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由經典小說改編的電影,大家知道哪些呢
第一部,紅高粱,豆瓣評分8.4,影片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同名小說,這是張藝謀導演的處女作,斬獲了中國的第一座柏林電傑金熊獎杯。這部作品不僅在張藝謀導演的所有作品中算是上層之作,而且在中國電影史上也是無法取代的經典作品。影片講述了在中國農村家庭中三代人的故事,前半部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和諧向上的環境氛圍,體現了對中國農民的贊頌。影片後半部分更注重精神的表達,體現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精神。
B. 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很好看,大家可以說幾部嗎
我特別喜歡看亂世佳人跟烈火中永生,這些都是根據文學作品進行改編的,裡面也大部分進行還原,特別的精彩。
C. 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影有哪些
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影:
1、《肖申克的救贖》
《活著》是余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
《活著》是中國式的黑色幽默片,也是跨越年代較長的一部影片,被部分觀眾和影評人推崇為張藝謀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影片透過一個人的一生遭遇,涵蓋著人在歷史中的命運無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對死亡的苦笑。在福貴的一生當中,最初的紙醉金迷,到五顆槍子的恐懼,到兒子夭亡時的悲憤控訴,到女兒意外去世時的無奈接受,影片結尾時吃飯時的辛酸苦樂,個人命運隨波逐流,被歷史牽引。
D. 由經典小說改編的電影有哪些
經典的小說是大家喜歡看的,一些好看的小說就會被改編成電影,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由我給大家帶來關於由經典小說改編的電影有哪些,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由經典小說改編的電影推薦
由經典小說改編的電影1、《蒂凡尼的早餐》
《蒂凡尼的早餐》改編的電影【蒂凡尼的早餐】
【蒂凡尼的早餐】改編自小說《蒂凡尼的早餐》(1958 杜魯門·卡波特)
《蒂凡尼的早餐》於1958年春由蘭登書屋出版,入選《時代周刊》“百部最佳英文小說”,奧斯卡多項大獎原著小說。杜魯門·卡波特,美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南方文學作家,與另一名同樣來自南方的作家田納西.威廉姆斯齊名。
每一次讀到這部作品,都為它精心打磨、簡潔洗練的文字折服,真是百讀不厭。——村上春樹
由經典小說改編的電影2、《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改編的電影【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改編自小說《安娜·卡列尼娜》(托爾斯泰)
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以內心體驗的深刻與感情的強烈真摯,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劇性命運而扣人心弦。
由經典小說改編的電影3、《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改編的電影【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改編自小說《戰爭與和平》(托爾斯泰)
《戰爭與和平》恢弘的構思和卓越的藝術描寫震驚世界文壇,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文學名著和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英國作家毛姆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稱贊它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小說”,“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史詩,是近代的伊利亞特”。
