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關舞蹈的電影有哪些
還有這些
馮小剛新電影《芳華》關於青春的回憶都是舞蹈!主演們身懷舞功!
青春舞蹈電影《舞出我人生6》於2016年12月9日開始在北京和洛杉磯拍攝,中文片名為《舞出我人生之舞所不能》。
法國電影《了不起的菲麗西》該片講述了孤兒院長大的小女孩菲麗西想成為一名真正的芭蕾舞者。
再看這兩個電影中的經典舞蹈橋段
電影《低俗小說》酷斃的即興舞蹈
電影《低俗小說》里的搖擺舞you never can tell太經典。一段舞蹈一不小心變成了經典,不會隨著年華老去而讓人遺忘。搖擺舞是一種很美國化的輕松愉快的舞蹈風格,既有快節奏的韻律,又彌漫著慵懶、鬆散的舞步,在當時可謂酷勁十足。
電影《聞香識女人》中的那段經典探戈
這段視頻描述了弗蘭克在餐廳靠著敏銳的嗅覺發現了這位帶著英國口音的陌生女郎,上前搭訕並邀舞,成就了這段經典的探戈。整段舞蹈雖然沒有那麼多的技巧展示。但是盲人弗蘭克的動作完成的很利落,配合著音樂,每一拍都恰到好處。還有他的自信,優雅,一動一頓都能給人帶來感官的享受。這段舞蹈在技巧上確實不能與專業人員相比,但因為跳的人不同,場景不同,時間不同,所以它成了經典。
B. 小影單04 | 我舞故我在,8段電影中的經典舞蹈
6月9日是個特殊的日子,因為兩部電影資源的放出,那天網上的影迷圈子到處充滿狂歡氣氛,一部李滄東《燃燒》,一部沃卓斯基姐妹《超感獵殺》完結篇。
《燃燒》是部特殊的作品,獲得戛納電影節場刊歷史最高評分3.8分(滿分4分),也是韓國電影在歐洲電影節久違的榮光。影評人與大眾在審美和趣味上甚少能保持在同一水平線,因此《燃燒》出現兩極分化的評論並不令人奇怪。
盤點電影中喜歡的舞蹈段落,起因也是因為《燃燒》中女主跳的一段非洲布希族獨舞,美到令人窒息,堪稱影史經典。
惠美走進香檳色黃昏,眼前是空曠原野,衰草秋風,她脫去上衣,沉溺於自我,安靜起舞。悠揚的小號音樂中,她雙手慢慢向上抓取,是渴求也是朝拜;雙臂張開,御風滑翔,是自由也是沉淪。起伏旋轉,層層疊疊,如雲卷雲舒,浪來浪去。直至跳到掩面而泣,暈倒野外。
這個詩意的段落,是影片探討的「存在」主題完美表達,正如她所講:「對布希族來說,有兩種飢餓的人:little hunger和great hunger,little hunger是一般肚子餓的人;great hunger是為生活意義而飢餓的人,我們為什麼活著,人生有何意義,終日探尋那種問題的人,他們認為那種人才是真正飢餓的人,叫他們great hunger。」
兩種飢餓說白了一為生存,一為存在,「階級」的落差顯而易見。另一段直指「階級」差異的精彩舞蹈是《泰坦尼克號》中三等艙的愛爾蘭舞會。
2、詹姆斯·卡梅隆《泰坦尼克號》,愛爾蘭舞
