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新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是什麼呀
《生死恨》。
《生死恨》由華藝影片公司於1948年攝制。
主要講述,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士人程鵬舉和少女韓玉娘被金兵俘虜,發配到張萬戶家為奴,並在「俘虜婚姻」制度下結為夫婦。玉娘鼓勵丈夫逃回故土,投軍抗敵。
她在丈夫逃走後,歷盡磨難,流落尼庵,輾轉重返故國。程鵬舉因抗金有功,出任襄陽太守,後賴一鞋為證,得與玉娘重圓,但玉娘已卧病不起,憾然而逝。
(1)老電影越劇祝福擴展閱讀:
幕後製作
京劇《生死恨》,是20世紀30年代初中華民族遭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危急時刻,一向憂國憂民的梅蘭芳,為激發國人愛國熱情而組織編寫的一出古裝戲。
據梅蘭芳多年後回憶,從20世紀20年代末開始,他就積極醞釀編演一台鼓舞國民同仇敵愾抵禦外來侵略的戲。經與齊如山討論決定,將明代董應翰所作《易鞋記》傳奇改編上演。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國內形勢越發嚴峻,不久後梅先生舉家遷往上海。面對日益緊張的政治形勢,梅先生為實現宣傳抗日的夙願,決定再度改編《易鞋記》。
因齊如山不在上海,他改邀許姬傳參與編寫,對齊如山草成的劇本重新結構,大家一起集思廣益,由許姬傳、李釋戡執筆寫詞,劇名改為《生死恨》。
新改本刪去原本里的旁枝雜葉,篇幅從原來的39場縮短為21場,按照梅先生思路,突出表現被敵人俘虜的悲慘遭遇,以此喚醒大敵當前某些醉生夢死、苟且偷安之人,立即投入全民奮起的抗敵洪流中去。
❷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幕後製作
1952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決定把膾炙人口的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搬上銀幕,拍成彩色故事影片,確定了由桑弧導演,黃紹芬攝影,演員基本上由原越劇班底組成,主演袁雪芬、范瑞娟都是越劇「大腕」,前者以柔婉細膩著稱,後者以醇厚質朴見長。她們聲情並茂的演唱強化了影片的藝術魅力。
1952年下半年,第一次全國戲曲觀摩大會舉行,袁雪芬、范瑞娟進京演出《梁山伯與祝英台》。上級明確地通知:毛澤東主席指示,馬上要開拍彩色電影。
1952年年底,《梁山伯與祝英台》開始拍攝。參與人員非常激動,當時一部黑白電影投資近20萬元,彩色電影要翻倍。盡管財政緊張,但還是投入了拍攝。
當時蘇聯專家明確地說:「你們要拍彩色電影,再過3個五年計劃再說,現在拍好黑白片就可以了。」因為燈光、葯水等方面都不成熟,她們一面在電影廠拍攝,一面看著工作人員拿著小瓶子葯水做實驗。她們也不適應當時的拍攝,一個鏡頭拍十幾次,演的情緒都沒有了。但即使這樣的拍攝方式,還是因為手工印刷、燈光不穩定、色彩不定而流產。
最後,能不能拍成彩色片的問題被提出,而且集中在兩盞從蘇聯進口的阿克炭精燈上。彩色電影必須光源充足,這兩只燈一閃一閃,總在眨眼,不能起到應有作用。電影廠決定改拍黑白片。於是,彩色布景和服裝必須重新設計,大家在拆布景的時候,電工突然發現:掉頭安裝的阿克炭精燈可以正常工作了——「原因就是裝倒了這么簡單。」袁雪芬找到了當時的宣傳部長夏衍,請他到攝影棚看看,從攝影機鏡頭里看到的彩色畫面很明麗,於是,召開現場辦公會,再次決定拍攝彩色影片。
「1953年夏天非常熱,很多天都是38攝氏度。那麼多燈照著,我們每天演10幾個小時,演完後,臉都腫一圈。」袁雪芬說。范瑞娟的眼睛受不了燈光刺激,腫成葡萄那麼大。袁雪芬的十二指腸潰瘍發作。11個月的辛苦過去,影片竣工。當時的上海市市長陳毅前來審查樣片,對這部電影大加贊賞:「不是有人說我們沒條件拍攝彩色片嗎?現在拍出了,不是很值得總結嗎?」
陳毅同志親自到上海電影製片廠審看樣片,並向洗印這部彩色影片的萬國強、查瑞根師傅及攝制組全體同志表示祝賀。
當時領導上海文化工作的夏衍到攝影棚了解拍片情況,黃紹芬向他談了所遇到的困難,並提出了用幾台防空探照燈的發電車,增加炭精燈,提高棚內的光亮度的辦法。夏衍覺得這個辦法不錯,於是便向當時上海市長、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匯報。陳毅同意借用,但規定出借時間只限於白天,傍晚前必須歸還。時值1953年,國民黨轟炸還在持續。就這樣,《梁山伯與祝英台》在方方面面的「精心呵護」下,得以開機拍攝。
