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觀看印度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感想
生活在環境惡劣的貧民窟中,孩子們還在開心的玩耍,他們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為了一個偶像的簽名可以跳進糞坑;誤入黑幫,逃出苦難後仍不忘記被困於黑幫的小夥伴。他沒有豪言壯舉和驚世駭俗的舉動,只是堅持永不放棄。與此對比的是「誰想成為百萬富翁」欄目的主持人,光亮形象後面藏著的是陰險醜陋的靈魂。他以一個假的答案想誘騙傑瑪上當。一個在社會上歷練多年的老江湖略施小計,可以輕易毀掉一個初出茅廬的孩子的遠大前程。而早早見識過殘酷人生的傑瑪卻識破了他的詭計,選擇了正確的答案。
傑瑪在獲獎之後,呆坐在牆角,此刻改變他的並不是貧民窟到百萬富翁的巨變,而是靠自己的努力而與朋友和愛人的重逢。拉提卡與傑瑪在歷經各自的坎坷之後終於擁抱在了一起,拉提卡的臉上是逃亡換來的刀疤,它提醒每個觀者,這個世界固然殘酷的超出每個人曾經的想像,但仍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去堅持,追尋。
在傑瑪獲得大獎他祝賀的同時,卻向警察誣告傑瑪作弊。為了洗脫作弊的罪名,傑瑪回顧了自己18年來在社會底層的生活經歷:種族紛爭、虐待流浪兒童、黑幫的追殺、愛情……他的正確答案都是來自真實生活的啟迪。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由一個英國導演拍攝一個完全印度的電影,而在文化表現上極自然,絕無生硬之感。它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在於它既拍出了真正的黑暗與殘酷,而又在這樣的殘酷中未曾放棄其理想與純真。電影的很多段落頗似童話,但又將這童話很殘酷的毀滅掉。可是主人公傑瑪在這種環境中卻從來不曾放棄理想、放棄人生,他不像哥哥舍利姆那樣用自己的力量和野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只是從不放棄。他的愛是真誠的,不論時間和環境怎樣改變,他還是一如既往的愛著拉提卡。他沒有任何的豪言壯舉,驚世駭俗的舉動,他只是一直不拋棄,不放棄的堅持做自己。而生活中的我們也應該如此
❷ CCTV6播過的一部印度愛情電影 好像講訴的是一個鄉村的印度小夥子和一個英國姑娘的愛情故事
是不是<故土>!
馬漢(mohan)是在那沙(nasa)工作的工程師,他主持的項目是「全球雨量測量系統」簡稱gpm.就在他的工作快要完成的時候,他在父母的忌日那天,想起了自己的乳母kaveri。 mohan到了美國若干年,與一手將他帶大的乳母失去聯絡。懷著對乳母的思念和歉疚,mohan踏上了回印度的旅程。可是,原本住在養老院的乳母,卻被別人接到了一個叫Charanpur(腳印之地)的村莊,mohan 又追隨著跟去了Charanpur尋找。 在德里期間,mohan邂逅了美麗的女孩吉特(gita),gita給她指了去Charanpur的路。當mohanCharanpur找到kaveri阿媽時,發現那個接kaveri回家的人,竟然就是在德里書店遇到gita。mohan計劃把kaveri接回美國,可是,kaveri卻想把gita安排成親後才決定去不去。於是mohan只得在這個沒有國際長途,網路狀況很糟糕,沒有銀行,還老是停電的小村莊住了下來。 當mohan逐漸進入了村民的生活時,他發現了村子裡存在著很多的矛盾,很多的弊端。村民生活困苦,能源匱乏,村中階級,種姓隔閡重重,草根階級的人生活悲慘苦難。孩子無法接受教育。因為gita是村中小學的管理人,也是教師,mohan決定從幫助gita開始,他積極鼓動孩子入學,想方設法打破人們心中的樊籬。 因為mohan的努力,gita得以在村中開辦中學。而mohan同時又決定從解決村民的根本問題入手,幫助村民自救。 mohan的努力,改變了村民的生活,也贏得了gita的芳心。然而,此時,mohan卻不得不回到美國,繼續主持他的研究項目……
❸ 美國情感電影的片名。說一個印度小夥子開的小酒店,接待老年人,片名好像有最佳,什麼酒店,謝謝!
