫戲曲之美

核心提示

今明兩晚,「中華之聲——2005年名家名曲演唱會」將在廣州中山紀念堂上演,隨後將於11月3日和5日先後在佛山和深圳演出。

市民有多久沒有走進戲劇劇場了?傳統戲曲勾魂之美在何處?如何讓古老藝術的精華重新觸碰人們心中最柔軟的部位?

在開演之前,記者就上述問題采訪了參加廣州演出的京、昆、粵、越、川、梆、豫、黃八大劇種代表大家。名家眼中,戲曲之美無處不在:京劇《四郎探母》里「聽他言嚇得我渾身是汗」的唱詞和那慘烈緊張的長串拍板是美;川劇里頭一扭手一揮,黑臉、白臉、花臉、紅臉看得人目眩神迷的絕技「變臉」是美;越劇《五女拜壽》里清一色全是「小白長紅越女腮」的少女是美;黃梅戲《對花》里「郎對花姐對花,一對對到田埂下」的俏皮深情還是美……

專家們感嘆,相比歌劇《卡門》里玉石俱焚的強烈激情,中國人歸根到底還是最喜歡崑曲《牡丹亭》里「水袖這么一勾,眼波那麼一柔,20分鍾只是眉來眼去」的愛情。多少年風雲巨變,古老的戲劇在江湖草台漂漂泊泊之間,伴絲竹管弦說說唱唱之際,隨名角票友哼哼哈哈之餘,讓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剎那間「人生百味已嘗九之」。然而,到了今天,老戲的狀況卻如「崑曲義工」白先勇所言,宛如一個放在角落裡落滿了灰塵的瓷器,沒有人知道它的美。

如何細細擦拭戲劇,使之重放光彩?無論是豪言壯語、聲稱「川劇生存不是問題」的四川川劇院院長陳智林,還是認為「戲曲的曙光在前面」的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尚長榮,或者是低調坦言「戲曲已經邊緣化」的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團長茅威濤,所有名家共同的心聲是,夾縫之中的戲曲之美,雖暫時陷入低潮但註定無比蓬勃,因為它紮根於民間,紮根於千百年來中國人世俗生活中的笑與淚。只有極低處的東西才能做到極大的包容。正如黃梅戲代表人物馬蘭所言,「它們是從孕育中國13億人口的土地上生長出來的聲音」。名家們由衷地贊嘆,此次演唱會給了我們一個重新發現戲曲之美的機會。

1

傳統戲曲美在哪裡?

尚長榮:唱詞以詩為主,唱功韻律動人

京劇美在既有陽剛,又有陰柔。它的表現魅力多元化,具有深厚的美學內涵。既能演帝王將相,又能演西廂紅樓;既有金戈鐵馬,又有才子佳人。京劇唱詞以詩為核心,唱功以韻律動人,念白十分講究音韻。

朱世慧、王立軍:京劇能成國粹,因它美在寫意

京劇能夠成為「國粹」,是因為它美在「寫意」。京劇可以用簡單的、藝術化的形式再現復雜的世界,用舞蹈、身段來表現不同的場景。舞檯布景極盡簡單,只有必不可少的一桌二椅。演員通過表演,再加上馬鞭、船槳等簡單道具,就可以表現門、表現船、表現馬,甚至表現千軍萬馬,表現時空轉換。如台上演員拿一根馬鞭,可以表示他在騎馬;拿著一根木槳,可以代表劃船;4個龍套台上轉一圈可以說「走了十萬八千里」,也可以表示「帶領了800萬人馬」。而京劇演員的「行頭」卻繁之又繁,從化妝到服飾,渾身上下從點翠賀世旅的返叢頭面到綉花的袍服無一處不是藝術品,以簡襯繁,十分妥帖。這種寫意的表現方式,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

張火丁:不同顏色臉譜,京劇美的體現

臉譜是京劇美的一個重要體現。在人的臉上塗上某種顏色以象徵這個人的性格和品質、角色和命運。簡單地講,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者;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者;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禪凳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凶詐者;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除顏色之外,臉譜的勾畫形式也具有類似的象徵意義。例如象徵凶毒的粉臉,有滿臉都白的粉臉,有隻塗鼻樑眼窩的粉臉,面積的大小和部位的不同,標志著陰險狡詐的程度不同,一般說來,面積越大就越狠毒。總之,顏色代表性格,而不同的勾畫法則表示性格的程度。

張靜嫻:唱腔一唱三嘆,崑曲獨具神韻

崑曲被譽為「百戲之祖」,是最能體現東方藝術之美的傑出代表。2001年,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崑曲之美,首先美在劇本。崑曲劇本文學性強,格律嚴謹,裡面運用了大量古典詩詞,意境優美深邃,富含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其次美在唱腔,具有很強的音樂性。崑曲唱腔往往是一唱三嘆,委婉纏綿,有一種特別的神韻。崑曲的舞台集歌、舞、詩、畫於一體,情景交融,寓情於景;在唱腔上字少腔多,繁復精到,有著豐富的表演身段;舞台畫面感強,全方位體現傳統藝術的古典美,演員像畫中人一樣。

