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
電影作為八大藝術之一,於19世紀末從歐洲傳入日本後,成為一項極具代表性的大眾娛樂,並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可。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篇1
淺析岩井俊二青春電影的美學特徵
一、長鏡頭與交叉剪輯下意境的營造
從長鏡頭渲染下的青春純愛電影《情書》、《四月物語》,到交叉剪輯鏡頭下表現成長歷程和蛻變的《關於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岩井俊二在影片風格和題材上都做了最極端的挑戰,在其“青春片”所營造的意境中,愛情的唯美,生活的殘酷,青少年心靈的困惑和壓抑,都是對青春期少男少女真實精神世界的微妙探詢。岩井俊二在影片中多採用長鏡頭和快速交叉剪輯相結合的方式。在《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身著白色襯衫的少年戴著耳機靜靜地佇立於青綠的麥田中,沉迷於莉莉周的音樂世界裡。在電影片尾處蓮見刺向星野的鏡頭與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小四用刀刺向小馬的鏡頭敘事手法不謀而合。岩井俊二在一次采訪中也坦率地回應了這個問題,“我很喜歡楊德昌的電影,但每個人對電影的出發角度不同造就了對電影理解上了差異,《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有一半也是我自己的心聲,而另一半我把它放在了《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同樣是青春成長題材的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採用的是一種壓抑陰冷的含蓄表達,而《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則強調形式上的動感,熱情、誇張、充滿爆發力”。
二、弱化情節強化情緒的主觀表達
岩井俊二在中國內地的走紅,直接聯系著“青春文學”,這也是其電影創作的又一特色――建立在小說創作基礎之上。當然,“岩井文學”中不可避免的導入了導演本身的價值觀,相對於故事情節,他更注重人物的情緒表達和心理變化。一方面,他帶著懷舊的情緒追溯逝去的時代,影片中對童年世界的懷舊成為成年人對青春的缺失的一種幻想性解決途徑。《情書》中沒有強烈的沖突情節,在兩條線索下的敘事時空中,通過兩個素未謀面女孩的書信聯系在一起,渡邊博子在寄託哀思中無意探尋出一段塵封多年的愛戀,女藤井樹在書信的來往中才發覺青春期的情愫早已生根發芽,只是隨男主角的離開戛然而止。岩井俊二沒有在敘事的策略上突出對死亡的恐懼,而是通過情緒的升華給予了觀眾更多的思考空間。另一方面,他通過社會的角度來表達對青年成長和意識形態的思考。影片《燕尾蝶》中,觀眾可以在碎片式的故事情節中感受到主人公內在情緒的微妙變化,從而引發內心的思考。這也是“岩井文學”所衍生出來的弱化情節而強化情緒的“青春敘事”方式的建構。但是,此類情節弱、情緒濃的主觀表達方式並不適用於任何題材的電影,對其後期電影主題的表達也有所限制。
三、青春意象背後人性的共通之處
“意象,指對存在於記憶中的事物在感受上,知覺上的體驗。而電影中的意象是表意之象,是導演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融合,它是藝術創造過程中的產物”。寫滿藤井樹名字的借書卡、刻在鳳蝶胸前的燕尾蝶……岩井俊二運用極簡的影像風格,將青春的熱烈與生命的脆弱透過自然意象和虛擬意象表現出來,對青春期群體的人文關懷貫穿始終。
“《四月物語》中的落滿櫻花的街道和女主人公手中的紅色雨傘是岩井俊二對青春短暫和熱烈的意象隱喻”。《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以太”一詞貫穿於影片的始終,是青春的神秘、崇高和超自然力量的代名詞。同樣,《燕尾蝶》中所營造的並不存在的城市“元都”,象徵著青春里慾望的深淵。岩井俊二把所有不可言喻的意象都融入了客觀存在里,這也是他對“青春”充滿無限可能的另類闡釋。
《燕尾蝶》的“蝴蝶”意象含蓄而凄美,暗示著兩個女孩成長歷程中的蛻變。固力果胸口的蝴蝶紋身是她存在的證明,她來過,以一個飽受生活磨難的姿態,帶走了一隻蝴蝶的脆弱和美麗;鳳蝶,歷經世間創傷卻依然滿懷希望,胸前刻的燕尾蝶是她長大成人的專屬記號。她們渴望飛翔,即使是在追求人生破繭而出一刻隕落,岩井俊二採用這種獨特的青春意象,表達了他對已逝青春的祭奠。沉淪或者毀滅因其陰暗而被電影避之不談,但這卻是真實人性的一部分,岩井俊二試圖將成長中的青年從喧嘩虛幻的社會現象中抽離出來,從而理解現實的殘酷和真實世界的難能可貴。
岩井俊二是一個主觀意識特別強的導演,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創作電影的理念是徹底極端的”。在影片《燕尾蝶》中,他塑造了強盜、妓女和拾荒者的不同身份來展現大城市高速運轉中一群病態而畸形的社會底層人士生活的場景,但他並沒有將這種陰暗徹底的呈現,而是從他們蒼涼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的缺陷里挖掘出了人性深處共有的善良。即使是在動盪不安的青春里,少年依然保留著內心的純凈。
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篇2
淺析日本電影中的中國古典文學
1.研究背景
電影作為八大藝術之一,於19世紀末從歐洲傳入日本後,成為一項極具代表性的大眾娛樂,並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可。特別是於上個世紀50年代,日本電影迎來了其黃金期。以導演黑澤明的《羅生門》(1951年)為首,溝口健二的《西鶴一代女》(1952年),衣笠貞之助的《地獄門》(1953年)等連續在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縱觀日本電影的獲獎史,日本的時代劇,也就是極具日本風格的電影,獲得了國際電影界的歡迎。但是,很少為人所知的是,日本電影不僅從自己的“日本風”中取材,同樣也將外國文化作為素材,並加以改編。例如作為電影推廣初期的明治、大正時期,那時的觀眾所最為熟悉的外國文化,則是中國的古典文化。
2.不同時代中的以中國古典題材的日本電影
尚處於日本電影草創期的1911年,吉澤商店製作了《西遊記》。緊接著1912年,在西遊記廣受好評的情況下,再接再厲攝制了《三國志》。另外,還有很多例如《豹子頭林沖》(1919年、日活向島攝影所、小口忠導演)、《西廂記》(1920年、日活向島攝影所、田中容散導演)等一系列以中國古典作為題材的電影被持續不斷地搬上了日本大熒幕。
之後,世界格局發生了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電影主流也由無聲進入了有聲期。戰爭時期,日本電影又製作了一系列如《孫悟空》(1940年、山本嘉次郎導演)、《水滸傳》(1942年、岡田敬導演)、《鴉片戰爭》(1943年、牧野博導演)等為日本帝國主義服務的國策電影。
日本戰敗後的1950年代,日本電影進入了轉型期,邁入了黃金時代。《楊貴妃》(1955年、溝口健二導演)、《白夫人的妖戀》(1956年、豐田四郎導演)、長篇漫畫電影《西遊記》(1960年、藪下泰司、手?V治蟲、白川大作導演)等各種日本觀眾喜聞樂見的中國古典文學題材的電影,不但在日本上映,還進入了香港及東南亞等華語圈市場,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1970年代,電視取代電影,走進了日本的千家萬戶,成為了時代的主流。1978年至1980年,日本電視局製作的系列連續劇《西遊記1》和《西遊記2》,不但在日本受到廣大觀眾好評,甚至被中國中央電視台引進,走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另外,於2007年製作的電影版《西遊記》(澤田鐮作導演),以43.7億日元的票房,位居當年日本本土電影收入第四位。
3.從中國古典文學到日本電影
以《西遊記》為首,《三國志》、《白蛇傳》等以中國古典為原型的故事,經由日本導演、編劇以及演員的演繹,介紹給了日本的觀眾。但是,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許多地方經過了改編,展現出了與原作頗為不同的風味。
將外國的古典作品翻拍成電影,將具有各種全新的可能性。並且,雖然原作是古典文學作品,但內容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故事隨著時代的發展,也一直產生著變化。例如《白蛇傳》,最初馮夢龍主編的《警世通言》版本,其中的白娘子的性格,以及最後的結局,都與如今我們耳熟能詳地《白蛇傳》頗有不同。而日本電影選擇哪個版本的故事作為故事底稿,則具有極為深刻的意義。歷史故事也同樣,由於製作方所處國家和立場的不同,講述出的故事也會具有情節上的差異。上文中提到過的日本版《鴉片戰爭》這部電影就是最好的例子。研究日本版的各類中國古典或歷史故事電影與原版的異同,可以從中發現其政治意圖及意識形態,因此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4.結論
因此,狹義上而言,本研究為日本電影研究,但廣義上而言,其實為媒體以及大眾文化研究。由於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對象可以說是歷來未被傳統研究所重視,因此,分析此類電影將可一窺日本電影的時代特徵、對外來文化的受容史,以及中日電影交流史。更是對日本電影史的一種補充,具有不可輕視的意義。
猜你喜歡:
1. 關於電影論文範文
2. 有關微電影論文範文
3. 電影鑒賞論文
4. 關於大學生電影論文範文參考
5. 電影賞析論文範文
『貳』 電影劇本範文 電影劇本範文例子
1、電影劇本範文。人物:張軍:家境貧窮,高考沒考上,幫家裡開著機動三輪車在城裡賣水果。與李紅青梅竹馬,後來李紅考上大學,去了北京,從此便沒了聯系。後再張軍在一次趕集時,偶遇回家探親的李紅,但是,物是人非,那段愛情,已經遠去了。故事最後,張軍決定為李紅復讀,也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李紅:與張軍青梅竹馬,後來考上大學,便與張軍斷絕聯系,在大學里認識了新的男友。一次回家,參加同學聚會時,在街上偶遇賣水果的張軍。
李紅的男女同學(情侶關系):這倆同學被張軍誤會,以為男同學是李紅的新男友,並且以為他背叛了李紅。
李紅的大學男友:這一男友只在故事結尾出現,台詞兩句。
2、電影主題:逝去的青春,遺落的愛情。
天真無邪的童年總是稍縱即逝,怦然心動的青春面對無奈的現實時,留下的也許只有脆弱的回憶。
這個小故事選取青春成長中的一個小片段—純真愛情。這種愛情,或許正切切實實的發生在我們的身邊,你我都有可能是故事中的主人公。沒有虛情假意,沒有矯情造作,只有質朴的人,只有純朴的情感。
最後,正是因為結局的不完美,才有了值得我們刻骨銘心的眷戀。故事中無所謂誰對誰愛情的背叛,更不可嘲笑誰的痴心地等待。命中註定的分開,與其說是對過去的逃避,倒不如看成是主人公對各自未來的執著與堅守(張軍不在意尊嚴擺地攤是對家庭的擔當,李紅「遠走高飛」則是對自己夢想的追求)。
青春美妙,愛情殘酷,當青春靜悄悄的遠去,愛情的象牙塔早已顛覆,誰說這不是另一段人生的開始呢?