約翰.麥登導演的《涉外大飯店》。又名: 金盞花大酒店(台) / 黃金花大酒店(港) / 最佳涉外萬壽菊酒店 / 最好的萬壽菊涉外酒店 / 最好的瑪麗戈德涉外飯店 / 涉外大酒店
人生已至暮年的七位英國老人被一則花里胡哨的印度大飯店廣告吸引,組成「銀發團」興沖沖地開赴印度齋浦爾度假。飛機一落地他們就發現上當受騙了,一切全都是空中樓閣,他們只好調動所有智慧和耐性去應對旅途中的種種意外。最終這段不被看好的旅程卻給了他們愛和希望的嶄新人生。
❹ 一部印度電影,男主印度人,風度翩翩,女主英國人來印度找他。喜劇片,忘片名
你好呀!親愛的倫敦 Namastey London (2007)?
劇情簡介 · · · · · ·
Jazz(卡特莉娜•卡芙 Katrina Kaif 飾)是個從小生活在倫敦的印度女孩,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浸染在英式的熏陶下,甚至把自己原來的名字Jasmeet改為Jazz。新潮時尚的女孩和她父親觀念上的矛盾讓他們爭吵不斷,父女戰爭的升級終於讓她父親帶她回了印度,開始接受各種相 親。父親決定讓她嫁給鄉下的男孩Arjun (阿克謝•庫瑪爾 Akshay Kumar 飾),Jazz覺得自己和這個不會說英語的傳統印度男人沒有任何的話題,然而形勢所迫,在朋友Imran的建議下她假意和Arjun舉行了印度的結婚儀式得以回到倫敦。回到倫敦的Jazz告訴父母和Arjun這個婚姻在英國不具有合法性,然後答應了男友Charlie(克萊夫•斯坦登 Clive Standen 飾)的求婚。Arjun對Charlie一行人的印度偏見的據理力爭讓Jazz對他有所改觀,朝夕相處讓她甚至覺得漸漸愛上了這個印度男人。
❺ 電影《印度之行》
這是一部將近三小時的電影,不過這個時間絕對值得花。看完之後,餘味悠長,非常值得琢磨。
看到電影的名字,我以消旦虛為又是那種爛俗的異域風情片,幾個英國人來到印度,先是討厭,如何如何無所適從,然後某件小事突然觸動了他們的心,他們開始漸漸喜歡上這個混亂的國度,繼而獲得心靈的成長。
故事的開頭果然和我猜測的差不多,到了後來,一位視英國主子為天人的印度人為了討好兩位英國女士,不惜自己掏一大筆錢、花無數心血安排,帶她們出行游覽一個有名的山洞,結果其中一個年輕的英國女人在山洞裡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可能是因為山洞的回聲把她的腦子震傻了,可能是因為天拿燃氣太熱,又可能是因為害怕嫁給英國未婚夫,總之她突然覺得印度男要強暴她,於是她一路狂奔屁滾尿流地往下山跑,被仙人掌扎得渾身鮮血淋漓。
下山之後,她控告印度男強奸她,那可是大事,印度男馬上就被投入監獄,原本還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醫生,剎那之間名聲盡毀。這件事鬧得很大,印度人民認為英國主子對他們有偏見,欺壓印度人民,於是他們反抗,要力挺這位印度醫生。結果法庭審判時,英國女人拚命回憶當時的情景,她腦中搭錯的那根筋終於復位,於是勇敢地說出真相——印度男沒有強暴她
最後,英國女兩邊不是人,既不受英國人待見,也被印度人所唾罵。印度男搬家去了喜馬拉雅山下開始了新的生活,多年之後,他終於原諒了那個英國女人。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電影,探討的不是旅遊或異域風情,而是人性。讓我不禁想起國人扶老人的悲劇,扶人者常常被老人反咬一口,指責扶人者便是推人者,而且還找扶人者索取高額賠償,弄得現在老人倒地沒人敢扶。原來這種莫名其妙的心理不僅中國有,英國100年前就已經有了。
