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陝西老電影收藏者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陝西老電影收藏者

發布時間: 2023-03-19 07:36:46

1. 尋陝西方言版電視劇或電影!!!

《白鹿原》《天下第二》《夜店》《殘刀》《關中刀客》2X10部=20集 《高興》《瘋狂的石頭》
《羊侍做豎肉泡饃麻辣燙》《盲山》《秋菊打官司》《有話好好說》 《天下無賊》《春嬌與志胡慶明預告片》等
電視劇老大的話就多的去了,關中系列的,還有陝北的都挺多的,自己去網上找下;例如關中男人,關中槍聲,陝北漢子,等等

2. 陝西歷史上有那些名人

周秦時期

1崇侯虎:商代末期諸侯,崇國國君。封地在今西安西郊灃河西。與周文王同時期。曾對殷紂王進讒言使殷紂王將周文王囚禁於幽里。後被周滅。

2姬旦:既周公,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也就是今天的岐山縣,故稱周公。武王死後輔佐成王。制禮作樂,為西周制定官制和其他各種典章制度。

3姬發:既周武王,西周開國君主。周文王之子。滅殷商建西周。

4姬鮮:管叔姬鮮,周武王弟。為周初三監之一。初封於管,即現州鍵慎在的鄭州。成王繼位後周公旦攝政。管叔不服,發動叛亂。周公東征殺管叔。

5伯禽:周公單張子。周公被封於魯,因輔佐成王,故由伯禽代為治理魯地。

6尹喜:周大夫。函谷關令。愛好天文星象之術。在終南山結草為樓,觀星望氣,其地遂得名為樓觀,既今樓觀台。

7贏渠梁:既秦孝公,戰國時秦國國君。頒布法定的度量衡器,統一度量衡。

8贏駟:秦惠文王。孝公之子。繼位之初殺商鞅,但未能廢除商鞅之法。

9贏政:秦莊襄王之子。公元前247年十三歲時繼秦王位。後免呂不韋相國職,開始親政。重用李斯,王翦等人。滅六國,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並建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秦。

10蒙恬:秦名將。祖先為齊國人,祖父,父親皆為秦將。秦統一後率30萬人北擊匈奴,築長城,修直道。後胡亥與趙高矯詔殺扶蘇,並逼蒙恬自殺。相傳蒙恬發明了毛筆,但可能應為毛筆的改良者。

11扶蘇:秦始皇長子。因不同意焚書坑儒,被始皇派往蒙恬部去監軍。後被胡亥等人設計害死。葬於今綏德縣。

兩晉南北朝時期

1杜預:西晉將領,學者。他認為忘戰必危,勤於講武,又博學多能。當時被稱為「杜武庫」。

2僧肇:俗姓張,京兆人。既今西安。東晉佛學哲學家。鳩摩羅什弟子之一。

3智猛:新豐人。既今臨潼區新豐鎮。後秦時期曾到天竺取經。

4王子直:南北朝時西魏著名將領。任車騎將軍,平涼州叛亂。廢帝元年拜使持節大都督行瓜州事。

5韋孝寬:南北朝時京兆杜陵人。今西安市東南。西魏及北周著名將領。

6宇文沂:本為朔方人,後徒京兆。北周及隋著名將領。因隋文帝多疑罷其官,隨心懷不滿,圖謀反隋,事泄被殺。

7王述:京兆霸城人。今西安市東郊。北周時任廣州刺史。隋開皇冊敬初,獻平陳之計,修造戰艦,為上流之師。後以行軍總管擊南寧,未至而卒。

兩漢時期

1田何:西漢經學大使。孔子授[易],五傳至田何。始皇焚書,[易]賴田何口授,始得傳於後世。漢代[易]學宗師,漢初因年事已高,惠帝曾至其家授業。

2宣曲任氏:長安宣曲人,西漢大富商。其祖原為秦督道糧倉的管理人員。秦亡時,人們爭搶金銀珠寶。只有任氏儲存大量糧食。後因此起家。但家風優良。

3劉徹:西漢武帝,景帝之子。實行推恩制。分全國為十三州。禁止私人鑄錢,統一幣制,制五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五經博士。放棄和親政策,和匈奴之間連年作戰,擊潰匈奴主力。派張褰出使西域。興修水利。推行代田法。創建太學。為史上一代明君。

4竇嬰:西漢大臣,文帝竇皇後從兄子。因與武帝丞相田汾爭地等原因被殺。

5蘇建:西漢將軍,蘇武之父。建朔方。因與趙信共亮敗率部三千多騎與匈奴數萬騎相遇,激戰一天多,趙信投敵,蘇建逃回,按律當斬,武帝赦其死罪但貶為庶人。後又代郡太守,死於任所。

6張湯:西漢杜縣{今西安東南}人。審理陳皇後巫蠱案和淮南王,衡山王謀反案,羅織株連,處死數萬人。建一武帝改革幣制,鑄五銖錢。後被迫自殺。死後家產不過五百金,且都是俸祿和皇帝賞賜所得,足見其廉潔。

隋時期

1虞慶則:隋京兆人。隋代大臣。封魯國公,後任右武侯大將軍。討平嶺南人李賢反叛回程途中被誣謀反而被殺。

2於仲文:北周至隋時期京兆人。北周及隋代大臣。著有[漢書刊繁]等書。

3韋師:隋京兆杜陵人。隋代任吏部侍郎,山東河南十八州安撫大使。一生為官清廉。

4史萬歲:京兆杜陵人。隋朝名將。突厥可汗入侵,但聞其名後不戰而退。史追擊百餘里,殺敵數千。後因遭楊素妒嫉被誣陷而死。

5張定和:萬年人,今西安東。隋朝著名將領。後從煬帝征伐吐谷渾,挺身登山,被亂箭射死。

6宇文愷:原籍朔方夏州,今陝西靖邊人。主持修建宗廟,宮殿,陵墓,廣通渠等,並策劃修建隋新都大興城。後又奉命修建東都洛陽城。其設計理念對當時及後世周邊國家都城的設計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7李密:京兆長安人。隋末瓦崗軍領袖。後投唐,公元618年被以謀反罪擊殺。