3、故事梗概:(無畫面)「對不起,您所撥打的號碼已停機。」(旁白,無畫面):當我對你的愛杳無音訊後,也為你流幹了最後一滴眼淚。
某個小縣城,熱鬧非凡、極具地方特色的趕集場景(鏡頭簡單概過)。
張軍也在集中,他擺了一個水果地攤,正在低頭整理水果。一漂亮女孩來到攤前,問:「這蘋果怎麼賣的?」張軍抬頭,那一瞬間,四目相視,短暫的靜默後。女孩先說「好久不見了。」「是啊,兩年了…我去你家找過你,沒有你的聯系方式。」女孩無語。這時,一小孩跑向張軍的懷里,張軍忙解釋說「這是一大姐讓我先幫忙看著的…」女孩笑。張軍「我還沒處對象呢。」女孩又無語。(故事中,張軍、李紅的對話用的都是方言)
這時,一時尚帥氣的男生叫女孩,「小紅,快點,大家都等著呢。」李紅說聲「再見」就跑開了,李紅跟男生走進了一KTV。
KTV內,一群同學正在慶祝相聚(鏡頭簡單概過)。
張軍坐在水果攤前,目無表情的盯著KTV的入口,發愣的盯著。張軍忙著賣水果時,爛醉的李紅和她同學們走出了KTV,從另一個方向離開了,張軍沒看見,忙完後,又愣愣的盯著KTV的入口。天黑了。集市沒人了,只有張軍還在。
某天中午,某路上,張軍騎著機動三輪車在街上賣水果。無意間看到了之前在KTV遇到的的李紅的男同學在與另外一個女生親熱呢。張軍產生誤會,與那男同學爭吵起來,李紅及時出現,化解誤會,李紅和那男同學不是情侶,只是大學同學,男同學和另外一個女生才是情侶。
張軍開著機動三輪車,載著李紅,慢悠悠的穿過街道(畫面唯美),來到了一小河邊(這是張軍和李紅曾經來過無數次的小河)。他倆坐在河邊的長凳上,就這樣看著流淌的河水,沒有過多的交談,只有風的聲音。最後,張軍問李紅「是幾號的火車。」(張軍曾試圖在長凳上去牽牽李紅的手,但自己的手又黑又臟,終究沒有勇氣再去碰李紅的手)。
黃昏時,張軍開著機動三輪車,飛快的行駛在路上,風吹散他的頭發,眼中閃著淚珠(不知道是眼裡吹進了沙子,還是…)
晚上,明月很圓,張軍躺在家裡的床上(鏡頭展示家裡很窮),猛地抽著煙,回想著與李紅美好的曾經(穿著校服的張軍和李紅相互依靠著坐在小河邊的長凳上說情話;他倆躺在草地上看書,李紅問張軍「我要是沒考上大學,我們還會在一起嗎?」張軍用英文對李紅說「I love you, forever」)。想著想著,張軍又流出了淚,他熄滅燈,煙頭落在地上,(鏡頭定格)煙頭火星漸漸地熄滅,一片黑暗。
某天中午,張軍匆匆忙忙的趕到火車站,把機動三輪車停在車站入口不遠處。張軍跑到火車旁四處尋覓著,終於看到了已經登上火車李紅和她的一男一女倆同學,張軍透過車窗朝李紅大喊,「紅紅,再等我一年。」李紅在車上,大聲的對張軍說,「你要加油,不為別人,也為了你自己,你要好好地,再見了!」
張軍失落的走出車站,看見幾個城管局的正在推自己的三輪車呢,城管輕蔑的對張軍說,「這里禁止擺攤,馬上開走,否則給你沒收了!」張軍怒視瞪著城管,開著三輪車走了。
晚上,張軍的爸媽、小妹正在吃晚飯(晚飯非常的簡朴),張軍突然進來,斬釘截鐵地說「我要復讀,我一定要復讀,爹,娘,我再試一次。」
(鏡頭)李紅和她的倆同學在火車上嬉笑著。(鏡頭)李紅的倆同學相互倚著頭睡著了,李紅默默的看著窗外的風景,回想著一幕幕(一小男孩一小女孩高興地在一塊玩耍,玩著玩著,一轉身,便一塊上學了(鏡頭要剪輯好))。眼中流出了淚。
北京車站。李紅拖著行李走出車站,一男生急忙走過來,替李紅拉著行李,李紅給他一個擁抱(他是李紅的大學男友)。男生說「你回來的正巧,明天學校里有名師講座呢…」(聲音淡出,鏡頭定格他們遠去的背影)。
(旁白,無畫面)小男孩說:「我不想長大。」小女孩:「為什麼呀?」「大人們說,長大後,就沒有城堡了。」「啊,那我也不長大了」「咱們拍手吧」「你拍一,我拍一,一個小孩坐飛機」「你拍二,我拍二,兩個小孩兒梳小辮」「你拍三,我拍三…」(聲音淡出)。
『叄』 比較經典的英語電影對白及其翻譯,寫論文要用,謝啦!
afi(美國電影協會)評選過電影百年最經典一百句台詞。我找不到漢語翻譯,不過都是很簡單的句子,而且漢語無法再現英語台詞的經典,抱歉。
1 "Frankly, my dear, I don't give a damn." Rhett Butler Clark Gable Gone with the Wind 1939
2 "I'm gonna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2] Vito Corleone Marlon Brando The Godfather 1972
3 "You don't understand! I coulda had class. I coulda been a contender. I could've been somebody, instead of a bum, which is what I am."[3] Terry Malloy Marlon Brando On the Waterfront 1954
4 "Toto, I've got a feeling we're not in Kansas anymore." Dorothy Gale Judy Garland The Wizard of Oz 1939
5 "Here's looking at you, kid." Rick Blaine Humphrey Bogart Casablanca 1942
6 "Go ahead, make my day." Harry Callahan Clint Eastwood Sudden Impact 1983
7 "All right, Mr. DeMille, I'm ready for my close-up."[4] Norma Desmond Gloria Swanson Sunset Boulevard 1950
8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Han Solo Harrison Ford Star Wars Episode IV: A New Hope 1977
9 "Fasten your seatbelts. It's going to be a bumpy night." Margo Channing Bette Davis All About Eve 1950
10 "You talking to me?" Travis Bickle Robert De Niro Taxi Driver 1976
11 "What we've got here is failure to communicate."[5] Captain Strother Martin Cool Hand Luke 1967
12 "I love the smell of napalm in the morning!" Lt. Col. Bill Kilgore Robert Duvall Apocalypse Now 1979
13 "Love means never having to say you're sorry." Jennifer Cavilleri Barrett Ali MacGraw Love Story 1970
14 "The stuff that dreams are made of."[6] Sam Spade Humphrey Bogart The Maltese Falcon 1941
15 "E.T. phone home." E.T. Pat Welsh E.T. 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
16 "They call me Mister Tibbs!" Virgil Tibbs Sidney Poitier In the Heat of the Night 1967
17 "Rosebud." Charles Foster Kane Orson Welles Citizen Kane 1941
18 "Made it, Ma! Top of the world!" Arthur "Cody" Jarrett James Cagney White Heat 1949
19 "I'm as mad as hell, and I'm not going to take this anymore!" Howard Beale Peter Finch Network 1976
20 "Louis, I think 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a beautiful friendship." Rick Blaine Humphrey Bogart Casablanca 1942
21 "A census taker once tried to test me. I ate his liver with some fava beans and a nice Chianti." Hannibal Lecter Anthony Hopkins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
22 "Bond. James Bond." James Bond Sean Connery[7] Dr. No[8] 1962
23 "There's no place like home." Dorothy Gale Judy Garland The Wizard of Oz 1939
24 "I am big! It's the pictures that got small." Norma Desmond Gloria Swanson Sunset Boulevard 1950
25 "Show me the money!" Rod Tidwell Cuba Gooding, Jr. Jerry Maguire 1996
26 "Why don't you come up sometime and see me?"[9] Lady Lou Mae West She Done Him Wrong 1933
27 "I'm walking here! I'm walking here!"[10] "Ratso" Rizzo Dustin Hoffman Midnight Cowboy 1969
28 "Play it, Sam. Play 'As Time Goes By.'"[11] Ilsa Lund Ingrid Bergman Casablanca 1942
29 "You can't handle the truth!" Col. Nathan Jessup Jack Nicholson A Few Good Men 1992
30 "I want to be alone." Grusinskaya Greta Garbo Grand Hotel 1932
31 "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Scarlett O'Hara Vivien Leigh Gone with the Wind 1939
32 "Round up the usual suspects." Capt. Louis Renault Claude Rains Casablanca 1942
33 "I'll have what she's having." Customer Estelle Reiner When Harry Met Sally... 1989
34 "You know how to whistle, don't you, Steve? You just put your lips together and blow." Marie "Slim" Browning Lauren Bacall To Have and Have Not 1944
35 "You're gonna need a bigger boat." Martin Brody Roy Scheider Jaws 1975
