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你最難忘的是什麼
記得七十年代可以看到的電影非常少,我居住的附近就一個電影院。由於父親的單位是一大形的軍工企業,一般來說都是單位工會發票。有時候小學校組織我們學生包場觀看,影片發行放映日期短的時候我們只能乾瞪眼看不上了。就要等待父親單位如果能有多餘的電影票,我可以有幸獲得觀看。
由於文革時期感情影片基本沒有,只有《地道戰》《南征北戰》這些革命影片。朝鮮電影故事片《賣花姑娘》批准在國內放映,渴望精神食糧的人們盼來了希望,這一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由於就放映10場,電影票是每個人都可望得到的,誰有一張電影票那可是天大的美事。有的人乾脆就到電影院的後台牆外聽著實況。聽到那電影插曲「賣花姑娘」沉醉在無限的快樂之中。每天電影院門口站著很多找機會混進去的人,工廠出動了工人民兵預備役人員看住電影院大門,維持秩序防止發生意外。
就在人們觀看無望的時候,工廠工會經研究請示有關部門,同意在廣場晚間6點30分露天放映一場,這好消息一出大家非常高興。我吃完晚飯去觀看時大道上人們臉上透著濃濃的笑容。在人山人海的廣場看台上一塊放映幕早已經掛好,一台解放牌 汽車 停在中間上面架著一台放映機。電影開映前放著新聞簡報,一會兒正式放映開始人們鴉雀無聲專心觀看。每個人的心情隨著劇情發展而變化著,看到激動時痛哭流涕,後來聽說有的人把兜里的襪子誤以為手帕擦著鼻涕眼淚 留下笑談。這是我有生以來經歷的最多人一起觀看露天電影的經歷,真的使人難忘。
在文化生活缺乏的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看露天電影就是最好的精神享受。每當聽說今晚村裡要放映電影,我就高興得不得了,整天精神都很亢奮,甚至忘了飢餓和一切不愉快。
看露天電影最讓我難忘的有下列幾點:
一,若村裡當晚有露天電影,幾乎家家都吃「蕃薯飯配豆乾壓韮菜」。
在我們潮汕普寧縣,「蕃薯飯配豆乾壓韮菜」在物質匱乏的時代是頂級 美食 。就是用大米加上蕃薯絲煮成干飯,配上普寧豆乾炒韮菜。這道菜平時少吃,在有露天電影這喜事的當天晚飯是一定要吃的。一來是喜慶時刻慶賀一下;一來不用看電影半途擠出來拉尿而錯過精彩鏡頭,不像平時老吃稀飯尿多。
二,早早就拿著家裡破草席去佔位,生怕去晚了占不到居中並靠前的好位。因搶佔好位而吵架是經常的,嚴重者甚至大打出手。
三,一部老電影放了又放,戰斗片最受歡迎。
放映頻率較高的戰斗片有:《奇襲》、《偵察兵》、《三進山城》、《小兵張嘎》、《渡江偵察記》、《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地下游擊隊》、《平原游擊隊》、《南征北戰》等。
四,幾乎每次都在電影間隙開批鬥大會。
挨批鬥者有盜竊者、投機倒把者、逃港者、五類分子等。
五,每部電影都有電影放映員進行解說。
解說員解說生動有趣、語言詼諧,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六,每部電影都要換好幾次片(拷貝),尤其是小型機。中型機和大型機少些,並且銀幕比較寬大,小型機銀幕很小,有人笑稱像手帕。有個別電影是寬銀幕的,比較好。
七,大部分電影是黑白的,彩色的少。
八,電影機經常出故障。
每當出故障時很掃興,我們經常喝倒彩。學著街巷的叫貨子的叫賣聲:「銅鐵換糖塊喲!」意思是電影機可以當廢鐵去換糖塊吃了。這時大隊的民兵會拿著竹枝來打我們,叫我們住口坐下。