窮小子傑克(還是萬人迷的萊昂納多)帶著末落貴族小姐露絲,從無聊的貴族聚會上跑到三等艙,和「下等人」一起跳舞狂歡。鄉下人的狂歡,鄉下人的音樂,帶有返歸自然的召喚,整個船艙好像充滿萬物生靈的歡愉。「我也不會這個舞,跟著跳就行」,及時行樂的傑克,傾倒眾生的傑克,帶著露絲旋轉、大叫,甩掉貴族的虛偽面紗,返歸淳樸人性。誰能不愛那時靈氣十足的萊昂納多呢?像個天使一樣。
男女跳舞是件極有意思的事,兩人貼合,需要默契,又要有距離,其中分寸拿捏關乎道德、名聲,非熟悉舞友還真是難題。也難怪跳廣場舞的大媽指責大爺新交舞伴,成為喜劇作品裡爛掉牙的梗;成熟中年人大概更注重名聲,分寸時刻在心,也能做到「發乎情,止於禮」。
3、昆汀·塔倫蒂諾《低俗小說》,搖擺舞
譬如影史另一段經典舞蹈,《低俗小說》中特拉沃爾塔和老大的女人烏瑪·瑟曼在酒吧大跳搖擺舞。作為美國一種輕松愉快的舞蹈風格,它有快節奏的韻律,搭配慵懶、鬆散的舞步,在當時流行文化中酷勁十足。尤其片中兩人隨性而發的小動作,配合默契,又好玩有趣,絕對是賞心悅目的經典,也被後世影視作品爭相致敬或戲仿。
因為跳舞本身具有曖昧的性質,舞伴又是黑幫老大的女人,以致戲中的特拉沃爾塔對跳舞的這份默契都感到害怕或尷尬,跳舞拿到的獎杯就在老大家裡,該作何解釋?幸虧烏瑪·瑟曼吸毒昏迷將故事引向別處,不然也是個故事。
4、馬丁·布萊斯《聞香識女人》,探戈舞
昆汀的趣味在三教九流,比較野;相對應的上流社會舞蹈,論優雅和美妙,非探戈莫屬。其中尤以阿根廷探戈無冕之王 Carlos Gardel(卡洛斯·加德爾)所作《Por Una Cabeza》最為風靡世界,經典不衰。
經典電影如《聞香識女人》《辛德勒的名單》《真實的謊言》都曾採用過這段探戈舞曲,最優雅動人的還是《聞》片中阿爾·帕西諾帶英倫女郎翩翩起舞的段落。
伴隨著華麗而高貴的探戈名曲,音樂從慵懶、舒緩轉小調,突呈激情澎湃,接著又轉回舒緩、悠揚,小提琴和口琴兩相呼應下,漸漸沉寂直至收聲。具有紳士品格和不俗品位的眼盲退休軍官史法蘭,帶著女郎隨音樂起舞,合著拍子漫步,開合,收攏;時而步伐纏綿,時而張揚絢爛,身體舞動間,讓人看到生命的靈動與美妙,每每看至感動。
5、吳宇森《縱橫四海》,探戈舞
吳宇森拍《縱橫四海》,也安排了一段探戈舞會,張國榮和鍾楚紅,一襲黑色禮服的哥哥和裙裾飄飄的香艷美人,舞池中旋轉,大跨步滑行,是神偷得手的春風得意。一轉身,莞爾一笑,滿是年輕的快意,在人群中閃耀奪目。
6、周防正行《談談情,跳跳舞》,交際舞
1996年日本這部《談談情,跳跳舞》是部關於中年人學習跳舞有趣的片子。故事源於一個中年男人的「春夢」,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杉山在地鐵上,看到沿途舞蹈教室窗口一個優雅清新的女人,由此走進舞蹈教室,開始學習跳交際舞的故事。
這種源於法國的舞蹈,有著優雅又張揚的內核,動作花巧反復,開合間又飽含奔放的熱情,是種有難度的舞蹈,需要舞友間更多的信任和默契。最美的段落是片尾草刈民代一襲紅裙入場,與役所廣司在舞池裡旋轉、滑步,帶著自信與愉悅,如同舞池裡的王者。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神經質的竹中直人,在片中張牙舞爪、釋放天性,大跳狂放不羈的拉丁舞,動作浮誇,完全喪失舞蹈美感。工作中有多渺小,舞蹈里就有多張狂;被生活磨掉趣味的中年人又該如何取悅自己?這個片子至少給了個不錯的答案。
