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賣報歌老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賣報歌老電影

發布時間: 2023-03-22 05:33:49

❶ 聶耳偶然遇見個賣報小女孩,回去就寫了《賣報歌》,她後來怎樣了

在一些抗戰電視劇中,經常能看到報童在街上喊著「賣報了!賣報了!」也大喊今天的主要新聞有哪些。其實,報童在上個世紀是真實存在的。《賣報歌》是人們都會唱的一首兒童歌,它曲調樂曲簡單,朗朗上口,深刻描述了舊社會報童的悲慘生活,以及對光明的渴望。而這首歌是聶耳、安娥看到一個賣報的小女孩後創作的,那麼後來這位小女孩怎麼樣了?

1934年,小毛頭扮演了《揚子江暴風雨》歌劇中的小報童,並演唱了《賣報歌》,深受觀眾喜愛。就這樣,《賣報歌》逐漸傳唱開來。後來,有一位姓張的人士資助她上學,學習知識。她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努力學習,多次參演電影,紅極一時。

如今,楊碧君老人已經90多歲了,仍然精神矍鑠。

❷ 賣報歌怎麼唱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報,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聞真正好,七個銅板就買兩份報。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知好畢的小行家,大風大雨里滿街跑,走不好,滑一跤,滿身的泥水惹人笑,飢餓寒冷只有我知道。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耐飢耐寒地滿街跑,吃不飽,睡不好,痛苦的生活向誰告,總有一天光明會來到。

上個世紀30年代,有一個賣報的小姑娘,搖搖晃晃叫賣著手中的報紙。這個時候突然一輛電車靠站,乘客們從電車上呼啦呼啦的涌了出來,這個姑娘突然的撞倒在地上。頭上起了血泡,頓時手上的報紙落了一地。小姑娘想到報紙賣不出去了,她傷心地大哭起來。也就這個時候,一個陌生的叔叔走了過來,把她扶了起來,拾起了弄臟的報紙,還把它們全部買走了。

這個瞬間同時也觸動了他的創作靈感,《賣報歌》由此產生。這個叔叔就是聶耳,也是這首歌的作曲者,作詞者是安娥,也是我黨的地下潛伏者,她的老公就是田漢。

現在這首歌已經成為一首單純的兒歌了,孩子們在視頻里唱的朝氣蓬勃,後來做的漫畫MTV,總和歌詞一比顯得貌合神離。當年這首歌曲在十里洋場唱起,一改往日的靡靡之音,每場演出時,觀眾都激動地起立,眼裡含著淚水久久的不願離去。

在趙丹主演的《聶耳》也有所類似的橋段,在舞台上那些碼頭工人手聯手唱起《義勇軍進行曲》。電影裡面只有聶耳是真實的名字,其他如張瑞芳,仲星火演的都是假名,背後都應該有可以對應的人。後來陳坤也演過聶耳,觀感還是一般。從年齡來看陳坤更比較符合聶耳當時的年紀,從狀態上來看還是趙丹演的比較飽滿。

回頭再說《賣報歌》,那個小姑娘現在也得有九十多歲了,小崔監制的《電影傳奇》還是采訪了她,她因為聶耳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在阮玲玉主演《人生》里她飾演就那個少年的阮玲玉。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小姑娘已經老了。她談到聶耳的過世,不禁老淚縱橫。

賣報從現在來看還是比較艱難,因為是屬於報搭芹社編外最底的階層,不同於編輯,記者多少有著社會地位。記得十多年前剛上大學的時候,在路過長春和吉林的,在車站附近就有不少的賣報者,穿著黃色的馬甲。有老人,也有孩子,他們都是臨時工。跟著你背後,能跟著許久,只不過為了一元人民幣能賣兩份報。那時下車的乘客對這些賣報的人十分排斥,沒過多少年,賣報紙這些臨時工都沒有了,但是附近報刊台上報紙頓時貴了不少。