由曾經拍攝出《不了情》(1947)、《太太萬歲》(1947)、《哀樂中年》(1949)等膾炙人口電影的大導演桑弧於1954年完成的這部舞台藝術片《梁山伯與祝英台》是新中國建立後所拍攝的第一部彩色電影(之後他又陸續拍攝了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1956)、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1962))。「越劇」和「彩色」成為影片最終成功的兩大核心要素。導演桑弧深知我國傳統戲曲藝術在舞台視覺表現層面的豐富性和層次性,將其有機移植到「彩色」電影這一當時對中國來說尚屬於新技術的視聽媒介表現中,在視覺上充分反映出中國戲曲化妝和服裝的艷麗,取得了較好的銀幕效果,為新中國彩色電影的誕生打響了頭炮!另外,《梁山伯與祝英台》是越劇的經典劇目之一,越劇本身柔美清麗的表演和纏綿動人的唱腔音樂富有鮮明的江南特色,早已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其全女性演員出演角色,擅長演繹青春愛情題材的特點顯得尤為細膩,相對而言,它與現實生活距離較小,電影形式化比較容易。
而酷愛戲曲藝術的桑弧導演顯然深悉此道,他在拍攝本片時格外仔細,比較研究了《梁祝》的幾個不同戲曲版本,然後把越劇版和川劇版的優點組合起來,通過越劇名演員袁雪芬和范瑞娟的表演將之電影化。
導演桑弧曾撰文回憶當時拍攝《梁山伯與祝英台》,「1953年上半年,攝制組進行了排戲,分鏡頭、美術設計、彩色片攝影、洗印的各項技術試驗。影片於7月初開拍,對這部新中國第一次拍攝的彩色戲曲藝術片,周總理和陳毅市長都傾注了很大的關心。1953年冬,影片攝制完成,夏衍同志邀請周總理、鄧穎超同志和陳毅市長來審看樣片。他們看後十分高興,對袁雪芬、范瑞娟的優秀表演以及攝制組全體的創作勞動給予很多鼓勵。周總理還詳細詢問廠拍攝情況。他知道舞台上的《梁祝》要演三個多小時,這對電影來說,無疑是一個過量的負荷。
因此,如何把影片的長度控制在電影通常所允許的二小時放映時間之內,而又要盡可能地保留甚至突出舞台上的精華,這確是一個難題。攝制組雖然作了很大努力,仍不能盡如人意。周總理沉思片刻,用商量的口吻問我們,為了劇情的貫串,在「樓台會」和「山伯臨終」之後,能否加上一個祝英台思念梁山伯的場面,再銜接下面馬家花轎進門,祝公還硬逼女兒上轎的場景。我們覺得總理的建議非常好,於是又補拍了「思兄」一場,增加了短短四句唱詞,卻把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間堅貞不渝的愛情烘托得更濃烈了。」
這部彩色戲曲片問世後,效果很好。備受觀眾歡迎,它也為攝制彩色影片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到1959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了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故事片《老兵新傳》。
其實,《梁山伯與祝英台》被負載的政治意義還不止於這么點。
當時普遍的國際輿論對新中國抱有敵意,在文化方面,認為共產黨中國壓制文化發展,只會搞一些軍事題材的宣傳品。中央領導決定投拍《梁山伯與祝英台》正是從一方面說明:我們國家也有經典的愛情片,也非常重視文化發展。
1954年4月間,周恩來總理在參加日內瓦會議期間,指示中國代表團新聞處放映彩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外國人對中國越劇片究竟感不感興趣?作為新聞聯絡官的熊向暉心中沒有把握。上世紀20年代在歐洲生活過,對歐洲人的文化素養有較多了解,並且喜歡看中國各種民族歌舞尤其是越劇的周恩來認為,越是具有民族性的,就越有世界性。
因此,只要給這部影片取個既恰如其分又有吸引力的別的名字,外國人看它的興趣是會有的。 周恩來凝神沉思了一會兒,說「只要在請柬上寫上一句話:請你欣賞一部彩色歌劇電影--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並在放映前作3分鍾的說明,概括地介紹一下劇情,用語要有點詩意,帶點悲劇氣氛,把觀眾的思路引入電影,不再作其他解釋。這樣試試,我保你不會失敗。不信,可以打賭,如果失敗了,我送你一瓶茅台酒,我出錢。」