一看時間,居然是1985年的電影,但畫面清晰唯美,完全沒有過時的感覺。讓我不得不感嘆,還是老電影好看。無論中外,新電影都不如老電影遲衫。
❻ 貧民窟里唯一的高種姓是什麼電影
第二次看印度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揪著心看完,感慨萬千。
這部由英國人導演的印度影片,全片沒有哪怕一點關於印度社會正面的描寫,影片除了男女主人翁幾乎沒一個好人。影片中所展現的印度,遍地的垃圾,錯落的貧民窟,骯臟的街道,宗教沖突,種姓制度,嚴重的階級分化,貧窮、刻薄、狠毒的群眾。試想生活在這樣環境中的勞苦大眾有啥幸福可言?與中國人骨子裡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同,印度人民信奉的是今世修行,來世福報。因此印度人的幸福指數很高,某國際權威機構調查的印度人的幸福指數常年排在世界的前幾名。倘若沒有宗教信仰的印度,那估計是世界上超越中東的超級火葯桶。
記得92年由張藝謀導演的《秋菊打官司》,影片描寫了一個「民告官」的故事,贊頌了小人物的自尊、自強、自信。該片獲義大利第14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由於當時的中國開放程度還不高,互聯網還不普及,所以造成很多西方人認為中國就像電影里的一樣貧窮、骯臟,中國人也是那麼狡猾、刻薄,以至於在加拿大,當地人聽說你是中國人時,竟然會拔出槍對著你(此事在當年的一期<讀者>上有過專門的報道,印象十分深刻)。
無意讓電影政治化,但《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是一部徹徹底底的英國電影,它符合了西方人的口味,展現的是西方人願意看到的東西,就象他們看我們中國一樣,現在也是如此。當我們繁榮,當我們強大的時候,他們散咐無不展現出一副酸葡萄的嘴臉。也許這就是人性吧!
影片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人物不是主角,而是主角的哥哥,這是一個悲劇人物,最終以自己的死亡換來了弟弟和女友的幸福。其實他才是判掘坦適應這個社會的,外圓內方,外圓就是八面玲瓏,內方就是做人要有底線,對親戚朋友愛人乃至陌生人的底線,有底線的男人是不會壞到哪裡去的。而主人公是有夢想的,這種夢想恰恰是他哥哥所不具備的,外圓內方,有底線,有夢想的男人是最有魅力的,他們的成功是必然的,換句話說,這樣的男人是有野心的,有野心的男人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收好自己的野心,不要鋒芒畢露,要做到圖窮匕首見。主人公和他哥哥的結合可以說是無敵的。其次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主人公那卑掘桐微的愛情,小人物的愛情是平凡的,但卻是最能打動人心的,因為這個世界上小人物是多數的,這樣的愛情沒有沖冠一怒為紅顏的豪邁,沒有六宮粉黛無顏色的奢華,但卻是甜蜜幸福的,是每個人都惙手可得的,當結局男主人公對女主角臉上疤痕那神情的一吻,那二千萬盧比不重要了,哥哥的死不重要了,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了,我們只看到了兩個孩子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我們只看到了時間在那一刻凝結了,影片在此達到了高潮!
ps:影片最後三分鍾的孟買火車站歌舞狂歡,這才是印度寶萊塢的精髓,看著這火熱的舞蹈,我想,印度人民也就剩下這種廣場舞般的自我陶醉了。
