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條狗的使命》主要講了什麼
《一條狗的使命》劇情介紹:貝利一開始以流浪狗的身份被主人翁伊森的父親收留下來,從此作為陪伴伊森的「朋友」,從兒時的形影不離到伊森成年後的忠實守護,伊森對萌寵貝利的飲食喜好和日常習慣都已經是了如指掌,麥富迪的培根片,干癟的橄欖球。
這些見證著這十年裡,貝利已成為伊森生活里無可替代的存在。即使後來貝利穿越歷經四生四世的多次重生後,在一次次生命中完成不同的使命過程中,卻從未忘記尋找最初的主人。
憑借伊森獨有的氣味、熟悉的麥富迪培根片味道、還有那顆存放幾十年橄欖球,終於在多年後,貝利重回主人翁身邊,並從火場中拯救回伊森。
(1)伊斯蘭教經典電影使命擴展閱讀
《一條狗的使命》角色介紹:
1,貝利(狗狗)
多職兼備,不僅紅娘牽線、搜救技能樣樣精通,高空捕球毫不費力,個個變身運動健將。貝利經過轉世外表變了,可它還是經歷重重困難回到主人的身邊。
2,伊森
狗狗貝利的主人,一次意外的相遇開始了主人和汪星人的四世寵物情緣。毫不掩飾自己對於狗狗的喜愛。因為狗狗遇見了自己的另一半。
3,漢娜
男主角的女朋友,在狗狗貝利的幫助下與男主角相遇從而相愛,也受貝利的喜歡,因為男友癱瘓後在男友的一再堅持下與其分手。
『貳』 未完使命指的是什麼
這是我在阿拉伯語視聽說課上看的第一部電影。據說在數個學校的阿拉伯語系都是如此。配合教案上同期進行的阿拉伯國家概況,它會使學生們對伊斯蘭教和統一阿拉伯民族國家的形成 產生一個基本的了解。遺憾的是我們學校播放的版本是全英文的,當時對此片的態度基本是忽視,看的時候同學們都在下面塗本子背單詞……數年後至埃及留學,正值伊斯梅里亞國際電影節,在第四天播放了半島電視台紀錄片頻道穆罕默德·貝勒哈吉先生製作的關於穆罕默德·阿卡德的紀錄片《從阿勒頗到好萊塢》,才對本片的非凡意義有多一點的了解。
如您所知,穆罕默德·阿卡德1933年出生於敘利亞阿勒頗,成長於一個思想開明同時相當虔誠的伊斯蘭教家庭。他從小立志於影像,18歲隻身赴美——在如詩如畫的紀錄片語言中,伴隨年幼的他遠征的除卻一隻小小的皮箱就是那本質朴的古蘭經。既入異鄉他依然潔身自好,篤信堅定,並未因路途遙遠而將血脈傳承的信仰拋棄;求學時他盡心於學業,於南加大取得優異成績,最終得償所願,將平生所學報效於那個亘古未變的價值。
紀錄片中說,《使命》是他自主執導的第一部電影。為了將影片的故事通俗化,他任用西方編劇撰寫劇本,又將劇本呈送至開羅艾資哈爾清真寺請求謝赫們的指正。劇本完成後,他又將劇本寄至沙特等國征詢態度籌集資金和援助——而沙特的反對與阻撓給影片拍攝帶來了第一次危機。極端保守的瓦哈比派長老們從根本上反對電影藝術,他們從根源上認為將先知的經歷拍成電影是一種罪過。他們的質疑包括「你難道不會在電影中使用音樂嗎?」「你難道不是在給先知造像嗎?」「你難道要褻瀆聖所或者建造另一座聖所的復製品嗎?」對此,穆斯塔法有自己的態度——音樂是電影中不可剝離的部分,雄渾壯麗的音樂會使觀眾對先知心懷敬仰而非輕薄;電影的實際拍攝中不會出現(也沒有出現)任何對先知外貌的描述,以此避免造像之虞;而為了觀影體驗的身臨其境,有必要借鑒西方好萊塢的外景技術,實景復制一些故事發生時的著名地址——比如麥加城、麥地那城、克爾白天房、先知清真寺。