8王世充:隋新豐縣,今臨潼區人。隋代將領。唐武德四年,兵敗降唐,後被仇人獨孤修德所殺。

唐時期1

1李世民:公元559年生649年卒,公元626年至649年在位。唐高祖李淵次子。隋末,李源為太原留守,李世民勸其反隋。李淵稱帝將李世民封為秦王。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不久即皇帝位。為史上一代明君。

2殷開山:京兆府,今戶縣人。唐初大將。從征王世充,病死於途中。

3杜如晦:京兆杜陵人。史有[房謀杜斷]之美稱。世稱唐之賢相。貞觀四年病逝。

4韋仁壽:京兆萬年人。為官廉潔能幹。

5長孫皇後:唐太宗皇後。長安人。遺命不厚葬不起山陵。與太宗合葬於今禮泉縣之昭陵。

6姚思廉:京兆萬年人。唐代史學家。

7法順:雍州萬年人。隋唐時僧人,俗姓杜,又稱「杜順和尚」。華嚴宗初祖。

8顏師古:京兆萬年人。博覽群書,學識廣博,是著名的訓詁學家。

9唐臨:長安人。歷任大理卿,刑部尚書等職。凡唐臨審理案件犯人無一有異議。

10張儉:京兆新豐人。唐初為右衛郎將,代州都督,營州都督,後封皖城郡公。

11李泰:唐太宗第四子。初封宜都王,徒封越旺,魏王。後因謀為太子,貶為順陽王。

12閻立德:京兆萬年生人。唐代著名建築學家兼工藝家。唐著名離宮別館基本均出自他手。在中國建築史上有重要地位。

13閻立本:京兆高陵生人。閻立德之弟。主持修訂多種醫書,對中國醫葯學有相當影響。

14窺基:京兆長安人。唐右金吾衛將軍尉遲敬宗之子,開國將軍鄂國公尉遲敬德之侄。唐代高僧,師從於玄奘法師。為法相宗創始人之一。窺基舍利塔在今長安縣興教寺。

15韋待價:京兆萬年人。官至蘭州刺史。多次同吐蕃作戰,升任涼州都督。

16李賢:唐高宗子,武則天所生。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立為太子。後被武則天流放巴州,被迫自殺。

17周興:長安人。唐酷吏。後被來俊臣所逼流放於嶺南,路上被仇家所殺。

18李昭德:京兆長安人。官拜鳳閣侍郎。因來俊臣誣告下獄,後來俊臣也被下獄,兩人同天被殺。

19來俊臣:唐雍州萬年人。酷吏。後被武則天所殺。

20懷素:京兆府人。律宗三派東塔宗創始人。

21王孝傑:京兆新豐人。為唐時大將,後戰死於討伐契丹之作戰中。

22李重潤:中宗李顯長子。因有人誣告其餘其妹永泰公主及妹婿武延基議論張易之兄弟與武則天之事,被武則天棒殺。

23韋安石:京兆萬年人。因不苟言笑吏民皆敬畏。官至尚書右僕射。後被太常卿姜皎所陷害,憂郁而死。

24韋皇後:長安人。唐中宗李顯皇後。中宗復位後,聽信上官婉兒誘勸預效法武則天之所作所為。後被李隆基所殺。

25法藏:原籍西域康居,後隨祖父遷來長安。華嚴宗實際創始人,被尊為三祖。

26太平公主;唐高宗李治之女,武則天所生。初嫁薛紹,後嫁武攸暨。

27韓思復:京兆長安人。任吏部侍郎,襄州刺史。一生為官清廉。

28韋景駿:京兆萬年人。任房州刺史。

29李隆基:又稱唐明皇。睿宗之子。他統治時期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鼎盛時期。後因安史之亂,返回長安後被肅宗遷居於西內太極宮最終抑鬱而死。

30韓休:京兆長安人。任禮部侍郎虢洲刺史。

31李商隱:原籍趙郡,徒京兆萬年。曾任桂州都督,廣州都督,五府經略史。

32韓朝宗:京兆長安人。任荊州長史,高平太守。

33王昌齡:京兆人。唐時詩人。

34韓干:京兆藍田人。盛唐時著名畫家。被譽為畫馬神手。

35張萱:京兆人。盛唐時畫家。現存世的{唐後行從圖}是他的作品。其{搗練圖}現存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唐時期2

1韋述:京兆杜陵人。唐代史學家。並著有[高宗實錄][御史台記][兩京新記]等二百餘卷

2於休烈:京兆高陵人。擅寫文章,開元初進士及第。後升至工部尚書。卒年八十一歲。

3懷素:原籍長沙,徒京兆。俗姓錢。擅草書,以「狂草」出名。今西安碑林藏有懷素草書名碑[千字文]及[東陵聖母帖]

4顏真卿:京兆萬年人。開元進士。曾任監察御史,次史,刑部尚書等職。為官剛直不阿,直言敢諫。後官至太子太師封魯國公。唐德宗時李西列叛亂,他奉命前去勸諭李西列,後被李殺害。顏真卿以書法聞名。存世碑刻有[顏氏家廟碑][顏勤禮碑]行書有[爭坐位帖]書跡有[自書告身][祭侄季明文稿]等。

