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老電影魂斷蘭橋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老電影魂斷蘭橋

發布時間: 2023-03-05 12:57:19

❶ 魂斷藍橋

《史記·蘇秦列傳》記載:公元前320年,蘇秦向燕王講過一個「尾生抱柱」的故事。相傳有一個叫尾生的人,與一個美麗的姑娘相約於橋下會面。但姑娘沒來,尾生為了不失約,水漲橋面抱柱而死於橋下。而這座橋就是藍橋!從此之後,人們把相愛的男女一方失約,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斷藍橋」。

這樣凄美的寓意也完全符合這部電影。《魂斷藍橋》這部經典的悲劇電影賺足了人們的眼淚,兩個彼此相愛的人走不到一起,愛而不得。戰爭充滿離別,鮮血,未知,無可奈何。而羅伊和瑪拉的愛情是純粹的,干凈的。

我同情瑪拉的遭遇,甚至能理解她每一次的選擇,也欽佩她為愛情的奮不顧身。有時會想如果她沒有遇到羅伊會不會是另一種人生。但相比於從未得到過,我更願意選擇得到過失去過。如果人這一生都沒有遇見一個心動,願意為他奮不顧身願意的人該有多遺憾。這個人瑪拉遇到了,正因如此,她的生命是精彩的卻也是悲劇的。

瑪拉年輕漂亮,專業能力出眾,同時也是個自尊心非常強的女孩,像朵帶刺的玫瑰驕傲的盛開著。但她從小就失去了雙親,缺乏安全感,驕傲是她的保護色。羅伊曾說她對生活並不充滿期待,不關心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是個悲觀主義者。我覺得這樣的她才是正常的。在那樣戰火紛飛的年代,一個孤兒飢一頓飽一頓,甚至無家可歸。但她現在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不用寄人籬下。這樣她還要再貪心些什麼呢?但羅伊的出現讓她想到,或許她還可以有一段戀愛,有一些除了跳芭蕾可以做的事。

羅伊上了前線,瑪拉和閨蜜都被解僱了。瑪拉即使在自己與閨蜜已經飢腸轆轆之際都沒有打算向羅伊寫信求助,她的自尊心不允許她這么做,她想做一個愛他的女人,而不是事事依靠他的女人。這樣的她在得知羅伊死訊後,心如死灰,生活所迫的她成為了軍妓。

瑪拉非常的善解人意,她不忍將報紙上刊登的羅伊的死訊告訴羅伊的母親,而造成了羅伊母親對她的誤解。她內疚閨蜜去站街養她都是因為自己的渾渾噩噩與清高。

在與羅伊重逢後,瑪拉試圖說服自己嫁給他,但她始終過不去心裡那道坎。對羅伊家族來說娶一個軍妓是很大的恥辱,尤其是她看到羅伊周圍的親戚都對她很滿意時,就更加的對自己感到不可原諒。她愛羅伊,不希望羅伊因為她而丟臉。她的身世承擔不起羅伊對她純粹熾熱的愛。把她推向死亡的正是羅伊對她的愛。

其實從古至今,婚姻都將求門當戶對,在階級分化如此明顯的英國更是。

但影片中不論是羅伊的母親還是公爵都很喜歡瑪拉,雖然鄰居的太太們會嫉妒瑪拉,但還是肯定她的才貌。瑪拉以為再次遇見羅伊能夠改變自己的餘生,但知道她看見他曾經的生活,他所背負的家族榮譽,那些深愛羅伊的家人,她就知道,他們不能再繼續走下去了。他們中間隔了太多東西,他顯赫的家世以及她不堪回首的過去。正因為愛的太深,才覺得自己配不上對方。

李夫人病重時,以妾長期卧病,容顏憔悴,回絕了漢武帝的見面。哪個女人不希望自己在愛人的眼裡永遠都是漂亮的,特別的。瑪拉同樣也是。所以她最後懇求羅伊的母親不要告訴羅伊她站街的事,以及用自己的死來做一個了結。這樣她就永遠不用向她愛的人提及那樣不齒的過去,也不用在餘生都對羅伊是愧疚。