36 "Badges? We ain't got no badges! We don't need no badges! I don't have to show you any stinking badges!"[12] "Gold Hat" Alfonso Bedoya 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 1948
37 "I'll be back." The Terminator Arnold Schwarzenegger The Terminator 1984
38 "Today, I consider myself the luckiest man on the face of the earth."[13] Lou Gehrig Gary Cooper The Pride of the Yankees 1942
39 "If you build it, he will come."[14] Shoeless Joe Jackson Ray Liotta (voice) Field of Dreams 1989
40 "Mama always said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Forrest Gump Tom Hanks Forrest Gump 1994
41 "We rob banks." Clyde Barrow Warren Beatty Bonnie and Clyde 1967
42 "Plastics." Mr. Maguire Walter Brooke The Graate 1967
43 "We'll always have Paris." Rick Blaine Humphrey Bogart Casablanca 1942
44 "I see dead people." Cole Sear Haley Joel Osment The Sixth Sense 1999
45 "Stella! Hey, Stella!" Stanley Kowalski Marlon Brando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1951
46 "Oh, Jerry, don't let's ask for the moon. We have the stars." Charlotte Vale Bette Davis Now, Voyager 1942
47 "Shane. Shane. Come back!" Joey Starrett Brandon De Wilde Shane 1953
48 "Well, nobody's perfect." Osgood Fielding III Joe E. Brown Some Like It Hot 1959
49 "It's alive! It's alive!" Henry Frankenstein Colin Clive Frankenstein 1931
50 "Houston, we have a problem."[15] Jim Lovell Tom Hanks Apollo 13 1995
51 "You've got to ask yourself one question: 'Do I feel lucky?' Well, do ya, punk?"[16] Harry Callahan Clint Eastwood Dirty Harry 1971
52 "You had me at 'hello'." Dorothy Boyd Renée Zellweger Jerry Maguire 1996
53 "One morning I shot an elephant in my pajamas. How he got in my pajamas, I don't know."[17] Capt. Geoffrey T. Spaulding Groucho Marx Animal Crackers 1930
54 "There's no crying in baseball!" Jimmy Dugan Tom Hanks A League of Their Own 1992
55 "La-dee-da, la-dee-da." Annie Hall Diane Keaton Annie Hall 1977
56 "A boy's best friend is his mother." Norman Bates Anthony Perkins Psycho 1960
57 "Greed, for lack of a better word, is good."[18] Gordon Gekko Michael Douglas Wall Street 1987
58 "Keep your friends close, but your enemies closer."[19] Michael Corleone Al Pacino 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
59 "As God is my witness, I'll never be hungry again." Scarlett O'Hara Vivien Leigh Gone with the Wind 1939
60 "Well, here's another nice mess you've gotten me into!"[20] Oliver Oliver Hardy Sons of the Desert 1933
61 "Say "hello" to my little friend!" Tony Montana Al Pacino Scarface 1983
62 "What a mp."[21] Rosa Moline Bette Davis Beyond the Forest 1949
63 "Mrs. Robinson, you're trying to sece me... Aren't you?"[22] Benjamin Braddock Dustin Hoffman The Graate 1967
64 "Gentlemen, you can't fight in here! This is the War Room!" President Merkin Muffley Peter Sellers Dr. Strangelove 1964
65 "Elementary, my dear Watson."[23] Sherlock Holmes Basil Rathbone The Adventures of Sherlock Holmes 1939
66 "Get your stinking paws off me, you damned dirty ape!" George Taylor Charlton Heston Planet of the Apes 1968
67 "Of all the gin joints in all the towns in all the world, she walks into mine." Rick Blaine Humphrey Bogart Casablanca 1942
68 "Here's Johnny!"[24] Jack Torrance Jack Nicholson The Shining 1980
69 "They're here!" Carol Anne Freeling Heather O'Rourke Poltergeist 1982
70 "Is it safe?" Dr. Christian Szell Laurence Olivier Marathon Man 1976
71 "Wait a minute, wait a minute. You ain't heard nothin' yet!"[25] Jakie Rabinowitz/Jack Robin Al Jolson The Jazz Singer 1927
72 "No wire hangers, ever!"[26] Joan Crawford Faye Dunaway Mommie Dearest 1981
73 "Mother of mercy, is this the end of Rico?" Cesare Enrico "Rico" Bandello Edward G. Robinson Little Caesar 1930
74 "Forget it, Jake, it's Chinatown." Duffy Joe Mantell Chinatown 1974
75 "I have always depended on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 Blanche DuBois Vivien Leigh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1951
76 "Hasta la vista, baby." The Terminator Arnold Schwarzenegger 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 1991
77 "Soylent Green is people!" Det. Robert Thorn Charlton Heston Soylent Green 1973
78 "Open the pod bay doors, HAL." Dave Bowman Keir Dullea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79 Striker: "Surely you can't be serious!" Rumack: "I am serious... and don't call me Shirley." Ted Striker and Dr. Rumack Robert Hays and Leslie Nielsen Airplane! 1980
80 "Yo, Adrian!" Rocky Balboa Sylvester Stallone Rocky 1976
81 "Hello gorgeous." Fanny Brice Barbra Streisand Funny Girl 1968
82 "Toga! Toga!" John "Bluto" Blutarsky John Belushi National Lampoon's Animal House 1978
83 "Listen to them. Children of the night. What music they make." Count Dracula Bela Lugosi Dracula 1931
84 "Oh, no, it wasn't the airplanes. It was Beauty killed the Beast."[27] Carl Denham Robert Armstrong King Kong 1933
85 "My precious." Gollum Andy Serkis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Two Towers 2002
86 "Attica! Attica!" Sonny Wortzik Al Pacino Dog Day Afternoon 1975
87 "Sawyer, you're going out a youngster, but you've got to come back a star!" Julian Marsh Warner Baxter 42nd Street 1933