由經典小說改編的電影4、《日瓦戈醫生》
《日瓦戈醫生》改編的電影【日瓦戈醫生】
【日瓦戈醫生】改編自小說《日瓦戈醫生》(1958 帕斯捷爾納克 蘇聯)
1958年,他因發表長篇小說《日瓦戈醫生》獲諾貝爾文學獎。1958年,他因小說《日瓦戈醫生》受到嚴厲譴責,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
由經典小說改編的電影5、《香水》
《香水》改編的電影【香水】
【香水】改編自小說《香水》(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德國)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是德國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香水》是他的代表作,本書是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德國小說。本書是一部構思奇特,充滿幻想,寓意深刻的嚴肅作品。
猜你喜歡:
1. 十大經典勵志電影
2. 最值得看的十部經典勵志電影推薦
3. 10大經典勵志電影排行榜
4. 斯皮爾伯格的十大經典電影
5. 大學生必看經典電影推薦
E. 關於文學作品改編的電視劇或者電影做詳細分析
文學是由來已久的藝術形式,它有許許多多的內容,而影視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形式已經在人們生活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並且這兩者的聯系與未來的發展不容小覷。
當前,文學作品,不論古今中外,改編成影視作品已成了熱潮,在不乏好作品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問題。
本文根據兩者不同的藝術形式與特點作分析、討論,並提出一些看法和觀點。
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由來已久,無論東西方,在將優秀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藝術的過程中都不乏傑作。
本文圍繞文學作品的改編問題展開分析,就影視藝術與文學作品的傳播方式、電視作品與文學作品間的聯系與異同等進困螞行剖析,指出影視藝術與文學藝術在存在關聯的同時各有特點,若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定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影視藝術出現之前,藝術似乎都是間接呈現給大家的,除了戲劇藝術。
因此,藝術的傳播是相當緩慢的。
但是現在,電的發明和科技的日新月異,影視藝術的加入,大大改變了這種局面,自此,造型藝術如繪畫建築、雕塑、戲劇、戲曲等都因此而以各種形式互相結合,及時呈現在觀眾面前。
語言藝術也不例外,它也開始從虛無縹緲的世界中逐漸被帶到了我們的真實世界中了。
藝術也因此體現出了一種多元化的局面。
可以說,今天各種藝術之間相融合的現象的出現是必然的。
當今時代,文學傳播已不僅僅是在紙上閱讀,同時我們也已經不滿足單單文字帶來的愉悅了,電影作品帶給我們一波又一波的視覺沖擊,電視則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
我們不得不承認,純粹的文字閱讀欣賞已經不再佔主流地位,盡管近年來我們不斷呼籲要重新培養閱讀的好習慣,但文學要更好地得到傳播與介紹,與此則影視結合似乎是最快最好的出路。
其實,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由來已久,從國外來講,有由《飄》改編的《亂世佳人》,由《簡·愛》改編的《簡·愛》。
其他諸如《基督山伯爵》、《巴黎聖母院》、《小婦人》等,數不勝數,不論是世界名著還是暢銷小說,好萊塢的製片人敏銳地看到了市場的需求量,而改編後的作品也通常比較成功,受到廣泛的關注與歡迎。
我國的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也不少,如早期的《城南舊事》、《林家鋪子》、《紅岩》,稍後的《紅樓夢》、《水滸傳》,等等四大名著,以及近期的作家作品如《紅粉》、《紅高粱》、《長恨歌》、《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等。
