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經典東北解放戰爭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經典東北解放戰爭電影

發布時間: 2023-03-08 07:33:38

⑴ 1949年東北電影製片廠攝制的電影是

1949年東北電影製片廠攝制的電影是《白衣戰士》。

《白衣戰士》是1949年東北電影製片廠攝制的由馮白魯執導,王震之編劇,於藍、陳強、安琪主演的劇情片,該片主要講述了在炮火紛飛的解放戰爭的解放戰爭中,解放軍野戰醫療隊在隊長庄毅帶領下英勇無畏、以高度自我犧牲精神搶教傷員,並在炮火硝煙中鍛煉成長的故事。

劇情簡介

在解放戰爭中,解放軍某野戰醫療隊女隊長庄毅,奉命護送傷員轉移。途中,遇到敵機轟炸,庄毅在掩護傷員時負傷。她在身體還沒有恢復健康的情況下,就給傷員做手術,使傷員們很受感動,傷員們在醫護人員的精心護理下,很快恢復了健康,重上戰場。

在慶功會上,庄毅和她曾經護理過的傷員朱連長及因受傷失掉一隻胳膊的楊明清又見面了,他們互相勉勵,准備迎接新的戰斗。

⑵ 1949年東北電影製片廠攝制的電影是什麼

是電影《橋》。

劇情:

1947年冬,東北某鐵路工廠為支援解放戰爭,接受了搶修松花江鐵橋的任務。開始,總工程師看不到群眾的力量,對完成任務持懷疑態度。有的工人群眾也存在僱傭思想。在這種情況下,廠長主動深入工區,深入群眾,啟發動員大家為修復大橋出謀獻策,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

為製造修復鐵橋需要的橋座和鉚釘,他們先修復了煉鋼爐;第一次煉鋼失敗受挫,工人梁日升又想出了用耐火磚代替白雲石的辦法,並獲成功。

此後,工人們又克服一系列困難,造出了橋座和鉚釘。為按時完成修復鐵橋的任務,鐵路工廠的工人們群策群力,響應上級號召,投身修橋工作,終於在松花江解凍之前,將大橋修復。

評價:

該片力圖為國產片開創出新的風格和創作道路,這種力求開創了工農兵電影的風格,對處於起步階段的新中國電影無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影片在展示激烈的戰爭背景和高潮部分搶修橋梁的緊張場景中,較熟練地使用了蒙太奇手法,強化電影的節奏,營造急促緊張的氛圍。

同時該片也是新中國工人階級群像的首度塑造和禮贊,對老中青不同年齡階段、先進與落後不同思想覺悟的工人形象都有不同程度的刻畫,但從整體上看,表現手法是比較粗糙的。

⑶ 請大家推薦一些關於解放戰爭三大戰役題材的經典電影,謝謝

電影《大決戰》三部曲,影片分為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3 部 ,依然是中國電影史上最為恢宏的戰爭史詩,由此,能再啟以三大戰役為題材的影視作品,

⑷ 解放戰爭題材的電影電視劇有那些越多越好!

電影:《大決戰之遼沈戰役》《大決戰之淮海戰役》《大決戰之平津戰役》《大決戰》系列電影是解放戰爭題材電影的經典之作。電視劇:《解放》

⑸ 誰知道所有國產戰爭片老電影的名字

1.上甘嶺 2.英雄兒女 3.鐵道衛士 4.三八線上 5.奇襲 6.飛虎 7.激戰無名川 8.打擊侵略者
9.碧海紅波 10.長空比翼 11.長空雄鷹 12.不該凋謝的玫瑰 13.鐵甲○○八一 14.高山下的花環
15.新兵馬強 16.自豪吧母親 17.蛇谷奇兵 18.閃電行動 19.陸軍見習官 20.南征北戰 21.地雷戰
22.紅色娘子軍 23.林海雪原 24.地道戰 25.狼牙山五壯士 26.鐵道游擊隊 27.兩個小八路
28.洪湖赤衛隊 29.平原游擊隊 30.冰山上的來客 31.董存瑞 32.飛虎隊 33.羊城暗哨
34.智取華山 35.野火春風斗古城 36.渡江偵察記 37.小兵張嘎 38.白毛女 39.閃閃的紅星
40.51號兵站 41.北斗 42.沖破黎明的黑暗 43.大刀記 44.大地重光 45.霓虹燈下的哨兵
46.撲不滅的火焰 47.沙漠追匪記 48.六號門 49.七七事變 50.八千里路雲和月 51.暴風中的雄鷹
52.碧海丹心 53.長虹號起義 54.翠崗紅旗 55.長恨天 56.黨的女兒 57.渡江探險 58.地下少先隊
59.烽火少年 60.沸騰的群山 61.鋼鐵戰士 62.黃橋決戰 63.海鷹 64.紅鷹展翅 65.巨瀾
66.雞毛信 67.昆侖鐵騎 68.地下航線 69.冰山雪蓮 70.紅色的種子 71.烈火真金 72.突破烏江
73.留下他打老蔣吧 74.衛國保家 75.湘西剿匪記 76.怒潮 77.八百壯士 78.沙家浜
79.紅色滿洲里 80.許世友出拳 81.革命到底 82.為了和平 83.白馬飛飛 84.紅日 85.苦菜花
86.英雄坦克手 87.紅珊瑚 88.甲午風雲 89.不夜城 90.內蒙人民的勝利 91.七天七夜
92.白衣戰士 93.梅花 94.大渡河 95.湖上的斗爭 96.較量 97.永不消逝的電波 98.地下尖兵
99.戰上海 100.歸心似箭
終於打完了 呵呵 湊個整數100!

