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紅雨的影視作品介紹
30集電視連續劇《未了上海情》飾演:怡文
導演:趙玉榮,合作演員:石蘭、謝蘭、廖忠
30集電視連續劇《機靈小不懂》飾演:書巷村
導演:溫偉基 李文龍合作演員:張衛健、李冰冰、聶遠
40集電視連續劇《蒼天潛龍》飾:閆鴻
合作演員:張敏 吳孟達
30集電視連續劇《漢宮飛燕》飾:太子劉欣
導演:陳家林 合作演員:張鐵林、袁立、趙明明
20集電視連續劇《情歸何處》飾:小丁
合作演員:宣萱、羅嘉良
30集電視連續劇《月上海》飾:丁楠
導演:陳潔 合作演員:周韻 池佳 《趕鴨子奇遇記》飾男一號:吳世澤
導演:田雋 合作演員:關禮傑、尚華
《十面埋伏》導演:張藝謀
合作演員:劉德華 、金城武、章子怡
《青春愛人事件》導演:灝然
合作演員:劉燁 王思懿
電影《紅雨》簡介
《紅雨》1975年根據楊嘯同名小說改編,
導演:崔嵬;
編劇:楊嘯,崔嵬;
主演:曹秀山,溫剛,臣國璽,田成仁,邵萬林
王炳彧Bingyu Wang ....王老慶
雷明Ming Lei ....李主任
製作公司:北京電影製片廠[中國]
劇情介紹:
1968年,太行山區青山大隊揭起「農業學大寨」的高潮,社員們干勁沖天地在修建水庫。小社員紅雨看到山區缺醫少葯,嚴重影響了社員們的身體健康,也影響了水庫工程的進展。看到解放前在葯鋪當掌櫃的孫天福至今還在賣假葯,刁難社員,他決心當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赤腳醫生。這時,孫天福為了把握住全村的醫療大權,也提出要當赤腳醫生。
大隊長一味相信孫天福,而大隊黨支部書記慶林和以石匠爺為代表的貧下中農,支持紅雨當赤腳醫生,送紅雨進了赤腳醫生訓練班。紅雨聽了石匠爺講述的解放前孩子看不起病慘死去的遭遇後,更堅定了當好赤腳醫生的決心。
『貳』 舊影:深刻在一代人腦海的老電影劇照
(電影《冰山上的來客》劇照)
(電影《春苗》 李秀明飾演田春苗)
(電影《沸騰的群山》劇照張連文飾演焦昆)
(電影《烽火少年》劇照)
(電影《紅珊瑚》劇照 曉軍飾演珊妹)
(電影《紅雨》 曹秀山扮演紅雨 1975年)
(電影《洪湖赤衛隊》劇照 王玉珍飾演韓英)
(電影《金光大道》,張國民扮演男主角高大泉)
(電影《劉三姐》劇照黃婉秋飾演劉三姐)
(電影《青松嶺》劇照劉曉媚飾演秀梅 王友來飾演大虎)
(電影《閃閃的紅星》劇照 祝新運出演潘冬子)
(電影《鐵道游擊隊》劇照)
(電影《五朵金花》楊麗坤飾演副社長金花)
(電影《向陽院的故事》劇照 浦克飾演石爺爺 章申飾演鐵柱)
(電影《一副保險帶》劇照 王政飾演紅英 錢紅娟飾演小楊)
(電影《英雄兒女》劇照 劉世龍飾演王成)
(電影《英雄小八路》劇照)
(電影《紅日》劇照高博飾演丁政委 楊在葆飾演石東根)
(革命現代舞劇《白毛女》劇照茅惠芳飾演喜兒)
《紅旗譜》
(革命現代舞劇《草原兒女》劇照 張純增飾演特木耳 蔡國波飾演斯琴)
(革命現代舞劇《紅色娘子軍》劇照)
(革命現代舞劇《沂蒙頌》劇照 程伯佳飾演英嫂 張肅飾演方鐵軍)
(故事片《怒潮》劇照)
(郭振清、李世江分別在電影《決裂》飾演龍國正、江大年)
(電影《南海長城》王心剛飾演區英才 劉曉慶飾演甜女)
剪紙片電影海報:帶響的弓箭
(電影《李雙雙》海報)
老版電影《渡江偵察記》劇照
《紅日》
《紅色娘子軍》(1960年)
文革電影《歡騰的小涼河》劇照
《寂靜山林》王心剛主演(1956年)
《甲午風雲》飾演鄧世昌
《秘密圖紙》
《青春似火》(北影76年)
《野火春風斗古城》(1963年)
《偵察兵》(1974年)
電影《汾水長流》劇照
南征北戰
《永不消逝的電波》
電影《打擊侵略者》
電影《冰雪金達萊》
《蠶花姑娘》
電影《草原晨曲》 海報
電影《草原上的人們》(烏日娜飾演薩仁格娃)
電影《地道戰》劇照
電影《地雷戰》(白大均飾演民兵隊長趙虎)
電影《獨立大隊》劇照
《山村新人》海報
(電影《南海風雲》劇照 唐國強飾演於化龍 高保成飾演阿爸 洪學敏飾演阿妹)
電影《海霞》劇照 吳海燕飾演海霞 王蘇婭飾演阿洪嫂
電影《海鷹》
電影《黑三角》
電影《紅色娘子軍》(祝希娟飾演吳瓊花 向梅飾演符紅蓮)
電影《金沙江畔》劇照
電影《決裂》(劇照 郭振清飾演龍國政)
電影《決裂》(王蘇婭飾演李金鳳)
電影《枯木逢春》(上官雲珠飾演方媽媽,尤嘉飾演苦妹子、徐志驊飾演方冬哥)
電影《苦菜花》(曲雲飾演母親 王志剛飾演姜永泉)
電影《燎原》
電影《勐壠沙》
電影《南海的早晨》
電影《上甘嶺》(劇照 楊德才飾演張亮 劉玉茹飾演王蘭 )
電影《暴風驟雨》經典劇照電影《護士日記》(王丹鳳飾演簡素華,湯化達飾演高昌平)
《南島風雲》劇照
電影《女跳水隊員》
電影《青春之歌》 劇照
電影《青年魯班》
電影海報《激戰無名川》
電影海報《林海雪原》
電影海報《如此爹娘》
電影海報《山村姐妹》
電影海報《戰洪圖》
電影海報劇照《烽火少年》
動畫片《小號手》
渡江偵察記
馮喆和王丹鳳主演的電影《桃花扇》劇照
故事片《柳堡的故事》(陶玉玲飾演二妹子 廖友梁飾演李進)
故事片《蘆笙戀歌》(宋雪娟飾演娜娃 汪傑飾演扎妥)
故事片《怒潮》(張平飾演邱金)
『叄』 求六七十年代經典電影
66~76年流行的國產電影及譯製片2012-04-04 18:34《艷陽天》長春電影製片廠1968
《節振國》長春電影製片廠1965
《年青的一代》大陸1965
《紅燈記》(京劇)八一電影製片廠1970