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的好處是,普及這些古典及現當代的作品,使老百姓通過這些媒介更好地了解作品,在享受審美娛樂的同時也學到知識,提升全民素養。
這一點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在早期都得到很好的體現。
應該說在最近,人們幾乎是相當熱切地盼望和期待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的,可以這樣說,自從有了電影和電視這些媒介之後,首先提議將文學作品搬上熒幕以來,這股熱潮經久不衰,從有這種形式開始以來,一直到現在,從來沒有停息與消沉過。
就目前來看,無論是電視劇還是電影方面,在改編文學作品上,固然製作的嚴謹是必要的,但我認為還有一個相當關鍵的地方,就是編劇。
小說有四大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只要具備了這些條件,作家們可以發揮的空間很多很大,無論心理描寫,抑或時空轉換,只要入情入理、引人入勝,觀眾都願意買帳。
但是,電汪扒埋影和電視劇是屬於視覺的藝術,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畫面,聽到許多音響效果,但是,想像的空間是無限的,思維的跳躍不受任何限制,而拍攝需要的卻是一個接一個畫面的連接,有些在小說里可以用第三人稱來敘述的,影視卻很難向觀眾交代。
文學和影視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就已建立起十分密切的聯系,但它們畢竟是有獨立品格的兩回事,小說中人物的語言可以寫一整頁,心理描寫可以是一章甚至一本書,但是劇本要的是動作行為,語言要簡潔、生活化。
這中間的轉換就看編劇的功力了。
說到編劇,就要談談戲劇,我國的戲劇始於元代的雜劇,是說一段唱一段的,很多不容易表達的地方就用旁白的方式來解決,而西方的戲劇最初流行的則是三一律,限制就更大了,所以編劇們剛開始都是從戲劇開始的。
無論是中國的傳統戲劇還是西方的戲劇理論,都不能像小說那樣篇幅廣闊、想像自由,那麼,他們在進行影視改編時,就不得不受到限制,不是因為影視的屬性與小說不同,就是本身他們的專業局限也決定了改編的難度和風險。
有的導演避免讓作家將自己的小說改編成劇本,而是交給別人去改,原因一是作家對自己寫的小說總是偏愛,難以取捨;二是在小說中要說的話都說完了,改編時很難有新的發揮。
而就別人來說,這篇小說只是一個模型,提供一些思維的素材,發揮自己的想像,想怎麼添就怎麼添,刪起來也大刀闊斧,一點兒也不心痛。
再來談談電視作品與文學作品之間的聯系及異同。
文學作品有許多的種類,在此以小說為例展開分析。
我國傳統的小說是章回體的形式,其實說白了,就是變異地說故事,講究布局,注重可聽性,並且常在關鍵時刻收住,將玄機留到下一章再講,所以章回小說更適合以說書的方式來體現。
與其說是讀小說,不如說是聽人說小說,所以故事性是有了。
這種傳統的謀篇布局方法,固然條理清晰、脈絡分明,但是手法單一、流於俗套。
如《三言二拍》、《封神演義》,等等。
但是這一類的小說,卻很適合改編後搬上熒屏,因為在聽說故事這一點上,章回小說和電視劇相同的屬性。
電視劇是一項普及藝術,不論男女老少都可全民參與,而對於文化底蘊的要求並不高。
章回體小說的前身是說唱藝術,同時還有說書的成分在內,本身面向的就是各個階層的群眾,更多的是平民,非文人階層,即使後期發展,文人參與創作,在最初,小說也是不入流的文學形式。
到今天,文學形式雖不斷變更,它卻恰恰是最受歡迎、最容易普及和傳播的方式,這在本質上與電視藝術不謀而和、殊途同歸。
(中國古典小說採用說書場「說—聽」的傳播方式,適應聽眾的欣賞趣味而建立起一套特殊的敘事格局,那就是古典小說中貫穿始終的說書人的腔調,擬想中的「說—聽」的欣賞格局,以及於此相應的一系列敘事規則……種種敘事格局直接影響於電視劇敘事,構成電視劇敘事在敘事角度,敘事時間和敘事結構方面與傳統小說之間清晰而又多樣的審美傳承關系。
①)也因為這樣,我國的古典小說改編成電視作品,相對來說是比較成功的,例如上文提到的《封神演義》、《三言二拍》、《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故事性強,情節連貫,條理清晰,脈絡分明。
所以當這些改編作品一搬上熒屏,就受到廣泛的歡迎和好評。
這些都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現象了,後期的觀眾已經不能僅僅滿足於這種比較簡單直觀的審美了,而編劇和製片人也敏銳地注意到了,所以改編的方向開始轉換。
小說的電視劇改編研究是我國電視劇發展過程中研究比較多的一個重要課題。