7、岩井俊二《花與愛麗絲》,芭蕾舞
這部片子最動人的段落不是花和愛麗絲見面搞怪打鬧的青春撲面,也不是和學長糾纏不清的「失憶」游戲及愛與不愛的關系,而是片末16歲的蒼井優驚艷影史的一段芭蕾獨舞。
愛麗絲面試廣告片導演,展示芭蕾舞才藝,她就地取材,用紙杯當舞鞋,在空曠的房間里一人獨跳芭蕾。光線打進房間形成一片氤氳,愛麗絲穿著制服、格仔裙、長筒襪,從氤氳旋跳出來;跳舞時,她像一隻白凈的天鵝,在光影里嬉戲;靜止時又像一棵清凈的植物,遺世獨立。
屏幕內外,圍觀者都看傻了。這是16歲蒼井優的魔力,鄰家妹妹,青春與朝氣,是不沾風塵的美,是觸手可及又遙不可及,是我們從未抵達的美;難怪讓幾代人傷感又流淚。
8、鵬飛《米花之味》,傣族舞
《米花之味》片尾母女偷偷潛入溶洞在佛祖面前跳舞,是個驚心動魄的段落。
在萬古寂靜里,有光,有水,母親在水邊獨自起舞,動作張揚間看到動物生靈的風姿和神韻;女兒加入進來,動作一致,彼此呼應,翩翩體態的影子被光映在石壁上,猶如千年石壁上的古人壁畫,穿透時光,相遇當下;母女跳舞的影子又映在水裡,似乎進入另一維空間,變形跳躍,母與女疊印在一起。
這是一段打破時空的舞蹈,過去與現在,溶洞與遠方,交融於此,母親女兒完成和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還有兩部喜歡的跳舞題材影片,推薦感興趣的朋友觀看:英國史蒂芬·戴德利《跳出我天地》(2000年),男孩子跳芭蕾舞的勵志故事;香港黃修平《狂舞派》(2013年),看大學跳舞社團斗舞PK,燃炸你的心。
C. 怎樣看待《聞香識女人》中的舞蹈名場面
這部阿爾帕西諾主演的著名影片一直口碑很好,其中的雙人舞片段也是電影史中經典片段之一,我很小的時候觀看時也是對此非常有感覺,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這種崇尚膜拜之感漸漸淡去,現在也只感覺這是典型的資本主義靡靡之音而已,一個風流的老色鬼而已,那種又是品酒又是故作優雅的舞步不屬於勞動人民。我們要辯證地批判他。
D. 有很多精彩的歌舞片,能介紹幾個你喜歡的歌舞片嗎
電影史上有很多精彩的歌舞片,這種類型的電影不僅有許多有趣的舞蹈,有很美麗的男演員和女演員,這樣我們接受幾個非常喜歡的歌舞片。
E. 跪求電影中的經典歌舞片段
你們多大?高中?大學?
知道了你們的英文程度後,才能推薦合適的英文歌曲,否則就囧了
而且請注意:英文歌曲里男女對唱的那些,「慢歌」對唱大多以愛情主題、互訴衷腸為主題,「快歌」則有激烈的肢體動作互動(看相關MV里的鏡頭就可以看到一些動作有明顯挑逗意味)你和你的搭檔能表演到位、拿捏妥當嗎?