《智取威虎山》(京劇)北京電影製片廠1970
《紅色娘子軍》(舞劇)北京電影製片廠1971
《沙家浜》(京劇)長春電影製片廠1971
《白毛女》舞劇)上海電影製片廠1972
《海港》(京劇)北京電影製片廠1972
《龍江頌》(京劇)北京電影製片廠1972
《奇襲白虎團》(京劇)長春電影製片廠1972
《海港》(京劇,重拍)北京電影製片廠1973
《青松嶺》長春電影製片廠1973
《戰洪圖》長春電影製片廠1973
《半籃花生》(越劇)長春電影製片廠1974
《創業》長春電影製片廠1974
《杜鵑山》(京劇)北京電影製片廠1974
《渡江偵察記》(重拍)上海電影製片廠1974
《鋼鐵巨人》長春電影製片廠1974
《火紅的年代》上海電影製片廠1974
《金光大道-下集》八一電影製片廠1974
《南征北戰》八一電影製片廠1974
《南征北戰》(重拍)北京電影製片廠1974
《平原游擊隊》(重拍)長春電影製片廠1974
《平原作戰》(京劇)八一電影製片廠1974
《沙家浜》(粵劇)珠江電影製片廠1974
《閃閃的紅星》八一電影製片廠1974
《送貨路上》(湖南花鼓戲)北京電影製片廠1974
《無影燈下頌銀針》上海電影製片廠1974
《向陽院的故事》長春電影製片廠1974
《一副保險帶》上海電影製片廠1974
《園丁之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1974
《偵察兵》北京電影製片廠1974
《阿勇》西安電影製片廠1975
《碧海紅波》西安電影製片廠1975
《草原兒女》(舞劇)北京電影製片廠1975
《長城新曲》長春電影製片廠1975
《車輪滾滾》長春電影製片廠1975
《春苗》上海電影製片廠1975
《第二個春天》上海電影製片廠1975
《渡口》(河北梆子)北京電影製片廠1975
《沸騰的群山》北京電影製片廠1975
《烽火少年》北京電影製片廠1975
《海霞》北京電影製片廠1975
《紅燈記》(維吾爾語歌劇)八一電影製片廠1975
《紅雨》北京電影製片廠1975
《黃河少年》長春電影製片廠1975
《激戰無名川》八一電影製片廠1975
《揀煤渣》(淮劇)上海電影製片廠1975
《金光大道-上集》長春電影製片廠1975
《決裂》北京電影製片廠1975
《雷雨之前》八一電影製片廠1975
《難忘的戰斗》上海電影製片廠1975
《人老心紅》(淮劇)上海電影製片廠1975
《沙漠的春天》長春電影製片廠1975
《小將》上海電影製片廠1975
《小螺號》珠江電影製片廠1975
《沂蒙頌》(舞劇)八一電影製片廠1975
《戰船台》上海電影製片廠1975
《阿夏河的秘密》長春電影製片廠1976
《長空雄鷹》長春電影製片廠1976
《春潮急》峨嵋電影製片廠1976
《反擊》北京電影製片廠1976
《楓樹灣》珠江電影製片廠1976
《海上明珠》北京電影製片廠1976
《歡騰的小涼河》上海電影製片廠1976
《寄託》峨嵋電影製片廠1976
《江水滔滔》上海電影製片廠1976
《金光大道-中集》長春電影製片廠1976
《金鎖》上海電影製片廠1976
《開山的人》長春電影製片廠1976
《連心壩》上海電影製片廠1976
《芒果之歌》長春電影製片廠1976
《南海長城》八一電影製片廠1976
《南海風雲》八一電影製片廠1976
《南疆春早》北京電影製片廠1976
《牛角石》北京電影製片廠1976
《青春似火》北京電影製片廠1976
《山村新人》長春電影製片廠1976
《山花》北京電影製片廠1976
《山裡紅梅》珠海電影製片廠1976
《鎖龍湖-上集》長春電影製片廠1976
《新風歌》上海電影製片廠1976
《雁鳴湖畔》長春電影製片廠1976
《征途》上海電影製片廠1976
《主課》廣西電影製片廠1976
譯製片:
1966年
《大地的兒子》(二、三集)(朝鮮)
《一個戰士的故事》(朝鮮)
1970年
《森林之火》(越南)
《琛姑娘的松林》(越南)
《達吉亞人》(羅馬尼亞)
《血海》(上下集)(朝鮮)
《看不見的戰線》(朝鮮)
1971年
《腳印》
《勇敢的人們》
《戰斗的早晨》
《第八個是銅像》
《天亮的時候》
《一個自衛團員的遭遇》(朝鮮)
《戰斗在繼續》(越南)
《在鐵道線上》(朝鮮)
《前方在召喚》(越南)
《鮮花盛開的村莊》(朝鮮)
《摘蘋果的時候》(朝鮮)
《同志,你的道路》
1972年
《巴黎聖母院》
《簡愛》
《勇敢的米哈依》(上下集)(羅馬尼亞)
《記者》(上下集)(蘇聯)
《勞動家庭》(上下集)(朝鮮)
《戰爭與和平》(四集)(蘇聯)
《賣花姑娘》(寬)(朝鮮)
《回故鄉之路》(越南)
《冷酷的心》
1973年
《綠色的群山》
《空中舞台》(朝鮮)
《賣花姑娘》(普)(朝鮮)
《禿魯江畔之花》(朝鮮)
《軋鋼工人》(寬)(朝鮮)
《原形畢露》(朝鮮)
《氣球上的旅行》(法國)
《永生的戰士》(朝鮮)
《軋鋼工人》(普)(朝鮮)
《一個護士的故事》(朝鮮)
《烈火行動計劃》
1974年
《在那些年代裡》
《沉默的朋友》
《火》(越南)
《延豐湖》(朝鮮)
《警察局長的自白》
1975年
《戰斗的道路》
《送信人》(英國)
《為了新的一代》(朝鮮)
《特羅塔》(聯邦德國)
《紐約奇談》(美國)
《巴布希卡歷險記》(羅馬尼亞)
《金姬和銀姬的命運》(朝鮮)
《三妯娌》(朝鮮)
《潔白的道路》(阿爾巴尼亞)
1976年
《基度山伯爵》
《生死戀》
《阿里巴巴》
《沉默的人》
《蛇》
《斯特凡大公》(上下集)(羅馬尼亞)
《哥白尼》(波蘭)
《火車司機的兒子》(朝鮮)