論文作者能夠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理論進行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本課題的研究深度,並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對小說的電視劇改編具有一定的價值,充分體現作者具有堅實寬廣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業知識藝術分為語言藝術、造型藝術、綜合藝術,其中綜合藝術包括音樂舞蹈、戲劇戲曲,以及二十世紀新興的電影與電視藝術。
那麼文學當然是屬於語言藝術的范疇。
它是通過文字來塑造一系列的形象,傳達給讀者審美享受的,故而帶有更多的想像性。
文學是很奇妙的藝術,讀者通過閱讀,藉助貌似枯燥的文字,得到意想不到的藝術享受。
在這個世界裡,思維是可以任意遨遊的,換言之,這是一個烏托邦,審美的烏托邦。
文學具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因為相比較,其他的藝術,都是由藝術家完成創作後呈現在觀眾面前,具有自身的存在性,觀眾只能根據這一藝術現象來進行審美享受及審美評價。
但是文學則不然,首先,作家在創造作品後,通過文字傳達給讀者,屬於一度創作,因為他的作品僅僅是一個個文字,並非具體的形象,然後讀者在閱讀中理解文字及作家所傳達的信息,這些書中描述的人物形象才慢慢在腦海中出現,因此文學是需要讀者的二度創作的。
讀者雖由人組成,但是文學的讀者並非一般的人就能擔任,是需要具備一定的鑒賞能力的人群組成的,這就是文字的魅力,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文學的特殊性造就了它的獨特魅力,同樣的作品,在不同的讀者讀來,由於文化背景、人生經驗的差異,從而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和觀點。
如《紅樓夢》只有一部,曹雪芹嘔心瀝血也只造就了一個林黛玉,一個賈寶玉,但是每個讀者心裡卻各有自己的林妹妹和寶哥哥。
其實越是間接的表現形式,越能給人帶來無窮的想像空間,就造型藝術而言,好的繪畫作品固然巧奪天工,但是,它所畫的是馬就是馬,虎就是虎,不論觀賞者是什麼樣的文化背景和欣賞水平,他們所看到的都毫無例外的是同一事物。
戲劇的形象就更不用說了,但是文學藝術則截然不同。
所有的形象都是通過語言來描述的,所以一切都在讀者的意象中展開並完成。
這是我對語言藝術的一些理解。
再來說說影視藝術,這是一門新興產業,起源於十九世紀,但真正的發展是在二十世紀。
我們先來看看電影,電影的起源於1895年的法國,隨後傳到美國,在好萊塢這片土地上得到最大的發展和傳播,在二十世紀達到一個高峰。
中國電影始於1905年,也在四五十年代達到一個高峰。
電影藝術的表現形式是用長鏡頭和蒙太奇手法,它是用鏡頭來說話的,因此更多地講究視覺上的效果,尤其是早期的默片時代。
電影的發明給人類文明一個全新的沖擊,我們也因此而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審美時代。
電視藝術則更晚一些,應該說是目前所有的門類中的「小字輩」了,在我國大概開始於二十世紀中期(1958年)。
最早的形式類似於短劇,也有電視小說等。
電視與電影的表現上有相近之處,但又各有不同,電視是小屏幕、大范圍普及的傳播,它應該說是更側重於聽覺上的效果,更大眾性、廣泛性。
而觀看電影需要一定的場所與設備,對現場的要求更多些,相比之下,電視則不然,它幾乎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的。
所以,接下來要討論的影視與文學關系,也有不同的觀點和角度。
。
作者運用符號學、敘事學、接受美學、闡釋學以及中國古典文論資源,將理論闡釋與個案分析相結合,對小說的電視劇改編從一個新的理論視角展開分析,並提出了一些富有個性的理論見解。
現在,偵探推理小說、驚悚懸念小說、都市財經小說都一一地推出展現給了觀眾,這中間就出現了兩個問題:一是觀眾的審美能力與欣賞水平已經不斷地提高,再沿用以往的敘述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求了;二是新型的小說形式其實並非專為拍攝成電視劇而撰寫,它們更適合的是案頭和枕邊閱讀,敘述方式不再按照常理出牌,多有倒敘、插敘、時空轉換,甚至還有意識流、內心獨白、旁白敘述等多種現代描述手法,而這些恰恰是不適合也不容易用電視手法呈現的。
因為當用比較傳統和直觀的攝像手法來展現作品時,在最起初是能夠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的,但是人的視覺享受要求是無止境的,並且接觸得越多,審美的能力也就不斷地得到提高,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小看觀眾的欣賞水平和能力。
