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老電影樣板戲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老電影樣板戲

發布時間: 2023-03-01 09:09:56

㈠ 老電影,樣版戲智取威虎的拍攝地在哪

1960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林海雪原》,劉沛然導演。

電影根據小說的描寫,在東北長白山林區拍攝的。

㈡ 八個樣板戲都有哪幾部

八大樣板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止今沒有超越的。紅燈記,沙家濱,智取威虎山,白毛女,龍江頌,奇襲白虎團,海港,杜鵑山,紅色娘子軍等等。不止八部,將近二十部。都是歌頌工農兵勞苦大眾的,滿滿的正能量,人們喜聞樂見,大部分國人都能來兩句。真正做到了文藝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


樣板戲 」,全稱" 革命樣板戲 ",是 特定 歷史 年代的特定產物。



對於 親身經歷過 那個特定 歷史 年代的人來說,每個人對"樣板戲"幾乎都 了如指掌, 隨口都能唱上幾段 。


而對於 沒經歷過 那個特定 歷史 年代的人來說,「樣板戲「對於他們不亞於 天方夜譚


並由此產生了若干 疑問 ,譬如對八個樣板戲及其後的作品名稱 眾說紛紜 ,有的甚至認為" 樣板戲只有八個 "等等,等等。


其實,這些都是不正確的 誤解


本人以親身經歷,以當年官方媒體的 確鑿證據 ,明確的列出八個樣板戲作品的 准確名稱 ,以及 樣板戲的發展脈絡 ,作為本提問的回答。


" 樣板戲 "的稱謂 提出於 1966年10月。

叫響於 1967年5 6月。


當年的《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志等" 兩報一刊 "把京劇《 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 等八個文藝作品稱為" 八個革命樣板戲 ",或八個樣板戲。


1968年7月1日, 鋼琴伴唱《紅燈記》 上演,與先前的「八個革命樣板戲」相提並論,被稱為" 第九大樣板戲 "。


從1970到1973年,又逐年推出了 鋼琴協奏曲《黃河》,京劇《龍江頌》《紅色娘子軍》,舞劇《沂蒙頌》,交響音樂《智取威虎山》,舞劇《草原兒女》,京劇《平原作戰》《杜鵑山》 等作品,使樣板戲的數目增加到了 十七個


假如當年的" 樣板戲 "叫作 樣板"作品" ,對於八個樣板戲來說,稱為 八個樣板作品 ,倒也 無可厚非

因為"作品"一詞,既可以包括 京劇 作品,也可以包括京劇作品之外的 任何藝術門類的作品


問題恰恰在於 八個"樣板戲"中的舞劇《 紅色娘子軍》《白毛女》 ,正如其前綴一樣——是 舞劇 ,而 根本不是什麼"戲"

尤其是排名第十的 鋼琴協奏曲《黃河》 實在不是什麼「戲」


因此,當年的官方權威媒體《人民日報》等,也只好 含糊不清 的宣布「 革命樣板戲,現在已有十六七個了」。

1974年下半年,推出了京劇 《磐石灣》《紅雲崗》《審椅子》《戰海浪》。

1975年上半年,又推出了《 津江渡 》等京劇劇目。

雖然有的已經在電台播出並拍成電影公映,但是不久 文革 結束 了,所以它們的影響都不大。

這就是當年" 樣板戲"的 歷史 及其發展脈絡

順便說一句,既然提問的前提就是" "個樣板戲,"都有"的當然只能是 哪些 ?而不可能是哪" "部?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謝謝關注!

