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經典電影畫面剪輯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經典電影畫面剪輯

發布時間: 2023-03-02 15:14:31

『壹』 電影影片剪輯技巧

電影影片剪輯技巧

電影的剪輯手段,主要是為了保證人物刻畫的鮮明性、故事情節的連貫性、時間空間關系的合理性、節奏處理的准確性。那麼都有哪些技巧呢?以下僅供參考!

剪輯的作用和目的:

作用是將單獨看來沒有任何意義的聲音和畫面,經過剪輯產生旋律,通過組合形成情節。

目的是:

1、准確鮮明地體現影視片的主題思想。

2、做到結構嚴謹和節奏鮮明

現介紹一些常用的影片剪輯技巧

一、切入切出 這是電影中最常用的一種鏡頭轉換方法。即是不加技巧地從上一鏡頭結束直接轉化到下一個鏡頭開始,中間毫無間隙。稱為「切」。

二、淡出淡入 也稱電影畫面的漸隱、漸顯。畫面逐漸變暗,最後完全隱沒,這種方法叫做淡出或叫漸隱。相反,畫面逐漸由暗變亮,最後完全清晰,這個鏡頭叫做淡入,也叫做漸顯。

三、劃入劃出 也是電影中鏡頭轉換的一種技巧。有時用一條明晰的直線,有時用一條波浪型的線等從畫面邊緣開始直、橫、斜地將畫面抹去,叫劃出。代之以下一個畫面,叫劃入。

四、化出化入 又稱「溶出溶入」,也是電影中鏡頭轉換的一種手法。在一個畫面逐漸隱去(化出)的同時,另一個畫面逐漸顯露(化入)。這常常用在前後兩個相互聯系的.內容和場景,造成慢慢過渡的感覺。

五、疊印 指兩個畫面甚至三個畫面疊合印成一個畫面。常表現劇中人物的回憶、夢境、虛幻想像、神奇世界等。

六、其他技巧

焦點變虛。畫面的若干畫格焦點變虛,影像逐漸模糊。「虛」的速度和長度可以自由掌握,常表現劇中人視線模糊、昏迷等情景。

定格:常指一個動態鏡頭瞬間靜止在某一畫面上。

剪輯的精髓:

用畫面講故事。

有些人指出流暢的秘訣是動接動,其實這並不是唯一方法,剪輯還有靜接靜、動接靜、靜接動,效果要因片而異,都一樣能剪出很流暢的片子。畫面剪輯其實沒有太多的限制,可以自由發揮,但是有一些准則是不能違背,比如說動接動:

1、既然是動接動,那麼畫面就不能是死的(固定畫面),必須要有"推拉搖移跟升降"中的任意一個,如果碰上死畫面,到PM或AE等軟體中作推拉!!清晰度雖然有一點損失,但比起損失畫面流暢感來說,要劃算得多。

2、兩個畫面不能是相同景別相似機位(通常情況下,同機位剪輯是大忌,除非你追求特殊效果)

3、不能等畫面運動到落幅才接,(簡單說快定住或定住後)這樣會影響流暢感,很多人以為畫面一定要長到看清楚才行,其實畫面剪輯也是一種調動人想像力的技巧,一個很短的鏡頭因為人的經驗、想像,自然而然的把未表現的內容當成是已表現。

4、動的要有根據。如果是一個人在到茶壺喝水,那麼鏡頭的邏輯關系就應該是:手拿茶壺、開蓋(如果有)、另一隻手拿杯子、倒水、水滿......(基本上正常的規律),如果順序顛倒,這組鏡頭就會看起來別扭。 褥瘡怎麼治療褥瘡如何治療褥瘡

5、注意節奏。節奏有兩種,1:所表現的事物的內在邏輯關系形成的內在節奏。這是本來就有的。 2:外加的如音樂、雜訊、這是人為的、利用外加因素控制節奏。

一條片子不能沒有節奏,所謂流暢感其實就是剪輯中的節奏對人的沖擊帶來的心理影響。

剪輯的一般規律

1、 正確的剪切點:

剪輯是將許多零碎的畫面片斷串聯為一個有節奏的整體的過程,這就涉及到一個應該在哪些地方進行剪切和連接的問題。

這里要提到一個畫面頂點的概念,所謂畫面的頂點,是指畫面中動作、表情的轉折點,比如人物手臂完全伸展時,點頭打招呼後低頭動作結束時,收回笑容的瞬間等。

這里要提到一個剪輯技巧:因為影像是一連串靜止畫面的連續,前面一個鏡頭的畫面在人眼中會形成殘留的影像,所以在實際剪輯工作中,遇到快速運動(畫面內容)的鏡頭,要將剪切點提前一點。這樣可產生體現出影像的旋律感和舒適感。比如一個翻書的動作,我們可以把最開始的剪切點選擇在翻書動作已經開始的狀態,若把翻書這個動作分解成25幀畫面,那麼就選擇從第4或5幀處進入。將後點設為第21幀左右,這樣不會對觀眾理解翻書動作產生影響,相反,還能表現出動作的旋律感和前後鏡頭的連貫性。

2、 動作剪輯中的固定規則:

指被拍攝物體為移動時的剪輯方法。

方法是將同一連續動作用不同機位和景別連接起來。為什麼這么作:起源傳說:一盤膠片時間很短,從前常常要因為更換膠片而不得不中斷對一個動作的拍攝,然而人們發現用不同的鏡頭連接起來的同一個動作,看上去效果卻出奇的流暢,給人以深刻印象,後來演變成動作剪輯的固定方法。

第一點:動作以7:3連接。

同一機位,不同景別時一般採取這種方法。如正面拍攝一個投手投球的動作,一個全景、一個近景,可以在全景開始30%或70%處接近景投手的細節,使整體動作達到流暢。當然根據素材的不同,可以故意將某些鏡頭剪切掉或是重疊起來,使整個動作體現另外的含義。