許荷英:河北梆子高亢,特別善演悲劇

河北梆子高亢悲壯,委婉動聽,其中既有排山倒海之勢,又有潺潺流水之聲。河北梆子的獨特之美在於它的音腔高亢悲壯。常言道: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河北梆子善演悲劇,它的悲腔,音區高,能把戲中人物的悲憤情懷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觀眾也聽得酣暢痛快。

陳智林:川劇詼諧幽默,融入百姓生活

川劇是中國戲曲中十分罕見的以昆、高、胡、彈、燈5種聲腔為一體的劇種,可謂是中國戲曲聲腔之集大成者。在200多年的發展衍變之中,它與四川方言土語、各地入川移民的鄉土風俗、民間歌舞、說唱曲藝、民間小調融合,最終形成了四川特色的地方戲曲劇種。川劇凝聚了四川人詼諧、幽默的性格,戲劇劇本文學功底很強,表現方式多種多樣,猶如川菜,色彩濃郁、手法豐富。例如托舉、變臉、鑽火圈、藏刀等絕技,融入了百姓生活的扎實經驗,既神秘又親切。

2

能否適應現代生活?

尚長榮:有人說京劇節奏慢,我們必須要用科學的時間觀念來表現古人的休閑與高雅,該快的時候快,該慢的時候慢。應該說,戲劇藝術的「慢」,在網路時代的「快」節奏裡面,反而有其特殊的文化價值。

茅威濤:現代人也不是一成不變、一概而論的,也不一味都是追求快節奏,現代的文化精神是多元化,個人對美的追求是不一樣的,總會有人喜歡戲劇這樣有韻味、有感染力的藝術形式,我想喜歡越劇的人,可能要他去喜歡搖滾樂會比較困難。劇場藝術發源於希臘,具有一定的宗教氣質,現代人在解決溫飽之後,一定會在精神上尋求一種寄託的媒介。「慢悠悠」的古代戲劇,正好可以引發部分人的心靈共鳴。

紅線女、陳小漢:現在年輕一代嫌傳統戲曲節奏太慢,這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就比如粵劇,並不是所有節目所有唱段的節奏都是緩慢的,我們根據劇情發展和人物內心沖突的需要,來決定何時快何時慢。在表現人物內心激烈斗爭的時候,節奏相對加快,甚至緊張到扣人心弦。因此說,戲曲的內容決定了程式。粵劇根據自身特點不斷地與時俱進,並不是一味地把節奏、速度加快就是創新。談革新不能離開「傳統」這個「源」,不能離源斷流,否則,我們傳統戲曲就會喪失立身之本。

3

如何吸引年輕觀眾?

於魁智:「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傳統戲曲改革不一定要取悅觀眾,作為京劇藝術工作者,我們首先要把藝術水平提高,把藝術作品打磨成精品。隨著年輕觀眾生活閱歷的逐漸豐富,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到時他們會真正意識到傳統戲曲之美的。傳統戲曲是個細水長流的行業,不像流行文化一樣追求轟動效應,追求大紅大紫,流行文化終究會曇花一現,而京劇卻是歷久彌新的。

王立軍:前不久天津市組織了兩批「京劇藝術走進大學」的活動,學生觀眾反響非常強烈,甚至到了「追星」的地步。可見,只要我們的傳統戲曲主動走近觀眾,走近年輕人,他們還是非常願意坐下來欣賞、回味的。

張靜嫻:不同戲曲有著不同的觀眾群,我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做崑曲普及工作,目標主要是針對文化界人士和高校學生,欣慰的是,我們現在已經看到了努力成果。我們上海昆劇團每年定期到高校開講座,舉辦「昆劇走近青年」、開展免費開班教唱、低票價優惠等活動,向年輕人介紹崑曲的表演、行當、選段等,邀請他們上台參與,讓他們在互動中感受到崑曲的獨特魅力。

馬蘭:我倒並不刻意去迎合年輕觀眾,我覺得好的東西一定就是好的,尋求刺激的觀眾不要到劇場去。到劇場就是為了給人一種美的陶冶。我相信隨著人年齡的增長,對傳統的東西一定會有一個記憶儲存,一定有一個密碼,在某個時候一定會觸碰到,他不需要天天來看戲,只需要一年中有那麼幾天來劇場看看,他內心一定會被喚醒。