我真有點小擔心,擔心你們到時笑場…… 呵呵
說了這些,我先幫你推薦幾首供參考:
一,慢歌:(抒情對唱類)
1,Don't know much —— 由Linda Ronstadt 和 Aron Neville 對唱。
優酷視頻MV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xMzU1Njky.html(可選高清模式觀看—— 音量按鈕下方有高清按鈕)
評價:最經典的英文情歌對唱,Don't Know Much收錄在無數的歐美金曲拼盤中,其中一句「我不知道的太多,但我知道一點,我愛你」,婉轉深情,打動了鐵石心腸。這是ARON NEVILLE艾倫.內維爾與LINDA RONSTADT琳達.朗絲黛聯袂為天下有情人奉獻的,並因此摘取了第32屆格萊美大獎。
2,I Finally Found Someone —— 由Barbara Streisand 和 Bryan Adams 對唱。
優酷視頻: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1NjUwNDQw.html
評價: 天後芭芭拉史翠姍Barbra Streisand/抒情搖滾王子布萊恩亞當斯Bryan的組合,Barbra Stre沙啞粗獷的嗓音和bryan的溫暖富有張力的歌喉相得益彰,跌宕起伏的舒緩旋律由鋼琴緩緩引出,直瀉心底,互訴衷情。
二,中速歌曲(活潑類)
1,Something Stupid —— 由 Robbie Williams 和 Nicole Kidman 對唱
優酷視頻: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xNzM3ODA=.html
評價:太有名的老歌了,就不多介紹了哈
2,Party For Two —— 由 Shania Twain 和 Mark McGrath 對唱
優酷視頻: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3OTY3MjA=.html (有高清模式)
評價:昔日美艷的鄉村天後 仙妮亞·唐恩(Shania Twain)在此MV中展現了活潑可愛的一面
三,快歌 (舞曲類)—— 表演難度比較高(最好有HIPHOP基礎,否則很難扛下來)
1, Beep —— 由 Pussycat Dolls 演繹
優酷: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YzMDk3Mjg=.html
2,Dilemma —— 由 Nelly 演唱
優酷: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AyOTYxNDQ=.html
四,歌舞影視片斷類
1,All I Ask of You —— 選自音樂劇、電影《劇院魅影》
優酷視頻:(現場演繹版)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AzMDA4MA==.html
2,A Whole New World —— 選自迪斯尼動畫電影《阿拉丁》
優酷視頻:http://v.youku.com/v_playlist/f3346576o1p8.html
3,Beauty and the Beast —— 選自迪斯尼動畫電影《美女與野獸》
優酷視頻:http://v.youku.com/v_playlist/f3346576o1p9.html
F. 哪個時期是好萊塢歌舞片的黃金時代
在70年代以前常常雄霸奧斯卡領獎台。若有機會看一下1936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歌舞大王齊格飛》(The Great Ziegfeld),30-40年代是好萊塢歌舞片的黃金時代,那時在豪華布景及製作上已登峰造極;之後的歌舞片更注重內容和形式的結合,在藝術上取得了更高的成就,如50-60年代的著名歌舞片均很有史詩氣派。70年代後,好萊塢歌舞片全面進入萎縮階段,傳統的表現手法不再受人歡迎,創新的路子偶爾有人嘗試,但並未掀起新的熱潮。
