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呂劇傳統劇目有哪些
呂劇大體可分兩種:一種是小戲和單中出戲,如《小姑賢》、《小借年》、《王定保借當》等,這是它的基本戲;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多根據鼓詞。如《金鞭記》、《金鐲玉環記》、《五女興唐》等。呂劇現代戲《李二嫂改嫁》首拍成電影,影響遍及全國。
(1)特色介紹:呂劇,是山東省最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她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匯而深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呂劇藝術的迅速發展,使呂劇在廣大人民群眾中聲望日高,在全國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山東省其他各地、市、縣的呂劇團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至1960年,全省已有專業呂劇藝術表演團體29個;在國內其他地方如新疆、大連、哈爾濱、錦州等地市也相繼成立了呂劇團。1983年以來,省「音協」多次主持召開了呂劇音樂研討會,其中一次呂劇音樂集成研討會於1985年在呂劇故鄉東營市召開,1986年,山東省文化廳舉辦了全省呂劇青年演員大獎賽。呂劇藝術事業人才輩出,後繼有人。呂劇藝術之花將會在我國戲曲藝術園地中更加芬芳多姿。
(2)歷史介紹:呂劇發源於原樂安縣時家村(今東營區牛庄鎮)一帶。呂劇自形成以來,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縱觀呂劇藝術的整個歷史演變過程,大體上是循「山東琴書(說唱揚琴)——化裝琴書(又稱化裝揚琴)——定名為呂劇」之脈沿革和發展的。
山東琴書始稱「小曲子」,後因其伴奏樂器主要是揚琴(早期稱「洋琴」),故又被群眾稱為「唱揚琴的」。山東琴書曲調優美,具有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最早流行於魯西南一帶地區,其產生距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說唱琴書的民間藝人進入較大的城市或到外省演唱,曾稱為「文明琴書」、「山東琴書」等。山東琴書演唱時兩人搭擋對口,對唱和說為主,以表演為輔,唱說和表演緊密結合;演唱時以揚琴、墜琴為主要伴奏樂器。演唱者同時也是伴奏者,典型地體現了曲藝形式的藝術特點。這種唱、說和表演渾然一體的民間曲藝演唱形式,是山東琴書由說唱藝術形式發展成為戲曲藝術的基礎條件。
根據《黃河志》記載,在1884年以前,黃河入海口處的廣饒(當時為樂安縣)北部和利津東部並無防洪大堤,每到洪水季節,黃河常常泛濫成災,這一帶的窮苦農民不得不背井離鄉,以逃荒要飯謀生。於是,以演唱當時民間流行「小曲」形式進行乞討的難民逐漸增多。以「唱曲」討飯遂成為有些人養家糊口的主要手段,活動區域也不斷擴大。
此間,牛庄、油郭一帶以演唱民間曲藝為職業的藝人越來越多。在眾多的民間節人中,時家村藝人時殿元(外號時丫蘭)、油郭鄉東寨村藝人張蘭田、張志田兄弟和油郭鄉西商村的四平調藝人商秀嶺脫穎而出,成為當地群眾所說的「大角」。
1880年,山東琴書流傳至樂安北部地區後,得到迅速而廣泛的傳播。尤其是在牛庄、油郭一帶,學唱山東琴書者不計其數。每逢農閑節日,或三五搭擋,或結幫成伙,就地拉攤演唱琴書者處處可見,真可謂「村村聽揚琴、婦孺皆會唱」。
被當地群眾稱為「大角」的時殿元,是今東營區(原廣饒縣)牛庄鎮時家村人,以演唱琴書和民間小調而著名。約在1887年前後,時殿元遠走河南邊學藝邊賣藝達半年之久。從河南回來不久,便開始傳藝授徒,並經常搭夥到各地演唱。在藝術實踐中他獨辟新路而將山東琴書改進發展成為「化裝揚琴」,成為首創呂劇藝術的主要藝人。
1900年前後,由時殿元首倡,崔心悅、崔心慶、譚明倫等人響應,開始對坐唱揚琴進行創造性的革新。他們根據自己多年演唱琴書的實踐經驗,吸收了京劇、五音戲、東路梆子等劇種中可用的藝術表演程式,直接化用了「跑驢」這一民間舞蹈藝術形式,將琴書段子《王小趕腳》由坐唱形式改為化裝演出。演出時,他們用竹篾、紙、布等材料紮成驢形,並加以彩繪,使之栩栩如生;由崔心悅以青衣應功扮演二姑娘,手提包袱,身縛以驢形,做騎驢之形態;時殿元扮腳夫王小,頭戴氈帽,腰系圍裙,執鞭攆驢;琴師武春田等人伴奏。隨著音樂二人載歌載舞,人物形象生動活潑,唱腔優美悅耳,語言幽默朴實,妙趣橫生,使在場的觀眾耳目一新,興趣盎然,時而開懷大笑,時而閉口靜聽。整個演出,聲、情、做、唱並茂,觀眾交口稱贊。初步嘗試便獲極大成功。於是,一個新的獨具藝術風格的地方戲曲形式——呂劇便由此而產生了。