第二點;把兩個動作連接成一個。

第一點介紹的是用不同的鏡頭連接同一個被攝物體,此處要介紹將不同的被拍攝物體的多個動作連接成一個,也叫「單個動作剪輯」。如擊球動作,一般會這樣處理:打出全壘打=》投手回頭=》一壘手回頭=》遠遠飛出去的球。採用這種剪輯方法,兩位選手回頭的動作就重復了,會給觀眾造成沉悶的印象。通過「單個動作剪輯」會把這兩個回頭動作整合成一個,通過剪輯來消除時間差。

具體作法是:在投手回頭動作的前半部分進行剪切,連接一壘手回頭的後半部分,這樣能加強速度感並使畫面連貫。當然在實際剪輯中我們為可以在加一組現場觀眾回頭的鏡頭,來強化飛得很高很遠的球(剪輯無定式)。

;

『貳』 求二十部剪輯經典的電影

《終結者1》《終結者2》尤其是2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
《真實的謊言》《深淵》《異形》《第一滴血2》這都是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的經典剪輯經典電影

《絕地戰警1》《絕地戰警2》《勇闖奪命島》《世界末日》這幾部是大導演邁克爾 貝的經典製作,絕對讓你看的過癮,再《逃出克隆島》的慘敗後,她重整旗鼓,一鼓作氣又拍了《變形金剛》。

我好向已經說了11部了,還差9部啊,好難找啊

你可以看一下《驚聲尖笑》系列,4部,也也是剪輯經典之作,雖然是搞笑的,
其他的你就要看香港電影了比如劉鎮偉的《大話西遊》《整鬼專家》
其他給你介紹的就比較散了

《我 機器人》《黑衣人》《蜘蛛俠》系列,這些好像你都應該看過,但真的是剪輯的很好的電影,對不起,還又別的事情,就不多說了。有什麼想問我的,下次留言。

劇情不在乎,好不好看也不在乎,那仁兄你想拍電影是不,早說嗎,你多看看黑澤明,邁克爾 貝,賈樟柯還有劉鎮偉的電影就好了,他們剪輯的水平絕對一流,日本自黑澤明以後就沒什麼好導演了,但幸好還有北野武這樣的好演員,你可以看一下他主演的幾步電影《大逃殺》《菊次郎的夏天》《花火》《壞孩子的天空》這你尤其注意以下《菊次郎的夏天》

再一個1998年以成本極低但票房卻豐收的電影名叫《四月物語》也很好,這不是部很好看的電影,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但我想對你想要的剪輯的效果會有挺大的幫助。

好萊塢的剪輯大師還是詹姆斯卡梅隆了,但他的電影真的很少,大概7部把。只能幫您到這里了。

『叄』 經典好萊塢電影編導剪輯手法

經典好萊塢電影編導剪輯手法

80年代以來,在我國電影藝術的發展中,由於長鏡頭風格的引入、寬銀幕的發展(包括遮幅銀幕),以及電視藝術的發展,電影的剪輯受到明顯的沖擊。盡管在創作上剪輯的手段似乎越來越豐富多樣了,但是與此同時,有些概念也變得混亂起來了。那麼經典好萊塢電影編導剪輯手法又有哪些呢?以下僅供參考!

常見的剪輯手段有以下幾種:

1、為了調整時間空間關系,或延伸時間擴大空間,加重戲劇渲染和調整節奏,採用分剪多用、反復插接和移植借用的手法;

2、畫面中間挖格省略法和畫面拼接延長法;

3、聲帶的刪挖、串改移位法;

4、利用動作銜接鏡頭和利用動作錯覺轉換鏡頭法;

5、為了取得情緒外延的回味或突兀的震驚效果,採用鏡頭長度的特殊處理;

6、利用短鏡頭的反復跳切增強劇情節奏感,和利用靜態的短鏡頭跳切造成動勢感;

7、利用特殊的「剪輯留格」(指動作和鏡頭運動後的停頓格數所造成的穩定瞬間)起到電影語法上的標點符號的作用;

8、運用隱、顯、化、劃、疊印等附加的光學技巧或專用的特殊技巧作為場面、段落間的過渡;

9、戲劇段落的移位調整和增刪;

10、對音樂、語言(對白、旁白、獨白、內心獨白、解說)的剪輯和自然音響的配置。對不同題材和不同風格、樣式的影片,可使用不同的剪輯手段。

兩極剪輯

一種特殊的蒙太奇手法,是由特寫鏡頭直接跳切到全景鏡頭或由全景鏡頭直接跳切到特寫鏡頭的組接形式。兩極鏡頭的組接能使劇情的發展在動中轉靜或在靜中變動,產生特殊藝術效果。影片運用這種組接形式給予觀眾的`直感極其強烈。節奏上形成突如其來的變化,產生一種特殊的效果。

階梯式鏡頭剪輯

在同一方位上,對同一人物從全景、中景、近景、特寫逐步跳切的畫面組接,或反過來從特寫依次跳切到全景的畫面組接。這種手法只有在特定場景中,為了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強調造型的對比,渲染氣氛,加強節奏,才能運用。

變格剪輯

剪輯技法之一。剪輯者為達到劇情的特殊需要,在組接畫面素材的過程中對動作和時間空間所作的超乎常規的變格處理,造成對戲劇動作的強調、誇張和時間空間的放大或縮小。是渲染情緒和氣氛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直接影響影片的節奏。

變格方法有:1.攝影機以常規速度拍攝,但是導演和剪輯師為了突出渲染某一場戲的特殊氣氛和戲劇效果,而用剪輯手段拉長或縮短某一事件或某一懸念的發生、發展直至結局的時間過程和空間距離,用以加強觀眾對所發生的事件的印象;2.為了突出某一人物的情緒和動作的強度而在剪輯過程中剪掉某些動作過程。

