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李翰祥經典電影怎麼樣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李翰祥經典電影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3-03-30 01:27:04

⑴ 邵氏電影•李翰祥01|宮闈片與黃梅調電影

邵氏電影|概述

1949年以前的中國電影史,基本上是以上海電影為主體的中國電影史。40年代中後期從內地轉移到香港的電影人及其組建的電影公司(被稱為左派陣營),50年代從新加坡、馬來西亞轉移到香港的邵氏、電懋(算是右派陣營),造就了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第一個黃金時代,其間貫穿著左右派陣營的對立,和邵氏、電懋兩大製片廠的競爭。從1950年至1958年,香港每年生產將近200部影片(有四分之三是粵語片),但是在日據時期大都毀掉了。香港左派電影公司後來演變為現今的銀都影業(1982年成立)。

內地電影在六七十年代有大段空白。同期繁盛的香港電影,彌補了華語影史上內地的空白期。要便捷地了解六七十年代的香港電影,不妨從邵氏電影開始。邵氏電影公司於1958年成立,吸納了大量粵語片人才,拍攝的影片類型豐富,保存完整,且修復情況好。

邵氏電影我粗略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以宮闈片和黃梅調電影為主,以李翰祥導演的作品最佳。當然李翰祥的成就並不止於此,他不同類型的優秀作品,是五六十年代香港國語電影最大的成就之一(粵語片方面,武俠片比如胡鵬的黃飛鴻系列,文藝片比如楚原《可憐天下父母心》等,也都有較大成就)。後一階段以武打片為主。「武打片」是個舊說法,我用來統稱邵氏時代的武俠片和功夫片。1965年邵氏開始拍攝彩色寬銀幕武俠片,憑借《大醉俠》《獨臂刀》等片,開創了影史上的新派武俠片時代,七十年代又發展出功夫片類型。邵氏電影,以武打片數量最多、影響最大,可能成就也最高。

邵氏電影•李翰祥01|宮闈片與黃梅調電影

我想不止我一個人對這個電影場景記憶猶新:慈禧把麗妃做成「人彘」裝在瓮中,後來去看她,用她受寵時咸豐帝給她的評語揶揄她:「手柔、腿軟、身段美」。

這是李翰祥在內地執導的清宮片《垂簾聽政》中的一個場景。這部戲我可能不記得片名,不記得主演梁家輝和劉曉慶,但這個場景,這句台詞,忘不了。

五十年代中期,李翰祥進入邵氏,一手締造了邵氏宮闈片和黃梅調電影的輝煌。宮闈片里李翰祥最愛拍清宮戲,拍得最好的,要數拍慈禧太後的《傾國傾城》(1975)和《垂簾聽政》(1983)。雖然李翰祥一貫是拍野史,但和他拍的一系列戲說乾隆的鬧劇不同,他的清宮片可謂正兒八經,是他心血所在,到死他都是死在電視劇《火燒阿房宮》片場。

香港黃梅調電影的出現,是受內地黃梅戲電影比如《梁山伯與祝英台》(1954,桑弧)、《天仙配》(1955,石揮)影響。李翰祥黃梅調電影代表作有《江山美人》(1959)、《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和《金玉良緣紅樓夢》(1977)。黃梅調電影在台灣等地也極具影響力,後來內地家喻戶曉的台劇《新白娘子傳奇》(1992)正是由黃梅調電影衍生而來。我們現在未必會欣賞黃梅調,但我們仍可欣賞的,是電影中那些風華絕代的女明星。