88 "Listen to me, mister. You're my knight in shining armor. Don't you forget it. You're going to get back on that horse, and I'm going to be right behind you, holding on tight, and away we're gonna go, go, go!" Ethel Thayer Katharine Hepburn On Golden Pond 1981
89 "Tell 'em to go out there with all they got and win just one for the Gipper." Knute Rockne[28] Pat O'Brien Knute Rockne, All American 1940
90 "A martini. Shaken, not stirred."[29] James Bond Sean Connery[7] Goldfinger[30] 1964
91 "Who's on First?" Dexter Bud Abbott The Naughty Nineties 1945
92 "Cinderella story. Outta nowhere. A former greenskeeper, now, about to become the Masters champion. It looks like a mirac…It's in the hole! It's in the hole! It's in the hole!" Carl Spackler Bill Murray Caddyshack 1980
93 "Life is a banquet, and most poor suckers are starving to death!" Mame Dennis Rosalind Russell Auntie Mame 1958
94 "I feel the need—the need for speed!" Lt. Pete "Maverick" Mitchell and Lt. Nick "Goose" Bradshaw Tom Cruise and Anthony Edwards Top Gun 1986
95 "Carpe diem. Seize the day, boys. 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 John Keating Robin Williams Dead Poets Society 1989
96 "Snap out of it!" Loretta Castorini Cher Moonstruck 1987
97 "My mother thanks you. My father thanks you. My sister thanks you. And I thank you." George M. Cohan James Cagney Yankee Doodle Dandy 1942
98 "Nobody puts 'Baby' in a corner." Johnny Castle Patrick Swayze Dirty Dancing 1987
99 "I'll get you, my pretty, and your little dog too!" Wicked Witch of the West Margaret Hamilton The Wizard of Oz 1939
100 "I'm king of the world!" Jack Dawson Leonardo DiCaprio Titanic 1997
『肆』 需要一篇經典電影的賞析論文,3000字
拯救大兵瑞恩》之結構�6�1人物�6�1藝術特色淺談《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寫二戰時期的影片,講述了盟軍一隻八人小分隊潛入德軍後方,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成功找到並帶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還給他那已失去四個兒子中三個的母親的故事。 比照以往,戰爭題材的影片往往節奏緊湊,而這部影片卻是個例外,揮毫潑墨用了整整40分鍾描寫諾曼底登陸的血腥場面,以至許多觀眾都因受不了這樣的視覺刺激而提前退場。作為一個「極熱」的熱開場,導演無疑為屏幕前的觀眾們製造了與電影內容極為相符的情境,戰爭是慘烈而血腥的,人在彼時顯得如此脆弱,槍林彈雨穿透頭盔、撕裂身體;士兵在灘頭上尋找自己的殘肢斷臂;一聲炸響過後,米勒拖著的傷員只剩半截……戰爭場面的還原達到罕見的真實。而氣氛烘托濃烈之餘,導演也精明地埋了鋪墊,即為日後把人小分隊深入德軍的巨大危險性作了全面預告,先讓觀眾在自己心裡有了對比,當然也就更迫切地想知道艱巨的任務如何完成。情境這座平台的成功設置,開拓了日後情節沖突發展的空間。四十分鍾漫長視聽刺激過後,本片節奏的功力開始凸現:導演僅用了五分鍾的膠片,八人小分隊就已走在了尋找大兵瑞恩的路上,情節交待簡潔明了。一行人行軍的過程可算開端單元的句號,到此為止,每個成員的性格都已有所體現,小翻譯厄本跑前跑後問這問那既鬆弛了氣氛,又為下文揭開「米勒戰前的職業」打下伏筆。全片也進入帶入過程。帶入單元的第一個小高潮發生在第56分鍾,列兵卡帕佐被狙擊手擊中,不幸犧牲;第二個高潮僅在兩分鍾後的58分,雙方無意間產生對峙,最後以敵方被擊斃告終。兩個高潮連接得如此緊密,彷彿預示著本該得到休息的精神並不可放鬆,置身戰爭,理當如此,但一味強調警惕、危險不但不符合觀眾的審美需求,也難免把自己的門檻墊高,於是新因素介入——第一個瑞恩帶著搞笑的蠢氣上場,一點失望過後,留給觀眾更多的是希望。第三個高潮來臨,以數銘牌為過渡,小分隊的又一名成員——軍醫迪克�6�1魏德死在攻擊傘兵的堡壘前;緊接著厄本放走德國人引發了第四個動作性不強,卻更為重要的高潮:列兵魯賓揚言離開,軍士豪沃茲舉槍阻攔。這個高潮的人物關系開始發生變化,不單單是小分隊里的上下級,還有隊員之間的分歧,以及最終極的矛盾——此次行動到底值不值得的點題,導演代米勒作了最機智的回答。這個高潮也可以看作發展部的內容。真正的瑞恩出現,是在影片過半,可見導演的目的很明確——救誰並不要緊,重要的是救人這項行動。個人認為接下來守橋戰斗的開始就已是高潮的部分了,發展部只有十幾分鍾,完成一個任務的轉移——救瑞恩到守橋。有趣的是,守橋階段的戰斗與開頭諾曼底登陸的長度相仿,都是四十分鍾左右,可見本片敘述的輕重緩急,導演拿捏的大膽而准確。作為高潮,這部分本該是情感最強烈、最緊張的時刻,主人公命運的高潮,主題的高潮,性格的高潮,但又由於戰爭題材的緣故而變為視聽等感官刺激的高潮,所以可以說這部影片的視覺高潮和主題高潮在時間上是相一致的,便於觀眾體悟電影的主題。高潮與結局連接緊密,而實際高潮的結束也就意味著表達的完結,最後老瑞恩在陵園的一場戲更多是為結構的完整性服務,而非情節上的必然連貫。繼結構合理之外,影片的人物塑造亦非常成功。八人小分隊,人皆迥異。軍士豪沃斯是米勒上尉的忠實下屬;下士厄本是連短兵相接時都會用敵國語言喊「放下槍」 的小翻譯;軍醫迪克�6�1魏德事業心強烈,常為自己無法擔負與身份相符的職責而自責;其他四人都是列兵,魯賓對米勒上尉來說不是省油的燈,這個機智刻薄的紐約客毫不掩飾對此項行動的憤慨和質疑;卡帕佐是個心地善良的澳大利亞人;利施很有正義感,他為納粹對猶太人的所作所為義憤填膺;狙擊手傑克遜長著一幅桀驁不馴的面孔,卻是個虔誠的教徒,把每一個狙擊對象當作上帝賜予他的禮物。 而我想詳談的是主人公米勒上尉,和他所拯救的大兵——瑞恩。 米勒。米勒是個英雄,卻不是唯一的英雄。如果當面跟他這么說,他一定會笑著讓言者滾蛋。畢竟,「英雄」這個詞只對活著的人有意義,只對在乎他的人有意義。顫抖的右手、倒下的戰友、失聰、指揮戰斗、搶灘成功,與其說這是性格的鋪開,毋寧說是對米勒能力的首肯。可以說到軍醫死前,他都可被任意一部戰爭片中的長官所代替。服從命令,寬容下級,所有的抱怨照單全收,所有的任務漂亮完成。可以說導演塑造了一個真正立體的分隊長,他不是靠等級威信、軍人責任感支在下屬面前的,他想妻子、想回家,他會把袒露內心最柔軟的部分,當作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羞於與人分享卻又自豪而甜美的經歷。當然,他決不會忘記身為軍人的職責,和那個待他拯救的孩子的幸福。這部影片的美國色彩濃郁,家庭對美國人來說,幾乎等同於信仰,我想米勒在執行任務的同時,一定也無數次在心裡抱怨再自我安慰,或許每次說服自己的,除了「救了瑞恩,就離家近了一步」之外,還有「救瑞恩的家,也是救我自己」吧。軍醫下葬時,那個男人獨自一人的哭泣突然很動人。 瑞恩。大兵瑞恩並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即便處於事件的核心,他的重要性也早被這次行動本身的意義所掩蓋。但是,略去拯救對象的額外身份,他,又是觀眾了解美國最普通士兵的途徑。瑞恩就像一扇窗,透過他,不難看到那些平凡的美國年輕人在沒有被社會賦予特殊關照時應有的戰爭經歷,那些跟瑞恩一道守橋的戰士們,甚至包括去拯救瑞恩的小分隊。被拯救,這是外界不為他所掌控的因素賦予他的義務,與他無關,因而影片的視角擴大了,在守橋之役前瑞恩根米勒講述自己兄弟的趣事一場戲,導演並非在試圖說服觀眾,力證這次行動是在拯救一個多麼值得憐憫的家庭,而是通過瑞恩的嘴,說出每一個美國士兵的故事——戰前,誰都有美好的生活,每個人都有他們被子彈擊中時要為之感傷和不舍的東西,那究竟是什麼?可能在美國,那是家庭的回憶,在別的地方又是別的什麼,總之是一些值得珍藏和懷戀的,卻又遠離的東西。戰爭的作用在這里僅僅是毀滅所能毀滅一切,戰斗者們便是要奪回他們能奪回的部分。瑞恩的性格體現相對於其他人來說,更為類型化,同樣更具有現實意義。 就藝術特色而言,這部影片的鏡頭運用很見功底,導演的意圖在鏡頭中往往表現得十分明確,並有出色的感染力和表達能力。在影片的前40分鍾里,與其他人也一樣,小分隊隊員搶灘時平行蒙太奇利落的切來切去要傳達給觀眾的不只是「臉熟」(對第二次看片的人是),更多的是戰爭的高強度視聽施壓,導演在這里要表現的是人類成片死去的過程,還有一些未死之人爭取活下來的過程,在這里沒有英雄沒有猛將,所有人的生命都微若草芥,隨時可能化為冰冷的統計數字中的一個,沒人相信「理智」,正如沒人會有意識的試著躲一顆子彈。又如卡巴佐犧牲的一場戲,鏡頭大部分時間對著敵方的高樓上的狙擊手,主觀鏡頭與臉部特寫頻繁切換,顯示出人物內心的猶豫不決,琢磨不定,而當鏡頭里的準星終於辨認出狙擊手傑克遜的影子,卻也是自己命喪黃泉之時。一個反視角的運用告訴我們,在戰場上一對一的決斗中根本沒有正義和非正義的言論必要,因為那時除了生,就是死。鏡頭的內容完全與所要表達的主旨一致,厄本最後開槍打死他曾放走的德國人時,攝影師並沒拍屍體,可見死的是誰並不重要,重要強調的是,他終於敢殺一個該死的人了。影片結尾米勒死去,賀信的聲音作為畫外音響起,那是美國政府在宣讀給瑞恩母親的賀信,硝煙尚未散去的戰場上,空鏡頭緩緩移動,傑克遜炸黑了的高塔,戰坑,破碎的橋面和屍體,每個行動著的人的表情都沉靜而安詳,他們還活著,他們在聆聽,那些軍方贊美瑞恩的語言那麼美,那同樣是贊揚所有軍士的語言,所有活著的人包括厄本,和那些死去的,更加無畏的人們。 戰爭與生命一旦被放在同一架天平的兩側,那麼就註定了「毀滅」二字的分量沉重。真正的戰爭片從不避諱人類為自己留下的創傷,而在戰爭陰霾的背後,同樣折射出人性燦爛的光芒。
希望有幫助你!
『伍』 以一部客觀式旁白敘述的電影為例,結合電影,具體說明旁白的作用是什麼
電影名詞:旁白是電影獨有的一種人聲運用手法,銀幕外的人聲大洞是對電影情節和人物心理的滾脊枯敘述、表達或評論。旁白可以傳遞更豐富的信息,表達特定的情感,激發觀眾的野塌思考。旁白也是畫外音的一種。示例:曹禺《王昭君》第三幕:「呼韓邪(旁白)啊,多麼明亮的眼睛!」
『陸』 論文達人進!求救!關於電影的畢業論文!