200多名記者被這樣陌生而優美的文化感動著,當時主要的國際輿論轉了風頭:「誰說共產黨不要文化?新中國建國不久,就拍出了這樣美麗的愛情彩色片。」在日內瓦,周恩來總理還邀請查理·卓別林先生觀看了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
查理·卓別林認為,這是一部最出色的影片,感動得流下了眼淚。查理·卓別林十分欣賞《梁祝》,他由衷稱贊中國民族戲曲的優秀傳統。他說:「從來也沒有見過這樣一部非凡的影片!就是需要有這種影片!這種貫串著中國幾千年文化的影片。希望你們發揚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和對美的觀念。我希望你們對自己有充分的信心而我知道你們是已經有了。」
《梁山伯與祝英台》獲得國內外眾多榮譽:1957年4月在文化部舉行了1949年—1955年優秀影片授獎大會上,榮獲舞台藝術片類的唯一金獎;1954年第八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音樂片獎;1955年英國第九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映出獎。影片在巴黎放映時也引起了轟動,外國人的反映是影片「故事好,表演好,音樂好,色彩好」。
❸ 范瑞娟的演藝經歷
1935年4月18日入龍鳳舞台科班學戲,由黃炳文師傅啟蒙,工小生。
1936年春隨班到杭州、紹興、寧波、沈家門、諸暨等地演出。
1938年春節前,隨姚水娟、邢竹琴等所在的越升舞台到上海演出。
1941年夏初,在匯泉樓演出時因竺素娥生病,她毛遂自薦救場成功,由此當上了頭肩。
1941年7月29日至30日,中國救濟婦孺總會籌募捐款委員會主辦嵊新女子越劇團勸募大會,在上海黃金大戲院舉行,日夜共演4場。劇目有《御筆樓》、《采桂別桂》、《樓台會》、《楊貴妃》、《恆娘》、《林慧娘》、《販馬記》、《碧玉簪》、《紅玉公》、《貂蟬》、《拾玉鐲》、《女欽差》、《書房會》、《寶蓮燈》、《馬寡婦開店》等。范瑞娟參與演出。
1943年下半年至1944年夏,與傅全香第一次合作,班底是「四季春」。
1944年5月11日,農歷甲申年四月十九日:全滬越劇聯合大會串義演舉行——上海越劇聯誼會假皇後大戲院,舉辦全滬越劇聯合大會串,義演3天。有傅全香、范瑞娟的《送鳳冠》等
1944年9月28日,農歷甲申年八月十二日:袁雪芬、范瑞娟合作,在九星大戲院登台,使用雪聲劇團之名,首演《雁南歸》。
1944年8月至1947年1月,與袁雪芬合作,投入了「新越劇」的改革。
1945年1月29日,農歷甲申年十二月十六日:袁雪芬、范瑞娟在九星大戲院首次合演《梁祝哀史》,並與編導一起對劇目作了重新整理。 演出《梁祝哀史·山伯臨終》時,她與琴師周寶才合作,在傳統「六字調」的基礎上,吸收京劇「反二簧」,首創了越劇「弦下調」,為越劇音樂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1945年12月24日,農歷乙酉年十一月二十日:為籌募嵊縣善後救濟經費,假座天蟾舞台舉行全滬越劇大會串。劇目有袁雪芬、范瑞娟的《忠魂鵑血》等。
1946年5月在《祥林嫂》劇中扮演牛少爺。
1947年7月29日,農歷丁亥年六月十二日:「越劇十姐妹」簽訂聯合義演合約——越劇界一批著名演員在上海四馬路大西洋西菜社聚會,為聯合義演簽訂合約。在上面簽名的有尹桂芳、徐玉蘭、竺水招、筱丹桂、袁雪芬、張桂鳳、吳小樓、傅全香、徐天紅、范瑞娟(次序按合約原件排列)。這十位演員人稱「十姐妹」。
1947年8月19日,農歷丁亥年七月初四日:「越劇十姐妹」聯合義演《山河戀》——因在上海的越劇演員處處受著老闆的控制、盤剝和欺凌,她們渴望有自己的劇場,能自由地演戲。為了籌建創建越劇實驗劇場,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等十個年輕的越劇演員,發起舉行聯合大義演。演出劇目是《山河戀》,地點在黃金大戲院。這十位演員是: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竺水招、徐玉蘭、筱丹桂、徐天紅、傅全香、張桂鳳、吳小樓。
1947年袁雪芬因病暫離舞台,她邀傅全香第二次聯袂,同組東山越藝社。
1948年,袁雪芬主演的《祥林嫂》首次被搬上銀幕時,她在該劇中一飾兩角,扮演牛少爺和祥林。
1948年秋,與袁雪芬合作演出於大上海戲院,演出了田漢編劇的《珊瑚引》等劇目。
1949年春,與傅全香重組東山越藝社。