5韓晃:京兆長安人。歷任吏部外侍郎,鎮海軍節度使,後封晉國公。好古琴,喜書法。作品流傳至今的有[文苑圖][五牛圖]今存於故宮博物院。

6第五琦:京兆長安人。著名理財家。封扶風郡公。

7韋皋:京兆萬年人。任隴州刺史,奉義軍節度使,南康郡王,檢校太尉。多次擊敗吐蕃,使西南少數民族多數內附。

8惠果:京兆萬年人。唐代名僧。後常住青龍寺,向來唐求法的僧侶授密宗教義,日本僧人空海在此學成後歸國創立了日本真言宗。

9杜黃裳:京兆萬年人。唐名臣。封河中節度使。曾勸憲宗整頓綱紀,削平藩鎮。

10程異:京兆長安人。一生為官清廉,死後家無余錢。

11韋丹:京兆萬年人。顏真卿外孫。任容州刺史。造福一方。死後老幼思之不忘,皇帝刻石記功。

12薛濤:京兆長安人。唐代著名女詩人。

13杜牧:京兆萬年人。唐代著名詩人。歷任黃州,池州,湖州,睦洲等地刺史。與李商隱齊名,合稱「小李杜」。

14韋正貫:京兆萬年人。任太子校書郎,調華原尉。一生為官清廉。

15魚玄機:京兆長安人。唐代著名女詩人。

16韋庄:京兆杜陵人。唐末文學家。寫[秦婦吟]長達1366字,是現存唐代最長的一首七言古詩。但其筆跡傳世少見。

17杜光庭:京兆長安人。唐末五代時期道士。晚年隱居青城山。今存世著作有二十餘種。

18衛賢:京兆人。五代南唐著名畫家。有[雪宮圖][蜀道圖][盤車水墨圖]等傳於世。今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高士圖]和上海博物館的[閘口盤車圖卷]也均出自他手,為稀世珍寶。

宋元明清時期[1840年前]

1杜漢徽:京兆長安人。宋初名將。善騎射。後晉,後漢,後周時期戍守邊州,屢破遼兵。任天長軍使,雄武軍使。後因病而卒。

2王意見:京兆萬年人。宋代詩人。任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刑部尚書等官職。七十九歲無疾而終。

3李成:京兆長安人。宋初畫家。先世為唐宗室。[宣和畫譜]推他的山水畫為古今第一。

4許道寧:京兆長安人。五代,宋初畫家。今存世作品有[松山行旅圖][秋山蕭寺圖]。

5劉謙:京兆長安人。宋史學家兼詩人。曾任榮州刺史,後奉詔修撰[五代史]著有詩集一卷。

6楊礪:京兆戶縣人。官至翰林學士。但一生清苦。死後真宗冒雨致祭。

7李建中:京兆人。宋代大書法家。後居蜀地官至太府寺。自稱崖夫民伯。

8史序:京兆長安人。宋代天文學家。任翰林院主簿,監丞。

9種世衡:京兆長安人。宋朝名將。開清澗縣城。深得當地軍民愛戴,死後軍民畫像苦祭。

10石蒼書:京兆人。宋代書法家。曾任承事郎等官職。

11薛紹彭:京兆長安人。宋代書法家。今西安市周至縣樓觀台藏有薛紹彭題詩石刻。

12呂大鈞:京兆藍田[今西安市藍田縣五里頭村人]人。北宋學者。著有[鄉約][四書注][成德集]等書。

13趙瞻:鳳翔周至[今西安市周至縣]人。任侍御史等官職。著有[春秋論][奏議][文集][西山別錄]等書。

14呂大防:京兆藍田[今西安市藍田縣五里頭村]人。任鹽鐵判官,太長博士,後官至宰相。

15呂大忠:京兆藍田[今西安市藍田縣五里頭村]人。任縣令,知州,河北轉運判官,陝西轉運副使等職。任陝西轉運副使之職時,將[石台孝經][開成石經]以及當時長安一代遭受破壞的歷代石碑細心收集。移置到府學北邊[今陝西碑林博物館]地址。並選擇乾燥堅固地基穩固排放,且修建了房屋,廊亭,安排了放置次序,使得這些珍貴文物得以保存至今。為今之碑林博物館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其功流芳千古。

16呂大臨:京兆藍田[今西安市藍田縣五里頭村]人。北宋學者。曾任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著有[禮記解][程門問答][易章][論語解][孟子講儀][考古圖]等書。所著[考古圖]為我國最早的較為系統的古器物圖錄。

17種師道:京兆長安人。北宋末年名將。官至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保靜軍節度使,京畿兩河宣撫使,統領各路勤王兵。宋軍兵威始振。金兵聞其名而退兵。

18成宗道:京兆長安人。宋代名畫家。工畫人物,兼擅長刻石。

19揚恭懿:京兆高陵人。元代學者。元世祖曾派耶律郎申敬來召,以疾辭。後又數次召用,皆不赴。為元代關學復起的重要人物。

20紅字李二:京兆人。失卻原名,以藝名稱世。元雜劇家,秦腔藝人。與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馬致遠合作編寫雜居[開壇闡教黃粱夢][岳陽樓]等劇。

21王真:陝西咸寧[今西安市]人。明代大將。因屢戰有功,被提升為都指揮使。後在對敵作戰中身受重傷但仍殺敵數十人,環顧左右說:「我義不死於敵手」。遂自殺。後成祖繼位,追封金鄉侯。

22王通:陝西咸寧[今西安市]人。明代大將軍。金鄉侯王真之子。任武義伯加太子太保。

23李錦:陝西咸寧[今西安市]人。明代學者。當時關中許多學者均出自他門下。

24雍泰:陝西咸寧[今西安市]人。官至戶部尚書。一生為官剛正清廉。

25呂楠:高陵人。理學家。歷任翰林院修撰,吏部考功郎中,太常少卿,禮部右侍郎。畢生著述甚豐,有[四書因向][周易說翼][尚書說要][毛詩說序][春秋說志][禮問內篇外篇][史館獻納][南省奏稿][詩樂圖譜][史約][高陵志][解州志][涇野文集]等。

26王九思:陝西咸寧[今西安市]人。明代著名學者。傳世刻印書籍有[呂氏春秋][國語][左傳][六子全書][太白山人集][玉坡奏議]等。為明代陝西私人刻書中的一位著名人物。