在將琴書《王小趕腳》由坐唱形式改為化裝演出獲得成功、贏得贊譽以後,時殿元等人更是孜孜以求,在藝術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他們根據首次演出的經驗,又陸續將琴書中人物較少的書目如《蘭瑞蓮打水》、《王漢喜借年》等改為化裝演出。繼而又將角色較多、情節較復雜的《雙換親》、《白蛇傳》等書目改為化裝揚琴演出。化裝揚琴的出現,是呂劇藝術形成的開端,為現代呂劇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關於「呂劇」這一稱謂的由來,有多種說法。主要說法是因首演化裝揚琴戲《王小趕腳》時以紙糊驢為道具演唱,故被當時的群眾稱之為「唱驢戲的」,或直稱為「驢戲」,「驢」字有失大雅。因「驢」與「呂」諧音,遂演變為「呂劇」。雖然「呂劇」這一稱謂的由來說法眾多,但在解放前,「呂劇」這一名稱卻從來沒有被正式確定。藝人們一般將自己演唱戲稱為「化裝揚琴戲」,大多數群眾也以「化裝揚琴」或「揚琴戲」稱之。
1952年以後,在對化裝揚琴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的基礎上,以原「山東省歌劇團」為基礎正式成立了「山東省呂劇團」,「濟南市魯聲琴劇團」也正式定名為「濟南市呂劇團」。至此,呂劇這一名稱被正式確定。
新中國的成立,使呂劇發源地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呂劇再也不是民間藝人求生乞討的方式和手段,而作為一種真正的舞台表演藝術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及廣大群眾的熱愛。以呂劇創始人時殿元的家鄉時家村為中心的譚家、牛庄、陳官、斜里、斗柯、花官、大小宋等村鎮紛紛成立了業余呂劇團。每逢春節和豐收之後,這些業余的呂劇團都以演唱呂劇相慶賀,此俗延至今日而不衰。1956年成立了廣饒縣第一個屬民辦公助的專業呂劇團。1959年12月成立了廣饒縣呂劇團,該團成立後曾多次赴淄博、濟南、河北等省市演出,為呂劇藝術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79年在原墾利縣文藝宣傳隊的基礎上正式成立了墾利縣呂劇團。1986年演出的小呂劇《考丈人》曾被山東電視台拍成藝術片在全省播放,並在全國電視藝術片評獎活動中獲三等獎。1988年,利津縣京劇團也根據群眾的要求改為利津縣呂劇團。
1953年,山東省呂劇團《李二嫂改嫁》的改編演出獲得極大成功,使山東呂劇在全國馳名,這是呂劇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一批新的優秀劇目如《姊妹易嫁》、傳統戲《王定保借當》、《光明大道》分別獲得了劇本獎、演員獎和音樂獎。《李二嫂改嫁》和其它劇目曾多次晉京匯報演出,劇團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57年前後,《李二嫂改嫁》、《兩壟地》、《姊妹易嫁》、《王漢喜借年》、《逼婚記》等劇目先後拍成電影藝術片在全國乃至國外放映,在此期間,一大批著名呂劇演員如林建華、郎咸芬、李岱江、李同慶等為廣大觀眾所熟知和擁戴。
(3)旅遊指南:有大型旅遊團來東營旅遊,可組織專場呂劇表演,每場一般在500元左右。
⑵ 笑笑志強叫什麼電影
呂劇電影《對門親家》
笑笑和強強住社區對門,互相喜歡。因強強家庭條件較差,母親堅決反對,並製造各種事端百般阻攔。強強積極努力,生意有了起色。笑笑因救人受傷住院,以毀容考驗強強,強強堅持不放棄。兩人經受考驗,終成眷屬。
⑶ 呂劇李二嫂改嫁
中國呂劇作品。作者劉梅村、劉奇英、靳惠新、王昭聲、張斌。1954年由山東省呂劇團首演。據王安友同 李二嫂改嫁