1949年7月進上海市軍管會文藝處舉辦的地方戲劇研究班學習。結業後,先後主演了《李闖王》、《梁祝哀史》、《萬戶更新》等戲。
1948年9月18日:袁雪芬與范瑞娟二度合作,恢復「雪聲劇團」,在大上海電影院演出由田漢編劇的《珊瑚引》。該劇借晉代石崇驕奢淫逸及其沒落的故事,影射鞭撻蔣、宋、孔、陳這四大家族的貪得無厭,並在演出廣告上寫著「豪門鬥富,針諷現狀」。該劇演出全部用民樂伴奏,引起滬上兄弟劇種的重視。
1948年9月18日:越劇電影《祥林嫂》首映,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越劇影片《祥林嫂》在國際、大上海等5家影院上映。
1950年6月30日,農歷庚寅年五月十六日:上海影劇工會越劇分會成立,上海影劇工會越劇分會在中國大戲院舉行成立大會,選舉范瑞娟為主席、徐玉蘭為副主席。
1950年率團進京,演出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祝福》。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周揚等中央領導和首都不少文藝界的著名人士觀看了演出,並受到周總理的親切接見。
1951年8月1日,進華東戲曲研究院,加入華東越劇實驗劇團並任副團長,兼任上海越劇工會主席。參與組織越劇界抗美援朝捐獻「越劇號」飛機的義演工作。
1951年被選為全國青聯委員、全國政協特邀代表。
1952年,在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與傅全香、袁雪芬等合演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獲演員一等獎。
1953年10月,農歷癸巳年: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開拍,越劇彩色藝術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在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范瑞娟、傅全香、張桂鳳主演。
1953年冬,與袁雪芬等演出了《西廂記》,飾張珙,參加1954年華東區戲曲會演,獲演員一等獎。
1954年夏,在捷克斯洛伐克參加第八屆國際電影節期間,奉周總理電召赴日內瓦會見了世界電影藝術大師卓別林。
1955年6月19日,農歷乙未年四月廿九日:由上海越劇院組成的中國越劇團,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訪問演出,主要藝術人員 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等。7月2日起,在柏林、德累斯頓等地演出《西廂記》和《梁山伯與祝英台》,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總理格羅提渥觀看了《西廂記》的演出,並上台接見演職員。7月24日,為駐德蘇軍演出了《打金枝》、《拾玉鐲》、《樓台會》等劇目。
1955年7月30日,農歷乙未年六月十二日:由上海越劇院組成的中國越劇團,離開柏林,赴蘇聯訪問演出,主要藝術人員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等。中國越劇團在蘇聯明斯克、莫斯科演出《西廂記》、《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劇目。8月15日蘇聯黨和國家領導人伏羅希洛夫、卡岡諾維奇、馬林科夫、米高揚、別爾烏辛等,觀看了《梁祝》的演出,觀後在劇場休息室接見了劇團的同志,伏羅希洛夫還親手把一束束鮮花分送給被接見的劇團同志。9月9日,在莫斯科演畢《西廂記》後,蘇方將「驚艷」一場攝成電影。
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6年10月19日,農歷丙申年九月十六日:上海越劇院一團上演重編後的《祥林嫂》,由袁雪芬、范瑞娟、吳小樓、金艷芳、張桂鳳等主演,在大眾劇場公演。此次演出本按魯迅原著的精神,作了重新改編
1957年4月,農歷丁酉年:獲1949-1955優秀影片獎——越劇藝術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獲文化部頒發的1949-1955優秀影片獎,袁雪芬、范瑞娟獲榮譽獎。