分剪

將一個鏡頭剪成幾段,分別在幾個地方使用。有時是因為所需要的畫面素材不夠,但已無法補拍,不得不把一個鏡頭分作幾次使用;有時是有意重復使用某一鏡頭,以表現某一人物的情思和追憶;有時是為了強調某一畫面所特有的象徵性含義以發人深思;有時是為了造成首尾呼應,從而在藝術結構上給人以嚴謹而完整的感覺。如果分別在幾處使用的同樣畫面的鏡頭是按劇作結構和導演構思事先拍攝好的,則不屬於分剪技法之列。

挖剪

解決某個鏡頭內,在拍攝過程中由於某種原因造成的遺憾和不足而採取類似醫學上外科手術切除的辦法,來摳掉諸如某一多餘的表演過程、某一過長的停頓,以及由於攝影機運動過程中某一推拉搖移動作與演員表演配合不準等必須剔除的畫面段落的技術措施。

拼剪

用拼接來補救畫面長度的不足。有些畫面素材由於拍攝過程中的種種原因和困難,效果不理想。如拍攝野生動物活動的鏡頭,動物不聽指揮,更不能滿足拍攝人員的一些特殊要求。因而有時雖然拍攝多次,拍攝的尺數也很長,但可用的尺數卻很短,達不到所需的長度和節奏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同樣或相似畫而內容的備用鏡頭,就把它們當中可用的部分剪下來,然後拼接在一起,以達到畫面的必要長度。

分剪插接

為加強戲劇效果或彌補拍攝過程中的缺憾和不足,而把表現一定動作內容的兩個鏡頭,分別按比例分割成兩段、三段以至更多小段,然後按故事發展順序交替組接起來的重要剪輯手段。

使用分剪插接的方法,可以解決以下兩種類型的問題:

1、在剪輯過程中有時發現某兩個鏡頭或某一組鏡頭(如兩個人物談話、爭吵、追逐或互相射擊),如果按照原來分鏡頭劇本所規定的排列順序原封不動地組接在一起,就顯得鏡頭過長,節奏太慢,人物間的情緒交流和心理反應不能及時而迅速地表現出來,既減弱了戲劇沖突的強度又沖淡了應有的藝術感染力。為此就需要運用分剪插接的手段,對原有素材作重新分切組合的處理,以改變原來的緩慢節奏,使之緊湊、流暢、明快;

2、有時規定情境本身要求清晰地表現出某個人物對其一事件、某一句話的反應,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強烈變化的內心活動和兩種互相矛盾著的思想互相撞擊時進發出的火花,但在剪輯過程中發現恰在此時此處拍攝的素材缺少表現上述內容的一些鏡頭。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把原有素材中已經用過然而又符合規定情境要求的某些鏡頭的剩餘部分拿來,根據需要把它分割成兩段以至數段,和與之有關的其他蒙太奇因素穿插在一起,反復交替使用,藉以渲染某種情緒和氣氛,揭示某種涵義或藉以加強某一戲劇高潮。

插入鏡頭

亦稱「夾接」,在一個鏡頭中間切斷,插入另一個表現不同主體的鏡頭。插入鏡頭有兩種:一種是作者和導演為了揭示某一人物生活經歷中的一個側面或者隱私,而在一場戲的進行過程中(比如一個人正在馬路上走者或坐在汽車里向外看)突然插入一個代表人物主觀視線;表示他意外地看到了什麼人和事以後的直觀感受或引起了聯想的鏡頭。另一種與挖剪有密切關系。有時為了挖剪後的鏡頭不露痕跡,不產生跳動感,而不得不用插入鏡頭作間隔。

動作轉場剪輯

藉助人物、動物、交通工具或戰爭工具等動作和動勢的可銜接性以及動作的相似性,作為場景或時空轉換的手段。例如,用人物定向鏡頭堵滿畫面以結束一場戲,接著再用人物離開鏡頭走向某處以展開另一場戲。用汽車、坦克、飛機的動勢,馳過或堵住鏡頭,然後再接其他交通工具或人物離開鏡頭;再如某場戲末尾女主人公動手打男主人公一個耳光,下一場戲開頭接男主人公痛苦地撲倒在自己的床上。通常用汽車、火車的輪子飛轉與飛機的螺旋槳相接這類手法轉換場景,也屬於動作轉場的剪輯。

特寫轉場剪輯

用特寫畫面來結束一場戲或從特寫畫面展開另一場戲的剪輯手法。前者指一場戲的最後一個鏡頭結束在某一人物的某一局部(如頭部或眼睛)或某個物件的特寫畫面上;後者指從特寫畫面開始,逐漸擴大視野;以展現另一場戲的環境、人物和故事情節的處理手法。用特寫畫面來結束一場戲,或用特寫畫面展開一場戲,都是為了強調人物的內心活動或情緒,有時是為了表示某一物件、道具(如鍾表、閃動著的紅燈、十字架等)所含有的時空概念和象徵性含義,以造成完整的段落感。特寫轉場的一個主要目的是在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人物的表情或某一物件的時候,在不知不覺中就轉換了場景和敘述內容,而不使人產生陡然跳動的不適之感。

;

『肆』 13種剪輯手法及技巧是什麼

1、動作順接(CUTTING ON ACTIONG):

鏡頭在角色運動時切換,剪切點不一定要在拳腳之際,甚至可以簡單到就在人物轉身的時候。

2、離切(CUT AWAY):

就是畫面先切到 插入鏡頭,接著切回主鏡頭。插入鏡頭 可以是和人物處在同一空間離切也可以讓你表現角色的內心。

3、交叉剪輯(CROSS CUT):