最近數碼時代的到來,這個報紙也就更不好賣了,人民對於新聞通訊的渠道也越來越多了。紙質行業都或多或少的有了轉型,但是賣報的依舊存在,就好像我每次上班從新竹路向青年路走,在教師樓的十字路口,總襪渣一個老人,不論春夏秋冬,在路口鋪一地報紙。

❸ 作文《賣報歌聽後感》

最近正值幼兒園入學和開學的高峰期,很多家長們在對待自己的小孩獨自走入幼兒園有期待也有不舍,期待的是小朋友長大了,懂事了,不舍的是小朋友在幼兒園能不能獨立生活?其實也不用太過擔心,小朋友總要慢慢長大走向社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小朋友離家長也越來越遠。

相比於建國前的小朋友,那真是天壤之別,當然時代不同了,生活也就不同,我們現在經常會教小朋友唱一些兒歌。很多家長都會教一首歌,《賣報歌》,歌詞那是郎朗上口,「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即使是還沒有小孩的人也能夠熟練的唱出來,這就是這首歌的成功之處。

聶耳

聶耳對於小毛頭的遭遇很是同情,決心要寫一首關於賣報兒童的歌,於是他自己作曲,邀請詩人安娥作詞,創作了這首《賣報歌》。聶耳拿著這首歌去找小毛頭,親自唱給小毛頭聽,還讓小毛頭提意見,小毛頭聽完說這首歌很好聽,如果能在前面加入報紙多少錢,那我就更好賣了,於是聶耳就在前面加入了「七個銅板就買兩份報」。

從此,《賣報歌》伴隨著「小毛頭」走街串巷。人們總能看到,一個面黃發枯的女孩,破衣服漿洗得發白,但笑容可掬。她口中的歌謠,總能吸引人自動掏出錢來。

這首歌徹底改變了小毛頭的命運,1934年年歌劇《揚子江暴風雨》公演時,特請小毛頭本人扮演劇中報童,在舞台上首次公開演唱作為場曲的《賣報歌》,從此傳唱開來,深受兒童喜愛。而小毛頭也從此成名,還參演了電影《人生》。

再後來有個姓張的先生資助小毛頭上學,還給她取了名字叫楊碧君顫凳,楊碧君進入上海崇實小學,楊碧君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認真 讀書,後來又讀了南洋中學,南洋中學肄業時,楊碧君還不到20歲,已是《青春》《暴雨梨花》《寒江落雁》《迷途羔羊》等10多部影片的女主角,成了耀眼明星。當時的中華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了《100位男女明星特寫》,楊碧君名列第41位。

直到1982年,楊碧君才知道當年資助過自己的恩人真名叫張光銳,當時是地下黨員。

《賣報歌》影響了一代代的中國人,至今仍得到小朋友的喜愛,它為人們展現了解放前貧窮兒童的苦難生活,教育大家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帶有著對光明未來的期盼。

❹ 經典老歌50.60年代

  1. 《賣報歌》

  2. 《五月的鮮花》

  3. 《准備好了么》

  4. 《歌唱英雄王二小》

  5. 《南泥灣》

  6. 《大生產》

  7. 《二月里來》

  8. 《保衛黃河》

  9.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10. 《學習雷鋒好榜樣》

  11.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12. 《英雄贊歌》(電影《英雄兒女》插曲)

  13. 《我的祖國》(電影《上甘嶺》插曲)

  14. 《洪湖水,浪打浪》(電影《洪湖赤衛隊》插曲)

  15. 《誰不說俺家鄉好》(電影《紅日》插曲)

  16.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電影《冰山上的來客》插曲)

要下載這些歌曲,請登陸網易雲、千千靜聽、酷狗音樂等網站進行下載。如通過網易雲音樂網站下載歌曲,可登錄網頁鏈接下載。

❺ 賣報歌的誕生

《賣報歌》誕生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音樂家聶耳創作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兒童歌曲。樂曲曲調簡單,朗朗上口,曲調明快、流暢,以朴實生動的語言,辛辣詼諧的筆調,深刻地描述了舊社會報童的苦難生活及對光明的渴望。