名小說改編。描寫1947年魯中南解放區農村年輕寡婦李二嫂,愛上了本村農民張小六,受到舊的習慣勢力的嘲諷和婆婆的阻撓。經婦女會主任等人的支持,李二嫂終於改嫁,與小六結為終身伴侶。通過李二嫂孤苦伶仃的守寡生活和新社會激發起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深刻揭示出傳統禮教給婦女帶來的深重苦難。語言朴實,感情真摯,在觀眾心靈里引起激盪。1954年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獲劇本一等獎。1957年攝製成戲曲藝術片。 呂劇劇目。1954年劉梅村、劉奇英等據王安友同名小說改編。1947年魯中南解放區某村寡婦李二嫂與農民張小六相愛,遭到婆婆「天不怕」和部分村民反對。李二嫂在婦女會主任等人幫助下,沖破舊的習慣勢力阻撓,與小六結婚演員 主要演員 郎咸芬……李二嫂 楊瑞卿……張小六 武 韜……李七 靳惠新……天不怕 臧美倩……婦女主任 李岱江……婦女主任丈夫 王俊英……張大娘 郭麗華……小青 林健華……劉大娘 電影 李二嫂改嫁 呂劇老電影:李二嫂改嫁(1957版) 片種:呂劇戲曲片 色別:黑白 出品年代:1957 出品公司:長春電影製片廠 舞台編劇:劉梅村、張斌、王照聲、靳惠新、劉奇英 電影劇本:劉梅村、張斌、劉國權 導演: 劉國權 攝影: 郭鎮鋌 美術: 劉金鼐 編曲: 張禹田、張斌 錄音: 黃力加 劇務主任:牛景純 演出: 山東省呂劇團 舞台導演:尚之四 音樂伴奏: 山東省呂劇團樂隊 主要演員 郎咸芬……李二嫂 楊瑞卿……張小六 武 韜……李七 靳惠新……天不怕 臧美倩……婦女主任 李岱江……婦女主任丈夫 王俊英……張大娘 郭麗華……小青 林健華……劉大娘
⑷ 呂劇的代表人物以及作品!!
呂劇,又名「化裝揚琴」、「琴戲」,流行於山東和江蘇、安徽部分地區,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迄今有100年歷史。山東省東營市是呂劇的發源地,東營區牛庄鎮時家村(原屬廣饒縣)民間藝人時殿元等是呂劇的主要創始人。最初的呂劇班大都走鄉串村,演出於田間地頭,影響甚小。1910年前後搬上舞台。1953年山東省呂劇院成立之後,才使呂劇成為遍及山東、享譽全國的劇種。
目錄
呂劇簡介
名稱由來
傳統劇目分類
源流沿革
藝術特點
呂劇歷史介紹
已出版的呂劇作品
角色行當生行
旦行
凈行
醜行
傳統劇目《李二嫂改嫁》
《補天》
《龍鳳面》
《借親》
呂劇知識板式
曲牌
吹打曲牌
樂器
行當
聲腔
服裝
早期重要藝人
當代呂劇名人呂劇簡介
名稱由來
傳統劇目分類
源流沿革
藝術特點
呂劇歷史介紹
已出版的呂劇作品
角色行當 生行
旦行
凈行
醜行
傳統劇目
《李二嫂改嫁》 《補天》 《龍鳳面》 《借親》呂劇知識
板式 曲牌 吹打曲牌 樂器 行當 聲腔 服裝早期重要藝人當代呂劇名人展開 天津市呂劇《李二嫂改嫁》
編輯本段呂劇簡介
[1]呂劇是山東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曾名「化裝揚琴」、「琴戲」。主要樂器是墜琴、揚琴、三弦、琵琶,稱「呂劇四大件」。是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坐腔揚琴)發展演變而來的。起源於山東以北的黃河三角洲,流行於山東和江蘇、安徽的部分地區。最初的呂劇班子大都走鄉串村,演出於田間地頭,影響甚小。1910年前後搬上舞台。1953年戲曲改革中由山東省戲改組定名呂劇。1953年山東省呂劇院成立之後,呂劇成為遍及山東、享譽全國的劇種。 2007年10月中旬,首屆呂劇文化藝術節在呂劇的故鄉——山東省東營市成功舉辦。
編輯本段名稱由來
呂劇名稱的由來,流傳著很多的說法,大體上有以下幾種: 一、1915年前後,原屬廣饒縣牛庄的時家村(今已劃為東營區)老藝人時殿元,也曾以紙糊毛驢,化德州市呂劇團
裝演唱《王小趕腳》,受到了群眾的歡迎,人們便把它稱為驢戲,由於這個稱號欠雅,經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譯成了「呂戲」。 二、1923年,這種驢戲進了濟南府,演出的主要劇目是《呂洞賓打葯》,當地群眾不明白這個劇種的來源,只聽說叫「驢戲」,又由於主要劇目是「呂」字打頭,觀眾就把它稱為呂戲。 三、呂劇的「呂」字,原是二十五戶為一閭的「閭」字。意思是街坊鄰里戲、家鄉戲。以後在輾轉、流傳中,把「閭」簡化為「呂」。 四、過去說琴書,大多是兩口子或一家人搭檔,演唱的內容又多系反映男女愛情的。兩口為「呂」,因而就叫呂戲。 五、呂戲原來稱為捋戲。此說有二:一是由於演唱時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按奏墜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動,故名為捋戲;又因中國音樂十二律中的陰律有六種,總稱「六呂」,因而將「捋戲」改稱為「呂戲」。另一種傳說是,當年為這種戲起名時,有的老藝人說,這種戲演唱時順藤摸瓜,捋著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戲吧。捋與呂同音,於是定名為呂戲(呂劇)。