27馮從吾:西安府長安[今西安市]人。明代著名學者。歷任尚寶卿,副都御史,工部尚書,創立關中書院。著有[元儒考略][馮子節要][關學編][古文集選]等書。

28梁化鳳:長安[今西安市長安縣]人。清代將領。順治三年武進士。因戰功卓越,升江南提督,封三等男。

29張勇:陝西洋縣人後徒居長安。清朝將領。歷任雲南提督,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升太子太師一等候。死後贈太師。

30趙宏印:陝西神木人。清朝將領。因戰功卓越授左都督,在蘇州十二年,盜賊斂跡,官民安寧。死後,郡人祀於名宦寺。

3. 陝西的著名的一個歷史人物簡介

(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漢史學家、文學家。

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靠近龍門。

所以司馬遷自稱「遷生龍門」(太史公自序)。

龍門,龍門山,很有名氣。

傳說大禹曾在龍門開山治水。

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

司馬遷的家正好在黃河、龍門之間。

當地名勝古跡很多。

司馬遷從小在飽覽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歷史傳說和故事。

)人。

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於公元前90年,55歲終。

(補注1:前145取自《太史公自序》的《正義》,所依據的是唐代張守節《正義》注稱:「太初元年,遷年42歲。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往上推42年,則是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王國維,梁啟超等主此說。

前135取自《太史公自序》的《索隱》,依據晉代張華《博物志》稱「大夫司馬遷,28歲古六月乙歲卯,石也」。

也就是說,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升為太史令,年28歲,由此上推二十八年,即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應為司馬遷生年。

郭沫若等主此說。

一般採用前說)補註:持「建元六年說」者,千方百計證明《博物志》是對的,而認為張守節《正義》的記載是錯誤的。

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博物志》該條所錄的是漢代記籍簿,它記載著司馬遷的姓名、年齡、居住地、官爵、拜官年月和俸祿等等。

如此詳細而真切,是錄自漢代文書,其真實無疑。

這是一種原始材料豎棚,它的價值遠遠超過一般史書中的材料。

其二,司馬遷《報任安書》中有一句話:「今仆不幸早失二親。

」如按《正義》所言司馬遷生於景帝中元五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其父司馬談死時,司馬遷應是36歲。

按常理,36歲死去父母說不上「早失二親」。

如按《博物志》所言,司馬遷生於武帝建元六年,即26歲父死,說早失父母尚說得過去。

其三,司馬遷《報任安書》作於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如果他生於景帝中元五年,這一年應是55歲,他做郎中是在20歲左右邀游各地回來後的事,那麼,他應該說待罪輦轂下30餘年了。

顯然,司馬遷不會連自己做過的事都記不清楚。

只有餘毀則晚生10年,即武帝建元六年,才符合其說。

持「景帝中元五年說」者除依據張守節的《正義》外,還提出以下幾個問題或論據。

其一,王國維在《太史公行年考》中認為後人引用《博物志》所以年「二十八」應是「三十八」之誤。

《正義》注稱太初五年,司馬遷「處四十二」是正確的。

其二,根據〈史記·游俠列傳〉所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下令將各地毫強和資財三百萬緡以上的富戶遷往茂陵,郭解財產不多,也被強行遷徙,司馬遷也見到郭解,他說:「吾觀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者。

」若司馬遷生於建元六年,當時年僅九歲,決不可能對人有如此深刻的觀察和心理活動。

如果按司馬遷生於景帝中元五年,年齡為十九歲,似更合適。

其三,根據《漢書·儒林傳》,司馬遷曾向孔安國學習古文,然據《史記·孔子世家》和《資治通鑒》,孔安國在元朔二年為博士,元朔二年司馬遷年方九歲,一個九歲的孩子是不可能去太學向一個經學大師求教和商量問題的;如果生於景帝中元五年,此年十九年,似較合理。

補注2:司馬遷出生於何地?《太史公自序》雲:「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

」此龍門在何處,歷來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說在今陝西韓城,一說在今山西河津縣。

最早持陝西韓城說者是唐代的張守節,他在《史記》「正義」中說:龍門山在夏陽縣(今韓城)。

同時,韓城鬼東鄉徐村住有馮、同二姓,均自認為是太史公後裔。

他們自稱,原本為司馬姓氏,因為司馬遷受宮刑,後人感到不光彩,改了姓氏:在司馬的「司」字左邊加一豎,成為「同」字;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成為「馮」字,並列陝西韓城芝川鎮司馬遷廟為佐證。

持山西河津縣說者認為,自古以來,龍門(包括龍門山、禹門口)都記載在山西河津縣。

黃河自西北而東南出禹門口,急轉彎由北而南流去,正是司馬遷所說的「耕牧河山之陽」的地方。

據悉此處曾有「漢太史司馬故里」碑,只可惜此碑興修水利時被毀之。

而且現在余拍該村仍有司馬姓氏的居民。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漢中央 *** 做太史令,負責管理皇家圖書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歷法。

司馬談打算編寫一部通史,願望沒有實現就死去了。

臨死的時候,囑咐司馬遷完成他未竟的事業。

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十歲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後來跟著董仲舒、孔安國學過《公羊春秋》《古文尚書》。

漢武帝元朔三年,司馬遷二十歲,滿懷求知的慾望,游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到處考察古跡,採集傳說。

通過對歷史遺跡和西漢建國前後的史實的實地調查,司馬遷開闊了胸襟,增長了知識,為後來編寫《史記》作了很好的准備。

司馬談死後,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和國家檔案,這對司馬遷編寫《史記》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

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開始編寫《史記》。

天漢二年,李陵率兵隨李廣利出擊匈奴,兵敗投降。

漢武帝向司馬遷詢問對李陵的看法,於是,司馬遷說,李陵投降,是因為眾寡不敵,又沒有救兵,責任不全在李陵身上。

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有意替李陵回護開脫,貶責漢武帝的愛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

於是,把司馬遷投進監獄,處以腐刑。

三年後他被赦出獄,更加發奮寫作《史記》。

大約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編撰工作。

司馬遷死後許多年,他的外孫楊惲才把這部五十二萬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諸於世。

://./question/30132597.