G. 歌舞片的歌舞片的流行史
歌舞片興起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末的好萊塢。幾乎與有聲電影同時誕生,1927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標志著歌舞片的誕生,但是由於缺乏聲音這一方面的要求,人們將1929 年米高梅的《百老匯的旋律》看作是第一部真正的歌舞片。
歌舞片在30年代開始盛行,並成為30、4O年代的流行時尚,出現了一系列經典的歌舞片,如我們熟知的《綠野仙蹤》Wizard of Oz (1939),《四十二號街》等。50、60年代達到輝煌,產生經典《一個美國人在巴黎》《西區故事》《音樂之聲》,70年代便開始萎縮,90年代以後,以另一種新的形式呈現出來。光影世界,世事浮沉,當科幻片、動作片、災難片和恐怖片等輪番上陣後,往昔「歌舞昇平」的時代雖然已經漸行漸遠。
而歌舞片在印度則依舊美輪美奐。印度,作為一個世界最大的歌舞電影電影生產國,每年擁有全世界36 億觀眾,在它的市場上,好萊塢電影僅佔6% 的份額。以孟買為中心的南好萊塢電影,以「無歌舞不成片」的傳統為世界奉獻了獨具特色的巴西歌舞片。從50 年代風靡中國的《我的情史》,到新世紀紅遍全球的《印度往事》,雖然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滄桑,但印度電影依舊是歌舞昇平、如夢似幻。今昔的歌舞片更是擺脫以前的模式,推陳出新《印度往事》《野玫瑰》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片。今天的印度歌舞片在印度新的電影人的帶領下,呈現出新的現代特徵。
我國歌舞片的雛形早而有之,只是形式單純,沒有好萊塢的豪華陣容,也沒有巴西歌舞片的民族特色,發展不夠成熟,加之數量又少、不成規模,觀眾自然也形不成對中國歌舞片的認識。1931年《歌女紅牡丹》誕生,這是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嚴格意義上說是一部歌唱片。30、40年代歌唱片成為上海娛樂電影的一種主要形式。比如第一部有插曲的影片《野草閑花》,阮玲玉和金焰演唱的《萬里尋兄》清新感人;由馬徐維邦導演的《夜半歌聲》根據美國百老匯歌劇《歌劇魅影》改編而來,在上海創下了連映34天場場爆滿的紀錄,其中由田漢作詞、冼星海作曲、金山演唱的三首插曲功不可沒。雖然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歌舞片,但是歌舞的魅力已經開始在電影中閃現。其中最著名的是《馬路天使》。到了五六十年代,彩色歌舞片曾在香港風靡一時,尤其是邵氏的《花團錦簇》和《千嬌百媚》,其豪華的歌舞場面蔚為壯觀,是著力模仿好萊塢金碧輝煌、歌衫儷影之風格的經典作品,堪與同期好萊塢歌舞片相媲美。
我國的現代歌舞片比較有影響的是香港導演陳可辛的《如果愛》。陳可辛懷揣著「中國50年來第一部真正音樂劇電影」、「3 年來最盛大的中國歌舞片」的理想,使《如果·愛》終於在2005年末粉墨登場,一場豪華的歌舞盛宴剎然間展現在觀眾的眼前。
通覽世界歌舞片發展史,美國和巴西的歌舞片從把簡單的舞台劇搬上熒幕到現在的製作商業歌舞大片同為歌舞片,表明他們已經進入一個相當成熟的階段;而中國的歌舞片經過多年停滯之後,現在正在嘗試改進注入新的活力。是巧合,還是事出有因,下面就通過以新世紀好萊塢,巴西和中國歌舞片代表《紅磨坊》,《巴西往事》,《如果愛》這三部影片藝術創作特色上的比較來探討新世紀歌舞片呈現出來的新特點以及尋求當代成功的歌舞片所必備的基本要素。 《紅磨坊》在敘事方面並沒有表現出什麼新的東西。這部電影在片中講述的正是一個傳統好萊塢「後台歌舞片」的故事。劇情設置可以說毫無新意,簡單老套的劇情都成了它被載入歌舞片歷史的「攔路虎」。