《江山美人》看的是林黛驚鴻一瞥的少女之美。我在其他片子中看她,都覺得老氣。《梁山伯與祝英台》是香港黃梅調電影最佳。多是一景一幕,不論念詞還是唱詞都非常精美。一幕送行,竟衍生出了婉轉迴旋的半小時。但有些重復啰嗦的地方,片長仍嫌太長。它沿襲了1954版女演員反串梁山伯的做法,凌波(飾演梁山伯)一舉成名。不過最好看的還是樂蒂(飾演祝英台),真是一等一的古典美人。《金玉良緣紅樓夢》基本把握住了原著的悲喜愁恨。黛玉葬花的唱段,詞是原著里的,非常動人;黛玉探望寶玉的場景,寶玉痴心囈語,二人相對大笑無言,卻令觀者悲從中來。影片服裝布景都很講究,大膽起用林青霞(飾演賈寶玉)和張艾嘉(飾演林黛玉),氣質經得住考驗。但除了拖沓重復的老毛病之外,自編的唱詞在紅樓夢語境里顯得俗氣,不如《梁祝》精美。

邵氏拍黃梅調電影的另一代表人物是岳楓,在邵氏導演中資格最老,人稱「岳老爺」。他的黃梅調電影比如《西廂記》(1965),可以看看「中國芭比」李菁(飾演紅娘);他的宮闈片《妲己》(1964)卻是最差的邵氏電影之一。岳楓好過李翰祥的地方,就是他的武俠片有幾部還不錯。李翰祥則根本不懂拍武俠片,為了完成片約從邵氏脫身,拍了一部《武松》(1982),把心思全花在潘金蓮和武大郎身上,讓汪萍和谷峰得了金馬獎最佳女主男配,卻完全不似武俠片,倒成了李翰祥的金瓶梅系列風月片中最具水準的一部。

⑵ 風花雪月李翰祥

看電影論觀點,關注電影紅花會↑

來源 | 24樓影院 文 | 後浪

他是邵氏第一位票房百萬大導,他是胡金銓亦師亦友的乾哥哥,他也是香江第一位「轉行」寫影壇八卦的頂級導演,他就是李大黑子——李翰祥。

李翰祥影視作品中,最為大眾熟悉的,除了《火燒圓明園》、《傾國傾城》、《三笑》、《梁山伯與祝英台》這些史詩宮闈片、黃梅調電影外,還有《大軍閥》《風月奇譚》等騙術電影和風月電影,特別是李翰祥三拍金瓶梅(《金瓶雙艷》、《武松》和《少女潘金蓮》),為他贏得了影壇薄倖名。用其女李殿朗的話來說,李的作品就是「風流,但絕對不下流。」

拍片時,李翰祥是不會逼任何人脫衣服,甚至演員胡錦會問他你怎麼不讓我脫衣服呢?但他要拍的,是人物臉上表情。脫光了衣服的女人隨處都能看到,沒什麼大不了的。

李殿朗回憶道「父親要拍親嘴,不會說很露骨那種,都是很風流,看起來,很有品位。」而且,李翰祥還會帶著自己的女兒家人去看電影院看自己所謂的午夜場黃戲,「要是我父親覺得是下流的東西會讓我們去看嗎?他對我們的管教是那麼的嚴厲。」

李翰祥酷愛研究《金瓶梅》,尤其是潘金蓮這個角色,在他的鏡頭塑造下別有一番風味。在《三十年細說從頭》這本書中,李曾經說過「看過《水滸傳》和《金瓶梅》的讀者們,誰都知道潘金蓮是個被侮辱、被損害的無知婦女。如果說她淫邪,毋寧說是社會環境造成的,所以根本用不著替她翻案。」而他鏡頭的兩位金蓮女郎——胡錦和汪萍,則是各有不同的調教方法。

金蓮雙艷,左為汪萍,右為胡錦

「《金瓶雙艷》的潘金蓮,由胡錦飾演,她的演出夠放,也夠盪,那股眼含秋水,騷在骨子裡的樣兒,的確是潘金蓮再世。汪萍和胡錦的戲路,根本是兩回事」。

殺金蓮

汪萍濃眉大眼,一臉正氣,之前的角色都是些淳樸天真的女學生,而她離開影壇的最後一部作品,卻是李翰祥的《武松》。重頭戲武松殺嫂的一段,汪萍不得要領,怎麼演也演不出,於是李翰祥講戲道:「她(潘金蓮)一生愛武松,一直渴望和他來一下。這一刀,就像操進她的逼里!」說罷做了個欲仙欲死的表情給汪萍看,汪看了照做。果然,她憑這個角色拿到了當年的金馬影後。