⑹ 全面展現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電影

全面展現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電影是《大決戰》

相關介紹:

《大決戰》是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關於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的系列電影,分為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三部,三部電影以宏偉逼真的氣勢再現了解放戰爭中三次決定性的偉大戰役。

《大決戰》三部曲作為中國電影史上最為恢弘的戰爭史詩,在電影、軍事、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套電影全景地展示了那場決定中國命運的偉大決戰。

(6)經典東北解放戰爭電影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1.遼沈戰役:

1948年3月,為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離開陝北,來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與劉少奇、朱德率領的中央工作委員會相會合,在這里共同指揮南北兩線五大戰場。

2.淮海戰役

在遼沈戰役打響的同時,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著手策動淮海戰役。

3.平津戰役

1948年秋,國民黨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以防守平津的重要意義說服了蔣介石,將自己所指揮的60萬軍隊留在了華北,並取得了國民黨在華北的黨政軍及經濟大權。

⑺ 1949年東北電影製片廠攝制的電影是什麼

《橋》。

《橋》是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劇情片,由王濱執導,王家乙、呂班、江浩、陳強等出演,於1949年5月首映。

該片講述了東北某鐵路工廠的工人們克服一系列困難完成搶修松花江鐵橋的任務,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貢獻的故事。

介紹:

1947年冬,東北某鐵路工廠為支援解放戰爭,接受了搶修松花江鐵橋的任務。開始,總工程師看不到群眾的力量,對完成任務持懷疑態度。有的工人群眾也存在僱傭思想。在這種情況下,廠長主動深入工區,深入群眾,啟發動員大家為修復大橋出謀獻策,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

⑻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沈戰役》

1991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了《大決戰之遼沈戰役》,這也是大決戰三部曲的首部。《遼沈戰役》上映後掀起了廣泛的好評,影片著重刻畫了國共兩方面對遼沈戰役從開端到結束時各自的 歷史 背景和戰略戰役布局,幾乎重現了當年大決戰的整個過程。同時,這部電影也是自9.13事件(林彪叛逃事件)後,第一次從正面描繪了林彪在當年東北戰場中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更令人尊重的是,攝制組在拍攝電影前翻閱和查看了大量的文史檔案並走訪了很多戰役親歷者,獲得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因此在電影《遼沈戰役》中,除了我們常見到的各種經典情節外,還有各種各樣的 歷史 細節穿插其中,這些細節到底有多少,讓筆者來述說一二。

蔣家裡的外國人

影片開頭不久就出現了蔣介石和他的家人們,不過在這些人中卻突兀的出現了一個黃頭發白皮膚的外國女人。這個鏡頭在影片中一閃而過,如果不熟悉 歷史 的話很多人根本不會有印象。其實,這名外國女子有著自己的中文名稱,叫 蔣方良, 她就是蔣經國的妻子。蔣方良原名叫芬娜·伊巴提娃·瓦哈瑞娃,生於1916年,俄國人,父母生前是沙俄貴族。俄國十月革命後,父母去世,蔣方良被姐姐撫養長大,畢業後進入機械廠工作。在工廠,蔣方良結識了正處在困境中的尼古拉·伊利札洛夫(蔣經國俄文名,此時因蔣介石反共反蘇,蘇聯對蔣經國極不信任),隨後雙方墜入愛河,於1935年在蘇聯結婚。1937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蔣方良隨蔣經國一同回到中國,正式成為了蔣家的兒媳。蔣方良雖是蔣經國的妻子,但為人低調隱忍從不張揚,不插手政治,也很少在各種公開場合出席露面,被稱作「神秘的幕後人」。因此,媒體對蔣方良的報道很少,大多數人只知蔣經國而不知蔣方良。蔣方良婚後三子一女,長子蔣孝文,長女蔣孝章,次子蔣孝勇,三子蔣孝武。2004年底蔣方良去世,終年88歲。