就是在兩個場景中來回切換,多數電話通話場景都會用到交叉剪輯,用得好的話會增重緊張感和懸疑感。這個手法也能體現角色的內心景象。

4、跳切(JUMP CUT):

就是對同一鏡頭進行剪接,通常都用來表現時間的流逝。跳切也加重鏡頭的急迫感。

5、匹配剪輯(MATCH CUT):

匹配剪輯總是被錯當成跳切,但兩者是不一樣的,匹配剪輯連接的兩個鏡頭通常動作一致,或者構圖一致。匹配剪輯通常用在場景切換上,因為畫面總是從一處跳到另一處,所以才會造成誤解。匹配剪輯不一定要落在視覺上,也有以對白為基礎的匹配剪輯。

轉場

6、淡入淡出(FADE IN / FADE OUT)

這個手法我們看過無數遍,就是鏡頭模糊進入全黑畫面中,或者從其中淡出。

7、疊化(DISSOLVE)

就是把一個鏡頭疊加到另一個上,這個手法在蒙太奇中也經常用到,同樣也可以表現時間流逝,你可以對同一鏡頭進行疊化。

8、跳躍剪輯(SMASH CUT)

是一種效果很突然的轉場方式,一般用在角色從噩夢中驚醒這類場景里。或者從大動作的畫面轉至緩和的畫面,反之亦然。

9、圓形劃像(IRIS)

最早的時候,這其實是相機自帶的效果,那個時候相機可以手動開關光控,今天單純只是一個風格化的手法,在很多電影場景中都能看到。

10、劃像(WIPE)

劃像是把畫面劃入劃出

11、隱藏轉場(INVISIBLE CUT)

利用陰影隱藏剪接,造成同一鏡頭的假象,剪接被藏在鏡頭的快速搖動里。如今這種手法也很流行,將剪接轉場隱藏在鏡頭運動中,也可以利用穿過畫面的物體隱藏剪接,也可以利用離開畫面的物體。

12、聲音滯後(L-CUT)

基於音效剪輯的轉場方式,上一鏡頭的音效一直延續到下一鏡頭,留意聲音滯後不一定用在有預見性的片段里,它很常用,即使是角色間簡單對話也會用到。

13、聲音先入(J-CUT)

則是下一鏡頭的聲效在畫面出現前響起,未見其人先聞其聲,這些手法很不起眼觀眾可能根本不會發現,但這正是要點。聲音滯後和先入就是為了保證不打斷節奏,營造一個完美的過度,承上啟下,讓音效去引導觀眾。聲音先入也很適合用於給畫面引入新的元素。

(4)經典電影畫面剪輯擴展閱讀:

剪輯(Film editing),即將影片製作中所拍攝的大量素材,經過選擇、取捨、分解與組接,最終完成一個連貫流暢、含義明確、主題鮮明並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從美國導演格里菲斯開始,採用了分鏡頭拍攝的方法,然後再把這些鏡頭組接起來,因而產生了剪輯藝術。

剪輯既是影片製作工藝過程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影片藝術創作過程中所進行的最後一次再創作。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戈達爾:剪輯才是電影創作的正式開始。

資料來源:網路-剪輯

『伍』 電影常用的剪輯手法有哪些

1.離切剪輯


離切剪輯就是指把畫面先插入鏡頭中,然後順應劇情的一步步發展,再把畫面剪輯回來。好比說一對男女正在看月亮,男的說:你想要月亮嗎?然後畫面一轉切到了月亮上,然後畫面再一轉,回到男女的身上,繼續對話,這就是離切剪輯經常用的。在很多電影中,這都是最基本的一種剪輯手法。


2.跳切剪輯


跳切剪輯手法經常用來表達時間的流逝,往往是同一鏡頭場景不變,但是主體會發生變化。我們舉個例子,一家店鋪,先是一個年輕人坐在裡面,然後畫面一轉,整個場景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少年卻變成了老年。


3.淡入淡出


在很多經典好萊塢電影中都普遍使用了這種剪輯手法,當一個鏡頭結束時,畫面會逐漸的變黑,一直到整個屏幕變黑,然後下一個鏡頭再從黑暗中慢慢的淡出。


4.跳躍剪輯


跳躍剪輯經常用來表達主體前後的截然不同,就好比說做個噩夢,上一個鏡頭中主角還在安靜的睡覺,但是畫面突然一轉,畫風就變得非常激烈,可能是打鬥也可能是兇殺,或者是更為激烈的鏡頭。


5.隱藏剪輯


隱藏剪輯就是運用遮擋物的出現來完成鏡頭的轉折,遮擋物會成為鏡頭的轉折點。

『陸』 電影史上有哪些剪輯驚為天人的電影

戈達爾《筋疲力盡》,這部片子出來以後電影界震驚了,原來電影還可以這么剪!因為戈達爾創造了跳切,這個以往在流暢剪輯中被認為是錯誤的剪輯手法。

『柒』 無間道影評21:電影鏡頭剪輯分析

特地做了語音版,可在喜馬拉雅FM或今日頭條,搜索無間道影評或浪兄筆記收聽。

首先從電影鏡頭的拍攝和剪輯人員上,是香港當時一流的。視覺效果顧問:杜可風(HKSC) 攝影指導:劉偉強(HKSC)、黎耀輝(HKSC) 剪接:彭發、彭正熙 

杜可風,被稱為「亞洲第一攝影師」,也被曾為香港文藝片代表人物王家衛的「御用」攝影師,在王家衛的電影中更是強調畫面以表現文藝為主。劉偉強,執導拍攝過《古惑仔》等多部出色電影,而且劉偉強本人雖是導演,但他也是攝影出身。黎耀輝,非常有名的在《春光乍現》中被導演引用名字作為電影主角的攝影師,他本人曾參與許多優秀香港電影的拍攝。