所謂樣板戲,是文化大革命1966 1976年,由江青主抓的現代京劇和芭蕾舞劇,分別是《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海港》、《龍江頌》、《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後來又相續創作出交響京劇《杜鵑山》、《磐石灣》、






















以及芭蕾舞劇《沂蒙頌》,正如周恩來總理在建國20周年國慶招待會所言:「以樣板戲為標志的文藝革命蓬勃發展…」那個時期,樣板戲家喻戶曉,人人均會哼唱,電影院、戲院樣板戲一花獨放。

八個樣板戲有《沙家浜》《紅燈記》《海港》《奇襲白虎團》《紅色娘子軍》《智取威虎山》《龍江頌》《白毛女》 照片是在海南省儋州一個鄉村博物館拍攝的。

㈢ 1966年至1976年拍攝的故事片電影有哪些

謝謝提問,就個人看到過的如下,歡迎補充。

火紅的年代、春苗、艷陽天、青松嶺、長城新曲、偵察兵、金光大道、紅雨、閃閃的紅星、打擊侵略者、奇襲、飛虎、激戰無名川、南海長城、南海風雲、海霞、海島怒潮、鄉村新人、征途、黑三角、獵字99號、405謀殺案、沸騰的群山、楓樹灣決裂、歡騰的小涼河、創業、沙漠的春天向陽院的故事、平原游擊隊(新)、渡江偵察記(新)、南征北戰(新)、延河戰火、小字輩、雁鳴湖畔、刑場上的婚禮、紅牡丹、傷痕、生活的顫音、天雲山傳奇難忘的戰斗、年輕的一代(新)、紅河激浪、她從霧中來、海外赤子、柳暗花明、天山紅花、自豪吧!母親、

在特殊的十年,中國的電影市場,並不像某些人說的,只有八個樣板戲,有些電影拍攝的相當不錯,堪稱經典。

其中的代表作是《閃閃的紅星》,電影內容情節緊湊,引人入勝,畫面干凈,最讓人耳熟能詳的,是電影中的三首插曲,《紅星照我去戰斗》,《紅星歌》和《映山紅》至今傳唱不衰。
還有一部戲劇電影,河北梆子《寶蓮燈》,郭德綱演唱的《叫小番》也是河北梆子唱腔,這部拍攝於1975年的電影,唱腔優美,扮相俊俏,尤其是二郎神的哮天犬出場,每次都能引得觀眾們鬨堂大笑。

在那個年代,除了樣板戲,還有一類題材,也受到觀眾的追捧,那就是戰爭片。50年代,一些經典的黑白戰爭故事片,重新拍攝成彩色電影,《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總體來說,翻拍的不如老版的經典,有些畫蛇添足的感覺。

還有一部《平原作戰》
,雖然是新電影,卻是向50年代拍攝的《平原游擊隊》致敬的作品,《平原作戰》中的趙永剛,雖然塑造的英雄形象完美無缺,但和致敬作品中的雙槍李向陽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

我個人覺得,當時最出色的
戰爭片,是《激戰無名川》,那時候的演員是真正的赴湯蹈火,爬冰卧雪,志願軍戰士用高射炮打飛機,拆除定時炸彈,當時看的緊張的不得了,雖然已經過去這么多年,這些經典鏡頭還歷歷在目。

這十年不就是文革十年的電影嗎!有哪些不知道,肯定也不會少吧!有些還是翻拍的呢!如《渡江偵察記》、《平原游擊隊》等!這里就說本人看過的,小學一年級時包場看電影,看過的是《青松嶺》,此外還有《紅雨》,看的最多的就是樣板戲《沙家浜》、《杜鵑山》《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海港》,還有好像是《磐石灣》吧?有一次還包場兩部樣板戲,一下午!