沙特的態度影響了諸多阿拉伯國家政府的態度。在穆斯塔法的再三請求下,思想西化的摩洛哥哈桑二世國王專門劃撥了一塊沙漠,給予穆斯塔法保密特權為其做拍攝之用。在穆斯塔法的美國技術人員朋友和勤勞智慧的埃及工人的共同努力下,他們在沙漠中復制了一座中古時代的麥加城,這在阿拉伯電影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但好景不長,消息不知因何走漏,在某日拍攝地駛來一輛王室的轎車——哈桑國王在沙特的外交壓力下被迫放棄對攝制組的支持,令其拍攝活動即刻停止,這是本片拍攝遭遇的第二次危機。面對這樣的艱難窘境,穆斯塔法要求製作組保持鎮定,抓緊時間利用外景拍完需要的鏡頭,而他自己則在阿拉伯各國展開游說,以期拍攝計劃起死回生。終於在利比亞獨裁者卡扎菲那裡,他收獲了好消息——卡扎菲看完電影已拍攝的鏡頭後大喜過望,曰「這么好的片子沙特居然不讓拍真是XXX……他不讓拍我讓拍」,於是大筆一揮撥款撥地,巨製得以拍攝完畢利比亞也收獲了一點國際聲望。
據紀錄片所言,此影片的首映也是盛況空前的。西人對伊斯蘭之興起素來了解不多,相關媒體也躍躍欲試想對此番巨制一探究竟。而在美國方興未艾的黑人穆斯林運動與阿拉伯穆斯林移民早已得到此片即將上映的消息——他們對待這部電影的態度是矛盾的。在上映之初,曾有宗教極端組織的恐嚇信寄至穆斯塔法手中,對影院的宣傳也多有非洲裔青年的抗議活動。但在影片正式上映後,各派別的領導頭頭們則紛紛表態,大贊此片拍得好拍得妙。贊美穆斯塔法的虔誠與堅持。
穆斯塔法的虔誠是毋庸置疑的。他的友鄰,他的親友,他的言行,他的作品都可做堅實的見證。執導完此片後,他又將利比亞抗意戰爭民族英雄奧馬爾·穆赫塔爾的事跡搬上銀屏,在阿拉伯世界產生了極大的反響。他的老朋友安東尼·奎恩,在他的一生中演繹了諸多深入人心的角色——而在阿拉伯世界,他的形象固化為奧馬爾·穆赫塔爾,以及先知身邊那個忠實誠懇的漢姆宰。
穆斯塔法的成功給他帶了極大的聲望,也始終擺脫不了一些非議。他使用自己的聲望援助他的朋友,盡力拓展阿拉伯的電影事業,也涉足一些好萊塢的商業電影(《萬聖節》系列),以此帶來利潤。他生時無名,死於非命,在2005年約旦首都安曼的一次爆炸襲擊後不治身亡。而伊城電影節的紀錄片放完之後,與會者的討論依然火葯味十足,及至今日——他逝世後四年,他的作品和人格依然要面對一些無端的指責。想來穆聖歸真至今已有一千餘年,他為人間留下和平的教義,令一個分崩的民族合眾為一;然而那最終的幸福還未到,而這個曾經領先於世界的民族如今再度積弱離析。穆斯塔法盡己所能為他的信仰增添光榮,但離那個使命的最終成就他們還有很長的路途要走。
『叄』 有哪些不錯的伊斯蘭教電影
《上帝的使者》。
《上帝的使者》是由穆斯塔法·阿凱德執導,安東尼·奎恩和羅伯特·布朗等主演的傳記片。該片講述了穆罕默德與城市的強權者們斗爭的故事。
麥加,七世紀,穆罕默德與城市的強權者們斗爭著,他揭露他們的專橫,以及它造成的疾病-奴隸制,暴力,酗酒,特別是,穆罕默德和他的信徒們鼓勵人們忘卻舊偶像,只崇拜唯一的真主,他們的對手毫不猶豫的迫害並折磨他們的近親。然而,和平的穆斯林們明白,該為尊重自己的正義而奮戰。
這是一部追溯伊斯蘭歷史的好萊塢式電影,它首次向人們展示了溫和伊斯蘭的真實一面,伊斯蘭不僅僅是宗教,更是全面的國家法律制度,規范著穆斯林的衣食住行,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在這部影片里,戰爭場面浩大,為自由而戰的穆斯林的英勇行為為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備受贊譽的《上帝的使者》是一部追溯伊斯蘭歷史的好萊塢式電影,它首次向人們展示了溫和伊斯蘭的真實一面,伊斯蘭不僅僅是宗教,更是全面的國家法律制度,規范著穆斯林的衣食住行,具有強大的凝聚力。
『肆』 關於宗教的電影。主角們有不同的宗教信仰
這些都伊斯蘭教的!!!