編輯本段傳統劇目分類
呂劇的劇本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小戲,如《小姑賢》、《王定保借當》、《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戲;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多根據鼓詞、小說和琴書的腳本改編,如《金鞭記》、《金鐲玉環記》、《五女興唐》等。小戲劇目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運用生動的群眾語言,善於表現各種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強烈的感染力。呂劇唱腔曲調,簡單朴實,優美動聽,靈活順口,易學易唱,基本腔調有四平、二板,有時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樂器有墜琴、揚琴、二胡、三弦等。呂劇、2008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全國25個分團
編輯本段源流沿革
[1]呂劇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定名的新劇種,但其表演藝術形式卻經歷了長期的發展歷程。早在北京市呂劇團
清代中葉,山東南部農村就出現了一種名叫「小曲子」的小曲連唱體曲藝形式。因其主要伴奏樂器為洋琴(洋琴),故又稱「揚琴」、「洋琴」。歷史上揚琴曾廣泛流行於古黃河下游地區的河南、江蘇、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東北的個別市縣。在山東最先流傳於魯西南,並逐漸向北(濟南及惠民地區)、向東(青島、煙台)延續擴展,約有二百年歷史。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不同地區的語言、風俗的影響,逐漸形成為南路、北路、東路琴書三大流派。各自叫法也不盡相同,如東路琴書藝人商業興自稱本路琴書為「改良揚琴」;北路琴書創始人鄧九如自稱「文明揚琴」。到一九三三年鄧九如在天津電台播音時,才定名山東琴書。 光緒初年,廣饒縣(舊稱樂安)北部一帶的農民,為躲避災荒,常隨身攜帶墜琴、節子板等樂器,外出賣藝求生。開始以唱琴書小段為主,或順口編些有趣的故事,邊耍邊唱。後來,他們不斷吸收戲曲唱腔和民間小調來豐富自己的表演內容和形式。如東寨村的張蘭田、張志田兄弟倆,就曾去安徽風陽拜師學藝。當地流行的鳳陽歌對琴書的表演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藝人們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不斷追求新的藝術形式。一些擅長唱工的藝人,在長期的表演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點。如廣饒縣西商村的藝人商業興和妻子關雲霞,長期在煙台、青島一代演唱,逐漸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為東路琴書藝術的代表人物;而擅長人物表演的藝人,則致力於創造新的表現形式來吸引觀眾。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冬,以東路琴書藝人時殿元為首的同樂班,嘗試著將《王小趕腳》改為化妝演出,用竹、紙、布紮成驢形,加以彩繪,一演員身綁彩驢,做騎驢狀;一演員執鞭趕驢;另有藝人操墜琴、揚琴、竹板等樂器伴奏,演員在音樂聲中載歌載舞。此種表演形式別開生面、生動活潑,初次演出便獲成功。由於《王小趕腳》首次採用驢形道具,群眾又稱此類戲為「驢戲」。此後,時殿元又陸續將一些琴書篇目改為化妝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眾喜愛。 在常年的流動演出中,化妝揚琴藝人經常和京劇、五音戲、河北梆子等劇種的班社在同一集鎮演出,甚至出現「兩合水」、「三合水」(兩個或三個不同劇種同台演出)的情況。