《石油贊歌》(阿爾巴尼亞)
《多瑙河三角洲》(羅馬尼亞)
《初春》(阿爾巴尼亞)
《礦山的主人》(朝鮮)
《貝尼自己走》(阿爾巴尼亞)
《在燦爛的陽光下》(朝鮮)
《高山之鷹》(朝鮮)
《最後冬天》(阿爾巴尼亞)
《斬斷魔爪》(阿爾巴尼亞)
『肆』 我幹了七年赤腳醫生沒有本有我村那時的工資賬不知國因我本村有村子的歷史注冊了證明我幹了七年家有什麼代
赤腳醫生
(農村非正式醫療人員)
編輯
赤腳醫生,是上世紀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期開始出現的名詞,指一般未經正式醫療訓練、仍持農業戶口、一些情況下「半農半醫」的農村醫療人員。
當時來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醫學世家;二是高中畢業且略懂醫術病理;三是一些是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赤腳醫生為解救中國一些農村地區缺醫少葯的燃眉之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中文名
赤腳醫生
屬 性
農村醫療人員
最早人物
王桂珍
社會評價
窮人服務的天使
目錄
1 最早人物
2 《赤腳醫生》郵票
▪ 兩位「赤腳醫生」的出現
▪ 由「赤腳醫生」成名的王桂珍
▪ 「中國農村合作醫療之父」覃祥官
3 顯著特點
4 國家政策
5 社會評價
6 相關報道
7 走進歷史
8 21世紀對離崗赤腳醫生補助:
9 影視作品
▪ 電影《紅雨》
▪ 電影《春苗》
歷史背景
1968年9月,當時中國最具有政治影響力的《紅旗》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從「赤腳醫生」的成長看醫學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報》刊載。隨後《文匯報》等各大報刊紛紛轉載。「赤腳醫生」的名稱走向了全國。「赤腳醫生」是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產物,是農村社員對「半農半醫」衛生員的親切稱呼。合作醫療是隨著新中國成立後農業互助合作化運動的興起而逐步發展起來的。
到1977年底,全國有85%的生產大隊實行了合作醫療,赤腳醫生數量一度達到150多萬名。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不再使用「赤腳醫生」名稱,鞏固發展鄉村醫生隊伍》一文,到此「赤腳醫生」逐漸消失。根據2004年1月1日起實行的《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鄉村醫生經過相應的注冊及培訓考試後,以正式的名義執照開業。赤腳醫生的歷史自此結束了。
根據當時的報道,中國有102萬鄉村醫生,其中近70%的人
員為初、高中畢業,近10%的人員為小學畢業。 赤腳醫生是中國衛生史上的一個特殊產物,即鄉村中沒有納入國家編制的非正式醫生。他們掌握有一些衛生知識,可以治療常見病,能為產婦接生,主要任務是降低嬰兒死亡率和根除傳染疾病。赤腳醫生通常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醫學世家,二是高、初中畢業生中略懂醫術病理者,其中有一些是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挑選出來後,到縣一級的衛生學鬧渣校接受短期培訓,結業後即成為赤腳醫生,但沒固定薪金,許多人要赤著腳,荷鋤扶犁耕地種田,赤腳醫生名稱由此而來。
最早人物
編輯
原上海市川沙縣江鎮公社「赤腳醫生」王桂珍與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農村合作醫療創始人覃祥官,可以說他們是中國最早的「赤腳醫生」。兩位風雲人物的人生軌跡有著相似之處。
2008年9月2日,在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衛生局一棟普通宿舍樓里,人稱合作醫療「活檔案」的退休幹部倪兵萬拿出自己收集、珍藏多年的歷史資料,向筆者介紹了中國最早的兩位「赤腳醫生」。
《赤腳醫生》郵票
編輯
1974年6月26日我國發行《赤腳醫生》郵票一套[1]
《赤腳醫生》郵票
兩位「赤腳醫生」的出現
倪兵萬當時雖已74歲,但神清氣爽,面色紅潤。從1958年至1994
倪兵萬收藏的部分農村合作醫療歷史資料
年退休,他一直都在長陽縣衛生局工作,並歷任醫政股股長、縣農村合作醫療辦公室副主任等職,是中國農村合作醫療發展變遷的歷史見證人,中央電視台、香港鳳凰衛視等媒體都曾多次采訪過他。
「中國最早的『赤腳醫生』應該是長陽的覃祥官和上海的王桂珍」,倪兵萬開宗明義地說。接著,他拿出3種權威資料作為佐證。
一是1968年12月20日,由長陽縣革命委員會、長陽縣人民武裝部編印的《深受貧下中農歡迎的合作醫療制度》一書,該書第六十五頁中這樣寫道:「1961年,覃祥官開始跟著老醫生徐謀書學醫……」。
二是1975年12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組織編寫出版的《「六·二六」光輝照樂園》一書,該書第一章第二節中這樣寫道:「1961年,在三大隊黨支部的支持下,快30歲而又只讀過3年小學的覃祥官,懷著為貧下中農去佔領醫療陣地的雄心,開始學醫……」