最難忘小夥伴們哪種天真浪漫、風雨無阻、執著追隨、廢寢忘食勁頭。
那時候,村村都有小學,學生人數眾多,二三百是有的,喧囂熱鬧非凡。同學們居家分布方圓好幾里旮旯角落,信息靈通,隔村鄰隊哪裡要放電影,早就打探清楚。(那時每個區鄉都有電影隊,按鄉村序列逐一播放,有時間按排和規律可追尋)。在上學的來迴路上,課間 娛樂 操場,稍有丁點消息,迅速傳遍整個學堂。一聽說某個地方放電影,個個興奮得像過年,心裡象吃了蜜糖一樣快活。
一放學,即像離弦之箭一樣向家奔去。毛里毛燥忙完家長交待的農活,也顧不得換衣就飯,即刻拉開嗓門,吆喝起左鄰右舍、同灣同隊小夥伴,向電影播放里急切進發。幾里、十幾里山路,那怕刮風下雨、坡陡路滑,統統都不在話下。牽浪打群、翻山越嶺,瞎火黑燈,打著個光腳板,從不叫苦喊累,更莫說打退堂鼓。那一路的嘰嘰喳喳、一路的嘣嘣跳跳,一路的嘻笑打鬧,還帶著時不時來一句口號:「沖啊!」。那吶喊聲、那勁仗,那氣勢,用興高彩烈、滿心歡喜、心滿意足、滿載而歸等字眼來形容,一點都不誇張。
有了電影的耳濡目染,家裡泥巴牆、籬笆壁、門框、小格窗上貼的畫像《董存瑞》、《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雷鋒》、《沙家濱》等英雄事跡圖片,連環畫等等小人書,塞滿了各種破書包、布口袋、爛桌櫃,這不僅是青少年追捧、模仿、崇敬的偶像,更是陪伴我們年輪增長的忠心朋友、精神大餐。誰家的畫多,便有了在其他發小面前炫耀的底氣。誰要是把家裡當個兵的帽子或軍衣或軍鞋兜起,盡管大得出奇,一點不合身,只要在同伴中亮個相,旋一圈,那驕傲自豪表情,用一句四川方言,港得狠哦!真的不擺啰!直讓人高看幾眼,饞慕三天。
有道是:
少小樂趣純天然,電影畫圖枕耳邊。田間地頭追風跑,樹梢懸岩敢登攀。嘻逐打鬧沖鋒喊,爭扮豪傑斗敵玩。自古英雄出少年,誰當叛徒要挨鞭。
在那個 娛樂 活動匱乏的年代,露天電影的存在,成了幾代人心中揮之不去的情愫!最難忘白色的幕布前,那一張張充滿笑意的臉,彷彿定格在了腦海里,成了一張發黃的老照片,喚醒著塵封的往事……
電影帶子轉動著,一束光照在白色的幕布上,故事片就這么開始了……《新龍門客棧》、《鐵砂掌》、《黃天霸》、《霸王花》、《鷹爪鐵布衫》、《十兄弟》、《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中南海保鏢》……
70年代那時候物質匱乏,80年以後才有電視。
記得小時候農村除啦牆上的小喇叭,那就是每月兩場電影了,媽媽早早把飯做好催趕我們快吃,拾掇完趕緊叫哥哥扛起板凳占個好位置,我們到的時候人早滿了找到哥哥趕緊坐好,焦急的等待。電影一開演立刻鴉雀無聲,先開始《祖國新貌》《閃閃紅星》《英雄兒女》《紅牡丹》《小花》《上甘嶺》《柳堡的故事》《鐵道游擊隊》《董存瑞》《戴手銬的旅客》……兒時滿滿的回味[再見][再見]
哈哈哈,上世紀60年代,還是在丹江口市上小學,一天找老娘要了5分錢在露天電影院看電影,不知道什麼時候在水泥橙子上睡著了,半夜醒了一看,就自己一個人在那裡,幸虧露天電影院沒有鎖門,趕快回家去了。(因為不知道時間,也不知道幾點鍾)。[大笑][大笑][大笑]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你最難忘的是什麼。
小時候那時不僅物質匱乏,文化生活也是很匱乏的,看電影在當時絕對是一件所有人開心的一件大事。
廠區的廣播總是提前通知今天會有電影,甚至今天什麼電影,幾點開始放映都通知的明明白白。