❼ 求一部女主角是印度人,男主角是英國人的電影
應該是印度電影《你在我眼中》i see you。
❽ 《印度之行》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印度之行》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1984 彩色片 162分鍾
英國高德溫影片公司攝制
編導:戴維·里恩(根據E·M·福斯特同名小說和桑撒·拉馬·羅舞台劇改編) 攝影:歐內斯特·戴 主要演員:朱迪·戴維斯(飾艾德拉·奎斯特) 維克多·巴納吉(飾阿齊茲·艾哈默德)佩吉·阿什克羅夫特(飾摩爾太太) 詹姆斯·福克斯(飾菲爾丁) 艾歷克·吉尼斯(飾戈德波爾) 尼格爾·哈維斯(飾隆尼)
本片獲1985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女配角、最佳作曲兩項奧斯卡金像獎,紐約影評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最佳外國片金球獎
【劇情簡介】
19世紀20年代,英國女子艾德拉·奎斯特小姐與未婚夫隆尼的母親摩爾太太從倫敦去印度探望隆尼。那時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隆尼在印度的錢德拉布爾城任法官。
兩位女士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目的地錢德拉布爾。一路上,無邊的田野,絢麗多彩的異國風光吸引著她們。年過七旬但思想開明的摩爾太太對印度抱友好態度,渴望對它有真正的了解。艾德拉也希望認識「真正的印度」,但帶著西方人的獵奇心理,畢竟她從來沒有離開過英國。
但是自從抵達印度之後,幾乎所有的當地英國人都勸她們不要與印度人交往,說「東西方不同,這是文化問題」。隆尼到印度後也變得趾高氣揚官氣十足。事實上所有在印度的英國官員都如此。他們根本不把印度人放在眼裡,只生活在英國人俱樂部這個狹小的圈子之中,一切仍按照大英帝國習慣旁基行事。摩爾太太對於自己同胞的種族偏見不以為然,認為這是由於權力和優越感的緣故。
月夜,摩爾太太從英國人俱樂部溜出來獨自散步,不知不覺走進了伊斯蘭教清真寺。月色下,建築物的大圓頂、拱門,花園里的菩提樹、落葉,恆河裡的粼粼流水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美麗又神聖的圖畫。她遇到印度醫生阿齊茲·艾哈默德。阿齊茲是個中年鰥夫,熱情誠懇,與摩爾太太稍一接觸,他就感到她與當地那些飛揚跋扈的官太太完全不同。阿齊茲對她說,恆河裡鱷魚成群,有時還會漂浮著死人。摩爾首啟橋太太對美與丑竟會如此奇妙地混為一體感到不可思議。
錢德拉布爾的公立學校校長菲爾丁是個開明的英國人,他一貫主張英國人應該和印度人溝通。得知摩爾太太和艾德拉想了解印度,便請她們和阿齊茲及一位婆羅門教學者戈德波爾到他家見面。阿齊茲被這些英國人的真誠所感動,熱情地提出帶他們游覽著名的馬拉巴石洞。隆尼對母親和未婚妻與印度人交往大為不滿,他的種族偏見令摩爾太太很失望,也刺傷了艾德拉。艾德拉鑒於自己與隆尼的分歧愈來愈大,於是提出與他解除婚約。隆尼對此感到愕然。
一天,艾德拉騎自行車出遊,無意中到了一個古老寺廟的廢墟。只見雜草叢中有各種形狀的歡喜佛像,樹上野性的群猴向她襲來,艾德拉嚇得趕快離開。夜晚,她想起佛像,心猿意馬,她又主動與隆尼言歸於好。
阿齊茲游石洞的大膽建議使者猛他自己陷入尷尬境地,為此他急得病了一場。幸好朋友們幫他准備好桌椅、餐具、食物、運輸工具,他的建議才能變成現實。