三是2006年4月,中央電視台5集系列電液掘悄視專題片《赤腳醫生》的解說詞也多次這樣描述:「1964年,覃祥官在湖北省長陽縣樂園公社成為赤腳醫生……」
「1965年,王桂珍在上海川沙縣江鎮公社成為赤腳醫生……」
由「赤腳醫生」散段成名的王桂珍
1968年第三期《紅旗》雜志上, 曾刊載了一篇關於上海市川沙
王桂珍
縣江鎮公社培養赤腳醫生的調查報告,介紹了王桂珍等人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的先進事跡。
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報》全文轉載此文,也就是在這篇調查報告中,第一次把農村半醫半農的衛生員正式稱為「赤腳醫生」。從此,「赤腳醫生」就成為半農半醫鄉村醫生的特定稱謂。
當時,毛澤東主席看到這篇文章後,在文章的眉頭上批示:「赤腳醫生就是好」。這個批示經報刊公開發表之後,當年的中國大地上立即掀起了一股學習赤腳醫生、學習王桂珍的熱潮。還有人不顧路途遙遠,自帶干糧,千里迢迢從各地趕到江鎮公社觀摩學習,安靜的江鎮一下子熱鬧起來,王桂珍也被這種熱潮漸漸推向了榮譽的巔峰。
1969年9月,從未離開過上海的王桂珍奉命來到北京,參加
赤腳醫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20歲生日慶典活動。1974年,王桂珍代表中國上百萬赤腳醫生參加了第二十七屆世界衛生組織大會。這次會議之後,王桂珍的名氣和影響越來越大。後來,拍攝的一部反映「赤腳醫生」的電影,即以她為原型。
1978年,王桂珍到川沙縣一家企業當了廠醫。1987年落實政策,她通過醫師考試進入鎮衛生院工作。1999年退休之後,她與丈夫一起創辦了浦東振興印刷廠。由於夫婦二人都是非常實在的善良人,所以在當地人緣關系極好,為人處世更是有口皆碑,令人敬重。
「中國農村合作醫療之父」覃祥官
而覃祥官的人生軌跡也與王桂珍有許多相似之處。
1966年8月10日,由他領創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樂園公社杜家村大隊衛生室」靜悄悄地掛牌。
1968年12月5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了反映樂園公社創辦合作醫療的調查報告——《深受貧下中農歡迎的合作醫療制度》。文中特別提到,杜家村大隊衛生室赤腳醫生覃祥官是一位「忠心耿耿為人民」的「白求恩式的好醫生」。一夜之間,覃祥官就成了全國家喻戶曉的新聞人物。
隨後,覃祥官多次出國訪問作報告,介紹中國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4次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並當選為第四、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1993年,60歲的覃祥官經原湖北省宜昌地委組織部同意,由長陽縣委按副縣級領導幹部為他辦了退休手續。如今,覃祥官和老伴在樂園鄉下過著恬靜、安詳的田園生活。
新華社記者曾於1993年撰文在《半月談》「內部版」上介紹覃祥官的歷史功績,並首次稱他為「中國農村合作醫療之父」。
2003年之後,隨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全國的再度興起,人們又想起了其創始人覃祥官。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見證」,鳳凰衛視「鳳凰大視野」、湖北衛視「往事」、遼寧衛視「背景」等電視欄目記者都曾在筆者的陪同下,親赴樂園專訪過這位土家族傳奇老人。
顯著特點
編輯
解放初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鄉村大多都有赤腳醫生。
赤腳醫生
那個時代,國家貧窮,醫科專家奇缺,一時培養不出那麼多有醫學方面專業的醫生,只有培訓一批略懂醫術的赤腳醫生來應急所需。貧窮落後的年代,生病人也尤多,更需要赤腳醫生的治病。因而,那個年代,在鄉村裡,赤腳醫生就應運而生了。
在鄉村裡,選拔赤腳醫生,一般是從以下二條件來選的。一是從醫學世家中挑選,二是從高中畢業生略懂醫術病理中挑選。挑選出來後,集中到縣衛生學校培訓一年半載,結業後回到鄉村算是赤腳醫生了。鄉村裡的赤腳醫生,因沒受過系統的學習,醫學,病理等知識是比較低的,大病、重病治不了,復雜的病更不用說了。赤腳醫生能解決的問題,通常是一些頭痛身熱,擦損外傷等小病而已。雖說是小病,但能治理能解決,也大大方便了村民群眾。一是他們沒空到大醫院去看病,二是到大醫院看病交通也十分不便,三是到大醫院看病費用高。因而,村民群眾十分敬重赤腳醫生,都認為他們是村裡的大知識分子,是救命恩人。
在鄉村當赤腳醫生很辛苦,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首先,赤腳醫生沒有固定的薪金,有的只是每月拿大隊一些補貼,有的只是以生產隊記工分代酬。這微薄的補貼和工分,根本上解決不了他們的生活,因而,他們白天還得赤著腳參加生產隊勞動,夜晚還要挑燈自學醫學知識。其次,由於貧窮落後,醫療設備十分簡陋。除了一個葯箱,幾片普通的葯片,一支針筒,幾塊紗布,別的就少得可憐。