這種演出方式對促進化妝揚琴在劇目、表演、唱腔、舞台裝扮、音樂等方面與其他劇種的借鑒融合和創新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漸從簡單的化裝演出發展成為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演出的劇目也從「對子戲」、「三小戲」擴大到本戲和連台本戲;演出的場所也由盤凳子到進入茶園、劇場。1917年(民國六年),由廣饒縣化妝揚琴藝人張鳳輝等人組成的車里班首先進入濟南市演出。此後,不少劇班也紛紛進入濟南城表演。有的班社還經常到煙台、青島甚至東北的大連、長春、哈爾濱等城市演出,進一步擴大了該戲的影響。當時較有影響的班子有黃家班、父子班、同樂班、慶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戰爭爆發後,該劇種陷入困境。原在濟南城演出的劇團也因演出每況愈下,導致班社萎縮,藝人生活難以為繼。多數藝人返回家鄉,剩下的藝人湊成一個「義和班」維持演出,勉強度日。抗戰勝利後,演出狀況並未好轉,反而愈加蕭條。「義和班」也於1946年末解散,藝人被迫改行,另尋出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化妝揚琴劇種獲得了新生。從1950年起,山東省文聯地方戲曲研究室組織對本省地方戲曲藝術進行了發掘、整理、試驗、推廣,並以化妝揚琴作為改革的重點,選擇《小姑賢》為實驗劇目。此後,藝人們向山東梆子學習,演出了《藍橋會》。在學習傳統劇目的基礎上,又將現代題材的小說《李二嫂改嫁》改編演出。這期間,由義和班改組成的濟南化妝揚琴劇團也編演了《張大有被騙》、《王秀鸞》等戲,打開了呂劇現代戲的大門。這些改編劇目的上演使化妝揚琴的影響日益擴大,並涌現出郎咸芬、林建華、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員。1953年山東省呂劇團成立後,繼續進行劇目的改革創新工作,先後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記》)等傳統劇目,編演了《光明大道》等現代戲。1954年,在華東區戲劇觀摩會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分別獲獎。《李二嫂改嫁》和《借年》於1957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成黑白影片;《兩壠地》於1965年由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攝製成黑白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間,呂劇被禁演。1976年以後,呂劇復興。《半邊天》於1976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逼婚記》於1979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張王李趙》於1982年獲全國劇本獎。 1979年,廣饒縣呂劇團、墾利縣呂劇團開始上演傳統劇目。1982年,廣饒縣呂劇團為配合計劃生育宣傳趕排新劇《合家歡》,在縣內外巡迴演出。1987年,利津縣京劇團更名為利津縣呂劇團。1984年,東營市文化局組織部分文藝工作者,專門開展呂劇研究,深入農村走訪老藝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開「呂劇史料座談會」,邀請20多名呂劇老藝人參加。1986年春,又邀請14名老藝人進行仿演錄像。在此基礎上,於1987年編纂完成《東營市呂劇音樂集成》書稿,於1988年底編纂完成《呂劇起源與發展東營市史料匯編》。這兩部書稿是呂劇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編纂過程中,得到山東省文化廳有關領導、 山東省呂劇界許多專家和名演員 (如李漁、郎咸芬) 的熱情指導與幫助。1991年3月5~8日,舉辦「東營市首屆呂劇匯演」,全市有8個代表隊、240人參加,分專業和業余兩個組進行匯演,演出新創劇目12個。1994年,以廣饒縣呂劇團為基礎,成立「東營市呂劇團」。至1995年底,全市先後有15名呂劇演員獲省優秀演員稱號[2]。
⑸ 70年代的老電影
霍元甲,.《射鵰英雄傳》(翁美玲版),.《上海灘))..《大西洋底來的人》.《姿三四郎》,.《排球女將》,.《武則天》(馮寶寶版,.《八仙過海》,.《紅樓夢》,.《西遊記》,.《武松》,.《再向虎山行》,尋找回來的世界》,《血疑》,.《阿信》,.《一剪梅》,《四世同堂》,《水滸(山東電視台版)》,《諸葛亮(李法曾版)》,