巴基斯坦電影 《一切為了真主》
加拿大電影 《大草原上的小清真寺》
法國電影 《老爸的朝覲之旅》
這是一部出生在南法國的穆斯林男孩,考大學前接受了家庭的重任:送父親上麥加朝覲。一條困難重重的道路,橫跨整整七個國家!帶著橫擱在兩代人之間的信仰、思想矛盾,這一段艱辛的長途跋涉給他們各自的生命歷程留下 伊斯蘭是一套完美的生活方式
印度電影《就地擊斃》又名:《一名警官》(An Officer)
這是一部在街頭巷尾捕捉真實鏡頭的現實主義電影,描述一名英國的穆斯林警官塔里格阿里。 他在蘇格蘭警場英國情報局工作,上級分配給他的使命是偵察倫敦地鐵「七七爆炸案」兇手。 故事情節很曲折,盡管他忠心耿耿為情報局辦案,但是得不到上級信任,後來他在一場槍戰中被英國警察打傷。
《喚禮聲》(Adhan) 這是一部法語影片,描述在一個古老工業區中有一個公園,有一個名叫馬奧的穆斯林在那裡開了一家機車修理鋪,專修汽車和起重機。 修理鋪生意不錯,老闆決定在公園里造一座清真寺,並且請了一名伊瑪目主持日常教務。 由於他建造清真寺沒有得到工部局的批准,因此產生許多矛盾和摩擦。
西班牙的一部穆斯林生活電影《重返罕沙拉》
《叛國者》 該片講述的是真實的穆斯林心境,講述的我們穆斯林不是西方國家和偽信者所闡述的暴徒,許多事態都是被奸詐的猶太人所指示的,他們假扮穆斯林,為那些虔誠單純的穆斯林提供虛假信息和資金,讓他們去殘害自己的商業對手和政治阻礙者,讓自己的商業目的達到預期的目標,有自己來操導這些政治秀。
《宣禮詞》
《巴格達高地》﹐是一部描寫伊拉克戰爭中受難人的生活電影﹐全長82分鍾﹐紀錄片的形式﹐給人以現場和實況的感覺。美國入侵伊拉克﹐戰爭破壞了伊拉克人民的家園和美夢﹐他們生活在艱苦的環境中﹐希望得到普通人的生活需要。這部影片有力地向美國人訴苦﹐他們的政府把納稅人的錢變成了飛機坦克和炸彈﹐給世界人民帶來了無窮痛苦﹐他們應當有罪惡感。
《鬥士》﹐是土耳其生產的一部女子生活電影。主人公艾伊查是一個美麗的姑娘﹐是高中畢業班學生﹐面臨著對未來前途的選擇。他父母希望他成為一名醫生﹐而她特別愛好打拳練武功。故事中有許多幽默和誤解﹐但是反應了穆斯林女子不是西方人所想像的沒有自由﹐父母喜歡她們﹐關懷她們﹐但她們有自己的理想和選擇。
《拉哈爾的毛驢》﹐是一部愛情片﹐說一個穆斯林姑娘愛上了一位從澳大利亞來的木偶戲表演藝術家。姑娘受到信仰保守家庭的反對和阻擾﹐但有情人終成眷屬﹐情節復雜﹐喜劇結尾。伊朗出生的導演對路透社記者說﹕「不要把穆斯林的生活看得那麼恐怖﹐那麼極端﹐那不是正常的生活。這是一部生活中的愛情故事片。他們有人性﹐有愛情﹐伊斯蘭信仰可以把不同民族團結起來。」
『伍』 有沒有什麼好阿拉伯電影最好是反映伊斯蘭教歷史的
《使命》《拉比爾,阿德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