《遼沈戰役》中的這個鏡頭很短,但包括蔣經國夫婦和他們孩子在內的細節刻畫一點也不少,可見當年拍攝者之用心。

東三省和東九省

影片中,美軍顧問團建議國民政府放棄東北九省地區。這個東北九省其實就是原來我們常說的東三省。東北九省的存在時間並不長,是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華民國政府在東北地區重新劃分的9個省級行政區域,分別為遼寧省、安東省、遼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龍江省、嫩江省、興安省。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即對東北九省進行調整,歷經多次行政區域的拆分合並後才形成了現在新中國的行政版圖。

如果不查閱 歷史 資料,估計大多數人已經遺忘了東北九省這個概念。

70年前的高 科技

從這個片段中的對話可以得知,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就已經開始使用無線電測向技術來搜尋中共中央的具體位置。 無線電測向是依據電磁波傳播特性,使用儀器設備以測定無線電波的發射位置。 上世紀20年代無線電測向技術就已經普及開來,德國、日本等國家都曾利用無線電測向設備來搜捕佔領內的地下電台。當年的中共中央和各解放區之間的通訊絕大多數依靠無線電台組建的通信網路聯系(包括大決戰在內),所以無線電的往來使用十分頻繁密集,這也給國民黨提供了一個有利機會。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曾多次利用「測向儀」搜尋中共架設的電台群,華北方面就是因為美國提供的無線電測設備搜索到了地下電台的大致方位才導致中共北平地下黨被嚴重破壞,而在陝北的中共中央因曾因無線電多次身陷險境。

總體而言當年的國民黨雖有無線電測向設備,但技術相對而言較為落後,無法確定具體方位和距離。解放軍應對得利,反制有效,整體上並沒給全軍造成太大的麻煩,解放後也曾利用無線電測向技術來抓捕潛伏在國內的特務,成效未知。還有一點要注意,抗戰時期的日軍曾從德國引進這項技術來偵測國共諜報組織的無線電台,而國民黨普遍使用的無線電測向則是在抗戰勝利之後出現的,要是在抗戰期間露面可就「穿越」了。

復刻的西柏坡

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於1948年4到5月間先後到達,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在這里毛澤東等先後指揮了決定中國命運的大決戰並召開了具有重要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3月,毛澤東率中共中央進京「趕考」。

現在我們知道平山縣還建有一個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並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少單位和個人還曾組織或自發前去參觀游覽。實際上,真正的西柏坡舊址現在已經成為了水庫的庫區。原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因1958年崗南水庫修建而被拆遷,拆遷前河北省古代建築修整所對中共中央舊址進行了詳細的測繪、制圖、拍照,對文物及房屋木料逐一編號登記。1970年後河北省政府另外選址按原布局、利用原房屋構件進行復原建設,修建了現在的西柏坡舊址。

林彪第一次登場

影片在12分40秒時林彪第一次出現在熒幕上,這也時9.13事件後林彪第一次以正面形象登上舞台。在這次出場中,攝制組加入了大量反應真實人物的細節描寫。比如這個情節中屋外人聲鼎沸,而屋內悄無聲息,外面天光大亮可屋內卻被窗簾遮住,光影交錯的場景,實際上是當年林彪真實生活的反映。抗戰期間林彪被誤傷後。子彈擊中肺部,還傷到了神經,傷勢很重,後經過蘇聯的治療,身體基本痊癒。卻也留下了怕光、喜靜、失眠、敏感多疑等後遺症。在東北,林彪的住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是最安靜的。據說受傷後的林彪還很不信任醫生,常常自己開方抓葯。除此外,林彪特別喜歡吃黃豆,平時有事沒事就拿著黃豆當零食,戰況緊急時吃,研究部署時吃,就是來了客人,也是拿出黃豆來招呼,更別提一日三餐了。這上面的截圖中,林彪就是在昏暗的指揮部中一邊吃著黃豆一般研究中央發來的電報。