1958年6月15日,農歷戊戌年四月廿八日:上海越劇院一團赴福建前線慰問演出——上海越劇院一團攜帶《梅花魂》、《打金枝》、《穆桂英》等劇,赴福建前線慰問演出,歷時80天。主要演員有袁雪芬、范瑞娟、吳小樓、呂瑞英等。
1959年7月14日,農歷己亥年六月初九日:上海越劇院演員赴川學習川劇。范瑞娟等演員,去四川學習川劇藝術,共學習了《李亞仙》等4出大戲,及《評雪辨蹤》等25出小戲、摺子戲和40餘套基本功,歷時46天。
1960年4月20日,農歷庚子年三月廿五日:上海越劇院一團調赴北京。以范瑞娟、傅全香、陸錦花、吳小樓為主要演員的上海越劇院一團,調赴北京。
1960年5月7日,農歷庚子年四月十二日:隨上海越劇院一團調京成立北京越劇團。以范瑞娟、傅全香、陸錦花、吳小樓為主要演員的上海越劇院一團,改建成北京越劇團。
1960年7月22日,農歷庚子年六月廿九日:出席第三屆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
1961年1月18日,農歷庚子年十二月初二日:北京越劇團撤銷,以范瑞娟、傅全香、陸錦花、吳小樓為主要演員的北京越劇團,遵照周恩來總理指示調回上海,仍屬上海越劇院原編制(一團)。排演了《忠王李秀成》、《綉襦記》等劇目。
1964年3月15日,農歷甲辰年二月初二日:上海越劇院演出《打金枝》(范瑞娟、張桂鳳等主演)在錦江小禮堂招待朝鮮貴賓。
1964年7月15日,農歷甲辰年六月初七日:上海越劇院一團上演《不準出生的人》——上海越劇院一團在瑞金劇場上演《不準出生的人》,由吳兆芬、平梅芳改編,章琴導演,范瑞娟、金采風、丁賽君、金艷芳主演。該劇連演5個多月。
文化大革命後,重排《孔雀東南飛》、《李娃傳》,並數次赴香港獻演。
1983年2月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范瑞娟唱腔選集》。
1988年赴美國芝加哥貝爾實驗室講學。
1988年上海電視台拍攝了展示範派藝術的電視片《范瑞娟表演藝術》3集。
1989年隨出訪團去美國演出《梁山伯與祝英台》、《李娃傳》。
1989年獲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首屆「金唱片獎」。
1989年11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范瑞娟表演藝術》。
1990年1月與呂瑞英、張桂鳳等參加中國民族藝術代表團,攜帶《打金枝》等節目赴聯邦德國、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等國演出。
1991年上海電視台為其傑作的片斷拍攝成3集電視片《范瑞娟表演藝術》。
1993年上海電視台攝制的電視片《沈園絕唱》中扮演陸游一角。
1997年上海電視台拍攝了展示範派藝術的電視片《餘音裊裊繞梁來》3集。
1999年8月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范瑞娟——越劇藝術影集》
2003年12月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范瑞娟唱腔選集》。
2004年02月19日,八十高齡的越劇流派創始人范瑞娟攜其10位傳人在上海銀發大廈與喜愛她們的戲迷觀眾見面,為她所著的《范瑞娟唱腔選》一書舉行簽名售書活動。
2006年3月27日,農歷丙戌年二月廿八日:百年流聲——紀念中國越劇誕辰100周年電視文藝晚會上演——時值中國越劇誕生100周年,一台《百年流聲——紀念中國越劇誕辰100周年電視文藝晚會》上演,特別選擇越劇的發源地嵊州和越劇的發祥地上海進行雙向傳送異地直播。這台晚會開創兩個「第一次」,即首次以雙向傳送異地直播的現代電視傳媒手段來運作戲曲節目;首次讓藝術家們以「走紅地毯」的方式拉開晚會的序幕。名家薈萃共襄盛舉此次晚會可謂名家薈萃,不但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傅全香、范瑞娟、徐玉蘭、王文娟、張桂鳳、周寶奎、畢春芳、張小巧、呂瑞英、金采風等悉數到場,越劇中堅力量錢惠麗、單仰萍、方亞芬、章瑞虹、王志萍、韓婷婷等也共同參與這台晚會的表演。同時全國其他越劇院團的領軍人物茅威濤、吳鳳花、陳飛、張小君等也以訪談、再現表演等多樣形式祝賀演出。名家新秀會聚兩地,共同演繹各個流派代表唱段,展現越劇發展百年華彩。
2008年5月23日,農歷戊子年四月十九日,13時30分:四川 汶川地震「上海越劇界聯合賑災義演」專場舉行。由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上海市慈善基金會主辦,SMG綜藝部、SMG廣播文藝中心、上海蘭生越劇發展基金、上海越劇藝術研究中心協辦,上海越劇院、天蟾京劇中心逸夫舞台聯合承辦的「上海越劇界聯合賑災義演」專場在上海逸夫舞台舉行,義演專場的票房全部收入和現場募集捐款送達災區。