從始至終,瑪拉做的任何一個選擇都沒有錯,但強大的羞恥心和自尊心讓她沒有辦法喘息。

瑪拉讓我動容是她的自尊心,正是因為這樣,才會讓人在生活中吃苦,通俗一點講的話就是「要面子」。沒有辦法拉下臉面求人,什麼事都要親力親為,甚至會顯得有些不合群。

瑪拉如果繼續待在芭蕾舞團,不僅可以繼續維持生計,也可以和羅伊繼續談戀愛,進行他們的異地戀。

造成瑪拉悲劇結局的就是她性格就是不與人溝通。而自己理所當然的腦補所有的事情。現實中也有很多人是這樣的,根據一句話,一個片度就是過度腦補。而當事人根本就不是那個意思,這也就產生了很多的誤會。

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進行溝通。別人誤解了你,也要講出來,不要覺得不重要,維護自己是正確的,但別人信不信又是另一回事;你對別人又任何的不滿也要用恰當的方式講出來,接不接受是對方的問題,但你不講出來最後埋在你心裡不僅難受,還會變成怨恨;遇到心動的人或事,要學會贊美,不用覺得很害羞,沒有人不喜歡稱贊,讓別人感到開心和幸福是一個了不起的能力。

轉至公眾號   酒月霧

❷ 《魂斷藍橋》:美得令人心碎!

怎能忘記舊日朋友,

心中能不懷想?

舊日朋友,豈能相忘,

友誼地久天長……

這首我們熟悉的Auld Lang Syne(中文譯名:《友誼地久天長》)原是蘇格蘭民間歌曲。是十八世紀時(1700年~1799年),蘇格蘭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根據當地一位老人的吟唱記錄下了歌詞。

電影《魂斷藍橋》以它作為主題曲,伴隨著深情婉轉略帶憂傷的旋律,講述了一個唯美而令人心碎的愛情故事。

所謂悲劇,就是把世間最美好的事物摧毀給你看!這部電影就是如此,我看過兩遍,每次都哭成狗,之後不忍再看第三遍。

費雯-麗是我心中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單純善良卻命運不幸的瑪拉,則是她演繹過的角色里我最愛的一個,她太美好、太純潔,又是那麼無辜而脆弱。

《魂斷藍橋》改編自羅伯特·E·舍伍德的同名舞台劇,其實還有一個1931年的版本,由道格拉斯·蒙哥馬利和梅·克拉克主演,後來成為好萊塢大明星的貝蒂·戴維斯在片中飾演男主角的妹妹。這一版本情節較為簡單,不及1940年版本的曲折凄美,當然,男女主角更不如後者深人人心了。

費雯·麗和羅伯特·泰勒也是非常登對的一對銀幕情侶,在我看來CP指數遠超過她和粗暴邪氣的克拉克·蓋博,僅次於她和勞倫斯·奧利弗。好喜歡羅伯特·泰勒英俊優雅無公害的長相。

羅伯特·泰勒出生於1911年,比費雯麗大兩歲,在大學演話劇時被星探發掘,被米高梅簽下了17年長約,其作品還有電影《茶花女》等。他一生結過兩次婚,1969年因肺癌去世。

羅伯特·泰勒和克拉克·蓋博同為米高梅的兩大偶像男星,風格不同,但都是無數少女的夢中情人,倆人私下也是好朋友。泰勒和費雯·麗的關系也很好。由於相貌俊朗,他特別適合演繹古典氣質的王子或者紳士,搭配過很多美女,除了費雯·麗,還有珍·哈洛、葛麗泰·嘉寶、艾娃·嘉納、瓊·芳登、伊麗莎白·泰勒……個個都是絕代佳人,跟誰都是配一臉。

1940版的《魂斷藍橋》由米高梅拍攝,同年11月登陸中國,掀起的熱潮甚至勝過本土。要知道,那個年頭可是抗戰中啊,盡管淪陷區依舊風花雪月,燈紅酒綠,笙歌燕舞,然而無情戰火給個體命運帶來的巨大傷害,還是更能引發強烈共鳴的。

當時國內的電影院在報紙上給這部電影大做廣告,打出了這樣的廣告標語:「山盟海誓玉人憔悴,月缺花殘終天長恨!」真是太有才了!