彭發更是彭氏兄弟之一,和彭正熙都是香港數一數二的剪輯師進入電影劇情,主角之一琛哥(曾志偉飾)的出現鏡頭是緊接電影開頭關於無間道的佛教片頭開始出現的實景佛像開始,全景鏡頭的轉移,赫然出現的是琛哥拜佛的背影,接著是琛哥瀟灑地向一眾小弟講話的內容,在開頭鏡頭中,突出了年輕的劉建明(陳冠希飾),在不斷地講話中,在琛哥和陳冠希中間的切換,自然切入劉建明進入警校學習的鏡頭,而且在切鏡頭的時候,充分運用了背景音效,使轉換更顯自然,觀眾的思維轉換也更有節奏感。在接下來的鏡頭中,陳永仁(余文樂飾)和劉建明的介紹中,更是運用了經典的對比鏡頭,在陳永仁被警校開除中,略顯靜止地對比兩人的態度,配合台詞,更讓人對這改變兩人人生開始的一刻印象深刻。

到開始正式敘事之前,也就是講兩個主人公年輕事件,完全可以說是用鏡頭講故事,把各種陳永仁作為古惑仔打架和劉建明作為警察在警校訓練的鏡頭快速的轉換,以表現兩人的成長過程,這一段緊湊而流暢,在這緊湊的鏡頭中還花了時間專門為以後故事作鋪墊,對反光鏡下劉建明是為之後故事中撞死MARY姐做鋪墊,陳永仁的手指點牆特寫則是為之後陳永仁卧底用摩斯密碼報信作鋪墊,鏡頭轉換雖快但沒有無用的內容,可謂短而精彩。

進入正題後,故事敘事從音響店的陳劉二人對話到天台見面,故事敘事節奏變慢,鏡頭穩而准確,主人公始終在鏡頭核心,而且在陳劉二人的見面,還分別很刻意地對比面對面兩人眼中的對方的鏡頭,很快突出了兩位主人公。天台見面,黃警司(黃秋生飾)和陳永仁的見面是逐漸鋪開,一開始是藍色天空,空曠的天台和陳永仁,干凈慵懶的鏡頭和故事正題敘事速度一致,而且使人感覺每一個情節的轉換自然而使人有期待。在兩人天台爭吵的內容提到過去時,每當切換到過去鏡頭時,背景音效的配合讓短暫的黑白記憶鏡頭顯得和敘事很和諧。

在電影交易毒品的逮捕行動一部分,隨著情節緊張氣氛的展開,鏡頭在各人之間的轉換加快,而且有多處明顯地隨著敘事在採用運動鏡頭,也突出了電影開篇手指點牆的特寫,動靜結合,把整個逮捕行動表現的扣人心弦。在從逮捕行動到後來黃警司和陳永仁天台第二次會面之間的故事敘述,在延續前半部的完美拍攝的基礎上,有一點個人覺得值得詬病的。同無間道第二三部相比,這一段沒有抓住機會多使用亮的鏡頭,本來敘事電影情節性很重,電影主題屬於警匪犯罪片,在此條件下依然大量使用暗色甚至黑色背景,電影的光線稍顯偏暗。

而且出於情節性強的電影的缺點,大部分鏡頭都是近景聚焦在人物身上,但這也更考驗攝影和剪輯對於人物的把握。再一次在天台見面,讓人豁然開朗地再次重復第一次天台見面的鏡頭,使人被電影劇情緊緊抓住。在韓琛人手上來抓黃SIR的一幕中,對電梯層數的特寫、黃SIR電梯門被緩緩打開的特寫與大部分的急速運動鏡頭的動靜強烈對比更是把故事推向了高潮,越來越緊張的壓抑氣氛和情節展開使人也跟著激動。

在陳永仁到了大廈樓下,黃SIR墜樓這一幕,之前越來越快的鏡頭和故事發展,突然在觀眾沒有料到的黃SIR墮樓靜止了,配上悲傷的《再見》背景樂,雖然只有1分鍾左右,但是突出了在場目睹人員的表情,切入了黃SIR生前和陳永仁友情一幕,緩慢地音樂,緩慢地鏡頭加上演員投入地表演,所有的觀眾的心都被震撼了,。而這一幕也無疑成為香港電影乃至華人電影史上最經典鏡頭之一,似乎整部電影的前半部分的敘事都是為了這催淚的一幕而來,這便是整部無間道一的高潮和精華所在。

這樣的鏡頭,1分鍾,馬上又有傻強(杜汶澤)慌忙拉扯中回到之前的緊張快速鏡頭,可正是整個天台殺黃SIR情節的整體緊湊,突出了這一分鍾的珍貴。之後傻強的死,沒有使用黃SIR死亡的強烈慢鏡頭對比,這也是傻強這個角色重要性稍微弱而使然。之後的部分,可以說情節雖然變化,但是拍攝手法不變,從黃SIR死後的調查,越來越緊張的情節發展,重復了前面交易毒品逮捕過程的手法,而片尾的陳劉天台對峙也是對黃SIR墮樓情節的再次使用。在這一部分中,陳劉天台見面,陳跑到劉背後的巧妙快速視角切換,鏡頭速度的放慢,突出了兩人的矛盾。

而在電梯口陳被劉同事一槍擊斃,鏡頭是以槍聲和屏幕的突然黑幕,避免的血腥場面,黑白是整部電影的主旋律,以黑幕槍聲代替血腥出現,不僅使人驚訝,而且在那一秒中之內,觀眾對於是劉還是陳的死亡的猜測使電影再次進入高潮,黑幕結束後,陳永仁緩緩倒下和再次《再見》背景樂,這相當於重復之前黃SIR墮樓的震撼,但是正是黑幕的使用和情節設計的巧妙,使再一次的慢鏡頭背景樂的煽情不顯矯情更將電影推向二次高潮。

在電影完結時,有稍顯啰嗦的敘述,其實敘事電影不一定把每個故事從頭到尾講的很清楚,單從單個電影分析,是不夠好的,但是考慮到《無間道》是三部系列片,這一高潮後的敘事就有其存在價值。而且電影最後,劉建明個人特寫,回到電影正篇敘事,也就是陳劉人生轉換點,陳永仁被趕出學校的鏡頭,配上「我想和他換」,與電影前半部的呼應,使整部電影一氣呵成。整部電影,雖然逃不脫敘事電影突出人物劇情的弱點,但是強大的攝制人員和與情節完美結合的拍攝和剪輯,使該片成為進入21世紀香港電影的代表作,也打破了香港電影走下坡路的說法,可以說是里程碑式的作品。

文章2:

這8個鏡頭,是值得回味的經典!