李勝素:我認為年輕人應該主動走進劇場,如果在家看電視播出戲曲的話,根本感受不到現場的那種唯美氣氛。這幾年,我們經常送戲進大學,有些學生看了之後才感嘆:原來京劇是這么美的。當然,我們也要對傳統戲曲進行包裝。這就要求我們的舞台設計、燈光舞美、服裝布景等視覺效果要能夠讓觀眾眼前一亮。如我們新排演的《梅蘭芳》,就在形式方面吸收了話劇的長處。所謂「越守越沒有」,傳統戲曲在保留原汁原味內容的基礎上應該迎合年輕人的口味,有針對性地進行革新。

名家簡介

尚長榮(京劇)

京劇大師尚小雲第三子,中國戲劇梅花獎首位獲得者。5歲登台演出,師從侯喜瑞、陳富瑞、蘇連漢諸位名凈。嗓音宏亮寬厚,融「架子」「銅錘」於一體,追求「性格化」表演。所塑造人物或大氣磅礴,或質朴雄渾,表演唱念並舉,張弛有度,激情四溢,形成獨特的表演風格。代表劇目:《曹操與楊修》、《貞觀盛事》、《廉吏於成龍》等。

於魁智(京劇)

先後上演楊(寶森)派名劇《楊家將》、《伍子胥》和李少春名劇《響馬傳》、《野豬林》等,以清新的演唱韻味和舞台風貌贏得老中青觀眾的喜愛,先後榮獲梅花獎、梅蘭芳金獎等。

朱世慧(京劇)

被專家稱為「當今中國京劇第一名丑」。主演《徐九經陞官記》、《膏葯章》、《法門眾生相》等劇目,時稱一絕。先後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梅蘭芳金獎等。

張火丁(京劇)

中國京劇院著名程派青衣,唱、做、念、舞俱佳,表演突出了程派藝術的庄美、純正、深沉、凝重、幽遠的特性而且具有自己的表演風格。在唱腔方面被稱為「程腔張韻」。代表劇目《鎖麟囊》、《荒山淚》、《春閨夢》,創新首演程派劇目《秋江》、《絕路問蒼天》、《白蛇傳》、《江姐》等。曾獲戲劇梅花獎。

王立軍(京劇)

天津青年京劇團演員,工武生兼習老生。1992年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歷慧良親授「截江奪斗」、「艷陽樓」等劇目,扮相俊美,功底扎實,戲路大方,唱做俱佳,代表劇目有《挑滑車》、《英雄義》等。曾獲梅花獎和「首屆京劇之星」稱號。

張靜嫻(崑曲)

主攻閨門旦、正旦,戲路寬廣,表演細膩傳神,唱腔聲情並茂,塑造了許多性格迥異的舞台形象,如大型昆劇《長生殿》中的楊貴妃,《牡丹亭》中的杜麗娘,《司馬相如》中的卓文君等。曾兩度獲梅花獎。

許荷英(河北梆子)

從藝20多年來,借鑒姊妹藝術的演唱優勢,形成了一種既有劇種特色,又富時代美感的新型演唱風格,為當今河北梆子領軍人物,代表劇目有《杜十娘》、《竇娥冤》等,曾獲梅花獎。

紅線女(粵劇)

從藝60多年來,創立了紅派藝術,曾主演數十部膾炙人口的粵劇和一百多部電影,塑造了一系列女性藝術形象,所創造的紅腔和紅派表演藝術代表著粵劇旦角藝術的最高成就。曾獲聯合國亞洲表演藝術協會授予的「傑出藝人獎」和聯合國交響樂協會授予的「表演藝術獎」等。

陳小漢(粵劇)

表演藝術儒雅溫文,瀟灑大方,做功細膩,身段優美,尤其以水袖功、扇子功、翎子功見長;善於以傳統程式去塑造人物,抒發感情。其唱腔發展了粵劇生行的聲腔藝術,形成了個人風格——以情帶腔、以腔傳情、腔隨情轉、因情造腔、靈活變化、韻味濃郁、細膩傳神,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流派唱腔「B腔」。

李勝素(京劇)

工青衣,扮相雍容華貴,嫵媚動人,噪音清亮甜美,表演規范自然,文武兼備,是當今梅派藝術最具光彩的繼承者和傳播者。曾獲梅花獎。

茅威濤(越劇)

師承越劇尹派,工小生,先後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4次獲文化部文華表演獎,兩次獲梅花獎,是中國當代越劇創新進程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擅長在舞台上准確塑造不同性格的角色,賦予越劇「女小生」以嶄新的人文精神和行當魅力。

虎美玲(豫劇)

師從豫劇大師常香玉而為「常派」優秀傳人。善演閨門旦、花旦、青衣、刀馬旦,形成了委婉曼艷、清越高遠的演唱特色和扮相俊美、含蓄質朴、追求京昆風范的表演風格。代表劇目有《抬花橋》、《花木蘭》、《大祭樁》等。新版《白蛇傳》曾獲梅花獎。