大導李翰祥和拜弟胡金銓

與另一位邵氏大導張徹相愛相殺不同,李胡二人不僅共同執導了《梁山伯與祝英台》(胡金銓還做過李翰祥的助理導演),且早就結拜為異性兄弟,並列當時電影圈「七大閑」之中。其中李大黑子是老三,胡金銓是老幺。

用李大導演的話來說,他們「不是竹林七賢的賢,也不是潘驢鄧小閑的閑,而是閑游散逛、閑雲野鶴、游手好閑的閑。」據不完全統計,「胡金銓「」金銓「」小九兒「(胡金銓在家排行老九)」小胡「等愛稱在《三十年細說從頭》上下冊中出現了156次,可見兩人之間基友情深。

一黑一白,一高一矮,一文一武,CP感爆棚

李翰祥筆下的胡金銓,與他平日斯文有禮的形象大有出入,乾哥哥乾弟弟鶼鰈情深惺惺相惜,自然知道更多掌故趣聞,比如他寫胡金銓去韓國捉老鼠之事,就別有一番風味。

胡金銓在漢城拍戲期間等太陽出來,只要那天陰天就不出門拍攝,天天待在屋內把老鼠都逼瘋了,開始大鬧天宮造起反來。屬猴的胡金銓乾脆拉著美術一道做捕鼠夾和籠子,與老鼠大戰三百回合,正所謂是「金銓布下銅網陣,悟空生擒白玉堂!」大獲全勝之後,胡導還親自把全劇組的人都給敲醒了,觀摩他的勝利成果。

調侃歸調侃,李翰祥對胡金銓評價頗高,「金銓是現階段全中國最好的導演之一,那是絕無異議的(起碼我個人認為)。中英文都很有水準不說,至今仍好學不倦,日夜鑽研(當然也有拿耗子的時候),最難得的就是貫徹始終,我行我素,任你說得天花亂墜,他有他的一定之規。說他一意孤行可以,說他剛愎自用也可以。總之,很多人知道作為一個『好』導演必備的條件,就是:第一『固執』,第二『固執』,第三還是『固執』。一個劇本十個人導一定是十樣,如果只有九樣,那其中的一個導演就應該被淘汰。」

1996年12月,李翰祥片場因心臟病發過世;1997年1月,胡金銓因心導管氣球擴張手術中不幸離開人世,一個月之內,華語影壇失去兩位大師,只盼兩位在天堂上談笑風生,一道招貓逗狗捉老鼠拍電影玩兒。

會講葷段子的頑主爸爸

是大導,是好基友,更是個風花雪月花錢如流水的頑主爸爸。李殿朗講父親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和超前。當年他就要求子女一定要接受雙語教育,並且把兒女們都送到了台灣的貴族學校上學。這位葷素不忌的爸爸,曾經給家人唱「金箍棒,燒熱炕,爺爺打鼓、奶奶唱,一唱唱到大天亮「,連還在上初中的弟弟都會唱。這樣有趣、思想開明的父親,還是符合李翰祥自己所說的,」吃電影這碗飯。需要七分靠才氣,三分靠流氓氣「的定位。

李翰祥和女兒在片場

雖然在精神上李家的子女們過得很是富足,但因為李翰祥會「造錢,更會造錢」的買買買脾氣,令李太太張翠英一直提心吊膽,「直至李翰祥去世,她一生緊綳的弦才放鬆。父親市面上但凡有新攝影機,買!大哥大出現了,買!有塊據說鑿開有翡翠的石頭,買!只要跟他吃飯,買單!有意德文的書,也買!東西放不下了,蓋新房!其實三女兒在台灣貴族學校都一年沒交上學費,校服鞋也買不起大碼了。」女兒李殿朗說父親要能活到今天,屋子裡肯定全是各款手機,當年他可是買空了京津周邊的古玩店。