盡管難苦,但那時的赤腳醫生,還是盡職盡責,滿腔熱情地為人民服務的。不管深夜還是風雨交加的日子,只要有病人叫到,他們就會赴診,就會認真地為病人看病打針服葯。自己治得了的,就一心一意盡力去治。自己治不了的,就建議送醫院治,有時還親自陪著送去。赤腳醫生治病收費不高,只收回成本錢,因為赤腳醫生都拿了生產隊的補貼。有的赤腳醫生如果碰上困難戶和五保戶,就得倒貼成本費了。
鄉村的赤腳醫生,醫術雖不高,但服務態度特別的好。他們常背著一個印有雞蛋般大的紅十字葯箱,穿著白褂,挨家串戶走訪群眾。尤其是流感時期或流腦時期,赤腳醫生的責任更大更辛苦,他們不但走家串戶發葯,還得講解預防知識,通常一天吃不上一頓飯,睡不上一次安穩覺。鄉村裡的小孩怕打針,赤腳醫生便會千方百計哄小孩,或是給他們講故事,或是為他們唱歌,有時甚至買上一顆糖送給小孩,待小孩的注意力分散時,一針落去,還未等孩子「哇」的一聲哭叫,針又拔出來了。這般一來,村裡的小孩見了赤腳醫生,既愛又怕,大都會縮進母親的身後,伸出頭來,怔怔地盯著赤腳醫生身上的紅十字葯箱——那裡面,既有糖果,更有針筒。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赤腳醫生的醫術雖沒有大醫院里的醫生高明,但有時大醫院里的醫生治不了的病,赤腳醫生反而治得了。赤腳醫生治病,在鄉民的眼裡,確是高。但有時,也失水準。無論怎麼說,在那個貧窮落後的年代,赤腳醫生為人民群眾作出了巨大貢獻,功不可沒。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教育的發展,鄉村都建立了醫院,醫生都規范化了,赤腳醫生,漸漸地被醫科大學的畢業生取而代之了。這便是人類文明的又一進步。[2]
國家政策
編輯
「赤腳醫生」待遇及養老問題應當解決,有法可依。根據國務院國發【1981】24號文件《國務院批准衛生部關於合理解決赤腳醫生補助問題的問題》,對「赤腳醫生」明確界定為「他們同民辦教師一樣,是農村中的知識分子,技術人員,腦力勞動者」。對此建議:凡經考核合格,相當於中專水平的赤腳醫生,發給「鄉村醫生證書」,原則上給予相當於民辦教師水平的待遇,並明確赤腳醫生補助費的來源,其中一部分是由地方財政解決的。
2014年5月28日,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2014年重點工作任務》(以下簡稱《工作任務》),進一步明確2014年醫改的任務目標,落實工作責任。
其中[3-4] 《工作任務》的第二十一條:穩定鄉村醫生隊伍。原則上將40%左右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任務交由村衛生室承擔,考核合格後將相應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撥付給村衛生室,不得擠占、截留和挪用。加快將符合條件的村衛生室納入新農合定點,全面實施一般診療費政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同等條件下可優先聘用獲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鄉村醫生。研究制訂提高偏遠、艱苦以及少數民族等特殊地區執業鄉村醫生待遇的相關政策措施。落實鄉村醫生養老政策,採取多種方式,妥善解決好老年鄉村醫生的養老保障和生活困難問題,同步建立鄉村醫生退出機制。適時組織對鄉村醫生政策落實情況進行專項督查。充分發揮基層計生工作者在普及健康知識、提高公民健康素養中的積極作用。
社會評價
編輯
更重要的是,赤腳醫生是真正為窮人服務的天使。赤腳醫生雖然沒有
赤腳醫生繪畫作品
潔白的工作服,常常兩腳泥巴,一身粗布衣裳,但卻有最真最純最熱的為人民服務之心。而樸素實用的治療模式,滿足了當時農村大多數群眾的初級醫護需要。反觀當今的醫療機構,缺少的正是這種平民意識。病房越來越豪華,收費越來越天文,大而無當的醫療體系使得醫患矛盾越來越突出,早已淡出歷史的「赤腳醫生」又重回人們記憶也就不奇怪了。
「赤腳醫生」模式即使在今天也還有其現實意義,洗去「赤腳醫生」的歷史印記和政治色彩,挖掘其價值內核,借鑒其普適性和組織模式,建立切合農民利益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為「赤腳醫生」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這也與有關政府正致力於構建平價醫院的想法不謀而和。
「赤腳醫生」在21世紀可以理解為國外的保健醫師,他為群眾提供的是24小時,即時的不需要排隊的貼身醫療服務。普通的傷風、咳嗽、常見的外傷的時候,「赤腳醫生」能夠幾分鍾內為你提供醫療服務。和城市的醫療服務相比,等車、排隊、繳費、3分鍾看病、相比,「赤腳醫生」制度值得今天的醫改部門認真學習。
相關報道
編輯
廣州日報2008年1月16日刊登了《粵7位「赤腳醫生」獲衛生部表彰》一文後,一下子把很多讀者的回憶拉回到了那個「一根銀針治百病,一顆紅心暖千家」的「赤腳醫生時代」。這種懷念甚至跨越了時空距離,延伸到了網路時代,網上開始出現懷念「赤腳醫生」的風潮。許多網友都對小時候赤腳醫生的救助之恩念念不忘。跟今天發達的醫療水平相比,當年農村的醫療條件可謂簡陋之極,那人們為什麼要懷念「赤腳醫生」?