陳智林(川劇)

二度獲梅花獎。曾先後主演《巴山秀才》、《托國入吳》等幾十齣大小劇目。在表演上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魅力。工文、武小生、正生,扮相俊美。

馬蘭(黃梅戲)

主演過《風流杏花村》、《風塵女畫家》、《無事生非》、《紅樓夢》、《戲牡丹》等劇;還拍攝了電影黃梅戲藝術片《龍女》和黃梅戲電視連續劇《嚴鳳英》、《劈棺驚夢》、《西廂記》、《西遊記》等。扮相俊俏,功底厚,身段美,唱腔動聽,曾獲文華獎和梅花獎。

廣州演出曲目

於魁智《上天台》、《三家店》選段

李勝素《霸王別姬》、《穆桂英掛帥》

於魁智、李勝素合唱《四郎探母》選段「坐宮」

王立軍《野豬林》選段「大雪飄」

張火丁《春閨夢》

尚長榮《鍘美案》、《曹操與楊修》(清唱)

朱世慧《徐九經陞官記》、《膏葯章》(京劇)

張靜嫻《牡丹亭》選段「尋夢」、「如杭」(崑曲)

許荷英《王寶釧》選段「大登殿」、《杜十娘》選段(河北梆子)「用手兒打開了百寶箱」

茅威濤《陸游與唐琬》選段「浪跡天涯三長載」(越劇)

虎美玲《花木蘭》選段「誰說女子不如男」、「花木蘭羞答答施禮拜上」(豫劇)

馬蘭《紅樓夢》選段「如此紅塵」(黃梅戲)

陳智林《巴山秀才》、《斬黃袍》(川劇)

紅線女《昭君出塞》(粵劇)(清唱)

陳小漢《范蠡覓西施》(粵劇)

重溫經典 回歸傳統

陳志

中國戲曲作為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其高絕千古的豐神美韻,千百年來令人沉醉。《趙氏孤兒》、《穆桂英掛帥》、《鍘美案》等無數經久不衰的精品劇目,其摹寫胸中之理想,時代之情狀,真摯之理,秀傑之氣,在「戲場小天地」中,展現「天地大戲場」,一個個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一個個千古不朽的風流人物,讓中華民族的風骨長存。

今天揭幕的「中華之聲——2005年名家名曲廣東演唱會」將為您帶來一台中國傳統戲曲盛宴。國內8大劇種、14位名家在廣東同台演出,其陣容之盛,劇目之精,可謂全國多年難得一見的戲曲「高峰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和省長黃華華鼎力邀請,玉成了這次盛會,體現了廣東傳承民族文化精粹的深遠用心。

不可否認,今天的傳統戲曲藝術正面臨挑戰,不僅逐步退出城市舞台,在農村的演出市場也日益縮小,一些劇種正在急劇消失。曾有一位年輕演員非常「不敬」地說:「如果梅蘭芳大師活到今天的話也不可能像當年那麼紅。」的確,與戲曲幾乎是人們「唯一」娛樂活動的年代相比,如今人們的文化娛樂活動要豐富得多。如何讓戲曲和觀眾走得更近,像流行音樂一樣在現代人生活中占據一席之地?

台灣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在這方面創造了成功的先例,他改編的崑曲《牡丹亭》,在北京、上海、台北和香港連演50場,場場爆滿,在北大、清華的青年學生中掀起陣陣旋風。《牡丹亭》的成功再次提醒我們:那些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的戲曲藝術,本身並不缺乏與時俱進的生命力。

當呀呀學語的孩童驚詫於戲曲頻道上艷麗的舞台造型,當年輕的學子們眩目於水袖的曼妙流瀉,當快節奏的現代生活突然小憩於一個悠長的唱腔中,我們會赫然發現,傳統文化的根,早已深埋在每個中國人的內心。「中華之聲——2005年名家名曲廣東演唱會」為我國德藝雙馨的藝術大師提供展示風採的舞台,也為廣東觀眾提供了一次發現戲曲之美的機會。它撒下的種子,在一個民族正在復興的對優秀傳統文化熱望的陽光下,將使我們重新尋找5000年文化寶庫中遺失的珍寶。

專題采寫:本報記者 郭珊 見習記者 何東運(除署名外)

圖:

越劇名家茅威濤

京劇名家於魁智

京劇名家李勝素

粵劇名家陳小漢

B. 牆頭記是誰的作品

呂劇《牆頭記》脫胎於由山東省魯劇院山東梆子劇團根據蒲松齡的同名俚曲改編的同名作品。1960年5月2日,山東梆子名家劉桂榮為毛主席演出了《牆頭記》,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1978年,山東省梆子劇團在濟南山東劇院上演《牆頭記》創下了連續演出45天不換劇目的記錄。1982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將此劇製作為山東梆子戲曲藝術片。
內容簡介:善良的張木匠辛勤勞動,將兩個兒子拉扯成人,由於妻子早亡,他對他們很溺愛,長子大乖從小學做生意,後來發了財。他為人自私、貪婪,很會算計。他的妻子李氏刁潑狠毒,對張木匠冷酷無情。次子二乖粗通文墨,為人虛偽、狡猾。其妻趙氏從娘家帶來一份厚家產,他們吃喝不盡,對此十分得意。但二乖也不願奉養父親,常常怨恨"老爹爹今年八十五,何不死在聖賢年"。張木匠年老體衰,已失去勞動能力,不得不依靠兒子為生。可這兩個兒子都嫌棄他,但又毫無辦法,只好立下字據,以半月為期,輪流養父。由於月份有大小,兄弟為此常發生爭執。一天,大乖"照章"送爹到二乖門口,二乖夫婦惱於大乖又佔了便宜,便裝聾作啞,任憑大乖叫罵,就是不開門。大乖無奈,又不肯把爹爹再領回家,於是逼著老爹騎在二乖家的院牆上,並對爹說:"你要掉往牆里掉,掉到牆外可沒人管飯。"遂拔腿躲斗絕走。張木匠年輕時的好朋友王銀匠,為人機智、詼諧、又富於正義感。這天,他挑著銀匠挑子走街串巷,忽見張木匠昏倒在牆上,就將他救了下來。王銀匠對張木匠的遭空讓姿遇十分同情,他計上心頭,要利用大乖和二乖愛財如命的本性,讓他們養活老父,同時也趁機整他們一下。於是,王銀匠從懷里掏出一個苞米面餅給張木匠,讓他找個地方曬太陽,等著兒子來找他。王銀匠先到大乖家,接著又到二乖家,都以要賬為名,敘說當年張木匠怎樣在他的爐子上化了許多銀子,暗藏防老。大乖、二乖夫婦聽後又驚又喜,各自都想先滑譽把爹弄到自己手裡。於是,一場"爭爹戰"開始了。最後,還是張木匠提出的仍"照章"辦事,以半月為期輪流養老,這場"爭爹戰"方告結束。不知不覺兩年過去了,這兩年中,大乖和二乖爭相對爹大獻殷勤,都希望爹能把藏銀給自己。張木匠表面上生活是好多了,但內心痛苦卻加重了。因為他沒有銀子,不願在欺騙中生活,不久抑鬱而死。張木匠死後,大乖和二乖想到他臨終前說的一句話:"看見那堵牆,想起王銀匠。"認為這里一定有文章,於是他們又爭著去找王銀匠。王銀匠得知老友病故,十分難過。大乖、二乖爭相表白自己為爹的後事准備得齊全,王銀匠聽後也就放心了,哀悼一番准備回去。誰知,他們夫妻四人卻苦苦纏住不放,一定讓王銀匠說出老爹藏銀的地方。王銀匠決心再一次戲弄他們,便讓他們去刨牆。他們拚命地刨,結果牆倒被壓在牆下,受到了懲罰。
《牆頭記》是出輕喜劇,在歡快的氣氛中,也凝結著張木匠一輩子的苦辣酸甜,同時也鞭撻著不孝兒女的扭曲心靈。從以上劇情介紹還可以看出,這出戲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培育尊老敬老風氣,構建和諧社會,仍有著積極意義。

C. 許昌拍的電影 父親 演職表誰知道

哈哈,我也是許昌人啊,不過這個電影是我們禹州拍的了。下面是介紹:
去年10月20日,首部由許昌人自編、自導、自製的高清數字電影《父親》正式開拍。4月15日上午,這部承載著眾多許昌人希冀與夢想的影片,在胖東來時代廣場奧斯卡電影城舉行了首映式。

《父親》是第一部完全由許昌人自編、自導、自製的高清數字電影。40多名劇組人員大多來自國內各大型影視基地。從編劇、製片人、導演,到燈光師、攝像師、造型師、化妝師,乃至後期製作人員,全部屬許昌籍。聽說家鄉要拍第一部數字電影,他們不但不計報酬,有的還放棄了待遇豐厚的工作。

這部電影的劇情,和戲曲《牆頭記》、電影《我愛我爹》有些像:在一個小山村,貧窮、老實的李懷臣老漢被兇悍的兒媳婦楊鳳巧、窩囊的兒子李三娃趕出了家門,不料卻因禍得福,成了一名大老闆的乾爹。誤以為父親發了大財的李三娃夫婦又跑去搶爹,鬧上法庭後,經眾人教育終於悔改。