影片的英文原名是《Waterloo Bridge》,直譯的話就是「滑鐵盧橋」,因為男女主角在橋上相識,費雯·麗飾演的瑪拉的生命也終結於這座橋上,影片開場就是以羅伯特·泰勒飾演的羅伊回到這座橋上緬懷摯愛,由此展開了一段纏綿悱惻卻又凄婉哀絕的回憶。不過,這個名字容易讓人聯想到拿破崙的滑鐵盧,所以當年我國引進這部電影時,向社會發起征名,最後選用了一位女士的翻譯,把它定名為《魂斷藍橋》。

一直認為這是好萊塢電影的最美譯名,你覺得呢?

藍橋二字內涵豐富,可是有典故的。相傳古時候有個叫尾生的人,與一美麗的姑娘相約於橋下會面。姑娘遲遲沒來,尾生為了不失約,水漲橋面抱柱而死於橋下。這座橋就叫做藍橋,所以有殉情之意。唐傳奇里記載的藍橋,是裴航遇仙女雲英的地方,二人經歷重重考驗結為夫婦,東坡詞「藍橋何處覓雲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納蘭詞「漿向藍橋易乞,葯成碧海難奔」,說的都是裴航這個故事。

呃,因為蘇軾和納蘭容若二位是本人大愛,忍不住就想提一下下。

順便八一嘴,那個年頭翻譯好萊塢老電影好喜歡用四個字的譯名啊,典雅精緻古意盎然,隨便就能列出一堆:《亂世佳人》《窈窕淑女》《鴛夢重溫》《一曲難忘》《翠堤春曉》《青山翠谷》《綠野仙蹤》《出水芙蓉》《仙樂飄飄》《玉女神駒》《埃及艷後》……(歡迎繼續添加)

對於《魂斷藍橋》這個故事,我最初看的是連環畫,之後才在央視某個懷舊劇場看的電影,後來又看過一遍,大學畢業後特地買了DVD收藏,卻遲遲不忍心再看,太悲了。

本片採用的是倒敘的敘事手法,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英軍上校羅伊·克勞寧在滑鐵盧橋上獨自憑欄凝視,從口袋裡拿出一個象牙雕的吉祥符,20年前的一段往事浮現在眼前。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還是英軍中尉的羅伊回國度假,在滑鐵盧橋上對芭蕾舞演員瑪拉英雄救美,二人一見鍾情。瑪拉著急趕往劇院演出,臨走時將心愛的吉祥符送給了羅伊。

那時的壁咚。

羅伊是蘇格蘭人,家境優越,屬於上流社會;瑪拉是父母雙亡的孤兒,自小以劇團為家,兩人超越身份地位,萌發了熾烈的感情。羅伊放棄參加上司的舞會,專門去看瑪拉的芭蕾舞演出。

瑪拉跳舞的樣子美極了!!!

瑪拉不顧劇團女經理笛爾娃夫人的嚴厲反對,同羅伊幽會。羅伊告訴瑪拉,他忘記了她的樣子,她美嗎,她丑嗎,她長得什麼樣?所以必須到劇院看看她。瑪拉問:這次記住了?羅伊說記住了,再也不會忘記了,一輩子也不會忘記了。

在蘇格蘭民歌《友誼天長地久》的旋律中,兩人互訴衷腸,翩翩起舞,纏綿熱吻。

由於是戰爭時期,人們不知道第二天會發生什麼,羅伊迫不及待要把這段愛情握在手中。第二天他冒著大雨找到了瑪拉,並向她求婚。這段對白經典極了:

——瑪拉,你認為我們今天該干什麼?

——我……我……

——現在你沒有時間這樣啦!

——哪樣?

——這樣猶豫!你不能再猶豫啦!

——不能嗎?

——不能。

——那我該干什麼呢?

——去跟我結婚。

——哦,羅伊,你瘋了吧?

——我知道我瘋了。這是奇妙的感覺。

——哦,羅伊,千萬理智些。

——我才不呢!

——可你還不了解我呀!

——那我就用我的一生去了解你。

——現在是戰爭時期。你只是,只是因為快要離開……因為你覺得,你要在48小時內活完你整個的一生。

——我們現在就去結婚!就是你,沒錯。別的人我永遠都不要。

——可你怎麼能這樣肯定?