相關資料:
從產業特徵看韓國電影振興
韓國電影振興現象產生的社會背景
經濟領域,韓國接受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制,自60年代以後,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金大中政府採取一系列務實性對策,不僅迅速從金融危機的陰影中走出來,經濟發展還出現了新的局面。韓國成功地從一個農業國進入現代化國家,創造了所謂「漢江奇跡」。現代化是和都市化、工業化、教育的普及、職業分工的專業化、通信的發達等經濟發展現象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並和特定的社會政治變革聯系在一起的。在這個過程中,韓國城市的發展顯著,都市化率從1950年的21.4%,發展到1995年的81.3%。
政治領域,80年代韓國進入政治解凍期,1980年的光州事件和1986年的民主運動(註:以大學生為核心發起的兩次民眾民主運動,抗議軍人專制政權,曾得到韓國社會各界響應,但最終被軍政府血腥鎮壓。前者亦稱光州民眾斗爭,後者亦稱六月抗爭。)使韓國獨裁政府惡名昭著。1988年通過國民投票實現了向民主政權的過渡;1993年文人政府上台;接著1998年出現了堪稱韓國政治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在野黨交接政府」(註:1997年12月18日金大中在總統競選中獲勝,標志了韓國建國起第一次「政權交替」,在野黨第一次成為執政黨,少數黨第一次戰勝多數黨。)的政治發展進程。長期以來在韓國社會上爭論不休的政治不穩定進入90年代開始銷聲匿跡,整個社會慢慢進入民主化、多元化的發展進程中。
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不僅導致家庭結構的變化,而且引起了整個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中產階級形成並穩步擴大,文化消費在消費支出中所佔比例逐漸上升。有線電視的開通、錄像市場的擴大、衛星電視的前景,一方面爭奪著電影觀眾,一方面因播放高品位電影節目而培養了觀眾,且它們都是以電影為核心的影像產業,這使得政府和大企業開始注意電影市場的價值。
大眾文化開始盛行。流行音樂樂隊等開始流行,消費人群年輕化,產品包裝要求提高,對大眾偶像的消費需求增強。
在現代韓國社會的變化過程中,青年群體又占著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們是經濟現代化的主力軍,在社會意識方面則是歷史變革的動力。截至1995年的統計,14-24歲的青少年人口略超過900萬,占總人口的20.2%。韓國政府的世界化政治戰略和提倡國際競爭力的經濟戰略,使得整個社會普遍認為,韓國的未來命運掌握在「一個背包就能周遊世界,懂電腦,會利用先進通訊設備,處變不驚,有堅強毅力,主張男女平等」的「新世代」身上。(註:金鎮旭(韓):《80年代至90年代的韓國電影》,北京電影學院碩士畢業生論文,第27頁。)特別是大學生(占青少年總人口的約54.5%)(註:君冢大學(日)、吳魯平(中)、金哲秀(韓):《東亞社會價值的趨同與沖突》,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44頁。),他們在80年代經濟繁榮的環境下成長起來,有機會享受1988年奧運會以後的經濟富裕和政治穩定。他們將成為韓國電影的主要消費者。
在造成韓國電影振興繁榮景象大的社會背景中,有一個因素不得不指出:韓國民眾強烈的愛國心和罕見的民族凝聚力。韓國電影票房的奇跡,與韓國觀眾對本土電影非理性的熱愛,蜂擁而上的參與行為是分不開的。許多影片如《生死諜變》、《共同警備區》的上映,媒體一律不能有批評聲音,普通百姓如果不去看會被認為是「不夠愛國」。當政府放寬「電影進口限額制度」時,電影人立刻示威遊行,而韓國大眾媒體一律給予最大的支持,結果迫使政府對電影人和民眾做出妥協。
筆者認為,造成這種民族特質的原因有多種:一、有史以來,韓國即為單一民族國家,沒有像中國、美國等民族大融合的歷史;他們認為自己的血脈最純潔,最干凈,在韓國最常見的標語是「身土不二」(註:「身土不二」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筆者根據所閱資料整理出以下兩層意義:其一,它是熱愛本民族的象徵,對生養自己的土地抱有依戀與敬畏的復雜情感。體現在微觀的經濟領域上,韓國出產的商品上多印有「身土不二」,尤其是農副產品一律如此,其意類同於中國的「提倡國貨」。其二,它從人與土地(自然)的關系應和諧共處而延伸成為一種民族文化精神,與我國的「天人合一」有相通之處。「身土不二」不僅是韓國傳統,還是自70年代起由政府發起的「新生活運動」的具體內容,包含有城市民族化、鄉村現代化的意味。);二、20世紀屈辱的被侵佔、被分裂的歷史,使現代韓國人具有強烈的獨立意識和民族自尊心;三、地理生存環境——如金大中所說,韓國為美、日、中、俄四大列強所包圍,本身又是山多地少、資源匱乏的小國(註:李立緒:《韓國啟示錄——韓國經濟危機實錄》,企業管理出版社1998年,第385—386頁。);四、經濟領域內的「漢江奇跡」所賦予的自信心;五、韓國儒教傳統影響(註:中國儒教傳統中,有以道德之有無來作「華夷」之辨的言論,韓國儒教繼承了這種說法,甚至在某些歷史階段,把受西洋沾染的中國也視為夷。)。
了解這種民族特質或者說民族文化心理現象,對於解釋某些韓國電影現象是非常必要的。這種民族文化特質不是始自90年代的電影振興現象,而是一以貫之於包括韓國電影在內的韓國民族文化當中。
「從20世紀中葉以後的情況就可以看出:在朝鮮戰爭的危機中生存問題成為絕對的問題,從60年代到70年代,國家成為支配性的生產主體,以『民族文化』為中心形成了『國家主義意識形態』。相應地,韓國的現代化就意味著『獨裁下的開發』,接下來就出現了到70年代與80年代為止仍舊是『政治問題』獨佔主導性言論的現象。換言之,60年代以後,文化主要是在『理念上』被消費,而沒有確保其大眾性這種狀況。
「從這點上來看,應該說韓國文化論作為『大眾性消費品』而被生產和消費的條件具備是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至進入90年代這一時期。在民主化取得某種程度的成就後,『政治言論』的影響力下降,人們有了一點可以說說『文化』的空閑和『自信感』。國際化的迅速進行同時也成為一種壓力,因而對自我與他人關系的設定也越發顯得重要。」(註:權淑仁:《大眾性韓國文化論的生產與消費》,《當代韓國》2000春季號,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61頁。)
漢城大學比較文化研究所權淑仁教授在《大眾性韓國文化論的生產與消費》一文中,探討作為大眾文化研究的「韓國文化論」缺失的原因。筆者借用這段話是想說明:韓國電影作為「大眾性消費品」具備被生產和消費的條件是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至90年代這一時期。
韓國電影振興現象的出現,正在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外圍環境的成熟,和電影產業內部製作、發行、放映諸環節的合理營造——其中電影製作人對類型片的有意識的推進和發展又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
大資本的介入改變韓國電影產業格局
電影資金傳統上有兩大來源,但進入90年代,製片投資發生了兩次大變化,極大程度地影響了電影產業及電影形態。
1.產業背景
自50年代至90年代初,韓國電影工業基本上是以美國好萊塢電影消費市場為演變主導的。1986年韓國電影市場開放進口外國影片,迅速成為繼日本之後的亞洲第二大市場,一年即發行400部以上影片。其中100部影片為本土影片,300部是進口影片。其中僅好萊塢和香港兩地的娛樂片即佔70%多(註:全陽駿(韓):《韓國:電影工業、美學、新潮流》,李蓮英譯,《新亞洲電影面面觀》,焦雄屏編,台灣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第101頁。)。80年代,韓國大電影公司將利潤由對本土電影的投資全面轉向進口好萊塢電影。政府雖然制定了「電影放映限額制」,但好萊塢利用美韓貿易談判的機會,強制韓國政府採取自由化的電影政策。美國電影公司不須經過壟斷進口的韓國電影公司,長驅直入韓國市場。
忠武路(註:忠武路是漢城市中心的一個地名,上世紀20年代韓國電影開始以來,主要電影製片公司和主要電影院都集中於此,既是韓國電影的搖籃,在90年代中期之前也是韓國電影製作方的代名詞。)是自20年代以來韓國電影製片公司的主要集中地。半個多世紀以來,他們以中小資本對抗好萊塢電影,勉強維持生產。電影資金的兩大來源,一是地方發行人的預付款,二是錄像版稅。80年代末期的「電影自由化」政策打破了20家電影公司壟斷本土電影的局面,一時間有一百家電影公司成立,活潑多姿,自由競爭,但規模既小,秩序全無,根本無力回天。