1966年—1976年拍攝的電影故事片按順序是:1966年長影《雁鴻嶺下》、北影《紅色郵路》《女飛行員》《紅石鍾聲》、珠影《大浪淘沙》,1973年長影《艷陽天》《青松嶺》(重拍)《戰洪圖》(重拍),1974年長影《鋼鐵巨人》《向陽院的故事》《創業》《平原游擊隊》(重拍)、北影《偵察兵》《南征北戰》(重拍)、上影《火紅的年代》《渡江偵察記》(重拍)《無影燈下頌銀針》《一副保險帶》、八一《閃閃的紅星》,1975年長影《車輪滾滾》《長城新曲》《金光大道》(上集)《黃河少年》《沙漠的春天》、北影《烽火少年》《海霞》《紅雨》《決裂》、上影《第二個春天》《小將》《戰船台》《春苗》、八一《激戰無名川》《雷雨之前》、珠影《小螺號》、西影《碧海紅波》《阿勇》,1976年長影《雁鳴湖畔》《長空雄鷹》《鎖龍湖》(上集)《芒果之歌》《山村新人》《金光大道》(中集)、北影《沸騰的群山》《牛角石》《青春似火》《海上明珠》《山花》《反擊》(未發行)、上影《征途》《難忘的戰斗》《金鎖》《年青的一代》(重拍)《阿夏河的秘密》《歡騰的小涼河》《江水滔滔》《新風歌》、八一《南海風雲》《南海長城》、珠影《楓樹灣》《山裡紅梅》、西影《開山的人》、峨眉《寄託》、廣西《主課》。

不管有哪些,凡正這一時期拍攝的影片是深受人民大眾喜愛的,不管從形式到內容都是正能量,能鼓舞啟迪人的智慧和力量。

《金光大道》《艷陽天》《青松嶺》《年青的一代》《第二個春天》《春苗》《紅雨》《火紅的年代》《山村新人》《無影燈下頌銀針》《長城新曲》《牛角石》《雁鳴湖畔》《渡江偵察記》《偵察兵》《紅燈記》《沙家浜》《海港》《龍江頌》《戰洪圖》《智取威虎山》《紅色娘子軍》《白毛女》《沂蒙頌》《紅雲崗》《向陽院的故事》《祖國啊母親》《豹子灣的戰斗》《沙漠里的春天》《閃閃的紅星》《杜鵑山》《盤石灣》《平原游擊隊》《平原作戰》《紅石村》《反擊》《盛大的節日》《創業》《海霞》《小螺號》《奇襲白虎團》《審椅子》《長空雄鷹》《激戰無名川》《沸騰的群山》《漁島怒潮》《決裂》《青春似火》《 難忘的戰斗》《江水滔滔》《十月的風雲》《青春》《兩個小八路》

66年至76年,10年文化大革命,距今日30多年啦,是我兒時的回憶,記得上小學二年級,學校組織看電影《閃閃的紅星》,第一次去電影院看電影, 陋天電影看的不少>,同一去的,回來時幾個要好的一起回家。第二天學校談觀後感,潘東子成為我們那一代人的偶像。在就是樣板戲,記憶深刻。其他的《南征北戰》《奇襲》《春苗》《渡江偵察記》,有一部戰斗片《偵察兵》王新剛老師主演的,是戰斗片的精典。寫了不少,是不是文不對題?





十年間,拍攝了屈指可數的故事片,滿打滿算也不超過一巴掌!就這幾部故事片,它們背後充滿著鮮為人知的 故事!

《創業》:作家張天民根據開發大慶油田的創業事跡,創作出的故事片。審核時遭江青刁難未通過,作者致信當時主持中央工作的鄧小平,鄧小平馬上把信轉交毛澤東,經批示後才公映。


《決裂》:反映大學從工農兵中招生,否定十七年教育成就的故事片。公映後,兩句流行語隨之產生: 馬尾巴的功能;這就是資格 (指手上有老繭子就是上大學資格,見圖片)


《偵察兵》:1974年上映,偵察兵神乎其神,敵人都是草包。此片後被封存。


《春苗》,以赤腳醫生春苗為主要人物,反映農村衛生醫療領域的階級斗爭,不久被封存。



《青松嶺》,以農村階級斗爭為主題的故事片。老貧農張萬山與富農後代錢廣之間圍繞著生產隊趕大車的車老闆子的故事,展開了 貧下中農必須牢牢掌握「鞭桿子」 的斗爭。張萬山反復說:旱煙一經錢廣過手,保證跑了味……