出遊的那一天,阿齊茲和眾好友天不亮就攜帶大包小包到火車站等候,生怕錯過了開車時間。兩位從來沒有那麼早起床的英國女賓准時到來。隆尼讓勤務兵安東護送摩爾太太和艾德拉出遊,但艾德拉把安東打發走了。菲爾丁和戈德波爾本來答應參加此行,可是由於戈德波爾晨禱時間過長而錯過了火車。其實,戈德波爾並不贊成這次旅行,但他沒有明說。阿齊茲十分失望。
火車抵達石山腳下,阿齊茲早已為客人准備了一隻大象,讓它馱她們上山,一路上還有樂隊奏樂。附近的村民跟在大象後面看熱鬧。一行人浩浩盪盪向馬拉巴石洞前進。
其實,馬拉巴石洞只是一個個空空的石洞,裡面既沒有佛像,又沒有浮雕,也沒有宗教色彩,它們惟一的價值只在於是陳年古跡。然而石洞產生的壓力卻不是人人都能夠承受——尤其是處於某種脆弱狀態的人。
旅客和看熱鬧的人紛紛進入陰陰森森的石洞。洞里回聲很大,甚至大家屏息的時候都能聽見雷鳴似的聲音。阿齊茲惡作劇地大叫一聲「摩爾太太」,把摩爾太太嚇得頭暈目眩。她趕快出洞休息。當人們接著去看第二個石洞的時候,摩爾太太沒有跟隨前往,並且建議不要那麼多人同時進洞。
阿齊茲和導游領著艾德拉三人前往,阿齊茲拉著艾德拉往上走。艾德拉忽然問阿齊茲愛不愛他的妻子。阿齊茲說,婚前兩人根本沒見過面,不過既然是男人和女人,又很年輕,因此感情很好。艾德拉又問他妻子以外有沒有別的女人。阿齊茲很尷尬,借故躲到一邊抽煙使自己冷靜下來。艾德拉等了一會兒,便自行進洞。待阿齊茲抽完一支煙,已不見艾德拉。他急得到各洞口叫她的名字。這時,艾德拉在漆黑的洞內看見阿齊茲的身影,聽到自己名字的回聲,突然沖動起來……
隨後,只見艾德拉狂奔下山,她全身傷痕,歇斯底里地又哭又發抖,說阿齊茲想對她非禮。
事情急轉直下。阿齊茲還沒有明白過來是怎麼一回事,便以企圖 *** 白人的罪名被警察逮捕了。菲爾丁和摩爾太太都不相信阿齊茲會做出這種事。熟悉阿齊茲的本地居民也認為老實的醫生肯定是冤枉。這一事件幾乎使印度人和英國人之間發生正面沖突。
菲爾丁四齣奔走,為阿齊茲洗刷罪名,但徒勞無功。戈德波爾採取超然態度,因為他認為不管怎樣努力,結果都是一樣。摩爾太太受到很大打擊,心力交瘁,她早已訂購回程船票,便傷心地離開錢德拉布爾。戈德波爾在火車站默默地雙手合十為她祝福。然而還沒有抵達倫敦,她就在船上去世。人們為她舉行了海葬。
殖民當局認為,有色人種向來覬覦白人女子,阿齊茲更有犯罪動機,因為在他家的床下找到幾本有女人半 *** 片的雜志,他又給一個在加爾各答開妓院的朋友寫過信,說想去見識一下脫衣舞。而他在馬拉巴石洞口撿到的艾德拉的望遠鏡被說成是他的凶器,安東被艾德拉支使走也說成是阿齊茲的預謀。
阿齊茲的朋友為他從加爾各答請來一個主張自由運動的名律師。不過律師並沒有發揮作用,因為事情又峰迴路轉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艾德拉出庭的路上,汽車被憤怒的群眾包圍,還有人穿著猴子戲裝把臉貼在車窗上扮怪相。艾德拉失魂落魄地走上法庭。法庭外,群眾抗議隆尼把證人摩爾太太送走,高呼「摩爾太太」;窗外傳來隱隱的雷聲;室內又悶又熱。艾德拉彷彿又置身於石洞里。當檢察官問她話的時候,她說,與阿齊茲單獨進洞不是阿齊茲提議,而是摩爾太太提議的,事實上阿齊茲並沒有進洞。隨後,她撤銷了控告。阿齊茲無罪釋放。群眾把阿齊茲像英雄一樣舉起,並為他的勝利舉行慶祝。
艾德拉遭到白人和印度人雙方的鄙視,只有菲爾丁收留她並為她送行。
船上有位好心的乘客給菲爾丁拍來電報,告知摩爾太太的死訊。菲爾丁不忍在阿齊茲興高采烈時告知他噩耗,因此只說了另外一件事:要求他放棄向艾德拉的索賠。菲爾丁認為,整個事件其實是種族主義者煽風點火引起,艾德拉被人利用了,不過她知錯能改還是好的。阿齊茲聽了大怒,說英國人到底還是站在英國人一邊。