在這一點上文學就體現了它的優越性,因為文字的想像是無邊的,也許是早就讀過的作品,但是仍然可以再次閱讀,並且同樣也能得到審美享受。
而電視劇的視覺是固定了的,當然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也可以吸引人,但是視覺的限制很快就讓人感覺到不滿足,這一點也是由於人的視野是如此的廣泛而不受限制決定的。
②「電影和電視的表現形式和小說根本不同,很難拿來比較。
電視的篇幅長,較易發揮;電影則受到更大限制。
再者,閱讀小說有一個作者和讀者共同使人物形象化的過程,許多人讀同一部小說,腦中所出現的男女主角卻未必相同,因為在書中的文字之外,又加入了讀者自己的經歷、個性、情感和喜憎。
你會在心中把書中的男女主角和自己的情人融而為一,而別人的情人肯定和你的不同。
電影和電視卻把人物的形象固定了,觀眾沒有自由想像的餘地」。
而我國的電視藝術又正處於一個初始階段,那麼這種相對直接簡單的攝像畫面,久而久之就顯得呆板和無趣了。
當然,製片人也注意到了,選用了新型現代的文學作品來改編,而這種現象就更加明顯了。
舉例來講,最近內地非常熱門的金庸武俠小說的改編,從最初的《笑傲江湖》,幾乎是全民運動,不論報刊雜志還是網路媒體,抑或大街小巷的茶餘飯後,都相當熱切地關注著。
因為金庸小說幾乎已經遍布所有有華人的地方,小說包含的東西相當廣,地域上,東至桃花島,南到嶺南,西至大理雲南,北到 *** ,甚至還有北極風光;文化信息上,更是涉及醫學、飲食、琴棋書畫、岐黃之術、十八般武藝,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能得到很大的滿足,可以說人在家中坐,思緒卻在不受限制的時空中遨遊。
這樣的作品,現在終於得到國內正統文化的認同,並將要搬上熒屏,可以想像,觀眾的期待值是非常高的,當時最顯著的體現就是網路上網友們如浪潮般的一波又一波地掀起討論,提議角色的人選。
但是當這部作品千呼萬喚始出來時,大多數人都感到失望和不滿足,小說中細膩的人物內心描寫沒能展現,主角的人物形象氣質嚴重不符,挑剔的網友們甚至細致到對服飾、配音、場景布置都一一點評,提出的問題專業而犀利,讓那些專業的電視工作者都感到很難逃避。
的確,我們已經進入了網路時代,信息的傳達是如此快捷,所有的反饋都可以在第一時間里看到,而就在這時,我們才突然發現,我們的觀眾已經相當成熟了,我們一直反復提倡和要求提高全民素質,已不知不覺中在完成了,而電視工作者們低估了觀眾的欣賞水平。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電視藝術的水平已經不夠先進,我們現在需要擔憂的不是提升全民素養,而是電視工作者的專業水平與文化修養了。
但是目前主要的根源就在於此,盡管一系列的金庸小說改編已成雞肋,觀眾也已對此幾乎完全放棄,但是一部又一部的作品仍在推出,最近重拍的《紅樓夢》又掀起熱潮,人們紛紛質疑,它能超越87版的經典嗎?為什麼會這樣?難道單單是因為文學作品改編太多,觀眾欣賞水平提高,眼光也挑剔了?我覺得不盡然,更主要的問題是電視藝術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許多弊端,大家忽然都發現,這是一個成名與獲得名譽的好路徑。
當年的六年出一部《西遊記》,三年成就一部《紅樓夢》,如今已不復存在了,更多的是幾個月的速成品,臨時組就的演職員班底,粗製濫造的後期製作。
俗語說得好,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你若想把觀眾當傻子,最後倒霉的可是你自己。
其實從改編作品上已經可見文化現狀的一斑了,現在看似繁榮、人才輩出,各種題材不斷涌現,不論是在影視界還是文學界,其實質都是一片浮華與喧囂,炒作,跟風,什麼都有,獨獨缺的就是沉澱與積累,就藝術而言,不論什麼形式,要出好的作品,沒有人生的經驗與積累,沒有反復的推敲與斟酌,怎麼可能鑄就出傳世之作?但是現在,快餐文化、垃圾製作……充斥我們的周圍,使我們不得不對電視劇的前途感到擔憂,而這種現象又是全社會存在的,要改變,談何容易。
但至少,我們已經知道它的根源,各個階層也在不斷地呼籲改善電視藝術團體素質。
其實電視這種新興藝術,從最初的萌芽到蓬勃發展,中間不可能不出現問題和偏差,重要的是,能夠發現、自省,並不斷完善改進。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螺旋型的,所以電視藝術也不例外,重要的是在這個浮華的貌似 *** 的實則低回的階段,能不斷總結,發現問題,並改進,接下來的必將是真正的春天。