——好啦,親愛的。你不許再這樣支支吾吾啦! 不許再問了!不許再懷疑了!這是絕對的,知道嗎?這是肯定的,知道嗎?就這樣決定了,你知道嗎?你必須和我結婚,知道嗎?

——我知道了。

是命運的捉弄,當他們興沖沖地趕到教堂時,發現錯過了教堂規定的結婚時間,只好依依不捨地告別,決定第二天再去。

然而就在當天傍晚,羅伊被召回軍營。演出在即的瑪拉接到電話後不顧一切地趕到車站送別,但是火車已經開動了。

由於缺席了劇團的演出,憤怒的笛爾娃夫人開除了瑪拉以及為她辯護的好友凱蒂。瑪拉和凱蒂失去了工作,窮困潦倒,相依為命。

羅伊牽掛著瑪拉,拜託母親克勞寧夫人到倫敦與瑪拉會面。沒想到就在會面前,瑪拉無意間在報紙上看到了羅伊陣亡的消息,巨大的打擊使得她精神恍惚,引發了克勞寧夫人的誤解。這讓瑪拉的生活雪上加霜,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

怎麼說呢,也是性格弱點吧,瑪拉強烈的自尊心讓她一直羞於告訴羅伊自己為了他而失業,她那麼愛羅伊,如果能及時把實際情況告訴未來婆婆,命運肯定也會有轉機的,然而這些機會都那樣被眼睜睜的錯過了。。。

瑪拉以為羅伊已死,覺得生活沒有了希望,生了一場大病,凱蒂為了給她籌錢治病出賣身體當了妓女。瑪拉得知後難過非常,心如死灰。唉,凱蒂真是個好姑娘,特別講義氣,如果沒有她,瑪拉更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迷茫中,瑪拉走到橋上,遇到陌生男人搭訕。她轉過頭,露出了微笑。這是自我放棄、接受命運擺布隨波逐流的苦笑,浮現在費雯·麗的臉龐,那麼美麗,又那麼讓人心傷。

影片沒有直接表現瑪拉淪為妓女的過程,沒讓嫖客露臉,只有聲音。想起《太平輪》里的章子怡也是因為戰爭而從良家婦女淪為街頭妓女,表現就赤裸裸的多,更顯殘酷。她們非但賺不到多少錢,備受普通人的歧視,還經常遇到無良客人的欺壓和打罵,居於社會的最底層。所以,《魂斷藍橋》這樣含蓄的處理多讓讓人心裡好受一些。(唉,我就是這樣玻璃心。)

戰爭結束了,滑鐵盧車站人來人往,到處是從戰場上歸來的士兵,他們需要安慰。不復往日清純的瑪拉前來招攬客人,竟然在人群里看到了羅伊。

羅伊以為瑪拉一直在等自己回來,喜出望外地擁抱著她,敘述著自己的遭遇:他受過傷,失去了證件,當過德國人的戰俘,差點喪命但終於逃脫。瑪拉傾聽著羅伊的訴說,眼神中卻掩藏著重重心事,百感交集……

羅依詢問瑪拉離別後的生活,但瑪拉難以啟齒,羅依以為她另有所愛,瑪拉深情地表白「我只愛過你」,羅依對瑪拉的忠貞深信不疑,把她帶回了家鄉。

凱蒂勸瑪拉忘掉過去,隱瞞一切,開始新的生活。瑪拉卻逃不過內心的折磨,在蘇格蘭的克勞寧家,盡管她努力做到優雅、端莊,卻還是因為羅伊某些親戚對她舞蹈演員身份的瞧不起,而感到自慚形穢。芭蕾舞演員尚且遭白眼,更何況是妓女,一旦謊言的泡沫被戳破,她該如何面對?

瑪拉既不敢告訴羅伊真相,又深深覺得自己配不上他——他對她是百分百的信任與愛惜,視如珍寶,如何能告訴他這么殘酷的現實而傷害她呢?