多說一點,當年黑龍江省會哈爾濱一直掌握在東北野戰軍手中,未被國民黨攻佔,東北野戰軍舊址就是現在的哈爾濱雙城區。

地方局的作用

在上面的一段對話中,羅榮桓提出先提交東北局討論,再報告中央的建議。這里出現了一個比較陌生的詞彙 「東北局」 。東北局是解放戰爭期間中共中央的地方局之一。在戰爭時期,為了能夠深入貫徹黨中央的指示,各解放區相繼建立了中共中央地方局,以代表黨中央領導各解放區或根據地的工作 。解放戰爭中,中共中央先後組建了東北局、西北局、華北局、華東局、中原局等五大地方局。 中共中央地方局的權利很大,是各地區的最高領導機關,掌握著當地的黨政軍大權。東北局就是中共中央在東北建立的最高權利機構,東北野戰軍也僅僅只是東北局領導下的軍事力量之一。經過東北局討論後再上報中央屬於當地領導的集體意見,其重要性遠比一個野戰軍司令的建議要強得多,所以在片中毛主席對東北局的電報也相當重視,甚至也組織集體討論。

因為黨政軍大權都落在了地方局手中,所以各解放區在一元化的領導下整體上權利集中、責任明確、決策快、效率高,但也容易滋生特權階級和極端思想,算是戰爭時期特殊情況下的產物。解放後,地方局的權利被大大限制,隨後被逐步取消。

逃亡問題

逃亡,是一個躲不開的詞彙,在電影中也並不諱言。逃亡問題也曾是當時東野部隊的一項老大難問題。逃亡的原因很簡單,無非就是「怕」字當先,尤其是傳統思想仍然濃厚的東北地區,怕離家成為了當年逃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據資料記載,當年黃克誠率新四軍三師由蘇北出發共3萬2千餘人,除後勤機關及地方團收容的掉隊逃亡傷員病號約3千人外,到達冀東後只有2萬8千人。遼沈戰役勝利後,在獲知東北野戰軍即將進關的消息後,某縱某師幾天內逃亡200餘人。在東北野戰軍的隊伍中甚至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行軍打仗路過誰家,誰就成為「鞏固對象」,防止開小差回家。

算了不多說啦,放些當年的電報原文吧。

1948年9月7日,「林羅劉譚」在給「毛主席」的電報「中說:

11月11日,「林羅譚」在給「東北局並報中央軍委」的電報中說:

粟裕的KPI(績效考核)

這段情節大家比較熟悉,1948年初粟裕和陳毅來到西柏坡城南庄面見毛主席直陳過長江的利害得失。最終毛主席同意了粟裕暫不率部過江的意見,不過也讓粟裕立下了軍令狀,即在四到八個月的時間內消滅中原地區數量相當的國民黨軍隊,尤其是精銳的第五軍。應該說,這算是毛主席給粟裕的一次KPI考核,不要小看這個問題,正所謂「軍令如山」。一旦粟裕率領的華野無法完成這個目標,很可能將面臨一次自上而下的內部洗牌,中國革命戰爭史也很可能將是另一個樣子。幸而,華野在隨後的時間內抓住戰機連續發起了數次大戰役,並在1948年底發起了淮海戰役,徹底消滅了中原地區的國民黨主力,圓滿完成當初中央賦予的任務。(待續)

⑼ 長春電影製片廠80年代拍攝了哪些經典電影

長春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創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七個第一。先後拍攝故事影片900多部,譯制各國影片1000多部。

最讓我們懷念的,當屬80年代的電影了。我整理了長影80年代的經典影片給大家分享: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長春電影製片廠80年代拍攝上百部故事片,記憶深刻的有:









《大渡河》


《大渡河》是由林農與王亞彪執導的一部戰爭片 ,這是一部愛國主義影片,電影講述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隊伍在大渡河與數十萬國民黨中央軍和軍閥的戰爭,國民黨和軍閥對中國工農紅軍武裝圍追、堵截。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伯承等同志部署了佯攻大樹堡、暗渡安順場的戰斗

《紅牡丹》


影片講述了舊 社會 馬戲明星紅牡丹及其師史妹的坎坷經歷和悲慘命運的故事。

《情天恨海》

故事講述了在70年代台灣曾耿面對古人遺孤的愧悔莫及,幡然醒悟的曾耿,意識到自己愧對故人,愧對祖國,他毅然送走了魏芝圃和鳳陽、孝貞,然後自殺。而魏芝圃、鳳陽、孝貞逃離虎穴,他們眺望大陸,渴望著祖國統一之日早日到來。