韓國的電影文化也深受好萊塢電影模式影響。忠武路電影街製片模式下的商業片,多運用好萊塢的敘事策略,來服膺儒家思想,一方面取悅觀眾,一方面不觸犯嚴格的電影審查制度。類型基本是通俗情節劇、古裝歷史劇、B級動作片和軟性色情片。
2.大企業涉足電影業
財閥體制是韓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大特色,現代、大宇等等大企業在韓國政府的支持下,對韓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同樣支持它們對文化事業的擴張。90年代初期每年都有一部絕無僅有的高票房電影,1991年是李明世執導的《我的愛,我的新娘》,1992年是金義錫執導的《結婚的故事》,1993年是創造了100萬觀眾人次的《西篇記》。這三個由新導演創造出的票房神話,賦予了大企業信心。他們相信只要方式得當,投資電影一定可以盈利。
韓國大財團紛紛投資電影業。他們首先買斷版權,繼而染指影院的運營、製作、流通、配送等相關環節,參與步驟比較有序。如三星、大宇、鮮京都從錄像帶的營銷開始,在較短時間內掌握了大部分主要國外電影公司的錄像帶版權,在製作領域,他們則首先以購買韓國電影的錄像帶版權的方式來參與。
大企業為迎接多媒體時代而忙於興建新劇場或租賃已有劇場。三星、大宇、鮮京和壁山等大企業在大城市裡買入主要電影院,或是建立新的復合電影院,來形成連鎖的放映系統。以1997年為例,剛剛成立電影事業公司的現代集團就租賃了漢城名寶劇場的5個電影館。
有的大企業則通過與國外的電影公司聯手來進軍電影業。第一製糖公司向美國的夢工場投資三億美元,得到其出品影片的亞洲地區版權;並和香港的嘉禾電影公司合作,在韓國設立了JACOM電影製作公司。
大企業的介入對於只有好的創意卻沒有足夠資金的新導演和獨立製片人來說,無疑相當於雪中送炭。以前忠武路製片體系中「論資排輩、熬年頭」的慣例被打破,那些從電影學校畢業或者留學歸來的新導演,獲得了一顯身手的機會,懷才不遇的副導演、商業廣告的導演們也有了意想不到的機會。李光熏由此導演了《封大夫》——1995年票房最高的國產影片;李民勇導演了《炎熱的下午》——一部風格獨特的女性主義影片。
1994-1996年間,大企業在電影業的投資蓬勃發展,完全激活了電影市場(也為日後的不穩定埋下隱患)。電影製作體系迅速分化,出現了四種不同的電影製作體系:原有忠武路製片方式,獨立製片人制,大企業直接製作方式以及獨立電影。不少年輕的導演和製作人脫離了忠武路製作系統,建立了以導演為中心的獨立製片人制度,如朴光洙製片、企劃時代、張宇錫製片等公司。
大企業都喜歡票房價值高的電影,注重迎合年輕一代觀眾的興趣,對這樣的電影不僅投入資金,並且要造成良好的土壤,使製作以創意為主的新電影的獨立製片人能夠紮下根來。他們既製作出了相對高投資的商業電影,也促使獨立製作方式的低成本電影向商業領域邁進。這三年間電影面貌為之一新,既有大製作、高票房的動作喜劇片《兩個警察》(Ⅰ、Ⅱ姜禹石)、浪漫喜劇片《封大夫》(李光勛)、以特技製作聞名的《銀杏木床》(姜齊奎)、科幻片《木槿花開》,也有票房評論雙豐收的低成本之作《時間長久持續》(金應壽)、《豬掉進井裡的那一天》(洪尚秀)、《鱷魚》(金基德)、《恐怖分子》(金永斌)、《千年的愛》,也有藝術電影如《黑土地白百姓》(裴庸均)、《花瓣》(張善宇),女性電影如《像犀牛角一樣一個人走》(吳丙哲)、《炎熱的下午》(李民勇)、《媽媽有了男朋友》(金東斌)。大企業的進入,最重要的後果是,直接促成了韓國製片人制度的形成。
3.風險投資進入電影業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大企業自身難保,對電影的投入迅速減少,很多大企業紛紛退出電影業。只有三星是個例外,在1998年投資了6部影片,獲得相當大的成功。
金融危機後,財閥集團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逐漸下降,政府積極扶植中小企業。尤其是在風險投資中小企業的政策引導下,中小企業逐步開始取代財閥集團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以高科技密集為特徵的風險投資中小企業給韓國以往比較臃腫與僵化的產業結構注入新的活力
1997年11月,通商事業部宣布電影業及相關產業屬於風險投資產業。這意味著電影融資比較容易,並且可以享受減免稅等優惠待遇。風險投資公司迅速占據了大企業撤資後的空缺。他們帶來全新的投資概念,同時引導獨立製作公司製作題材更集中的片子,並加強營銷概念,電影市場日趨專業化。
日信創投是忠武路上最知名的投資公司。它不僅作投資還充當投資管理者的角色。它的收益分配比例相當優惠:5∶5,而一般大企業都是6∶4。僅在1996年到1998年間,他們投資的電影就有《銀杏木床》《上網》《哈利路亞》《八月聖誕節》《安靜的家庭》《驅魔錄》。
電影政策及電影文化對電影的影響
1.電影政策
電影審查制度
韓國電影審查制度形成於20年代日佔期。八九十年代嚴格的審查制度嚴重阻礙了電影的健康發展。1996年10月4日,法庭宣布電影公映倫理委員會的審查違反憲法。這結束了70多年的電影審查制度,同時提出了新的迫切問題:建立等級分類制度。1998年,圍繞新的電影法(1994年制定的《電影振興法》),年輕一代和保守派的分歧越來越大,問題焦點在於等級外電影專用館和電影振興委員會的設立。
對於韓國電影來說,目前的等級分類制度畢竟提供了更寬廣的題材空間和表現空間。《兩個警察》系列揭露警察的違法勾當,《美麗青年全太一》批判70年代的軍事獨裁體制,《花瓣》揭示了80年代群眾遭到鎮壓的「光州事件」。1999年有兩部影片《黃頭發》和《謊言》(張先禹),因暴露鏡頭被禁,引起廣泛爭議。但是影片經修改勉強通過審查後,卻在市場上獲得巨大成功。
電影放映限額制度
朴正熙的軍政府在1966年開始施行限額放映制度,本意是過濾掉西方的某些影響,但在以後的數年中,它卻成了保護民族電影的一張安全網——政府立法規定每家電影院每年至少放映146天(具體天數後有變化)的本國電影,這就是所謂「電影季節制度」(Screen Quarter System),本文譯為「電影放映限額制度」。
90年代中期以後,韓國國內幾度出現主張縮小甚至取消電影放映限額制度的論調。1998年12月2日,韓國外交通商部提議,參照與美國的雙邊投資協議,從2002年起將106天的限額降至92天。電影界擔心,如果這項提議獲通過,好萊塢洪水猛獸般的商業大片將逐漸淹沒本土電影。由此爆發了一場知名導演、明星發起的電影界大規模遊行示威。1999年6月電影界又兩次舉行示威活動。韓國政府被迫讓步,暫定在本土電影佔有市場40%的份額之前,維持限額制度。
盡管限額放映制度一定程度上損害韓國電影業的利益——韓國的電影放映量從1993年的640部降至1997年的502部,生產量從1993年的63部降至1997年的59部。但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性極強、國家民族特性濃厚的特殊文化產品,電影應獨立於自由貿易協定之外,似乎在美國以外的國家已達成一種共識。
經濟政策調控
為振興民族電影,韓國政府在90年代至少三度啟動政策調控。90年代初期為鼓勵大財團進入電影界制定了減免稅收的電影振興政策。1997年後實行抵押版權融資制,比如1998年,國有的電影振興公司為10部電影作抵押版權融資,共提供30億元韓幣。這10部電影其中就有林權澤參加戛納電影節的《春香傳》。第三種舉措同樣重要,即是在1997年將電影業列入風險投資行業。
2.電影文化的普及
前文已簡要提到,90年代上半期大眾文化及其他娛樂媒介對電影的雙重影響。流行音樂、電視劇等大眾流行文化日益繁盛,觀眾普遍的文化素質提高,明星制初步建立等等,對電影呼喚與支持的一面畢竟大於搶奪電影觀眾的一面。從1995開始,韓國電影文化迎來充滿活力的時期。借紀念電影誕生100周年的機會,進入90年代後一直在上升的熱情終於爆發出來。
1995年3月大鍾獎電影節上放映了7部國外藝術電影。同年11月,電影製作公司「白頭大桿」設立藝術電影專業館,放映了前蘇聯電影《犧牲》、伊朗電影《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橄欖樹下的情人》等國際一流的藝術電影。僅僅《犧牲》一片,在一個月內就吸引了兩萬名以上的觀眾。電影發行商開始注意「藝術電影」商業化的可能。這一年,王家衛的《東邪西毒》等三部影片在韓國上映,每部電影的觀眾人次都達到十萬以上。同時期開始,電影史上的經典影片通過有線電視進入了千家萬戶。藉助於這些積極的市場引導與開發,以前只熟悉好萊塢和香港商業片的觀眾,對電影的印象和理解開始改變。
大眾媒體開始積極報道電影新聞和介紹電影知識。就在這一年,電影月刊《KINO》和電影周刊《CINE21》創刊,他們把韓國和國際電影界的最新消息以一種雅俗共賞的方式介紹給韓國民眾。《KINO》目前已經成為韓國最權威的電影雜志。
90年代中期以後在韓國掀起的電影熱演變成一種電影文化熱,韓國各大學相繼開設了四十多個與電影相關的專業。大學里的電影講座擠滿了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韓國國立綜合藝術學院設立了電影學校,購買了完備的電影製作設備。
電影節