歌詞:

啦啦啦,啦啦啦

我是賣報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報

一面走,一面叫

今天的新聞真正好,七個銅板就買兩份報。

啦啦啦,啦啦啦

我是賣報的小行家,大風大雨里滿街跑

走不好,滑一跤

滿身的泥水惹人笑,飢餓寒冷只有我知道。

(5)賣報歌老電影擴展閱讀

《賣報歌》創作背景:1933年聶耳在上海聯華影片公司工作時,結識了一位名叫「小毛頭」的賣報女孩,」「賣報童」的原型便是她。這名小女孩姓楊,十歲,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學名,人們都叫他「小毛頭」 。

有一天「小毛頭」餓得頭昏眼花,搖搖晃晃的時候,一輛電車靠站,一批人從電車上涌下來,首談嫌「小毛頭」被撞倒在地,頭上侍州起了血泡,手上的報紙散亂一地,「小毛頭」坐在地上大哭起來。這時一個陌生的叔叔幫她拾起了報紙,還扶她起來,把弄臟的報紙都買者手走了——這人就是聶耳。

❻ 聶耳賣報歌的故事,聶耳賣報歌的故事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有一首《賣報歌》在上海灘流傳.至今已有七十多年了:「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賣報童」的原型當時是一個十歲小姑娘,姓楊,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學名,人們都叫他「小毛頭」。聶耳賣報歌的故事

1922年6月15日蘇州盤門一戶楊姓人家生下了一個女嬰,她就是後來的「小毛頭」。楊家生育了6個子女,只活了兩個女孩,「小毛頭」是小女兒,她七歲時父親病故;1931年「小毛頭」跟隨母親、姐姐和姐夫逃難到上海,先住在閘北。「一·二八」淞滬抗戰,日軍轟炸閘北,全家冉逃到租界內,住在法租界八仙橋附近,後來義搬到呂班路顧家弄顧家宅(今重慶南路26弄內)。在舊時上海灘的馬路和街上到處可聽到「賣報!賣報!」的叫賣聲。為丁吃飯(謀生),「小毛頭」的姐夫把一件皮大衣賣掉再湊點鈔票做本錢,去批來報紙,由母親和姐姐到呂班路霞霞路口(今淮海中路上海婦女用品商廟東邊)擺了個報攤。「小毛頭』』也跟著賣報,當時才近」卜歲。有一天「小毛頭」餓得頭昏眼花,搖搖晃晃的時候,——輛電車靠站,一批人從電車上涌下來,「小毛頭」被撞倒在地,頭上起了血泡,手上的報紙散亂一地,「小毛頭」坐在地上大哭起來:這時一個陌生的叔叔幫她拾起丁報紙,還扶她起來,把弄臟的報紙都買走了:這人就是聶耳。這天聶耳與聯華影業公司的同事石寄甫、殷秀岑等人一起到薩坡賽路(今淡水路)的球場打球(球場在今興業路222號內,淡水路口,原是教會學校的操場,現盧灣區政府舊址);這——天成了「小毛頭」一生命運改變的開始。以後聶耳常來買她的報紙,有時還幫她叫「賣報!」從此聶耳與「小毛頭」結下了友誼,「小毛頭」親熱地叫聶耳「聶叔叔」,聶耳親熱地叫她「小毛頭」。

聶耳非常同情「小毛頭」的身世,「小毛頭」在風雨中賣報的情景和叫賣聲一直留在他的腦海中,於是,他請田漢的夫人安娥寫了一首歌問,他自己作曲,一首響亮的《賣報歌》誕生了!「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從此在上海灘上唱響起來。聶耳還親自教「小毛頭」唱《賣報歌》。以後「小毛頭」邊賣報邊唱《賣報歌》,吸引了路人,賣報的生意也好了。