《閃閃的紅星》:根據作家李心田的小說改篇。以紅軍後代潘冬子為中心人物的故事片,1975年公映。故事好,布景好,歌曲好。其歌曲《紅星歌》《小小竹排》《紅星照我去戰斗》《映山紅》等,久唱不衰。


—※4月25日於長春※——

首先我是80後,我小的時候經常看的兩部電影,電影就是閃閃紅星和平原游擊隊。

我們小的時候都嚮往閃閃紅星裡面的小演員潘冬子。勇敢機智,智斗胡漢三。

應該說閃閃的紅星是一部愛國電影,是讓青少年看了心情澎湃,激情昂揚的一步少兒電影。在那個年代,我們小的時候,電視里邊閃閃的紅星幾乎是隔兩個月或者一個月播放一次。小的時候我記得家裡面有一個14寸的黑白電視機還是熊貓牌的。現在這個牌子的電視機好像已經在市面上看不到了。每當電視里播放閃閃的紅星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家裡就有好多小朋友聚在一起看,看完了以後,我們就扮演電影里的角色,有的演胡漢山,有得演潘冬子,然後就這樣相互嬉鬧,好不熱鬧。這部電影給我們的童年帶來了很多快樂,很多歡樂,尤其是李雙江演唱的閃閃的紅星,這首歌曲也深深的映入了我們的心中。

平原游擊隊,反映滄州一帶,德州一帶游擊隊,抗日戰爭的題材的一部電影。李向陽這個名字也深深的映入在我們80後這一代 社會 主力青年的心中。

這部電影也是每逢過年過節,各電視台必放的一部電影。90年代的農村彩色電電視機幾乎很少。這部黑白的老電影,讓每一個家庭看到了英勇無畏的李向陽。每次看完這部電影,都點燃了我們心中激情昂揚的細胞,那麼奮進,那麼興奮。我記得那時我們還要揚言,長大以後也要參軍,到部隊做戰斗英雄,保家衛國。那時的雄心壯志,現在想起來還歷歷在目。

60年代和70年代的中國電影。是我們這代八零後童年時光的回憶,沒當再次看到這樣的電影都能點燃我們心中的激情

㈣ 五六十年代老電影

一、《南征北戰》

《南征北戰》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的戰爭片,由成蔭、湯曉丹聯合執導,陳戈、馮喆、張瑞芳等主演,於1952年上映。

該片改編自話劇《戰線》,講述了解放戰爭初期,在華東戰場上,人民解放軍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正確運用毛澤東運動戰的戰略思想,消滅敵人取得勝利的故事。

二、《董存瑞》

《董存瑞》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郭維執導,張良、楊啟天、張瑩、周凋、任頤等主演的戰爭片,於1955年1月1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該片講述了董存瑞從見習小八路開始,經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槍火洗禮,逐漸由魯莽、沖動的孩子蛻變成為真正的革命戰士的成長歷程。

三、《祝福》

電影《祝福》,原著為魯迅小說《祝福》,夏衍改編劇本,桑弧導演,白楊主演,1956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該片是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祝福》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對封建的必要性。

四、《上甘嶺》

《上甘嶺》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故事片。由沙蒙、林杉執導,高保成、徐林格、劉玉茹等主演。於1956年12月1日上映。

影片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

五、《鐵道游擊隊》

《鐵道游擊隊》是由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趙明執導,曹會渠、秦怡等主演的劇情片,於1956年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山東臨城棗庄的一支鐵道游擊隊在大隊長劉洪、政委李正的帶領下,活躍在鐵路線上,與日本侵略者展開斗爭的故事。

㈤ 請問八個樣板戲是哪八個

八個樣板戲電影的是:京劇《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

1、《紅燈記》

京劇《紅燈記》的故事取材於電影《自有後來人》,它的原創作者是黃泳江。《自有後來人》是一部以東北抗日聯軍為背景、反映東北人民抗日斗爭的電影,故事的發生地點在虎林鐵路上的「輝崔」小站(黑龍江省雞西市境內)。