也正是這樣執著於古董的李大黑子,才會在大銀幕上還原歷史,讓觀眾可以一窺古代中國的美與魅。

電影紅花會dyhonghuahui

最具速度與激情的影評人團伙

訂制靠譜還有逼格的觀影指南

由鐵任、雲之東、夢見烏鴉、

戰台烽、番茄女王、芳菲小豬、

溫翔、滿囤兒、扣兒小姐聯名維護

⑶ 李翰祥導演作品

李翰祥導演作品

1、《雪裡紅》

《乾隆下江南》是1977年由李翰祥執導的香港喜劇片,劉永、李昆、姜南參加演出。故事取材於乾隆下江南之野史以及民間傳奇。乾隆十六年,乾隆奉皇太後南巡到揚州,為體察民情,乾隆假扮商人撇下侍衛一人微服出訪。

⑷ 邵氏電影當年為什麼那麼厲害只因下面四位大師級導演

邵氏出品,必屬佳片,對於港片影迷來說,曾經的邵氏電影經典跌出。邵氏電影能夠在上世紀50到70年代占據重要地位,還要依靠旗下的四大導演,他們才是邵氏電影的中流砥柱。

1、李翰祥

李翰祥是幾位導演中最早加盟邵氏的,1956年加盟邵氏的時候,邵逸夫還不是當家掌門人,李翰祥當時力主拍攝古裝彩色黃梅調歌唱片《貂蟬》,算是開創了黃梅調電影,並且獲得了好的口碑和票房。後來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江山美人》等片都是獲獎無數。

李翰祥除了開創黃梅調電影之外,最擅長的就是宮闈片、歷史片,代表作品是《傾國傾城》系列。

相信大家都看過張國榮和王祖賢的《倩女幽魂》,不過徐克和程小東翻拍的是李翰祥導演1960年的作品《倩女幽魂》。

中間有一段時間,李翰祥曾經出走邵氏,自組公司,成立國聯電影公司,只可惜因為各種因素沒有繼續支撐下去,最終又於1972年重回邵氏,拍攝《大軍閥》捧紅了冷麵笑匠許冠文。

八九十年代李翰祥和內地合作緊密,憑借《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讓梁家輝成為香港金像獎史上最年輕的影帝。

李翰祥被學者稱作港台影壇風雲第一人,他的電影在美學上面造詣非常高,而且也都取得了高票房,遺憾的是,這位大師與1996年辭世。

2、胡金銓

香港電影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新式武俠片就是胡金銓大師執導的《大醉俠》,開創了新式武俠時代。胡金銓於1958年加盟邵氏電影公司,剛開始從演員、編劇和助理導演做起,做過李翰祥的副導演,協助完成《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玉堂春》的拍攝。

1965年獨立執導拍攝《大醉俠》後,離開了邵氏,遠赴台灣省,加盟聯邦影業公司。當年胡金銓和張徹並稱武俠片的絕代雙驕,假設他一直背靠邵氏這顆大樹的話,勢必會給我們帶來更多優秀作品。

1967年胡金銓拍攝了《龍門客棧》,無論是服裝、場景、動作都非常考究,是一部難得的佳片。徐克翻拍的《新龍門客棧》就有許多胡大師的影子在裡面。

1970年又拍攝了《俠女》,並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最高技術獎,第一次使得中國武俠片揚名海外,後來的李安也不過如此吧!胡金銓拍攝影片就兩個字認真,許多金主和電影公司不能忍受他延期,不能忍受他消耗資金大。連張徹曾經都說:胡金銓如果晚生幾十年,可以在大陸拍片,又或者有外國的資金支持,其成就應不止此。

後來又拍攝了《靈山劍影》《迎春閣之風波》《忠烈圖》《空山靈雨》《山中傳奇》《天下第一》等片,最後一部影片是《畫皮之陰陽法王》,由王祖賢、鄭少秋主演。值得一提的是,徐克執導的《笑傲江湖》原本胡金銓也有份參與的,無奈後來兩人意見不合,最終沒有完成就退出了,不過我們看到片子對於服飾的考究以及站位布景,就可以看出出自胡金銓。