《上海屋檐下》,《上海一家人》,《上海的早晨》,
《楊家將》,《鄭和下西洋》,《濟公》,《木魚石的傳說》,
《少帥傳奇》,《林海雪原》,《夜幕下的哈爾濱》,《喬隆彪》,《海嘯》,
《今夜有暴風雨》,《今夜有暴風雪》,《雪城》,《新星》,《尋找回來的世界》
《末代皇帝》,《圍城》,《家春秋》,
《角落》,《渴望》,《籬笆,女人,和狗》,《轆轤,女人,和井》,
《編輯部的故事》,《公關小姐》,
《楊乃武與小白菜》,《李信與紅娘子》,《石達開》,
《凱旋在子夜》,《高山下的花環》,《黑豹突擊隊》,
《嚴鳳英》,《徐悲鴻》,《潘玉良》,《滄海一粟》,
《尋找回來的世界》,《努爾哈赤》,《甄三》,《燕子李三》,《海燈法師》
《動物王國失竊案》,《好爸爸,壞爸爸》,《親親我,老師》,《精豆子外傳》,《十六歲的花季》,
《烏龍山剿匪記》,《便衣警察》,《鐵市長》,
《北洋水師》,《趙尚志》... ...1980年
砂器 大篷車 阿拉伯歷險記 天平之甍 古堡幽靈 卡桑德拉大橋 啊,野麥嶺 復仇 我的兒子 激戰的前夕 征服黑暗的人 走向深淵
⑹ 49年以後所有國產電影名字
1950年( 27部)
1趙一曼★
2光榮人家
3衛國保家
4紅旗歌
5鋼鐵戰士★
6劉胡蘭★
7高歌猛進
8遼遠的鄉村
9內蒙古人民的勝利
10白毛女 ★
11人民的戰士
12保衛勝利果實
13在前進的道路上
14呂梁英雄
15鬼神不靈
16民主青年進行曲
17女兒親事
18和平保衛戰
19農家樂
20大地重光
21人民的巨掌
22武訓傳
23太平春
24思想問題
25我這一輩子★
26腐蝕
27生命交響曲 1951年(17部)
1鬼話
2新兒女英雄傳★
3陝北牧歌
4走向新中國
5女司機
6勝利重逢
7團結起來到明天
8上饒集中營★
9海上風暴
10翠崗紅旗
11兩家人
12我們夫婦之間
13姐姐妹妹站起來
14紅樓二尤
15關連長
16彩風雙飛
17有一家人家 1952年(8部)
1葡萄熟了的時候
2六號門★
3一貫害人道★
4龍須溝★
5南征北戰★
6方珍珠
7美國之窗
8勞動之花 1953年(8部)
1豐收
2草原上的人們 東影★
導演: 徐韜
烏日娜 恩和森 樹 海 葉賀 廣佈道爾基
3結婚
4智取華山★
5金銀灘
6為孩子們祝福
7紡花曲
8太陽照亮紅石溝
1954年(15部)
1英雄司機
2春風吹到諾敏河
3沙家店糧站
4土地
5無窮的潛力
6一件提案
7雞毛信★
8斬斷魔爪
9三年
10偉大的起點
11淮上人家
12渡江偵察記★
13山間鈴響馬幫來★
14一場風波
15不能走那條路
1955年( 16 部)
1祖國的花朵
2猛河的黎明
3神秘的旅伴★
4夏天的故事
5平原游擊隊★
6羅小林的決心
7董存瑞 ★
8怒海輕騎★
9哈森與米加拉
10天羅地網★
11水鄉的春天
12青春的園地
13湖上的斗爭
14閩江橘子紅
15南島風雲
16宋景詩 1956年( 28 部)
1虎穴追蹤★
2撲不滅的火焰★
3新局長到來之前
4馬蘭花開★
5哥哥和妹妹
6馬
7媽媽讓我出嫁
8皮包
9不拘小節的人 ★
10如此多情
11上甘嶺★
12國慶十點鍾★
13祝福★
14為了和平
15春天來了
16小白旗的風波
17秋翁遇仙記★
18誰是兇手
19母親
20落水記
21小夥伴
22李時珍★
23兩個小足球隊員
24鐵道游擊隊★
25家★
26沙漠里的戰斗
27這決不是小事情
28沖破黎明前的黑暗 ★ 1957年( 33部)
1暴風雨中的雄鷹★
2寂靜的山林
3未完成的喜劇
4牧人之子
5母女教師
6蘆笙戀歌★
7邊寨烽火
8尋愛記
9地下尖兵 ★
10復試
11青春的腳步
12羊城暗哨★
13洞簫橫吹 海燕
14球場風波
15牧童從軍
16海魂★
17椰林曲
18情深誼長★
19女藍五號★
20霧海夜航
21幸福
22阿福尋寶記
23鳳凰之歌
24護士日記★
25乘風破浪★
26不夜城 江南
27戰斗里成長★
28水
29柳堡的故事★
30五更寒★
31激戰前夜★
32穿山巨龍
33大木匠 1958年(85部)
1花好月圓★
2民兵的兒子
3紅孩子★
4水庫上的歌聲
5黨的女兒 ★
6徐秋影案件
7懸崖
8古剎鍾聲★
9她愛上了故鄉
10工地青年
11女社長
12黎明的河邊★
13東風
14心連心
15患難之交
16三年早知道
17並肩前進
18畫中人★
19列兵鄧志高
20服務員
21新的一課
22帥旗飄飄
23春水長流
24傷疤的故事
25快馬加鞭
26天下無難事
27紅領巾的故事
28春雷
29寶山之歌
30風箏
31上海姑娘★
32生活的浪花
33探親記
34山裡的人
35十三陵水庫暢想曲???