此次義演范瑞娟等獲悉消息後也上台與大家一起表達老一輩藝術家們抗震救災的情懷。在整台演出的最後,這些老藝術家和所有演員一起,共同進行配樂朗誦《坐標》。
❹ 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什麼
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是1948年拍攝於上海的戲曲片《生死恨》,由華藝影片公司出品。費穆導演,主演梅蘭芳,著名攝影師黃紹芬為攝影指導,李生偉任攝影師。
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6年拍的《祝福》(魯迅著,夏衍改編,桑弧導演),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故事片是1959年拍的《老兵新傳》,編劇李准,導演沈浮,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立體寬銀幕故事片是1962年拍的《魔術師的奇遇》,編劇:王煉、陳恭敏、桑弧,導演桑弧,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舞台紀錄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編劇:徐進、桑弧,導演桑弧、黃沙,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
來源網頁鏈接
❺ 白楊主演了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故事片是什麼
《祝福》。
1956年,白楊主演了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的故事片《祝福》。在片中飾演主人公祥林嫂。在白楊從藝60周年時,劇作家曹禺曾提筆揮墨寫道:「皎若明月,直若白楊,獻身影劇,功績無窮」。
《祝福》是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電影上映後,在國內外獲得好評,於1957年獲得第十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特別獎,1958年獲得墨西哥國際電影周銀帽獎。2005年中國電影100年之際,《祝福》入選中國電影百年百部名片,白楊主演的祥林嫂也成為中國電影百年百名經典銀幕形象之一。
《祝福》改編史:
小說《祝福》發表於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東方雜志》半月刊第21卷第6號上,是魯迅短篇小說集《彷徨》的第一篇。
小說以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劇,深刻地揭露封建的政權、神權、族權和夫權這四條繩索是如何窒息了人的生命,以此批判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這部小說以其強烈的文學性、思想性和批判性,成為現代短篇小說的一座高峰。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祝福》被頻繁改編,以其他各種藝術形式亮相,如越劇、南詞、評劇等版本。其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就是電影《祝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祝福
❻ 袁雪芬演唱的老越劇有哪些
1、《西廂記》
越劇《西廂記》,有人稱其為越劇四大經典劇目之一,是上海越劇院保留劇目之一,也是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經典劇目。該劇是根據元人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改編而成,講述唐貞元間書生張生,在普救寺邂逅已故崔相國之女鶯鶯,發生愛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