陝西名人(古代)

黃帝----起源於姬水,炎帝----在寶雞一帶 顓頊----黃帝之孫;帝嚳----黃帝的曾孫;禹----是黃帝的玄孫

周武王、文王----周建都於鎬京(今西安) 褒姒----歷史上第一個美女

白起----戰國後期軍事家,又稱公孫起,眉(今陝西眉縣東)人 蒙恬----秦大將; 西漢都西安

蘇武----西漢義士 班彪、班固、班超、班昭----西漢大將之家

張騫----西漢外交家 霍去病----西漢大將

孫思邈----葯王,華原(今陝西耀縣)人 寇準----北宋政治家,華州下(今陝西渭南東北)人

竇融、竇固----東漢初大臣,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 司馬遷----歷史學家,陝西韓城人 (唐都西安)

李靖----唐初軍事家,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 郭子儀----唐代大將,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

閻立本----唐代畫家,雍州萬年(今陝西臨潼)人 王昌齡----唐著名詩人,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

韋應物----唐著名詩人,長安(今陝西西安)人 白居易----唐著名詩人,長安(今陝西西安)人

白行簡----唐著名詩人,華州下陝西渭南東北人,白居易之弟 杜牧----唐著名詩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顏真卿----唐著名書法家,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王嘉胤----陝北人;李自成----米脂人

呂布----陝北綏德人,貂蟬----陝北米脂人 張獻忠----陝北人

陝西名人(現代)

柳青----現當代著名小說家,代表作《創業史》等 雷抒雁----陝西涇陽縣人,當代著名詩人,代表作〈小草在歌唱〉等

賈平凹----陝西丹鳳人,當代著名小說家,代表作《商州散記》《小月前本》《臘月·正月》《浮躁》《廢都》等

路遙----陝西清澗人,當代著名小說家,代表作有〈平凡的世界〉〈人生〉等

陳忠實----西安人,當代著名小說家,代表作有〈白鹿塬〉等 顧長衛----導演《孔雀》

張藝謀----陝西西安人,中國當代著名電影人。

主要代表作有<一個和八個> <紅高粱> <英雄> <活著> <老井> <秋菊打官司> <一個都不能少>等

黃建新----陝西西安,中國當代著名電影導演。

主要代表作品有《錯位》《黑炮事件》《背靠背,臉對臉》《站直嘍,別趴下》《紅燈停,綠燈行》《誰說我不在乎》《說出你的秘密》等

趙季平----生於甘肅平涼,後西安人,當代著名電影音樂家,與張藝謀多次合作

劉文西----籍貫浙江,後西安人。

當代著名畫家 李若冰----s陝西涇陽人,當代著名畫家

4. 有沒有關於陝西方言的電影

帶有陝西方言的電影有很多哪蘆,比如《秋菊打官司》、《關中刀客》、《盲山》、《舉起手來》、《美麗的大腳》、《羊肉泡饃麻辣燙》、《風過菜花黃》罩謹、《孫子從美國來》、《盜劍72小時》、《古寶奇緣》等。其中最有名的就物緩基是《秋菊打官司》,鞏俐演的。

5. 原汁原味的秦腔民樂超震撼!推薦六部唱出了老陝血和淚的電影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

在我國陝西的關中及陝北地區流傳了兩種比較廣泛的音樂——秦腔和陝北民歌,這種自成體裁又各具特點的傳統歌謠,成了陝西電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比如《紅高粱》中的顛轎歌埋困、酒神曲這些,在電影里響起,我們似乎能感受到陝北人民火辣、豪放、朴實的人性,對生命的熱愛和吶喊。

而這些民歌承載了多少往事,它們在電影中作為一種語言,給觀影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起了許多共鳴。

比如下面這六部經典之作。

1.《百鳥朝鳳》

類型: 劇情

導演: 吳天明

主演: 陶澤如 / 李岷城 / 嵇波 / 胡先煦 / 鄭偉

又名: Song of the Phoenix

「百鳥朝鳳」是一首著名的民間樂曲,流行於陝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雖有著不同版本,但基本旋律大同小異。該樂曲以嗩吶為主要演奏樂器,透過樂曲,彷彿能夠聽到布穀鳥、鷓鴣、燕子、山喳喳、藍雀、畫眉、百靈、藍臘嘴等鳥兒的叫聲,很有味道。

從表層看是寫的吹嗩吶,擔其主要的討論重點不在音樂,嗩吶只是個載體,打動我們的除了影片里平實樸素的敘事,並且還原了我所認識的陝西農村生活,西北農村那種貌似粗糲卻很詩意的生活。呈現出濃郁的鄉土氣息,為其他當代鄉土電影的創作者們成功作出了表率,吟唱出了最動人的田園牧歌。

《百鳥朝鳳》堅守的,正是一條與《人生》《老井》《變臉》《首席執行官》等一脈相承並與時俱進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深化現實主義的電影發展道路。這正是在東西方文化八面來風的現實背景下,面對形形色色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和東施效顰的「西化」鼓噪,依然葆有可貴的文化自覺和文化定力的體現。它是中國特色的電影創作的成果。

2.《紅高粱》

類型: 劇情 / 愛情 / 歷史 / 戰爭

導演: 張藝謀

主演: 姜文 / 鞏俐 / 滕汝駿 / 錢明 / 陳志剛

又名: Red Sorghum / Sorgo rojo

影片一開始就出現了迎親時的吹打樂——《顛轎歌》,採用了嗩吶腰鼓和人聲的組合。黃土地、黝黑的轎夫和熱烈的音樂結合在一起,渲染著生命的激情和黃土高原人們熱辣奔放、狂放的性情,展現了黃土高原人的真性情。