阿齊茲放棄了索賠,遷到遠離英國人統治的邊遠山區行醫。若干年後,菲爾丁帶著他的新婚妻子——摩爾太太的女兒去印度山區探望阿齊茲。阿齊茲十分感動。馬拉巴事件的陰影開始漸漸淡化。
一天,在倫敦孑然一身的艾德拉接到阿齊茲來信,信中表示馬拉巴事件的陰影在他心中已逐漸淡化,他告訴艾德拉他已遷到山區工作,那裡正在飄雪。艾德拉百感交集,抬頭望窗外,雨水正打在玻璃窗和磚房頂,雷聲隱隱可聞。
印度之行的噩夢終於結束了。
【鑒賞】
英國導演戴維·里恩以《相見恨晚》(1945),《孤星血淚》(1946),《霧都孤兒》 (1948),《桂河橋》 (1957),《阿拉伯的勞倫斯》 (1962),《日瓦戈醫生》(1965)等經典影片震撼影壇。他在《瑞安的女兒》(1970)之後,沉默了14年,到1984年才重出江湖,執導了這部收山之作。《印度之行》是他最後一部作品,1991年4月一代電影大師離開了人世。盡管《印度之行》不如上述名片經典性強,但也膾炙人口,獲得該年美國影藝學院奧斯卡獎11項提名,與當年的 《莫扎特》提名數目相當。
戴維·里恩之所以挑選《印度之行》 為他重出江湖的第一部戲自有其道理。英國作家E·M·福斯特的小說《印度之行》發表於1924年,1960年被改編成舞台劇。不少電影家都想把它搬上銀幕。印度電影導演薩蒂亞吉特·雷伊60年代就想拍攝這部影片,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如願。1970年,福斯特同意英國製片人約翰·布拉德博恩把《印度之行》搬上銀幕。不料尚未簽約,福斯特便去世。又過了十幾年,布拉德博恩才買下版權並籌夠資金。有些公司非要在影片出現石洞里的 *** 鏡頭才肯投資,有些公司又不同意讓佩吉·阿什克羅夫特這位年屆77歲的老演員出演摩爾太太。總之,待一切就緒已是80年代。布拉德博恩請戴維·里恩出山。1983年底開拍,1984年底告成。
福斯特的小說充滿人文主義精神。他的小說被搬上銀幕者還有《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和《霍華德庄園》。在《印度之行》中,英國殖民者滿懷種族偏見,傲慢無禮,印度人善良真誠,但又很幼稚。二者之間充滿矛盾,這鴻溝非一日形成,也非一日可以消除。戴維·里恩把小說搬上銀幕,80%忠於原著,不過他更大大加強了原著中對英國殖民統治的鞭撻。
自從《印度之行》一書出版以來,無論評論家或讀者都在猜測馬拉巴石洞里發生了什麼事,到底阿齊茲有沒有 *** 艾德拉。馬拉巴山洞一節是全書的 *** ,然而書中寫得很隱晦,並沒有明明白白寫出發生了什麼事,使這問題長期是個謎。戴維·里恩對原著的最大改動,也是比原著更直接抨擊英國殖民統治的,是明確告訴觀眾:石洞事件是冤案,是殖民者種族偏見的結果。影片交代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 (1) 在此之前艾德拉看見歡喜佛和群猴時曾有過性沖動;(2)是艾德拉把安東打發走,而不是像法庭上安東所作證的阿齊茲把他支使走;(3)是摩爾太太建議阿齊茲和艾德拉不要和許多人一起進洞,而不是像法庭上所說,阿齊茲有預謀地甩開眾人;(4)是艾德拉主動問阿齊茲感情生活問題;(5)艾德拉奔下山後,阿齊茲並不知道她已下山,還在一個個石洞口叫她;(6)法庭上說阿齊茲用望遠鏡擊倒艾德拉企圖施暴,實際上阿齊茲是在艾德拉狂奔下山後才在洞口撿到望遠鏡。最關鍵的鏡頭是,艾德拉獨自進洞後,在黑暗中看見阿齊茲在洞口的身影,他往裡喊:「奎斯特小姐!」艾德拉沒有回應,但從她臉上的表情可以感到她正處於精神紛亂的狀態,與在此之前她看見歡喜佛時的心理狀態一脈相承。緊接著一個鏡頭是:一股水在池邊沖出一個決口(其實是一頭大象在池裡嬉水)。這個隱喻表明了艾德拉這時生理上的變化。觀眾有理由相信,一切都是艾德拉自己的性幻想引起(當然,少不了她周圍持種族偏見的人煽風點火)。這便為後來艾德拉在法庭上突然撤銷控告找到合理解釋。