爸爸媽媽趕緊的抓緊時間把飯就做好,我和姐姐快速吃完飯後趕緊的抱起小板凳去佔位置。
那時電影院都是露天電影院,位置絕對的不能太靠前,否則只能仰著頭看電影了,但也不能靠後,靠後會被會被被前面的人擋住視線,只有前面靠後一點的地方是最好的。我和姐姐總能佔到前面靠後一點的位置。
其實那時放什麼電影,對於還是小孩子的我並不重要,只是喜歡那種熱鬧的氣氛,哪怕有時刮著風,下著雪,即使腳都被凍僵了,也樂此不疲。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部電影就是《畫皮》有的小朋友直接嚇哭,我也被嚇的鑽進爸爸的懷里,再也沒敢看。
後來廠子里就專門蓋了電影院了,即使刮風下雨也吹不到淋不到了。
如今雖然電影院里的環境已經非常的好了,我卻很少去看電影了,露天電影就像一段塵封已久的往事,記載著我兒時許許多多美好的回憶。
露天電影也是幾代人美好生活的回憶,看過露天電影的人多少都有一段難忘的記憶。
小時候,物質文化生活不豐富,看個電影像過年一樣,有時候要跑幾十里地,也不嫌累,看完電影回家 睡一會,天就亮了。
記得那時候的電影片子也不多,反反復復就是那幾部,《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賣花姑娘》,都是黑白片窄熒幕的,情節簡單,畫質也不好。前面還有加演。「中國的新聞簡報,朝鮮的哭哭笑笑,越南的飛機大炮」。
最難忘的是看《賣花姑娘》,跟一夥同學走了很遠的路,到了放電影的地方 ,人都站滿了,沒地方了,只好擠在熒幕的後面,湊合看著。畫面里的人物及圖像都是反的,津津有味的看著,跟著劇情一會哭一會笑,那時也沒有餐巾紙,用袖子擦眼淚。
看完回家要過一個小河,河上有一座木橋,先過去的人使壞,把橋板拆了,後面的人不知道,掉進河裡好幾個,後來有人把橋板搭上了,我們才過去,大冬天凍的鼻涕眼淚的。
現在生活條件太好了,家門口幾個電影院,十幾年也不看一次電影。上次單位包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拿住電影票也沒好好看是那個電影院,去了找不到,打電話問同事,人家說了地方,一看票面,跑錯地方了。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最讓我難忘的就是一部叫阿福的電影,故事講敘了一個小男孩在美國入侵越南的時候,堅決抗擊侵略者的故事,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我最難忘的是銀幕用兩根桿子掛在中間,放映時兩面都能看到電影的內容。
『貳』 如何喚醒小時候的記憶,以前看過很好看的電影,和我爺爺去電影院看的,那時還小,只記得一點點,怎麼喚醒
去那家電影院啊,看看老電影海報啊,說不定就能想起來
『叄』 以前那種小時候電影院里看的電影為什麼播放的時候銀幕上都會偶爾跳出黑線來的
膠片質量不好,很多的老電影除了黑線和黑點還會經常有沙沙的聲音,很懷念,那時候的膠片和錄音設備都比較落後。
『肆』 對比小時候看的露天電影和現在的電影院電影,你覺得哪個更有感覺