要解決根本的問題,就要強化電視工作隊伍,加大力度肅清不良因素,完善各種制度。
對這支隊伍進行高標准要求,提出必要的限制。
文學與影視、戲劇是不同的藝術形式——如何轉換,成為再創作者不得不面對的困難。
「張潔老師的《世界上最疼我的人去了》,在書店裡被放在『散文』書架上。
我如何不讓這部作品裡的力度與情感散落,又讓它適合電影的表現形式,是比較艱難的創作。」青年導演馬儷文結合自身的創作經歷說,「往往與原作貼得比較近的,創作上會比較成功,因為原作已經在一個水準之上。」「小說有的部分情節弱,而電視劇主要靠情節,這就需要改編時填充情節。」導演田沁鑫說,「小說用描寫來展示人物心理,而電視劇就得改成用對白或情節展示人物內心;小說用10頁來展示環境,電視劇用一個一分鍾的鏡頭就把這些交代清楚了。
處理好兩種形式間的關系,是改編中的主要工作。」
文學藝術本是同根同源,莫道是他的繁榮與普及,奪走了我的讀者;也莫說是我的藝術質地優越於他的大眾性而輕睨他人——不如彼此滋養,成為彼此新的翅膀與能量;不如彼此開掘,滋養同根之樹,結出更多更有營養的果實,這是雙贏或多贏的合作。
「影視或戲劇可以說是小說的廣告,無論是影視的版權,還是小說自身發行量的提高,都提高作者和出版社的經濟效益。
同時,在提倡原創性的今天,跨越不同藝術門類的創作,將有助於新元素的誕生。」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電視畢竟是一種普及的娛樂傳播工具,它的傳播屬性可能更強些,那麼在藝術性上面就難免存在限制,攝影手法處理也好,音效畫質上更是局限,這一點與電影是沒辦法比較的,因為這兩者的屬性不同。
所以,有些文學作品適合改編成電視劇,如《水滸傳》、《三國演義》,有些則非常不容易。
盡管當前電影市場不夠景氣,大眾反映票價過高,也有更多的人選擇在家看電視,但是電影的魅力始終是獨特而又常存的。
有人認為,文學和影視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千萬不要根據一本書去看一部影片,反之亦然,閱讀是不可替代的,文學有可能憑影視擴大影響,但它要冒被扭曲的風險,想品原汁原味,還要讀原作,影視只是嚴肅文學的通俗讀本。
讓我們來看看作家們對此的看法:「我的原作與劇本改編有很大的分歧,他們改得太匆忙,沒有和我認真磋商。
當然改編可以豐富原有的情節,但要看是否符合原著精神。
我的原著精神是對人間真愛的頌揚,相當於『正劇』,那是作者確立和倡揚的東西,而劇本卻改成了悲劇。
悲劇是揭露和撕碎,是失望和破滅。
劇本與原小說完全不同,造成了與目前大多數影視作品的重復和趨同。」⑤好看好讀好懂的作品,自然會成為影視改編的熱點,但也有許多優秀作品,確實無法改編為影視,即使改了也很難成功。
確實,改編得好不是作家的成績,改編得不好責任也不在作家,影視其實是對作品用一種解讀代替、抹殺千萬種不同的解讀,從這種意義上講,文學是活的,影視卻是死的。
從一部文學作品到一部影視作品,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其中的方方面面,比如節奏、結構、情調、沖突……也都是改編的重要部分。
每一部具體的作品,可能面臨的問題完全不同,有的小說故事沖突強烈、人物精彩、曲折跌宕,也有的小說充斥著情緒、描寫,和不知所雲的回憶。
其中的訣竅和解決的方法,並非只有所謂單一的解決方法。
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對作家來說應是一件大好事。
幾百萬、幾千萬甚至億萬人在看由你的作品演繹成的電影、電視,這與幾千、幾萬讀者讀你的書,那種影響是無法相比的,作家和導演聯姻,小說和影視結緣,會大大促進文學創作。
兩者若是相輔相成,必然能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一番。
F. 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影有哪些
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影:
1、《霧都孤兒》
《亂世佳人》是由維克多·弗萊明執導,費雯·麗、克拉克·蓋博、奧莉薇·黛·哈佛蘭、萊斯利·霍華德主演的愛情片,於1939年9月9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小說《飄》,講述了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後,塔拉庄園的千金小姐斯嘉麗與風度翩翩的商人白瑞德之間所發生的愛情故事。
G. 世界名著改編的經典電影
世界名著改編的經典電影有《傲慢與偏見》、《名利場》、《悲慘世界》、《純真年代》、《奧蘭多》等。