在短時期內韓國還舉辦了釜山和富川兩個大型的電影節以及數十個小型電影節。其中釜山電影節至今已舉辦6屆,成為亞洲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釜山國際電影節創始於1996年,由釜山藝術學校、中央大學二校的電影系提議,在釜山電影界和釜山市政府的支持下獲成。1996年10月的第一屆釜山國際電影節就達到18.4萬觀眾人次的良好效果。(註:金東虎(韓):《亞洲電影發展的後盾——記釜山國際電影節》,(韓)《高麗亞那》雜志2000年春季號,中文版,第24頁。)
在諸多亞洲國家的電影節中,釜山電影節與眾不同的戰略值得重視。第一是它最初就定位於「非競賽性電影節」,避開了與其他電影節(如國際一流電影節和同時間的東京國際電影節)之間不必要的競爭,而專注於作為亞洲電影展台和展映國際最優秀電影的作用。第二是它推出的兩項特別計劃。「新浪潮電影」及其扶持制度:選擇亞洲新導演的第一二部作品展映,把它們推向國際舞台,並為保障這些影片在韓國境內的發行放映,給予發行商3萬美元的資助;釜山振興計劃(PPP計劃,開始於1998年第三屆釜山電影節):為有電影製作計劃的亞洲導演和世界級的發行公司、製片人、贊助商創造合作機會,促成合作投資或共同製作或對影片後期製作提供贊助。香港的陳果、台灣的林正盛、日本的筱崎誠、中國大陸的賈樟柯、張元、王小帥等導演都從PPP計劃中獲益。釜山電影節對亞洲電影新人的成長,作出了切實的貢獻。
釜山電影節不僅為韓國電影和亞洲藝術電影提供了製作機會、拓展了電影市場,還和眾多的國際電影節達至溝通,使韓國電影大批進軍國際展台。僅1999年就有80部韓國電影計150次在73個國家和地區參展,其中包括戛納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此外,釜山電影節本身產生了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為釜山影視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釜山市政府選擇影視業為戰略產業,組建釜山電影委員會,推動了釜山文獻電影館、數家多功能影院的相繼建成,陸續籌建影視信息城、主題公園、動畫片中心,並對與釜山相關的電影行政和財政的支持。(註:金東虎(韓):《亞洲電影發展的後盾——記釜山國際電影節》,(韓)《高麗亞那》雜志2000年春季號,中文版,第29頁。)其中包括以釜山為影片背景的《朋友》。
總體來說,電影節最根本的作用在於它成為韓國大眾文化生活中的一個「事件」。與報刊、電視、流行音樂等大眾傳媒一起,它們構築了韓國電影振興現象得以發生、發展的意識形態背景。
3.紀錄片與短片的繁盛
短片和紀錄片的發展,是90年代韓國電影界一個異乎尋常的重要現象。截至1999年,韓國年產短故事片300多部,並通過國內外各種電影節上映。
紀錄片
80年代韓國曾出現一批源自大學校園的電影團體,他們標榜「獨立」和「進步」,既反對官方和商業電影,也反對實驗電影和作者電影,而是試圖與進步的文化團體、工人階級聯合起來,拍攝紀錄片,並以錄像帶的流通來代替商業電影發行。
政治動盪的80年代末,他們在政治活躍團體、進步工會、學生會等群眾團體的支持下,製作出了一批反映韓國社會矛盾的影片。「電影製作所」(1987年成立)和「勞動者製作團」(1989年成立)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兩個地下電影團體。前者拍攝的《理想國》(16mm,110分鍾),第一次以劇情片方式處理光州事件;1990年的《罷工前夕》(16mm,100分鍾)則是以忠實刻畫工人運動為內容的劇情片,成為獨立電影的里程碑。因政府禁映,該片通過校園和工會禮堂自辦放映,而警方甚至出動直升機投擲催淚彈來驅散觀眾。「勞動者製作團」則是進步紀錄片的突破,他們製作了十數集每集1小時的《新聞電影》,專注於韓國工人運動的最新話題。事實上,這些電影團體建立了校園、工廠放映和錄像帶流通的獨立發行渠道。
如果說80年代的獨立影片內容上著眼於工人運動,政治導向上具有強烈的反政府性,價值取向偏於集體價值、共同空間優先個人、日常空間。那麼自90年代開始的獨立電影則遠為多元和復雜,嘗試著以多種方式去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
在紀錄片方面,邊英珠的《囁嚅三重奏》(1994-1999)用二戰期間淪為日軍慰安婦的婦女證詞來揭露性暴力和軍國主義問題;李慶順的《蒲公英》(1999)表現一位父親在民主化斗爭中痛失愛子的悲傷和勇氣;洪亨淑的《本名宣言》(1998)描寫一位旅日韓僑的流浪經歷;朴基福的《別管我們》(1999)則以離家出走的少年和家庭暴力為素材,描寫體制和反體制勢力都漠然無視的社會邊緣階層。這些紀錄片普遍不再以旁白或采訪來引導觀眾,而代之以客觀紀錄的方式來試圖還原生活本身。
導演金東元自80年代末一直追蹤城市開發區拆遷戶的居住權問題,已拍出《上溪洞奧林匹克》(1988)、《杏堂洞的人們》(1995)和《另一個世界》(1999)三部曲。《另一個世界》拍攝了拆遷戶爭取到開發區居住權之後的生活,關心的焦點從特權化的意識形態轉向日常生活的政治學,其關注的核心問題乃是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認識與溝通。筆者認為,不了解這些信息,就不可能充分認識韓國電影振興現象,不可能細致讀解韓國的類型片,如作者化的黑幫片《綠魚》、《搏動》。
短片
短片的繁榮是90年代另一個重要的電影現象。80年代的年均產量不超過50部,而90年代卻達到300部以上(註:南仁英(韓):《差別美學,日常生活的政治學——評90年代韓國電影短片和紀錄片》,(韓)《高麗亞那》雜志2000年春季號,中文版,第30—35頁。),其中大部分出自電影專業學生和業余電影愛好者。90年代初由三星公司出資舉辦的漢城短片電影節,既是短片的盛會,也是商業電影公司挖掘新人的地方。(2002年4月三星出資在北京舉辦了DV短片電影節。)90年代後期,韓國短片電影節增多,主要有獨立電影論壇、獨立短片電影節、釜山亞洲短片電影節等,很多韓國短片還參展戛納等大量國際短片電影節,獲得了較好的成績。
韓國90年代的紀錄片和短片具有三個層面的重要意義:1.為主流電影業提供新的電影人才和活化電影氛圍,一定程度上直接催生了韓國電影振興現象並刺激其發展;2.在題材和表現領域上有效彌補了商業影片不敢涉足的領域,與主流商業片互為補充,並成為新的電影美學的催化劑;3.使電影產業和社會文化、藝術保持著良好的互動關系,平衡著電影作為產業、藝術和意識形態的三重功效,是韓國電影能夠健康發展的深層原因之一。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柒』 最近要寫一篇論文,1000字以上,關於葛優電影中的台詞藝術,希望大家多多提供資料。
秦奮:這娶老婆生孩子的事,我還是自力更生吧,不接受外援!
相親者:你不是說你不在乎孩子是不是親生的嗎?
秦奮:孤兒我是可以認可的,但是父母雙全就是另一回事了,寶馬車頭放一個賓士的標,恐怕不太合適。
相親者:能開不就行嗎?
秦奮:可要是出了故障,賓士的零件配不上,寶馬又不管修,怎麼辦?
葛優經典台詞: 《手機》
做人要厚道。
二十多年都睡在一張床上,的確有些審美前羨猛疲勞。
你開會呢吧?對。說話不方便吧?啊。那我說你聽。行。我想你了。噢。你想我了嗎?啊。昨天你真壞。嗨。你親我一下。不敢吧?那我親你一下。聽見了嗎?聽見了。
葛優經典台詞:《天下無賊》
有組織,無紀律。
二十一世紀最缺的是什麼?人才!
我欲將心向明月,無奈明月照溝渠。
黎叔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我最煩你們丫這幫打劫的,一點技術含量也沒有!
葛優經典台詞:《大腕》
什麼是大師,就八個字,特立獨行,嘩眾取寵!
想靠電子商務掙錢的都是糊塗蛋,網站就得拿錢砸,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高薪聘請幾個罵人的槍手,再找幾個文化名人當靶子,誰火就滅誰!網站靠什麼?靠的是點擊率,點擊率上去了,下家跟著就來了,你砸進去多少錢,後慧橋面加一零(兒)直接就賣給下家了。我還告訴你啊,有人談收購立馬就套現,給你股票你都免談。你要是感興趣投個八百萬到一千萬,多了我不敢說,保你一年掙一個億。我說的可是美派碧金啊!
《甲方乙方》
-地主家也沒余糧啊。
-打死我也不說!
-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而沒有房子的婚姻則更不幸福。
-將軍,我們已經有一個禮拜沒有吃到冰淇淋了,連可口可樂都不是原裝的!聽說供應給我們的駱駝香煙都在安特衛普讓後方那些壞蛋批發給比利時道爺了。連我們的口香糖都嚼在那些義大利妓女的嘴裡,喔嘴臭的都沒法吻那些歡迎我們的巴黎市民了!
《不見不散》
-啊,我又看見了,這是愛情的力量!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鼻孔迎接光明。
-「這是喜馬拉雅山,這是尼泊爾,這是青藏高原。由於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尼泊爾王國溫暖濕潤,四季如春,而山的北麓由於寒冷則終年積雪,如果沿著山腰打開一條通路,將濕氣引到山的這一邊來,那中國的青藏高原該會變成多少魚米之鄉啊!