36一天一夜
37柳湖新頌
38平凡的事業
39夜走駱駝鈴
40紅色的種子
41深山裡的菊花
42小康人家
43巨浪
44戰斗的山村
45翠谷鍾聲
46聰明的人
47誰是被拋棄的人
48第三次實驗
49鋼人鐵馬
50油船火焰
51典型報告
52長青樹
53蘭蘭和冬冬
54三毛學生意
55鐵窗烈火★
56大躍進中小主人
57前方來信
58布穀鳥又叫了
59千女鬧海
60林 沖★
61大風浪里的小故事
62 20天革個命
63英雄趕派克
64重要的一課
65兩個巡邏兵★
66苗家兒女
67長虹號起義★
68魯班的傳說
69三八河邊
70愛廠如家
71三個戰友
72黑山狙擊戰★
73長空比翼★
74英雄虎膽★
75渡江探險
76一日千里
77破除迷信
78永不消逝的電波★
79返老還童
80金鈴傳★
81海闊天空
82狼牙山五壯士★
83縣委書記
84陽關大道
85社會主義第一列車
1959年(61部)
1船廠追蹤
2鋼鐵飛車
3康莊大道
4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上)★
5錫城的故事
6笑逐顏開
7試 航
8冰上姐妹
9五朵金花★
10風從東方來
11草原晨曲★
12朝 霞
13黃河飛渡
14雲霧山中★
15青雲曲
16海上神鷹
17金玉姬
18換了人間
19戰火中的青春★
20流水歡歌
21前 哨★
22林家鋪子★
23無名島★
24礦燈
25飛越天險
26風暴
27青春之歌★
28水上春秋
29糧食
30綠州凱歌
31好孩子
32黃浦江的故事
33聶耳★
34今天我休息★
35萬紫千紅總是春★
36向海洋
37喬老爺上轎★
38林則徐★
39老兵新傳★
40鋼鐵世家★
41春滿人間 ★
42沙漠追匪記★
43地下少先隊
44香飄萬里
45地下航線 ★
46不老松
47回民之隊★
48江山多嬌
49海鷹★
50萬水千山★
51烈火真金
52英雄島
53赤峰號
54友誼
55戰上海★
56漁島之子
57雪海銀山
58天山歌聲
59敢想敢做的人
60你追我趕
61兩個營業員 1960年(47 部)
1鴻雁
2太陽剛剛出山
3昆侖鐵騎
4再生記
5鐵道衛士 ★
6烽火列車★
7神秧手
8羌笛頌
9我們是一代人
10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
11五彩路
12以革命的名義★
13春暖花開
14耕耘播雨
15紅旗譜★
16革命家庭★
17六十年代第一春
18闖 關
19激 流
20馬蘭花★
21摩雅傣★
22她們的心願
23風流人物數今朝
24向陽花開★
25十二次列車
26三八線上★
27林海雪原★
28紅鷹展翅
29勐壠沙★
30奇 襲★
31英雄詩篇
32新隊員
33慧眼丹心
34碧空銀花
35永恆的友誼
36抗旱曲
37草原風暴
38兩代人
39嘉陵江邊
40親 人
41父子倆
42革命風暴戰勝龍卷風
43他們在戰斗
44綉江山
45劉三姐★
46十級浪
47 地下航線 ★ 1961年(20 部)
1馬戲團的新節目
2萬 椿
3冬 梅
4暑假的禮物
5洪湖赤衛隊★
6暴風驟雨 ★
7北大荒人
8 51號兵站★
9枯木逢春★
10春催桃李
11紅色娘子軍★
12英雄小八路★
13突破烏江★
14碧空雄師
15巴山紅浪
16延安游擊隊
17達吉和他的父親 ★
18遠方星火
19風雪大別山★
20雞毛飛上天 1962年(22部)
1七天七夜
2甲午風雲★
3爐火正紅
4花兒朵朵★
5昆侖山上一棵草 ★
6停戰以後 ★
7阿娜爾罕
8錦上添花★
9李雙雙★
10魔術師的奇遇★
11女理發師★
12燎 原
13大李小李和老李 ★
14東進序曲 ★
15哥倆好★
16槐樹庄★
17地雷戰 ★
18鄂爾多斯風暴
19碧海丹心 ★
20英雄坦克手
21南海潮
22生命的火花 1963年(28 部)
1冰山上的來客★
2自有後來人
3我們村裡的年輕人★
4滿意不滿意 ★
5兩家人
6冰雪金達萊
7汾水長流
8紅河激浪
9早春二月★
10小兵張嘎 ★
11兄妹探寶
12飛刀華★
13如此爹娘
14北國江南
15紅 日 ★
16水手長的故事★
17金沙江畔 ★
18寶葫蘆的秘密 ★
19蠶花姑娘 ★
20球迷
21野火春風斗古城★
22農奴★
23抓壯丁★
24怒潮 ★
25奪印 ★
26跟蹤追擊 ★
27桃花扇 ★
28七十二家房客 ★ 1964年(24部)
1獨立大隊 ★
2兵臨城下 ★
3英雄兒女★
4南海的早晨
5女跳水隊員
6小 鈴 鐺★
7青年魯班
8小二黑結婚 ★
9千萬不能忘記
10草原雄鷹 ★
11青山戀
12阿詩瑪 ★
13豐收之後★
14白求恩大夫
15家庭問題
16霓虹燈下的哨兵★
17李善子
18血 碑
19岸邊激浪
20帶兵的人
21雷 鋒★
22分水嶺
23逆風千里 1965年(21部)
1山村會計