1997年的胡金銓因病去世,去世前准備數年的《華工血淚史》也沒有拍攝,不得不說成為了一大遺憾。

3、張徹

張徹出生一個軍閥家庭,和蔣經國關系也比較好,曾經軍階達到上校,中國台灣省第一部國語片《阿里山風雲》就是他執導的。張徹於1957年到香港,剛開始只是寫寫影評,編導一些影片,直到1962年才正式加盟邵氏。

真正使他揚名的還是1967年的《獨臂刀》,這是首部過百萬票房電影,遂江湖人稱張百萬。真正算起來的話,張徹才是暴力美學的始祖,後來的集大成者吳宇森就是學藝於他。張徹電影最注重男性陽剛之氣,壯男裸胸露肉,動作硬橋硬馬,這也成為了他的一大招牌。

張徹手底下弟子眾多,前有王羽、羅烈,中有狄龍、姜大衛、陳觀泰、傅聲、李修賢,後又郭追、羅莽等人。再加上劉家良和唐佳兩大武術指導,猶如如虎添翼,將暴力美學推向巔峰。

張徹被稱為香港電影一代梟雄,創造過太多經典,前有《獨臂刀》系列,後有《刺馬》《十三太保》《報仇》《馬永貞》《五虎將》等片,那個年代張徹的張家班就是一個活招牌,就是票房的保障。後來眾位弟子為了紀念他從藝40周年,組織拍攝了《義膽群英》。星爺也得以參與,並且在恩師李修賢的引薦下得以和張徹見面。

2002年的時候,張徹因病去世,膝下無子,眾弟子幫忙操辦葬禮,以姜大衛和李修賢最為孝順,最後由王羽、吳宇森、楚原、許冠文、馬逢圖、石琪、黃沾、蔡瀾為其扶靈,送他最後一程。

4、楚原

張徹號稱張百萬,楚原則號稱楚千萬。楚原出身電影世家,於1971年加盟邵氏,執導的《愛奴》是開啟了奇情武俠片,1973年執導的《七十二家房客》成為票房冠軍,打敗了當時風頭正盛的李小龍。沒有兩把刷子是不可能的。

不過楚原最為人稱道的是古龍武俠片,當時圈內還廣為流傳一句話:沒演過楚原武俠電影的,不算電影演員。狄龍、爾冬升都是他電影中的常客,通常楚原執導的影片布景極其講究,經常是金碧輝煌,力求打造一個如詩如畫的藝術世界。

80年代後期邵氏電影江湖日下,重心轉移到電視上面,楚原則急流勇退,由大導演成為一名配角演員,如此心胸有幾人能夠做到呢?在片場的生活,他只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演好自己的戲份,後來更是加盟TVB,出演了許多劇集,諸如《西遊記》的如來佛祖、《尋秦記》第一集中古天樂的上司王sir、《陀槍師姐》中程峰的父親等等。

楚原雖然不再執導,他卻用另一種表現形式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熱愛。你可以說他是江郎才盡,你也可以說他是喜歡演戲,不管怎麼說,他都值得我們尊敬!

當年邵氏四大導演,如今只剩下楚原一人,目前老爺子身體也大不如從前,記憶力也不斷退化,祝願他永遠身體健康,同時也祝願另外三位在另一個世界安好!

⑸ 邵氏四大導演之一:李翰祥,他擅長的不僅是風月片(上)

道長原計劃寫完邵氏艷星後寫個美國兇案系列,讓大家轉換一下口味,不過鄭浩,劉濤,一罐啤酒,夏天的風等朋友都留言說想看李翰祥和張徹這些邵氏導演的故事,那我們還是先開個邵氏四大導演系列吧!