你要詳細的資料可以到網路文庫查找。我的這些資料也是從那裡下載的部分。葛優的作品很多,寫論文也有側重點。我提供的這些不知你用不用的上。
『捌』 淺析旁白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運用
《肖申克的救贖》曾獲得七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卻全軍覆沒,打敗它的是《阿甘正傳》。當時的民眾更熱愛夢幻狂熱的美國夢,不想被現實桎梏。人們對於藝術作品的價值感知總是後知後覺的,就像梵高的《向日葵》,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也越來越感受到《肖申克的救贖》的魅力與價值,豆瓣評分高達9.7分,成為中外公認的影史第一。
影片講述了銀行家安迪被誣告謀殺了妻子和情人,法庭宣判其終生監禁的故事,主人公安迪用19年的時間完成了對自我、獄友、肖申克監獄的救贖。導演並沒有將故事的講述者設置為主人公安迪,而是巧妙地選擇了在肖申克監獄資歷更深的獄友瑞德,這是一種極具智慧的選擇。
瑞德的飾演者摩根•弗里曼是大器晚成的影視演員,他的聲音平靜沉穩,讓人津津樂道,好萊塢誇贊他為上帝之聲。 禁錮與自由、絕境與希望、反抗與救贖, 這些影片極力傳達的主題通過瑞德的旁白穿過每個人的身體,在靈魂間回盪。影片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旁白功不可沒。
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旁白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應用。
1,旁白的起源與發展
電影與文學雖是兩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文學在中國有著極高的地位,相比之下電影更像一位年輕人。大量電影改編自文學作品,然而電影習得的不僅僅是內容,還有藝術手法,其中旁白的起源便來自文學作品中的「介入敘事」。
20世紀20年代,有聲電影出現了,「偉大的啞巴」第一次說話了,畫面與聲音的相互融合成為電影史上重要的的里程碑。文學作品中的「介入敘事」脫離紙張的二維限制,來到電影世界,成為電影中的文學元素,包括台詞對白、音樂、音響音效等,旁白作為台詞對白的附屬形式孕育而生,極大地豐富了電影的語言,幫助電影藝術邁入了新的台階。
旁白是指以畫外音的形式出現的人物語言,是一種獨有的人聲的運 用手法,以畫面外的聲音對影片進行補充、解釋 、評 價 。由於旁 白從 實質上來說是 一種文字語言的外化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它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
旁白最早出現在紀錄片中,那時它的功能還僅僅局限在對視頻畫面的解說,如央視欄目《動物世界》,有一個畫外音向觀眾介紹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動植物,揭示動物世界的秘密,這個聲音來自一名未知的主播,低沉穩重,客觀真實,這樣的旁白屬於第三人稱的解說旁白。
在今天,旁白已經作為一個獨特的元素被導演靈活使用,漸漸發展出了音畫分立的旁白、第一人稱的內心獨白,多種形式的旁白在電影中相互穿插、融合,這種獨特的方式讓電影達到了意想不到的視聽效果。
2,旁白在電影中的運用分析
01,敘述故事
一部電影由許多故事組成,情節發展與轉折都需要一條主線進行串聯,而旁白作為電影語言的特殊元素,可堪當大任。影片題材、內容豐富度、時間跨度都對觀眾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挑戰,旁白的敘事功能可以通過故事鋪陳、情節推動、時空轉換等形式保證影片的連貫和完整性,讓觀眾對影片有一個整體的把控。
旁白的敘事功能可分為全知敘事與無知敘事,二者的區別主要在於信息的掌控量。 經典的影片除了好故事,還需要一個敘述者。敘述者可以是劇中人物,也可以是幕後創作者。他不但引導和推動故事的發展 ,還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觀眾對電影的理解。比較敘述者與影視作品中人物的信息掌控量,可以對敘事功的分類做出判斷。
在全知敘事的電影中,敘事者站在上帝視角,旁白知曉劇中人物的前世今生,每個人心理活動在敘事者面前袒露無遺。影片《紅高粱》為全知敘事,敘述者的身份是作為孫子的「我」,通過「我」的旁白講述了爺爺奶奶的傳奇人生。
旁白
我給你說說。我爺爺我奶奶的這段事。這段是在我老家至今,還有人提起。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
這是我奶奶。那年的七月初九,是我奶奶出嫁的日子。娶我奶奶的是十八里坡燒酒作坊的掌櫃李大頭,50多歲了才娶上這門親。
我羅漢爺爺當天夜裡就走了,一晃9年,我們家的十八里紅出了名,我爹也9歲了。
《紅高粱》看似是以「我」的第一人稱敘事,但「我」並未出現在影片,根本無法親身經歷爺爺奶奶的事,這其實早已跳脫出第一人稱的限制,進入第三人稱全知敘事,這樣的結合不但讓故事更加完整,也拉進了「我」與故事的距離,給觀眾的感覺是「我」在講述一段自己的家族故事,真實貼切,更容易打動觀眾的心。
在無知敘事的電影中,敘事者不再處於上帝視角居高臨下,往往是劇中普通的一員,是一位在場的敘述者,他看不透其他人的內心,更無法預測未來。
在《肖申克的救贖》中,瑞德被導演選定為敘述者,他的飾演者摩根•弗里曼是大器晚成的影視演員,其獨白能力讓人津津樂道,好萊塢誇贊他為上帝之聲,然而敘述者瑞德並非上帝,而是肖申克監獄中的「權威人物」,他擁有講故事的權利,同時也是故事中的一員。
1927年入獄的瑞德對肖申克監獄有著深刻的理解,獄中人更加懂得獄中心,通過他的眼睛,觀眾看到了真切的肖申克監獄的生活,同時瑞德無法預知未來,更不能窺探到安迪的內心,這也給觀眾留下不少懸念,使得影片更有吸引力。
旁白
每個監獄可能都會有我這樣的人,我能為你弄到各種東西。香煙大麻,家有喜事想喝白蘭地也行,幾乎是任何合理的東西,是的先生,我就像百貨公司。
1949年,安迪杜弗倫讓我替他弄張麗塔海華斯的電影海報,我立刻回答沒問題。
1966年,安迪杜弗倫逃離,肖申克監獄獄方尋獲泥囚衣、一塊肥皂、一把石錘。
電影旁白第一次出現,鏡頭進入高牆里的世界,這是肖申克監獄故事的開端。瑞德像是主人公安迪身邊的一台有思想的智能攝像機,用他獨特的視角敘述著安迪19年的牢獄生活,影片時長142分鍾,故事經歷了的開端、高潮和結局,旁白對故事的起承轉合、時空轉換進行引導與串聯,且始終與情節發展保持一致的步調。
02,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作為電影的關鍵要素,其形象的塑造關系著電影的成敗。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人物形象會不斷豐盈。由於電影語言的特性,人物的外在形態在鏡頭前是立竿見影的,但是內在品質卻不易展現。《肖申克的救贖》為監獄題材,相比於其它類型題材,缺乏豐富的外在情感表現,那如何讓安迪的形象更加清晰飽滿呢?
了解一個人最好的方法是去問他最好的朋友,好朋友一般都會有長時間的相處經歷,彼此非常了解,知道各自的小秘密。在《肖申克的救贖》中,沒有人比瑞德更了解安迪,以瑞德為敘述者,通過他的旁白可以更好的完成安迪的形象塑造。
旁白
說實話,我當初並不看好他,弱不禁風的,這是他給我的最初印象。
起初安迪不與人來往,大概心事重重,努力適應牢獄生活。
安迪言出必行,每周寫兩封信。
他走了令我傷感,有些鳥是不應該被關在籠子里的,因為他們的羽毛太豐潤了,當它們飛走,你會由衷的祝賀他獲得自由
瑞德的旁白可以直接傳達給聽眾,將自己眼中的安迪真誠的訴說出來。從最初的弱不禁風、心事重重,到言出必行、渴望自由,安迪的形象逐漸豐滿起來。瑞德作為影片中的一員,他的旁白其實是自己內心的映射,有一定的主觀性,但沒有人比他更了解安迪,他塑造的主角形象是與真實的安迪最接近的。
相比於《肖申克的救贖》的循序漸進,影片《小時代1》對於人物的塑造更加簡單粗暴。在電影開篇,林蕭直接通過旁白介紹了幾位女主角的身份經歷與性格愛好,這種打標簽式的旁白從一開始就將生動飽滿的人物形象刻在觀眾心中,為後續情節發展做鋪墊。
旁白
別誤會,這不是我,我沒有這么漂亮。這是我的好朋友南湘,她主要繪畫雕塑,有藝術氣質,又有美艷皮囊,是我心中色藝雙馨的楷模。
03,展示人物內心世界
內心獨白是旁白的一部分,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文學作品中,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可以大篇幅的描寫刻畫,而在電影中,文字變成了語言,以內心獨白的形式直接作用於觀眾的聽覺,敘述者可以游刃有餘地向觀眾傳達復雜的人物內心世界。
我可聽不懂這一天那兩個義大利女人唱得什麼,說實話,也不想知道,有些事情不說出來更好。我是想說她們唱得太好了,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好得讓你心痛。
我得面對殘酷的現實。我根本混不下去。我一心想違反假釋。也許能重返肖申克。活在恐懼中真是糟糕。
我發現我很激動,幾乎坐不住,我的思緒紛亂。這是一個自由人才能感受到的。一個自由人開始了漫長的旅程……伴隨著未知的結局。我希望我能成功越過邊界。我希望看見我的朋友,和他握手。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如我夢中那樣的藍。
在《肖申克的救贖中》中,瑞德一共有3次假釋,分別是20年、30年、40年,從年少輕狂到垂垂老矣,無論是身體還是內心,瑞德不斷被肖申克監獄改造。就像他說的:「這些牆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
當安迪廣播唱片的時候,瑞德的內心獨白讓觀眾感受到了他對自由的渴望與無奈,對他來說,這分明是自由之歌,卻美到令人心碎。歌聲可以透過高牆,直穿雲霄,而他的身體卻牢牢禁錮在肖申克監獄。
最後一次假釋,當瑞德已經被完全體制化,失去對自由的渴望時,假釋通過了,這就是肖申克監獄的殘忍之處。出獄後的瑞德並未得到真正的解放,從他的內心獨白中,觀眾似乎看到了布魯克的身影,他們如此的相似,做著同樣的工作,整日惶恐不安,難以生存,唯一不同是瑞德對安迪的承諾。
按照安迪的囑托,瑞德來到一片農場的大橡樹下,找到了安迪留給他的信,這不僅是一封信,更是一份希望,正如信中所說:「心懷希望是一件好事,也是最好的事。心懷希望,就永遠有希望」。
在這里,信以旁白的形式展現,只不過敘述者換成了安迪。內心從未放棄希望的安迪越獄成功,重獲自由,而被肖申克體制化的瑞德此刻卻無法在外面的世界生存,安迪變成了救贖者。
在安迪的鼓勵下,瑞德踏上了漫長的旅程,從他的內心獨白可以看出他發自內心的激動,重新燃起了自由的希望,得到了最終的救贖。
自由與希望、迷茫與恐懼,瑞德的內心世界通過旁白完整的展現出來,給觀眾帶來了啟迪與感動。
3,總結
《肖申克的救贖》雖然屬於傳統的監獄電影,但它獨特的旁白運用為影片帶來了震撼人心的效果。無論是串聯敘事、塑造人物形象,還是展示人物內心世界,旁白作為電影的重要元素,從始至終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影片不僅帶給人們審美和觀感上的喜悅,更是內心與靈魂的震撼。
影片之外,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肖申克,自我救贖是人生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