影片先是把紅磨坊內頹廢、奢靡、淫亂的狂歡場面盡其所能地鋪陳在觀眾面前,營造出烏托邦式的氣氛;緊接著,讓莎婷(尼克·基德曼飾演)與克里斯汀(伊萬·麥克雷格飾演)錯遇並相愛,進而編織出烏托邦式的愛情諾言。公爵的出現預示著這對剛剛熱戀中的男女將要在社會現實和理想之間艱難抉擇。莎婷為了使克里斯汀不被殺害,趕走了克里斯汀,最後克里斯汀還是回來了,歌舞劇成功了,但是莎婷因為肺癆死了。所有情節鋪墊都是按照典型的後台歌舞片的套路來編排,絲毫沒有創新,所謂「後台歌舞片」是指在一個真實的舞台上表演歌舞節目,加上後台的愛情故事作為填充。在1930 年的歌舞片中「後台愛情」是常見的敘事設計,為歌舞表演提供形勢和情緒的框架,這一時期好萊塢歌舞片對敘事和主題的處理還主要是為前台表演作陪襯的。在這種模式下,即使結局變為有情人終不能白頭偕老, 《紅磨坊》的故事情節也沒有了任何吸引力。
同樣地,《如果·愛》在整體劇情上也未免於落入俗套。陳可辛導演運用「戲中戲」模式,講述同一部戲的戲內戲外兩個雷同的三角愛情故事。但它與《紅磨坊》最突出的不同就是,《如果·愛》的結局是開放式,孫納愛林見東,也愛聶文,但她的最終選擇無人知曉,影片結尾並沒有交代,或許連她自己也不知道,這就使劇情豐富化,自由化,不會像好萊塢經典模式那樣,將情節都設置成一個套路,看到最後所有人都能猜到結局。《如果·愛》留給孫納選擇的餘地也便留給了觀眾思考的空間。這是作為歌舞片的一個突破,情感糾纏的細膩充分融入於劇情的走向,把選擇留給時間,把情緒拋給觀眾,把思索對比現實。 早在40 年代歌舞片的「黃金時期」,米高梅的夢幻王國將音樂變成了一種普遍的世界觀,是對一種「態度」的視聽表現,這種態度實質上就是認為「世界是一個美妙和富於浪漫色彩的地方,其中滲透著音樂的節奏與優雅。」這種態度從最早的《爵士歌王》開始就一直存在,但是作為歌舞片的「風格」,卻是在「融和歌舞片」將情節和歌舞融為一體之後才明確的。但是歌舞片發展到當代,開始轉向多樣和含混:《芝加哥》揉合了「黑色電影」的元素,採用陰影和低調光,一反歌舞片高調布光的明亮場景,將鏡頭轉向街道、監獄、法庭等場所,表現「黑色電影」的經典主題——「性和暴力」。其中最為著名的段落「監獄六重唱」引進女權主義色彩,在歌舞片的主題中是一大突破。被冠以「後現代激情主義」的《紅磨坊》是一場拼貼和碎片化的游戲,這符合「後現代」的敘述特徵。飽和色塊的壘積、漫畫式的表演、自由變化的攝影機視點,都體現了後現代「不建設一物」的狂歡式的信條,而歌舞本身的對位運用是對經典的嘲諷和解構。歌舞片不再是表演的標准和陳規了,變成了漫畫化和游戲化的雜耍。
相比之下,《如果·愛》的畫面全然是另一種風格。兩位華語電影界著名攝像師鮑德熹與杜可風分擔鏡頭工序。鮑德熹以熱切及浪漫的角度負責歌舞場景的拍攝。但這次,導演和攝影師並沒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驚喜,歌舞部分的拍攝和剪輯中規中矩,側重保證畫面流暢和敘事抒情。依據歌舞的意境和情緒,景別的運用比較局限。
以《忘了我是誰》為例,這首歌描述的是男主角與失憶的主角第一次在馬戲團見面的片段。由於重點在於兩人的對話,所以景別集中於中景,在兩人的腰部以上轉換。再以《人生蒙太奇》為例,這首歌是整部片子的開場歌舞,場景著重於熱烈、歡樂的氣氛,所以多用搖臂攝像機在舊上海的街道內拍攝。景別都是全境,包括正面全境、側面全境和俯拍全景。比較出彩的是對於色彩的使用。在本片中體現了三種不同的攝影風格。歌舞劇部分的畫面呈現一種橘紅色的暖色調:色彩濃烈豐富、場面宏大熱烈,是側重於視覺奇觀營造的華麗風格;回憶部分除了主人公孫納的服裝選用橘黃、紫色等相對飽滿的色彩之外,整體上呈現一種藍灰色的冷色調,這種「褪色」感畫面緊扣了「回憶」的主題,加上對雪景的運用,使畫面有一種純凈抒情的唯美化色彩;現實部分則採用了生活化的攝影風格,在布光和色調運用上貼近自然。