無可迴避的是,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於人們對醫療現狀的無奈和不滿。顯然,跟過去相比,當下豪華的醫療模式不僅超出了農民或者貧民階層的支付能力,也超出了普通人群常用病和多發病的治療需要,形成了新的醫療資源浪費,而這種浪費卻又是出於醫療機構的利益需要。過度治療和重復治療讓患者苦不堪言,而「赤腳醫生」最能滿足當今貧民患者普遍的懸壺濟世夢想。
走進歷史
編輯
20世紀80年代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導致合作醫療制度瓦解,1985 年全國實行合作醫療制度的行政村由過去的90%銳減至5%,至1989 年,繼續實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行政村僅佔全國的4.8%。「赤腳醫生」也因此失去了政治與經濟的依託,部分轉變為個體開業者。1985 年月,衛生部宣布取消「赤腳醫生」的名稱,經考核合格者轉為鄉村醫生(village doctor)。這一改變不僅是名稱上的,而且也是實質上的。由於鄉村醫生被置於市場經濟的格局中,他們更多地注重疾病治療,而原來屬於「赤腳醫生」職責范圍的計劃免疫、愛國衛生、改水改廁等工作遭到嚴重削弱,農村基層衛生防疫網路基本瓦解了。
合作醫療制度的瓦解和「赤腳醫生」角色的轉換,導致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陷入困境,農民失去了基本的醫療保障。2003 年,中國政府提出了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規劃,頒布了《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以重建農村初級衛生保健服務體系。然而,新農合制度與鄉村醫生的醫療服務之間還存在許多不協調,適應新農合的醫療消費層次和水平的服務體系尚待完善。許多鄉村醫生仍然處於上無撥款,下無補助,靠醫療業務收入發工資,其他均無保障的境況。此外,新農合主要是疾病診治的費用補貼制度,而對預防保健和公共衛生沒有給予關注。
「赤腳醫生」是中國在社會經濟不發達情況下,主要依靠政治動員來解決農村基本衛生保健問題的一次嘗試。盡管這一嘗試也曾受到種種批評,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轉型後農民醫療保健問題的突顯,喚起了人們對「赤腳醫生」的回憶。我們應當認真地檢討和反思「赤腳醫生」制度的興衰,汲取經驗與教訓。
21世紀對離崗赤腳醫生補助:
編輯
政府一直關心赤腳醫生,一九八一年,國務院批轉衛生部關於合理解決赤腳醫生補助問題的報告的通知(一九八一年二月二十七日)[5] 中提出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給以適當補助。
2013年廣東發布《關於做好農村已離崗接生員和赤腳醫生活困難補助發放工作的通知》,開始對生活困難的農村離崗赤腳醫生和接生員補助[6] 反饋:廣東赤腳醫生2015年第二次補助發放? [7]
2015年底,山東省衛生計生委、財政廳、人社廳聯合印發了《關於解決老年鄉村醫生生活補助問題的實施意見》,自2015年1月1日起實行。[8] 反饋1:已經領上了,一年按20塊錢算[9] 反饋2:山東各地老年鄉村醫生陸續發補助,從2015年一月起給。[10] 反饋3:山東陽谷一位村醫幹了49年,每月980元[11] (4樓)
2016年河北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發布《關於印發原「赤腳醫生」養老補助辦法的通知 》冀衛發〔2016〕14號
開始對離崗赤腳醫生和接生員補助[12]
影視作品
編輯
電影《紅雨》
1975年根據楊嘯同名小說改編,導演:崔嵬;
《紅雨》電影海報
編劇:楊嘯,崔嵬;主演:曹秀山,溫剛,臣國璽,田成仁,邵萬林
劇情介紹:
1968年,太行山區青山大隊揭起「農業學大寨」的高潮,社員們干勁沖天地在修建水庫。小社員紅雨看到山區缺醫少葯,嚴重影響了社員們的身體健康,也影響了水庫工程的進展。看到解放前在葯鋪當掌櫃的孫天福至今還在賣假葯,刁難社員,他決心當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赤腳醫生。這時,孫天福為了把握住全村的醫療大權,也提出要當赤腳醫生。大隊長一味相信孫天福,而大隊黨支部書記慶林和以石匠爺為代表的貧下中農,支持紅雨當赤腳醫生,送紅雨進了赤腳醫生訓
《紅雨》電影連環畫
練班。紅雨聽了石匠爺講述的解放前孩子看不起病慘死去的遭遇後,更堅定了當好赤腳醫生的決心。
望採納
『伍』 1966年至1976年拍攝的故事片電影有哪些
謝謝提問,就個人看到過的如下,歡迎補充。
火紅的年代、春苗、艷陽天、青松嶺、長城新曲、偵察兵、金光大道、紅雨、閃閃的紅星、打擊侵略者、奇襲、飛虎、激戰無名川、南海長城、南海風雲、海霞、海島怒潮、鄉村新人、征途、黑三角、獵字99號、405謀殺案、沸騰的群山、楓樹灣決裂、歡騰的小涼河、創業、沙漠的春天向陽院的故事、平原游擊隊(新)、渡江偵察記(新)、南征北戰(新)、延河戰火、小字輩、雁鳴湖畔、刑場上的婚禮、紅牡丹、傷痕、生活的顫音、天雲山傳奇難忘的戰斗、年輕的一代(新)、紅河激浪、她從霧中來、海外赤子、柳暗花明、天山紅花、自豪吧!母親、
在特殊的十年,中國的電影市場,並不像某些人說的,只有八個樣板戲,有些電影拍攝的相當不錯,堪稱經典。
其中的代表作是《閃閃的紅星》,電影內容情節緊湊,引人入勝,畫面干凈,最讓人耳熟能詳的,是電影中的三首插曲,《紅星照我去戰斗》,《紅星歌》和《映山紅》至今傳唱不衰。
還有一部戲劇電影,河北梆子《寶蓮燈》,郭德綱演唱的《叫小番》也是河北梆子唱腔,這部拍攝於1975年的電影,唱腔優美,扮相俊俏,尤其是二郎神的哮天犬出場,每次都能引得觀眾們鬨堂大笑。
在那個年代,除了樣板戲,還有一類題材,也受到觀眾的追捧,那就是戰爭片。50年代,一些經典的黑白戰爭故事片,重新拍攝成彩色電影,《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總體來說,翻拍的不如老版的經典,有些畫蛇添足的感覺。
還有一部《平原作戰》
,雖然是新電影,卻是向50年代拍攝的《平原游擊隊》致敬的作品,《平原作戰》中的趙永剛,雖然塑造的英雄形象完美無缺,但和致敬作品中的雙槍李向陽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
我個人覺得,當時最出色的
戰爭片,是《激戰無名川》,那時候的演員是真正的赴湯蹈火,爬冰卧雪,志願軍戰士用高射炮打飛機,拆除定時炸彈,當時看的緊張的不得了,雖然已經過去這么多年,這些經典鏡頭還歷歷在目。
這十年不就是文革十年的電影嗎!有哪些不知道,肯定也不會少吧!有些還是翻拍的呢!如《渡江偵察記》、《平原游擊隊》等!這里就說本人看過的,小學一年級時包場看電影,看過的是《青松嶺》,此外還有《紅雨》,看的最多的就是樣板戲《沙家浜》、《杜鵑山》《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海港》,還有好像是《磐石灣》吧?有一次還包場兩部樣板戲,一下午!