《黃英姑》

故事講述了年僅十七歲的黃英姑從地主家逃出,在與一位老人學了一身武藝後依然加入了紅軍,在與敵人與叛徒的角力中突出重圍,在斗爭中成長為優秀的紅軍指揮員。

長影當年曾經是中國最大的電影廠,也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很多優秀影片,比較著名的有:《平原游擊㕥》、《董存瑞》、《五朵金花》、《英雄兒女》、《兵臨城下》、《冰山上的來客》、《保密局的槍聲》等。上世紀八十年代是長影電影製作的黃金期,這一時期拍攝了不少優秀影片(不好意思,因為沒有圖片資料,我只能用文字來列舉了)。長影八十年代拍攝的比較經典的故事片有:

《殘雪》、《綠色錢包》、《人到中年》、《飛來的仙鶴》、《不該發生的故事》、《譚嗣同》、《黃山來的姑娘》、巜五女拜壽》(戲曲片)、《花園街五號》、《白霧街兇殺案》、《直奉大戰》、《開國大典》。

其中,《殘雪》獲1980年文化部優秀故事片獎,《綠色錢包》獲81年文化部優秀故事片獎,《人到中年》獲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不該發生的故事》獲83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譚嗣同》、《花園街五號》、《黃山來的姑娘》獲84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開國大典》獲第八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以上回答如有不妥之處歡迎指正,謝謝!

長影80年代質量差的電影就不提了,我看過的質量較好的有

《佩劍將軍》《最後八個人》《明天回答你》《黃山來的姑娘》《黃英姑》《直奉大戰》

從80年代起,電影出現重新洗牌,以謝晉導演的影片為標志,上影的電影寶刀不老,西影、峨影也有後來居上的趨勢,八一廠則開始專注以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中心的重大 歷史 題材創作。相比之下,長影開始走下坡路,有特色的影片不多,原來與上譯廠平分秋色的譯製片也完敗。當然,也創作出一批上乘的影片,如《紅牡丹》《人到中年》《赤橙黃綠青藍紫》等,特別是1989年為紀念建國40周年出品的《開國大典》,可以說是一部傳世的經典之作。

最經典莫過於《開國大典》了!

長春電影製片廠是 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 ,堪稱新中國電影的搖籃,創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 六個第一 ,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第一部動畫片《瓮中捉鱉》,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第一部長故事片《橋》和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先後拍攝故事影片900多部,譯制各國影片1000多部。

長春電影製片廠最早是日本侵佔東北成立的電影廠,後來被東北人民解放軍接收,正式命名為 東北電影製片廠 ,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進展,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後,東影分批遷回長春,1955年2月,東北電影製片廠 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

建國後到文革前17年期間,是長春電影廠最輝煌的時期 ,那個時代的電影主要是 謳歌新中國,展現革命戰爭 ,所以軍事題材電影特別多,現在大量經典老片都誕生於這個階段。

反映革命戰爭題材的電影: 《白毛女》、《紅孩子》、《英雄兒女》、《上甘嶺》、《董存瑞》、《平原游擊隊》等都是長影廠出品。

反映民族團結和時代風貌的電影 :《劉三姐》、《五朵金花》、《冰山上來客》、《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等。

80年代長影廠拍攝的電影以《開國大典》最為著名 ,這部電影是建國40周年獻禮片,1989年上映曾經創造過國產片票房紀錄。

90年代,電影市場化改革開啟,國有電影廠越來越跟不上時代,於是逐漸和香港等公司以及新興的民營電影公司合作,以拍攝合拍片為主。

2000年以後,國有電影廠逐漸走向沒落,長春電影製片廠也逐漸遠離觀眾的視線了,時至今日,長春電影製片廠已經成了很多人的童年記憶。

我喜歡長影廠的電影有北斗小字輩

保密局的槍聲、人到中年、開國大典、滾滾紅塵。

⑽ 中國拍攝的以解放戰爭為題材的影片。越全越好

南征北戰
智取華山
黑山阻擊戰
紅日
渡江偵察記
沙漠追匪記
解放石家莊
霓虹燈下的哨兵
戰上海
濟南戰役
難忘的戰斗
挺進中原
今夜星光燦爛
巍巍昆侖
湘西剿匪記
大決戰(3部)
大決戰 遼沈戰役
大決戰 淮海戰役
大決戰 平津戰役
重慶談判
拂曉槍聲
大轉折(2部)
大轉折 鏖戰魯西南
大轉折 挺進大別山
大進軍(4部)
大進軍 解放大西北
大進軍 席捲大西南
大進軍 南線大追殲
大進軍 大戰寧滬杭
集結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