2、《智取威虎山》

1958年,上海京劇院據曲波小說《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並參考同名話劇改編京劇《智取威虎山》,最初由上海京劇院一團創演於1958年夏。

3、《沙家浜》

京劇《沙家浜》的前身是滬劇《蘆盪火種》。《蘆盪火種》是由上海市人民滬團於1958年根據真人真事創作的一個抗日傳奇。

4、《海港》

1963年,江青插手上海的京劇現代戲創作,以需要一出寫工人題材的戲為由,決定改編李曉民創作的淮劇《海港的早晨》為京劇。

5、《奇襲白虎團》

京劇《奇襲白虎團》由李師斌、方榮翔、李貴華根據中國人民志願軍偵察兵副排長楊育才在金城戰役中的英雄事跡編寫,參照的是《志願軍英雄傳》中《奇襲》一文,後經孫秋潮執筆加工。

6、《紅色娘子軍》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故事取材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海南島瓊崖縱隊娘子軍(即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女子特務連)的事跡,展現了那個特殊歷史年代一群女性為爭取解放而流血犧牲的動人故事。

7、《白毛女》

《白毛女》故事情節起源於晉察冀邊區白毛仙姑的民間傳說。1945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賀敬之、丁毅執筆,馬可、張魯、瞿維、煥之、向隅、陳紫、劉熾等作曲,據此集體創作出歌劇《白毛女》。

8、《沙家浜》

交響音樂《沙家浜》是中央交響樂團根據現代京劇《沙家浜》改編而成。在當時,它的意義不僅僅是用一種新的藝術形式豐富了舞台,更在於它響應了毛主席所提出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口號。

(5)老電影樣板戲擴展閱讀:

「樣板戲」名稱的由來

「樣板戲」的正式名稱為「革命樣板戲」。「樣板戲」之稱,最初分別見於1965年3月16日上海《解放日報》刊登的署名「本報評論員」贊揚京劇《紅燈記》的文章,以及1966年10月24日《人民日報》刊登的兩位上海工人贊揚京劇《智取威虎山》的文章。

此後至1966年底,報刊上又出現了「革命樣板戲」「革命藝術樣板」「革命現代樣板作品」等稱呼。

㈥ 八大樣板戲是哪幾個

八大樣板戲都是:《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革命現代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革命交響音樂《沙家浜》。

在維基網路中,樣板戲被定義為「指1967至1976年間,由官方通過《人民日報》、新華社認定的一批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定稿,主要反映當時中國共產黨政治立場的舞台藝術作品」。並說「樣板戲的認定有若干次」。在關於樣板戲劇目數量時,維基網路上說「至1976年10月,樣板戲約有二十八部。」但是它列出的劇目數量遠遠不止二十八部,達到了三十多部。

㈦ 八個樣板戲的順序

八個樣板戲:

1、《紅燈記》:

京劇藝術片《紅燈記》,是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八大樣板戲之一,八一電影製片廠1970年攝制。

影片根據中國京劇團的現場演出拍攝,片中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為向游擊隊轉送密電碼而前仆後繼、與日寇不屈不撓斗爭的英雄故事。

㈧ 樣板戲最早被拍成電影的是那部

是《智取威虎山》
1968年夏秋之交,北影廠成立了全國第一家樣板戲籌拍組京劇《智取威虎山》攝制組,由謝鐵驪、錢江(攝影)、李文化等人籌備攝制事宜。1968年11月,上海京劇團《智取威虎山》劇組從上海進京。
修改、拍攝工作從1968年11月開始,至1970年10月,差不多兩年時間,這段時間也風波不斷。1970年夏天,終於完成了《智取威虎山》全片的拍攝。第一部革命樣板戲影片誕生了。8月底,中央政治局領導在人民大會堂審看了《智取威虎山》。1970年10月1日,京劇《智取威虎山》彩色影片總算拍攝完成,並在全國公映。這是第一部被搬上大銀幕的「樣板戲」,從此楊子榮等成了全國皆知的人物。