不堪壓力下,她將實情告訴了理性冷靜的克勞寧夫人,並求她不要告訴羅伊(個人覺得克勞寧夫人還是有點嫌棄瑪拉的,她未加挽留的態度也加劇了瑪拉的絕望)。瑪拉給羅伊留下了一封信說不能嫁給他,便離開了。

羅伊心急如焚,他找到凱蒂,得知了一切,四處去尋找瑪拉,然而為時已晚。

瑪拉來到了他們相遇的滑鐵盧橋上,一隊軍用卡車開來,瑪拉轉過身,毅然迎著卡車走去,車燈照耀著她美得不可思議的臉龐,目光平靜又帶著決絕……

還記得小時候看到這里所受到的震撼,一種庄嚴的儀式感,這是悲劇的力量,讓我淚流滿面,自此這幅畫面就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成為我對這部電影不可磨滅的記憶!

影片沒有展現瑪拉自殺慘死的畫面,只是在路人的驚聲尖叫中,看到手提包和吉祥符散落到地上,也是充分照顧了我這種心理脆弱的觀眾啊。

《魂斷藍橋》以愛情主題來揭示戰爭的殘酷,如果沒有戰爭,世界該是多麼美好,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當然,瑪拉的悲劇和她個人性格弱點也有關系,但誰又忍心去怪她呢?

只是覺得,瑪拉太在乎自己的愛人,把愛情當作生命,不願讓它有一絲瑕疵。她是用死亡來捍衛自己不容玷污的愛情,保護愛人及其家族的名譽。這個傻女孩,從來不知道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加市儈和自私,她太善良太純真,讓人如何能不愛她呢?

假如她像凱蒂那樣堅強果敢,故事的結局就會改寫了。

這是瑪拉對羅伊的真情告白,羅伊永遠也不會忘記。

從一戰到二戰,羅伊老去了,他拿著瑪拉遺留下的吉祥符,思念如潮水般涌來。。。

縱然生死相隔,但真愛永在!

❸ 《魂斷藍橋》觀後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魂斷藍橋》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魂斷藍橋》觀後感1

這是一部愛情與戰爭完美結合的電影。

女主人公是一位專業舞蹈演員,給一家高檔次劇院當演員,在那個戰爭年代也算的上吃喝無憂。男主人公是一位高級軍官,家庭富裕,且是屬於貴族家庭。男、女主人公在那個戰爭年代一見鍾情。

戰爭調度需要,男主人公不得不離開女主人公。而那家高檔劇院不允許演員私自談婚論嫁,女主人公因違反規定也被開除了。接下來的生活可想而知,女主人公長期處於縮衣減食的狀態。無收入來源的女主人公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報紙上報道男主人戰死沙場後痛苦欲絕,可是生活還得繼續。女人嗎,走投無路了,在那種特殊環境下,很容易就吃「青春飯」了。

天公最喜歡愚弄貧窮且善良的人們!男主人被搶救過來了。戰爭結束後,他去尋找女主人公。雖然找到了,可是女主人公因自己已經不是「處女」,她無法接受男主人公給他的愛,最後自殺了。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原有的一些很封建的價值觀受到了西方國家的價值觀的沖擊,現在變得很「開放」,這種「開放」不僅體現在思想上,更體現在行為上,尤其是中國大學生把那些西方價值觀實踐得更是淋漓盡致,不信你可以到高校附近的賓館看看去。我不知道那些目前成雙成對的大學生最終走到一塊兒的會有多少人,如果那些女孩子將來不能跟目前的男友走到一塊兒,如果她們跟電影中女主人公有同樣的思想的話,恐怕中國將會失去很多高成本培養出來的有知識的人啊!

《魂斷藍橋》觀後感2

周末看了電影《魂斷藍橋》,故事發生在一戰期間的英國,具體梗概就不贅述了,網路上都有,我就寫一下自己對這部影片的幾點感想。

首先,覺得女主人公從頭到尾都帶著悲觀主義色彩,有些懦弱。每次重要關頭,不想解決問題,總是逆來順受。這種性格也害了自己的好姐妹。羅伊的部隊臨時改了時間,他要早離開,想見他「最後一面」是情有可原的。但因此也害得自己和好姐妹沒了芭蕾舞團的工作,從此走向悲慘之路。從某種程度上說,瑪拉害了自己也害了基蒂。當羅伊的母親來看她的時候,她竟然選擇不去訴說自己的困境。畢竟這種困境的形成是和羅伊的離開有關。即使她不願為自己著想,也應該為自己的姐妹著想啊。這是我不能理解的。感覺女主角可能天生悲觀主義色彩,導致自尊心很強,最後也是因為自尊心太強,當然也是因為愛,沒能和男主角走入婚姻殿堂。