李翰祥、張徹、胡金銓、楚原作為邵氏名氣最大的四位導演,他們的人生可能一本書都寫不完,要想寫進一二篇文章里更是困難,我們不如從李翰祥開始,說一說他們在影壇的一些趣事,也許會更有意思。

說起李翰祥,可能大家第一印象就是風月片大師,其實,李翰祥一生拍片無數,歷史、戲曲、奇情、風月、歌唱、恐怖等什麼類型都有,風格多變,有著「片廠變色龍」之稱,不指叢世過,他最為出色的是黃梅調,清宮戲,風月片三種,各有各的妙處。

李翰祥生於1926年,遼寧錦州人,曾在北京學習西洋畫。於1948年赴港從事有關電影工作。他從演員開始,擔任過各種職務,如美工、編劇、副導演等。 1954年升任導演,首部獨立執導作品為1956年拍攝的《雪裡紅》。

《雪裡紅》受到邵氏賞識,經爾光促成,李翰祥離開了永華公司,加入了邵氏,進入邵氏的他力主拍攝黃梅調電影,選用林黛主演影片《貂蟬》,影片於1958年上映,不但榮獲了第五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隨後還打破了國語片在香港的票房紀錄。

《貂蟬》票房的成功令老闆邵逸夫對李翰祥極有信心,隨後便支持李翰祥拍了《江山美人》,該片1959年公映,得到空前的賣座紀錄,李翰祥的黃梅派電影漸漸成為邵氏影片中的一大支。

1963年,李翰祥大膽地起用當時籍籍無名的凌波反串男主角,導演了《梁山伯與祝英台》,影片公映後轟動了整個東南亞,首次接觸黃梅調的台灣觀眾更是如痴如醉,據說有人看過一百三十幾遍,凌波也憑著此片紅了幾十年。

但拍完《梁山伯與祝英台》之後,李翰祥卻對邵氏起了叛心。他想離開邵氏的原因有很多,但歸根結底是對自己的待遇不滿,在李翰祥的訪談錄里,他是這么說的:邵逸夫去把岳楓、陶秦都重金挖角過來。岳楓拍《紅娃傳》預算16萬,他導演費就三萬二萬的,我才八千港幣一個月呢!他們拍一部等於我拍三部。可是《江山美人》在吉隆坡又得了最佳影片在內的12面金鑼。算算,我替邵氏大概賺了3600萬元,等於我替它擦亮了招牌。

那個時候邵氏公司的招牌真的很亮,我可以說是為邵氏打亮了招牌,也擦亮了招牌。但是在那個時候,我還是第三流的導演。我受委屈到什麼唯肢程度呢?那時邵氏公司在清水灣片廠蓋了四個棚,我沒在棚里拍戲,沒我的份,因為他們一個人占兩個棚拍戲。

老實講沒有賺了錢不顧伙計的,我現在說的都是很坦白的,那個時候我一直要拍《紅樓夢》,那時我可能有點功高震主,連鄒文懷的話也不聽,邵逸夫也都聽我的。哪曉得,我到日本出外景時,他們就找了邱什麼我也不記得名字,拍了《紅樓夢》,找袁秋楓,找樂蒂、任潔合作。這件事我很不滿,這就是我離開邵氏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個是我到日本拍《梁祝》特技場面的不愉快事件。鄒文懷領導我們去的,他和樂蒂、凌波住在一個五星級大酒店,把我跟助導金銓和任潔、李昆住在一個三級酒店,這也是我離開邵氏原因之一。但主要還是他們找別人拍《紅樓夢》,這簡直就是給我顏鄭羨色看—不是你一個人會拍黃梅調,別人也會拍。

還有一個原因,我在拍《梁祝》的時候沒說完,鄒文懷帶著日本製片賺了很多錢,現在我知道了,他帶著別人,然後打報告說李翰祥做化蝶,飛天場面時增加預算,這不對、那不對的。特技結果後來都拍得不好。邵逸夫看了很不滿意,不滿意他也不好講。我提議結尾重新拍,拍完了再配音,有天邵逸夫臉色鐵青,他喊「翰祥,這是錢哪!」他意思是,你花了那麼多錢,超出那麼多預算,當時我眼淚在眼眶轉:我給你邵氏公司賺了那麼多錢,打響了那麼大招牌,江山是我打下來的,你跟我說這種話,那時我心裡很不平衡。「