伙計們釀出新酒後在羅漢大哥的帶領下唱《酒神曲》,敬酒神同時也慶祝新酒釀成。伙計們唱得充滿激情,聲音高昂,唱出了伙計們釀出新酒的喜悅,也體現了陝北漢子的朴實、善良,還有一種高粱酒醇烈般的特質。

電影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妹妹你大膽的往前走》這首曲子,它在電影中出現了很多次,每次出現睜喚都十分震撼人心悉液凱。

電影中多次運用了富有陝北特色的民謠、小調,極具有開創性,是本電影的一大特色。它們作為劇中人物表達和宣洩情感的手段,或者是對生命意識的表現,又或者是對人物命運和情緒的體現。

3.《美姐》

導演: 郝傑

主演: 葉蘭 / 馮四 / 葛夏 / 馮雲 / 李玉琴

類型: 劇情 / 愛情 / 家庭

又名: 鐵蛋兒的情歌 / The Love Songs Of Tiedan

除了電影中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純美的愛情故事,音樂的民族性也是該電影吸引眾多關注的重要因素。在這部電影中,「二人台」這種地方小戲的大量使用既推動了電影情節的發展,也對電影情感的抒發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人台」屬於地方小戲的一種,多流傳於河北、山西、內蒙古和陝西地區,表演者多為兩人,一人扮演丑角一人扮演女旦,所以稱之為「二人台」,其代表曲目《走西口》以委婉優美的唱腔流傳各地。

當鐵蛋的情人大女子遠嫁蒙古後,鐵蛋在一次醉酒後唱出東路《走西口》,他運用了散板的類似於念唱的哭腔形式,夾雜著「甩腔」的藝術,在這段音樂中多由大跳音程組成、音樂張弛相間、用頭腔共鳴表現失去摯愛之情,悲痛欲絕地唱出了對愛情的絕望,其哭嚎的訴怨使得在場的人無不動容。

4.《白鹿原》

導演: 王全安

主演: 張豐毅 / 張雨綺 / 段奕宏 / 吳剛 / 劉威

類型: 劇情 / 歷史

又名: White Deer Plain / Bailu Place

電影《白鹿原》中出現的陝西地方曲藝有老腔《將令一聲震山川》《世相》以及皮影戲《桃花源》,三者在電影中所發揮的作用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這些具有悠久發展歷史的陝西地方曲藝能夠使觀眾感受到別樣的風情,通過與電影內容的融合也能夠使觀眾感受到陝西地方曲藝獨特的魅力以及其中飽含的厚重的滄桑感。

老腔《將令一聲震山川》是陝西曲藝中最為典型的秦腔調式,使電影畫面與曲藝本身互相彰顯,烘托出了那種典型環境中以黑娃這種倔強、桀驁、執著而又叛逆的典型性格的藝術魅力。

5.《邊走邊唱》

導演: 陳凱歌

主演: 劉仲元 / 許晴 / 黃磊 / 馬羚

類型: 劇情

又名: 斷了的弦 / Life on a String / 命若琴弦

盲人歌手用琴聲和音樂構建著一個光明的未來,這個世界又建築在謊言的基礎上。這是陳凱歌試圖從一個簡單的生命渴望和民間故事,對黃河、黃土高原和民族性格的思考,再次闡述一個世界的真相的影片。影片具有的悲憫氣息和寓言式的故事,表現出陳凱歌的對社會和過去的深沉反思,也是對一個過去的世界的關注。

影片中但凡出現歌唱的情節,都顯得十分戲劇化、儀式化。比如神神在片中的兩次深夜演出,萬千火把中的他被放置在舞台的最中心,造型感極強,讓我們看後印象深刻。村民們恭敬地圍繞著他,用心地傾聽著他,本身說書就是一種表演藝術,這些村民就是戲劇演出的觀眾,神神就是戲劇演出的主角。

6.《黃土地》

導演: 陳凱歌

主演: 薛白 / 王學圻 / 譚托 / 劉強

影片《黃土地》翠巧對新民歌的認識過程來表現了反對舊社會惡劣習俗,倡導文明新傳統的主題,而電影中的音樂作為載體,不但呼應了這個主題,更加深化了這個主題,表達了落後、愚昧的舊社會習俗必然會被新的文明的習俗所代替的歷史必然性。每次當影片中響起鐮刀斧頭歌,都有一層新的含義。

《黃》作為一部反映陝北人民的影片,很好的表現出了屬於陝北人民讀有的那種淳樸與粗獷。而很好體現這種風格的就是當地特有的信天游以及簡單的嗩吶和鼓的曲調。增加了影片中對黃土高原地區環境與人文的表現力,渲染了一種空曠、豪邁而又略顯悲涼的氛圍。

如影片中出現的嬌轉悠揚的嗩吶聲即是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又與影片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的相結合,增加了畫面原由的表現力與感染力。

影片中出現大量的陝北民歌,不僅與前文相照應,也充分顯出陝北這塊革命老區處處充滿著文化風俗,有民族特色,人們所唱的民歌都符合場景,也能反映出人物的心理。在背景方面,採用陝北地區,更突出反映陝北生活習俗,更易貼近大自然,貼近生活。

 

6. 在陝西西安周至都拍過哪些電影或電視

《盲山》陝西省周至縣厚畛子鎮殷家坪村
《月兒圓了》(六集電視劇)(編劇),1998年由西安電視台坦喚與周至縣人民政府聯合拍攝,中讓返凱央電視台一套播出,獲西安市五個一工世螞程獎