2浪濤滾滾
3三進山城 ★
4小足球隊
5景頗姑娘 ★
6黃沙綠浪
7特快列車 ★
8這是我應該做的
9青松嶺 ★
10年青的一代 ★
11路考
12櫃台
13烈火中永生 ★
14舞台姐妹 ★
15山村姐妹
16打擊侵略者★
17紅色背蔞
18苦菜花 ★
19龍馬精神
20秘密圖紙 ★
21地道戰 ★
22天山的紅花 ★ 1966年中國拍攝的電影
1雁紅嶺下 ( 長影 導演 常甄華 主演 趙文瑜 張園 史健 )
2紅色郵路
3女飛行員
4紅石鍾聲
5他們在成長
6大浪淘沙
7戰洪圖★ 1966-1970年間主要拍攝反映各條戰線偉大成就的紀錄片,片名都是《新聞簡報》第XX期,一般都不長,在放映其它國產或者外國電影(主要是社會主義國家拍攝的)之前放映。1970年2部
北京電影製片廠1部:《智取威虎山》(京劇)
八一電影製片廠1部:《紅燈記》(京劇)1971年2部
北京電影製片廠1部:《紅色娘子軍》(舞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1部:《沙家浜》(京劇)1972年5部
北京電影製片廠與上海電影製片廠合拍1部:《海港》(京劇)
北京電影製片廠1部:《龍江頌》(京劇)
上海電影製片廠1部:《白毛女》(舞劇)
八一電影製片廠1部:《紅色娘子軍》(京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1部:《奇襲白虎團》(京劇)1973年4部
北京電影製片廠與上海電影製片廠合拍1部:《海港》(京劇,重拍)
長春電影製片廠3部:
《艷陽天》、《戰洪圖》、《青松嶺》1974年17部
北京電影製片廠4部:
《杜鵑山》(京劇)、《偵察兵》、《南征北戰》(重拍)、《送貨路上》(湖南花鼓戲)
上海電影製片廠4部:
《火紅的年代》、《無影燈下頌銀針》、《渡江偵察記》(重拍)、《一副保險帶》
八一電影製片廠2部:
《閃閃的紅星》、《平原作戰》(京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5部:
《創業》、《鋼鐵巨人》、《平原游擊隊》(重拍)、《向陽院的故事》、《半籃花生》(越劇)、
珠江電影製片廠1部:《沙家浜》(粵劇)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1部:《園丁之歌》1975年24部
北京電影製片廠6部:
《決裂》、《海霞》、《紅雨》、《草原兒女》(舞劇)、《烽火少年》、《渡口》(河北梆子)
上海電影製片廠6部:
《戰船台》、《春苗》、《第二個春天》、《小將》、《人老心紅》(淮劇)、《揀煤渣》(淮劇)
八一電影製片廠4部:
《沂蒙頌》(舞劇)、《激戰無名川》、《紅燈記》(維吾爾語歌劇)、《雷雨之前》
長春電影製片廠5部:
《金光大道(上集)、《車輪滾滾》、《長城新曲》、《黃河少年》、《沙漠的春天》
西安電影製片廠2部:《碧海紅波》、《阿勇》
珠江電影製片廠1部:《小螺號》1976年40部
北京電影製片廠7部:
《反擊》、《山花》、《沸騰的群山》、《寶蓮燈》(上、下集,河北梆子)、《青春似火》、《牛角石》、《海上明珠》
上海電影製片廠13部:
《歡騰的小涼河》、《年輕的一代》(重拍)、《磐石灣》(京劇)、《征途》、《難忘的戰斗》、《江水滔滔》、《審椅子》(京劇)、《新風歌》、《金鎖》、《阿夏河的秘密》、《管得好》(呂劇)、《三定樁》(萊蕪梆子)、《小店春早》(黃梅戲)
八一電影製片廠4部:
《南海長城》、《紅軍不怕遠征南——長征組歌》(舞台藝術片)、《南海風雲》、《紅雲岡》(京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7部:
《雁鳴湖畔》、《芒果之歌》、《長空雄鷹》、《鎖龍湖》、《山村新風》、《金光大道》(中集)
西安電影製片廠1部:《開山的人》
珠江電影製片廠3部:《楓樹灣》、《山裡紅梅》、《紅霞萬朵》(黃梅戲)
峨嵋電影製片廠2部:《寄託》、《春潮急》
廣西電影製片廠1部:《主課》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1部:《兩張圖紙》(湖南花鼓戲) 暫時只能從網上找到1950-1976年的電影,僅供參考。
⑺ 80年代古裝戲曲電影
<姐妹易嫁>
不過,很多劇種都有這出戲,不知你看的是哪個劇種.我看的是呂劇,《姐妹易嫁》是呂劇一出很有名的戲。故事講的是:姐妹二人,姐姐從小與放牛娃定親,嫌對方貧窮,想要悔婚。後來放牛娃發憤讀書,考中了狀元,還裝成窮樣子來迎親,姐姐素花說什麼也不肯上轎。妹妹素梅一直在心裡喜歡放牛娃勤奮誠實,代替姐姐出嫁,等到姐姐知道真相,後悔也晚了。
這是呂劇的一出常演不衰的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