可以看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功成名就後的李翰祥對邵氏頗多怨言,但邵氏是老闆制而不是股份制公司,對員工實行的是工酬制度,雖然邵逸夫很想挽留李翰祥,但卻採取強硬的用合同威脅的方法。

「我想離開邵氏,邵逸夫並不是不知道,我跟他說我要離開了,邵逸夫說有合同啊,你一走我就告你,完全用這種方法對付我「,李翰祥說,」我就是吃軟不吃硬,你就是打官司,我也死也不幹。「

邵逸夫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出於惱怒,想當初是邵氏給你機會,讓你出人投地,捧紅了你,如今你一羽翼豐滿,就想著遠走高飛,要是人人都這樣,那還得了?但面對邵逸夫的威脅,李翰祥卻下定決心,就算合同沒到期,就算毀約,就算打官司,我也要走。

邵逸夫看到來硬的不行,便讓鄒文懷去勸說李翰祥,他讓鄒文懷告訴李翰祥,不但會增加他的片酬,還會盡量滿足他的要求,但他沒想到鄒文懷雖然希望公司發展強大,但內心卻隱隱希望李翰祥離開,所以他去勸說李翰祥並不帶多少誠意。

既然沒有誠意,李翰祥自然是鐵定要走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他一定要走,就隨他去吧!「邵逸夫私下裡對鄒文懷說,他雖然拿合同來要挾李翰祥,但江沒真正打算過和李翰祥打官司,兩敗俱傷的事情他是不屑去做的,但是,聽說李翰祥要帶凌波走,邵逸夫是真著急了,他對鄒文懷下令,無論如何要留住凌波。

沒遇到李翰祥之前,凌波只是一個拍福建語電影的無名演員,是李翰祥一手捧紅了她, 對李翰祥,凌波是心存感激的,所以李翰祥一開口,凌波就答應跟他走。

鄒文懷對正當紅的凌波和對李翰祥不同,他真心不希望凌波離開,他很有辦法,沒有勸凌波留下,反而很貼心的對凌波說:「你年輕,那裡有前途就去那裡干,李導是個有本事的人,跟著他錯不了,我不留你。不過,你跟他要十萬塊錢,他給你,就簽合同,不給,就不簽,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對一家公司實力的考驗。你想,一家公司連十萬塊都拿不出,你在這家公司還有什麼前途,況且你現在已經是大明星了,身價遠遠不止這個數。」

凌波聽了鄒文懷的話,真的跑去找李翰祥要十萬塊錢,李翰祥事後回憶說,凌波這事最好玩了,邵逸夫這人厲害,他要凌波跟我要求:「我要十萬現款,有就跟你們簽合同。「邵逸夫明知我拿不出錢。凌波不能來,我也騎虎難下,不能不出來,所以就組織了國聯。

1963年,李翰祥在另一個電影大亨:電懋老闆陸運濤的支持下,脫離邵氏自組國聯電影公司。

今天先說到,明天再繼續說說李翰祥離開邵氏又返回邵氏的故事,還有他如何調教演員演技的趣事。

⑹ 邵氏電影•李翰祥02|「風月片大師」

1963年李翰祥離開邵氏,前往台灣自組「國聯電影公司」,當時香港唯一有能力對抗邵氏的「電懋」在經濟上支持「國聯」。1964年電懋首腦陸運濤及同行的電懋人員因飛機失事全部罹難,對電懋和國聯的業務發展都打擊很大,香港電影成為邵氏獨大的局面。1972年李翰祥回到邵氏,首作便是聯手許冠文推出的賣座喜劇《大軍閥》,以該片中的少許裸露戲試探市場之後,李翰祥開創了風月片類型,其中最好的,還是《風月奇譚》。

《風月奇譚》(1972)