其次,我覺得如果她選擇開口,羅伊可能會不去計較過去的事情。可能這件事會對羅伊造成名譽的影響,但真愛是可以排除萬難的。相信羅伊的家庭也可以包容她,包括羅伊的母親都說這件事是否可以再考慮,但瑪拉固執的拒絕了。可能那個時代還是太過保守,也可能是出於對羅伊的愛,瑪拉覺得對不起羅伊,也可能只有這樣,愛情悲劇才能給人們震撼。

最後,想說驚奇地發現《友誼地久天長》這首老歌竟然是這部老電影的主題曲。這首歌應該是蘇格蘭風格的歌曲,悠揚的長笛聲會久久回響在耳邊。一直以為這首老歌是講蘇聯的,講述老朋友之間的友誼應該地久天長。

《魂斷藍橋》觀後感3

非常喜愛經典愛情電影《魂斷藍橋》。為感人的故事情節、更為演員出色的演繹。

《魂斷藍橋》是一部美國黑白電影,由米高梅電影公司於1940年出品。劇情講述一名貴族上尉軍官羅伊(羅伯特。泰勒飾)邂逅了一名芭蕾舞演員瑪拉(費雯麗飾),兩人情投意合,准備結婚。可是婚禮前夜,羅伊接到命令去了前線,瑪拉也因為給羅伊送行的事情而被芭蕾舞團辭退。她的好友也因為在芭蕾舞團團長的面前維護她而一起失業。

戰事紛爭,她們四處奔波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當她們被生活逼到山窮水盡的時候,忽然收到了羅伊從前線託人帶來的消息,說他的母親要來看看他未來的妻子。本來以為生活有了轉機,可是就在她等待羅伊母親的時候,卻無意間在報紙上看到羅伊戰死沙場的消息。在與羅伊母親會面時,不忍把消息相告,故而表現冷漠,令羅伊母親產生誤會,羅伊母親氣憤離席,她獨自暈倒在餐廳里。

生活逼人,瑪拉在絕望之際淪,出賣自己身體謀生。不久之後,瑪拉如常在火車站附近准備選擇目標客人時,竟然碰見並沒有陣亡的羅伊,瑪拉驚喜之餘,又害怕羅伊知道她的現況,只有對羅伊隱瞞真相。當幸福重新降臨時,她深感自己無力抓住。為了不讓羅伊的名譽受損,瑪拉決定偷偷地離開羅伊。瑪拉回到滑鐵盧橋——跟羅伊首次相遇的地方,絕望地看著往來的車輛,最後終於沖出馬路,結束了寶貴的生命。多年後羅伊重回已改建的滑鐵盧橋,手中握著瑪拉送給他的幸運符,想起伊人……這部片子在當時就轟動一時,在以後的幾十年中仍然經久不衰,是一部很感人的愛情劇。

《魂斷藍橋》觀後感4

跟所有那個時代的影片一樣,它是一部黑白電影。或明或暗的黑白畫面,缺少了彩色的活潑靈動,卻顯得更加干凈質朴,像把我們帶入了一個陳舊的夢境。也許這就是初夏的一場夢吧,一個美麗又憂傷夢。

願這夢永不醒來。

還記得將軍總玩在手裡的小瓷人,晶瑩,潤滑如凝脂,像馬拉與軍官的愛情,精緻而純潔。《夢斷蘭橋》的導演很聰明,他讓這小小的瓷人貫穿影片始終,因此它就不僅僅是一個道具了,而寄託了太多的東西,比如馬拉的愛,比如軍官的愛,比如死亡比如回憶,讓將軍也讓我們無法忘懷。

還記得馬拉在雨中與軍官擁吻的畫面,馬拉把傘向身後傾斜,輕輕踮起腳跟,抬頭,將軍正把她環抱在懷里,靜靜的看著她。那一刻時間似乎定住,天地之間就剩下他們兩個,下雨也好刮風也罷,跟他們似乎都沒有關系。