7. 著名陝西演員有哪些

1、郭濤

1969年12月17日出生於陝西西安,中國影視、話劇演員,2006年參演《瘋狂的石頭》,令其知名度上升,之後他便頻繁出現在電視熒屏和大銀幕上。2013年,郭濤攜兒子郭子睿一起鬧悉參與湖南衛視親子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

2009年,主演《一路格桑花》里飾演文藝青年李青格。 2011年,憑借《回家的誘惑》中獲得優酷影視盛典最具人氣男演員。2016年,主演《情謎睡美人》、《幸福在一舉激起》熱播。同年除了剛剛殺青的《超級翁婿2017》。2017,出演《斗破蒼穹》飾演韓楓。

8. 陝西方言的電影有哪些

陝西方言的電影有:

1、高興:故事發生在陝西,農民劉高興(郭濤飾)是個喜歡設計飛行器的有心人。為了拍攝「劉高興」在空中飛行時俯瞰地面上的美麗景色,導演早在一年前就到陝西陝北等地考查外景,並不惜重金邀請來了亞洲唯一一個flyingcam航拍設備攝影團隊專門拍攝空中景色。

2、有話好好說:《有話好好說》是一部都市喜劇電影,由張藝謀執導,姜文、李保田、瞿穎等主演。故事講述的是青年趙小帥以奇特的方式,狂熱的追求漂亮姑娘安紅,而引發了一場詼諧幽默和社會意蘊的故事,該電影於1997年5月16日上映。

3、舉起手來:對白語言主要是漢語普通話或陝西方言。講述了一隊精銳的日本皇軍惡狠狠地沖進一個小山村,關起全村人,要尋找一件無價之寶,但一轉眼卻只剩下一個傻鬼子搖搖晃晃地走出來。

4、古寶奇緣:該片除了涉及陝西方言外,關於文物保護的話題也是其一大亮點。研討會上,主創就圍繞了三方面的話題進行討論——關於陝西方言,關於收藏鑒寶以及關於原生態式的喜劇表演。在談到創作影片的初衷時,導演徐捷透露除了力主推廣陝西方言外,也有迎合當今時尚熱點話題文物鑒寶。

5、私人定製:《私人訂制》是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出品的喜劇電影,馮小剛導演,葛優、白百何、李小璐、鄭愷聯袂主演,范偉、宋丹丹、李誠儒、王寶強、成龍等參演。2013年12月19日正式上映。

9. 文化傳播者——記鄠邑區大王鎮國產膠片電影放映機珍藏館長劉公信

文/王寧子

提起劉公信,在西安市鄠邑區大王鎮方圓十幾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高高的個頭,清癯的身軀,爽朗的笑聲,是有名的電影放映員和民間木雕藝人。

六七十年代,劉公信因在部隊是文宣幹事而成了公社的放映員,在那個文化匱乏的年代,能在公社謀一份兒職業既神聖又體面,只要哪個村子能看到他的身影,那個村子會瞬間沸騰,似乎他就是久旱灑甘霖的農人。

認識公信叔的時候,我才五六歲,我媽在村縫紉組上班,公信叔經常去縫紉組補銀幕,一來二去就熟悉了。

記憶中,公信叔一身黃軍裝,騎一輛加重自行車,干凈利落,高大帥氣。那時候見他問的最多的一句話便是,叔,得是今黑我這有電影?每每聽到這話,公信叔便會哈哈大笑著說,等哪一天給咱這放電影,叔第一個告訴你。

那年代,一個村子要是有電影,那場面不亞於過年耍社火,周圍村子的人們沒等到夜幕降臨,便早早吃了飯攜家帶口挾椅拖凳,迤邐而至。

放映員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個讓人羨慕的職業。在人們的眼裡,不用頂著大太陽下地幹活,有啥新電影,還能先睹為快。但放映是個技術活,不是你掄鋤頭就能乾的,用我們當地一句俗語形容這個職業最恰當不過了——喝不了半缸泔水,就不要攬那個活。

在那個精神世界貧瘠的年代,人們見識和接觸外面的世界,唯有電影。每當看到公信叔干凈利索地擺弄,權威地吆喝秩序,場燈熄滅的一瞬間,一束光柱從放映機里投向銀幕,嘈雜的場面頓時鴉雀無聲。那時候,一部電影有時候兩個村子同一天晚上放映。甲村先放,第一片放完,趕緊交給乙村等待多時的放映員,然後在夜色中快馬加鞭奔向乙村。若是電影機中途出現問題,銀幕下一片抱怨聲,口哨起鬨聲,銀屏上各種搞怪手勢投影,甚至有脾氣暴躁的等不及,還會對著放映員叫罵,公信叔都一聲不吭。不管天氣如何,只要銀幕下有一個觀眾,放映員也會頂風冒雨堅持到最後。

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波及關中。

記得那天晚上村戲樓下有一場電影,觀眾正看到興頭,忽然覺得屁股下的板凳在不停晃動,前面的人還以為後面的人在撒怪(開玩笑),猛扭頭,後面的人忙告知前面的人,自己的椅子也在搖動,人群中不知誰炸了一聲,地震咧!

緊接著,狂風暴雨驟然而至,銀幕下一片慌亂,娘哭娃喊此起彼伏,人們來不及拎起凳子,風一般地席捲而逃了。諾大的戲樓下,只剩下手忙腳亂的公信叔在風雨中來回飄搖著。

第二天,一臉疲憊的公信叔拿著被風刮破的銀幕來縫紉組,談起那令人心悸一幕,幾位嬸嬸由衷為公信叔豎起大拇指,公信叔嘆口氣苦笑說,那是咱的本分,說啥也不能壞了電影設備,那可是咱鄉親們的寶貝呢。

作為一名鄉村放映員,公信叔幾十年如一日奔波在鄉間,一次又一次丈量著村與村之間的距離,並把最新簡訊和電影傳播開來……

改革開放後,公信叔自籌資金購回一套1000瓦氙燈的電影放映機,讓鄉親們看上了更高級的清晰影片。時隔兩年,他又從西安市解放電影院購回一套重達1.3噸的5505型松花江座機,並固定在汽車貨箱上。「流動放映車」一炮走紅,消息很快傳到全國各地,其創新做法得到相關部門的肯定,並作為典型向全國農村推廣。