我覺得還是露天電影特別有感覺,因為很多人一起圍著看,才顯得特別熱鬧,也是特別值得人回憶的一種感覺。而在電影院可以去看動作大片或者3D甚至5D電影,給人更多直面和感官上的享受。而露天電影幾乎很多都是積極向上的抗日題材或者年代戲,畢竟看露天電影的中老年人比較多,還是會更多的偏向於他們的喜好的。但是對我自己來說我認為露天電影是我童年回憶里的一部分,也是特別珍貴的一段往事。很多時候看的不是電影本身和劇情,而是一種情懷和對過往的留戀。現在的電影院反而更多的會是年輕人和孩子們會去光顧,電影院也成了情侶約會的一項重要活動,孩子們則是為了去看動畫片的。而且再也不需要搶座位,只要花錢就可以挑選自己心儀的座位,整個電影院里不能夠大聲喧嘩、交頭接耳,這樣的現象都會被人舉報和吐槽,反而缺少了一點樂趣。所以現在我也是越來越少去電影院了,我更願意在家看電影,除非有新作品上映或者為了特效電影才會去電影院。
而電影院給我的感覺再也回不到從前特別熱鬧的氣氛了,大家看完散場後都是靜悄悄的唯一留下的就是滿地的垃圾和食品包裝袋,再也沒有了童年的感覺。所以在我心目中我是特別喜歡露天電影的,氣氛特別好,而且也可以更多的照顧一些老年朋友。
『伍』 7080後,還記得你們鎮上曾經的那個電影院嗎
前幾天到我們附近的鎮上玩,走到街中心,一個非常蒼老的建築展現在面前,那是一家非常老的電影院,電影院的名字依稀還有看到,兩邊毛主席語錄還能念得出來,電影院的頂上已經長了些野草,可能是這個鎮的人對老電影院有感情吧,它沒有被拆掉,很奇怪的是我看到這個老電影院在那裡一點沒有違和感,反而更好地襯託了小鎮巨變的歷史。
拿著電影票,從兩側的門都能進去,門口有一個專門收票的,數了票數和人數,然後打開門,我們就進去了,此時的電影正在放,一個戰爭片,現在記不住名字了,好像是講一匹抗戰中白馬的故事,剛進去,我們只能看到屏幕,四周一片漆黑,以前看電影,也是講票和號要對,我們努力找了半天才找著,第一次進電影院看電影,不管是畫面還是聲音,都讓我們幾個印象深刻,聲音的沖擊力太強,有時候我們還會捂著耳朵聽。
看到中間換片的時候,裡面有的觀眾在吃瓜子,我們有一個同學也到外面買了一包,說起這個包也很特別,是用報紙捲起來的。那天我們在電影院看完了一遍沒有出去,又看了第二遍,到現在印象都很深刻。
『陸』 【求助】還記得小時候家裡沒有電視,爺爺帶我去電影院看電影,那時候一年電影院就開兩場,人可真多,爺爺
說實話被你打動了。我的建議是你自己拿DV拍點以前和爺爺一起去過的地方啊,老家,老家周圍的地方啊等有紀念意義的地方,回憶叢早咐一下過去的日子睜友,說些感謝的滲純話,不一定要什麼表演,只要有心就好。有真情就是最好的電影。
『柒』 為什麼小時候學校都要組織去看電影《瘋狂的兔子》給我們留下了陰影
《瘋狂的兔子》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M2-vUlxcEZZIIitNqRgfIg
瘋狂的兔子1998
1,裡面運用了大量的洗腦,集體瘋狂的畫面。即使是現在,敢拍的這么露骨也是很少見的。
2,觀眾群體,小學生或者初中生,平時生活比較單純,有個電影看肯定是代入感很強烈的,因為帶入了自己,所以心理震撼度很高。
3,扭曲現實的兒歌,大部分兒歌是擬人狀態的,部分兒歌是誇張的,不過這個恐怖的多——{出東門 往北走 出門看見人咬狗 拿起狗來打磚頭 又怕磚頭咬了手 稀奇稀奇真稀奇 麻雀踩死老母雞 螞蟻身長三尺六 老爺爺坐在搖籃里}。聽著沒什麼,想想就會有種錯亂的感覺。小孩兒的思維很容易改變,比如告訴他塑料杯裡面的水發淡藍色,他們長大了,腦子會傾向於淡藍色的。舉個靠譜的例子就是豆腐腦甜咸斗爭就是兒時習慣的烙印改變了對事物看法的例證。順便問一下,你看過周德東的小說《失常》沒有,裡面就有類似的,情不自禁地去想,最後人徹底瘋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