《無間道》豆瓣評分9.1,有人說這部電影比肩美國經典電影《教父》,《教父》的豆瓣評分是9.2,《教父》雖然比《無間道》的評分高出了0.1,但是作為影迷,我個人更加偏愛《無間道》。

因為《無間道》講的不僅是真男人的故事,而且要比《教父》多了一些耐人尋味的含義,以下這8個經典鏡頭,每一個都值得人回味!

這8個鏡頭都是按照電影的時間順序放置和進行解釋評價的,這樣做是為了方便大家邊回味電影,邊從電影中得到一些有用的東西。

路怎麼走,你們自己決定

1、這個鏡頭是大毒梟韓琛對手下說的話「路怎麼走,你們自己決定」。當時劉建明喝了韓琛的酒,聽從了安排,成為了販毒團伙安插在警方的卧底,劉建明的命運也從此發生改變。

劉建明的這個選擇,讓十年後的他從一個小混混,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名高級督察,然而劉建明當時有的選嗎?沒有!韓琛那張開的五指,就像命運的黑手,牢牢抓住了劉建明的命運。

劉建明:我想跟他換

2、這個鏡頭是陳永仁被開除警校的時候,教官訓斥學員,你們有沒有人想跟他換?身為販毒團伙卧底的劉建明說「我想跟他換」為什麼劉建明會說出這句話,難道劉建明不想當警察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如果是一個光明正大的警察,劉建明會牢牢抓住機會的,但是他知道,韓琛安排他進警校,那麼他在這條路上,無論走到多高的位置,他都是一個受人牽制的工具,因為他的身份是虛的!

販毒集團卧底這個身份,就像一顆定時炸彈,爆炸是遲早的事,那時候他失去的不僅是榮譽,而且還會令喜歡他的人失望透頂!

陳永仁向警校長官靈車敬禮

3、這個鏡頭是陳永仁向逝世的警校長官靈車敬禮,背景音樂是一段悠鳴低沉的聲音,鏡頭採取的由遠及近推向陳永仁的過程。

此鏡頭有兩個作用,一是交代了此時知道陳永仁身份的只剩下了黃警司,二是表明陳永仁時刻謹記自己是警方派遣到黑社會的卧底。

梁朝偉不愧是影帝,不但這個敬禮的姿勢相當標准,而且他的眼神也足夠認真,此刻他的眼底暗藏著悲傷,但眼神透露出的更多是堅定,常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梁朝偉的眼睛特別有戲!

韓琛在警察局吃盒飯

4、這個鏡頭是韓琛在警察局吃盒飯。比較喜歡看這些港片中,主角吃盒飯的鏡頭。韓琛吃盒飯這個片段霸氣側漏,不僅身後站著七八個抱膀的小弟,而且還因為黃警司的激怒,韓琛大手一揮,把七八份飯菜都掃到了桌子下面。

5、陳永仁在李心兒的心裡診所問她「你覺得為人怎麼樣?」陳永仁問出了這句話以後,電影背景樂適時的插入進來,這段音樂又輕又浪漫,襯託了陳永仁與李心兒交流的浪漫氛圍。但是這個鏡頭還有兩個作用

一是表現了陳永仁內心的矛盾,身為警方卧底的他,卻被周圍人都視為一個混混,所以他在面對李心兒的時候,開玩笑的對她說「告訴你一個秘密,不要告訴別人,其實我是警察」。

將近十年的卧底生涯,讓陳永仁的心裡也產生了渴望,渴望有人能夠了解真正的他,而李心兒就是很好的傾訴對象。

二是電影背後的含義,「你覺得我為人怎麼樣」這句台詞在電影里出現過兩次,一次是黃警司面對陳永仁時候問的,另一次就是這次。

也許好人和壞人的區別,就是好人不怕別人了解自己,而且還渴望別人了解自己,但是壞人害怕別人了解自己,他們只能戴著面具做人,就像劉建明一樣。

黃警司墜樓的閃回鏡頭

6、這個鏡頭是黃警司墜樓的鏡頭,其中運用了閃回、背景音樂、特寫等電影呈現手段,墜樓的特寫鏡頭可能會讓人看起來不舒服,所以把回憶黃警司的閃回黑白鏡頭放置在這里。

尤其需要贊揚的是,背景音樂《再見警察》運用的堪稱完美,這段音樂音質純粹,又帶有很多傷感,聽起來不僅令人為黃警司的逝世感到惋惜,也能夠從內心產生對他高尚職業操守的尊敬!

你挑的

7、這個鏡頭給韓琛和劉建明之間的命運糾葛劃上了一個句號,這段鏡頭採用了閃回、遠近鏡頭變換與背景音樂結合等多種電影呈現手段,劉建明開完槍以後,還對倒下的韓琛說了一句,你挑的。

韓琛已死,控制劉建明命運的黑手已經不見了,然而劉建明犯下的過錯,能夠因為韓琛的死而完全消失么?不能!還有人不會放過他,例如陳永仁!