1934年聶耳創作的歌劇《揚子江暴風雨》純燃公演,聶耳要「小毛頭」擔任劇中賣報童一角,在台上「小毛頭」放開嗓子唱《賣報歌》,從此這首歌廣為傳揚。

聶耳在上海時加人的明月歌舞社(在薩坡賽路今淡水路304號舊址)後來進入丁聯華影業公司,改名聯華歌舞班:1934年聯華在拍電影《人生》-寸,聶耳向石寄甫講「小毛頭」的身世蠻像劇中主角阮玲玉小時候的樣子,導演費穆看後認為可以,就讓「小毛頭」扮演童年時的阮玲玉。這是「小毛頭」進入電影界的開始。以後義參加了《青春》、《暴雨梨花》、《寒江落雁》(1935年拍)、《迷途的羔羊》(1936年拍,飾小翠)、《慈母曲》(1937年拍)、《秋海棠》(1943年拍,飾啞女,2004年在旅遊衛視播放過),最後一部是《和平鴿》(解放後五十年代,因周璇故世未拍完)。這里還有一個故瞎尺事:1937年電影《馬路天使》開拍前,導演袁牧之曾想讓「小毛頭」飾演片中的女主角小紅,由於她沒有情愛方面的靈感,只得換人,由周璇主演,周璇因演此片成功而走紅:」小毛頭」在抗戰初期還參加了話劇演出,出演《貧非罪》、《樑上君子》、《抗戰第一年》等,「小毛頭」進入演藝圈後,有位白稱姓張的影迷找她說喜歡她演的角色,願為她提供學費到學校去讀書,還給她取廠個學名叫「楊碧君」。從此「小毛頭」有了自己的名字。並廠1932年進入培華小學,1934年跳級進入南洋中學。直到1982年楊碧君才知道這位姓張的恩人叫張光銳,是中共地下黨員。聶耳賣報歌的故事

楊碧君從叫「小毛頭」時進入電影界當小演員起步,到了二十歲時已成了電影明星。1944年上海中華文化出版公司出了一本小書《一百位男女明星特寫》,第41位(此書以繁體字姓氏筆畫排序)就是介紹楊碧君,並附有她20歲時的玉照。1948年,經影星兼歌星白光介紹,楊碧君與音樂家兼畫家嚴折西結為夫妻。嚴折西是我國早期電影界元老輩之一嚴工上的三公子,其前妻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歌舞「四大天王」(王人美、黎莉莉、胡笳和薛玲/lIJ)之一的薛玲仙,薛因病在1944年故世。嚴、楊當年的婚禮在「燕雲樓」(今南京東路雲南中路)舉行,到場參加婚禮的電影界及歌星有:談瑛、龔秋霞做神虛、王人美、白虹、張帆、陳娟娟、鳳凰(嚴慧秀)、喬奇、姚莉、張露、張伊霎、佩妮等和懷舊金曲作家陳蝶衣、,

嚴工上曾留學日本,早年在安徽歙縣新安中學教英文,1918年前後將全家遷到上海定居。有三子四女,長子名個凡、次子名與今、三子名折西、二女名月嫻、三女名月泠、小女名月美,以及三兒媳薛玲仙和楊碧君均從事音樂、電影和繪畫事業,嚴門可算得「藝術人家」。嚴工:上能講英、日等多國語言和十多種方言,愛好廣泛,多才多藝,音樂創作、演奏、文藝表演都有一手。「電影皇後」胡蝶主演的《自由之花》中插曲《良辰美景》就是由鄭正秋作詞、嚴工上譜曲的。在《一百位男女明星特寫》一書中,第51位就是嚴工上。1927年4月嚴工上應田漢邀請,帶著三個兒子從上海到南京參加北伐軍的宣傳工作,是一個有正義感的愛國者。嚴工上參加的最後一部也是最出名的一部電影是《一江春水向東流》,飾演片中張忠良的父親(鄉下的一個老頭)。