三個青樓女子講述了三段奇妙的偷情故事,妙趣橫生。一頭一尾兩個故事改編自《十日談》,第一個故事最風月,雖說低俗,倒是映出世情百態的一面哈哈鏡。中間一個故事,則是一出精彩的民俗大觀。

二十四歲的大姑娘被迫跟一個八歲小孩高少爺完婚行房。高老爺找柯奶奶教兒子行房之術,柯奶奶教高少爺:「天在上,地在下,日在上,月在下,你在上,她在下,初次行房若是顛倒了,必然五勞七傷!」高少爺聽罷大驚:「大玉(使喚丫鬟)害死我了,每次都是她在上頭!」洞房時,大姑娘青梅竹馬的表哥卻摸過來,綁了高少爺在一旁。高少爺看那兩人在床上鸞鳳顛倒,嘆了一聲:「五勞七傷!」

雖說是個故事集錦,主體是三個青樓女子閑說自己淪落之前的故事,但在電影結構上頗巧妙的是,李翰祥利用開頭和結尾的妓院場景,講了一個「故事裡的故事」。開頭一場戲,是王少爺跟金寶定約,說拿到錢就來給她贖身,兩人信誓旦旦,男的拔了一顆牙齒,女的剪了一綹頭發,交換做信物。待到電影結尾,破落的王少爺回來找金寶,說什麼路上遭了劫,金寶一笑翻臉。王少爺說那我們的誓呢那我的牙呢?金寶拿出一個盒子,說你自己挑吧。王少爺打開一看,是一盒子牙齒……所謂「婊子無情」,實在是她們看穿了世態炎涼。

《風流韻事》(1973)也由三個短片組成,集李翰祥趣味之小成。第二個故事是以風月片手法講金瓶梅,第三個故事是講神算和捉姦,可以管窺七十年代李翰祥拍的騙術片和市井喜劇。谷峰在神算部分的表演,頗顯本事。第一個故事《賺蘭亭》無關風月,講的是名士風流之雅趣,可謂七十年代末李翰祥的戲說乾隆皇系列影片之先聲,雖然有佳句無佳章,卻見岳華本事,發揮國語之精彩,說不盡而唱之,唱不盡而舞之,井淼對得也好。正是谷峰和岳華的好演技,日後成就了邵氏武俠之名片《流星•蝴蝶•劍》。

李翰祥的喜劇片與風月片,首開先河的《大軍閥》和《風月奇譚》稍好,往後拍的大多都是隨便對付交差。市井喜劇後來被許冠文發揚光大,風月片則被王晶等導演發展成三級片。但李翰祥身上的文人趣味是大於世俗趣味的,所謂「風月片大師」這般名頭,是一種誤導,李翰祥的本事,又何止風月。

⑺ 李翰祥導演的十大風月片

李翰祥導演的十大電影是《火燒阿房宮》、《火》、《一代妖後》、《貂蟬》、《可憐天下父母心》、《雪裡紅》、《水仙》、《黃花閨女》、《移花接木》、《馬路小天清鄭散使》。

李翰祥(1926年4月18日—1996年12月17日),出生於遼寧省葫蘆島市,畢業於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繪畫專業,中國香港男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美術。導演作品約80部,監督及製片作品約20部,擅長黃梅調歌唱片和宮闈片,是現代中國影史上重要的電影工作者。

個人實力

在李翰祥的電影中,民間傳說、古典名著、宮廷秘聞、香艷趣話共冶一爐,雅、俗、純情答氏、朴實、輕佻皆有體現。他的電影盡管風格多變、內容混亂,卻戲味十足、流暢生動,人物形象鮮明,細節鋪陳富於情趣。

李翰祥對市民文化的津津樂道和精確把握,黃叢悉梅調通俗易懂,風月片獵奇性強,古裝歷史傳奇更合大眾談古論今的口味。李翰祥的履歷不簡單,他曾經師從徐悲鴻先生學習美術,所以影片的色彩,場景都很絕致。又是古典文學的大師,古書熟悉的不得了,對於影片的歷史考據都是真實而非憑空捏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