對不起,我是警察

8、陳永仁與劉建明在天台上的這場對峙片段,也是相當經典的。劉建明走上販毒集團卧底這條路,雖然是身不由己,但是他畢竟是犯下了許多不可饒恕的錯誤,黃警司的犧牲,劉建明就起到了巨大作用。陳永仁當然不會放過他。

劉建明對陳永仁說「那就是要我死?」陳永仁回答他「對不起,我是警察」有些事情是要恩怨分明的,不管有什麼不得已的苦衷,罪惡終將嘗到惡果,正義是一定要有人維持的!

這8個鏡頭是《無間道》中值得回味的經典鏡頭,這其中既有正義與邪惡的較量,也有對人性的考量,對命運的思考。雖然電影里黃警司和陳永仁都犧牲了,這不符合人們對正義者終將幸福的美好期盼,但這也是電影打動人心之處。

就像是電影里的那句話,正義的人在面對別人的時候,能夠問一句「你覺得我為人怎麼樣」,這是因為他們問心無愧,他們的內心是光明,不必擔心別人看到自己的本質。

文章3:

分析無間道中的拍攝技巧以及手法

《無間道》堅守香港電影的傳統,尊重市場競爭規律,摒棄以往港片中媚俗的習氣,影片在懸念設置、場面調度、剪輯技巧、色彩氛圍、音響效果等方面都大膽創新,這些探索值得內地影視圈借鑒。

劉偉強和杜琪峰代表了新生代香港電影黑幫片的兩座高峰,如果說杜琪峰拍《槍火》、《PTU機動部隊》,是在發揚香港黑幫片「狠、酷、黑」的特色並努力營造好萊塢式大場面的話,那麼劉偉強在《無間道》系列中,則更多的是對人物復雜關系及懸疑情節的著力營造,影片顯示出了製作班底的融合化、拍攝技巧的精細化、編劇手法的歐洲化、商業運作的美國化等新趨勢。《無間道I》故事超常精彩,《無間道II》在發掘人物內心上下足功夫,到了《無間道Ⅲ》,編導用「旁生枝節」加入人物來刺激觀眾的新鮮感。

三部《無間道》讓很多香港電影人重拾往日的記憶,他們發現,即使手中的風箏放飛到了至高點,那根線原來還在自己的手中。《無間道I》和《無間道Ⅱ》,吹響港片復甦的號角《無間道I》和《無間道Ⅱ》帶來的強勁勢頭,為港片的全面復甦吹響了號角。《無間道》的作用顯而易見,它成為一種象徵性的標志,為曾經低迷的港片市場注入新的希望與動力,更在亞洲影壇颳起一股颶風。

我們首先得肯定導演劉偉強和麥兆輝的作用,這對組合在2003年成熟得令人驚訝。如果說2002年他們冀望憑借《無間道I》為自己獲得更為自由的創作環境和更為廣闊的發揮空間的話,在2003年,他們又憑著《無間道II》真正找到了風格和商業之間的最佳協調點。《無間道II》不再滿足於《無間道I》的機智和精巧,而是靠氣勢宏大、凝重感十足翻開了電影新的篇章,演員和導演已不是重點,電影內容表達了一切。

《無間道I》和《無間道II》的情節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若以單場戲論,其精彩之處比比皆是。比如《無間道I》中黃志誠監視韓琛毒品交易一場戲,強調突出的是雙方通過各自卧底在暗中的鬥智斗勇,著力造勢,彷彿箭在弦上,但引而不發,整場戲張力十足。

整部《無間道II》的繁復網狀結構和龐大糾葛的家族體系與人物關系,都並非一般的亞洲電影所能相提並論。影片不再滿足於普通港片以暴力血腥作為主要刺激手段的做法,而轉以劇情的張力、人物關系以及整部影片被賦予的厚重的氣質來取勝,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樣的電影風格轉變是令人欣喜的,這創造了香港電影發展的一種新方向,也預示著香港電影復甦的腳步將會越來越快。

看過《無間道Ⅰ》和《無間道Ⅱ》後,觀眾會等待《無間道Ⅲ》的答案:到底誰是好人、誰是壞人。《無間道Ⅲ:終極無間》,瑕不掩瑜《無間道III》在編劇上對於劉建明精神崩潰的細膩獨到的刻畫,其人物性格的轉化交代得比較清晰,大量劉建明想做好人的心理幻覺,突出了劉建明想做好人但永遠無法返回的悲劇;部分蒙太奇鏡頭的應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在人物關系的處理上則進一步表現出導演的調度能力;六大影帝的表演,尤其是梁朝偉、劉德華、陳道明等人的表演均有可圈可點之處。值得一提的是在結尾處,《無間道Ⅲ》極力擺脫了《教父》的陰影,以一種中國電影所特有的光明式結尾,拍出了香港電影的一種新的極致。

與前兩集相比,《無間道Ⅲ》重在渲染變幻莫測的人物關系和人物心理狀態,不像以往的商業片靠情節制勝。這種新的敘事手法,表現在錯綜復雜的時間和人物線索上,鏡頭在劉德華出門的背影上一閃,切換過來卻是梁朝偉推開另一時空某扇門的正面,意識流一般跳躍的風格,依稀可見昆汀和王家衛等人的影子,是黑幫片最前衛的拍攝手法。

至於有人看完影片後所感到的「晦澀」,可能主要是因為影片所採用的兩段式結構。盡管《無間道Ⅲ》是一部無論從導演技巧、演員表演和拍攝手法都屬上乘的影片,並這不是說它已經臻於完美。比如在編劇上對於劉建明精神崩潰的刻畫還稍嫌粗糙,人物性格的轉化交代得不夠細致,很多人覺得影片結尾處劉建明對於自己所竊取的錄音帶的混淆情節略顯突兀。