一個簡單卻唯美的愛情故事。

跟所有那個時代的影片一樣,它是一部黑白電影。或明或暗的`黑白畫面,缺少了彩色的活潑靈動,卻顯得更加干凈質朴,像把我們帶入了一個陳舊的夢境。也許這就是初夏的一場夢吧,一個美麗又憂傷夢。

願這夢永不醒來。

只是馬拉死了,永遠離開了,給將軍留下的只有這瓷人和一段凄苦的回憶。凄苦?呵,我又憑什麼這樣說呢,或許將軍是樂意回憶這段往事的,因為他已經愛過。

《魂斷藍橋》觀後感5

這是一部感情與戰爭完美結合的電影。

女主人公是一位專業舞蹈演員,給一家高檔次劇院當演員,在那個戰爭年代也算的上吃喝無憂。男主人公是一位高級軍官,家庭富裕,且是屬於貴族家庭。男、女主人公在那個戰爭年代一見鍾情。

戰爭調度需要,男主人公不得不離開女主人公。而那家高檔劇院不允許演員私自談婚論嫁,女主人公因違反規定也被開除了。接下來的生活可想而知,女主人公長期處於縮衣減食的狀態。無收入來源的女主人公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報紙上報道男主人戰死沙場後痛苦欲絕,但是生活還得繼續。女人嗎,走投無路了,在那種特殊環境下,很容易就吃「青春飯」了。

天公最喜歡愚弄貧窮且善良的人們!男主人被搶救過來了。戰爭結束後,他去尋找女主人公。雖然找到了,但是女主人公因自己已經不是「處女」,她無法理解男主人公給他的愛,最後自殺了。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原有的一些很封建的價值觀受到了西方國家的價值觀的沖擊,此刻變得很「開放」,這種「開放」不僅僅體此刻思想上,更體此刻行為上,尤其是中國大學生把那些西方價值觀實踐得更是淋漓盡致,不信你能夠到高校附近的賓館看看去。我不明白那些目前成雙成對的大學生最終走到一塊兒的會有多少人,如果那些女孩子將來不能跟目前的男友走到一塊兒,如果她們跟電影中女主人公有同樣的思想的話,恐怕中國將會失去很多高成本培養出來的有知識的人啊!

❹ 電影《魂斷藍橋》是講述的哪個時期發生的事情

我覺得背景是二戰時期,德英大戰時,兩人是一對情侶,由於戰戰事的原因,最終沒能在一起,女主角自死在當時英國倫敦的滑鐵盧橋上,所以,這部片子引入國內後,上海製片廠翻譯片名為《魂斷藍橋》。

所以我覺得片子由兩大主演演繹,但是在國外並沒有引起很大反響,倒是在中國,影響力極大,深受好評,分析是由於東西方文化差異決定的。片中的女主人公馬拉的愛情觀,很符合中國觀眾的口味。是國內譯製片的豐碑之作。

❺ 《魂斷藍橋》女主角是誰

《魂斷藍橋》女主角是費雯·麗;1940 年上映的經典電影《魂斷藍橋》,電影中友誼地久天長這首配樂,還有費雯·麗和羅伯特·泰勒這對俊男美女凄美的愛情故事都是讓人難以忘懷。

「有如此美貌,又何須如此演技;有如此演技,又何須如此美貌。」這是1941年的《紐約時報》對費雯麗做出的評價,那一年的費雯麗27歲,剛憑借《亂世佳人》中的出色演出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座奧斯卡小金人。

費雯麗的注意事項和重點須知:

用絕代風華這個詞來形容費雯麗,再合適不過。她的五官立體深邃,依稀可捕獲到類似東方面孔的神秘氣息,而這種氣質卻煥發於一張,標準的西方古典美人臉。在成就藝術的同時,她也賠上了自己的靈魂,體力,甚至愛情。

《亂世佳人》中斯佳麗·郝思嘉狡黠的眼神、《魂斷藍橋》中瑪拉純真無邪的笑臉、《慾望號街車》中遲暮美人的無奈與瘋狂……無一不被她詮釋的淋漓盡致,靜若處子,動若脫兔。費雯麗憑借極具特色的美貌、精湛的演技演活了一個又一個人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費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