《巴西往事》的整個的影片都使用肩扛攝影, 而且一直保持在同肉眼視距相同的焦距上, 攝影師並沒有故意的晃鏡頭。這樣的拍攝觀念使得觀眾能夠以更加現實的生活化的角度來看待問題、領悟影片所傳達的內在信息,並觸發觀眾心靈深處的共鳴。肩扛攝影同時意味著靈活的機位和鏡頭調度, 一般的固定幾個機位拍攝一組場面往往會給人帶來一種被外在因素誘導的感覺, 而肩扛攝影的鏡頭轉向隨意、機位感模糊, 畫面感覺會相對客觀。影片進行到第11分鍾時出現了情節的第一次高潮—女僕愛麗斯和工頭杜比的初次邂逅, 當杜比碰倒了愛麗斯的托盤, 愛麗斯蹲下撿東西, 兩人一上一下互相凝視, 此處攝影師採用肩扛、亞高速攝影在一個鏡頭內一氣呵成, 完成了從俯拍到仰拍的過渡, 給觀眾以新穎、流暢、自然的感覺。 影片表現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故事,但大部分音樂與歌曲選擇的都是20世紀後半期的經典流行音樂,例如,在《紅磨坊》里, 基德曼與麥克格雷格互贈的情歌有甲殼蟲的《你需要的是愛》,U2樂隊的《驕傲》、保羅·麥卡特尼的《蠢笨情歌》基德曼在「紅磨坊」中被眾人擁舞模仿了麥當娜《物質女孩》的MTV,而麥當娜的成名曲《宛若處女》則由「紅磨坊」的經理泰勒拿來戲仿。這樣的混亂使歌舞與敘事不能糅合在一起,但是與其後現代激情的主題是符合的。歌舞場面是對早期歌舞片的復興。在歌舞片早期,華麗的歌舞場面是必不可少的,製片公司通常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製作華麗的布景和艷麗的服裝,營造花團錦簇的盛景,呈現給觀眾的往往都是一派仙樂飄飄、奢靡繁華的夢幻場景。
紅磨坊》在製作規模和故事情節的設置上做到了「復興」,而影片的核心———歌舞段落,卻充滿了華而不實的聲色表演。在歌舞片的每一發展時期都有其特色與代表作,其歌舞表現形式也都被注入新的活力,更有許多經典歌舞段落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例如,《雨中曲》里,金·凱利在雨中歡快地跳起踢踏舞,並唱起《雨中曲》的場面極具藝術感染力,是歌舞電影史上的經典。英國著名導演邁克爾·鮑威爾執導的輝煌的歌舞電影《紅菱艷》,片中著名的長達13 分鍾的「紅舞鞋」的芭蕾舞場面宛如流動的「西斯廷壁畫」,光彩奪目,美麗絕倫。而作為力圖復興歌舞片的《紅磨坊》,除了過度喧囂瘋狂的歌舞場面,與戲仿的段落,很難找出經典的段落能夠在歌舞電影史上抹上濃重的一筆。
《如果愛》中的敘事和歌舞是分開的,歌舞沒有參與敘事。影片是依據音樂節奏剪輯鏡頭,運用平行,交叉,對比等多種敘事蒙太奇,充分發揮歌舞部分的表意功能。正因為有歌舞才有戲里戲外的真情假意。相比《紅模仿》歌曲的隨意和混亂,《如果愛》是純凈的,歌曲也是由演員演唱的新創作的流行歌曲,流行音樂的參與,更能使人感受到歌舞片娛樂大眾的的這一方面,吸引眼球。相對於音樂的雕琢,對舞蹈的細心安排在影片中也看得出來。通觀影片,社交舞,新創舞,馬戲班熱舞競相亮相,「傘舞」「邋遢的世界」,「男人本該嫉妒」等舞段各有特色。影片巧妙的用「戲里」的舞蹈表現戲外人物的心聲,歌舞和劇情十分的契合。
《巴西往事》中的歌舞藝術則與生活融合在一起。不得不承認,巴西是一個歌舞國家,婚禮上的歌舞場面讓人激動不已,有位巴西電影導演曾說:「巴西電影既是夜總會又是教堂,既是馬戲團又是音樂廳,既是比薩餅又是詩歌研討會。」因此,巴西歌舞自身的特質使它能在世界歌舞片這個類型上力拔頭籌。與傳統巴西歌舞片不同的是該片不再營造夢幻,以前在巴西歌舞片里看到的華麗服飾,宏大場面,充滿夢幻色彩的歌舞不見了,在這部電影里,你可以發現巴西人的焦慮,他們的愛情,他們的生活,導演以冷靜客觀的鏡頭表述生活在歌舞片里是難能可貴的。《巴西往事》的女導演米拉· 奈爾曾說「 歌舞的展現不光停留在美麗的鄉村、豪華的公館和清新的大自然, 它應該停留在人們的心中, 停留在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正在將自己的話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