1966年—1976年拍攝的電影故事片按順序是:1966年長影《雁鴻嶺下》、北影《紅色郵路》《女飛行員》《紅石鍾聲》、珠影《大浪淘沙》,1973年長影《艷陽天》《青松嶺》(重拍)《戰洪圖》(重拍),1974年長影《鋼鐵巨人》《向陽院的故事》《創業》《平原游擊隊》(重拍)、北影《偵察兵》《南征北戰》(重拍)、上影《火紅的年代》《渡江偵察記》(重拍)《無影燈下頌銀針》《一副保險帶》、八一《閃閃的紅星》,1975年長影《車輪滾滾》《長城新曲》《金光大道》(上集)《黃河少年》《沙漠的春天》、北影《烽火少年》《海霞》《紅雨》《決裂》、上影《第二個春天》《小將》《戰船台》《春苗》、八一《激戰無名川》《雷雨之前》、珠影《小螺號》、西影《碧海紅波》《阿勇》,1976年長影《雁鳴湖畔》《長空雄鷹》《鎖龍湖》(上集)《芒果之歌》《山村新人》《金光大道》(中集)、北影《沸騰的群山》《牛角石》《青春似火》《海上明珠》《山花》《反擊》(未發行)、上影《征途》《難忘的戰斗》《金鎖》《年青的一代》(重拍)《阿夏河的秘密》《歡騰的小涼河》《江水滔滔》《新風歌》、八一《南海風雲》《南海長城》、珠影《楓樹灣》《山裡紅梅》、西影《開山的人》、峨眉《寄託》、廣西《主課》。
不管有哪些,凡正這一時期拍攝的影片是深受人民大眾喜愛的,不管從形式到內容都是正能量,能鼓舞啟迪人的智慧和力量。
《金光大道》《艷陽天》《青松嶺》《年青的一代》《第二個春天》《春苗》《紅雨》《火紅的年代》《山村新人》《無影燈下頌銀針》《長城新曲》《牛角石》《雁鳴湖畔》《渡江偵察記》《偵察兵》《紅燈記》《沙家浜》《海港》《龍江頌》《戰洪圖》《智取威虎山》《紅色娘子軍》《白毛女》《沂蒙頌》《紅雲崗》《向陽院的故事》《祖國啊母親》《豹子灣的戰斗》《沙漠里的春天》《閃閃的紅星》《杜鵑山》《盤石灣》《平原游擊隊》《平原作戰》《紅石村》《反擊》《盛大的節日》《創業》《海霞》《小螺號》《奇襲白虎團》《審椅子》《長空雄鷹》《激戰無名川》《沸騰的群山》《漁島怒潮》《決裂》《青春似火》《 難忘的戰斗》《江水滔滔》《十月的風雲》《青春》《兩個小八路》
66年至76年,10年文化大革命,距今日30多年啦,是我兒時的回憶,記得上小學二年級,學校組織看電影《閃閃的紅星》,第一次去電影院看電影, 陋天電影看的不少>,同一去的,回來時幾個要好的一起回家。第二天學校談觀後感,潘東子成為我們那一代人的偶像。在就是樣板戲,記憶深刻。其他的《南征北戰》《奇襲》《春苗》《渡江偵察記》,有一部戰斗片《偵察兵》王新剛老師主演的,是戰斗片的精典。寫了不少,是不是文不對題?
十年間,拍攝了屈指可數的故事片,滿打滿算也不超過一巴掌!就這幾部故事片,它們背後充滿著鮮為人知的 故事!