1、《傲慢與偏見》是簡·奧斯汀生前發表的四部長篇小說中的第二部。如今,奧斯汀的這部浪漫主義作品仍像當初一樣,擁有眾多讀者,它無疑是英語文學經典中最長盛不衰的作品之一。《傲慢與偏見》敏銳機智,人物刻畫出色,它講述了貝內特一家的故事:無知的母親、漫不經心的父親、五個性格迥異的女兒,貝內特夫人急著把女兒們都嫁出去。
H. 十部高分小說改編電影
小說一直是影視改編的寶庫,有些經典電影就是通過高分小說改編而來的。這十部電影每部在豆瓣上評分都超過9分,都是可以充實自己的好作品。
1、《追風箏的人》-2007
該劇改編自卡勒德·胡賽尼同名小說。由馬克·福斯特執導,赫立德·阿卜杜拉、阿托莎·利奧妮、肖恩·托布、薩伊德·塔格馬奧等人主演。
影片講述了發生在兩個阿富汗少年阿米爾和哈桑身上的故事。夢魘一樣的經歷使阿米爾移民美國,當他面對一個拋開罪惡感,重新找回那個善良純真的自我的機會,會如何選擇。
原著小說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少年關於友誼、親情、背叛、救贖的故事,小說不僅表達了對戰爭的控訴、還對阿富汗種族問題和宗教問題有深刻的反映。這部小說在評論界獲得廣泛好評,但同時也在阿富汗國內引起巨大的爭議。
2、《轉山》-2011年
導演:杜家毅主演:張書豪李曉川。
根據謝旺霖同名暢銷小說改編,真人真事為藍本。原著記錄了作者謝旺霖騎行2000多公里到達西藏的旅程,這個崇尚自由的流浪故事令無數年輕人嚮往。
這不僅是一次身體的旅行,更是一次心靈的旅行,這不僅是一本關於旅行的書,更是一部關於成長的書。
原著講述了一個24歲的年輕人,在寒意漸生的10月,獨自踏上從麗江到拉薩征程,並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勇敢和偉大,而是「在相信與懷疑之間擺盪」,但最終決定走下去,因為哪怕失敗,他也應該在失敗面前看見自己究竟是如何就範的」。
夜間騎行幾乎掉下懸崖,在藏獒與野狗的夾擊下狼狽脫險,由於食物中毒而整整兩天上吐下瀉……艱險的旅程只是表象,而作者表述的核心是面對自己的軟弱。從最初的防範戒備到最後與藏民共食糌粑,作者的變化或者說成長清晰可見:「從內向轉化外放,從寡言變多話」,「我在創造另一個新的可能的自我」。
這不僅是一次身體的旅行,更是一次心靈的旅行,這不僅是一本關於旅行的書,更是一部關於成長的書。
3、阿甘正傳
著名勵志電影,以一個智障兒童的視角,一面憑借自身努力擠入成功人士行列,一面也在暗自嘲諷現實社會的一些不平現象。
4、《穿條紋睡衣的男孩》-2008年
根據愛爾蘭新銳作家約翰·伯恩200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劇情電影。由馬克·赫曼執導,阿沙·巴特菲爾德、維拉·法梅加和魯伯特·弗蘭德等聯袂主演。
影片講述二戰期間,八歲的布魯諾是集中營德國司令官的兒子,他與集中營圍欄的另一邊的一個猶太男孩結下了友誼,從而發生了許多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影片於2008年11月7日在美國上映。
5、《嫌疑人X的獻身》-2007年
西谷弘導演,福田靖編劇,福山雅治、柴崎幸、堤真一、松雪泰子、北村一輝等主演的一部懸疑劇情片,於2008年10月4日上映。
該片由一宗被發現的男屍體引起,帶出帝都大學物理學教授湯川及數學天才石神哲哉之間的不斷鬥智斗勇的故事,並涉及了男女之間的愛情,以及惺惺相惜的友情。
《嫌疑人X的獻身》是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長篇推理小說,也是"伽利略系列"的第三本小說,是東野圭吾的巔峰之作,是東野圭吾發表作品迄今被翻譯成最多語言的作品。
同時獲得直木獎和本格推理小說大獎,更受到評論界、媒體和廣大讀者的如潮好評,創造了日本推理小說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跡--同時摘得"這本小說了不起"、"本格推理小說Top10"、"周刊文藝推理小說Top10"三大推理小說排行榜年度總冠軍。
6、《朗讀者》-2008年
改編自1995年本哈德·施林克所創作的小說《朗讀者》,由史蒂芬·戴德利導演,凱特·溫絲萊特、大衛·克勞斯、拉爾夫·費因斯等人主演。
故事講述一名20世紀五十年代的德國少年米夏和一名中年女子漢娜展開的一段忘年戀,但漢娜不久不告而別。米夏後來成為年輕律師,再度見到漢娜時,她由於她在戰爭後期中擔任一個集中營警衛時的行為成為一名因戰爭犯罪受審的被告。
米夏知道漢娜一直有一個比她以往納粹時代更糟的秘密,這個秘密足以推翻對她的指控。但米夏一時的猶豫鑄就了兩人終身的遺憾。該片於2008年12月12日在美國上映。