4月15日11時許,在舉行了簡短的儀式後,電影正式上映。看到辛辛苦苦拍攝了幾個月的作品終於與家鄉觀眾見面,導演余留藝,主演孫松峰(父親李懷臣的扮演者)、何帆(兒媳婦楊鳳巧的扮演者)等到場的演職人員都十分激動。余留藝說:「這是許昌首部高清數字電影。真誠希望許昌的父老鄉親關注它、喜歡它。大家看這部電影,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大家的掌聲,就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該片的製片人張小偉說,在舉行完首映式後,他們會去影片的主要拍攝地——禹州市鳩山鄉下泉村,先讓鄉親們看看這部在他們家門口拍攝的電影。然後,該片將在各大院線正式上映。下一步,他們打算拍攝一部30集的古裝電視連續劇《刀客》。

D. 豫劇《牆頭記》老來難片段戲譜。 拉二胡需要。

牆頭記》是根據蒲松齡的俚曲改編而成的。年近八旬的張木匠因兩兒不孝,兩媳不賢,遭百般虐待,被推上牆頭,引出一段人間悲喜劇。兩位表演藝術家中,李岱江唱腔委婉凄涼,耐人回味;楊瑞卿的表演入表入理,朴實細膩;幾位年青演員亦與老藝術家的風范相得益彰,使該戲成為地方戲曲的藝術精萃。

E. 戲曲牆頭記一共多少場

《游戲曲牆頭記》一共有45場。它包括大量的曲目,涵蓋了曲調、抒情、嘻哈、流行、爵士、電子、民謠、搖滾以及多種流派的音樂。每一場活動都由不同的藝術家帶來獨特的音樂風格,帶來精彩絕倫的音樂盛宴。比如,第一場首演由著名嘻哈團體「黑幫傀儡」(HIPKID)擔綱,他們精彩的表演,將現場熱鬧非凡,深受觀眾喜愛。此外,還有著名的爵士樂隊金鍾罩樂隊,抒情歌手關芝梅以及電子樂隊MIGUEL,他們都為觀眾帶來了精彩的演出。

F. 戲曲之村

在美麗富饒的魯北平原黃河下游南岸,有一個歷史悠久,人文厚重的城市,那就是漢孝子董永故里,中國優秀傳統劇種,呂劇的發祥地。享有「革命老區」和「呂劇之鄉」美譽的山東博興縣的呂藝鎮。

呂劇屬於一種鄉村藝術,它的前身是「化妝揚琴」,「琴戲」。是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演變而來。演的是農家事,唱的是農家情,劇本多是反映農村人情世故,以古老、傳統、守舊的愛情故事為題材,內容淳厚,鄉土氣息濃郁芬芳,生動活潑,以及朴實優美的演唱風格,贏得廣大群眾的深愛,成為山東主要地方戲曲之一。

呂劇在呂藝鎮以及周圍的村莊里,走南闖北的專業劇團,深入百姓生活的業余戲班,村村都有。不管在藝術殿堂的大舞台,抑或在田間地頭的小地方,都會有膾炙人口的呂劇演唱。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戲曲——呂劇,在一九九六年,山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山東呂劇藝術之鄉」,「山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二零零八年,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呂劇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榮譽稱號。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繩耿村的張樹良(老生)和張傳海(青衣)兩位藝人,創辦了附近第一家呂劇戲班,收納十八歲左右的學徒近二三十人,成為當地呂劇創始人。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光繩耿村就有近五十口人到外地演出。六三年,繩耿村呂劇班和北李家村京劇班一起,到沂源縣演出。那時所有的道具和行頭,都要到鄉里去借用。首場先是在沂源縣的蘆鴨店,每天演出兩場,場場爆滿,當地人飽了眼福後,才能換到另一個地方。雖然唱戲是個累人的活,卻也是個能養人燃凱的好活,從農村出來的「戲子」,算是出來討口飯吃,撲騰一天才吃兩頓飯,晚上演完戲後再吃一頓,那熱氣騰騰的白菜燉豆腐,他們吃著就像是在座酒席,工錢也少得可憐,可他們不在乎,並且演的很起勁。那年月,年年鬧災荒,再加上黃河泛濫成災,窮苦的農民,以唱「小曲」的形式進行乞討,卻成了很多人養家糊口的主要手段,所以很多人為了能讓孩子吃飽飯,很願意讓孩子參加到這個隊伍里來。綿長的歲月里,他們邊唱邊耍,不斷吸取改善戲曲唱腔和對唱詞唱法的精準,逐步豐富自己的表演,完善自己的表演,完善劇本的內容和形式,就是由於他們的不斷努力和鑽研,才有後來能走上大舞台,能搬上熒屏,成為一部部膾炙人口的好劇。他們演唱劇目有傳統的,也有自編自演的,如《小姑賢》、《王定寶借當》、《瓜園記》、《金鐲玉環記》、《王天寶下蘇州》、《白蛇傳》、《李天保娶親》、《牆頭記》、《三月幫》等,內容都豐富多彩,劇情也百看不厭。