時間進入新世紀,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電視機錄像機走近尋常人家,露天電影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國家一紙文件,全國9萬放映員全部下崗,從此銷聲匿跡。離了職的公信叔沒有氣餒,軍人身上不服輸的精神再次體現出來。他創辦了幼兒園,帶領兒女,用真誠愛心換來了小鎮家長們的信任,在他們的辛勤努力下,幼兒園在大王鎮辦的風生水起。

日子一天天好了,看著家裡閑置多年的幾套電影機,思緒回到那披星戴月的歲月,一種電影從業人的情結油然而起。無數次夢回銀幕,無數次看著塵封的「老朋友」黯然神傷,他惆悵,他迷茫,痛定思痛,他有了大膽的想法——收藏電影放映機。定下念頭,心動不如行動,他跑遍了西安市各大電影院,踏遍了上百家廢品收購站,在家人支持下,歷時十幾年,花費二十多萬,他的國產膠片電影放映機珍藏館誕生了。館內珍藏了60多套電影設備和560多卷珍貴的電影膠片,其中,有一套電影設備在國內僅存一套。2018年,公信叔應邀參加南京江心洲露天電影節,並被授予「公益電影人」的光榮稱號。

雖然珍藏館給他創造不了什麼效益,但至少圓了他一個夢。它是時代的縮影,記錄著露天電影曾經的輝煌,記錄著中國電影放映走過的風雨歷程,也記錄著散落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九萬個放映員,他們背著電影器材,行走在村村寨寨每一個角落,像一顆顆星星,在一個個漆黑的夜晚,為普天下勞苦大眾送去了光芒。

如今,每年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電影愛好者,在他電影放映機珍藏館參觀交流,在流光溢彩的回放中尋找曾經的歲月。

雖說同居一鎮,每天兩點一線的生活,與公信叔卻難得一見。對於公信叔記憶,始終停留在兒時。時光荏苒,再次見到公信叔是在鄠邑詩詞楹聯協會的一次聯誼活動上。會後,我被眾人慫恿著上台唱一段秦腔,剛下台時,被前排的一個老人叫住了,你得是康的女子?!

「公信叔!」雖說多年未見,但我還是一眼認出了他。鄉鄰相見,分外親切,閑談中得知,公信叔把幼兒園交給了兒子,現在一心練習書法與雕刻。

在小鎮,像公信叔這把年紀的老人,每天不是打麻將就是抱著茶杯諞閑傳,而他,卻以另一種方式安度晚年。公信叔的眼睛還如年輕時那麼明亮,炯炯有神,精神矍鑠,自身透出一種文化氣息和傳播文化的能力。

在我們小鎮,接城隍的歷史由來已久。公元前二零四年,紀信(傳是戶縣真守村人)滎陽救駕焚身,高祖封其為都府城隍,這一活動是為紀念紀信救駕而形成流傳下來的。由戶縣北部19個古自然村落聯手舉辦,每年正月十二舉行一次,按順序每年有一個村「接城隍」。這一民俗活動在前幾年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看到城隍爺城隍婆的雕像在歲月中逐年破敗,公信叔有了雕刻城隍爺城隍婆並無償捐贈的想法。

徵得家人支持,年過花甲的他又走上了四處奔波、潛心雕琢之路。從尋找木材到構圖雕刻,無數個夜晚,夜不成寐,功夫不負有心人,歷時一年,神態自若的城隍爺城隍婆雕像雕刻完成。19年年底,小鎮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城隍爺城隍婆迎接儀式在公信叔創辦的幼兒園前舉行。那天,鑼鼓聲中,驚嘆聲中,人們看到了一位對文化孜孜不倦熱愛和傳播的公信叔。同年,他被西安市群眾藝術館評為「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民間藝術家」、「華夏優秀工藝美術師」。

閑暇之餘,自己的愛好一發不可收拾,在他的精雕細琢下,一幅幅木版畫多次在省內外獲獎。作為一名退伍老軍人,他將自己雕刻的毛主席肖像版畫長卷無償捐贈給延安革命紀念館,作品《永遠跟黨走》被陝西省藝術館收藏。

去年臘月的一天,在公信叔邀請下,我走進了他的工作室,讓我驚奇的是,映入眼簾的是毛澤東不同時期的三幅版畫,栩栩如生,形態逼真,偉人堅定的眼眸,大氣磅礴的《沁園春•雪》,將我的思緒拉回那個崢嶸的年代。

靜靜地瀏覽,我在想,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是什麼信念在支撐著他的夢想?

公信叔說,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是啊,他們那代人在父輩的耳濡目染下,對毛主席的情懷很深,也有從艱苦歲月到溫暖時代的切身感受,這是植在靈魂深入骨髓的種子。毛主席是人民的救星,是他的偶像,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年過花甲的他把自己畢生精力,傾注到一鑿一斧的精雕細刻上,杜鵑吐血。

我彷彿看到了一位老人為了這份信念,冒著酷暑嚴寒,翻山越嶺在秦嶺中找尋木料,餓了啃鍋盔,渴了喝泉水那種誇父追日的執著,不禁對這種精神肅然起敬,並由心產生一種莫名的感動。

從年過五旬到古稀之年,他用十幾年時間,用一雙滿是疤痕的雙手,用一把雕刻刀,雋刻著對藝術的熱愛。從他平靜的笑容里,我看到了一個平凡的民間藝人那種骨子裡的堅毅,在他的身上,我更看到了一種信念的力量。

如果說這種愛好最初是源於過去歲月被動生計的話,現在已嬗變成了一種信念的自覺,夕陽無限好,風景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