㈨ 八大革命樣板戲是哪八個

1、《紅燈記》

革命現代京劇之一;《紅燈記》的故事取材於電影《自有後來人》,它的原創作者是黃泳江。《自有後來人》是一部以東北抗日聯軍為背景、反映東北人民抗日斗爭的電影。

2、《智取威虎山》

《智取威虎山》改編自曲波小說《林海雪原》,講述的是解放軍一支驍勇善戰的小分隊與在東北山林盤踞多年的數股土匪鬥志斗勇的故事。

3、《海港》

這部京劇被劃入"樣板戲"的序列,經過反復修改,使之在京劇唱腔、演出等方面的改革上均取得不少成績。其中激烈的階級斗爭描寫反映了當時高漲的革命熱情,以及敵我斗爭的復雜性。

4、《奇襲白虎團》

該劇由李師斌、方榮翔、李貴華根據中國人民志願軍偵察兵副排長楊育才在金城戰役中的英雄事跡編寫,參照的是《志願軍英雄傳》中《奇襲》一文。

5、《紅色娘子軍》

該片講述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吳瓊花從奴隸成長為共產主義戰士的經歷和海南紅色娘子軍的戰斗故事。

6、《白毛女》

該片由同名歌劇改編而來,講述了喜兒被地主黃世仁霸佔後,逃進深山叢林,頭發全變白,後來被大春解救的故事 。

7、《沙家浜》

《沙家浜》的前身是滬劇《蘆盪火種》。《蘆盪火種》是由上海市人民滬團於1958年根據真人真事創作的一個抗日傳奇。

講的是1939年秋,在江陰縣顧山鎮對「忠義救國軍」的戰斗中,時任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二路政治部主任的劉飛,在戰斗關鍵時刻,親自率領警衛班向敵人發起沖鋒,打退敵人進攻,但自己也身受重傷。

戰斗結束後,面對日偽頑匪相互勾結、下鄉「掃盪」的險惡環境,在地方黨組織和群眾的支持幫助下,帶領數十名傷員,不畏艱險,重建武裝、堅持抗日的斗爭事跡。

8、杜鵑山

《杜鵑山》講述的是黨從井岡山派柯湘到湘贛邊界的杜鵑山領導一支農民自衛軍。途中柯湘被捕,恰巧被自衛軍營救。

自此,柯湘擔任了自衛軍的黨代表。她宣傳黨的階級政策,團結群眾,不斷擴大武裝。地主武裝頭子毒蛇膽勾結自衛軍中的叛徒溫其久,抓住雷剛的義母,誘雷剛下山,妄圖一舉消滅自衛軍。柯湘識破敵人毒計,主張用敵進我退的辦法,會合主力,粉碎敵人的進犯。

雷剛不聽勸阻,莽撞下山救母,結果中計被捕。柯湘率尖刀班救出雷剛母子,清除了叛徒。改造了這支自發的農民自衛軍。

樣板戲是指文革時期被樹立為「革命樣板戲」的以戲劇為主的二十幾個舞台藝術作品的俗稱。

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杜鵑山》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劇目。

(9)老電影樣板戲擴展閱讀

文革時期,有一些被樹立為文藝榜樣的,以戲劇作品為主,加上少量音樂作品的大中型舞台藝術作品,統稱為「革命樣板戲」或「革命樣板作品」,俗稱「樣板戲」。

「革命樣板戲」這個稱呼被叫響,始於1967年5月至6月。當時,江青扶植的舞台藝術作品會集北京,在六大劇場反復上演。

同時,《人民日報》等「兩報一刊」多有報道和評論,稱其為「革命樣板戲」,或者臨時稱其為「八個革命樣板戲」,並列出如下名單:「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