《創業》:作家張天民根據開發大慶油田的創業事跡,創作出的故事片。審核時遭江青刁難未通過,作者致信當時主持中央工作的鄧小平,鄧小平馬上把信轉交毛澤東,經批示後才公映。
《決裂》:反映大學從工農兵中招生,否定十七年教育成就的故事片。公映後,兩句流行語隨之產生: 馬尾巴的功能;這就是資格 (指手上有老繭子就是上大學資格,見圖片)
《偵察兵》:1974年上映,偵察兵神乎其神,敵人都是草包。此片後被封存。
《春苗》,以赤腳醫生春苗為主要人物,反映農村衛生醫療領域的階級斗爭,不久被封存。
《青松嶺》,以農村階級斗爭為主題的故事片。老貧農張萬山與富農後代錢廣之間圍繞著生產隊趕大車的車老闆子的故事,展開了 貧下中農必須牢牢掌握「鞭桿子」 的斗爭。張萬山反復說:旱煙一經錢廣過手,保證跑了味……
《閃閃的紅星》:根據作家李心田的小說改篇。以紅軍後代潘冬子為中心人物的故事片,1975年公映。故事好,布景好,歌曲好。其歌曲《紅星歌》《小小竹排》《紅星照我去戰斗》《映山紅》等,久唱不衰。
—
—※4月25日於長春※——
首先我是80後,我小的時候經常看的兩部電影,電影就是閃閃紅星和平原游擊隊。
我們小的時候都嚮往閃閃紅星裡面的小演員潘冬子。勇敢機智,智斗胡漢三。
應該說閃閃的紅星是一部愛國電影,是讓青少年看了心情澎湃,激情昂揚的一步少兒電影。在那個年代,我們小的時候,電視里邊閃閃的紅星幾乎是隔兩個月或者一個月播放一次。小的時候我記得家裡面有一個14寸的黑白電視機還是熊貓牌的。現在這個牌子的電視機好像已經在市面上看不到了。每當電視里播放閃閃的紅星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家裡就有好多小朋友聚在一起看,看完了以後,我們就扮演電影里的角色,有的演胡漢山,有得演潘冬子,然後就這樣相互嬉鬧,好不熱鬧。這部電影給我們的童年帶來了很多快樂,很多歡樂,尤其是李雙江演唱的閃閃的紅星,這首歌曲也深深的映入了我們的心中。
平原游擊隊,反映滄州一帶,德州一帶游擊隊,抗日戰爭的題材的一部電影。李向陽這個名字也深深的映入在我們80後這一代 社會 主力青年的心中。
這部電影也是每逢過年過節,各電視台必放的一部電影。90年代的農村彩色電電視機幾乎很少。這部黑白的老電影,讓每一個家庭看到了英勇無畏的李向陽。每次看完這部電影,都點燃了我們心中激情昂揚的細胞,那麼奮進,那麼興奮。我記得那時我們還要揚言,長大以後也要參軍,到部隊做戰斗英雄,保家衛國。那時的雄心壯志,現在想起來還歷歷在目。
60年代和70年代的中國電影。是我們這代八零後童年時光的回憶,沒當再次看到這樣的電影都能點燃我們心中的激情
『陸』 電影《紅雨》的主題歌是什麼
1975年,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紅雨》主題歌「赤腳醫生向陽花」,由郭蘭英領唱!經典插曲!
『柒』 紅雨的介紹
電影《紅雨》,是一部「文革」時期出品的關於農村醫療衛生題材的故事片。北京電影製片廠1975年攝制,漢語普通話語種,彩色普通銀幕,時長112分鍾。影片根據楊嘯同名小說改編。影片有特定歷史年代的痕跡。
『捌』 七十年代,有一部電影叫《紅雨》,他的主演是哪位演員。
臣國璽 (飾 慶林)
郭筠 (飾 孫富貴)
邱麗莉 (飾 春紅)
程漢焜 (飾 趙老歡)
雷明 (飾 李主任)
張躍平 (飾 小蓮)
王炳彧 (飾 王老慶)
王彪 (飾 老拴)
劉小華 (飾 趙歡妻)
陳立中 (飾 奶奶)
王佳寧 (飾 小虎)
曹秀山 (飾 紅雨)
溫剛 (飾 小順)
田成仁 (飾 石匠爺)
邵萬林 (飾 二槐)
方輝 (飾 孫天福)
『玖』 紅雨的電影劇情
文革電影《紅雨》,是一部關於農村醫療衛生題材的故事片。片中講述的是70年代初山村赤腳醫生紅雨,人小志大,刻苦學習醫術,全心全意為群眾治病,並與舊社會的葯鋪掌櫃孫天福進行了毫不妥協的斗爭,堅決佔領農村醫療陣地的故事。本片導演崔嵬,編劇楊嘯、崔嵬,攝影聶晶、鄒積勛,作曲蘇民、王基笑,美工俞翼如,特技美工顏廣仁,錄音張家克,特技攝影金燕茜。片中主要演員:曹秀山飾紅雨,溫剛飾小順,巨臣國璽飾慶林,田成仁飾石匠爺,邵萬林飾二槐,方輝飾孫天福,郭筠飾孫富貴,王炳彧飾王老慶,邱麗莉飾春紅,王彪飾金拴,程漢焜飾趙老歡,劉小華飾老歡妻,雷明飾李主任,陳立中飾奶奶,張躍萍飾小蓮,王佳寧飾小虎。影片插曲《赤腳醫生向陽花》由中國歌劇團合唱隊演唱,郭蘭英領唱,片中豫劇演唱陳新理、蘆蘭香,本片音樂由新影樂團演奏,指揮馮光濤。影片有特定歷史年代的痕跡。
故事發生在「文革」時期的70年代初。當時的太行山區青山大隊隨著全國形勢掀起了「農業學大寨」的高潮,社員們干勁沖天地在修建水庫。小社員紅雨看到山區缺醫少葯,嚴重影響了社員們的身體健康,也影響了水庫工程的進展。看到解放前在葯鋪當掌櫃的孫天福至今還在賣假葯,刁難社員,他決心當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赤腳醫生。這時,孫天福為了把握住全村的醫療大權,也提出要當赤腳醫生。大隊長一味相信孫天福,而大隊黨支部書記慶林和以石匠爺為代表的貧下中農,支持紅雨當赤腳醫生,送紅雨進了赤腳醫生訓練班。紅雨聽了石匠爺講述的解放前孩子看不起病慘死去的遭遇後,更堅定了當好赤腳醫生的決心,紅雨學習結束,回到村裡,他一面勞動,一面為社員治病,深受群眾歡迎。孫天福為了和紅雨爭奪農村的醫療陣地,抓住紅雨給趙老歡扎針時滯針一事,吹陰風、造謠言,妄圖搞垮赤腳醫生。紅雨在黨支部和社員們的支持下,與孫天福進行了斗爭。在實踐中,紅雨的醫療技術逐漸提高,他上山采葯,雨夜出診,相繼治好了趙老歡和小蓮媽的病,得到廣大群眾的信任。孫天福仍不甘心,在紅雨給石匠爺喝的葯里下了巴豆霜,妄圖達到其罪惡目的。紅雨及時搶救石匠爺脫險,並認真調查研究,終於查明真相。孫天福見事已敗露,狗急跳牆,在紅雨調查回村的路上,動刀行凶。紅雨沉著機智,把他引到橋上,打翻落水,孫天福束手就擒。在事實面前,大隊長二槐受到了教育,轉變了思想,提高了認識。紅雨在斗爭的風浪里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