《印度之行》和戴維·里恩的許多影片一樣,都是描寫遠離故國到異鄉的人通過一次旅行對世界和對自己的認識受到考驗。摩爾太太和艾德拉抱著了解東方的目的前去印度,結果一個心力交瘁而死,一個聲名狼藉返回英國。對摩爾太太來說,這是一次失望之旅。她剛抵達錢德拉布爾火車站,看見兒子隆尼,然而隆尼不是專門來接她的,他主要是來接他的上級長官。隆尼對當地人的趾高氣揚和對上級的諂媚奉承令她很不舒服。英國人俱樂部里完全保留大英帝國的一套習俗,每次活動開始都要全體起立唱《天佑吾王》,令她感到無奈。當她與她的同胞談起接觸不到當地人時,他們竟回答說:「這是你的幸運!」游園會上她要求印度貴婦說幾句印度語給她聽,可是她聽到的只是「海德公園」,「滑鐵盧」等外來語。幸好菲爾丁把她和艾德拉請到家裡,介紹她們認識當地兩位知識分子戈德波爾和阿齊茲,但隆尼又對此勃然大怒。艾德拉提出與隆尼解除婚約後不久又恢復婚約,令她感到迷惘。好不容易有機會去游馬拉巴石洞,又發生意外事件,加深了印度人與英國人之間的矛盾,對於一個年過七旬的老人來說,這一連串不快確實是難以承受的。善良的摩爾太太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對於艾德拉,這是一次不幸之旅。她自身的脆弱經受不起東方文化的沖擊。她到印度本想了解東方,卻不料近距離認識了自己的未婚夫。這次旅行正好與她的心路歷程並軌。她感到與隆尼的距離而提出解除婚約,又因東方文化的沖擊,而收回提議。但實際上她並不愛隆尼,因此在馬拉巴山洞上眺望錢德拉布爾時,她聯想到身邊這個印度男人不知道愛不愛他的妻子,於是提出了那個曖昧的問題。她並不是故意挑逗,但一連兩個曖昧的問題,造成了尷尬的氣氛,阿齊茲避開到一旁,好讓自己冷靜一下。艾德拉本人卻被自己的聯想搞得心慌意亂,一發不可收拾。她從山上狂奔下來之後,只見她臉上身上都是擦傷的痕跡,她已處於半昏迷狀態。觀眾並沒有聽見她控告阿齊茲,但她被一群英國官太太包圍著,從她們嘴裡傳出來的話,可靠性如何大有疑問。隆尼在這問題上成了主導人物。
《印度之行》的情節圍繞著六個人物的關系展開。除了上述二人,還有兩個英國人。隆尼是英國殖民者的典型,菲爾丁代表有正義感的英國人,反對殖民統治,主張與印度友好。而影片里的兩個印度人,戈德波爾和阿齊茲代表印度人中的東方哲學思想和民主思想。婆羅門教老學者戈德波爾認為人生有輪回,善惡有因果,一切都命中註定,抗拒是沒有用的。他預感馬拉巴之行凶多吉少,但不露聲色,僅僅獨善其身,設法拖長晨禱時間避免參加;他明知阿齊茲是冤枉,但不願抗爭,因為他認為結果反正都是一樣。也許正是這種忍的哲學使印度長期處於殖民統治之下。
阿齊茲是個西醫,受過西方影響,具有民主意識。他對英國殖民者沒有什麼好感。他曾說,一個英國男人在印度呆上兩年就會變得作威作福,而英國女人只需六個月就夠了。片中有一場戲充分證明這一點:一個夜晚,英軍少校請阿齊茲去出診。路遠,阿齊茲雇了一輛馬車趕到少校家,僕人卻告知少校不在家。少校太太和她的女友有說有笑從屋裡出來,正眼都不瞧阿齊茲一下,徑直上了他雇的馬車揚長而去,把阿齊茲一人留在黑暗中,因為主人既然出門,僕人便把大門口的燈熄滅了。可以想像,在經歷了這么一次屈辱之後,阿齊茲自然把對他平等相待的摩爾太太驚為神人。而菲爾丁邀請他到家裡更使他受寵若驚——這是他第一次進入白人的家。因此,當菲爾丁的領帶扣突然斷裂,他毫不猶豫解下自己的領帶扣給菲爾丁用(致使隆尼又增加了一份種族偏見,他看見阿齊茲的衣領因此外翻時,鄙夷地對艾德拉說:「瞧,這就是印度人。