7、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電影《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改編自安德烈·艾席蒙的同名小說,由盧卡·瓜達格尼諾執導,提莫西·查拉梅、艾米·漢莫、邁克爾·斯圖巴主演的愛情電影,講述了24歲的美國博士生奧利弗在義大利結識了17歲的少年艾利歐,兩人從而發展出一段曖昧的關系,該片於2017年1月22日在美國聖丹斯電影節上映。
小說《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是一本絕佳的小說,描述地中海夏日感官的光芒,與充滿慾望的日日夜夜,同時也是本美麗與智慧兼具的書,分毫不差地以既輕盈又凝縮的謹慎,寫作其戲劇場面每一刻的精確真實。
8、《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2016年
本片如實反映了伊拉克戰爭對美國社會的撕裂,可謂無遠弗屆,即使久別團圓的家庭餐桌也不能倖免。人們不知道為什麼打這場仗,不知道戰爭何去何從,更不知道這種撕裂何時終結。
這是美國日常生活的一天。談論戰爭與真實的戰爭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出現在這一天的B班既是眾星捧月的戰爭英雄,又是這場戰爭的局外人。他們在戰場上取得了勝利,卻在真實的'祖國那裡飽受挫敗,以至於灰溜溜地落荒而逃,逃回戰場上去。
那是一片死亡之地,又是他們保持尊嚴的存活之地。影片上映後最引起熱議的是李安使用的3D實拍、4K解析度、120幀率三者的結合,他打破觀眾只能坐在台下觀看的模式,既打破「第四堵牆」,重新定義了觀眾與表演之間的關系,觀眾不再是被動者,我們可以直接走進表演空間,去選擇自己的所到之處和所見之劇。
大量的主觀視角,景深極強的畫面,超高清的視聽效果,將戰爭的殘酷和軍人的無助統統嫁接到觀眾的親身感受上——交戰時的激烈,貼身肉搏時的恐懼,看著戰友死去時的痛苦,回到喧囂世界時巨大的孤獨……此時的觀眾不再只是坐在屏幕前的旁觀者,而是化身為千千萬萬個同在戰場的比利·林恩。
《漫長的中場休息》是美國作家本方登的長篇小說。比利·林恩所在的B班士兵,在伊拉克贏得了一場3分43秒的短暫勝利。一夜間,他們成了美國的英雄。每個人都說著「感謝你們」,記者、好萊塢導演蜂擁而至。他們甚至還被邀請參加超級碗的中場秀。
絢麗的煙花在耳邊炸響,伴舞身上的亮片在身畔旋轉,戰爭彷彿無比遙遠。小說格局宏大,情節扣人心弦,文風細膩卻又令人捧腹。展現了不亞於《了不起的蓋茨比》的繁華而虛假的美國夢,充斥著肥皂泡沫似的絢爛和瑰麗,一場場輝煌的視覺感官盛宴。
人們沉浸於表演式的英雄主義,人人都自詡愛國,愛英雄,但僅僅停留在語言和表演。
唯有語言的狂轟濫炸,煽情渲染,才能維持這場戰爭。沒有人會像比利那樣思考——「有沒有一個臨界點,有沒有一個死亡人數能把祖國夢炸得粉碎?」本·方登通過一位參加伊拉克戰爭的19歲少年的眼睛,對戰爭和紙醉金迷的美國夢進行了辛辣有力的諷刺。正如比利林恩自己所言,「這感覺其實很奇怪,為這輩子最糟糕的一天得到表彰」。
9、《薩利機長》-2016年
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導演。故事發生在2009年1月,切斯利·薩利·薩倫伯格在成功的迫降了一架因操作失誤的飛機後,迅速成為美國的英雄,他成功的挽救了15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的生命。
「很明顯,寫這本書是為了彰顯薩利的榮譽——這部電影的預告片中的人物比小說中的描寫多了很多人性的糾結。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影帝湯姆漢克斯的搭配,和這部影片簡直是太搭了。」
原著為2009年威廉莫洛出版社《最高職責》,作者機長切斯利·「薩利」·薩倫伯格和傑弗里·扎斯洛。
10、肖申克的救贖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改編自斯蒂芬·金《四季奇譚》中收錄的同名小說,由弗蘭克·達拉邦特執導,蒂姆·羅賓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曾10項奧斯卡大獎提名,2項金球獎提名。全片透過監獄這一強制剝奪自由、高度強調紀律的特殊背景來展現作為個體的人對「時間流逝、環境改造」的恐懼,於1994年9月23日正式上映。
小說《四季奇譚》共有四篇故事,被公認是斯蒂芬·金從事寫作三十餘年來非恐怖小說類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其所收錄的四篇中篇小說有三篇被改編為電影,分別為《肖申克的救贖》、《納粹追凶》、《總要找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