戲班裡的演員雖然都是農村人,他們也不光來回重復巡演原有的老劇種。在農村裡,能人也代代輩出,有個大字不識一升的莊稼桿子,僅憑過目不忘的驚人記憶力,看完電影回家,就能編排創作出深入農村,通俗易懂的好戲,還能把一些老戲中原有的,不健康的或者不積極向上的段子,刪去或改掉,使戲曲前後貫通承前啟後,整過劇情更加引人入勝。例如《王漢喜借年》里,窮漢王漢喜,除夕之夜,到岳丈家借年,進的大門後,見上房岳丈一家正在歡度新年,深感自己處境寒酸窘迫,是進是退?躊躇猶豫間,有人出來,情急之下,他躲到馬棚里,正好嫂嫂到馬棚里小便……像這種醜化王漢喜的劇情,被統統刪去改掉。修改成正當王漢喜自慚形穢,徘徊不前,見有人來,慌忙之中,誤入未婚妻愛姐閨房,正兄段橡巧來人是陪愛姐回閨房安歇的嫂嫂,嫂嫂對王漢喜和愛姐的處境深表同情和關懷,並暗中決定幫助成全小姑與漢喜二人。《井台會》中,豆蔻少女蘭瑞蓮,因債務逼迫賣與已五十三歲,相貌醜陋的周蘭寬為妻,婚後受盡周家老少的百般欺辱與虐待。這樣似乎少羨旁了一些因果與善惡的強烈對比,後改為周蘭寬仗著有錢有勢,強行霸佔蘭瑞蓮。在婆家,瑞蓮受盡丈夫與婆婆的打罵與折磨……終成一出朴實無華,生動活潑,劇情感人的地方著名戲曲。他們自己創作編排的戲曲有《三月幫》、《王樂喜》等。都洋溢著濃郁芬芳的鄉村氣息,唱詞簡潔精練,主人公心理活動和或果斷或溫柔的肢體動作,以及演員急劇變化的面部表情,刻劃的生動細膩,幾近完美,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新中國成立以後,繩耿村的戲班子,不光唱呂戲,革命現代京劇,在繩耿村的戲班裡表演的熱火朝天,如火如荼,如《智取威虎山》、《海港》、《紅燈記》、《沙家浜》等。尤其是《三月幫》和《李二嫂改嫁》以及現代京劇《沙家浜》等,是繩耿村劇組的拿手好戲,演員婉轉優美的唱腔,生動悅耳,通俗易懂的唱詞,行雲流水,清脆悠揚的琴音,令人久久回味。

為弘揚戲曲藝術,將戲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發展與傳承,將古老的民間文化藝術發揚光大,博興縣政府,博興縣文化館常常舉辦戲曲大賽,全縣各個鄉村的戲班都積極參加,相互切磋技藝,相互學習唱腔唱法,評選出優秀的劇組,給予鼓勵和獎勵。還經常組織優秀戲班,開展以呂劇為特色的文藝演出活動。他們不光在鄉下,在田間地頭,他們也到省市級的大舞台。他們不光徘徊在鄰近的縣市,他們的聲音會逐漸響徹周邊縣區,如昌濰、膠東、桓台、廣饒、淄博、濱州、濟南等,齊魯的大地上,到處留下他們輕盈歡快的聲音與渾厚踏實的足跡。二零零七年臘月二十三日,中央電視台十二頻道,戲曲頻道,來繩耿村采訪並現場錄制《李二嫂改嫁》片段,一時在全國引起關注。

如今,繩耿村戲班擁有成員二十九人,年齡大的八十七歲的老藝人張學敏,腰不彎,耳不聾,精神矍鑠,年齡小的業余演員只有十幾歲。戲曲在繩耿村不僅是一項業余健身與娛樂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更是一項不能丟棄老祖宗遺留下來的,在時間與空間的隧道里艱難的漂泊百年的民間文化藝術,甚至有待,必須發揚與傳承的重要課題。新任書記劉恆佳,年輕有為,著力培育呂劇藝術人才,鼓勵創作呂劇精品劇目,還專門在老房子一旁建起了,教戲學戲演戲為一體的藝術大廳,為「呂劇之鄉」的長足發展努力增光添彩。

G. 西安三意社地址在哪裡

三意社在騾馬市。

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期,是秦腔戲全盛時期,三意社那時也很紅火。我記得每天中,晚兩埸演出,從不中斷,當時的票價是四到五毛錢,分甲、乙孫手、丙三等,按座位位置分等,劇場兩側為站票,站票每張兩毛錢。