《無間道》系列基本的邏輯和事實錯誤也有很多,比如劉德華居然穿著一身工作服戴個帽子就滿警局亂竄,那麼帥的身影,誰不認識?怎麼也得整成「大塊頭」再套個面具才顯得辦案過程中有自我保護的大智慧。這不,被沈澄和楊錦榮玩個半死。台詞上也由經典並富有哲學意味的「出來跑,遲早要還」降格為古惑仔嘴裡才有的「出來混,不是你爆我,就是我爆你」。《無間道Ⅲ》在語言上自貶身價。

《無間道》總體繁冗拖沓,太多情節經不起推敲。劉建明那麼有前途的一個警察為什麼要死心塌地為韓琛做事?始終沒有富於說服力的交代。《無間道III》在鏡頭語言的應用上也讓人費解,一系列不斷閃回與插敘的鏡頭,讓人如隔霧看花,在敘事和鏡頭方面也比不上前兩部片子。

『捌』 剪輯電影片段有哪幾種手法 了解三大剪輯方法

1、傳統剪輯

⑴也可稱為剪輯的基本功。其主要作用有兩個,一是保證鏡頭轉換的流暢,使觀眾感到整部影片是一氣呵成的 ;二是使影片段落 、脈絡清晰 ,使觀眾不致把 不同時間、地點的內容誤認為是同一場面 。因此 , 這種剪 輯必須做到:

防止混亂。鏡頭銜接必須准確無誤,不脫節不重疊,人物動作的方向、空間關系必須一致。

⑵鏡頭轉換協調。剪輯往往以動作形態、節奏為剪輯點,即「動接動」、「靜接靜」。「動接動」指在鏡頭或人物的運動中切換鏡頭,如一個搖攝鏡頭接另一個搖攝鏡頭或一人奔逃的鏡頭接一人追逐的鏡頭等等。「靜接靜」指從一個動作結束後(或靜止場面)接一個動作開始前(或靜止場面)。

⑶省略實際過程。即省略不必要的、觀眾不看自明的過程,而仍能保持動作或情節的連貫。如一個飛機起飛鏡頭接一個飛機降落鏡頭可以省略旅行過程,一個桃花盛開的鏡頭接一個滿地落葉的鏡頭可以省略時間的變化過程等等。傳統剪輯,基本上是按著正常的生活邏輯進行,但又不是自然主義地記錄生活中的全部過程。

2、創造性剪輯

⑴習慣上稱能提高影片藝術效果的剪輯方法為創造性剪輯,主要有以下幾種:

戲劇性效果剪輯。運用調整重點、關鍵性鏡頭出現的時機和順序;選擇最佳剪輯點,使每一個鏡頭都在劇情展開的最恰當時間出現。

表現性效果剪輯 。是在保證敘事連貫流暢的同時 ,大膽簡化 或跳躍,有選擇地集中類比鏡頭,突出某種情緒或意念。將一些對比和類似的鏡頭並列 ,取得揭示 內在含義 、渲染氣氛的效果。

⑵節奏性效果剪輯。一般說來,鏡頭短、畫面轉換快,能引起急迫、緊張感;鏡頭長、畫面轉換慢,可導致遲緩或壓抑感。因此長短鏡頭交替,畫面轉換快慢結合可造成觀眾心理情緒的起伏。利用這一點,在剪輯上控制畫面的時間,掌握轉換節奏,就可控制觀眾的情緒,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這種剪輯節奏也稱剪輯調子。

⑶然而鏡頭的長短、轉換快慢不能超越觀眾對內容含義理解的限度,否則就會造成混亂。剪輯調子常常也表示出影片情節或情緒的段落,使影片起伏張弛有致。影片中一個段落的剪輯調子是由鏡頭的數目來計算的,稱剪接率。鏡頭數目多,稱剪接率高或快調剪輯;鏡頭數目少,稱剪接率低或慢調剪輯。

3、電影剪輯技術

⑴電影拍攝的再好也缺少不了電影的剪輯部分,在一般的電影製作後期剪輯時,要注意剪接電影片段,一般電影拍攝得到的底版經過沖洗,要製作一套工作樣片,利用這套樣片進行剪輯,剪輯師從大量的樣片中挑選需要的鏡頭和膠片,用剪刀將膠片剪開,再用膠條或膠水把它們粘在一起,然後在剪輯台上觀看剪輯的效果(這樣的過程要不斷的重復和製作)。

⑵進入電影剪輯部分就真正的進入了電影的非線性部分,有的時候技術高的剪輯師在剪輯電影的時候不會按部就班,也就是說不會去按照一個順序一個一個的剪輯,很多剪輯師是從中間剪開,插入一個鏡頭,或者剪掉一些畫面,都不會影響整個片子。

⑶但這種方式對於很多技巧的製作是無能為力的,剪接師無法在兩個鏡頭之間製作一個疊畫,也無法調整畫面的色彩,所有這些技巧只能在洗印過程中完成。同時剪刀加漿糊式的手工操作效率也很低。

『玖』 電影怎麼剪輯視頻片段

下面以小米手機為例,介紹具體操作方法供參考:

1、首先打開手機中的系統工具,如圖所示。

視頻剪輯軟體:

一、愛剪輯

愛剪輯是最易用、強大的視頻剪輯軟體,也是國內首款全能的免費視頻剪輯軟體,由愛剪輯團隊憑借10餘年的多媒體研發實力,歷經6年以上創作而成。

二、繪聲繪影

繪聲繪影X7,是一個功能強大的視頻編輯軟體,具有圖像抓取和編修功能,可以抓取,轉換MV、DV、V8、TV和實時記錄抓取畫面文件,並提供有超過100多種的編制功能與效果,可導出多種常見的視頻格式,甚至可以直接製作成DVD和VCD光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