穿得倒挺整齊,就是不懂得用領帶扣!」)阿齊茲在與菲爾丁幾次接觸之後便視他為知己,無保留地把珍藏的亡妻照片給他看,關心他的婚姻問題,甚至向他袒露自己喜歡大胸脯女人。阿齊茲太天真了,白人給他一分友誼,他就報以十分。他完全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條件,便貿然提出要請兩位女賓游馬拉巴石洞。成行時,他興奮得像個孩子。火車正在行進中,他竟攀身出車外,只用單手抓住車廂門,全身作「大」字形喊道:「我是道格拉斯·范朋克!」與兩位英國女士一起坐在象背上,他更飄飄然,說自己覺得像個皇帝。他的熱情不斷上升,然後一下子跌落到冰點。被捕後他冷靜下來,對所有英國人都感到失望。菲爾丁回國後給他寫過兩次信,他沒有回。直到看見他惟一尊敬的摩爾太太的女兒成了菲爾丁的妻子,他的情意結才被打開。
戴維·里恩素以偏愛異國情調著稱。《印度之行》是在印度、尼泊爾和喜馬拉雅山脈的克什米爾地區拍攝的。和他過去的名作一樣,這部影片的景色美得無與倫比。無論是遠山,近水,荒蕪的野外,綠油油的大地,岩石突起的山峰,月光下面的寺廟,暴風雨的夜晚,冰雪覆蓋的村落,都不是為獵奇而拍,而是故事中的一部分,幾乎就是一個角色,一個他描繪的混亂不可知的外部世界與人物內心世界的象徵。他的影片幾乎每一部都給觀眾帶來巨大的視覺享受,難怪它們全都叫好又叫座。
《印度之行》全長近三小時,但觀眾絕不感到是一部這樣長的影片。全片一氣呵成,沒有一個多餘的鏡頭。這種功力與戴維·里恩的剪接師出身有關。早年他做剪接的時候,曾因剪得太過分而被製片人解僱。但這並沒有使他放棄苛刻的剪接習慣。經過他手保留下來的東西,一定非美得驚人便新得獨特。他曾說:「我可以毫不手軟地剪掉一個鏡頭,哪怕是一個很好的鏡頭,只要它影響了影片的流暢。」十多年剪接工作經驗,使他在執導時腦子里就開始進行剪輯。因此,他的耗片率很低,而拍出的影片既嚴謹又流暢。戴維·里恩的影片,含意主要不是通過對白,而是通過形象來表達。《印度之行》一片由他親自剪輯,自然是一部大師級的作品。
❾ 印度之行的劇情簡介
20世紀20年代,住在倫敦的穆爾夫人帶著少女阿德拉前往印度去看望她的兒子、阿德拉的未婚夫羅尼。二人都渴望通過此行能加深對印度的了解。
然而,抵達後,她們才發現當地的種族歧視十分嚴重,一切並非心中所想。穆爾夫人感覺到兒子已變得官氣十足,完全不把印度人放在眼裡,這使她很反感。
所幸她們遇到熱心的印度穆斯林醫生阿齊茲。出於熱情和友誼,阿齊茲組織了不少人陪同兩位客人前往當地名勝馬拉巴山洞游覽。但是,滿身傷痕的阿德拉突然惶恐地從洞內逃出來,將這個愉快的旅程完全扭轉。
(9)英國人印度養老電影擴展閱讀:
《印度之行》的角色介紹:
1、阿德拉·奎斯特:
阿德拉·奎斯特天真純潔、富於幻想和好奇心而又優柔寡斷的英國少女,對異國風情頗為好奇。到印度後,她見未婚夫已變得官氣十足。
不由得對於自己的婚約產生了動搖。與此同時,與英國文化迥然不同的印度文化亦使她在心理上受到影響,以至於在山洞中產生幻覺。
2、阿齊茲:
阿齊茲熱情善良的穆斯林醫生。他受過西式教育,篤信愛談答與平等,對於代表先進文明的英國人表示友好與崇敬,非常努力地跨越信仰和文化差凱侍轎異。試圖與英國人交朋友。但是,在和同胞在一起時,他也會吐露對那些傲慢的英國人的不滿。
3、穆爾夫人:
穆爾夫人是英國老婦人,年過七旬卻思想開明,對印度不抱偏見,渴望了解真正的印度。她認為上帝是博愛的,對全人類有著完全平等的熱愛,對所有信仰都表示尊重和敬畏。然而,馬拉巴山洞之旅讓她對以往的盯肆信仰產生了懷疑和不確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