三意社演出陣容龐大,名家濟濟。著名旦角,國家一級演員,秦腔非物傳承人,肖玉玲便是該社名旦,他是長安嘴頭人。她在秦腔戲電影片《火焰駒》中,拌演女主角黃桂英。劇中的艾謙拌演者是該社的凈卜者角周輔國。劇中拌演李彥榮的武生是蘇育民,蘇育民六十年代初是該社社長。該社有著名須生喬新賢,趙振華。趙振華嗓音很好,群眾有個風趣的順口流,"趙振華的胡喊,周輔國踏破樓板》形容趙聲之巨,周動作之毛,毛是毛凈。

三意社演出的全本戲很多,多是古裝大戲,如《玉堂春》紅遍西安,也演出過些現代劇,其中《牆頭記》最出名,還有移植樣板戲《杜鵑山》等。

老劇社,老演員,老騾馬市令人懷念。

咱是西安人,我來給你說:

你問「三意社」,也叫「三義社」。上了年歲的人,保准都能說出來。

你坐車到鍾樓或南大街,在則弊嫌南大街的中部有個巷子,叫東木頭市,向東走就能看見。

現在叫「西安青年秦腔藝術團」,也叫「西安秦腔二團」,具體地址是:西安市碑林區東木頭市146號

通鍾樓的公交、地鐵,四通八達的,下車後走著逛著就到了,不太遠。

聽明白了嗎?

西安市碑林區東大街大差市十字向南200米。

南大街中斷向東有條巷子叫東木頭市。三意社就在這條巷子,巷子里主要是做仿古牌匾等,希望可以幫到你!

三意社在騾馬市,木頭市是尚友社,開始叫擊意社,是在蘇蕊娥她父輩時由三意社分出來的,為此,蘇蕊娥她叔父曾病了一場。

H. 牆頭記什麼意思

《牆頭記》最初由山東省魯劇院山東梆子劇團根據蒲松齡的同名俚曲改編。
年近八旬的張木匠因兩兒不孝,兩媳不賢,遭百般虐待,被推上牆頭,引出一段人間悲喜劇。
1960年5月2日,山東梆子名家劉桂榮為毛主席演出了《牆頭記》,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1978年,山東省梆子劇團在濟南山東劇院上演《牆頭記》創下了連續演出45天不換劇目的記錄。
1982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將此劇製作為山東梆子戲曲藝術片。可能受電影的影響,這出戲許多劇種(如秦腔、評劇、呂劇、豫劇、曲劇等)都有移植。

《牆頭記》是出輕喜劇,在歡快的氣氛中,也凝結著張木匠一輩子的苦辣酸甜,同時也鞭撻著不孝兒女的扭曲心靈。從以上劇情介紹還可以看出,這出戲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培育尊老敬老風氣,構建和諧社會,仍有著積極意義。

I. 呂劇牆頭記內容簡介

1、善良的張木匠,妻子早亡,將兩個兒子拉扯成人。長子做生意發了財,為人自私、貪婪,很會算計,妻子李氏刁潑狠毒,對張木匠冷酷無情。次子粗通文墨,為人虛偽、狡猾,其妻趙氏從娘家帶來一份厚家產,他們吃喝不盡,對此十分得意,也不願奉養父親。

2、張木匠年老體衰,失去勞動能力,可這兩個兒子都不養他。但又毫無辦法,只好立下字據,以半月為期,輪流養父。由於月份有大小,兄弟為此常發生爭執,逼著老爹騎在老二家的院牆上。

3、張木匠年輕時的好朋友王銀匠,為人機智、詼諧、又富於正義感。王銀匠對張木匠的遭遇十分同情,他施展計謀,利用大乖和二乖愛財如命的本性,敘說當年張木匠在他的爐子上化了許多銀子,暗藏防老。

4、兩個兒子都想得到銀子,爭先供養老爹,但張木匠不久抑鬱而死。兩個兒子找到王銀匠,一定王銀匠要說出老爹藏銀的地方。王銀匠決心再一次戲弄他們,便讓他們去刨牆。他們拚命地刨,結果牆倒被壓在牆下,受到了懲罰。

(9)牆頭記懷舊老電影擴展閱讀:

1、《牆頭記》根據蒲松齡的俚曲改編,敘述的是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演繹的是子女不孝,老來難,遭百般虐待,被推上牆頭。這出戲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培育尊老敬老風氣,構建和諧社會,有著積極意義。

2、呂劇《牆頭記》移植於山東梆子劇團的同名作品。1960年5月2日,山東梆子名家劉桂榮為毛主席演出了《牆頭記》,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創下了連續演出45天不換劇目的記錄。以後多年收視好評。這出戲被改編有許多劇種,如秦腔、評劇、呂劇、豫劇、曲劇等。

J. 猜謎語:殺人者打虎武松也 (電影名二)謎底是什麼

謎面:殺塵舉人者打虎武松也 (電襲兄旅影名二)

謎底:牆頭記,誰是凶拍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