楊碧君的丈夫嚴折西,曾進入專業學校學習音樂、繪畫,十七、八歲開始為商務印書館出的《小說月刊》設計封面、創作插圖,還參與中華歌舞學校的樂隊演奏。1927年隨父兄赴寧參加北伐軍宣傳工作,回滬後至1931年先後任黎氏中華歌舞團演奏員、上海環球廣告公司美術部主任、北平明月歌舞劇社演奏員、明月社回滬後改組的聯華歌舞班教務主任兼舞台美術。1930年在聯華歌舞班任教務主任時參與招收了聶耳、嚴華、周璇等人進入培訓班,為培養三十年代的中國音樂、電影界新的風頭人物作出了貢獻。同年編導了第一部蠟盤配音的歌舞短片《新婚之夜》,開始涉足電影界。以後涉足音樂創作,筆名有十四個之多。四十年代初在英商百代唱片公司任灌音部主任,兼大中華及勝利唱片公司特約作曲家。嚴折西為三、四十年代的歌曲、音樂創作及唱片錄制和保存優秀音響資料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其所創作的懷舊金曲現在國內和南洋還在流行。

嚴折西與「金嗓子」周璇的友誼與協作一直很融洽,五十年代周璇曾到嚴、楊夫婦所居住的慈厚北里家中拜訪,引得弄內鄰里都來一睹大明星的風采。

筆者的先父瞿思正1956年初開始在靜安區政協任職,與社會各界人士接觸頗多。1962年深秋始與嚴折西、楊碧君夫婦為對門鄰居。1965年9月筆者支內去貴州,嚴家贈我一張兒子二歲時的照片留念,嚴家伯伯(筆者對嚴折西的稱呼)在照片背後代子寫了「給銘榮大哥哥:嚴半之1965.8二足歲」的贈字,此照片四十年來筆者一直完好保存著。

嚴折西、楊碧君夫婦有三女一子。所居住的南京西路銅仁路的慈厚北里是猶太人哈同在上世紀初建造的磚木結構二層樓的石庫門房子,同樓住多戶人家,無獨用廚房,更無衛生設施。楊碧君1956年轉入到商業系統工作,家中六口人的家務由她操勞,這是她從小養成的勤儉美德。他們住的樓有一個6平方米的灶間,四家合用,相處融洽。

聶耳使楊碧君走上從影的道路,是楊的恩人。1935年當楊碧君得悉聶耳在日本游泳溺水身亡的噩耗時驚呆了,遲遲不語,淚灑如雨。「文革」以後聶耳的侄女聶麗華每次來滬都要看望嚴、楊兩位老人,後因城市動遷失去聯系。聶麗華在2004年5月請《新民晚報》記者楊建國先生代為尋找,在趙士薈先生的幫助下又接上了聯系。2005年12月初聶麗華又一次來滬看望了楊老。2005年10月聶耳家鄉的「雲南聶耳音樂基金會·聶耳音樂研究課題組」出具介紹信派員專程來滬拜訪楊碧君老人,並送上《人民音樂家聶耳》專集。

楊碧君是見到過聶耳的還健在的為數不多的老人之一。改革開放的盛世給嚴、楊兩位老人帶來了安定的晚年生活。嚴折西被安排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撰寫史料,在1993年的最後一天走完了他的人生。楊老80歲生日時居委會為她祝壽並送上一尊壽字大蛋糕。筆者近去拜訪她老人家,她說話還是很有精神,請她簽名寫字有力。楊老不忘聶耳對她的恩情,現在唱起《賣報歌》來還是那麼清楚響亮。

「文革」中嚴家受到很大沖擊,家被抄,許多珍貴的照片和資料都被捲走了,現在所能看到的這些老照片是聶麗華、朱祖賢、宋振庭等贈送的,數量雖不多,但是逃過了那場浩劫,更加顯得珍貴。

❼ 一部歐美電影,說一個小孩子賣報紙

法國的《放牛班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